•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65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热评:屠呦呦逆袭诺贝尔奖 谁该脸红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20:1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关文章内容摘要

一个中国很多人可能并不熟知的名字——屠呦呦,在国庆长假第五日刷爆了各路网络。 北京时间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这是迄今为止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人。紧随该消息而 ... [ 查看全文 ]

§ 发表于 2015-10-7
至于诺奖,说实话,十年前我就看的很淡了。以前诺奖得主基本上是西方人,那是因为在工业时代,人家确实走在了前面,为整个人类的工业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很多贡献,所以这个奖项基本是被西方垄断,然后就是其他国家在一些文学和平之类的粉饰太平彰显博爱的地方得个奖,也就那么回事了。而在新中国独立之后,中国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们,为了国家的强大和社会的进步,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在一些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无论谁都无法抹杀的。基于我国人口占全人类接近1/4的比例,可以说,能为我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也是在为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这其中,有一些人我们早就耳熟能详,比如袁隆平,比如钱学森,也有一些人,我们可能还不大熟悉,比如于敏,比如屠呦呦。等等。不管我们作为普通社会民众是否知道他们的贡献,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在我们经意或者不经意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过的越来越好,越来越踏实。对这些人,我想说的是,诺奖对他们而言,得之不能增其光芒风采,失之不能损其意义丝毫。事实上,这些年,我更关心我国的国家自然科学进步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两个奖项在我看来,其意义和获得的困难程度,远大于诺奖。目前,这些奖项也基本限于我国,以后我们也会有我们的国际性奖项,以我们的而不是西方的标准,来奖励那些对全人类有重大贡献的人,能够在这里获奖的,才更有意义。这是实力的增长,也是话语权的易位。至于瑞典,硬实力搞不起,也就玩玩这些虚名了。最终,虚名还是要向实力投降。TPP如此,诺奖也如此。还在过分看重这些的人,只能说明,他们自己是跪着的。
http://bbs.wenxuecity.com/military/1201662.html
沙发
发表于 2015-10-7 21:53:01 | 只看该作者
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吃了葡萄还说葡萄不甜,那是因为我天朝三院院士都没有一个中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0-7 21:59:33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征得基层同意,没有一层一层上报,甚至连国家科委、卫生部可能都不知道,诺奖便把载入史册的科学最高荣誉授给了中国人屠呦呦——一个连英文都不懂、院士都不是、论文都没几篇的中国老太太。这让中国人倍感荣耀与惊喜的同时,也让一些中国人感到了难堪。





早在四年前,屠呦呦被美国的拉斯克奖砸中时,国内就有人把酸犯到了太平洋对岸。有人公开表态说,“这个奖不是我报的,也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不赞成她一个人得奖,我赞成国家科委批准的发明单位都应该得奖”。甚至有人联名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写信,“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但是,诺奖是不按某些中国人所认同的“程序正确”来办事的,也不是按照地位高低、论资排辈来分果果的。诺奖委员会成员汉斯如此说,“我们是把将奖项颁给受传统医学选出新葯的研究者”。

宁可不要这个诺奖,也不要屠呦呦一个人独享。这个看上去正义感很强的呼声,可能符合中国特定环境下的某种思维,但看来并不符合拉斯克、诺贝尔奖的评判标准。价值与价值观的区别,在屠呦呦的人生际遇中昭然若揭。

在诺奖评委会看来,屠呦呦作为青蒿素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的“发现者”,人类有必要记住她的名字,记住她的贡献。但在一些中国人看来,这份荣誉只能属于祖国,属于集体,属于中医。这是可以拿上台面来犯酸的理由。而台面底下的犯酸,却实际上是犯难。真正的心态在于,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纯本土”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不是在数以千计的中国院士身上出现,而是任由一个“三无科学家”被墙外之士捧得这么高,这让那些中国正统意义上的科学家、拿着巨额科研项目经费的“领军科学家”情何以堪。也因此,一些肚肠酸翻了天的人士甚至怀疑,这诺奖的评委要么是有意搅局,要么是集体看走了眼。

诺奖不是完美无缺的。但诺奖挑剔的目光,今天看来远没有中国的院士评审制度来得更挑剔,也远没有中国科学界一些自以为出自正统的人士更挑剔。如果不是诺奖,完全有可能,单凭一封慷慨陈词的联名信,屠呦呦这个名字今天很难被中国人拿到台面上来说事。

诺奖没像一些中国人所期待的那样,把屠呦呦的名字从获奖名单上拿下来。这就像诺奖没像许多人所猜测的那样,把桂冠递给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而是落在寄生虫研究这个相对“小众”领域一样,诺奖的执拗,是不以人的功利诉求而妥协的。

现实就是这样,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押题,但他们能够押准上司在想什么、押准自己的哪句话哪个行为方式能够精准地迎合上面的需要,押准科研项目和经费,但他们押到了职称职务,押到了这奖那奖,却押不到诺奖。他们风光了大半生,眼见着人世的风光一下子被这个不善交际、个性直率的“三无科学家”给独占了去,心里差点酸出血来了。

心里酸,是因为屠呦呦在教育背景、学术地位,与自己不相匹配,是因为屠呦呦的实话实说、口无遮拦的个性与这个正统的圈子文化不般配。他们看重的不是一个人的发现,不是这个“只是一个牵头人、参与者”最后的研究成果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而是在这个环境能够兜得转的被各方认可程度。

屠呦呦是注定不会合群的。这个登不上中国科学领域大雅之堂的女人,不是能力与贡献问题,而是不会说英语,不会写论文,不会说顺话。她有能力改变着人类生存的机体抗争力量,但她无法改变圈子化了的傲慢与偏见。她是孤独的。这个被正统学术所边缘化了的女人,自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后,在长达40年时间里,只有1977年署名“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一篇论文、2009年的一本专著,在中国的医学界刷着一份存在感。直到2011年,这个很特别的中国名字,被拉斯克奖砸中。

这是中国科学领域人为的冷落,是中国人才制度的沦落。尽管今天会有各种犯酸者能够找到很多堂而皇之的理由兑冲这种矛盾,但再漂亮的说词,都无法掩盖中国太多“良币”被驱逐的现实。如果我们今天不愿面对这些现实、这个结果,我们的科学技术就会伴随着更多的张呦呦、王呦呦们被冷漠,而在自欺欺人的麻醉中继续犯酸,继续沦落。
- See more at: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15/10/08/589062.html#sthash.wr4SyNST.dpu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0-8 09:30:12 来自触屏版 | 只看该作者
谁也不用脸红。屠呦呦想用一个集体研究,最后由严泽渊研发出的黄花蒿素夺得诺贝尔奖,本身就是诺贝尔对中医药学的误读。她命名黄花蒿素为青蒿素,以此表明科研成果是她做的,并不足以让世人让中科院信服。因为事实是她通过手段拿到严泽渊研发的黄花蒿素提纯样本100毫克,并从此后开始说这就是她研发的青蒿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0-8 09:32:14 来自触屏版 | 只看该作者
屠呦呦,一个欺世盗名者,不该获奖,这个奖有极大争议。真正的研发者,中药创新者严泽渊却无人关心无人问津,才是制度的可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10-8 09:34:26 来自触屏版 | 只看该作者
黄花蒿素是创新,命名其为青蒿素是对李时珍的侮辱,是对创新者严泽渊的侮辱,是对中医药界的侮辱。随着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历史终会还原事实本身。我相信严泽渊会得到该有的认可和荣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