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达 于 2015-1-19 15:23 编辑
泰国拉泰村——在这座地势高耸只有1000多人的村庄里,到了晚上,传统的中式红灯笼照亮了大街两旁的宾馆、店面和云南风味餐馆。在最近一天的晚上,临近的水库升腾起雾气,村里的若干家茶铺中,有一家传出了台湾流行歌手邓丽君悦耳的歌声。 不过这座宛如中国的沉静村落,却坐落在泰国西北部郁郁葱葱的山区里。这里有几十座像拉泰村(Ban Rak Thai)一样的村庄,它们都是这片地区纷乱的政治历史和个人命运的奇异产物。 “我虽然有泰国身份证,但我是中国人,”47岁的杨正德说。“我的家人都是中国人,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是中国人。”他现在是其家族果园的管理者。 杨家和这里的大约200多户人家一样,都是一支失落的中国孤军的后代。这支部队原本属于国民党,在1949年的战争中败给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军队。共产党挺进之时,多数国民党士兵向东逃往台湾,而国民党93师则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向西撤退到了缅甸。 杨正德的父亲杨中夏今年84岁,曾是一名国民党指挥官,是93师在世不多的老兵之一。
这批流散的中国士兵的历史角色并没有就此结束。在冷战对抗局势的背景下,一些留在这里的士兵与缅甸政府军和民族武装对抗,在台湾和美国的帮助之下,也继续向中国发动袭击。 在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国民党老兵在困扰这个地区数十年的非法毒品贸易中,成了主要的角色,这里也成为了臭名昭著的“金三角”的一部分。之后,他们与泰国政府达成谅解,泰国政府允许他们在北部边境居留,交换条件是让他们协助打击泰国的共产党。 到了1980年代中期,泰国共产党的威胁基本上不复存在,国民党士兵同意放下武器,开始务农。作为交换,泰国政府开始向他们及其家属授予泰国国籍。 台湾政府去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天泰国北部还有64个所谓的国民党村,包括拉泰村(Ban Rak Thai)——当地人称作密窝村(Mae Aw)。 同化的工作仍在进行。在拉泰村,许多村民仍然愿意用汉语交谈,不过年轻人中有许多至少可以讲些许泰语。
在村里许多人家的门前,红底金字的对联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而在许多家庭,村民们也在对联旁边悬挂了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Bhumibol Adulyadej)的画像。 由于本地人试图迎合人数虽少但在不断增多的游客,这几年村里的中国传统受到了突出。游客主要是泰国人,他们来这里感受凉爽的天气、中餐,以及本地种植的乌龙茶。 黄加达随家人逃往缅甸之后,在冷战期间加入了国民党。保存拉泰村独特历史的行动就是他在牵头。
最近一个清冷的冬日午后,53岁的黄加达跳上摩托车,在颠簸的土路上加速驶向山顶。上面是泰国政府出资建造的一所只有一间房的简陋博物馆,用来纪念国民党军队。 博物馆内部,陈列着近些年拍摄的照片,画面中年迈的老兵穿着尺寸过大的军装。一并展示的陈列品有手绘的作战路线图,还有一些老照片展示着拿枪的年轻士兵,在军队红白蓝三色的旗帜下行军。 黄加达指着一个壮硕男子的照片说,“我11岁时在缅甸,就是他招募我入伍的。”照片中的男子身穿皱巴巴的衣服,头戴橙色圆帽。黄加达用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接着说,“他虽然不识字也不会写字,但真是骁勇善战。” 黄加达受到启发建造博物馆,是在见到清莱府(Chiang Rai)美斯乐(Santikhiri)恢宏的国民党历史博物馆之后。美斯乐是泰国最著名的国民党村落。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他说。“我们不能抛弃先辈。无论未来中国和台湾发生什么,我们都是中国人,不能忘掉中国根。”
拉泰村老一辈当中,很多人都抱有这种情绪。他们在谈论历史时,仍然在使用民国纪年,以中华民国创立的1912年为元年。
然而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东南亚边境政治专家卡尔·格伦迪-沃尔(Carl Grundy-Warr)表示,只是关注拉泰村的“中国性”,就忽视了历史和地缘政治景观的复杂性,这些复杂因素塑造了村里许多居民的文化身份。 “密窝村的居民与缅甸北部、泰国北部山区里的许多不同民族大量混居、通婚,实际上这里并没有单一的、纯粹的历史,”他说。
他将云南、缅甸、老挝和泰国边境地带的文化景观,形容为多族群互动的“巨型万花筒”。
不过对于国民党老兵来说,过去了数十年后,与中国的纽带仍然很强。
杨中夏每天都关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新闻。2013年,他的妻子和儿子第一次回到云南祭拜祖坟。但杨中夏却没有回乡。
在颠沛流离超过半个世纪之后,他不愿意回家。
“我不想再回去了,”他说。
早已时过境迁,他借用一句俗语说道,“手长衣袖短,无面见江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