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已经30年,香港已回归中国17年了,但是,英国一些政客总觉得对香港这个前殖民地还有“未尽的义务”。在中国全国人大公布有关香港政改的决定后,他们又站出来,试图染指香港政改和普选事务。
9月1日,英国议会下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理查德· 奥塔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和外交事务委员会的工作就是审查英国是否履行了对香港的义务,同时审查中国是否也完成了他们的义务。如果英方认为中国在香港问题上,只采取少数人获得提名的办法,那么将让争议有了‘明凿的证据’,也意味着中国违反了《中英联合声明》中所作的承诺”。
与奥塔威不同的是,香港前总督彭定康则批评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未能谴责中国公布的香港政改方案。他表示,英国负有声援香港的“道义责任”。对于英国未能谴责中国计划在香港推行的选举改革,彭定康9月3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质疑英国政府的“荣誉感”,中国提出的香港政改将导致伊朗那种受指挥的民主。
不管是奥塔威所谓“审查中国是否完成了对香港的义务”也好,还是彭定康指责卡梅伦在香港政改问题上“不作为”也好,给人的感觉是,这些政客仍然抱着大英帝国的余威来看这个世界和认知当今的中国,认为英国仍然是全球的大国和强国,仍然可以染指香港政改,并对香港事务行使发言权。
分析人士认为,中英双方都有履行《中英联合声明》的义务,但是,《中英联合声明》中并没有规定中国政府在香港如何进行普选的内容。更何况,香港如何普选与英国无关大局,英国无权以此对中国进行调查和指责,也无法从《中英联合声明》中获得指责香港政改和普选的根据。
虽然英国撤出香港已17年了,但一些英国人仍然有挥之不去的“香港情结”。但是,形势比人强。从冷战期间英国最强势的女首相撒切尔夫人执政之后,英国基本上都在走下坡路。如今的英国,已非一百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英国了。以英国现有的实力想与中国抗衡,染指香港事务是选错了对象。
英国从1945年起,到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40年间,英国几乎丢掉了几个世纪以来所征服的全部殖民地。为重振帝国余威,两任前首相——布莱尔、布朗积极参加美国反恐战争的做法使英国继续活跃在世界舞台,然而民众甚至是政府高层对于这种美国“跟班”的角色非常不满。
事实上,英国的衰落早已注定,布莱尔、布朗仅仅是延缓了这一进程。冷战结束代表了一种地缘政治传统的终结,美国与前苏联的对抗崩塌了,这样的对抗难以在全球范围内重现。中美已不可能走美苏冷战的老路,中美关系的探索着全人类的意义。倒是英国一些政客缺少历史的前瞻性,他们犹犹豫豫,方向感不足。
从大历史的背景来看,英国撤出香港正是那个早已寿终正寝的“日不落”帝国的最后葬礼,只是这一葬礼被推迟得太久了。2013年10月,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访华后在英国《独立报》撰文说,英国已经失去“积极进取”的精神,降级为“二流国家”。英国不再伟大,是失败主义者,没有雄心抱负,因此更需要像中国那样。
人们注意到,英国国内有一种失败主义情绪。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过这种情况。当时,大家都听任帝国的衰落,听任英国成为欧洲病人。撒切尔夫人当政时扭转了这种局面,但好景不长,历史再度重演,人人都认为英国解决不了债务问题,因为金融危机已经把英国的国际地位降低。
近来,彭定康等英国政客频频发声,把“硬话”说尽,甚至要支持香港反对派继续“占中”,不过,他们开出的只是空头支票。由于英国沦为“二流国家”,已没有什么底气染指香港事务。
正如一位资深媒体人所说,英国已不再是什么“大国”,除了跟随美国在国际舞台起点波澜外,不可能再有什么大的作为。现在英国只是一个欧洲老牌国家,十分适合旅游和留学,有几支好球队具有很好的观赏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