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5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深远意义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3 03:0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指导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在1934 年, 毛泽东在论述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时, 就提出要“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1958 年9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 深入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教劳结合思想, 对于全面贯彻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毛泽东教劳结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原理的中国化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一条基本原理。在私有制社会里, 剥削制度的现实存在和不合理的社会分工, 特别是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导致了人们“体力上的萎缩”、“道德上的颓废”、“智力上的荒芜”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 从而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 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 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尽管这种结合是一个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复杂过程, 但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与此同时, 马克思还主张, 教育不仅要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更要和综合技术教育相结合, 而且, 体力劳动是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 从事体力劳动的目的在于使人从多方面得到技术训练, 从而保证劳动者既受到教育, 又同时满足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要求。应当说,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教劳结合是一个双向过程, 不仅要求生产劳动同教育结合, 而且要求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
毛泽东非常赞赏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所作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科学预测。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教育的具体实践, 进一步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原理。他认为, 教劳结合是教育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革, 是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以后,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制定的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教育方针, 在培养目标、培养途径等方面全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并把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原理与新中国的教育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 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视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并突出地强调了生产实践活动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理论上讲, 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教劳结合既是一个教育学的范畴, 又是一个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 具有政治目的、经济目的和教育目的。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教劳结合原理, 是基于机器大工业生产以及剥削制度的存在和不合理的社会分工的时代背景之上的, 因此, 马克思主义提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将最终成为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手段。毛泽东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他把教劳结合的政治目的、经济目的和教育目的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早在抗日战争年代, 他就赋予“教劳结合”直接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面对敌人的经济封锁, 他要求解放区学校开展大生产运动, 把教劳结合变成引导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 引导知识分子走同工农群众结合的道路, 改善生活条件和实现生产自给, 以减轻人民的负担进而克服敌人封锁所造成的困难的重要手段。1958 年, 毛泽东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举办工厂或农场, 并特别要求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进行生产并做到“自给或者半自给”,学生要“半工半读”。同时,他多次强调教劳结合对于促进知识分子劳动化、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重要作用。
但是, 由于人们忽略了马克思是从改造劳动力性质的立场来论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客观现实, 忽视了两种时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原理中国化的进程发生了曲折。今天看来, 毛泽东的教劳结合思想一度更多地强调了教育同体力劳动相结合, 甚至把体力劳动作为改造知识分子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与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原理是不完全一致的。同时, 毛泽东比较重视学校办工厂、农场, 重视师生参加生产劳动, 重视体力劳动和生产实践, 而相对忽视了教育和科技对提高生产劳动技能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他大力提倡各级各类学校兴办工厂、农场, 大搞生产劳动, 参加生产建设, 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则持批评甚至否定态度。实践证明, 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是不利的。特别是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 师生参加劳动过多, 甚至导致了以劳代教, 把生产劳动和学习对立起来, 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起来, 把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对立起来的现象, 使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
二、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教劳结合思想的精髓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党的三大作风之一, 也是他历来重视的教育原则。纵观毛泽东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 无不渗透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为了说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谈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 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 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 而且经过生产活动, 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 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他还说:“人的社会实践, 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 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 阶级斗争, 政治生活, 科学和艺术的活动, 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他进一步论述了人的认识与生产活动的关系, 并形象地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梨子理论”,“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 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 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 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吃一吃。”早在延安时期, 毛泽东就在教学中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这也是他的教学理论的突出特点, 他曾经多次发表谈话严厉批评教育中理论和实际相分离的问题。1941 年5 月, 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 他指出:“在学校的教育中, 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 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 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 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 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 诸如此类。其结果, 谬种流
传, 误人不浅。”1942 年2 月,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 强调“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 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 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 要向理论方面学习, 要认真读书, 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
上条理性、综合性, 上升成为理论”。在他看来, 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 而且使用是更重要的学习, 要通过研究理论, 研究历史, 研究现状来学习, 学生仅有书本知识是有片面性的, 最重要的是善于将这些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当中。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又强调了教劳结合的认识论意义, 认为它是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有效方法, 是把学生的不完全知识变成完全知识的中心环节, 并指出:“知识分子从书本得来的知识在没有同实践结合的时候, 他们的知识是不完全的, 或者是很不完全的。”1958年8-9月间, 毛泽东先后视察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和武汉大学, 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学的都是书本知识, 是间接的理论知识, 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 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理论才能真正转化为实践的真知,学生只有书本知识而不做工是不行的, 而且老师也要参加劳动, 不能光动嘴, 不动手。他提倡教育要走出课堂到生产实践当中去, 反对教育只在课堂上进行。在1958 年9 月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 他强调:“如果学校办工厂, 工厂办学校, 学校有农场,人民公社办学校, 勤工俭学, 或者半工半读, 学习和劳动就结合起来了。这是一大改革。”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 毛泽东指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不是。人的正确思想,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他主张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批判旧教育制度使教育与实际脱节的做法, 他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 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 一共十六七年, 20 多年看不见稻、粱、菽、麦、黍、稷, 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 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 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 身体也搞坏了, 真是害死人。”毛泽东认为体力的运用是劳动, 脑力的运用也是劳动, 脑体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劳动者的必然要求, 其实质是手脑并用。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机会, 鼓励学生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 多感官地进行学习。学生经过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接受到感性认识, 经过反复, 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准确牢固, 而且比较全面深刻。由此可见, 毛泽东所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 根本的着眼点还在于通过教劳结合来促进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毛泽东教劳结合思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的
毛泽东一贯强调, 必须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根本途径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早在1918 年春, 他就“想邀数朋友在省城对岸岳麓山设工读同志会, 从事半耕半读”,一边劳动, 一边读书。抗日战争时期, 他提倡在根据地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全方位地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面工作, 一面生产, 一面学习”,开创了一个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朴素的“学习化社会”。1921 年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的组织大纲中宣称:“本大学学友, 为破除文弱习惯, 图脑力与体力之平均发展, 并求知识与劳力两阶级之接近, 应注意劳动。”1958 年他在审阅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文教小组组长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时强调:“儿童时期需要发展身体, 这种发展要是健全的。儿童时期需要发展共产主义的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 就是我们时代的德育。这二者同智育是连结一道的。二者都同从事劳动有关, 所以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他批判旧中国几千年来脱离劳动的教育实际, 大力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并把教劳结合当作社会主义教育的一块基石和保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 在社会主义教育的探索实践中始终如一地加以贯彻。在制订《工作方法六十条( 草案)》时, 针对各级各类学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和形式, 毛泽东提出了十分具体的意见, 他要求: 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 凡是可能的, 一律试办工厂或者农场, 进行生产, 作到自给或者半自给, 学生实行半工半读; 一切高等工业学校的可以进行生产的实验室和附属工场, 除了保证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以外, 都应当尽可能地进行生产, 还可以由学生和教师同当地的工厂订立参加劳动的合同; 一切农业学校除了在自己的农场进行生产, 还可以同当地的农业合作社订立参加劳动的合同, 并且派教师住到合作社去, 使理论和实际结合; 农村里的中小学, 都要同当地的农业合作社订立合同, 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 农村学生还应当利用假期、假日或者课余时间回到本村参加生产; 大学校和城市里的中等学校, 在可能条件下, 可以由几个学校联合设立附民工厂或者作坊, 也可以同工厂、工地或者服务行业订立参加劳动的合同; 一切有土地的大中小学, 应当设立附属农场; 没有土地而邻近郊区的学校, 可以到农业合作社参加劳动。这些措施体现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都要参加劳动, 而学生参加的劳动尽可能是生产劳动这一基本精神, 目的在于使学生一面学习, 一面劳动, 既动脑又动手, 既学习理论又参加生产, 把劳心和劳力结合起来, 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结合起来。这些措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得到了较好地贯彻, 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创造了条件。
毛泽东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并且, 这一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他最初提出教劳结合原则是针对当时学生在“德”的方面存在忽视生产劳动, 忽视劳动教育, 缺乏劳动观念这一客观现实。因此, 教劳结合原则的提出侧重于要求学校办工厂和农场, 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 毛泽东要求学校办工厂和农场的本意, 在于把生产劳动引入教育教学过程, 而要求学校设置劳动课程, 让学生参与生产劳动, 实行半工半读的目的, 则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树立劳动的观念, 做到自给或者半自给, 依靠青年和全体人民自己的努力奋斗, 勤俭建国, 根本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强调“教劳结合”,重点在于“改造现代社会”、“提高社会生产”、“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三大任务, 其思路在历史和逻辑上是统一的, 也是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原理的内在要求。
四、毛泽东教劳结合思想的实现途径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毛泽东所强调的教劳结合, 在相当一段时期内, 实质上就是指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他认为, 对学校的知识分子进行思想转化并使他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主要途径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反过来,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必须做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 实现“知识分子劳动化”和“劳动人民知识化”。
在纪念” 五四”运动20 周年之际,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撰文指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 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 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 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抗战时期, 他对延安青年学习革命理论、参加生产劳动、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称之为“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全国青年运动的方向”。他指出:“一个人从那样的小学一直读到那样的大学, 毕业了, 算有知识了。但是他有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 还没有参加任何实际活动, 还没有把自己学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任何部门里去。像这样的人是否可以算得上一个完全的知识分子呢? 我以为很难, 因为他的知识还不完全。”对于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来说, 他们虽然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是,“他们须知自己的知识是偏于感性的或局部的, 缺乏理性的知识和普遍的知识, 就是说, 缺乏理论, 他们的知识也是比较地不完全。”毛泽东认为, 为了让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 让有工作经验的人向理论方面学习, 成为掌握完全知识的人, 就“必须使上述两种人各向自己缺乏的方面发展, 必须使两种人互相结合。”他在1957 年召开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知识分子既然要为工农群众服务, 那就首先必须懂得工人农民, 熟悉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鉴于此, 他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 到工厂去, 到农村去, 和工农群众相结合, 与他们交朋友, 以此引导知识分子参加生产劳动, 把参加生产劳动作为同工农群众联系的纽带, 一方面知识分子可以了解和参加工农业生产, 使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 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知识分子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观念, 实现“知识分子劳动化”, 在同工农群众结合的过程中教育群众和改造自我。当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等教劳结合的形式在全国兴起时, 他非常高兴地指出, 不仅学生要搞, 教师也要搞。1963 年上半年, 随着国内政治生活的剧烈变动, 学校减少了劳动课程, 在农村和工厂掀起了“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毛泽东提出, 学生不能一天到晚守在教室里, 成天读书。基于此, 他把教劳结合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挥, 在继续坚持学校办工厂的同时, 把目光转向更为广阔的天地。1965 年他在杭州会议上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教育应当改造”, 师生应该接触工人和农民, 接触工业和农业, 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实践, 要边干边学, 改变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死读书、读死书的状况, 教师也要参加社会实践, 边工作边教学, 边教边学, 既当先生又做学生。他要求各类学校的学生“下去搞工业、农业、商业”,而且不要仅在实习工厂做工, 在实验室做实验, 还要接触社会实际。实践证明, 20 世纪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毕业的学生, 在毛泽东提倡的教劳结合思想的指引下, 在生产劳动中陶冶了意志和情操, 提高了思想觉悟, 通过教劳结合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也是成功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