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2765|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是美国名校?读名校是否“值回票价”?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23:41: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dwnews.com/gb/Consume ... 3_18_24_19_258.html

读名校不一定“值回票价”

    次级贷款引发的危机持续延烧,美国道琼斯指数与纳斯达克指数已落入熊市,经济不景气连带让即将上大学的学子在学费负担上加重,教育专家7月3日对多维社指出,学费高昂的名校不一定“值回票价”,而学生家庭在考虑贷款与选校前,可先上联邦网站做评估,也许贷款的选择会比自己想像的还要多。

依照华尔街定义,股指从高峰下跌20%便意味进入熊市,目前美国三大股指仅剩标准500指数在熊市区域徘徊,其馀皆踏入熊市;加上7月3日公布的美国劳工部报告显示,6月非农就业人数减少了6.2万人,为连续第六个月萎缩,就业人数下滑略微超出经济学家的预期,也加重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可能持续衰弱的担忧。

在经济疲软下,原本就是一笔不小开销的大学学费,显得更为沈重,这样的情况也影响到华人家庭。纽约市25学区社区教育委员、纽约华人家长会会长朱宝玲7月3日对多维社指出,华人学生的学费多半是家长资助,在现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对家庭来说是个沈重的负担。

“尤其是念私立大学,连吃带住的话一年都要三、四万,若孩子能申请到奖学金会好一点,但奖学金也不一定给全额,除非学校成绩或SAT很优秀,不过一般来说,若能拿到奖学金,差不多都有一万块左右。”朱宝玲分析。

距离新学期开学仅剩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在此之前,学生在学校选择上除了评估学术地位与课程外,更重要的便是学费。“在现在的情况下,有的学生会放弃第一志愿,而转念学费较便宜的学校。我认识一个学生,申请到蛮好的大学,但因为St. Joseph’s大学提供他四年全额奖学金,最后选读后者,主要也是这名学生底下还有弟妹,都相差一年,如果老大不拿奖学金,老二、老三却拿不到的话,往后的开销将吃不消。”朱宝玲对多维社说。

不过整体来说,经济不景气对华人子女上学的影响较小。朱宝玲表示,一来是华人有储蓄习惯,二来是华人收入普遍还不错,而受影响较大的多为低收入户。不过,“当然还是会尽量申请奖学金,因为毕竟有没有补助差很多。”

朱宝玲另认为,大学不论读名校、州立大学或社区大学都没关系,只要研究所念好一点的学校,出社会后找工作还是机会很多。“念学费很贵的名校,除了付出跟收获可能不能正比外,小孩也可能压力大,老是想着这样努力有没有与所交出的学费等值,如果有学生贷款,也可能老想着将来有没有能力偿还,如果四年都不需付学费,没有压力,自然可以好好发挥。”

美国独立教育咨询协会(independent Educational Consultant Association)谘询师布莱克(Lora Block)也对多维社表达了这种未“值回票价”的选择。她认为,念长春藤盟校“不值得”,学生不需要这样“大方”,选择其他学校,也一样有很好的未来。

不过,近来经济疲弱,部分优秀但负担不了学费的学子,有可能放弃这样的名校。布莱克说,学校已对昂贵的学费拟定各种补助计划。

“私立学校学费太贵的问题,其实不是从次级贷款危机爆发后才受到注意的,虽然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不景气加深了家庭的负担,也让一些学校面临‘被学生放弃’ 的情况,但其实近几年开始,许多私立学校已经调整了自己的财力奖助(Financial Aid)计划,让低收入家庭更能负担学费,也让自己拥有更大的‘可选择性’。”布莱克对多维社说。

“这样的学校包括长春藤盟校,以及我们称为的‘小长春藤学校’,都改变了本身的财力奖助,包括奖学金、贷款或校内工作机会。”

布莱克表示,在经济不景气下,她未遇到有学生因为学费太贵,又贷不到款而休学,倒是见到不少学生选择了学费较便宜的学校。

“学生付不出学费的情况我想是有的,但我见到较多的是,学生放弃他们的第一志愿,而选择了第二、第三志愿,或是宁可去读社区大学,都是因为他们无法负担第一志愿的学费。”布莱克说。

此外,布莱克认为更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将在未来几年面临更沈重的学费负担。“因为去年当次贷危机刚爆发时,经济还未全面出问题,学生家庭也还没遭遇财务困境,因此未来几年才是受影响最大的时候。”

不过,布莱克对多维社表示,另一方面,联邦的学生贷款限制也在最近放宽了,让学生可从联邦政府手上借贷更多的钱,为每年可多借2000元,因此,即使很多银行不再提供学生贷款,但学生却有更多的钱可借贷,比起从前,政府提供借贷更好,因为去年许多问题就是学生从私有贷款机构借贷而引发,这样的贷款非常昂贵,对学生来说不是个好选择。

布莱克也给了欲借学生贷款的家庭一个建议。“学生家庭在贷款前应先上联邦政府网站,在网站上,学生或家长可填写‘FAFSA4Caster’(FAFSA 全名为Free Application for Federal Student Aid,联邦学生补助免费申请)表格,它将协助学生家庭估算,在公立大学就读时需支付多少费用,此项服务是免费的,它也不是申请表,不会进入政府行政程序中。”

布莱克举例,一个纽约家庭填了表后,网站会评估这个家庭的收入与储蓄,最后秀出“家庭贡献评估”(Estimated Family Contribution),也就是此家庭每年所需负担的纽约公立大学学费,若EFC为5000元,以一个公立学校每年可能要收15000元来估算,家庭支付的5000元之外都可以补助的方式来解决。

FAFSA4Caster的网址为:http://www.fafsa4caster.ed.gov/

“这项服务可能让学生家庭了解到,本身可寻求的助学补助比自己想像的还要多。”布莱克对多维社说。

30-till-field-714.jpg (392.43 KB, 下载次数: 47)

30-till-field-714.jpg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00:03:25 | 只看该作者
《美國頂尖大學》共22件评论

   1. 哈佛的评论
      July 6th, 2008 at 10:10 am

      哈佛校长给2008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演讲

      按照这所古老大学的奇怪的传统,我应该是站在这儿,告诉你们那些永恒的智慧。

      我就站在这个讲坛上,穿得像个清教徒牧师一样—-这个打扮也许已经吓到了我那些高贵的先人们,让他们以为是巫婆现身(校长是女的,译者注)。这会让英克利斯(Increase)和考特恩(Cotton)父子俩(他们反对清教,译者注)忍不住想审判我的。但是,我还是要站在这儿,跟你们聊聊。

      你们已经上了四年的大学了,我当校长还不到一年;你们认识三任校长,我只认识大四一个班的学生。那么,经验是什么?也许你们应该搞清楚。也许我们可以互换一下角色,我可能就会以哈佛法学院惯有的风格,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自说自话。

      从这一点上说,我们似乎都做到了—-不管程度多少。但我最近才知道,从 5月22日 开始你们就没有晚饭吃了。虽然我们会把你们比作已经从哈佛断奶的孩子们,但我从没想到会这么彻底。

      再让我们来说说那个”自说自话”吧。让我们把这个演讲看作是一个答疑式的毕业生服务,你们来提问题。”浮士德校长,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在哈佛读四年?校长,四十年前你从学校毕业的时候,肯定学到不少东西吧?”(四十年了。我可以大声地说出我当时生活的每个细节,和我获得布林莫尔学位的年份—-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但请注意,我在班里还算岁数小的。)

      其实,这个答疑环节你们早就从我这儿预定了。你们问的问题也大概就是这类的。我也一直在想该怎么回答,还在想:你们为什么为这么问。

      听我的回答。2007年冬天,助理就告诉我要有这么一个演讲。当我在Kirkland吃中午饭的时候,在Leverett吃晚饭的时候,当我在我上班时和同学们见面的时候,甚至当我在国外碰见我们刚毕业的学生的时候,同学们都会问我一些问题。你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不是问课程计划,不是提建议,也不是问老师的联系方式或者学生的空间问题。实际上,也不是酒精限制政策。你们不停地问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很多都去了华尔街?为什么我们哈佛的学生中,有那么多人到金融、咨询和电子银行领域去?”

      这个问题可以从好几个方面来回答,我要用的是威利萨顿(一个美国银行大盗,译者注)的回答。你们可能知道,当他被问到为什么要抢银行时,他说 ”因为那儿有钱 “。我想,你们在上经济学课的时候,都见过克劳迪亚·戈丁和拉里·凯兹两位教授,他们根据七十年代以来他们所教学生的职业选择,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发现,虽然金融行业在金钱方面有很高回报,但还是有学生选择了其它的工作。实际上,你们中有37个人选择做教师,有一个会跳探戈的人要去阿根廷的舞蹈诊疗所上班,另一个拿了数学荣誉学位的人要去学诗歌,有一个要在美国空军受训作一名飞行员,还有一个要去作一名治疗乳房癌症的医生。你们中有很多人会去学法学、学医学、读研究生。但是,根据戈丁和凯兹的记录,更多的人去了金融和咨询行业。Crimson对去年的毕业生作了调查,参加工作的人中,58%的男生和43%的女生去了这两个行业。虽然今年的经济不景气,这个数字还是到了39%。

      高薪、不可抗拒的招聘的冲击、到纽约和你的朋友一起工作的保证、承诺工作很有趣—-这样的选择可以有很多种理由。对于你们中的一些人,也许只会在其中做一到两年。其他人也都相信这是他们可以做到最好的一份工作。但,还是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其实,比起回答你们的问题来,我更喜欢思考你们为什么会问。戈丁和凯兹教授的研究是不是正确的;到金融行业是不是就是”理性的选择”;你们为什么会不停地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看似理性的选择,却会让你们许多人无法理解、觉得不尽理性,甚至有的会觉得是被迫作出的必要的选择?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困扰这么多人 呢?

      我认为,你们问我生活的意义的时候,是带着指向性的—-你们把它看成是高级职业选择中可见、可量度的现象,而不是一种抽象而深不可测的、形而上学的尴尬境地。所谓”生活的意义”已经被说滥了—-它就像是蒙提·派森(Monty·Python)电影里可笑的标题,或者说是《辛普森一家》里的那些鸡零狗碎的话题一样,已经没有任何严肃的涵义了。

      让我们暂时扔掉哈佛人精明的处世能力、沉着和不可战胜的虚伪,试着来寻找一下你们问题的答案吧。

      我想,你们之所以会焦虑,是因为你们不想只是做到一般意义上的成功,而且还想过得有意义。但你们又不知道这两个目标如何才能同时达到,你们不知道在一个大名鼎鼎的公司中有一份丰厚的起薪,并且前途很有保障,是不是就可以让你们自己满足。

      你们为什么要焦虑?说起来,我们学校这方面也有错。从你们进来的时候,我们就告诉你们,到这里,你们会成为对未来负责的精英,你们是最棒的、最聪明的,我们都要依靠你们,因为你们会改变这个世界。这些话,让你们个个都胸怀大志。你们会去做各种不平常的事情:在课外活动中,你们处处体现着服务的热情;你们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因为你们关注地球的未来;在今年的总统竞选中,你们也表现出了对美国政治改革的热衷。

      但现在,你们中的许多人迷惘了,不知道这些在做职业选择时都有什么用。如果在有偿的工作和有意义的工作之间做个选择,你们会怎么办?这二者可以兼顾吗?

      你们都在不停地问我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关于价值、试图调和那些潜在竞争的东西、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认识,等等。现在的你们,到了要作出选择的转换阶段。作出一个选择—-或工作、或读研—-都意味着失去了选择其他选项的机会。每次决定都会有舍有得—-放弃一个可能的同时,你也赢得了其他可能。对于我来说,你们的问题差不多就等于是站在十字路口时的迷茫。

      金 融业、华尔街、”招聘”就是这个困境的标志,它带来了比职业选择更广更深的一系列问题。不管你是从医学院毕业当了全科医生或者皮肤科医生,从法学院毕业进了一家公司或者作了一名公设辩护律师,还是结束了两年的Teach for   America项目,在想要不要继续教书,这些问题总会在某种程度上困扰你们。你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你们既想活得有意义,又想活得成功;你们知道你们所受的教育,让你们不只是为自己的舒适和满足而活,而且还要为你们周围的人而活。现在,到了你们想办法实现这个目标的时候了。

      我想,还有一个原因使你们焦虑—-这个原因和第一个原因相关,但又有所不同。你们想过得幸福。你们一拥而上地去选修”成功哲学”和”幸福的科学”,想从中找到秘诀。但我们怎么样才能幸福呢?我可以提供一个不错的答案:长大。调查数据说明,越老的人—-比如我这个岁数的人—-比年轻的人感到更幸福。但可能你们都不愿意等。

      当我听着你  们说你们面前有如何的选择时,可以听出来,你们在为搞不明白成功和幸福的关系而烦恼—-或者更确切地说,什么样的成功,不仅能带来金钱和名望,还能让 人真正地幸福。你们担心工资最高的工作,不一定是最有意义、最令人满足的工作。但你们想过没有,艺术家、演员、公务员或者高中老师都是怎么过的?你们有没 有思考一下,在媒体圈里该怎么生存?你们是否曾试想过,在经过不知道多少年的研究生学习、写了不知道多少篇论文之后,你们能否找到一个英语教授的工作?

      所以,答案就是:只有试过了才知道。但是不管是画画、生物还是金融,如果你都不试着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果你不去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东西,总有一天你会后悔的。生活的路还很长,总有机会尝试别的选择,但不要一开始就想着这个。

      我把这个叫作职业选择中的停车位理论,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和同学们说这些。不要因为你觉得会没有停车位,就把车停在离目的地20个街区远的地方。先到你想去的地方,然后再到你应该去的地方。

      你可能喜欢投资银行、喜欢金融、喜欢咨询,它们可能是最适合你的。也许你和我在Kirkland碰到的一个大四学生一样,她刚从西海岸一家很有名的咨询公司面试回来,她问:”我为什么要做这行?我讨厌坐飞机,我不喜欢住酒店,我不会喜欢这个工作的。”那就找个你喜欢的工作吧。要是你醒着的时间里,都在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你也不会感到幸福的。

      但 是,最最最最重要的是,你们要问出这个问题—-问我或者问你们自己。你们选择了一条路,也就选择了一份挑战。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只是不知道 该怎样到达那儿。这是好事。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我们的错。关注你的生活,思考怎样才能把它过好、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对:这些也许是博雅教育给你 最宝贵的东西。通识教育让你自觉地生活,让你在你所作的一切中寻找、定义价值。它也让你成为一个自我的分析家和批评家,让你从最高水平上掌握你生活的展示    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博雅教育让你自由。它们赋予你行动、发现价值和作出选择的能力。不要静止不动,要随时准备接受改变。

      牢记那些我们告诉你们的远大理想,就算你觉得它们永远不可能实现,也要记住:它们可以指引你们,让你们到达那个对自己和世界都有意义的彼岸。你们的未来在自己手中。

      我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你们会做出什么样的成就了。无论如何,常回家看看,和我们分享你的幸福生活。

20070917103311dc116.jpg (39.94 KB, 下载次数: 47)

20070917103311dc116.jpg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3:56:21 | 只看该作者
「捉弄你的室友舞會」

耶魯的新生們在社交上最盛大的一件事,恐怕是一年一度「捉弄你的室友舞會」(Screw-Your-Roommate Dance)。

這舞會的規定十分有趣:舞伴不能由你本人來找,而得由你的室友來替你物色。挑好了人後,也不能直接跟他說,而要與對方的室友一起密謀安排,怎樣讓你們這兩個蒙在鼓裡的人見面。見面的方式也要別出心裁:通常是規定各種暗號或是手裡拿著某種信物,等等。但如果你有個調皮搗蛋的室友,恐怕就會絞盡腦汁地趁機讓你做各種尷尬事情。因此,舞會最好玩之處不是舞會本身,而是舞會前幾個星期緊張的策劃和準備。

十分不巧,我的室友,一個華人女孩,預定在舞會那天去紐約和高中朋友聚會,因此不能參加舞會。我無法挖空心思給她找到舞伴和設計見面方式,不禁大為掃興。但她卻忠實履行職責,給我找好舞伴。

我對她給我找的舞伴究竟是誰,非常好奇,想方設法從她嘴裡套話,可是她嘴很嚴,堅決不肯告訴我,只是說我「一定會很喜歡她的選擇」,讓我在舞會當天晚上九點全身黑衣在樓下小院子「尋尋覓覓」,那時院子裡某處「聲音最大的男生」就是我的舞伴。

時間到了,我全身黑色站在院中,就聽見從宿舍屋頂上傳來聲嘶力竭的讀詩聲──不是我那舞伴更是誰?

我顧不得聽詩,連忙衝進門去找直通屋頂的樓梯,忙亂之中找了好一會兒才找到,我的舞伴──一個在平時我們互相頗有好感的男生──就在上面西裝革履地拿著一本《聶魯達情詩選》煞有介事地大唸特唸呢。因為我找不到樓梯晚到了一會兒,他在上面把那首《女人的身體》唸了足有二十遍:「女人的身體,雪白的大腿、雪白的腳。我農夫的手挖掘著你……」如此等等。而樓下早已聚集了一群「聽眾」,大聲地取笑他──「女人的什麼?雪白的什麼?──聽不見!大點聲!」

我總算來了,他喉嚨也啞了。我們兩個人笑成一團。

我們在傍晚的校園中走到舞會地點,沿路只見一個個做著各種奇怪動作、說著各種奇怪話語、拿著各種奇怪物品的人四處張望,等著被人「認領」:一個男生在一棟宿舍樓前彈著吉他,五音不全地唱歌,樓上的窗戶裡有五六個女生伸出頭來開懷大笑;另一個在郵局前面單腳站著,手裡揮舞著一條粉紅色的內褲;還有一個女生,被蒙著眼睛在校園裡亂轉,大聲呼喚著「馬可!」非要等她的舞伴──一個在校園另一邊也被蒙著眼睛大叫「波羅!」的男生回答她為止。

那些已經找到了舞伴的學生們,正成雙成對、有說有笑地走到了會場。燈影樂聲中,男生個個英俊挺拔,女生個個嬌豔動人。

這個晚上,一定會長久地銘記在大家的心裡。

好,現在我們就到美國名校遨遊──先對美國的大學來個廣角掃描,然後重點到二十五所各種類型的名校走馬觀花。

希望你讀了之後,會對其中某一所或者某幾所發生興趣,進一步瞭解後,選中它作為你的求學深造之處;你一定會用你的眼睛、你的心發現它的種種妙處。

說不定你會選中耶魯?當你成為耶魯「新鮮人」時,來迎接你、幫你搬行李的學兄學姊中,一定就有我。

《美國頂尖大學》(The Top Universities of America )

2qwexk4.jpg (29.59 KB, 下载次数: 44)

2qwexk4.jpg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3:54:20 | 只看该作者
採訪一位著名攝影家

我參加了耶魯校報工作。有一次,我接受任務去採訪一位「耶魯貴賓」,美國著名攝影家羅勃特‧弗蘭克。以前我對攝影這一行一無所知,對弗蘭克的大名也從未知悉。編輯簡單介紹說,弗蘭克先生這次到耶魯來舉行講座,播放他拍的新影片,還要演講,機會特別難得──因為他近年來很少作公眾露面,所以編輯派我去記錄他這次講座的內容。

講座是晚上七點鐘開始,我想七點到那兒,拿錄音機和筆記下來不就行了?沒想到了會場外大吃一驚:大門緊閉,門外擠著二三十個人。上去問了問才知道禮堂裡面已經坐滿了,有明文規定:那禮堂不得容納多於二○四人,否則萬一火災發生會出危險。

耶魯這方面規定執行得相當嚴,門內警衛一點也不通融。我擠上前去說我是「記者」,他們也搖頭說不行。這時門外已經聚了六七十個人,大都是學生,一臉失望,怨聲載道,說是攝影課教授要他們來的,這下完了,作業完不成了!我這下才知道弗蘭克先生這麼走紅,我的採訪任務也算是完了!

但看著四周擁擠的人,我靈機一動:這也是個不錯的新聞嘛──來訪的攝影家弗蘭克先生如此受歡迎,以致七八十個攝影系學生在寒冷中被鐵面無私的警衛拒之門外──這是很好的角度!

我拿出小錄音機,開始採訪四周的學生。他們大部份都是教授命令來聽課的研究生,我問他們:為什麼來,有什麼期待,對弗蘭克以前印象如何,現在心情怎樣,等等。

採訪了七八人,感覺不錯。這時感到無望的人群已經開始散了。我想,乾脆再等一會兒,等講座完了聽眾出來再採訪幾個人,作個「門裡門外的對比」,就在門外等啊等啊。

忽然我看見羅勃特‧弗蘭克先生本人從裡面來到了門廳!──我其實並不認識他,但旁邊有一個藝術系學生過去在紐約聽過他舉行的講座,認出他來。

我馬上向他揮手,弗蘭克也揮手回應,並且報以笑容。我得到鼓勵,就又打手勢叫他過來。弗蘭克還真的到了門邊,推開從裡面反鎖的門出來了──警衛也不好攔他,又不便鎖門,只好很尷尬地扶著門站著。

我開口就說:「久慕您的大名(其實我是當天晚上才知道他是何許人也),因此非常失望沒能進去聽您講話。」

弗蘭克──他是個頭髮花白、體態稍胖、戴著眼鏡、非常溫和的老頭──點點頭,說:「是啊,我也很希望學生們個個能進來,但他們(他指指警衛)不讓。」

我告訴他早些時候有七八十個學生都擠在外面,又問他這次來播放的影片內容是什麼,與他「以往的風格」有什麼不同,(其實我哪知道他「以往的風格」到底是什麼!)然後又問他對他自己攝影藝術是什麼看法,把我剛才和那幫攝影系學生交談學來的一套現炒現賣。與他談了二十來分鐘,他說他該回去了,我誠惶誠恐地感謝他,與他握手道別。

沒想到五分鐘之後,裡面有一對夫婦出來,有了空位子,我因此得以進場,看了他電影的後半部份,又聽了學生們向他提問。講座結束以後,我又採訪了幾個學生,問他們對這次講座的看法,還意外地採訪到了研究生院攝影系主任──主辦這次講座的教授。

多少可遇不可求的好機會我都碰到了,真是功德圓滿,我當天晚上就一揮而就,編輯非常滿意!

0_1209354783_1971070.jpg (36.96 KB, 下载次数: 43)

0_1209354783_1971070.jpg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3:53:50 | 只看该作者
「指導研究」──「指導自殺」?

「指導研究」(Directed Studies)這個耶魯為新生開設的項目,我上耶魯以前就聽說過。

我在十一年級暑假一個全美學術夏令營認識的一個同伴,上了耶魯後考入了這個項目,隔三岔五地寫電子郵件給我,有時炫耀在課上讀的名著,有時抱怨功課太忙。我被耶魯錄取之後也報考這個項目,居然被錄取了。

「指導研究」在耶魯歷史悠久,也是在美國高等院校中有名的項目之一。每年申請的學生幾百名,從中選出一百二十名。參加此項目的學生在一年級時上三門全年的課程:一門文學,一門歷史與政治,一門哲學。三門課都是分成研究課式的小班,各由一名教授來教,每星期一節講課、兩節討論,學習內容按時間順序,縱覽西方文明從古希臘以來兩千多年中重要思想家的著作。因為這些課給學生的閱讀量大,而且每個星期五需要交一篇論文,學生給它起了個外號,叫「指導自殺」。

「指導自殺」!聽起來嚇人,不過我學起來還是滿津津有味的。第一學期主要是學古希臘、羅馬著作,文學課裡讀荷馬、維吉爾、阿維德、薩福的詩歌,哲學課則全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政治理論課主要還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不過也讀了羅馬的政治歷史學家西塞羅、泰塞提斯等等。閱讀量確實大得驚人,在學期初買書時一張桌子上幾乎都擺不下。

「每個星期要交一篇論文」聽起來也很嚇人,但教授和藹可親,而且要求和題目說得都非常明確,還允許學生們如果遇到疑問或困難的話到辦公室來談談。這下我心寬了許多,多寫幾次也得心應手了。

每到星期四,在別的學生都鬆了一口氣開始為週末娛樂活動作準備時,只見一群睡眼惺忪的「指導研究」的學生,還在電腦房裡握著咖啡杯徹夜苦幹。規定星期五上午十一點必須把論文交到教授的信箱裡去,有的學生一直拚到十點五十分才大功告成──我也有一次是這樣。

結成一個親密集體

在上了七個多月的「指導研究」以後,我對這個項目越來越著迷。它的內容正合我口味。鑽研亞里士多德時,飯桌上和朋友的話題全是關於他寫的《物理》和《形而上學》。亞里士多德文體龐雜,艱澀難懂,而我們則為每一點理解和發現由衷興奮。我們也曾為文學課上老師某個觀點爭執得面紅耳赤。

「指導研究」的模式也非常理想,我喜歡這種小的「研究課」,班上大家都認識,教授則有機會給所有學生作個別輔導。在學期末了,我們的哲學教授還把所有的弟子請到家裡去,真正見識他那一學期都在課堂上津津樂道的小女兒和黑貓。

最主要的,我喜歡「指導研究」是因為這個項目裡的學生們是一個親密群體。上的課都相同,我們的知識面大致相同,在一起時永遠有話題可談,為我們的友誼一開始就打好了基礎。的確,我在耶魯最要好的朋友都是指導研究的「難友」們,在一起議論某個老師性格古怪,或是哪段文章文筆精彩,都能心領神會。

這也曾遭到一些非「指導研究」學生的指責,說這個項目鼓勵參加的學生們心高氣傲,自以為非常聰明目中無人,只願意與「自己人」交往,抱成小團不理會別人。

這種指責也確實不無道理。不過,在我看來,在校園裡,背景相同、理想一致的人組成小團體這是難免的。

0a8f69d3b9ae5151c1ddb315e05a3a0e.jpg (19.37 KB, 下载次数: 59)

0a8f69d3b9ae5151c1ddb315e05a3a0e.jpg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3:53:21 | 只看该作者
大學校裡的小學院

耶魯的「住宿學院」(residential college)系統是仿照著它英國的先輩牛津和劍橋大學的模式,在本世紀初建造的。學生們一入學先被學校隨意分配到十二個住宿學院中的一個,從二年級開始就被指定一個「住宿學院」,一直住到畢業為止。校方不無自豪地說這種系統使耶魯學生既享受到了大學校的設施氣魄,又得到了小學院的親密溫馨。

的確是這樣。我們新生一入學,各自的「住宿學院」就派了高年級學生來給我們當顧問,在學習上、生活上照顧我們,又在學院裡組織了各種社交活動。

我的「顧問」是一個名叫燕妮的英語系四年級女生,長得非常清秀,是女生橄欖球隊的隊長。她學習成績好,大三時還去過英國的倫敦經濟學院留學,對留學的步驟知道得非常清楚,鼓勵我們也去留學。

在選課上她對我的幫助雖並不算大,可是我每次見她臉上都掛著甜美的微笑,相信一有難題就可以去找她,令我感到心裡踏實。

每個學院都有一個學監和一個院長,都住在學院住宅裡,前者管學生的學習,後者管學生的生活,讓我們在為自己是「耶魯學生」自豪的同時,也為自己是這個住宿學院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

住宅學院風格各異,設備不同。有的學院如摩爾斯(Morse)大而現代化,建築據說沒有一個直角;還有的如我所在的卡爾洪(Calhoun)則像小巧玲瓏的園林。所有的學院都有自己的食堂、電視房、鋼琴室、健身房和圖書館,但許多學院有自己的特殊之處:卡爾洪據說有一個桑那浴室(儘管我到現在都沒見識過),而伯克利(Berkeley)則有錯綜複雜的地下通道。
一進學校,新生們就被打上了他們學院的烙印,剛相識的人最常問的一句話是:「你是哪個學院的?」

校規與教規的衝突

不過,最近,耶魯的「住宿學院制」受到質疑。

五名保守猶太教派的新生在一九九八年年初聯名起訴耶魯校方,要求同意他們住在校外。

這是違反校規的。這五名學生們聲稱他們的宗教不允許他們住在「充斥著性、酗酒、毒品和異性的校內」。而校方則聲明「住宿學校制」是耶魯最重要的一個制度,是耶魯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份。
校方說:大學的教育絕不只限於課堂上,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所受到的教育往往對一個人的影響比書本大得多。如果這些學生不願意住在學校,就等於他們不願意經歷在耶魯大學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章,那乾脆還不如轉學算了。

耶魯作為學校給自己的學生定校規的權力,與學生們作為美國公民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到底哪個更優先?

這個問題在學生中也激起激烈爭執。到現在為止,似乎支持校方的學生遠比支持猶太教學生們的要多。許多學生認為這些猶太學生們「無理取鬧」,或認為他們受了沽名釣譽者的利用,對他們不以為然。《耶魯每日新聞報》的調查表明:絕大部份的學生都站在校方一面,顯出了他們對「住宿學院制」的忠誠。

不過,保守猶太教派的學生在耶魯人數相當多,勢力也很大,他們從華盛頓雇來最好的律師。律師指出,耶魯的校規自相矛盾:規定新生一律住在校內,可是卻把二十一歲以上的人和已婚的人除外。他們反問,年齡與婚姻狀況可以成為不住在校內的理由,為什麼有宗教原因的就不行呢?
校方則表示如果猶太裔學生起訴的話,他們願意奉陪到底。這場案子,看來會越鬧越大,甚至可能進最高法院。

坦白地說,我是耶魯「住宿學院制」一個衷心的擁護者。我最要好的朋友和大部份認識的人,都是卡爾洪學院的。耶魯這一制度,讓我這個新生在有洋洋五千人的大學校裡不至於徬徨,相反很有歸屬感和安全感。

64319b54af.jpg (39.76 KB, 下载次数: 50)

64319b54af.jpg
9#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3:51:58 | 只看该作者

《美國頂尖大學》自序

( 代序:   我是耶魯新鮮人)
  
在大學校園生活了大半年,我所注意的不光是當時令我流連忘返的鐘樓拱門、雕塑小徑;大學對於我來說,最重要的組成部份並不是那些課程、那些分數、那些排名榜的名次,而是它的「人」──學生、教授、管理人員。這一部份對我的大學生活影響最為深遠,一所真正的好大學並非只有歷史,它每一分鐘都生活在「現在」
  
本書的「十月懷胎」

當我還是一個高中十一年級學生,開始了報考大學的「浩大工程」:陸陸續續收到向各大學索取的和各大學主動寄來的報名申請表、宣傳介紹資料,再從圖書館借來各種大學指南之類的資料,如飢似渴地閱讀。

儘管是攸關前途命運的「終身大事」,但讀到有趣之處不由得笑出聲來,跑去對父母轉述:「原來每個學校里有那麼多從前我根本不知道的好玩的事﹗」

父母勸我寫下來,與更多的人分享。我便在報考大學塵埃落定、高中畢業典禮也舉行過了之後的暑假,把這些軼聞趣事加上自己的觀感寫了下來。
第一篇當然就寫我即將前往的耶魯大學,這就是那篇《最亮的藍星》;隨後又寫了哈佛、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康乃爾……明鏡出版社的總編輯何頻從《明報》上讀到我第一篇發表出來的文章,第一時間打來電話,說寫得多了可以輯為一集出版。這就是本書寫作的由來。

上大學之後的寒假、春假和暑假,我一回家來就奮「鍵」疾書,你寫第一篇起,到本書脫稿,正是十個月。「十月懷胎」,終於「一朝分娩」。
不過這些文章的功能,「十月懷胎」過程中卻有了變異。本來我的初衷只是將每所學校的趣聞寫出來,亦莊亦諧,讓大家消閑解悶──最開始寫的一組文章,總標題就是「你未必知道的長春藤」﹔沒有想到,越到後來卻越「正經」:不僅對每個大學的介紹越來越「規格化」,還逐漸增加關於如何報考大學的資訊,增加有關申請獎學金和資助的資訊,增加了若干表格……

這當然是「需求導向」的結果:我一九九六年遇到的問題,我父母朋友家的兒子或女兒第二年、第三年也遇到了,就來詢問我的「前車之鑒」﹔知道我在寫大學的,更是直截了當地要求:多介紹一點實用的體驗!

如果說,我起初是從操作中文語言中得到樂趣,父母也主要是因我沒有忘了中文這一點大為欣慰﹔到後來,我在文章寫法上陷入程式化,連語言也日益捉襟見肘,然而,我們一家都能從對人有用而得到樂趣了。

好大學每一分鐘都活在現在

申請大學時,歷史與現實的資料、數據是掌握了不少,就拿耶魯來說,什麼在全美國排名第三(但我報考大學那陣子正巧公佈了它一九九七年排名第一)呀,錄取率是多少呀,新生SAT(全美高中生考試)平均成績多少分呀,宿舍情況如何呀,等等。

那時也隨父母造訪了一些大學。前年秋天耶魯大學的「開放日」,我和父母驅車數小時去了一趟。校園中金黃暗紅的落葉遍地,陽光斜照那些黃褐色巨石建成的古色古香的巍峨建築物。十七歲的我深深地被耶魯的名氣、它的美麗和莊嚴,以及夕陽西下時站在校園中央向四周環視時那種凝重的歷史感所吸引住了,「義無反顧」申請了耶魯的提前錄取。

現在,我是耶魯大學的「新鮮人」──「Freshman」這個美國通常用來稱呼一年級新生的詞兒,透出一股朝氣。

在耶魯上了大半年的學,才恍然悟出那時對耶魯瞭解是多麼膚淺。

天天生活在這環境中,我所注意的不光是當時令我流連忘返的鐘樓拱門、雕塑小徑,儘管我有時下課時,聽到悠揚鐘聲在校園上空迴盪,也仍然感到一種超越時空的寥遠意境。

我現在所認識的耶魯,是鮮活生動的,它有時喧鬧,有時恬靜,有時嚴肅,有時滑稽。

它對於我來說,最重要的組成部份並不是那些課程、那些分數、那些排名榜的名次,而是它的「人」──學生、教授、管理人員。這一部份對我的大學生活影響最為深遠,但這一部份,恰恰都是那些大學指南中所反映不出來的。

一所真正的好大學並非只有歷史,它每一分鐘都生活在「現在」,這些「現在」,對我的大學經歷影響最為深遠,卻從大學介紹材料中、書本中讀不到。

因此,這本書,能為你──一個想深入瞭解這些大學的讀者──提供的,只能是一些較為膚淺的材料。我可以告訴你一些數據,可以描繪某所大學的外觀和歷史,它的教育宗旨,它的軼事趣聞,可以為你提供關於它學生和教授的某些方面的信息。

儘管我這樣細心地為你搜尋資料、撰寫出一本對這些大學的介紹,告訴你它們各自的特點,但最終,如果你真的想深入瞭解這些大學的話,你必須親自前往這些大學拜訪,也許在那裡住一段時間,去聽一兩堂課或參加一個派對,也許與那裡的老師和學生們交談。

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瞭解這所大學有血有肉的故事。

下面,我想先向你講幾個我在耶魯的「有血有肉」的片段──這都是我當時自那些大學材料中無法讀到的。

11091048.jpg (26.08 KB, 下载次数: 55)

11091048.jpg
8#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3:50:17 | 只看该作者
美國大學生

提到美國的大學生,你的腦海裡會浮現出什麼畫面?一群嚼著口香糖,整天無所事事到處遊走的歡樂派?四處奔走疾呼,慷慨陳詞的政治家、社會活動家?一天到晚泡在圖書館,埋頭苦讀的學者?挺拔健美的橄欖球運動員與他金髮碧眼的啦啦隊女朋友?全身穿黑,面色慘白,把頭髮染成螢光綠色,沈默寡言,與任何人都格格不入的反叛者?

這些人我在大學裡都見過,由於耶魯是人們所稱的「好學校」,所以大概還是政治家一類的和學者一類的多一點,不過,每到週末,學校裡還是總有一大幫學生們開派對跳舞放震耳欲聾的音樂,直到深夜為才止。

美國的教育給人自由度很大,一天除了上課,做作業,讀書,剩下的時間都是自己的,可以由你隨心所欲地支配,許多學生因此都去做義工,為社區服務,或是參加各種課外活動──歌唱組、俱樂部、或是政治、民族團體。幾乎每個學校都有不下百個各種各樣的組織,千奇百怪,從左撇子協會到日本電影迷小組,應有盡有。

著名專欄作家阮次山於一九九八年六月曾寫過一篇文章《美國大學生是不是迷失的一代?》說:

每年冬末春臨之際,美國大學生總會感染一陣「春燒」(Spring Fever),往往趁各大學的「春假」(Spring Break,往往是每年復活節前後一周)舉行尋歡派對,狂歡一番。在這種「春燒」狂歡的季節,大學生們最喜歡聚集的地方,在東南部是邁阿密,在西部是加州沙漠城市棕櫚泉市。每年「春燒」時節一來臨,大學校園里瀰漫一片久蟄寒冬之後的「解放」心態,學生們開派對狂歡,酗酒乃至酒後亂性鬧事,情況在近年來越發嚴重,因此從今年起,全美各大學紛紛發布較以往嚴格的校園治安管理辦法。

四月中旬,華盛頓州立大學逮捕了三名在該校一年一度「春燒」狂歡會涉及酗酒、縱火、推倒車輛的學生。同時,在全美各地的校園內也紛紛傳出此類逮捕事件,諸如密西根州立大學、康州州立大學、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這些名校,也都拿出嚴格手段對付「春燒」得過熱的學生。

這麼一來,可惹火了全美各地的大學生,據統計,在五月底為止,全美國至少有十所大學的學生走上街頭,以近乎暴力的方式,諸如縱火,向警察扔石頭、罐頭等表達他們的不滿,因而也引發警察使用催淚瓦斯、逮捕等方式對付學生,使校園內瀰漫了一片六十年代反戰運動時的氣氛。

阮先生還寫道:就在此際,美國高等教育年鑒發表了一九九六年各大學校園治安狀況報告,四百八十七所受調查的大學包括了全美各大名校。據統計,這年各大學校內因酗酒而被捕的學生人數比過去一年增加了百分之十,因毒品問題被捕的人多了百分之五。以密西根大學而言,該校因酗酒被捕的學生共有五百七十四人,名列第一,加大伯克利分校因毒品被捕的學生共一百九十三人,名列第一,該校因酗酒被捕的學生共五百二十三人,名列第二。

許多人士對目前美國大學生為爭取喝酒、開派對權利而不惜發動暴力抗爭,不禁搖頭感嘆,因為為反越戰而抗爭,總算是一種為理念而抗爭的行為,但如今這一代的美國大學生是否已成為迷失的一代、沒有理想的一代?
就我所見所聞的美國大學生情況看,酗酒確實是有的,有時甚至很嚴重──例如,在一個派對上,我親眼看見一班男生惡作劇,輪流把某個同學按在葡萄酒大酒桶的龍頭下猛灌他,那次好幾個男生步履不穩,酒氣醺天,看得我心驚肉跳。

這一代大學生也確實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為社會正義奔走呼號。但是,他們中仍然有不少人關注社會現實,仍然在探究和追求。恐怕還不能斷言說這一代大學生就已經成為「迷失」的一代。

本世紀初的美國大學,尤其是「長春藤」一類名校,都被富家子弟壟斷;在幾乎所有的學校宗旨都是「平等」「多元」的今天,現在的校園裡再也看不到那種景象。幾乎所有學校都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學生接受資助。少數民族在美國校園裡的崛起,使美國社會中出現了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不同膚色的中產階級;從七十年代起大學接受女生,也使婦女的社會地位得以大大提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大學收學生們沒有什麼年齡限制。只要交錢夠格,多大的年紀都可以返校接著受教育。許多「上班族」為了拿到高學位好向老闆要求提高工資或者準備跳槽,傍晚都在附近大學再修幾門課。報紙上也時常可以翻到又有七十多歲、八十多歲的老翁老嫗終於完成所學課程,拿到博士、碩士和學士學位的溫馨新聞。美國現在大學生的面貌,再也不能以一種模式概括了。

5_0Q24C136_1.jpg (25.93 KB, 下载次数: 46)

5_0Q24C136_1.jpg
7#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3:49:01 | 只看该作者
長春藤盟校

不管用何種方式和何種排行榜來評比,美國大學中最著名的學校,還是要數東北部的「長春藤盟校」了。

長春藤盟校共有八所: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乃爾大學、布朗大學、賓州大學 和 達特茅斯學院。

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排行榜中,八所長春藤盟校全在前十四名,前三名各是哈佛、普林斯頓和耶魯。

其實,「長春藤盟校」這名稱跟學術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它的起源是在本世紀初,八個東北部的大學組成了一個體育聯盟。

美國的大學許多都屬於某個體育聯盟,專與聯盟中的學校比賽,比較有影響的有「大東聯盟」(The Big East),「東南聯盟」(The Southeastern Conference),「大西洋海岸聯盟」(The Atlantic Coast Conference)等等。

由於屬於「長春藤聯盟」的八所大學在學術上都很優秀,校園富有貴族氣息,歷史都非常悠久,又都在東北部,久而久之,大家在印象裡就不約而同地把它們歸納成一個整體。

「長春藤盟校」名稱沿用至今,就成了「學術實力」的象徵。直到現在,讚揚哪個大學好,人們還會稱它為「西部的長春藤」、「南部的長春藤」、或是「中部的長春藤」。

長春藤盟校的學生們不僅在學術上你追我趕,在體育上也互不相讓,非常熱心地支持自己的學校。比如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一年一度的橄欖球賽就是一例。

從耶魯看教職

美國的大學教授常被稱作「老板」(boss)─—他們有很大的自主權,可以決定用什麼教材,有權決定給誰獎學金和聘誰作助教。甚至可以自編教材──如果他(她)對其他教材不滿意的話。

但美國大學教授中間有句話,叫「出版或者滅亡」。這句話自然是描繪學術界競爭的激烈和無情。教授們除非在各個專業刊物上不斷發表文章擴大自己的影響,否則別想在好學校拿到「終身教職」(tenure)。

在耶魯教我們的哲學課講師,非常有才華,但在教書二十來年後還找不到他瞧得起又肯給他教授職位的大學,在耶魯更是連「教授終身職軌道」都沒上上去,決定不再教書,激流勇退,到加州種葡萄去了。
另一位教授在期末把我們學生請到家去吃飯聊天,席間談起在名校拿終身職之難不禁感慨不已。原來,耶魯每個系都有教員點數限制──教授算三個點,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算兩個點,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算一個點,而不在「教授終身職軌道」的講師(lecturer)算半個點。

因此,每個系都有教員人數限制,而到底各種職位需多少人由系主任自己拿捏。

每個系裡有多少教授都是有名額的,如果名額不空出來,系裡不會招聘新人。名額一旦空出來,系主任就會積極地在世界各大學範圍內招兵買馬,盡量能拉到此領域最有影響的人物。名額的要求一般非常具體:比如,歷史系需要一個羅馬帝國方面的專家,或是英語系需要一位維多利亞時代的專家等等。許多學校,如哈佛大學,在這方面的進攻性之強有時會令人吃驚。

除了系主任自己四處物色人選之外,有對此職位感興趣又自我衡量實力很強的人,也可以報名投來簡歷,然後到學校來面試,講一堂課。
我們這位教授告訴我們,耶魯哲學系有空缺,斯坦福大學的一位教授來面試,講了一堂課,漏洞百出,都被本系裡一位教授一一指出,最後他灰溜溜地回去了。

在耶魯拿終身職需要過三道關:需要系裡所有已經拿到終身職的教授投票通過,然後在系裡所在的「分部」(division)的所有已拿到終身職的教授通過(比如哲學和歷史都歸「人文」這個分部,而心理學和經濟則歸「社會學」分部),最後由學監負責的終身職研究小組秘密投票通過才行。
通過這種種關口都非常困難,而且成敗往往很大程度上不在學術,而在該系教授之間的「政治」和人事關係,如果與系裡哪個教授或者學派有矛盾的話,一般都很難通過。多少在耶魯教了十幾年書的副教授和助理教授最後都因拿到終身職無望而黯然走掉。

有一次一位社會學系副教授終身職審核時,在系裡已經過了關,可是由於他的言論得罪了一些經濟學家,所以到了分部審核時,經濟系有投票表決權的終身職教授全體出動投票,硬把他否決了。

我畢竟剛是一年級學生,瞭解的情況也有限,這說的也僅僅是耶魯的制度,在別的學校更可能不一樣。而且,這位教授還說,在耶魯拿終身職固然是出了名的困難,但即使在名校拿不到終身職,幹幾年轉到一個不那麼出名的州立大學去當教授,那也可以過很愜意的一生。
用他的話說:「從耶魯向下滑,離底還遠著哪!」

0324_349290.jpg (17.34 KB, 下载次数: 51)

0324_349290.jpg
6#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3:47:27 | 只看该作者

排行榜應運而生

這麼多形形色色的學校,在美國教育市場上各出奇謀激烈競爭,到底哪所好哪所壞,由誰來評判?

於是,各種刊物雜誌都有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排行榜:學生最多和最少的大學排行榜、畢業率最高和最低的大學排行榜、人均經費最多和最少的大學排行榜、教授與學生比例最高和最低的大學排行榜、學生畢業後第一份工作起薪最高和最低的大學排行榜、學生最愛玩樂的大學排行榜、學生最愛學習的大學排行榜、校風最為保守的大學排行榜、校風最為開放的大學排行榜、民主黨人最多的大學排行榜、共和黨人最多的大學排行榜、學校食堂最好和最差的大學排行榜、「貴族學生」最多的大學排行榜、「貧窮學生」最多的大學排行榜,甚至還有什麼同學與同學結婚率最高和最低的大學排行榜,等等。

各種專科和特殊學校也有自己的排行榜,什麼全國最好的女校啦,最好的商學院啦,最好的電腦系工程系啦。真是數不勝數。

這其中,還是要算《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一年一度的大學排行榜最具權威性。

它列出十八項不同標準,如學術聲望、錄取率、校友捐款率、畢業率和師資等等,向數千名教育專家、大學行政主管等發出問卷,收回後,將這些數據和回答以一套複雜的公式算出各大學的總分,並列表公佈。

因此,每到這期雜誌出版之時,望子成龍的家長們總會把雜誌搶購一空。據說,《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一年中一半的利潤都是從這本雜誌和相關讀物中來的。

既然這種排行榜這麼受歡迎,別的雜誌自然也會效仿。《時代週刊》這樣的執美國報刊牛耳的大牌,豈能坐視對大學權威評定落於他人之手?不過,畢竟起步晚了,要想取《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排行榜而代之,怕也不那麼容易。

另一個較具權威性的排行榜是《金錢》雜誌(Money)每年都推出的「全美最合算大學排行榜」,排行榜將學校的教育質量和它的收費相比較,向家長推薦這些價廉物美的學校。

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和《金錢》這兩個排行榜上得分高的學校,是會在向高中生及其家長推銷自己時大肆渲染的。

排行榜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也表現出大部份申請大學的學生和家長們對要報考大學的名氣聲望是相當在意的。但形形色色的排行榜所反映的都是以設定的標準抽象出來的某幾個方面的概況,並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學校的全貌,有些說法甚至相互矛盾,令有些學生在選擇學校時無所適從。

所以許多高中的學生顧問都諄諄告誡說,選擇一所學校千萬不要只看名氣,有名的學校,如果沒有你想學的專業項目,可能並不適合你。

3_1195876699_1730342.jpg (192.68 KB, 下载次数: 48)

3_1195876699_1730342.jpg
5#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3:46:30 | 只看该作者

研究性大學與文理學院

這就又說到了注重研究的大學(university)和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s)之分。

美國許多大學有研究院,像耶魯大學就有十二個研究院。這就時常會產生學校有限的資源到底是先顧研究院還是先顧本科教育的矛盾。

許多有名望的教授都是以搞研究出成果出名,自然希望把大部份時間精力花在搞研究上,學校也喜歡把大批的經費投在容易出成果的研究上,而很容易忽略了吃力不討好的基礎性本科教育。

許多研究性大學的學生抱怨說根本見不到教授,教課的全是當助教的研究生。

文理學院呢,則一般只有本科學院,沒有研究院和研究生,它們可以把精力全部放在本科教育上。文理學院許多教授都是熱愛教育的好老師。

不過,研究性大學也有文理學院所沒有的好處。因為注重研究,所以各種先進設備比較齊全,再加上教授在領域裡很有名,如果見得到教授的話,學生們的確可以從真正的權威那裡得到該學科最前沿的第一手信息。

最後一種分類是就性別分:男校、女校、和男女同校。美國的大學在六七十年代幾乎都是只收一種性別的──不是男校就是女校,男女同校的大學不常見。但近幾十年來,單性別的學校數量逐年下降,現在,全國僅有數得出來的幾所男校,女校的數量稍多。單性的學校都是私立學校,因為公立學院既然得到政府支持,就應該對民眾一視同仁,不能對不同性別的申請人有不同待遇。

美國的學校教育總是想方設法打開學生的思路。從小學、中學──大學更是如此,學生人人都要與老師和同學一起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這一方面訓練了學生的膽量和自我表現意識,同時又互相受到啟發: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都可能不一樣,大家在一起撞擊思想就能產生靈感的火花,就能養成從多種角度觀察分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活躍思維。

教師從教材到提問、考試,都有意識地鼓勵學生海闊天空地想像,讓思維無羈無絆地縱橫馳騁。比如上藝術課,有時小學一年級學生就要自己譜曲子,自己選擇畫畫的題材,老師不規定你非得要畫什麼,怎麼畫。學生寫作文,也主要看你有沒有想像力,想像力豐富,故事离奇又不离譜,則會受到讚賞。

迪斯尼、好萊塢風靡全球,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像力創造的財富。計算機技術、生物工程和宇航技術,也是以人的想像力為助推劑的。在美國,說某人有想像力,這是很高的讚賞﹔說某人缺乏想像力,則意味此人能力一般。

2008_01_09_05_40_39_831.jpg (48.74 KB, 下载次数: 50)

2008_01_09_05_40_39_831.jpg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3:45:32 | 只看该作者
四年制大學和兩年制社區學院

美國的大學有四年制的也有兩年制的。四年制的大學一般是比較正規的大學,學到之後可以拿到文科學士(B. A.)和理科學士(B. S)學位。而二年制的大學則一般是郡立的社區學院(community college),相當於國內的「大專」,學完後或是拿一個專科的學位和執照,或是轉入四年制大學接著讀。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的排行榜還把大學分成全國性大學和區域性大學。

顧名思義,全國性大學的學生從全美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而來,它的影響也是全美性的。全國性的大學一般提拱比較齊全的專業和設備,也提供碩士和博士學位項目。它們中間許多學校注重研究,美國政府每年都有為這些大學專門的撥款支持它們的研究。

區域性大學的學生則主要從大學所在的地區來。卡內基高等教育基金會把區域性大學分成四類:北部、南部、中西部和東部。區域性大學一般沒有十分發達的博士學位項目。

預科教育與綜合教育

大學的教育還分「預科教育」(pre-professionalism)和「文理綜合教育」(liberal arts)之分。

凡是不直接通向某種職業的專業都算是綜合教育,如英語、歷史、哲學、物理。綜合教育的目的是訓練學生們思考方式和科研能力,而預科教育,如醫科或法律預科,則是讓學生們為某種職業做準備。

「預科教育」和「綜合教育」孰好孰壞,各人說法不一。有的認為「預科教育」侷限性太強,讓學生太早地在還沒有打好全面基礎的情況下就劃分專業。而有人則批評讓學生用四年功夫學一些在現實中無甚大用的理論知識,既浪費時間也浪費金錢。

各大學教育宗旨不一樣,重點也不一樣。有的注重「預科教育」,各種預科項目應有盡有,十分出名。如賓州大學的商業系,或是西北大學的新聞學院,等等。

還有的學院雖然並不算「預科教育」,但因為專業較有側重,學生在那裡得到的也是偏重某一方面的發展而不是全面的綜合教育,像麻省理工學院、朱麗亞音樂學院和帕爾森設計學院等等。

有的大學則非常明顯地偏重「綜合教育」,像哥倫比亞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教綱規定學生們不管想學什麼專業,都必須上完一定的初級必修課程。
一般來說,小的文理學院一般較重視綜合教育,必修課較多,要求學生必須在幾個學術領域都達到一定的水平,有的學校,如布林茅爾學院,甚至有體育的標準,真正做到讓學生們「全面發展」。

哈佛大學大一新生入學不分科系,要從五大「核心課程」入手,先培養學生對學術範圍的初步認知並瞭解對各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這也就是哈佛大學標榜「通識教育」「全面發展」的精神所在。其「核心課程」包括文學與藝術、歷史、自然科學、社會分析及道德觀、外國文化等五大類。
文科與理科分得過於清楚,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越來越多專家指出這種作法帶來的負面作用。

在這個科技時代,無疑電腦等專業的學生是非常搶手的,但是最近我也看到美國有一則報導,稱經問卷調查得出的結論為:哲學系學生很受歡迎,因為他們的知識面廣,思維受過訓練,表達能力強。

最近在中國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中的「世界著名大學校長論壇」活動內外,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的校長不約而同發表言論談到人文學科教育亟待加強,自然科學專業的學生也應選一些人文課程。

93AB222AD7D1896E229031A9436C61C5.jpg (17.21 KB, 下载次数: 50)

93AB222AD7D1896E229031A9436C61C5.jpg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3:44:06 | 只看该作者

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

美國的教育系統發達,五十個州裡每個州都有好幾所乃至幾十所公立大學,有的是州裡建立的州立大學,有的則是某個郡(county,又譯作「縣」,州以下的單位)設立的社區大學。

州立大學一般本科都是四年制,合格的畢業生頒發給學士學位;與私立大學相比,這些公立大學最大的好處就是學費比較便宜,如果你是當地的居民,就更會給你優惠的價格。

比如阿肯色大學,對當地居民所收的學費一年只有二千三百多美元,加上食宿費用,一年也不過只要六千多美元,就連對外州的學生收的學費也不過一萬元;一些兩年制的社區學院每年的學費更是便宜。

相比之下,耶魯、哈佛這些學校一年三萬多美元的學費簡直令人瞠目結舌。當然,比較優秀的州立大學,如密西根大學,對非本州居民也「漫天要價」,學費竟是本州居民的三倍多。

州立大學對本州居民所收的學費之所以便宜,是因為州政府每年從稅收裡都會有專門的經費撥給它們。由於經費來源的重要部份是本州居民──也就是州裡的納稅人,因此在入學方面上當然受制不少──要對本州的申請學生要適當降低條件,有所照顧。

例如加州大學系統,其大學部共有八個在加州不同區域的分校,如柏克萊分校、洛杉磯分校等,而學生百分之九十以上來自加利福尼亞本州。

在美國聯邦教育委員會的數據庫可以查到,美國從九十年代初開始,每年投入教育的經費超過四千億美元。

美國龐大的教育經費來源主要有三條渠道﹕一是聯邦政府撥款﹔二是各州地方稅收中約有三分之一投入教育﹔三是私人財團的捐款──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美國財團捐資不搞贊助明星之類錦上添花的事,而樂於向教育事業捐款。

私立學校財政獨立,不受州政府管轄,財源充足的大學自然可以自己決定收多少學生,收什麼樣的學生,等等。

這樣一來,私立學院往往錄取的標準比較嚴格,錄取率也就比公立大學低,所錄取的學生素質則比公立大學的要高。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公佈名校排行榜上,前二十五名全國性大學中,只有三所是公立大學──弗吉尼亞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密西根大學,名次也都在二十名之外。

當然,也有許多原本很優秀的私立學院最近因為經費緊缺而不得不放鬆標準,收一些他們原來絕不會收的學生。這類有財政困難的學院因為無錢維修舊設備增添新設備,也無法用優厚的工資來吸引優秀教授,一般教育質量也會下降,形成惡性循環。

也有以前並不起眼的學院因為意外地得到大筆捐款而從此處處逢源,步步青雲,受到全國優秀學生的青睞而在排行榜上向上猛躥的。位於喬治亞州亞特蘭大附近的艾莫利大學就是一例,由原來名不見經傳,到高居名校排行榜第九位,與哥倫比亞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平起平坐。因此可見,象牙塔裡的大學也無法擺脫現實問題的影響和困擾。

92F42531A2081E3CB7E4E42ABBB1FAB7.jpg (30.62 KB, 下载次数: 49)

92F42531A2081E3CB7E4E42ABBB1FAB7.jpg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3:43:12 | 只看该作者
概述 :    美國的大學和大學生

http://www.mirrorbooks.com/?p=5860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一年一度的美國大學排行榜極具權威性,它按十八項標準,如學術聲望、錄取率、校友捐款率、畢業率和師資等等數據都列入計算,以一套複雜的公式算出各大學的總分,並列表公佈。 每到這期雜誌出版之時,望子成龍的家長們總會把雜誌搶購一空。


美國大學很多,從三百六十多年前移民美國的清教徒創立全美第一所大學──哈佛大學後,美國的高等教育繼承了歐洲古老大學如英國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傳統,發展到今天已有兩千六百多所頒發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的四年制大學,而兩年制的社區學院則多達三千四百所。

這些大學形形色色,各式各樣,大的如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有將近五萬多學生,小的如加利福尼亞州的「深春學院」(Deep Springs College)只有二十六個學生。

有的大學校園廣闊美麗,設備齊全,有的大學則設在鬧市中幾棟貌不出眾的教學樓裡,校園和市區沒有什麼邊界線。

美國的大學有公立私立之分,有四年制兩年制之分,有區域性大學和全國大學之分,有專科學院和綜合學院之分,有單收男生、單收女生、和男女合校的大學之分,有注重研究的大學和注重本科教育的學院之分,有主要給某教派信徒設立的大學如紐約著名的猶太教大學葉西瓦大學(Yeshiva University)和完全獨立、與哪個教派都扯不上關係的大學之分。每個大學的日程表、教綱、教育宗旨、乃至給教師開的工資都大不相同。乍一看,真會讓人眼花撩亂。

3ce1283c0104wejv.jpg (110.45 KB, 下载次数: 44)

3ce1283c0104wejv.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