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4°
    温度感觉: 14°
  • 实时天气:卡加利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11°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温尼伯
    温度感觉:
查看: 47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孝”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0 11:4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史悠久的中国,总是有许多古老的传统。而今天的部分国人也很喜欢炫耀和赞美这些传统,并大声疾呼,要继承和发扬。而我一直是属于另类的国人,总怀疑是否真有必要去继承那些古老而沉重的传统?我从小就一直看古书,总感到传统其实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我们该继承哪个历史时段的传统呢?且即使是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对传统都有不同的解读,那么我们该听谁的呢?

  在中国的众多传统中,“孝”无疑是最核心的传统了。我想这是没有人会有意见的,古语也讲:“百善孝为先。”可见古代的人认为“孝”是排在第一位的善行,但什么是“孝”呢?不同时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如果仔细考察,其实相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解释。

  考察“孝”在历史上的演变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般认为,儒家是大力提倡孝的,而儒家的鼻祖就是孔子了,翻一下《论语》,我们会发现很多关于说“孝”的言论,但对什么是孝,以及如何尽孝的论述却不算系统和详细。《论语》有: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上面的四段话,都是孔子回答别人问孝的言论,但却有差别。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孔子说话的时间顺序了,所以为什么会有差别也就无法考证。所以,按中国的思维传统,就是把这些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圣人言论烩成一大锅,让我等后世下愚享用下肚。

  其实这样的思维传统也一直被我质疑,因为大家都明白,我们后来说的话有可能是为了否定前面说的话。而在此地讲的话,也很可能是要否定彼地讲的话。所以把圣人不同时间、地点的讲话,烩成一锅吃下去,也极可能是有悖于圣人本意的。

  好在孔子的这四段话还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冲突,这也许是其弟子编辑《论语》的功劳,就是过滤的好。所以我们今天大致还能将其烩成一锅吃下去。

  第一段话,孟孙问什么是孝?孔子答:无违。大致可以理解为不要违背父母意愿的意思。孔子真是圣人啊!知道简洁地回答还不能完全启迪我等下愚。因此,又借与樊迟的问答,进一步解释了孝,就是子女在父母生、死、祭的三个阶段都要守礼。

  照今天的话讲,“孝”就是规定了子女对父母的行为规范,而这些行为规范不但在父母活着的时候有效,就是在死后也是有效的。而判定行为规范是否遵守的核心标准就是无违,即没有违背父母意愿。

  第二段话,是孟武伯问孝,孔子的回答虽然很简单:“父母唯其疾之忧。”但按今天的理解却可能有三种解释了。

1.使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担忧,而不比担忧子女的其它事情,故子女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

2.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须要小心保重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担忧。

3只对父母的疾病担忧,其它则不必理会。

  这三种解释,虽然可能在行为上造成错乱,但也大体能表达无违的宗旨。所以也可以按中国传统,一锅烩了。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孔子在解释父母在生时,子女尽孝的行为规范。

  第三段话,子游问孝,孔子用了个疑问句做答:今日许多人认为,“孝”就是指能够供养父母。但是自己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会受到供养照顾。如果心中没有敬意,这两者又怎么能体现出差别呢?

  孔子的问题还真不好答,他老人家到底想说什么呢?难道是想说只要心中有敬意,子女就可以不供养父母?或者是想说,子女不但要供养父母,还要对父母保持崇高的敬意,而却不能对狗和马保持崇高的敬意。这样两者才能产生差别?

  第四段话,子夏问孝。孔子首先回答:“色难。”“色难”有一个十分工整的对偶,就是“容易”。但要准确解释“色难”却并不“容易”。因为不知道是先生的色难,还是弟子的色难,只好由我等后人瞎猜了。

  现在有两种猜法:晚辈保持恭敬的脸色难;在先生变脸之前,能预知先生的心思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孔子建议:“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就是说:事情弟子做,好处先生享。这就算是孝了吗?由于结尾又是疑问句,所以我到今天也无法知道孔子是否同意其前面所说。

  《论语》中还有很多论述“孝”的语录,但都是丰富“孝”这个行为规范的细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对于中国人都应该是非常熟悉,并能有所理解的细节,我就不再解读了。

  而在孔子同期的伟人中,提到“孝”的并不多,如老子、韩非。释迦牟尼与老子也是同期,后来随佛教传入中国。我想,中国和尚应该是不孝的了吧?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中国流传的其他学派都不怎么重视“孝”,而“孝”却能在中国不断地流传演变,这固然有人的天性在起作用,但与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也不无关系。历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大力提倡孝呢?我将在后续文章研究,但《论语》中有子的话也许能给出部分答案。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认为孝弟的人,极少犯上作乱,所以孝应该是立身之本。
沙发
发表于 2004-12-10 11:52:19 | 只看该作者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惭愧,惭愧!我等远离父母,移民加国,实属不孝也! 怎么办呢?咳,也只好推翻(孔子)“孝论”,以求“心理平衡”了。
板凳
发表于 2004-12-10 12:40:58 | 只看该作者

别激动,还有“游必有方”嘛。毕竟还有电话,网络,可以和父母联系。

不要惭愧了,你有这个想法爹妈就很高兴了。好好工作,做出自己的成绩,不要想家。少上网聊天啊,聊天不好,消磨意志,尤其别上什么51,消磨得狠。
地板
发表于 2004-12-10 12:4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别激动,还有“游必有方”嘛。毕竟还有电话,网络,可以和父母联系。

最初由[黄老板]发布
别激动,还有“游必有方”嘛。毕竟还有电话,网络,可以和父母联系。

不要惭愧了,你有这个想法爹妈就很高兴了。好好工作,做出自己的成绩,不要想家。少上网聊天啊,聊天不好,消磨意志,尤其别上什么51,消磨得狠。

哇塞! 那您老天天在此“消磨”,“意志”却也越“消”越“尖”不是?!是不是不用“孝”啦!    

不过,“游必有方”在下认为乃: “定向而往,如期而归”之意。把父母拴在身边,同受异乡之苦,是否是“孝”,我也糊涂了。
5#
发表于 2004-12-10 12:5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回复:别激动,还有“游必有方”嘛。毕竟还有电话,网络,可以和父母联系。

最初由[当代愤青]发布
回复:别激动,还有“游必有方”嘛。毕竟还有电话,网络,可以和父母联系。



哇塞! 那您老天天在此“消磨”,“意志”却也越“消”越“尖”不是?!是不是不用“孝”啦!    
通过网络眼感觉到,黄老板是已经成功的人士,不用担心,上网溜达为的是消遣,孝敬父母已经做得很好啦。令人羡慕。 :aplain:
6#
发表于 2004-12-10 12:5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别激动,还有“游必有方”嘛。毕竟还有电话,网络,可以和父母联系。

最初由[黄老板]发布
别激动,还有“游必有方”嘛。毕竟还有电话,网络,可以和父母联系。

不要惭愧了,你有这个想法爹妈就很高兴了。好好工作,做出自己的成绩,不要想家。少上网聊天啊,聊天不好,消磨意志,尤其别上什么51,消磨得狠。

不过说得也是。古人云: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堆过于岸,水必湍之;
形高于人,众必非之。

我想,再加一句:

论坛呆久,人必铢之。

:smile:
7#
发表于 2004-12-10 14:51:20 | 只看该作者

铢之好,铢之好,我就喜欢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