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温哥华 11°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卡加利 -1°
    温度感觉: -1°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11°
    温度感觉: 10°
  • 实时天气:温尼伯 -1°
    温度感觉: -4°
楼主: jan_ai Zha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怀旧黑龙江:游荡在白山黑水之间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21:49:3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mahu]发布
你张板不是武汉伢子嘛,怀念黑龙江,怀念别人家,整错了吧?

未必您就不关心一下 您 前男友, 婆家什么的一下。。。

请看:http://www.51.ca/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155528

再说那, 黑龙江 也是咱伟大祖国 的重要部分嘛 。。。

1201315772.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9)

1201315772.jpg
17#
发表于 2008-1-25 21:51:56 | 只看该作者
噢,原来是你丈母娘家啊~~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21:56:3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mahu]发布
噢,原来是你丈母娘家啊~~

您的理解能力有问题。。。

最后没成。。。

是我没出息, 忘不了,

1201316191.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1)

1201316191.jpg
19#
发表于 2008-1-25 22:01:34 | 只看该作者
你这篇写得不错,赞一个,愿你今晚梦见她!本来想在每一个坛子里留个爪印,但是老公下令,不许玩啦,没办法乐~~晚安!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22:07:1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mahu]发布
你这篇写得不错,赞一个,愿你今晚梦见她!本来想在每一个坛子里留个爪印,但是老公下令,不许玩啦,没办法乐~~晚安!

8错 8错!!!

还有个人管着。。。
还怕一个人。。。

一个女人, 没人管着, 不怕一个人,
肯定是孤魂野鬼了。。。

晚安!
愿你今晚 not 梦见他!

1201316838.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8)

1201316838.jpg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07:55:52 | 只看该作者

红高粱,黑土地 (【冬】1)

(本文由 chujiakang 在 2008-1-22 :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 ... &extra=page%3D1)

对东北最早的认识,来自小时候唱的那支歌-“松花江上”。
歌词第一句是: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给我的印象,东北是个十分富庶的地方。到了哈尔滨,禁锢在校园里,看不到“森林煤矿”,也看不到“漫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1965年春节,老人家通过他侄子批评学院领导:“你们解放军不学习解放军”。又说:不到农村,你们不了解农民。不到工厂,你们不了解工人。并要求全校师生统统到农村参加四清运动。

伟大领袖一声令下,学院领导只能不折不扣地执行。9月,我们全校师生除了65级学员刚刚入学需要到部队进行长达半年的入伍训练外,其余人马统统停课下乡参加四清运动。

我们去的地方是黑龙江省的海伦县。从哈尔滨坐火车向北大约三个小时的路程。这是当时黑龙江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盛产大豆、高粱、玉米。在县城一所小学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卡车就把我们送到事先分配好的公社。我们班和整个学员队都在县城西南30多公里的共和公社。

卡车驰出县城,眼前出现了一片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奇特景观:松辽平原高低起伏的奇特地形,公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高粱地和玉米地,远处稀稀落落的村庄,依稀隐藏在青纱帐后,几乎全是土坯草房,看不到一颗大树。所谓公社驻地,就是沿公路两侧散落着几趟草房,挂着共和公社、邮电所、供销社、信用社等招牌,表明这里是公社机关。猪、羊等家畜懒散的越过公路,到地里觅食。家家几乎都养着狗,生人一过,就狂吠起来。

1201352152.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1)

1201352152.jpg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08:01:52 | 只看该作者

红高粱,黑土地 (【冬】2)

到了生产队住下,才真正明白这里百姓的贫穷。一个家庭,拥有三间草房属于比较富裕的,大多只有一间半草房。所谓半间,就是进门后大约有两米宽的灶间,锅台上清一色的架着一口大锅,煮饭、炖菜、糊猪食都用它。

正房大约四米宽,靠南侧是一铺大炕。大炕顶头是两个炕柜,里面放些衣物。炕柜上面堆着晚上睡觉用的被褥。边上支着一只炕桌。这几乎是大多数家庭的全部财产。家境好一些的,炕柜上面放个镜框,里面横七竖八的放着全家的发黄的照片。内墙一般是用旧报纸糊的,家里有在县城工作的,则是搞些画报如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糊在墙上,房间里显得比邻居档次高了一些。

东北农村建房,基本买不起砖瓦。墙都是用土坯垒的,房顶是谷草铺就的。炕也是土坯加上柳条垒的,再铺上用高粱秫秸编织的炕席。由于人稀地多,每家房前房后都圈了很大的院子,也是用土坯垒起院墙。前院一般堆些柴禾,后院大都种些蔬菜、烟叶。门窗都是用绵纸糊的,极少用玻璃。东北三大怪里就有一怪,叫做:窗户纸糊在外。这些,对于一个从小生长在江南水乡的年轻人来说,处处都是不可思议。

我们三个社教工作队员住在队长家里。队长家条件好一些,正房里是南北两铺炕,我们睡北炕,队长一家三口睡南炕。晚上中间临时拉个布帘。但是布帘根本挡不住年轻夫妻的嘿咻声。这下可苦了我们这些处男学生了。

后来,访贫问苦,到各家走走,才知道公社和生产队已经煞费苦心了。队里其它家庭,不少是老少三代睡一铺炕。炕头睡爷爷、奶奶,紧挨着是大儿子、大儿媳,再过去是小儿子、大女儿、小女儿。每人几乎不到半米的自由空间。而且,东北农村晚上睡觉,基本都是脱光衣服睡的。因为从10月到明年5月,那里全是冬天。农民冬天外面一件棉袄,里面买不起毛衣、衬衣。晚上睡觉脱了棉袄棉裤,只能裸体。也许他们都习惯了,老老少少,世世代代,都是这么过来的。因此东北农村,在性意识和性观念上,某种程度比西方国家还要开放。生产队干活时,男女之间开玩笑,离不开脐下三寸。什么“软了”、“硬了”,“干了”、“湿了”、“粗的、细的”、“长大、短的”,本来很普通的话语,到了农民兄弟姐妹嘴里,几乎都和SEX相关。开始我们一点也不懂,后来觉察到了,发现这些话都不是好话。我始终不明白老人家为什么让我们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样岂不把这些纯洁的学生娃都教坏了?

南方学员,不管是来自城市,还是来自农村,在东北下乡最怕的就是夏天的跳蚤,冬天的白虱。因为家家养狗,跳蚤在狗身上大举繁殖,然后带到炕上,带到被褥中。为了和跳蚤、白虱斗争,在公社的社教分团购置了666农药,撒在炕席下,同时把衬衣用666药水浸透晾干,果然有效。但是,不久又发现新问题:一些皮肤过敏的学员特别是女学员,身上起了不知名的斑疹,奇痒无比,医生诊断下来是666皮肤过敏,真是受罪。

在城市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到了农村全部被贫下中农所粉碎。根据上面要求,社教工作队员要和贫下中农实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而且要向贫下中农学习,和头脑深处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习惯决裂。于是乎,贫下中农不洗脸,我们也不洗脸;贫下中农不刷牙,我们也不刷牙;一件棉袄穿了一冬,脏得看不到原来的军绿色,我们也坚持整个冬天不拆洗,实际上想拆洗也没有更换的;外衣扣子掉了也不钉,用草绳拦腰繋一下。医大的老师讲究卫生,看到农民伯伯吃完饭不洗碗,为了防止传染病,喝粥不在碗沿上喝,而是从碗中央喝。被反映上去,成为全县批评的典型。领导训斥道:喝粥喝“圆心”,嫌贫下中农的碗脏,什么感情?什么思想?

1201352512.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0)

1201352512.jpg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08:03:39 | 只看该作者

红高粱,黑土地 (【冬】3)

一次,和一个名叫张波的大队支委坐在炕沿谈话。谈着谈着,他顺手拿起炕边放的一柄镰刀,我顿时紧张起来,他要干什么?还没有等我回过神来,只见他拿着镰刀,刮起脚后跟的污垢和老茧来了。不是夸张,这刮下来的污垢足足有现在的两张光盘这么厚。据说,他们一生洗三次澡,出生一次,结婚一次,再就是死去了下葬之前一次。真开了眼界。

那时候为了争取进步,尽可能的向贫下中农学习看齐,半年下来几乎和坦桑尼亚的野人差不多了。后来回上海家中,恶习难改,让我母亲心疼不已:小时候那么要干净,现在邋遢的不得了,怎么搞的?我说是向贫下中农学习来的,呵呵,几乎气死了我老妈。

上面规定了下乡的“三不”纪律,即不准吃细粮,不准吃荤菜,不准吃零嘴。我们吃的是“派饭”,就是由贫协主席按排,在全村贫下中农家里,一家一家轮着吃饭。贫下中农家里吃什么,我们也就吃什么。贫下中农过意不去,千方百计,总想给我们做好一些。一旦发现菜中有荤的,我们就立马走人。其实,菜中的“荤”,无非是用过年杀的猪肥肉熬的油炒的,偶尔有一星半点的肉末留菜里。有一次,真的吃到非常好吃又不违反纪律的饭菜:他们用土豆精磨沥干成粉,再用土豆粉做豆包,晶莹透明,口感极好。还有一次吃的是白高粱米做的米饭,口感也很好。至今几十年过去了,还是对这几顿饭记忆犹新。

几个星期下来,我们一个个脸黄肌瘦,领导看到了也心疼。但是纪律一定要遵守,于是想了个变通的办法:让分布在各村的社教工作队员每隔几个星期就到公社集训,美其名为“学习上级文件精神,交流经验”,公社食堂则乘机改善一些伙食。所谓改善伙食,也就是杀一头猪,用食堂大锅炖一大锅的猪肉粉条。这下可好,真的很解馋。一顿饭我们都能够吃两大碗的猪肉粉条,加上两三个白面馒头,每个起码有三两重。乖乖。

1201352618.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9)

1201352618.jpg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08:05:27 | 只看该作者

红高粱,黑土地 (【冬】4)

下乡半年的任务,就是按照上级的布置,先动员发动群众,让他们揭发大队、小队干部的“四不清”问题,什么多吃多占啦,什么欺压群众啦,什么和地富反坏右分子划不清界线啦......我们组织了贫下中农协会,小学生还组织了儿童团,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像解放初小说《暴风骤雨》中那样扎根串联,神秘兮兮的。再有任务就是每个月对地主富农训话,如果老地主、老富农已经去世,就让他们的子女来听训话。为了表示对地富反坏右的刻骨仇恨和自己坚定的阶级立场,为了给受训对象以威严和震慑,我学会了拍桌子,吹胡子,瞪眼睛。阶级斗争这根弦蹦得特紧,几乎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最后,查来查去,又是外调,又是内查,把生产队的基本账本、仓库查了个底朝天,最大的“老虎”经济问题“高达”一千余元,一般干部也就是200~300元钱的问题-主要是困难时期多领了些口粮,建房时占了生产队几根木材,上面来人陪着吃了几顿饭,如此而已。和现在的乡镇干部、村干部相比,简直一个个都是廉洁得无法想象。后来我常常想,他老人家脑筋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兴师动众,危言耸听,难道真的是为了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纯洁干部队伍?百思不得其解!

东北真是个物产十分丰富的地方。下乡之前,也曾经在报纸、小说中看到,在北大荒军垦的战士,棒打狍子瓢捞鱼,就是说用木棒就能够打到狍子,用瓢就能够在河沟中捞到鱼。下乡后,确实发现这里的黑土地,黑油油的肥得可以。种什么,长什么,几乎不用施肥。有人说,在地里插根筷子,过几天也能长成大树。虽然有点夸张,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自然条件的优越。

由于纬度高,冬天足足有七个多月长。无霜期只有一百多天,只能种一季庄稼,而且亩产量很低。可是地多人少,广种薄收,弥补了这个缺陷。在全国闹饥荒时的三年困难时期,这里的农民也没有象河南等地那样饿死成千上万的人。解放前后,困难时期,山东、河南贫困地区的农民,把“闯关东”作为求生存的主要途径,一家老少,拖儿带女,投亲靠友,来到这块黑土地。因此,东北人天生就带有山东大汉的豪爽。

我们刚下乡时,庄稼还没有收割,一望无际的青纱帐。小时候唱《游击队员之歌》,对“青纱帐”总觉得神秘不可思议。现在,走出村口,就是“青纱帐”,也算增加了一点见识,发现确实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战场。我出生在南方农村,南方的农田,一块块小巧玲珑,耕作十分精致。东北农村的地块,大得你根本想象不到。一条垄沟,足足有三五里长。和农民一起去高粱地收割,割了半天还不到垄沟长的十分之一。抬头看看,望不到边际。这里的耕作是粗放型的,庄稼种下去后,勤快点的也就是锄一、两次草,兼作“保墒”。懒一点的,到收割也不去管它了。庄稼照样可以收割。

东北农民的劳动强度,也远远比南方农民小得多。可以说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一点点东西,一点点路程,都要用牛车、马车拉。一年里也就是干三、四个月的农活。五月中旬播种,九月中下旬收割。过了十月份,开始下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农民兄弟和他们的家人就开始“貓冬”。早上八九点钟起床,一天吃两顿饭,下午四点钟天就黑了,为了省灯油,全家早早吹灯睡觉。唯一的娱乐就是夫妻的性事。所以,入冬之后,社教工作队员宣传计划生育工作就异常艰巨。我们这些毛头小伙子,只能红着脸给农民兄弟讲解计划生育的意义、方法,呵呵,真的不好意思。

1201352727.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6)

1201352727.jpg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08:07:05 | 只看该作者

红高粱,黑土地 (【冬】5)

根据运动进展需要,我们经常在大队队部(当地人称为队房)开全村大会。每家出一人,宣讲中央文件《二十三条》,布置下一阶段运动任务,让干部向群众检查,叫做“洗澡下楼”,群众满意了就宣布解除审查。队房里挂着两盏汽灯,群众散坐在两边的大炕上,我们在中间的办公桌(权当主席台)后作报告。最受不了的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抽旱烟,烟草都是自己家房前房后种的烟叶,晒干磨碎成烟末,有的用纸卷成土制烟卷,有的干脆拿根烟枪。东北三大怪另一怪就是:“大姑娘吊根大烟袋”,这下可真的见到了。冬天,门窗全部密闭,一点都不通风,烟熏火燎,不到半小时,满屋子乌烟瘴气,对面都看不清对方的鼻眼。

庄稼收割之后,入冬之前,农民家中最重要的活就是扒炕抹墙。东北农村有些俗话,其中“四大累”中就有“扒炕抹墙,脱坯和泥”一说。农民住房全是土坯垒的墙,经过一个夏天,“砖缝”(正确的说应该是“坯缝”)开始透风,为了冬天室内保暖,要用稀泥在外墙上重新抹一层泥巴。土炕经过一年使用,原来的柳条强度也已经下降,需要扒掉重新垒新炕。我们象雷锋一样,到处做好事,给贫下中农,特别是家中没有劳力的“五保户”,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从中,我领略了完全不同于南方的北方农村生活风味。

长达六、七个月的寒冬,室外是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没有暖气、空调,农家取暖全靠一天两、三顿的做饭热源,灶台的烟道从里屋炕下通过,到屋子另一头的烟囱排出。到这时,我才理解为什么东北农村农民住房那么窄小,房间宽大了冬天取暖就会成为极大的问题。也理解了为什么看不到树木:漫长的冬天,能够烧的几乎都给烧掉了。那个时候,东北农村没有煤炭供应,周围也没有山林,整个冬天的取暖做饭的燃料,只能全部依靠收割的庄稼秫秸。后来我们动员农民在地头种速生速长的薪炭林,因为一月份我们结束社教回了学校,也不知道结果如何。

每个大队的工作组是部队和地方混编的。和我们在一起工作的来自黑龙江省青冈县。组长由青冈的一个干部老孙担任,64年社教试点时已经被抽调出来,是个老工作队员了。不到40岁,非常厚道。熟悉后,就听他讲在庆安县搞社教的见闻。他在庆安银行蹲点,说是一进庆安银行开始运动后,群众反映领导男女作风问题严重,于是把调查生活作风作为突破口。随着调查深入,发现几乎人人有生活问题,不但行长有,科长有,普通职工也都有。不但男职工有,女职工也概莫例外。进点之后带头揭发行长的那位,动因是争风吃醋,行长抢走了这位仁兄的姘头,用《金瓶梅》里的行话来说就是“割了哥们的靴子”。于是向社教分团、总团汇报后赶紧刹车,不让生活作风问题干扰了运动大方向。老孙和我们说:这次我们对干部的作风问题基本上也都不管,除非民愤极大,影响十分恶劣的。从这件事情开始,我对中国社会有了多一层的了解。实际上,方方面面,上上下下,台面上一个个道貌岸然的,背后几乎都在偷腥。既然食色性也,人性的基本需求,那么又何必遮遮盖盖,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呢?

1201352825.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0)

1201352825.jpg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08:09:04 | 只看该作者

红高粱,黑土地 (【冬】6 --- 完)

一次外调,和青冈县来的一个姓靳的小伙子同行。路上我问他在什么单位工作。他说:青冈县商业局。很牛气。哦,原来是县里商业局的干部。后来回到村里,和老孙说起,老孙哑然失笑:什么商业局,他是青冈第二百货商店的营业员。哈哈,后来听到一个相声,几乎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站柜台的营业员,说成是国务院、贸易部...呵呵。

到了县城,进饭店吃午饭。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到了这里,什么“三不准”、“五不准”的。老子好好祭祭自己的“五脏庙”。点了半斤“三鲜馅”饺子,一盘猪头肉。就好像一辈子没有吃过饺子吃过肉那样,用狼吞虎咽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连盘底的油、碗里的汤都舔得一点不剩。一面吃,一面可怜自己。等到晚上,躺在旅馆的床上,这个舒服劲,这个满足感,比起后来发达了住五星级宾馆还要过瘾,这个感觉反正别人是无法体会到的。

从九月份折腾到来年一月,干部大多洗澡下楼。我们的历史使命也就胜利完成。工作队撤离生产队时,全村老小,都自发到村头送行,不少乡亲都哭了。农民的这种淳朴感情,深深感动着我们。

二十年后的1985年,我和省里以及学校的领导,再次到海伦市(这时已经撤县建市了)慰问在那里给他们做“区域经济优化”课题的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的周曼珠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住在市政府招待所里。沿路看到的农村景色,以及听取市里领导的汇报,和我们二十年前几乎没有多大区别。问题还是那些老问题,农村农民住宅,还是土坯草房。不同的是大多村庄都通了电,有了电灯。本来很想到原共和公社现在的共和镇去看看,后来一想,去了又能够和乡亲们说些什么?二十年前我们向他们描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现在连一点点影子都没有看到。我们停了课,浪费了大好时光,国家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到农村半年,又做了多少富有实效的有用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是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社会能发展吗?人民生活水平能提高吗?

不过,有一条应该说是收获不小:通过近半年的东北农村生活,我初步了解了中国社会,了解了中国农村,了解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之后几十年中,我每每遇到不平之事,遇到不顺心的时候,就想想海伦的老乡,比比他们的生活,比比他们的追求,也就知足了。

1201352944.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9)

1201352944.jpg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0:14:4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党中央 委派另一个湖北人 去支援祖国的边疆建设。
(我就免了)

ZT:
http://www.dwnews.com/gb/MainNew ... _2008_1147124.shtml

钱运录当选黑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DWNEWS.COM-- 2008年1月27日5:41:0(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网

  中新网1月27日电 27日下午,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大会。大会选举钱运录为黑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大会并选举刘东辉、王东华、申立国、刘海生、陈述涛、符凤春为黑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亚文当选黑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附:  钱运录简历

  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1944年10月生,湖北大悟人。196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湖北大学国民经济计划统计系。1967年9月参加工作。

  1963年9月至1967年9月在湖北大学国民经济计划统计系统计学专业学习。1967年9月至1968年12月毕业待分配。1968年12月至 1970年3月在湖北省大悟县三里公社劳动锻炼。1970年3月至1973年8月任湖北省大悟县委宣传部、办公室干事、孝感地委组织部干事。1973年8 月至1975年5月任湖北省汉川县环城区委副书记兼小河公社党委书记。1975年5月至1976年12月任湖北省汉川县委副书记兼新河公社党委书记。 1976年12月至1979年6月任湖北省汉川县委副书记。1979年6月至1982年9月任湖北省大悟县委副书记、县长。1982年9月至1983年1 月任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1983年1月至1991年10月任湖北省委副书记、常委。

  1991年10月至1995年2月任湖北省委副书记兼武汉市委书记。1995年2月至1998年12月任湖北省委副书记兼武汉市委书记、省政协主席。 1998年12月至1999年1月任贵州省代省长、副省长。1999年1月在贵州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当选贵州省省长。1999年任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 2001年1月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2002年4月在中共贵州省委九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省委书记。2003年1月在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5年12月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委员、常委、书记。2006年2月在黑龙江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7年4月27日,中共黑龙江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钱运录为省委书记 。

  是十四、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据新华网资料)

1201446887.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8)

1201446887.jpg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2:46:29 | 只看该作者
栗战书任黑龙江省长(附简历)
DWNEWS.COM-- 2008年1月27日19:35:13(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网
http://www.dwnews.com/gb/MainNew ... 27_7_35_13_172.html

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今天下午举行第三次大会。大会选举栗战书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大会还选举杜家毫、盖如垠、程幼东、孙尧、黄建盛、吕维峰、于莎燕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chinesenewsnet.com)

中新网报导,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今天下午举行第三次大会。大会选举栗战书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大会还选举杜家毫、盖如垠、程幼东、孙尧、黄建盛、吕维峰、于莎燕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chinesenewsnet.com)

1950年出生的栗战书,从43岁起担任河北省委常委,到1998转任陕西省委常委。2002年1月开始,兼任西安市委书记。2003年12月,转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在栗战书担任西安市委书记期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一事是,《西安市政府公报》可以公开销售。此举被舆论认为西安市政府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坚决进行政府职能改革等方面,已走在全国的前列。(chinesenewsnet.com)

此外,彼时的栗战书还提出“中国西安,西部最佳”创建目标,对西安的规划做前瞻性工作,为袁纯清(现任陕西省省长)之后主政西安做好铺垫。栗战书转任黑龙江后,担任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明确提出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战略。(chinesenewsnet.com)

栗战书(资料图)
(chinesenewsnet.com)

对此,栗战书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直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靠盘活存量、利用存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体制改革和增量发展中寻找出路和突破口。而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市自东向西一字排开,遥相呼应,集中了全省百分之七八十的工业产业和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又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和环境条件,显然是最合适的选择。(chinesenewsnet.com)

目前现任黑龙江省委书记为钱运录,1944年10月生,2005年12月从贵州省委书记调任而来,在今年4月的省委党委换届中,钱运录再次当选为黑龙江省委书记。(chinesenewsnet.com)

附:栗战书简历(chinesenewsnet.com)

栗战书,汉族,生于1950年8月,河北平山人,1975年4月入党,1972年12月参加工作,河北师范大学夜大学政教系毕业。1971年至1972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地区财贸学校物价专业学习。1972年至1976年任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商业局办公室干事、副主任。(chinesenewsnet.com)

1976年至1983年任河北省石家庄地委办公室资料科干事、科长。1983年至1985年任河北省无极县委代理书记、书记。1985年至1986年任河北省石家庄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1986年至1990年任共青团河北省委书记。1990年至1993年任河北省承德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chinesenewsnet.com)

1993年至1997年任河北省委常委、秘书长。1997年至1998年任河北省委常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1998年至2000年任陕西省委常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2000年至2002年1月任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chinesenewsnet.com)

2002年1月至4月任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2002年4月至5月任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2年5月至2003年任陕西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3年12月至2004年9月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chinesenewsnet.com)

2004年9月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同年10月任黑龙江省副省长。2007年12月任黑龙江省代省长。是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1201455989.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8)

1201455989.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