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10°
    温度感觉: 10°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3°
    温度感觉: 11°
  • 实时天气:卡加利 -0°
    温度感觉: -0°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12°
    温度感觉: 11°
  • 实时天气:温尼伯 -1°
    温度感觉: -4°
查看: 5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乐器 · 偏见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2-7-19 17:4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往往会因为偏见对某种事务或某个人产生一些固定的看法,虽然明知是片面的,却不想去改变。对于乐器,我竟有诸多类似的“偏见”,固执的为很多的乐器打上了自己的情感标签。

  琵琶 看到琵琶我首先联想到的是秦淮河上的歌女。有一点香艳和俗媚,却更兼“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和“老大嫁作商人妇”的酸楚。弹而不唱,就使琵琶显得太过清高。唯其低眉晗首,素手弄弦,于清亮之乐音中婉转流动若莺燕般的歌声,才得闻琵琶之真谛――诚然,这种真谛乃是我理解中的琵琶的真谛。因此,琵琶只能算作小雅之乐,佐于茶坊酒家,或于清晨黄昏自抒情怀,才能显其本来面貌,也更能尽其乐音的特质。登了大雅之堂,反倒急躁而单薄了。因为这个偏见,我往往不能听一遍完整的《将军令》或者《十面埋伏》――越听越浮躁,终不忍卒听。不管是大弦嘈嘈还是小弦切切,琵琶听久了的确让人有点头昏脑胀的感觉,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不光神仙喜欢用琵琶做武器,琵琶变成妖精害人的更多。光是一部封神榜和西游记,就出了几个琵琶精。只要五指轻轻一轮,就能让你神魂颠倒,头晕目眩。

  二胡 怎一个惨字了得!我对二胡的感觉,完全败在了街头卖艺乞讨的人身上。我还没有来得及从正规的渠道来了解这种传统的乐器的时候,就看惯了卖艺人的演奏,桥上街头,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会缺少他们的身影。二胡的乐音很象人的哭声,有人用二胡模拟过人的各种哭声,简直是惟妙惟肖,当然也有模拟笑声的,就是那种“阿――哈哈哈哈”式的笑声,听起来多少有点不怀好意。不知道是由于二胡的演奏比较容易学会还是它那凄惨的声音特质,让那么多的乞丐都选择用它来作为行乞的工具来招徕同情。然而,与琵琶不同的是,如果在演奏二胡的时候佐以伴唱,那感觉会糟到无以复加――双倍的凄惨。二胡长幽幽的调子加上伴唱人拖长腔调的歌声,再也找不到比这更破败的感觉了。直到后来听了《二泉印月》《光明行》,才对二胡有了一点好感,但始终脱不了那种如“一叫一回肠一断”感觉。所以,我甚至怀疑二胡的音乐里包含着的满是泪水,每一运弓,便泪落涟涟。说到赚人的眼泪,“笑傲江湖”里的 “莫大”先生的“潇湘夜雨”让闻者无不潸然,然而离了:“乐而不淫,哀而不怨”的中庸之道,过于沉浸于人生的哀乐,虽是动人,却就有点过了。

  唢呐 唢呐给人的感觉是:“事无不可对人言”。听到唢呐就想到红红绿绿的农村。唢呐的声音嘹亮,最适合扮演吹鼓手的角色。那种嘹亮是毫不加以掩饰的放纵,完全的没有城府,宣扬着一种赤裸裸的热闹。它所表达的不是大喜便是大悲,都是十分极端的情绪。有时候居然分不清楚是表达的大喜还是大悲,总觉得很多时候出嫁和出丧的时候,吹的调子都差不多。是否倒符合了“生亦何欢,死亦何悲” 的意思呢?大喜和大悲都一个样,倒也平等了。然而它所宣扬的大喜大悲又并不大气,到象一个好事的人,张大嘴巴把别人家的事情嚷嚷的哪里都知道。听唢呐,仿佛满眼都是极艳的红和极翠的绿――俗气。

  编钟 这不是一件大家所熟悉的乐器,很多年以前,很偶然的机会我听到电台播放的编钟音乐,并将其录了下来。几乎在听到它的一瞬间我就爱上了这种音乐。编钟是由很多金属片(青铜)组成的一件巨大的乐器,这就决定了它无法得以推广。编钟给人一种很悠远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几千年以前的战国,或者更久远的伏兮氏所生活的年代。每敲击一下,随着散开的声波,那悠悠的声音会将人的心胸打得特别开,眼界也格外的遥远,仿佛能透过时空,遥望历史。除了厚重的历史感,编钟也能产生浪漫的幻想,但此种浪漫完全区别于西式的浪漫,而是有如庄子一般的天马行空,梦迷蝴蝶:或作瑞龙长吟,或拟祥凤翩飞,百鸟汇聚,千兽同乐,奇潭怪石,佳木葳蕤……于冥想处戛然而止,飘飘兮,不知魂梦之何处。编钟之声,堪称大雅。

  古琴 一种大彻大悟的乐器。古琴之闻名乃源于千古知音之伯牙与子期那首《高山流水》。然,古琴给我的最大的感动却并非《高山流水》,也不是任何一首古琴曲,而是贯穿在每首乐曲之中的“气”和境界。古琴有很多旋律都是欲断还续的,这种断续之间是一种余韵,当手指在琴板上滑动摩擦发出那种空灵的声音的时候,仿佛念咒一般,心灵忽然得到一种涤荡。古琴的节奏是那么捉摸不定,而音色却无比沉稳,沉稳得足以让任何一颗浮躁不安的心平静下来。也无怪乎金庸在《笑傲江湖》中让任盈盈弹奏古琴清心咒为令胡冲疗伤,平息那些妄孽之气。古琴的“气”与儒家宣扬的持志养气的气有相通的地方,也符合儒家宣扬的中庸之道,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庸”,古琴的音域在中音,因此无激扬的高音,也无混浊的低音。而要弹奏好古琴并非熟练技巧可为之,这还与弹琴人的修为极有关系。弹琴之人养浩然之气,内心平和无杂念,则其弹出的曲调才能或包容江海,或一览众山,动如高山流水、百川纳海,静若风剪细叶,香鸾飘烟,平湖秋月……据说古代的古琴琴谱不是一般人能读懂的,因为琴谱只标记了指法,而无节奏――由此想到《笑傲江湖》中一帮有眼无珠的人将《笑傲江湖》的曲谱当做剑谱,也实在是情有可原了。由此,不同的人弹奏相同的曲子有会有迥异的效果,个人的修为就成了理解曲谱的重要因素。古琴乃是大雅,亦是大道。和古筝相比,古琴少了很多旋律性,曲高自然和寡,无怪笑话里那个唯一留下来听琴的老太婆觉得古琴的声音像她儿子弹棉花了。然而所谓:“大音希声”,就是在那种似有似无的旋律中,含有一种对无欲无求的向往;在按弦的滑音和短续的空间中,含有一种不执着,不沉迷的自然流动。当你听古琴的时候,你很难有因为其某段旋律的优美想要再听一遍的冲动。琴声开始了,你的心也开始了,琴音在进行,你的心也在进行。在每一个音符的当下,你的心和它是不二的,你没有试图去抓住什么。没有因果,旋律却仍是缘缘而行。无怪多少人曾经从中听出了那种:“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住”的禅机,不执着于任何念头,念念自然无住,也就自然能够摆脱俗世的悲喜烦恼。所以我常觉得古琴有一种“出世”的感觉。再想起李白那首:“听蜀僧睿弹琴”,不由得悠然神往:

  蜀僧携绿漪,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而那有名的绿漪琴,就是司马相如对卓文君表达爱意的那张琴了。看来古琴不仅和尚能弹,照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它还能弹出爱情小夜曲,这就奇了。弹空谈空,怎么弹出儿女私情来了。可是正是这样,才正是古琴的禅意所在,既不执着于色相,也不执着于空相,出世即是入世,本无分别。可惜的是,古琴对于表达入世的感情,始终隔了一点空间。因此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出那种琴意的。难怪乎古人长叹:“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更感慨于“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了。

  古琴贵在“神秀”,而另一贵在“骨秀”,既入世,又不媚俗的乐器就是古筝了。古筝由瑟演变而成,从最早秦地的乡村音乐逐渐演变而登上大雅之堂。而本人更加喜欢王巽之先生以来的浙江筝艺流派。其代表作就是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渔舟唱晚”。古筝可以表达的情绪极广,犹如我喜欢的苏词一样,既无伤于花间派的绮丽,婉约,也不缺乏大江东去的豪迈。我听古筝,犹如看美人。有种“动无常则,静止难期,若危若安,若往若还” 的感觉。比如筝曲“月儿高”,琴曲初时仿佛是轻云蔽月,此时曲调犹如少女含羞,眼波微转,含辞未吐,继而月华初生,曲调又如美人回眸,转眄流精。此时月光更胜,婉如洛神临波,明眸善睐,靥辅承权。当皓月当空,清光无限时,曲子在快速的轮指中犹如嫦娥展袖,风云舒卷,达到了顶峰。然后是速缓的余韵,悠悠然然,真个让人回味无穷。

  而我将古筝和美女联系起来,也不是偶然的,想必看过“倩女幽魂”的人一定忘不了其中的那个场面。月色昏暗,人迹罕至的幽林深处,冷风吹过,孤灯明灭,水榭前,小倩衣冠如雪,凄美的歌调随琴弦轻抚声若有若无,鬼耶?仙耶?还是“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非但宁采臣,我竟也随那几声筝调痴迷了。

  再往前想,还有很多关于古筝的美丽故事。想象烽烟四起,流血遍野的三国时代,竟也因为古筝传下了些许浪漫的色彩。真想回去看看,当年的吴中女子,为了见上心目中的偶像美男子周瑜一面,当他经过的时候,是怎样偷偷故意的弹错琴弦。“为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而精通音律的周瑜真的停下来为她们指点的时候,她们的表情是否也像今天的追星族一样的兴奋。想必是种比签名照相更要铭心刻骨的经历吧。

  古筝总是和美好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因此,至今于我,古筝仍是我的最爱。它容易传情达意,既能表达世间的感情,又不过火,不俗气。纵然是明知美好的东西留不下来,有种“世间万事东流水,”和“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的无奈,可是哪怕在几声筝音里寻到些许感动,能在一天的喧嚣过后,焚一柱香,轻轻地拂动琴弦,于此际,可以有所思,也可以无所思;可以有所托,亦可以无所托,于我就已足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