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4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写在女子十二乐坊批评声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0:1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数日前我在著名的短歌行论坛(http://www.audio100.net/)看见大家就女子十二乐坊一些现象而引起激烈的讨论.事情的起因是:日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在接受成都媒体采访时把女子十二乐坊狠狠地批了一通:“艺术不是靠露肚脐眼的美女上阵、蹦蹦跳跳包装出来的。”闵惠芬曾于1977年演奏一曲《江河水》让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感动得伏案恸哭。她的另一代表作品是《二泉映月》这位素来低调的老行尊此次一反常态,对女子十二乐坊的点评毫不客气。她说:“我没去看她们的演出,也不想去看。其一,别人说她们站起来拉二胡很新鲜,这不过是炒陈饭。瞎子阿炳当年为了谋生,就是在街边站着拉二胡,有时一天边走边拉几十里;我们当年节庆活动上街游行,也是走着拉,不仅二胡,吹拉弹唱,哪一样乐器不是这样?我演奏《翻身道情》时,自拉自唱,还能够唱高声部,拉低声部,这没什么好稀罕的。其二,美女上阵、前卫打扮、蹦蹦跳跳,是对民乐创新很肤浅的理解,这种形式根本不值得去评论。十二乐坊在海外有市场,但她们不是高水准民乐的代表,在行家眼里是要被耻笑的。我今天很不愿意评论她们,因为这也是在替她们宣传。”我从大家的讨论中可以看得出来批评的声音比较多,当然了也有赞美的.在这个里面有不少人的观点我比较同意.例如刘恩惠先生说"她们充其量只能算娱乐,她们的经纪人也说得很清楚,我们并不标榜自己是什么音乐类型,言下之意——我们并不在乎自己的音乐如何如何,只在乎有多少人来看,其实又可以引申到下面一层意思——我们主要是为了赚钱!不过当日本的观众一次次为她们的演出疯狂之后,他们自然就把自己提升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照我看就根本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了。这就和张艺谋所弘扬的中华文化有点像,只不过十二乐坊的武器仅仅是自己手里那些民族乐器而已……大家谈及十二乐坊最好不要谈艺术、谈传统、谈民族,而应该是谈娱乐、谈当代文化!闽大师过于执著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众所周知,中国民乐的现状不是很理想,如果在观念上不更新,经营上无特点,艺术上不创新,商业上不包装,制作上不大手笔,何谈让世界接受,何谈是世界的。“女子十二乐坊”有助于让更多的人更快捷的认识并了解中国民乐,这是她最大的优点,也是中国民乐向被国外观众认可,所迈出的第一步。在这一点上,从我个人角度上讲,我们应该高兴“女子十二乐坊”.是她们让老外从某种程度讲初步的认识到中国的民乐.试问!各位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是呀!我们曾经也走出去过,但是,我们给人家能留下来多少深刻的影响?我们充其量,看见老外面对我们新闻媒体,竖起大拇指的同时说,中国音乐好!!!但是,事实上是这样的吗?讲一句不好听的话,那是友好!是给我们面子!新的文化、新的音乐语汇,要根据音乐和世界音乐来反映21世纪人类家园的主题。在这个大家园里:中国不单单有资格扮演一个主角,更有责任和义务拿出自己的东西,因为我们拥有东方文化的主流资源。悠远的文化、博大的内涵,几千年来一直静静的等待着我们有能力去解读,期待着我们用智慧与行动去继承和发展。以此来向世界证明,我们对祖先的文化负责任。在这里我们再次感谢“女子十二乐坊”你们走出去了,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尊重!


从经济角度上讲“女子十二乐坊”几年来在日本、台湾、香港及东南亚演出的轰动,唱片发行量之大,为十二乐坊音乐争得荣誉,现正在美国为十二乐坊音乐进入北美而作宣传。这足以证明她们的市场操作得比较成功,我们应该表扬,而不是批评.艺术的本身就需要环境来生存,而这种环境,就是市场.你没有市场,再好的艺术文化,也只是自娱自乐罢了.如果你不能把这样的精神产品转化成为物质的话,你怎么样生存.难道再让我们回到瞎子阿炳时代?我想那些穿着礼服的所谓的艺术家也不太愿意吧?现在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已将女子十二乐坊作为国家品牌将向世界重点介绍。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贸易中逆差很大,国人通过努力创造了一个著名文化品牌,在经济上取得了成绩,我们应该全力的去爱护,呵护,创造出更好的艺术生存环境,出现更多的艺术产品,以期改变文化贸易中的逆差。女子十二乐坊能走出去,并能生存下来,这本身就是成功,证明人家已经接受了.试问!如果当初没有李小龙的电影,人家能知道中国功夫吗?所以我在这个方面就应该感谢“女子十二乐坊”说到“乐坊”的音乐,我认为,商业音乐对于我们而言是生存的条件,因为“乐坊”本身就是一个商业行为,但就“乐坊”的未来发展来讲,真正能够带来商业价值的是多元化的音乐类型。如果要把“乐坊”发展成为国际化的乐队,使自己在世界音乐领域独树一帜,这是犹为重要的条件。为什么中国的民族乐器,在外国人看来远不如其他中国传统文化。我想民族乐器是不能只靠一些传统音乐来维持其生命力的,或许到现在中国民族乐器还是一片未被开发的处女地。作为民族器乐的演奏家和作曲家而言,我觉得应该更多地为民族乐器本身作出努力,不是如何地来适应乐器,而是如何地发觉她潜在的元素。推广中国民族音乐也是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能有商业价值的音乐,并不能说它就是完全商业化的产物,因为我们发展音乐是不可能同商业完全分割开来的,这也是不可取地。如果能够做到两者之间的共识,商业能够为音乐而服务,才是难能可贵的。从音乐本身来谈起,通过吸取现代生活形式,更为可贵的应该是,从一个年轻人的欣赏角度而言,吸引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年轻一代人来喜爱民族音乐,逐步了解她,是我们现在的每一位民族音乐家应该真正关心、真正要做的事情。如何发展延伸,才是音乐最需要的东西。同时也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女子十二乐坊”就是为了这一目标应运而生的年轻乐队,这些年轻的演奏家是民族音乐的新鲜血液,同时也为这一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也期待着“女子十二乐坊”能给中国乃至世界乐坛带来属于她们自己的音乐。有人说,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是由于中国民族音乐的精深博大,由于女子十二乐坊技艺高超,刚好契合了日本人的中国古文化情结。乐坊演奏的古筝、扬琴、二胡、独弦琴、莪芘、吐良等乐器足以让日本人借以附庸风雅,而唐宫专用的“乐坊”更暗合了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大唐情结。笑话!那么女子十二乐坊在美国的成功又是暗合了什么呢?


其实,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不能发现,一些批评是声音是来至同行,这个不奇怪!因为我们的国人就是这个样子!喜欢嫉妒别人的成绩.而自己又不去分析自己为什么没有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有的甚至恶意诽谤,说什么女子十二乐坊演出不真实.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的分析.如:电视台的组台演出,演出音响器材肯定在某一方面达不到乐坊演出需要,但是我们的导演要求还音的..........。我相信女子十二乐坊所有的专场演出,完完全全是真实演奏,而且是全身心投入,我们坚持一个信念,我相信她们会对艺术负责,对十二乐坊音乐负责,对所有购票观看演出的观众负责。还有其他的什么问题,我想这些人应该出于嫉妒、出于炒作自己,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但绝不能原谅,不能姑息。我们有些所谓的艺术家,害怕人民大众忘记他们的存在,他们适时提出来批评的声音,进行自我炒作,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同样也是提高身价.说白了这也是一个商业行为.批评者自己都需要这样,难道女子十二乐坊进行一些商业运行不可以吗?这是不是太霸道了?话说回来,说不定本人也是借此机会炒作呢,呵呵!对于有人说:“艺术不是靠露肚脐眼的美女上阵、蹦蹦跳跳包装出来的。”我感觉比较可笑.难道你让12个女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在舞台上表演吗?恐怕我们的观众也不答应吧.我们不但需要听觉上的美,同样还需要视觉上的美呀!我请问讲这个话的人,在您演出的时候,你为什么不穿比较革命一点的衣服?恐怕你也希望观众不但听到你的音乐的同时,还能看见你其他美的一面吧?你说这些,我怀疑你对自己没有自信.有这样一种批评的声音:"“女子十二乐坊”的轰动,似乎有些剑走偏锋:不是靠音乐本身取胜,而是靠“二胡站着拉”、“服饰青春化”吸引人,每场演出,必在非常动感的灯光下,必在强烈节拍和巨大电声的冲击下,12位精心装扮的女孩,身着式样前卫的服装,站立在舞台上,乐手和着节拍摇摆身体、随心舞动。褒贬不一、争议最大的就是这一点。古老乐器,竟可以传出令人恍若初识的新鲜声音;民乐演奏者,竟可以如此动感、秀色袭人?不由得人们不惊叹疑虑。"这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年代,苏芮当年在《奉献》中有一句好歌词: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如今,据说大众娱乐时代已经到来,商业化也不再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汇,所有的文化似乎也已经搭上了时代的经济快车,随着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号召的提出,大众文化似乎又赶上了一个好时光。我看不管什么类型的东西,只有通过市场的洗礼,才能有所沉淀,才能有所发展.所以艺术也需要满足市场的需要.讲一句不好听的话,如果让这12个女孩子,打扮成12个乞丐在舞台上面表演,会有人去买她们的票吗?即使她们能创造出最完美的音乐,会有人去听吗?没有!!!



“女子十二乐坊”红了,有如平地一声雷,非常突然,从日本到香港,中国的乐迷还没搞清她们到底是干嘛的,外国的乐坊迷已经气势汹汹地追随着她们,一起“杀”回了中国.一群外国的乐迷,痴迷得仿佛被施了魔法,然而,舞台上的风光,下了舞台便成了寂寞,在卸下夺目的戏装,毕竟,女子十二乐坊的团员,还是普通的女孩.辛酸,也只有自己知道。我们看见的也只是她们灿烂的一面.......当然了对于它们音乐的本质一面,有批评的声音,我们是可以接受的.艺术本来就有遗憾的一面,否则就不能叫艺术了.多少年来我们一直盼望着走向世界,世界来了,我们却做些什么呢?让国乐走出国门,“十二乐坊”的实践证明:用中国的、自己的、古老和传统的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姑娘们付出的太多了,但是她们迎来了国际公司的关注,寻找到了自己与国际接轨的最佳切入点,而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成绩和骄傲。在流行音乐发展似乎停滞不前的今天,“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可以说是填补了音乐中的某种空白,著名乐评人金兆钧先生在听了“十二乐坊”的音乐后表示:“‘十二乐坊’所呈现的是一种很新也很讲究的音乐,现今民乐发展存在的问题就是对民乐创作抓得不够,曲目缺乏更新;民乐的表演形式上有些保守。‘十二乐坊’的音乐作品在创作上应该算是个突破,在旋律上比较讲究,已经做到‘很好听’了,我很看好这个全女子新民乐组合的发展前景,‘十二乐坊’在听觉和视觉上将以新的角度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和表演,同时可获得新的听众市场。”著名乐评人宋晓明先生说:“‘十二乐坊’表现的音乐是把中国传统音乐(即民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在创作方面还是有想法的,在制作角度上把握得比较好。‘十二乐坊’促使中国民乐走向世界是很有可能的,她们都是最好的民乐演奏家,在音乐观念上已经没有了中国传统艺人之间的那种门户之见,可以接受新鲜事物,21世纪可能流行的音乐是中国的‘新民乐’,当然这还要看‘十二乐坊’怎么去发展。”


有人认为女子十二乐坊是民族音乐的反叛,乐坊的音乐我想应是民族音乐发展所产生的另一种风格吧,前人演奏民族音乐多是单独的民族乐器演奏,这演奏方式虽然很有传统国粹的味道,但太单调了,乐坊的音乐把节奏搞活了,如“山水”一曲相信已迷倒不少的听众,这首由两首经典民曲合并而成,编曲使琵琶和古筝的配合听起来十分和谐,背景音乐也没喧宾夺主。乐坊是将民族音乐注入了新的元素,既好听有好看,让民乐赋予新的生命力,而不再只是一种「小众文化」乐坊姑娘们个个都是音乐学院出身,经历了相当扎实的乐器技能训练,功力深厚,可说是「硬底子」演员,演奏传统的曲目对她们来说根本是家常便饭啊!看里的《感谢年华》就知道了!怎么会说是民族音乐的"反叛"还是"发展"?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一种"升华"啊!当然我对音乐没有高深的研究,我只是喜欢听音乐罢了,所以讲不出来什么象那些批评家的道理来.其实中国民乐自古就有“乐队”的演奏形式的.既有活跃于民间的,也有专为宫廷演奏的!“乐坊”这个名字不就这么来的么。。我想,音乐演奏和舞台表演相结合,肯定也是古已有之的吧?单件乐器演奏,这个应该是士大夫文人阶层的风气吧?只不过在古代,坊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实在不怎么高!士大夫文人们自己抚琴一曲,那叫“阳春白雪”,是“雅”的东西!老百姓逢年过节,锣鼓唢呐二胡笛子之类的一起来一段,热闹热闹,这就叫“下里巴人”,是“俗”的东西!如今流传下来的古代名曲大多是从文人那里传下来的独奏曲目,近代虽然很重视正规的民乐乐队,也挖掘和改编创作了很多合奏/协奏的曲目可是有些观念上的东西还是有点根深蒂固的,总觉得民乐演奏走高雅路线才是正统的,典型的文人思想,其实二胡不就是流行于民间下层社会的乐器么?士大夫们只会抚琴弄箫,民间卖艺的才拉二胡呢.所以说,十二乐坊的表演形式其实并不能算对传统的反叛!只能说是加入了更多现代流行的表演方式,音乐上融合了很多“非民乐”的元素如此而已!中华文化自古都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为什么到了现代我们反而要墨守成规呢?


要写的东西很多,在这个时候写关于女子十二乐坊的东西,会被人家以为我是女子十二乐坊的枪手.枪手也罢,或者什么也罢.这个社会需要一个可以包容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的新文化运动才能顺利的发展.最后祝愿"女子十二乐坊"一路走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