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酒中仙 于 2014-1-4 01:59 编辑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9514695&boardid=1
[转帖]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
[size=11.818181991577148px]
[size=11.818181991577148px]东京博士 于 2013-9-19 17:40:22 发布在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size=1.25em]作者:在日华人林思云
9·18事变是日本开始侵华的序幕。回顾一下为什么会发生9·18事变 的历史背景,可以使我们以历史这一面镜子为鉴,思考一下中日关系的前景和未来。
一、二十世纪初的中日关系小史
1900年,俄国以镇压义和团为由出兵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
1901年 清政府与八国列强签订了停战条约后,其他列强都从中国撤了军,而俄国军队却 一直呆在东北不走。清政府多次向俄国抗议,也全无结果。
1904年,日本向 俄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俄国立即从中国东北撤军,否则日本就要向俄国开战。
俄国拒绝了日本的最后通牒后,爆发了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日俄战争。不管日本 参战的动机如何,日俄战争的结果对中国是有益的。如果日本不出兵或日本战败, 中国的东北被划入俄国版图是非常可能的。
日本战胜俄国后,俄国把以前与清政府签订的在关东州的特权转让给了日本, 包括大连、旅顺的租借权和东清铁路(亦称南满铁路)的经营权。关东州是俄国 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称呼,沙皇曾设想以长城作为中俄之间的国界。
当时清政府曾 对此进行过强烈抗议,因为关东州在字面上意味着长城以北包括内外蒙古的广大 地区,中国自己也从未使用过关东州的名称。但中国的抗议并未产生效果,日本 也继承了俄国的称呼将东北称为关东州,并将在关东州的驻军称为关东军。
1895年的甲午战争后到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为止的20 年时间里,是中日关系史上的蜜月时期。在此期间中国向日本派出了大量的留学 生,而日本也积极帮助中国的变法和革命。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 等改良派逃入日本领事馆,在日本人的帮助下流亡日本。孙中山等革命派受日本 人的恩惠更多。孙中山前后在日本住了十几年,同盟会等革命组织也都是在日本 成立的,此外孙中山还接收了日本政界和民间的很多资助。如果孙中山作了中华 民国的总统,很可能建立一个亲日的政府。
不过当时的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却是排日的,袁世凯排日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日本人支持他的政敌孙中山。日本人也很不喜欢袁世凯,后来袁世凯称帝时日 本曾带头反对,破灭了袁世凯作皇帝美梦。
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在1913年7月 起兵讨袁,发起了“二次革命”。在二次革命中,日本对孙中山进行了资金和武 器的支援,但没有直接出兵干涉。讨袁失败后,1913年8月孙中山再次流亡 日本,当时孙中山曾向日本政府提议,由日本出兵帮助他打倒袁世凯,但日本政府并没有同意。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根据“日英同盟”的协议,在英国对德国宣战36小时后,也向德国宣战。1914年11月日本攻占 了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青岛。
日本攻占青岛后,袁世凯政府在1914年11月18日,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日本军队从中国撤军的要求。1915年1月7日,袁世凯再次向日本政府提 出撤军的要求,这时日本人不但不谈撤军一事,反而向袁世凯抛出了极为强硬的 反要求,即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的最主要条款是大连、旅顺以及南满铁路的租借权的延长。根据清 政府和俄国签订的协议,大连、旅顺的租借期到1923年为止。日本继承了俄国的租借权后,租借期也理所当然是到1923年为止。在此以前日本曾向袁世 凯政府交涉过租借期延长之事,但被袁世凯拒绝。这次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极 为苛刻的二十一条,也有要逼迫袁世凯下台的意思。
二条,袁世凯没有想到日本 人开出如此苛刻的最后通牒。为了保住总统的宝座,袁世凯于1915年5月9 日,在日本的最后通牒到期前,屈辱地接收了二十一条中的十六条(日本后来撤 回了五条),同意将大连、旅顺的租借期延长到1997年,南满铁路的租借权延长到2002年。
二十一条使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在中国掀起了抵制日货等反日运动。当时在 日本的数万中国留学生中有半数愤而回国。但反袁的孙中山仍然留在日本,以至 于当时很多人骂孙中山为“汉奸”,甚至有人在报纸上“公开作证”说是孙中山 建议日本人对中国提出强硬苛刻的二十一条,试图以此来推翻袁世凯政府。不过 1916年袁世凯死后,中日关系有所缓和。在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中,日本也没有直接介入。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1919年的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作为战胜国向日本提出归还前德国在山东殖民地的要求。但在该会议上,除了 意大利以外的欧美列强都同意日本继承前德国在山东的殖民地和特殊利益。作为交换条件,日本向当时的北京政府提供2000万日元的铁道修建援助金。
1919年4月28日,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的交换文书上签署“欣然同意”。 但北京政府的行为激起了全国的爱国主义热潮,引发了“五四”运动。
1919年6月19日,北京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被迫同意罢免3名被指责为卖国贼的高官,同时拒绝在巴黎和会的协议上正式签字。
[size=11.818181991577148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