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 维新闻网 2013-11-5
美国媒体近来发出的一些杂音让中国民众颇感刺耳,从ABC“杀光中国人”的言论,到CNN同情袭击天安门的恐怖分子,再到《华尔街日报》(WSJ)要求奥巴马承认日本对钓鱼岛主权的论调,这些偏见言论是西方媒体的“通病”,充满了对中国的霸道。美国这类媒体的“逢中必反”呈现“低端黑”的趋势,目前已经发展到一个意识形态偏见的瓶颈或死胡同,如果不打破这种瓶颈,它们的死胡同就会越走越深,最终没有出路,从而流失读者群和失去话语权。
美国各大媒体都自诩客观、公正、无政治偏见,但是,媒体及其编辑部选择什么报道、如何报道,以及如何评论和分析都会有自己的“偏好”或“偏见”。ABC和CNN属于美国自由主义观点媒体,此次的做法明显是从新闻轰动效应层面博取眼球。WSJ则是秉持它一贯的保守主义色彩,在政客的幕后游说下,倾向性地在政治上选择支持日本。从根本上讲,美国媒体这种舆论取向凸显三个层次的原因。第一,政客利益为导向的意识形态化;第二,民间因不多关注国际时事而表现的“无知”所造成的意识形态化;第三,美国媒体偏见视角所造成的意识形态化。
CNN追求对新闻的突发性报道而非连续追踪报道,自那篇“同情恐怖分子”的报道后,它并没有跟踪有关北京回击它言论的平衡性报道。而正是在“CNN效应”的影响下,一些非著名或不知名的“美国学者或教授”缺乏事实根据的纸上功夫就在CNN找到了“一席天地”。
有怨气就是恐怖主义吗?
此次掀起CNN效应的是一位名叫罗伯茨(Sean R. Roberts)的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他个人的观点被CNN拿来充当炮轰中国的炮口。按照罗伯茨的看法,怒气就该顺理成章地化作恐怖主义,那“9·11”背后就没有怒气、怨气?他认为袭击的制造者并不属于组织周密的基地组织(Al-Qaeda)或青年党(Al-Shabaab),且袭击的准备相当粗陋,“甚至连枪都没有”,因而不能归为恐怖主义。但让人疑惑的是,今年4月发生在美国波士顿的马拉松恐怖袭击,其制造者难道又是受某恐怖组织直接指使的吗?察尔纳耶夫兄弟作案所用的简易爆炸装置,难道不是一样的粗陋?罗伯茨又称,这只是一起独立的“国内骚乱”或“暴力复仇”,那么,察尔纳耶夫兄弟的行为,为何又不是“暴力复仇”呢,美国政府为何将其定性为恐怖行为呢?
在罗伯茨看来,维吾尔族人的“绝望”是由于汉族挤占其生存空间,但平心而论,中国的民族政策在执行和贯彻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这也是任何多民族国家多多少少存在的问题,但中国从来没有对少数民族设置任何制度性歧视和阻碍。民族之间的隔阂更要靠整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来解决。靠搞恐怖袭击来泄愤,CNN之流竟然堂而皇之地表示“同情”,这实在是违天理悖人伦。
意识形态枷锁束缚美国方方面面
美媒的荒谬,来自于一种根深蒂固的逻辑:中国不符合美国的“政治价值观”,没有信奉“普世价值”,政府不透明,所以两国在反恐方面的价值观也“不尽一致”,所以中国连谴责、定性恐怖主义的资格都没有,只有美国说是恐怖主义,那才是真正的“恐怖主义”,甚至在风声鹤唳时,在国会山前射杀一位无辜的母亲也在所不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