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18°
    温度感觉: 18°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7°
    温度感觉: 16°
  • 实时天气:卡加利 17°
    温度感觉: 17°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0°
    温度感觉: 20°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3°
    温度感觉: 23°
查看: 1246|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普通话渐成新风潮,乡音未改重祖恩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9:09: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关文章内容摘要

以往华人社区乡音以广东话为主,近年来面貌大为改观,南腔北调在华人聚集区、华人超市处处可听到,也使整个社区越来越普通话(国语)化。 ... [ 查看全文 ]

§ 发表于 2007-1-25
就如“京剧”并非是北京话,而是以湖北话为基础的情况一样.
哈哈.第一次听说.我个湖北人为什么听京剧很吃力?
沙发
发表于 2007-1-25 12:57:39 | 只看该作者
If we can get along with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the multi cultural city like toronto with a population of 5 million.

Why do we have so much conflict between the 2 most popular chinese dialect?

Chinese always fight with each other, that's so sad
板凳
发表于 2007-1-25 14:21:07 | 只看该作者

什么话!

地板
发表于 2007-1-25 15:41:43 | 只看该作者

此人学识太浅薄

感觉此人太单一,有点片面,好象为了什么事而来写这件事一样.

不够全面,讲理太近牵强.就普通话而言,何必谈故论今的去找原因呢!?  没意思,又是东拉西扯的,有必要么!

一个时代都有它的必然性,事物的发展有它的内在自然规律.,大家喜欢说什么,随它去了. 这种自然性肯定不会错,有它生长自然性,何必你来多加以评论呢!!!!!!而且是一知半解的评论,多此一举!
5#
发表于 2007-1-25 16:26:26 | 只看该作者

不写,吃什么?每周要交一篇的。容易吗?

6#
发表于 2007-1-25 16:2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不写,吃什么?每周要交一篇的。容易吗?

最初由[墨子]发布
不写,吃什么?每周要交一篇的。容易吗?


Good stuff.  That's the reality.  Take it easy.
7#
发表于 2007-1-25 16:30:21 | 只看该作者

理解万岁。咱不就是看点废话吗?又不损失什么。

8#
发表于 2007-1-25 16:5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此人学识太浅薄

最初由[xiaoweivip]发布
此人学识太浅薄

感觉此人太单一,有点片面,好象为了什么事而来写这件事一样.

不够全面,讲理太近牵强.就普通话而言,何必谈故论今的去找原因呢!?  没意思,又是东拉西扯的,有必要么!

一个时代都有它的必然性,事物的发展有它的内在自然规律.,大家喜欢说什么,随它去了. 这种自然性肯定不会错,有它生长自然性,何必你来多加以评论呢!!!!!!而且是一知半解的评论,多此一举!

Good post!!!

Ding!!!

"此人学识太浅薄

感觉此人太单一,有点片面,好象为了什么事而来写这件事一样.

不够全面,讲理太近牵强.就普通话而言,何必谈故论今的去找原因呢!?  没意思,又是东拉西扯的,有必要么!

一个时代都有它的必然性,事物的发展有它的内在自然规律.,大家喜欢说什么,随它去了. 这种自然性肯定不会错,有它生长自然性,何必你来多加以评论呢!!!!!!而且是一知半解的评论,多此一举!"

1169762087.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0)

1169762087.jpg
9#
发表于 2007-1-25 16:5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不写,吃什么?每周要交一篇的。容易吗?

最初由[墨子]发布
不写,吃什么?每周要交一篇的。容易吗?

Yes, that is the keen point:

"不写,吃什么?每周要交一篇的 (maybe more)。容易吗?"

No, 不容易!

1169762255.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0)

1169762255.jpg
10#
发表于 2007-1-25 18:59:33 | 只看该作者

[转贴]南银北银

南腔北调

      北人南迁,从来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倾向。而南人北迁,一般要由政府强制实行,或入侵者强行"掠民",亦即服从于权力和暴力。如明朝永乐初,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曾携大量南人到北方定居,北京城中竟然长期流行说南京话。不过到这时,南人北人已大致定型,不再有根本性的变动,一直持续到现代。

  南人北人形成的历史,支持学界的这样一种说法:中华民族不是以血缘,而是以文化来划分的。你加入进来,承认中国文化,你就是中国人;反之则不是中国人。而加入又有两层意思,一是进入中国国土,或被划入中国版图,一是接受和融入中国文化。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指的汉族、汉文化和汉人,而不是泛泛的中华民族、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本篇讨论的南人北人,主要也是讨论汉族,或者说是现在一般所定义的"汉族"。

  我坚持认为,南人和北人完全可以划分为两个民族,甚至南人还可以再分。可以分不等于一定要分,只不过为了方便讨论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而已。

  语言最能说明民族的属性。中国南腔北调的差异,实在太大。汉语方言,以前认为是八种,即北方方言、吴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南方言和闽北方言。现在多数人将二闽合为一种闽方言,省略为七种。这七种是大方言,内部还有小方言,再往下分大概就算成口音的不同了。北方只有一种北方方言,而南方则有包括北方方言在内的所有方言。南方的北方方言,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川话",涵盖云、贵、湘西、桂北,与之相近的还有湖北话。从方言地图上看,北方方言连成了一大片,占去汉语区的泰半。其实四川话与正宗北方话,区别还是相当大的。就算"正宗"北方话,各地相差也很远,如北京话与山东话,陕西话与吉林话,河南话与山西话,都不是一回事,但它们统归为一个方言区。 被区域分割而不连成片的大方言,只有客家方言。它分布在粤东、粤北、桂西南、闽西、赣南,及台、川、湘、皖、浙、海南诸省的部份地区,虽被分割,却在七大方言中最为内部一致。这足以说明,它确是一种外来户的语言,一种"客人"的语言。客从何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历史学家罗香林提出,客家人来自
中原,即随东晋"衣冠南渡"的北方士族,是最纯正的汉人,他们讲的方言,也是最地道的中原古音。客家的分布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经历了五次较大的迁移,才达到现在的位置。这一观点,被学界普遍认同。客家人有一句老话:"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可见客家人对本方言的重视。我冒昧将这句话改一下,觉著更贴切:"宁丢祖宗乡,不丢祖宗腔。"我的兴趣和疑问是:客家人迁徙之后,留在中原故乡的少数"纯正的汉人"为什么不把他们的方言继续讲下去?反倒是背井离乡的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改乡音?而中原古音(即客家话),何时被北方方言所取代?

  北方方言与其他六大方言的最大差异,是缺少入声。其次是卷舌音、儿化音。如果中原古音真是现在的客家话,那么汉人语言至少在五胡乱华之前应该是没有北方方言的。从唐诗宋词中也可以看到,入声韵的大量使用,很多字词如果以南方方言去读便十分合辙,而要是用现代汉语的北方方言念就别扭得令人难受。唐以前的文献中,也基本不见卷舌的儿化音。"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张籍《忆远》)黄莺儿"儿"是一个单独的字而非儿化音,也不是轻声,才合乎五言的格律。现今的南方方言中,别说儿化音,就连"儿"(尔、而、二、耳)字本身都不卷舌;而且私师不分,自治莫别,此齿难辨。广东话把"二"读成"一",你去市场上买东西问价,他说"一闷",那就是两块钱。湘方言把"儿"读成"俄";吴方言则读成"倪",等于加了一个单人旁。在张籍的诗中,"倪(儿)"与"啼"、"西"三个字是押韵的。古言没有"你"只有"尔","尔等"如何如何,实际上也应读成"你等"如何如何。现代汉语索性真给加了一个单人旁,才正式"你"、"尔"分开。

      卷起尔的舌头来

  一般认为,北方方言形成并逐渐为汉人接受,成为汉语中"内部较为一致"的一大方言,大约在唐宋年间。我以为,与其说是"内部较为一致",毋宁说是相互之间基本能听懂,相当于英语中伦敦腔、美式、澳洲口音和印度发音的区别。南方方言则不一样,吴、湘、粤、闽、客家之间,基本上相互听不懂(受过训练和接触较多的除外),区别几与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相似。"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言语不相通',共饮一江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经常用地道的北京话、陕西话、四川话、东北话、山东话,或者上海普通话、广东普通话表演小品,但不能用纯粹的南方方言,就是因为绝大多数人不能听懂。

  宋人笔记及话本中,开始出现极少的儿化音,一般偶尔用在轻小浅薄玩艺儿上。儿化音用得较多是元曲的对白。元朝统治者要将"汉人"与"南人"分为两个不同民族,语言便是一个重要缘由。分为两个民族没错,错的是分成等级。"汉人"讲"汉语",--有卷舌音而没有入声的北方话;"南人"讲"南语",--有入声而无卷舌音的南方话。此种语言状况,竟然延续到了二十一世纪。今天的南方人,讲不好普通话的最大障碍,还是一个老问题:卷舌音(其次是前鼻音后鼻音)。

  将儿化音推至极致的当然是北京话。在外人听来,北京人尤其是老北京人的口儿中,几乎到了无词无字不能儿的地步。有专家认为,北京人说儿化音,始行于明嘉靖年间。我对这一结论存疑。儿化音的兴起不会迟于元代,这有大量元曲可以佐证。至于盛行,则大约是满清入关迁都燕京以后的事。据《清通鉴》,多尔衮进北京不到十天,"即尽驱汉人出城,以南城为民居,而尽圈内城为八旗营地"。顺治五年八月,又令城内"汉官及商民等,尽徙南城居住"。再加上京师一带的圈地行动,不但北京成了关内满族的主要居住地,而且满族也成了北京的主要居民。两百多年下来,满汉融合,满语消失,却形成今日的北京话,儿化得连别地的北方人都不习惯乃至有时还会反感的北京话。

  儿化音过份使用的坏处是含混,比方"爷儿"和"姨儿","把儿"和"伴儿","瓶儿"和"皮儿","果儿"和"滚儿","根儿"和"哥儿",等等。其最大的好处,是让说汉语的硬直的舌头卷起来,打破了一字一音的定规,而非语言学家一般解释的丰富词汇、加强表达的力量。西方强势语言都有卷舌音,是中国人学习西语遇到的
一个难题,北京话说得好的人,学习说西语就容易过关。我们常戏称中国人说带口音的英语:上海英语、宁波英语、广东英语、湖南英语,……独没听说过"北京英语",盖北京人能够发好卷舌音,并准确区分私师、自治、此齿、燕样和了鸟,带母语口音自然会比其他地区的中国人要少得多。日本人讲英语带口音也很有名,他们脱亚入欧,什么都可以将西方模仿得维妙维肖,唯有这舌头老卷不好。

  中国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遇到地名和人名中的卷舌音,大多以不卷舌音代替。如"里"根(雷根)、克"里"斯多夫、"杜鲁"门(楚门)、以色"列"、阿美"利"加、"俄罗"斯、澳"大"利亚。只有一个"尔"字接近真正的音译,如高尔基、塞尔维亚,盖中国的语言文字早已接受了努尔哈赤、多尔衮、哈尔滨和齐齐哈尔这样
的人名和地名。

  雅音与俗话

  在外人听来,广东话与越南语很接近。"粤"以前就写作"越",后为了与越南的"越"区分才改过来。越南人讲述历史,也把广东、广西说成本是他们的地盘,后来被中国人侵占和吞并。越南人和中国的京族是一个民族,更早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一带居民同为百越民族,后并入秦汉,经历长期汉化,语言结合中原古音形成各地方言。但越南独立出去,终于没成为汉族,不过用越南话读汉字,和其他原百越民族形成的方言读汉字是一样的,别人也都听不懂。其实粤语和越语并不通。广东话有九声,比□'7b代北方方言多了一倍,它与温州话同为保留古汉语最多的两种方言。据说温州人倒是能勉强听懂越南话,不知是否确切。福建话则与日语多有相通,很多字词的读音几乎完全相同。这现象已引起许多语言爱好
者们追根寻源。明代福建海盗曾与日本海盗勾结,合作骚扰中国沿海,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他能在日本一住多年娶妻生子,大概就是基于相互间有一定的"共通语言"。

  中国的事往往起于南方,成于北方。京剧起于安徽,结合昆曲、汉剧及江西弋阳腔,最终在北京形成中国的国剧。而今几人能想到,堂堂的北方大剧,其来源竟都是南戏?京剧使用的两套"话语系统",一种是老生、武生、花脸、老旦们讲的中原官话,近似于南方区域的北方方言,以显得正、稳、威、朴;一种是丑角和某些花旦们讲的北京土话,说起来娇、俏、谑、俗。《武松打店》里,武二郎问孙二娘:"这馒头是什么乳低(什么肉的)?"孙答:"牛肉的。"一出戏就那么几句台词,二郎二娘还说不到一块,怪不得要打店了。

  南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谈北方话与南方话:"北人近于俗,南人近于雅。"怎么"俗"和怎么"雅"的呢?作家季思聪谈她的感受:北方人说话是"滑"出来的,南方人说话是"崩"出来的。南方人即使说普通话(国语),也是崩出来的,没有那种"一不留神就给滑溜了出来"的感觉。三、四十年代以上海为基地的中国电影,与八、九十年代以北京为基地产生的电影,在对话上就有这种崩与滑的语感差异。

     另一种"雅"的标志,是大量古语、文言词在南方口语中保留至今,而北方话已基本不用。北方话也就是"大白话",而文言合一、白话文一类新文化运动,也只能在当时并不是文化中心的北京发动。

  文学艺术和语言一样,俗是一种总的趋势,难以阻挡。舞台让位于银幕,银幕让位于屏幕,屏幕还将让位于网络。词在南宋达到艺术高峰,以后陡然滑落,让位于更为通俗或不受语音限制的文学形式:曲、话本、笔记小说。关键即在于"近于俗"的北方话统扩了中国大部份地区,而填词又必须用"近于雅"的南方方言,故难以获得广泛的唱和、响应和流传。宋以后的词家多为南人,北人要附庸这个风雅,一定要首先突破四声的限制。过不了这一关,还是去玩《竹枝词》算了,那好歹也算是"词",简单明了,无关平仄,遑论入声。我一见某些北人煞有介事评说词的意境高下总觉得好笑,词讲究炼字,语境都闹不明白,侈谈什么意境!

  宋词元曲,看似一脉相承,实则大相径庭。一雅一俗,貌合神离。北人不可语词,南人难能唱曲。这"曲"是曲艺的曲,并非说南人连个民歌小调什么的都唱不好。南方的戏曲曲艺,极受方言区域限制。如越剧,外地人觉得辗转缠绵实在好听,不知她唱什么都听得止不住泪流满面,但即使听得泪流满面也仍不知她到底唱了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南戏始终赢不了北曲,除非它敢于北方化、通俗化,由阳春白雪变为下里巴人,如前面说的京剧。北方本土特产相声、快板书、大鼓书、评书,倒是不受语言限制,不用变就可以风靡全国。

  用一种文字记录多种语言,是汉字的最大特点。据说陈诚曾开过一个方言的玩笑,说抗战怎么打这么久?因为日本人越打越多,--有的地方说"一本",有的地方说"二本"(湖北),有的地方说"四本",有的地方说"七本",最多的地方说"十本"。英美国家说得勉强像"九本"。日本人自己说是"你本",这个"你"有点接近吴方言的"二",相当于用吴语说"二本"。所有这些发音相似或迥异的方言,都用一个"日"字来表示。

  有历史学家认为,汉字是使中国分裂后终归能够重新统一的一种凝聚力。有道理,却非绝对。使用汉字的越南,从中国分离出去了;使用汉字的朝鲜,到底没能与中国统一;至今仍在使用汉字的日本,也没实现它"统一中国"的宏愿。倒是先前并不使用汉字的满州、吐蕃、西域,今天成了中国的一部份。美国和英国都使用英文、英语,说分家就分家了,没见到什么凝聚力。你可以说它们相隔重洋,扭不到一块,那么美国和加拿大呢?
11#
发表于 2007-1-25 20:02:27 | 只看该作者
不着急,美国和加拿大最终还是要统一的. 我第一个赞同.                     :D  :D  :D  :D  :D  :D  :D  :D                      :Q  :Q  :Q  :Q

说到南语雅,我倒没听出来,能不能举几个例子啊? :slobber:  :slobber:  :slobber:  :slobber:
12#
发表于 2007-1-25 20:52:3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koooool]发布
不着急,美国和加拿大最终还是要统一的. 我第一个赞同.                     :D  :D  :D  :D  :D  :D  :D  :D                      :Q  :Q  :Q  :Q



在上次布什竞选总统时美国选民几乎成了两大阵营, 所以有文章说美国要分成东西两块. 然后加拿大也这里(东面)要独立那里(西面)要分出去, 所以有人预测将来美国的东面和加拿大的东面会合成一个国家, 美国的西面和加拿大的西面会合成一个国家. 那人还给这两个国家起好了名字呢, 可惜我忘了.
13#
发表于 2007-1-26 00:52:1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好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