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0°
    温度感觉: 20°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0°
    温度感觉: 10°
  • 实时天气:卡加利 11°
    温度感觉: 10°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3°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温尼伯 15°
    温度感觉: 14°
查看: 5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有关文学的呓语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2-5-21 03:0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有关文学与历史
                 
  说到文学和历史,不能不先考证一下他们的定义。不然从何谈起?
  中国的语言学家茅盾认为文学是一门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我想他指的首先是对文字的操弄,其次是用加工后的文字来影响大众。
  历史在词典上这样的定义:过去事实的记载。指已过去的事实。
  我记得吴晗和邓拓在五十年代末的时候,对历史和文学的重要性在人民日报上有过一番争论。来来往往,持续了数月。就象吴晗和邓拓的辩论,到最后变成了维护文学和历史地位的宣战,已经违背了初衷。他们在媒体上的言论必将影响很多人的思维和意识。
  在公众的场合,很多话说出来并不是仅仅为了批驳对方,而是想通过自己的一些观点去影响更多的人。对方怎么想到后来变的不是十分重要,而能有说服力的去影响大众的思维到还有些意义。在论坛同样如此,只有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的评论,才会引起网友的共鸣。
                 
  文学是历史的一种载体,历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如果需要人或者别的什么能够知道历史,那么他必须需要一个传播的手段或者方法,这个方法是受体必须能够接收的。我觉得这样的观点无可厚非。我们只涉及人类有记载的历史。
  文学和历史是文明的两个不同旁支,虽然他们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不同的。历史最终得出的是规律,文学宣扬的是影响;历史以社会形态为主,文学以意识形态为主。
  文学和历史的一大区别就是文学具有前瞻性,历史没有。文学可以虚构,给了文学家无限广阔的空间。他们可以预测社会的发展,给人一些暗示和警醒。这是历史所不具备的功能。
  而历史学家最主要的任务是考证和确认,从中总结和归纳。他们是不可以虚构的,不可以凭主观臆测。一旦妄言了,那历史就不成其为历史了。“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看到很多年轻的作者古语言文字的功力很强。还有很多的年轻人沉迷于古代的语言文学,写诗作词,平仄压韵甚至比古人还讲究。那些东西都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可以欣赏,没有必要再去过度深入的钻研或发展。我觉得真的要致力于文学创作,首要任务是要去推动文学的发展。可能这样的发展并没有以前的精致,隽永,耐人寻味。但是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作为文学家就是要推陈出新,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我其实很钦佩写科幻小说的作家,他们有些在3、50年前的预言现在一一实现。不能不说他们在当时已经是在思考人类的生存状况,在忧患,在提醒。这是历史学家所无法做到的。
  所以历史只是叙述,文学是描摹。我们在史书上看到成其为,在小说里看到成其所以为。如果同一个历史时期的史书和小说,我们在小说里往往能更深入的了解当时的民风人性。我们会知道那时的一切的同时理解,而不是没有理解的接受。
  文学和历史是不同的东西。我想你可以在历史中得到很多,同样也可以在文学中得到,可能还更多。话反过来,你想在历史中得到,你必须付出。付出时间,付出精力。那你要为文学付出的,可能更多。
                 
  2,有关茅盾文学奖
                 
  有一天有个人要和我讨论茅盾文学奖。这个诚惶诚恐的问题把我弄的很焦虑。中国文学的至高荣誉使我这个文学爱好者不知所措。我说我的话只代表我的个人意见,其实我更想听别人的意见。
  我觉得那些获奖作品是比较客观反映这个时期作家,专业作家主流的一些作品。《长恨歌》很不错,《尘埃落定》还好,《大雪无痕》看不下去。现在的创作者对文字的冶炼和超越是有限的,没有多少人在这方面孜孜不倦,有的只是要吞吐和排泄的情绪在短短几年里的变化。
                 
  当今思想界的疲弱正是从这些作品里反映出来。我很想知道现在社会的主流哲学/思想。遗憾的是一直没发现。想当初看《穆斯林的葬礼》看《平凡的世界》,那样的激动不复再有。现在的小说,人文不是主体,人性才是。好象揭示肮脏的,邪恶的,最深的卑劣才是成功。现在没有思想的主流,只有商业的主流——炒作和焦点。好与不好都不要绝对,要争议。争议了,犹豫了,批驳了,响应了,有人搭理了,就成功了。不要肯定,只要成功。给你的肯定可能是10年20年,可能是身前身后,但是成功眼前的事情,有利益,唾手可得。
  “知识经济”早已不是知识,只是经济。有经济就有泡沫,很大的体积的空壳。我们只能尽力维持自己在泡沫的中间,周围更虚空,打的转更大,离真实更远。
                 
  确实,有些我们所仰慕的智慧、理想也无非因为里我们的生活太过遥远,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则必败无疑。小说是这样的载体,宽容的将日常的缺乏践履可能性的情节豪不生硬的剪切重演。实践不可能之境,是作家的一些生活方式,他们笔耕的瞬间可能就此坚固永驻。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些可是识别的符号,内容,涵义,更是状态,理性和观念。很多的作品运用技巧,反讽,形而上……很多人没有足以安身立命的思维。
  作品里的世界很有优势,物质的世界很狭迫,精神和学术的游戏没有规则,甚至在某些游戏的趣味中,你可以获得广阔的生命前景。太多的作家在这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经验又能怎样?在实际艰难困苦的实际生活中,引起共鸣的触物生烦,随境有苦,辗转沉浮在小说的细微末节被抹杀,同时抹杀的还有某种解脱方式。这样的经验带来短暂的陶醉,那些绝顶的经验和智慧呵,至今没有使我在天地间变的自由些,快乐些,或者仅仅更通透些。
  有,还是没有?

(转自榕树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