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工作头绪繁多,困难重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支持下,陈云勇挑重担,为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实行统购统销、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作出贡献,推动了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1956年 9月,毛泽东提名陈云担任党中央副主席,称赞他“看问题尖锐,能抓住要点”。为什么陈云“能抓住要点”?原因在于他具备很强的全局思维。所谓全局思维,就是指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善于围绕党和国家的宏观战略认识和把握全局,在自觉服从全局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树立全局思维,才能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抓住要点、有所作为。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主持经济工作的历程,我们可以充分领悟树立全局思维的重大意义。 一、运用全局思维解决经济工作中的复杂难题 新中国经济工作面临的突出难题是遏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大家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人建议从削减开支入手,也有人提出让两广和西南另发钞票,认为这样可以充分照顾到后方的利益。陈云认为,这些办法都是不可行的。他指出:“在处理金融问题时,必须有全局观点。”陈云强调,现在所有的工作都必须是为了战争的胜利。由于军费不能减少,减少了就不能保证部队的需要,所以削减开支不现实。另发钞票虽然对后方有好处,但会影响对前线的物资供应,因此也不可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是全国一盘棋,统一物资调度,解决物资供应问题,打击投机商,逐步遏制通货膨胀。 遵循这样的思路,陈云亲自领导了著名的“米棉之战”。站在全局高度,他意识到:稳定物价的关键是抓住“两白一黑”(即大米、纱布、煤炭)。因为这三样东西是城市的“命根子”,一个都不能缺少。这些也是投机资本冲击的主要对象。尤其在上海,投机资本大量囤积粮食和纱布,导致物价暴涨。从 1949年 11月中旬开始,陈云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粮食和纱布等重要物资,在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大量低价抛售。投机商人争相购入,甚至不惜借高利贷。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在大量购进粮食和纱布之后,价格不涨反落,大有越来越低的趋势。预感到大事不妙,投机商人开始大量抛售囤积的粮食和纱布,这样一来,市场上的价格就更低了。与此同时政府加紧征税,银行收紧银根,最终投机分子血本无归,纷纷破产。上海乃至全国的物价开始稳定下来。但是投机分子仍不甘心失败。1950年春节前夕,他们疯狂囤积粮食,市场上能买到多少大米,他们就买多少,像赌徒一样期待着年后大赚一笔。但陈云早已未雨绸缪,在全国范围内周密布置了统一调度粮食的工作。春节过后,粮食仍然源源不断地进入上海等大城市,价格不涨反跌,投机商不得不在亏本的情况下把囤积的大米全部吐了出来。 在这场稳定物价的战斗中,陈云坐镇中央,沉着指挥贸易、银行、财政三方协同作战,部署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沉重打击了投机行为。几轮较量下来,恶性通货膨胀终于被遏止住了。 在全国一盘棋、统一物资调度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阻力。有些地区的领导干部担心粮食运走后本地区物价上涨、农民缺粮食,不愿意外运粮食。比如,常州不肯把粮食运往上海,赣东北对杭州也搞封锁。陈云对此提出了严肃批评,明确要求各地区要顾全大局,打破封锁,让物资自由流通。他指出:“地方如果都各自打算,分散使用力量,就不能应付目前这个局面。”搞相互封锁,无论对农民和城市居民,还是对国家经济建设,都是有害的。 在“米棉之战”中,国家承担了巨额差价。当时,从四川调运大米到上海,运费几乎等同于粮价,但是在销售时不提高价格,国家补贴差价。赔钱做买卖,国家看似吃亏了。陈云却认为,站在全局的高度看,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对于稳定物价、稳定市场、稳定全国经济大有好处。长远来看,只有在与投机商的斗争中获胜,人民政权才能真正站稳脚跟,造福百姓。所以“米棉之战”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在陈云看来,搞财政经济工作一定要有全局思维,不能只算各地方的小账,也要算全国的大账。正如他后来所说:“做经济工作要有战略眼光,要算大账。”“米棉之战”之所以胜利,原因就在于从全局出发,正确处理算大账和算小账的关系。如果缺乏全局思维,各地方都只算自己的小账,这场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 要从根本上稳定物价,关键是做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和市场物资供求平衡。为此,必须改变新中国成立前各解放区分散管理的办法,实行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和领导。1950年 3月 3日,政务院发出《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统一全国财政收支,重点在财政收入。3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陈云起草的题为《为什么要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的社论。在这篇社论中,陈云特别要求各地方要有全局思维,要服从全国经济工作大局。他承认,统一全国财政收支会减少地方的机动性。但是,目前国家的财政状况紧张,能够机动使用的资金本来就很少。如果这些资金再不集中在中央人民政府手里,而分散给各级地方政府,最终全局没有可以机动使用的力量,大家也就都没有可以机动使用的力量。这就如同打仗一样,兵力分散使用乃是大忌。为什么不实行“多余上缴”的办法,而采取将税收先归国库再发经费的办法?陈云认为,根据经验,如果采取“多余上缴”的办法,地方财政机关往往会首先考虑“当地需要”,其结果必然是严重减少了上缴给国家的财政收入。试想,如果全国各地都只是根据自己的局部需要来开支经费,国家哪还有钱来办全国性的大事?他恳切地谈到:“一个家庭收入的支配,还要分轻重缓急,何况国家?”所以,站在全局角度看,“多余上缴”的办法是不可行的。针对统一管理财政收支后给下级工作带来很多困难的情况,陈云指出,这些只是小困难,如果因为全国财经管理分散而导致金融秩序混乱、物价飞涨,那才是大困难。只有忍受小困难,才能避免大困难。陈云强调:“我们必须遵守这样的原则:部分服从全体,地方服从中央。” 经过一番努力,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工作进展顺利,收效显著。从 1950年 3月以后,全国的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货膨胀得以抑制,物价日趋稳定。至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的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多年来饱受恶性通货膨胀之苦的全国人民,无不为此欢欣鼓舞。毛泽东曾经对这一场斗争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国际上对这场稳定物价的战斗也很是佩服,在短时间内使如此剧烈的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堪称经济上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