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108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多图]轰动华府 中国画家徐冰“玩”文字游戏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2-2-5 10:46: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旅美中国画家徐冰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英文和方块字结合在一起,让懂中文的人和不懂中文的人同样感到惊异,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从去年 10 月开始在华盛顿举办的徐冰画展“文字游戏”因为反响热烈,史密森博物馆将闭幕日期从今年 1 月推迟到了 5 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感受东、西方艺术融合所带来的冲击。

* 汉字同英文交融相汇 *

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衍化发展,它漫长的发展轨迹从未和英文重叠交叉过。任何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融为一体的尝试,恐怕都会被讥笑为异想天开。但是,现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一个博物馆里,人们看到的正是以汉字书法写就的英文文字。这个画展的题目叫做“文字游戏”,它的创作者是旅美中国画家徐冰。

* 天书让徐冰吃尽苦头 *

中国文革结束后涌现出一批前卫艺术家,徐冰是其中之一。他们利用当时比较宽松的环境,探索着对国人来说还非常陌生的现代艺术。徐冰从小热衷于收集各种汉字字体,这时则以汉字的基本笔划创造出了一千多个貌似汉字、而不是汉字的字形,并用这些所谓的字编印出一部“天书”。“天书”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出造成了相当的轰动,但很快也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徐冰说,这主要是因为六四之后,政治风向改变了,现代艺术、前卫艺术由于“违反党的文艺方向和文艺方针”而受到批判。徐冰被冠以“资产阶级自由化”艺术家的头衔,天书则被批判为“鬼打墙”艺术,而“鬼”在文革中和“反革命”是同义词。

徐冰:“他们觉得这个作品值得认真对待和批判,是因为这个作品做的很认真,而且这么多字又没有任何内容可以说出来,实际上他们觉得这个作品有其特别特殊的险恶的地方。”

* 东方外表西方内涵 *

1990 年,徐冰来到美国,希望能够扩大自己的艺术探索空间。对大部份旅居美国的中国艺术家来说,如何打破东西方文化间的樊篱、或者利用东西方文化间的矛盾无疑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挑战,而徐冰选择的则是冲击西方观众在接受东方文化时的最大障碍 -- 语言文字。他把英文单词中的各个字母重新组合成一个方块,再用中规中矩的汉字书法写出来。徐冰希望以此来减少西方观众对汉字书法的神秘感,并把它作为对西方观众参与东方文化的一种奖赏。这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徐冰说,他就是要通过他的作品改变人们头脑中对于文化、对于文字的固有概念。

徐冰:“我的这个字里面有着特别真实的中文的外表,但不具有中文的本质,实际上它是英文文化。这样,观众在我的作品前面固有的概念都要受到挑战,他思维受到一种阻截,但经过重组,经过再接通,实际上打开了更多的思维空间。”

而这也正是一位带学生来参观画展的中学教师拉瑟福德从重得到的启示。拉瑟福德说:“我喜欢他把一种人们自认为了解的东西加以扭曲,迫使我们不得不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认识事物。

拉瑟福德希望她的学生们也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用各种方式、从各个角度考虑问题。拉瑟福德说:“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我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会这样做。”

* 创作理念反映出毛泽东思想 *

徐冰像他同时代的许多艺术家一样,遵循着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教导。尽管到美国之后,“为人民服务”的观念逐渐淡漠,但徐冰仍旧认为毛泽东关于艺术为人民、艺术是社会的反映、同时反过来为社会服务这种思想对他的艺术创造是有影响的。

徐冰:“我希望我的作品有创造性,同时对社会有益,同时在社会中、在人的思维改善中起到作用。”

不少旅居西方的东方艺术家,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艺术风格,去迎合西方观众的眼光。但是徐冰认为,艺术虽然要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而改变,但这既不是刻意去迎合西方的标准,也不是在西方坚持传统文化的固有标准。

徐冰:“我觉得比较合适的态度是用自身的特殊的文化背景来参与大的世界范围的文化的建设和讨论。当然作品探讨的课题应该是最前卫的、最当代的问题,不是陈旧的、局部的、临时性的问题。”

* 和社会现实拉近距离 *

徐冰在世界各地举办画展的时候发现,现代艺术的观众似乎越来越少,而作为一个现代艺术家,他深信艺术应当服务于社会,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不应当局限于艺术界的小圈子里。徐冰说,他近期作品的一个明显倾向就是和观众的距离比较近。

徐冰:“观众在我的作品面前都感觉比较亲近,特别有意思,而且没有那种距离感。这和我对艺术的期待是有关系的。”

* 观众反应热烈异常 *

博物馆的解说员威廉姆斯认为这些艺术作品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在一起,涉及语言和沟通等问题,非常有吸引力,推动人们去思考。威廉姆斯介绍说,参观画展的人在最初的迷惑之后,发现自己竟然能够念出这些写成方块字的英文,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Williams: "There is this feeling like that I..."

威廉姆斯说:“人们普遍的反应是,我根本不可能看懂这些东西。然后再仔细一看,噢,原来这是英文,我敢说,我能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

来自伊拉克的赛义德说,我对他所有的作品都充满的崇敬之情,太漂亮了。我真希望我自己也能创造出类似的东西。

一位来自越南的中学生说,我非常喜欢这个展览。他把汉字书法变成了艺术。

* 人们开始用同一种文字交流了 ......*

徐冰画展的最后一部份是一间教室,两排矮桌,上面摆放着纸、墨、笔、砚,还有英文方块字书法字帖,前面的

电视屏幕上播放著书法笔划示范讲解。参观者们端坐桌前,手执毛笔,屏住呼吸,认真地描画着他们如此熟悉、同时又如此生疏的文字。

此情此景,不由得使人产生了一个幻觉,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人们开始用同一种文字交流了。尽管这也许永远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徐冰的作品难道不是融合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一次大胆尝试吗?
报道,从去年 10 月开始在华盛顿举办的徐冰画展“文字游戏”因为反响热烈,史密森博物馆将闭幕日期从今年 1 月推迟到了 5 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感受东、西方艺术融合所带来的冲击。

* 汉字同英文交融相汇 *

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衍化发展,它漫长的发展轨迹从未和英文重叠交叉过。任何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融为一体的尝试,恐怕都会被讥笑为异想天开。但是,现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一个博物馆里,人们看到的正是以汉字书法写就的英文文字。这个画展的题目叫做“文字游戏”,它的创作者是旅美中国画家徐冰。

* 天书让徐冰吃尽苦头 *

中国文革结束后涌现出一批前卫艺术家,徐冰是其中之一。他们利用当时比较宽松的环境,探索着对国人来说还非常陌生的现代艺术。徐冰从小热衷于收集各种汉字字体,这时则以汉字的基本笔划创造出了一千多个貌似汉字、而不是汉字的字形,并用这些所谓的字编印出一部“天书”。“天书”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出造成了相当的轰动,但很快也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徐冰说,这主要是因为六四之后,政治风向改变了,现代艺术、前卫艺术由于“违反党的文艺方向和文艺方针”而受到批判。徐冰被冠以“资产阶级自由化”艺术家的头衔,天书则被批判为“鬼打墙”艺术,而“鬼”在文革中和“反革命”是同义词。

徐冰:“他们觉得这个作品值得认真对待和批判,是因为这个作品做的很认真,而且这么多字又没有任何内容可以说出来,实际上他们觉得这个作品有其特别特殊的险恶的地方。”

* 东方外表西方内涵 *

1990 年,徐冰来到美国,希望能够扩大自己的艺术探索空间。对大部份旅居美国的中国艺术家来说,如何打破东西方文化间的樊篱、或者利用东西方文化间的矛盾无疑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挑战,而徐冰选择的则是冲击西方观众在接受东方文化时的最大障碍 -- 语言文字。他把英文单词中的各个字母重新组合成一个方块,再用中规中矩的汉字书法写出来。徐冰希望以此来减少西方观众对汉字书法的神秘感,并把它作为对西方观众参与东方文化的一种奖赏。这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徐冰说,他就是要通过他的作品改变人们头脑中对于文化、对于文字的固有概念。

徐冰:“我的这个字里面有着特别真实的中文的外表,但不具有中文的本质,实际上它是英文文化。这样,观众在我的作品前面固有的概念都要受到挑战,他思维受到一种阻截,但经过重组,经过再接通,实际上打开了更多的思维空间。”

而这也正是一位带学生来参观画展的中学教师拉瑟福德从重得到的启示。拉瑟福德说:“我喜欢他把一种人们自认为了解的东西加以扭曲,迫使我们不得不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认识事物。

拉瑟福德希望她的学生们也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用各种方式、从各个角度考虑问题。拉瑟福德说:“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我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会这样做。”

* 创作理念反映出毛泽东思想 *

徐冰像他同时代的许多艺术家一样,遵循着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教导。尽管到美国之后,“为人民服务”的观念逐渐淡漠,但徐冰仍旧认为毛泽东关于艺术为人民、艺术是社会的反映、同时反过来为社会服务这种思想对他的艺术创造是有影响的。

徐冰:“我希望我的作品有创造性,同时对社会有益,同时在社会中、在人的思维改善中起到作用。”

不少旅居西方的东方艺术家,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艺术风格,去迎合西方观众的眼光。但是徐冰认为,艺术虽然要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而改变,但这既不是刻意去迎合西方的标准,也不是在西方坚持传统文化的固有标准。

徐冰:“我觉得比较合适的态度是用自身的特殊的文化背景来参与大的世界范围的文化的建设和讨论。当然作品探讨的课题应该是最前卫的、最当代的问题,不是陈旧的、局部的、临时性的问题。”

* 和社会现实拉近距离 *

徐冰在世界各地举办画展的时候发现,现代艺术的观众似乎越来越少,而作为一个现代艺术家,他深信艺术应当服务于社会,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不应当局限于艺术界的小圈子里。徐冰说,他近期作品的一个明显倾向就是和观众的距离比较近。

徐冰:“观众在我的作品面前都感觉比较亲近,特别有意思,而且没有那种距离感。这和我对艺术的期待是有关系的。”

* 观众反应热烈异常 *

博物馆的解说员威廉姆斯认为这些艺术作品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在一起,涉及语言和沟通等问题,非常有吸引力,推动人们去思考。威廉姆斯介绍说,参观画展的人在最初的迷惑之后,发现自己竟然能够念出这些写成方块字的英文,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Williams: "There is this feeling like that I..."

威廉姆斯说:“人们普遍的反应是,我根本不可能看懂这些东西。然后再仔细一看,噢,原来这是英文,我敢说,我能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

来自伊拉克的赛义德说,我对他所有的作品都充满的崇敬之情,太漂亮了。我真希望我自己也能创造出类似的东西。

一位来自越南的中学生说,我非常喜欢这个展览。他把汉字书法变成了艺术。

* 人们开始用同一种文字交流了 ......*

徐冰画展的最后一部份是一间教室,两排矮桌,上面摆放着纸、墨、笔、砚,还有英文方块字书法字帖,前面的

电视屏幕上播放著书法笔划示范讲解。参观者们端坐桌前,手执毛笔,屏住呼吸,认真地描画着他们如此熟悉、同时又如此生疏的文字。

此情此景,不由得使人产生了一个幻觉,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人们开始用同一种文字交流了。尽管这也许永远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徐冰的作品难道不是融合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一次大胆尝试吗?

d_26.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9)

d_26.jpg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2-2-5 10:47:09 | 只看该作者

"鸟飞了"(The Living Word)

顺着阶梯而下,在地下第一层通往不同展览厅的穿堂里,徐冰为观众在此设计了一套 " 说文解字 " 基础课程,在这儿,我们学的是 " 鸟 " 这个字。在地板上陈列着的是现代版、无生无息的 " 鸟 " 字,以及字典里对 " 鸟 " 字所记载的注释: " 鸟,脊是现代版、无生无息的 " 鸟 " 字,以及字典里对 " 鸟 " 字所记载的注释: " 鸟,脊椎动物的一类,温血卵生,用肺呼吸,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一般前肢变为翅膀能飞 " 。然后, " 鸟 " 便开始摆脱意译的局限,像是从字典里羽化一样。于是,总共四百三十个不同的楷书、隶书、篆书、象形文字、简化字及英文字等悬吊着的 " 鸟 " ,从地面朝着天井楼梯的空间中一路变形、上升;而 " 鸟 " 的肢体形象越往上越是具体明显(如鸟嘴、鸟爪等),直到 " 鸟 " 从一个文字(概念),活化成一只只向天窗飞去的 " 鸟 " (形象)。这件作品中,所有的 " 鸟 " 是由不同种粉嫩颜色的塑胶玻璃纤维材料,用电脑依照徐冰写的字切割成的立体字与形:而各种颜色、不同形象的 " 鸟 " ,从地面上的书面状态逐渐上升演化成为动态形象的装置设计,不但彰显了徐冰一向在其作品中所积极创造的简单、有趣、易懂特质,也铺陈出足够让他带领观众在 " 文字 " 、 " 意义 " 、 " 概念 " 及 " 形象 " 之间进行思维运动的空间。

d_18.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22)

d_18.jpg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2-2-5 10:48:11 | 只看该作者

"鸟飞了"(The Living Word)

d_16.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9)

d_16.jpg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2-2-5 10:57:11 | 只看该作者

鸟飞了

d_28.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7)

d_28.jpg
5#
发表于 2002-2-5 10:58:12 | 只看该作者
哇!这“鸟飞了”可太漂亮啦!加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