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民族,但中华民族具有“尚武”之风是不容易置疑的,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近日,美国媒体《国家利益》网站又在混淆视听或者说又在发表是非之论,称“中国在渴求战争。习近平已经命令解放军做好战争准备。中国国家媒体经常使用‘坚定不移’、‘无所畏惧’和‘不妥协’等强硬用词”。该文言之凿凿,无非是坐实“中国好战”这一论断,但即使这一论断成立又有何妨?好战必亡,但还有一句话叫忘战必危,战争就是一柄双刃剑。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中国从五帝时代打到夏商周,纷纷扰扰几千年,而世界也是如此,从公元前3500年的地中海开始到欧亚大陆,战争总是人类世界永恒的主题,而一旦忘战,小则失去城池,大则失去江山,甚者亡国亡种,所以,我们不应回避战争,忘却战争,当清朝八旗子弟入关后消磨了血性,忘记了“骑射”的时候,清朝的末日就到了。今天,我们身体里流淌着多少“血性”?恐怕不多,当下的中国不是如美国所说的“角色逆转”,也就是具有日本人的“民族主义激情”,因为当今中国军人更多的是90后“中国小皇帝”式的军人,他们能否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值得拷问,那么谁又在“捧杀”中国人?
自然是美国,当狼给老虎治牙的时候,老虎就要小心口中的利器被拨掉。而美国之所以说中国渴求战争,其目的就是扼杀中国人萌动的“血性”,因为这是一种心理干预的阴招,正如中国“威胁论”一样,本无“威胁”,在不断炒作之下,最终中国人自我落套,谈威色变,这就是西方人的诡计。而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社长期发表对华偏见的文章,甚至是妖魔化中国的文章,其中不乏编排、贬损之词,但该网站有一句话说对了,那就是“中国也想要获得尊重”。当一个民族不能被另一个民族尊重的时候,那么这个不被尊重的民族就有理由“拨剑而起”,甚至不惜动武为尊严而战。如果我们是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而激发民族主义精神,那有何不可?正如德国宰相俾斯麦所认定的“武力基石”,正是因为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或者说是日耳曼民族的尚武精神才将德国推上了欧洲强国的宝座。
今天,血性的中国,或者说“论战”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不只是中国一家,从大国到小国,从强国到弱国都有“好战之风”,比如大国的美国,天天在开动着战争机器,比如小国的叙利亚也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而喊打喊杀的国家在中国周边比比尽是,如军事松绑的日本,蠢蠢欲动的越南,不自量力的菲律宾,都在磨刀霍霍,杀气冲天,其民族主义情绪如吸毒般的亢奋,这些国家的高官以及民众都有战争躁动症,如越南大使张兆阳狂嚣“战争应是我们在目前这种局势下最后所采取的手段”,日本议员石原公开叫嚷“不惜与中国开战”,日本甚至还推演了中日开战的剧情。
从上述可知,“止战”不是人类一国一种所能改变的,有人类就有战争,战争并不会因说教而达到铸铁为犁的终极目标,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还是要记住一句话:止戈为武。所以,我们应准备好利器,准备好士气。假若战争真的来临,我们能征之能战,战之能胜吗?这是国内有识之士所担忧的问题。中国从近代开始尚武精神就渐渐消逝,直至毛邓时代,中国汉唐血性才又得以重现,打了几场战争,证明了中国人的血性,但今天,约有三十年我们军人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笔者颜小四试问,老将廉颇尚能饭否?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西方指指点点我们就收敛了“龙爪”。
我们应知道,武能安邦,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应崇尚“武功”,古代军事家尉缭子早就提出了“励士之道”,也就是培养“敢死之士”,说白了,就是今天的威武之士,如果中华民族能够真正达到“文死谏,武死战”的理想境界,那么,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