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1999年11月16日,英国著名气候学者,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负责人菲尔. 琼斯(Phil Jones)教授给同事的一封信中写道:“刚才《自然》杂志的麦克耍了个手段,将近20年的每阶段的气温增加了(从1981年起),这是为了隐瞒这一事实,气温实际是降低了......”
丑闻曝光后,琼斯教授承认“确实存在选择性地采用数据的问题”。当晚他就被停职了。
自称为“保守派”的捷克理论物理学家比尔森(Lubos Motl Pilsen),在“参照系”(The Reference Frame)博客上表示,他详阅这些档案及电子邮件后,认为这些科学家不只杜撰资料,还操控利害关系人。他找到一份档案“提供宣传者20项建议”,包括如何“运用情绪”,必须“将警讯与邻近地区串连起来”。他指责,“气候科学家更沆瀣一气,阻挡某些研究报告发表,甚至联手将《气候研究》这份期刊从同侪评鉴清单中移除。”
这些电子邮件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一大批科学家企图排除异己,但所用的理由不是气候学和物理学,而与心理学、 社会学比较相关。这些学者操控的气候电脑模型,不免使人联想起了催生本轮金融危机金融模型骗局。这些模型的研究对象都是复杂的“混沌系统”,背后都有着一个大得不能垮掉的超级产业,都能带来不堪回首的灾难性的后果。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是研究自然和人为气候转变的世界权威机构,在联合国报告撰写中扮演领导角色。鉴于丑闻的严重性,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化小组在大会召开前宣布,将对此事展开调查。东英吉利大学自身也成立了“独立”调查组。琼斯的同仁,鼓吹“全球暖化”的另一位主力人物,宾夕凡尼亚大学的曼恩(Michael Mann)教授也因涉案被大学方面进行调查。
事实已经证明这些盗载的邮件和文件都是真实的。被称为“怀疑论者”的“反气候变暖派”认为,这证明有些科学家在气候变暖问题上正在“撒谎”,是一场规模巨大的“骗局”,是科学史上最大的“丑闻”,并且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气候门”(Climategate)丑闻的冲击波震荡全球舆论。
Martin Kozlowski
http://news.boxun.com/news/images/2009/12/200912211100intl5.jpg
美国风头正劲的前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佩林(Sarah Palin),在12月9日的《华盛顿邮报》著文,猛烈抨击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她在文章中说,随着11月中旬世界权威的气候变化研究机构——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所的电邮资料被黑客盗取而公开,揭穿了所谓气候变化专家骇人听闻的做假及隐瞒行为,终于让美国公众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善良的世人对哥本哈根峰会寄予厚望。人们不仅希望地球不被热坏,还期许一场前所未有的真正的世界性政治会议,通向全球化政治协调的里程碑。
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峰会开幕,东道主国致辞之后,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化专业组主席帕乔里(Rajendra Pachauri,他领导的IPCC与美国前副总统高尔分享了2007诺贝尔和平奖。)博士被特邀发表讲话。 帕乔里发出了一些变本加厉的警告:“全球变暖导致地球上的海冰,将在21世纪下半叶完全消失。”“海平面在2050年将上升7米”“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森林开采、 海平面上升以及洪水易发地区人口增加等原因,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受洪水威胁的人口将增加一倍,全球将有21亿人生活在洪水中。”
美国前副总统高尔,14日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作了被媒体评为“最不靠谱的发言”。高尔引用气象学家马斯洛夫斯基的话说,5到7年之内,北极地区在夏季极有可能就找不到冰块。但马斯洛夫斯基却对此予以否认。(变暖派气象学家流行的说法是,20到30年以后,北极才会基本上不再有冰块。)
毋庸置疑,人类的生存环境需要悉心保护。应对全球气候恶性变化,防范人类世界的致命灾难,确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学的头等大事;但若帕乔里和IPCC和高尔等导演的大戏竟然立足于缺乏科学根据的臆测,信口开河,甚至规模巨大的“骗局”,或科学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上呢?世人完全可能在不必要的恐惧和惊慌中,为此虚费数以十万亿美元计的巨额财富,为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进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再者,如果地球真的在快速暖化,走向灾难,人类不仅要用保护环境的方式来减缓温室效应,更重要的是要利用科技的手段来减少太阳对地球的热辐射。如果陷进了假数据的骗局,一头扎进了二氧化碳减排的误区,耽搁了这方面的努力,怎不误尽苍生?
善良、谨慎的世人会说,宁可信其有吧。再说,也许歪打正着呢。玩世不恭的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 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评论道:“如果我们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建立了一个清洁能源经济体,但是随后气候变化被证明是一场骗局,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我们会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在能源问题上更加不依赖于他人。”
人类世界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拷问,能源是个核心问题。让我们立足数量级常识基础上,清醒地看一看弗里德曼心目中的“清洁能源经济体”的现实吧!
诚然,几乎人人都会如数家珍,列举一大堆无碳的“清洁能源”名目,诸如:太阳能、风能、水力、氢能、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地热能、生物能、核裂变能,以至喻为小太阳的核聚变能……许多早已遍地开花,广为应用,进入寻常百姓家。有个大骗局催化一番,应该会更快发展起来;因此,我们会变得更加强大。
不幸的是,如果我们引入一个数量级的概念,就会发现一个堪以取代既有“肮脏能源经济体”的“清洁能源经济体”离我们还相当遥远。
迄今为止,在全球一次能源中,含碳化石燃料仍然高占八成,如果不计入原已成熟运行的水力发电站和常规核电站,“清洁能源经济体”占有的比重目前还不到百分之一。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简称IEA)执行主任理查德. 琼斯(Richard T. Jones)最近在德州休斯顿莱斯大学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的一场演说中,对未来能源的供需进行评估。他说,“现代可更新能源的科技在进步。事实上,它们的增长率是最快速的。但是它们在所有能源中的占有率非常低。”研究表明,即便到2030年,新能源可望提供世界总电力的4.4%,在整个一次能源中的占有率大约只有百分之二。”
只有在数量级上具有竞争力的高效太阳能或核聚变等新能源技术得到革命性的突破,经小型试验成功,由示范运行转进大规模商用化生产,才能在实用意义上形成逐步取代旧能源的“清洁能源经济体”。这就是说,在几十年以至近百年间,存在一个相当长的能源过渡期,以含碳化石燃料为主的旧能源不仅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而且还将继续担任要角。特别在石油、天然气资源趋于枯竭之际,储量丰富的“肮脏”燃料煤炭最可能像灰姑娘找回水晶鞋,重拾能源王冠。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全球发电燃料中煤炭的比重还要较现在增高。
既然在极低数量级基础上“快速成长”的“清洁能源经济体”不可能奇迹般迅速取代旧能源,既然任何国家都不能停止生活、生产和发展,在未来半个世纪或更长的的时间里,人类世界仍将依赖肮脏的旧能源。为此务必加紧开发和推广“旧能源、新方法”(包括IGCC燃煤发电,高效内燃机和各种节能技术),力求提高转化效率和降低排放污染。
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Tampa)“煤气化燃气蒸气联合循环”(IGCC)发电厂
http://news.boxun.com/news/images/2009/12/200912211100intl6.jpg
由于摆脱不了对于含碳化石燃料高度依赖性,如果一门心思奢求大幅度减排二氧化碳,看来非得指望昂贵之极、可靠性成疑,几同匪夷所思的碳捕捉和封存工程不可;否则,2050年来临,怎免洪水滔天?
碳捕捉和封存系统,目前尚处于概念性研究和小型试验阶段。即使是最乐观的拥护者也质疑这项技术在2020年之前是不是真的能得到大范围推广。
2003年美国能源部主持下确定由国内外12家能源公司在伊利诺伊州联合开发的“未来发电” (FutureGen)项目,是一次调查这种系统在实际发电中效果的认真尝试;但当预计成本从8亿3千万美元猛增至18亿美元后,该项目于去年1月份宣告取消。今年6月又有重新启动之议,计划建成时间将由原定的2012年推迟至2015年。
碳捕捉和封存系统,维护地下储存仓也会成为巨大负担;地下气体一旦发生泄漏,势将污染地下水甚至严重危害大气环境。
碳捕捉和封存系统还将使燃煤发电效率损失 20-30%。
理查德. 琼斯先生是心中有数的。不知俏皮的托马斯. 弗里德曼,哥本哈根峰会的各界权威人士和大街小巷的万众大军,多少人拥有一本明白帐?
说白了,“二氧化碳元凶论”水分多大,已不重要。既然“每个有知识的人都知道全球暖化是真的”,“地球变暖的后果就是人类毁灭,这是被科学家证实了的”,精明老练的政治家们又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牛仔式美国总统小布什已经远去),尽可在“道德制高点”和“政治正确”的大旗下,纷纷顺水推舟,将计就计,“减排”调子越唱越高,按着自家利益量身打造,提出种种不顾有无科学根据,玄之又玄的操作模式。而所谓减排计算方法,包括减排量、碳交易和碳排放税,根本无法严格量化和细化,充满着令人挠头的不确定性、虚假性和投机性。即便达成了份额指标协议,检测手段和可操作性犹在不明之天。
至此,不难看出,二氧化碳排放限额问题,实质上相当于各个国家的能源使用限额问题,经济发展的限额问题,甚至各自的GDP的限额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未来世界各大国国际格局之争,实力对比之争,发展权利和发展空间之争。你会演“皇帝新衣”,我会玩“指鹿为马”,谁演出高明,占得上筹,就风光无限,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世界正在人满为患。哥本哈根峰会主持人有没有想到过人口控制?联合国人口基金最近发表《世界人口状况》分析报告称,人口增长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要素之一,回顾历史数据,全球排放增长,有四至六成是伴随过去人口增长而来。报告预计,若全球人口在2050年前能控制在80亿 而非90亿,就可“减少10亿至20亿吨碳排放”。
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赵白鸽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期间称,家庭计划和人口控制是被忽略的对抗暖化方法之一。
赵白鸽说得好:“要对抗暖化,不能将之简单视作排放问题,而要视之为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因素的问题,而人口议题是关键之一。”她称中国的家计政策,令中国过去 30年来少生4亿人口,使中国每年少排1800万吨二氧化碳,也提高了中国国民的整体生存能力。她引述伦敦经济学院研究称,“每花7美元在基础家计上,就可减少逾1吨排放;相比下,以减少伐木方法减排1吨温室气体,就要花13美元、风力发电就要花24美元、太阳能就要51美元,混能车就要93美元,电动车就要131美元”。
中国30年前开始实行的一孩政策,惹来西方很猛烈批评。加拿大《金融邮报》专栏作家日前撰文称也许全球应效法中国控制人口抗暖化,却招来口诛笔伐网上留言。哥本哈根峰会在一片减排嚷嚷声中,几乎无人理会她的郑重呼吁。
在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事项中,不管有没有全球暖化或全球冷化,如果忽略了人口控制,减排几同徒劳,资源日趋紧张、生存发展空间压缩不止,万物之灵何来光明前途?
“人定胜天观”不惜破坏人和自然的调谐,已然教训累累;另一方面,有意无意过度夸张人类活动的影响力,也将因为“过犹不及”的无知或狂妄遭受惩罚。
http://news.boxun.com/news/images/2009/12/200912211100intl7.jpg
哥本哈根峰会没有像汉森博士期望的那样崩盘,但是各方都成功地守住了各自的底线,因此加班加点也不可能导致任何实质性的突破。正如毛里求斯代表所说:“我不觉得我们今晚的工作会增加什么额外的价值,谢谢主席,让我们回去睡吧。晚安!”
12月19日夜晚,是哥本哈根的一个安详夜晚,在经历了纷繁芜杂的“个人秀”和高度紧张的谈判之后,众多代表和记者也终于如释重负。但是游戏远未结束。
“虽愚必明”乎?
2009年12月20日,于纽约
http://news.boxun.com/news/gb/intl/2009/12/20091221110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