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军工,关键还是工。无论51的砖家多么慷慨激昂也无济于事。
回顾2013:中国军用飞机几乎无国产发动机可用 大公网评论员 李小健 2013年,多款新机型、改进机型首飞或者曝光,媒体甚至用 “井喷”来形容刚刚过去的一年中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然而鲜有人注意的是,2013年的这些机型中,绝大多数依然缺乏一颗强劲的“中国心”,而早前使用“中国心”的机型,要么悄然换上了进口发动机,要么迟迟没有露面。 我们有必要细数一下上述提及的各类机型:运-20使用的是俄罗斯D-30发动机、教练-10使用的是乌克兰AI-222-25发动机、利剑和歼-31使用的是俄罗斯RD-93发动机、歼-10B和歼-20以及歼-15使用的都是俄罗斯AL-31F发动机,在这其中,歼-10B和歼-15中途都曾尝试换装国产“太行”发动机,但是等他们量产的时候,又无一例外的换回了AL-31F发动机。而最落寞的的就是最近比较受关注的歼-16了,这款被海空军寄予厚望的战斗轰炸机,因为只能使用国产“太行”发动机,尽管有消息指已经试装部队,但距离批量服役还遥遥无期。而在民用航空发明,已经开始下线交付的ARJ-21客机使用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CF34-10A发动机,只闻楼梯响,不见佳人来的C-919客机则使用的是美、法联合研制的LEAP-X1C发动机。 航空发动机因其技术跨度广、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而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航空发动机行业也已经成为世界航空强国的军事工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几十年来,专利生产和测绘仿制了多个型号。但由于以前对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复杂性及其研制规律认识不足,发动机的发展缺乏行业整体规划,发展思路不清晰,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不明确,从而造成了整个航空发动机行业发展零散、不系统、不连续,发展随意性大。尽管中国航空发动机产品从无到有,逐渐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基本上仍停留在测仿、参照及改进的水平上。这种水平最大的体现,莫过于国产“太行”发动机:早在2005年12月28日,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太行”就在沈阳诞生,然而8年过后,这款在当初受到无数美誉的“太行”发动机,仍然难堪重任,迫使大量国产战斗机“有身无心”,只能转而向俄罗斯购买发动机甚至整机,而“太行到底行不行?”也成了几乎关注军事的人们唠叨最多的一个话题。
诚然,航空发动机是一个技术精深、新手难以进入的领域,它需要国家充分的保护并利用该领域长期的成果、数据和积累的经验,需要国家大量的投资。比如大名鼎鼎的美国F-15“鹰”战斗机曾今频频趴窝而被称为“机库皇后”,就是因为其使用的F100-PW-100发动机压缩段叶片失速、涡轮段损毁和零件寿命远低于预期等问题层出不穷而造成的。但是中国航空发动机工程经验积累不够、设计体系不完善、试验验证能力不足、技术储备不足、制造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等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重视。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中国航空工业已经到了一个“井喷”的时候,大量军用、民用项目令人目不暇接,2014年已经到来,如果我们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还是处于目前的状况,必将继续严重制约中国航空技术的发展。对待这个长期的“心脏病”,期待国家能早下“猛药”,大幅增加基础和型号研制的长期投入。(作者为大公军事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