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19°
    温度感觉: 18°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7°
    温度感觉: 16°
  • 实时天气:卡加利 17°
    温度感觉: 15°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17°
    温度感觉: 17°
  • 实时天气:温尼伯 13°
    温度感觉: 12°
查看: 5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穿透尘埃——读《尘埃落定》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2-5-16 16:5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尘埃落定》是藏族青年作家阿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展现了藏族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浪漫的土司制度。《尘埃落定》讲的是20世纪上半叶川康地区一个藏族家族衰亡的故事,实际上可以说是土司制度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瓦解衰亡的历史。这是小说的众多主题中最基本的主题,也是最容易被人发现的主题。为了展现这一主题,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用讲故事的语气,讲述了在西藏的土地上。一个个古老而熟悉的故事。围绕着财富和权力,土司之间,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妻,男与女,在原始欲望的驱动下,展开了一场场或明或暗的斗争。
   文章一开始就写了麦其土司为了向汪波土司索回叛变的某处头人而接连发生的战争。其中,麦其土司与茸贡土司的斗争与联姻更具智慧与残酷,在家放内部,父子兄弟也明争暗斗,尽管非常残酷,却也充满了亲情。在展现这一个个故事时,作者是忠实于历史的,忠实于他所熟悉和生存的民族及文明的。他不以猎奇的心理,而是以二少爷这个所谓的傻子人物来叙述故事,生动形像地描绘了在土司们的末世来到之前,土司领地上一系列与前不同的历史,尤其是人们在这种社会性巨变中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反应。在《尘埃落定》里,没有什么特别的英雄人物,只有平凡的人,这是《尘埃落定》的独特之处,是作者在忠实于历史的前提下,经过思索,找到了联系历史和现实的桥梁。
   麦其家族内部和土司之间的斗争,实际上成了促使它衰亡以及土司制度逐渐崩溃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并不全是由于其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外因也起着催化的作用。比如说引进鸦片种植,进行商贸交易,红色汉人的到来等。这种外因加速了历史的进程并最终导致整个土司制度的分崩离析。
   种植鸦片,使麦其土司变得空前富有,为了争夺种子,这土司之间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加剧了土司之间的矛盾,因为争种鸦片,没有人种粮食,这使得饥荒在最好的年头里悄然来临,饥荒与战争的结果,是麦其土司空前地强大,其他土司则奄奄一息了。麦其土司拉大了与其他土司在财富上的距离,造就了麦其土司的辉煌与富有。但这种表面是表面上的繁荣,却掩不住麦其家的内部矛盾,反而加剧了父与子,夫与妻,兄与弟之间的勾心斗角,使争夺权与钱的斗争日趋激烈。这就注定了麦其土司和土司制度消亡的命运。
   在二少爷叙说这一切时,更难能可贵的是,从中可以看到整个中国在这个时期里活动的轨迹:皇帝的消亡,抗日战争,红色汉人和白色汉人持久的战争,这个大的历史环境在小说中无处不在,影响着边远之地的土司们的兴衰成败。阿来用讲故事的笔法,展现了历史的真实,这种真实是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结果。作者把土司制度的瓦解放在整个中家的时局与命运中来观察和思考,而不是单纯地将藏族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兴衰成败分离开来。这表明了作者的思路是宽广的,目光是远大的,正因为如此,《尘埃落定》给人的回味与思考的余地就宽广而远大。
   不管民族风情的描绘是如何的浓郁,土司制度是如何的浪漫神秘,《尘埃落定》给人感觉新奇的地方,其实还在于作者力图还原没有被社会污染与制约的人性本态。作者在谈论《尘埃落定》的创作时曾说过“在我怀念或者根据某种激情臆造的的故乡中,人是主体。即或将其当成一种文字符号来看待,也是显得相当简洁有力。而在现代社会,人的内心的更多的隐秘与曲折,却避免不了被一些更大的内心力量超越与充斥的命运。如果考虑到这些技术的、政治的力量有多么强大,那么,人的具体价值被忽略不计,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许多人性灵上的东西,在此前就已经被 自身所遗忘”。作者的这话是深刻的,它影响了《尘埃落定》的创作。在现代所谓文明的社会里,政治、经济、文化、自身所生存的环境与状况给人巨大的压力,为了生存,人们压抑内心的情感。阿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他在《尘埃落定》里深入人生活的底层,使《尘埃落定》闪烁着智慧之光。
   所以,小说中的几个重要人物不仅仅是一个个符号,而且可以看做是带有典型性的社会人性的代表。阿来也说过,藏族人的生活,其实也和其他民族一样,有欢乐和悲伤,所以,在品味《尘埃落定》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自觉地在反思。二少爷是小说塑造最成功的人,他是一个即傻又不傻的人,二少爷生活的时代,是个危机四伏,土司制度快要灭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古老的陈旧的文明与新的思维相互斗争,翁波意西的改革意识,汉人的影响,鸦片的种植,贸易的发展,都给土司领地的人们以强烈的震荡。尤其是二少爷,他迷恋着权力,又不愿意为此牺牲一切,他对那个看不清楚的未来充满着恐惧。二少爷是痛苦的,而他实际上是有着超前的思维与眼光,他明白自身的处境,明白土司制度即将灭亡,所以这种清醒的痛苦就更加刻骨铭心了。这种痛苦没有人能够分担,所以他只有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我在哪”“我是谁”。无论怎么样,《尘埃落定》给我们这方面的思考是沉重的,因为我们都是有良知的人。
   对人性的追寻是作者不同于别的作家的地方,在小说中,作者将于少爷置身于权力斗争的核心,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正是这一点让二少爷观察现实,思索未来,审视心灵,产生忧患,继而追寻人性的真谛。正是由于作者对历史和人生我独特感悟,才使《非埃落定》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荡,也正如此,《尘埃落定》才能让我们感到共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