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3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漫談語言的多元性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8-27 21:0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語言及文字通常會隨著時間、地域、及大環境的變遷而發展出新的詞彙和詞義。以華人世界為例,華語語種繁多、不可勝數,單就兩岸三地通行的Mandarin而論,已是南腔北調、並衍生許多不同意涵的地域語言,如台灣所稱的「聊天瞎掰」,中國大陸說成「砍大山」;台灣稱「雷射」,大陸說「激光」;台灣說「雞蛋」,大陸叫「雞子」;中國南方稱牠「蛇」,北方卻叫「長蟲」;我們說「一票難求」,對岸說「票子緊張」。在不同的地域、國度及時代相異的文化背景裡,連翻譯的詞彙都大相逕庭,例如我們熟悉的電影「蟲蟲危機」,大陸譯為「貧下中農螞蟻革命史」。就連幅員狹窄的台灣都是南腔北調,甚至說法完全相異,如「蕃茄」、「蟬」等的台語發音即屬顯例。

語言文字是活的,這句話具多重意涵:其一,點出語文的靈活度及生命力,端賴使用者的語文修為及精確掌控能力,使其生動活潑:如美國前總統杜魯門常說的口頭禪「責任由我扛」(The buck stops here),這個stops here就是「我扛」的意思,簡單明確又強而有力;中文詩詞裡「春風又『綠』江南岸」、「僧『敲』月下門」一樣有畫龍點睛之妙。


其二,則透露出語文的可塑性及延展性,如Nuke (核子,Nuclear)、 Compunications (是Compute&Communication的複合字,意指結合電腦與科技的「資訊社會」) 等因應時代需求,衍生出的新詞新語;又如“ 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見了)是早期移民南洋新馬一帶華人流行的洋涇濱英語(Pidgin English),但隨著時光的流轉,久而久之,竟也堂而皇之進了英文字典裡,與正規用法“ 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互別苗頭。


語文種類繁若星海,但卻是人與人之間心靈、思想溝通的橋樑,如何駕馭語文,使其運用自如、合宜、得體,但看你是否懂得讓它「活」起來。


比如說,除了課堂書本之外,偶而翻閱外文書報雜誌、觀賞外國影集、TV Show,甚至找機會出國走走,不論是深度旅遊、短期遊學或深造,以直接接觸的方法去學習當地的語言文化、風土民情,而非只是觀光趕集似的上車睡覺、下車尿尿趕拍照、見了商店就亂買藥;另外,一般人通常有個錯誤的觀念,就是擔心字彙量太少而拚命死記一堆深奧少用的詞彙,殊不知一個美國農夫,一生大概只用到一千五百個最常用的字彙。所以我們切莫妄自菲薄,空暇時把已經會的英文單字重複細究,充分掌握其字義變化並套用在生活會話中,讓它不只是一個單字,而是可以「活用」的知識與智慧,如此一來,一、二千個常用單字就能讓我們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描述見聞及想法了。


前面講到「出國走走」,目的就是學習入境問俗,懂得入境問俗,才能讓語文的表現得宜、得體,並且活潑生動。因此我們在使用俚語(Slang)時,要搞清楚出處且務必用對國家或地方,比如在英國說Knocking someone up,是拜訪某人之意,美國的俚語卻是指讓某人懷孕;就像一位在中國大陸學中文的老外,來台灣想去拜訪一位在林務局專職保護森林工作的朋友,老外說:「我想找你一起『砍大山』(在大陸為「聊天」之意)」!你說結果豈不荒謬?


基本上以英國、澳洲、紐西蘭、南非、香港、新馬等地使用的英語和北美地區使用的美語約有三、四千個以上用法不同的字詞,其中每個地區又有其獨創的詞彙,但這並不會讓我們在拜訪這些不同國家時造成溝通障礙,因為許多相異的詞彙是我們根本用不到的,至於生活語言中經常碰到的並不多,且大部分詞彙本來就是英文,只是隔了幾代之後各自選擇了自己的慣用語。


以下舉例蓋以「英語」、「美語」代表上述不同國家之習慣用法,如「藥局」英語是Chemist Shop;美語是Drug Store(英語中商店慣用Shop,而美語則稱Store);「加油站」英語是Petrol Station,美語是Gas Station or Gasoline Station;「市區」英文稱City Centre,美語則是Down Town;「薯條」英語叫Chips,美語是French Fries(各地麥當勞也入境隨俗);「洋芋片」英語叫Crisps,而美語卻稱Chips;「行李」英語稱Luggage,美語則是Baggage;「電梯」英語用Lift,美語是Elevator;「手機」 英語稱Mobile Phone,美語則是Cell Phone;「句點」英語稱Full Stop,美語則是Period;「小學」英語稱Primary School,美語用Elementary School,…。


又如人與「朋友」打招呼時,英語常用「Mate」,美語則慣稱 「Friend」,如澳洲人常說Good-day(G’day)mate!(日安,朋友或伙伴)。日常生活中的英、美語,在拼法上也有部分差異,類如「支票」英語拼Cheque,美語則是Check;「節目、計畫」美語是Program,英語則拼成Programme ;英語拼Centre,美語用 Center ;英語拼 Practise,美語用 Practice;英語用Grey ,美語用Gray;美語字詞中以or結尾的字,英語幾乎都拼成our,例如美語用 Color,英語拼 Colour;美語用 Favor,英語拼 Favour;美語用 Honor,英語拼 Honour;美語用 Neighbor,英語拼 Neighbour,…。有關上述文字的差異,英、美語人士並不會太在意,能入境隨俗最好,起碼展現尊重各國文化的誠意,寫文章、書信時也盡量要求一致性。


另外有些雙關語也是必須入境問俗後才能窺知其中「堂奧」,不小心用錯了,恐怕不是一個白眼就了事的,重者換來一個Black eye,甚至吃上官司都有可能,例如在英語地區說「借個Rubber」(橡皮擦),換到美語地區就可能被誤解成當地俚語「要個『保險套』了」;另外,在美語地區說Screw,通常只當成螺絲釘,但在英語地區就可能被誤解成指人吝嗇、古怪,甚至讓人聯想類似****的性行為意涵,因此不得不慎。


不過,凡事皆不可因噎廢食,不能因為怕出錯而從此不敢開口說英語,其實,據我所知,不論英語地區或美語地區的老外都不會太在意我們這些「老外」無心的「胡言亂語」,就像你突然聽到一位外國友人脫口而出「三八啊」或「夭壽噢」,你會勃然大怒,還是會心想笑呢?依我的經驗,外國朋友們多半會以較寬容的心,看待我們犯的無心之過,通常他們也樂於指導我們更多當地的語文、風俗、民情,久而久之,我們自然也就深諳入境隨俗之道了。


最近的台灣很政治,連拼音到底要選擇能與國際接軌的漢語拼音,還是展現本土地方特色的通用拼音,都夾雜了太多的「泛政治心情」,其實箇中並無絕對的正統不正統、對與錯或好與壞,只是論及任何事情都得讓政治插一腳,卻輕忽尊重專家學者冷靜專業的分析及討論,恐怕就有些麻煩了。同樣地,在語言的國度裡,我們也應該敞開心胸、拋棄「成見」,才能悠遊在學習並與他人心靈溝通的愉悅天地中。“ Be sure you're right, then go ahead. ”這是美國邊疆開拓英雄大衛‧科羅奇特(Davy Crockett)的名言,正可以作為我們學習語文、追求繽紛人生的座右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