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华区域男人被杀光,女人被全奸杀 地球统一战已经开打,谁是帝王?美?欧?但可以肯定,不是中,德,日。 中日德有一个共同缺点,矿产资源贫乏,生产及战时资源受制于他国,只要阻断资源供给,非死即重伤,绝无称王本钱。中国人会气愤反击,只要我们科技军事建设上去了,资源不成问题,事实上,没资源最高科技也无济于事。二战德国给了中国人明确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于1945年前后雨后春笋般涌现空天轰炸机,p1500超级战车,超级巨炮,飞碟等等现代看来也是神话的战略武器。德国挥军入侵苏联意图获得苏联国土上丰富的矿产资源,配合德国帝国军工厂生产这些盟军视为神话的高科技军火。美国盟军危在旦夕之间,在德军即将反动全面反攻前夜,盟军下达死命令,要么阻止德国获得油料及一切矿产资源,要么世界落入德国手中,美英欧等国灭亡。资源抢夺战进入白热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车最终因缺乏各种矿产资源、燃料而停止前进。霸权因资源粍尽而败北,德国称霸成为历史。 对于工业化国家而言,石油不但是用来驱动战争机器以自保的手段,也是用来润滑工业机器以自强的装备。因此,占有国际石油市场份额的多少,往往决定了它们在国际政治食物链上,到底是高居顶端还是屈居末尾。石油分配不公,自然要引燃战争的火绳;石油重新分配,则多是战后谈判桌上的主菜。德国作为“二战”的主要参战国,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这种黑色易燃的液体辗转于战火,霸权因它而始,也因它而终。 英国与德国作为欧洲两强,其竞争关系早在19世纪末就已白热化,并最终通过“一战”决出了暂时胜负。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的中东被英法等国分割,从而弱化了德国挑战欧洲霸权的能力。英法两国为了保持这种己方占优的竞争态势,早在德国再次发动战争机器之前,就开始了旨在阻断石油供应的对德贸易战。 争夺罗马尼亚,英德两国基于石油的争拗,在罗马尼亚表现得最为激烈。作为贫油国家,德国的石油供应问题在“一战”以后仍未得到解决。战争爆发之前,除了委内瑞拉、墨西哥、荷属东印度群岛、美国、苏联等国之外,罗马尼亚也是其主要石油来源之一。随着英德争霸局势不断紧张,从美洲开往德国港口的大部分输油航线被英国封锁,罗马尼亚在德国地缘政治版图上的角色愈发吃重。罗马尼亚是除苏联以外欧洲的最大产油国,而且地处东欧、中欧和东南欧交汇处,不但向欧洲各地战场供油方便,而且也是中东输油管道的必经之处。控制罗马尼亚,无疑将改变战争双方的势力消长。更重要的是,罗马尼亚尚属农业国,石油开采和消费能力很低,外国资本是本国各地矿井的实际主宰者。其中,英荷石油公司占有39.8%,法国占16.6%,美国占12.5%,罗马尼亚本国仅占9.7%。事实上,自“一战”以来,英德两国在罗马尼亚的石油攻防一直没有停止过。1916年11月,德军侵占瓦拉千平原,夺取了罗方全部石油设施。英国随即派特工潜入该国,成功摧毁了70多座炼油装置,烧掉80多万吨原油和石油产品。尽管德国事后花了五个月恢复生产,但产量始终未恢复到原有水平。德国把罗马尼亚石油储备列为其战争准备的重要一环,因为后者至少提供了德国石油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为了在经济上控制罗马尼亚,德国法本化学公司向罗方购买了价值1700万马克的粮食,同时提供了1360万马克的工业产品,贸易额从1934年的109.6万马克猛增至1937年的3亿。作为交换,德国要求罗马尼亚增加对德国的石油出口,并提出用军备抵偿石油费用。次年,德国还给罗方提供了2.5亿马克贷款,用来购买德国军火。两国还按照德国动议,成立了以石油经营为主的德罗联合公司。 英国人显然不希望看到德罗两国的合作,因为罗马尼亚石油不但会使日耳曼战刀更为锋利,精心筹划的对德经济战也会就此破功。在伦敦方面看来,“如果德国控制了罗马尼亚,那么英国的经济战将不会使德国受任何损害,而经济战是英国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避免罗马尼亚倒向德国,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在罗马尼亚受到侵略时提供一切援助,并给予罗方500万英镑的贷款,用来购买英国军备,而且还答应购买20万吨小麦,作为让罗方放弃与德国合作的报偿。由于罗马尼亚严守中立,不愿因此构衅于强国,因此只能对伦敦和柏林虚与委蛇,两不得罪。英国转而开始利用其经济优势,以经贸方式诱导罗方向己方靠拢。它联合法国,准备向罗马尼亚支付6000万美元,条件是炸毁罗马尼亚油田,但被罗方拒绝。英国转而利用本国资本掌握罗马尼亚大部分石油开采权的优势,在“二战”爆发初期大量进口罗方石油,并抬高价格,使其主要流向外汇相对充足的其他西方国家。罗马尼亚所有的库存石油都被英国抢购,英国还预订了下半年供油合同以及合同期满后的石油供应权,而且尽可能租用罗马尼亚所有的驳船和火车车厢,以免被用来向德国运销油料。很快,多瑙河流域的148条不同类型的油轮都被英国人租赁,后者甚至不得不专门成立格兰德公司,集中管理这些暂时并无多大用处的轮船。英国人的石油抢购政策,对于德国打击很大。后者由于外汇不足,从罗马尼亚进口石油的数量从1939年10月的7万吨骤减至11月的6万吨。1940年1月,输入德国的原油仅为1万吨,而出售给英、法两国的则分别为25.5万吨和10.6万吨。英国首相张伯伦甚至在写给妹妹的信里骄傲地宣称,“我预感战争到(1940年)春天就将结束了,无须在战场上打败他们,只需让德国人明白他们能不能取胜,继续变得日益贫弱和穷困是不值得的。” 英国在石油供应领域的阻击,使德军参谋部制定作战计划时不得不有所节制。在战争爆发初期,由于德国石油储备自240万吨,迅速下降到160万吨,德军始终不敢主动展开针对英法等国的大规模空战和轰炸,因为它的燃料库存严重不足,仅够在西线发动一场陆上进攻。如果不对英法等国的能源战进行积极反击,德国不但无法取得战争胜利,甚至会就此结束其工业化进程。 德国人首先向罗马尼亚施压,如果罗方继续对英、法两国的能源战听之任之,不排除对其发动攻击的可能。苏芬战争的爆发也帮了德国的忙。罗马尼亚害怕自己成为苏联的下一个进攻目标,急于取得用来自卫的德式装备,因此开始打破“中立”,倒向德国。1939年年底,罗马尼亚首相塔塔内斯库向德国承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将保证向德国出售每月不少于13万吨的石油,条件是对方为其供应武器。罗马尼亚的屈服,不但未获德国减压,反而再度加码。次年春,德国以停止供应武器相威胁,要求罗马尼亚必须低于市场价格向其供油。1940年春,罗马尼亚以20万吨石油换取德国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缴获的军备。随着德国在西线节节胜利,罗马尼亚国王甚至强迫境内外国石油公司每月提供5-10万吨石油给德国。 石油决定胜负,苏联是德国突破英法能源封锁的另一个战略缺口。1939年8月,苏德双方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当年,德国即从苏联获得90万吨石油。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苏联石油更是达到了德国当年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二。不仅如此,苏联还帮助德国从第三国购买必须的战略物资。据统计,到1940年底,通过苏联转运得到的原料物资达246972吨。 英法两国对德俄之间的合作大为光火。苏军入侵芬兰后,英国首先停止了对苏贸易,并准备联合法国切断苏联对德国的石油供应。1940年3月,英、法一度计划攻击苏联南方的高加索油田。法国陆军上将末甘林称,“如果轰炸能摧毁这些资源,那就不仅能使德国失去苏联的石油供应,而且俄国本身也处于缺乏石油的危险境地。”不过,土耳其拒绝为英法空军提供空军基地,这个计划被最终搁置。 石油短缺不但迫使德国重塑与罗马尼亚和苏联的关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与苏联“相逢一笑泯恩仇”,从而为西线战事创造能源条件,而且改变了德军在“二战”期间的作战模式。高耗能的长期攻防战被基本放弃,以快速突袭为特征的节能“闪电战”成为主要选择。另外,作战目标也不再局限于攻城掠地,更多的石油重镇和后勤基地被标注在了德军总参谋部的作战地图上。 据英国史学家迈德里克特估算,1939年9月,德国陆军和空军突袭波兰。因为作战迅速,战事较短,共消耗石油约15.5万吨,其中10万吨消耗在波兰战场,低耗能地实现了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