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大炮 于 2013-11-23 08:52 编辑
您说的这个问题,其实早有定论。
先秦时代所说的“国”,就是指城市及周边幅射地区,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即“国人”,散居在城市以外的人,称“野人”。周初大封建,西周初年据说有诸候国800多,到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城市是宗庙社稷之所在,所以“国”最早指城郭,最迟到周代,就泛指一个诸候所受封的、所管辖的全部地盘。鲁国、晋国、宋国,等等。而大的诸候,像齐、晋、楚等,地盘里都有几十座城。齐国城郭最多,到战国初年已有70多城了。
而“中国”这个概念,在先秦时代很明确,就是“古九州”的范围。冀、青、兖、徐、豫、梁、雍、荆、扬。地理范围——北到燕山山脉、南至江汉流域(或南至淮河)、东至黄河入海口、西至陕西东部。这就是先秦的“中国”范畴。燕国之辽东、楚国之汉江以南、秦国之关中,整个长江流域都不属于当时的“中国”。
今天的“中国”概念,当时叫”天下“。
这些都早有定论了。所谓“亡国”,在古人那里就是顾亭林《日知录》中所说的“易姓改号”而已,就是改朝换代,变置社稷。过去几千年不知亡了多少次国了。《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言:“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你这个联系的有点远了,萧绎虽然死了,但是梁没有被灭,梁是被陈霸先灭掉的,我如果没记错萧绎死后到隋灭陈间隔了三、四十年呢。萧绎的感概我的理解是在封建中国的狭义概念里国即是家,家破既是国亡,所以萧绎眼里的国,实际上是“朝”或者是“邦”,如果要在这前面加个形容词的话,那就是“正统”,他是认为正统不在了,(实际上从东晋到梁这时也已经不能算正统了,但是萧绎肯定不这么认为),不是广义上的中国。如果要讨论历史上的“亡国”,那显然不能局限于一朝,否则每次朝代跟跌那都是亡国,这显然不合理,所以我们还是要基于广义上的中国来讨论。
古代对广义中国的定义和今天的国家概念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这一点我在很久之前发的一篇文章中有介绍过,参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与现代国家概念的区别和意义》(),具体我就不说了,大致就是是以汉文化圈来划分,将中华文化做为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并且接受中央政权的管辖的区域,就可称为中国。就第二点来说,南北朝末期没有统一的中央政府,所以只能以文化的认同来确认,也就是说大家都认为自己属于中国,那么就属于中国,那么这种认同感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是从一百多年前北魏拓跋氏汉化开始的(文化融合的实质开端),也就是说北魏时期中华文化圈就再次统一了,魏晋形成南北朝局面,共同维护一个中国的观念,这个不难理解,和今天大陆和台湾的状态一样,虽然两岸势位有差别,但是“中国”这个概念是包括两岸的,大势早已经确立,剩下的就是形式,所以隋朝中央政府的建立只是顺应了这个大势而已,是统一,而不是亡国的过程。
头发乱了 发表于 2013-11-23 00: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