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的長度沒有統一定論,因為根據不同的計算方法,有著不同的長度。從中國第一次建立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帝國的秦朝開始算起約有2,200年;從中國第一次使用文字,並成為信史的商朝算起約有3,500年;自擁有二重證據法證明的夏朝算起約有4,200年;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600年;從盤古、上帝、女媧等目前還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5,000年(這也是在一般中國人的認知中、中國歷史傳統意義上的長度);從標誌著人類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而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同時也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指從有文字發明時起算,在那之前則稱為「史前時代」;歷史中傳說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商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政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帝制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共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台灣。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的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自中華民國成立起試圖建立民主國家,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後中共執政後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工人(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隨著大陸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大陸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
目录
[隐藏] 1 史前時代
2 傳說時代 2.1 三皇五帝
2.2 炎黃蚩尤
3 夏朝
4 商朝
5 周朝 5.1 西周
5.2 東周 5.2.1 春秋時代
5.2.2 戰國時代
6 秦朝 6.1 楚漢相爭
7 漢朝 7.1 西漢
7.2 新朝
7.3 東漢
8 三國兩晉南北朝
9 隋朝
10 唐朝
11 五代十國
12 辽夏金 12.1 夏
12.2 遼
12.3 金
13 宋朝 13.1 北宋
13.2 南宋
14 元朝
15 明朝 15.1 明初盛世
15.2 明中葉
15.3 明末
15.4 文化
16 清朝 16.1 清末
17 中華民國 17.1 北洋政府時期
17.2 蒙古國獨立
17.3 國民政府時期
17.4 臺灣時期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 兩岸關係
20 媒體影音
21 參見
22 其他特定主題中國史
23 註解
24 參考文獻
25 相關著作
26 外部連結
史前時代[编辑]
主条目:中國史前文化
大汶口文化的陶鬹,山東莒縣大朱村出土
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高等靈長類中華曙猿在4,50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江南一帶。考古証據顯示224萬年至225萬年前,中國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發現的有巫山人、元謀人、藍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這些都是目前所知較早的原始人類蹤跡。
中國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以下幾個階段:以直立猿人為主的舊石器時代早中期(距今約50至40多萬年前),接著進入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以山頂洞人為代表,距今約在20至10餘萬年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是裴李崗文化,這一時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社會尚無明顯分層。緊接著是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這一時期,社會性質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社會貧富分化逐漸加深,同時生產力水平有顯著提高。而以龍山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出現在四千多年前。目前考古工作已經在長江、黃河流域發現數個屬於這一時期的城址群,如中原城址群、江漢城址群、海岱城址群等。這或許表明在龍山時代,社會的組織形態發生較大的轉變。
根據現在的考古學研究,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呈現多元並立的情形:約7,000年到5,000年前在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甘肅省南部和山西省南部出現的仰韶文化便具備使用紅陶、彩陶以及食用粟米和畜養家畜的特質。而大約在同一時間,尚有在浙江省東邊出現的河姆渡文化、浙江省北邊出現的良渚文化、山東省的大汶口文化。
傳說時代[编辑]
主条目:三皇五帝
後人所繪的黃帝像
華夏文明形成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早期的歷史,口口相傳。神話中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的說法。
三皇五帝[编辑]
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數千年傑出首領的代表,具體而言有不同的說法。三皇一般指燧人、伏羲、神農以及女媧、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自三皇至五帝,歷年無確數,最少當不下數千年。
炎黃蚩尤[编辑]
據現今整理出來的傳說,黃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個分支的領袖,強大之後在阪泉之戰中擊敗炎帝,成為新部落聯盟首領,之後又與東南方的蚩尤部落發生衝突,在涿鹿之戰中徹底擊敗對手,樹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禪讓制,傳位給舜。在舜時期,洪水氾濫,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
夏朝[编辑]
主条目:夏朝
甲骨文
禹的兒子啟破壞禪讓制方式,自立為王(但據《史記》及香港中學課本所述,啟是被推舉為領袖)建立傳說中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夏朝持續約400多年,在最後一個夏朝君主桀末期,東方諸侯國商首領成湯奪取政權,建立商朝。
傳說中最早的世襲朝代夏朝約在前21世紀到前16世紀,由於這段歷史目前沒有發現文字性文物做印證,所以只能靠後世的記錄和出土文物互相對照考證,中國學者一般認為河南省洛陽市二里頭遺址是夏朝首都遺址,有學者對此持有疑問。根據文字記載,夏朝有中國最早的曆法夏小正。傳說夏朝最後一個君主桀,由於荒淫無道而被湯推翻。相傳夏朝發明干支,出現十進位制。
商朝[编辑]
主条目:商朝
而商代時文明已經十分發達,有曆法、青銅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時已經有一個完整的國家組織,並且具有相當的規模。當時的主要生產部門是農業,不過手工業,特別是青銅器的冶鑄水平也已經十分高超。並且已經出現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盤庚之後,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因此亦稱為殷朝。商朝的王位繼承制度是兄终弟及或傳子,多按年齡的長幼繼承。最後滅於牧野之戰。
周朝[编辑]
主条目:周朝
西周[编辑]
主条目:西周
與殷商時代同時,黃河上游的另一個部落周正在逐步興起,大約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紂王,屢事討伐的商朝,國力與經濟大衰,無法面對周的強攻,於是滅亡,是謂武王克殷。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周武王死後,又隨著周公東征,強烈地打擊商朝的頑軍,不但是增進周朝的領土,也使殷商的影響力不再。
之後周朝的勢力又慢慢滲透到黃河下游和淮河一帶。周王朝依然是封建貴族統治,有許多貴族的封國(諸侯)。
到鼎盛時,周朝的影響力已經在南方跨過長江,東北到今天的遼寧,西至甘肅,東到山東。周朝時的宗法制度已經建立,政權機構也較完善。自唐堯、虞舜至周朝皆奴隶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1]。中國最早有確切時間的歷史事件是發生於西元前841年西周的國人暴動。
西周人用圭表測日影來確定季節。
東周[编辑]
主条目:東周
春秋時代[编辑]
主条目:春秋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比較自由,史稱百家爭鳴。出現多位對之後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等人。出現很多學術流派,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倫理)、陰陽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辭辯論)、墨家(兼愛非攻)、雜家(合各家所長)、農家(君民同耕)、小說家(道聽途說)等。
文化上則出現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人屈原,他著有楚辭、離騷等文學作品。孔子編成詩經。戰爭史上出現傑出的兵法家孫武﹝孫子兵法﹞、司馬穰苴﹝司馬法﹞、孫臏﹝孫臏兵法﹞、吳起﹝吳子兵法﹞、尉繚﹝尉繚子﹞等等。
先師孔子行教像,為唐朝畫家吳道子所畫
前770年,由於遭到北方遊牧部落犬戎的侵襲,周平王東遷黃河中游的雒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此後,周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小國(諸侯國和附屬國),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大國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晉、秦、鄭、齊及楚等。這一時期社會動盪,戰爭不斷,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即齊、宋、晉、楚、秦(又有一說是齊、晉、楚、吳、越),合稱春秋五霸。
第一個稱霸的國君齊桓公任用管仲,在國內施行改革,使當時階級矛盾十分激烈的齊國安定下來,並逐漸強盛,許多諸侯都朝拜齊國。齊國率九個盟國之師攻伐威脅周朝的楚國,楚成王被迫將和。齊桓公死後,他的五個兒子爭做國君,齊失其霸業。宋襄公曾經試圖稱霸,後為楚軍所敗。
晉國公子重耳在一場內亂後登上君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實行改革,使晉國的勢力發展到中原,與南方大國楚國產生摩擦。後楚國出兵圍攻宋國首都帝丘,晉文公聯合秦、齊、宋三國之師大破楚軍於城濮,成為中原霸主。與晉國為盟的秦國國君秦穆公在晉文公死後起了稱霸的野心,與晉文公之子晉襄公屢次發生戰爭,最後以晉國的勝利告終,於是往西發展,把西邊的一些戎國滅掉,使秦穆公成為西戎的霸主。
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即位後,再次與晉國爭霸,楚國圍攻宋、鄭,晉國幾次派兵來救,都大敗而歸。許多中原國家背晉向楚。楚莊王成為中原的霸主。莊王死後,楚經靈王、平王兩代漸弱。東南方的吳國闔閭趁勢興兵伐楚,並大敗楚軍,攻佔楚國國都壽春,後平王之子昭王聯盟秦國攻吳,吳兵退出楚境。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的越國趁吳軍遠征時攻擊吳國,大敗吳軍,吳王闔閭被射死,後闔閭之子夫差又報仇攻越,大獲全勝,俘虜越王勾踐。吳國又出兵齊國,與魯國聯合將齊國打敗,又攻晉國,但在黃池被晉軍打敗,越王勾踐趁這時襲擊吳國,九年後兼併吳國,夫差自殺而死。隨後北上,與齊、晉等諸侯會盟。勾踐死後,越國衰弱,戰國時為楚威王所滅。
春秋時期確定二十八宿;後期則產生古四分歷。
而且能製造精良的戰車與騎兵,同時此時中國的冶金也十分發達,能製造精良的鐵器,在農業上出現各種灌溉機械,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為以後人口大大膨脹奠定基礎。歷史上出現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史事記敘。
戰國時代[编辑]
主条目:戰國時代
前546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爭霸基本結束,晉、楚兩國平分霸權。前403年,晉國被三個門閥巨卿瓜分,成為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史稱「三家分晉」。再加上姜姓的齊國被田氏取代,人稱田齊。
韓、趙、魏、齊、秦、楚及燕,並稱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正式開始。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將戰國開始劃為封建社會,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灣學者卻又將之劃為封建社會的崩潰,這是定義不同所致。
戰國初年,各國開始變法運動,其中,以李悝變法的魏國,在魏文侯時首先興起,北伐韓、趙、中山,東伐齊、宋,南伐楚,西伐秦,成為強國。齊國在齊威王時興起,兩次攻伐魏國獲勝,並長期任為霸主。南邊的楚國經吳起變法後強盛,滅掉陳、蔡、越,擴展疆土。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訓練成一部強大的軍隊,與秦、齊、楚爭先。韓國國君韓昭侯任用法家大師申不害變法,逐漸興起。
前356年,秦國的秦孝公採用法家的商鞅變法開始後,秦國國力大大增強,使其他六國恐懼,名士蘇秦游遍六國,說服六國國君聯合合縱抗秦,秦國卻用張儀為相,又使六國屈從于秦,破壞合縱。宋、魯等小國到戰國後期為齊楚所滅。
但秦國卻開始對六國用兵,秦國大將白起先後大敗韓、趙、魏、楚四國,又使趙燕兩國互相攻伐,削弱兩國勢力。東方的齊國也在燕國大將樂毅的討伐後衰落,秦國最後終於在前221年消滅六國,完成統一,中國歷史也進入新時代。
科技史上出現墨子,建築史上有鲁班,首次發明瓦當,奠定中國建築技術的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