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4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暂时无派:中国梦的“薄若”之处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15:0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梦的“薄若”之处

暂时无派

有些人在网上发文的时候,常常喜欢故意用带有谐音的错别字来代替原来的字,比如用“杯具”来代替悲剧,用“洗具”来代替喜剧等。这种现象既反映出网络语言的某种诙谐,也反映出中国政治的某种无奈。我很少用这类语言,因为我觉得这是对美丽的汉语的亵渎和破坏。但在动笔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我却决定落一次俗套,在标题中自造了“薄若”这样一个词。

这个“薄若”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它的音义----薄弱,另一个是它的字义----熙来如果。据有关方面声称,中国梦是一个许多代人奋斗的目标,它关系到诸如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之类令人无限憧憬的壮丽远景。那么,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会有薄弱之处吗?如果有的话,这个薄弱之处会和一个“薄者”的若何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吗?如果有的话,这样的梦不是太像一场梦了吗?

历史唯物主义者从来不认为历史的发展大势是由哪个英雄(或枭雄)个人可以决定的,他们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但是,我们又不能否认,在历史发展的某个关键的节点上,某个偶然的因素、某个具体的人物却有可能起到极大的推动和延缓历史进程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作用,常常不是那些具体事件和具体人物本身的力量单独主导的,而是由当时社会的各种因素综合主导的;那些具体的人和事只是在恰当的时候起到了一个扣动扳机的触发作用。

今天的中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不久前,我写过一篇文章《“甲申年”的两个条件已见成熟》。在这两个条件接近成熟的情况下,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已经尖锐到了几乎是一触即发的程度。但是,直到去年三月以前,这些矛盾还是以“暗流涌动”的形式存在着,中国社会大体上还是维持着一种比较和谐的表象,舆论上的争论也基本上是说理的。去年三月以后,情况变了。针对发生在三月份的事件,我在一篇题目为《尽管质疑纷纷,这一点却很少会有人怀疑》的文章中说过这样几段话:

“任何事情,只要发生了,一定是会有一个真相的。但历史上的许多事件在当时都没有真相;真相只有在历史的风吹去了厚厚的尘土才能看见。对待眼前这件事,直到现在有人还在质疑,还在孜孜以求地发掘‘真相’。我劝这些人一句:别费这个时间了,此事无真相。不仅眼下没有真相,和历史上许多后来真相大白的事件不同的是,这件事很可能永远都没有真相。为什么?因为没有一种‘真相’能让人们普遍地去接受。现在,这出戏已经接近尾声了。尾声是最关键的部分,但它很难演,因为无论怎么演,它都不会使观众感觉戏演完了,一定会有人按照自己的想象继续把剧本编写下去。认为剧中主角是‘窦娥’的观众会写出漫天的‘六月雪’,而认为剧中主角应该千刀万剐的观众则会写出新的‘铁证’来证明他的该死。

所以,我对‘真相’一点都不感兴趣,更确切地说,我认为这件事的‘真相’已经毫无价值。与此相反,一个更重要的真相却已经无可置疑,那就是,中国目前的执政党,或者换一种让有些于心不忍的人更容易接受的说法,这个执政党的现在的中央机构和它领导的政府,已经完全丧失了执政的最基本的信誉。也就是说:小品的编导者们已经被认为完全不合格而从此失去观众。我相信,尽管对眼前的‘事件’质疑纷纷,对我的这个结论,怀疑的人不会很多。

这个‘真相’是非同小可的。过去的三十多年,发生在中国的变化尽管极大地伤害了大多数劳动者的利益,却能被他们比较平静地接受。这一切真的是因为中国的老百姓天性懦弱,因为他们好欺负?不是的。那些‘改革者’们之所以能够攻城掠地,一路高奏凯歌如入无人之境,并不是如他们所说的,因为他们‘代表’多大比例人口的利益,也不是如他们所说的,因为他们从哪里学来了点什么‘科学’的偏方;他们的‘成果’,是他们盗用了这个执政党的前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老百姓心中的信誉,用骗术骗来的。现在,这个信誉被完全透支了,因此,骗术也只能收场了。”

因为执政党在这个问题上对自己信誉毫不留情的自我摧毁,关心中国社会前途和自身命运的中国人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在这个“偶然“的事件上按照自己的利益需要,对这个特定的人物进行了两种泾渭分明而又殊途同归的抽象化的过程:

“这个抽象的过程是从截然相反的两个方向同时进行的。

第一个方向是对他的丑化,或曰妖魔化。这个过程是执政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主导的,配合它的是传统的反共和反华势力。在这个过程中,昨天还是执政党核心领导机关成员之一的薄熙来突然成了无恶不作的恶魔。从贪污了几十亿美元到睡了几十个女人,从一手制造了一场空难到几乎政变成功,他在一夜之间将古今中外人们的想象力能达到或不能达到的所有的罪恶都占全了。在丑化他的人的眼睛里,他是没有优点的。

第二个方向是对他的美化,或曰神圣化。这个过程是自发的,参与者是当今中国最没有权势的群体,而这个群体最早曾是共产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后来成了现今这个执政党欺骗和压迫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薄熙来成了体制内能够捍卫他们利益和拯救民族危亡的英雄。他在工作中做的一些具体的事,突然有了里程碑一样的意义,他在某个特定场合说的某一句话,突然有了箴言一般的深刻哲理。在美化他的人的眼睛里,他的缺点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

薄熙来的抽象化是中国社会的一个信号,它意味着这个社会已经被撕裂,意味着社会的许多矛盾用非对抗的手段已经无法解决,意味着社会两大对立的阶级已经撕破了脸皮。薄熙来倒下了,他的倒下让那些试图将中国向右拉去的人松了一口气,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他们的对手从一个薄熙来变成了无数个薄熙来;他的倒下也让那些希望在体制内将中国向左转的人失去了最后一丝幻想,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他们身上反而少了许多负担。(节选自本人的《薄熙来正在被抽象化》)。”

如何处理这个被抽象化了的人,是摆在执政党新一届领导人面前的一个很难越过,又必须越过的关卡,也是中国梦的最薄弱“软肋”。面对被撕裂的中国社会,执政党的选择大概有三个,其中没有一个可以让它轻松过关。

第一个选择:拖延审判,等待时机。这样做的好处是延缓矛盾的爆发,等待各种力量对比的改变,寻找有利于执政当局的时机解决问题;它的坏处是有人可能不愿意等,拖延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突发事件。虽然各方面都在煞有介事地大谈什么个梦想、改革、整风、发展,但只要此事没有结果,各种力量就不会真正放手一搏,各种矛盾可能继续被掩盖,社会的问题也可能在拖延中更加恶化。换句话说:此案不结,无人入梦。

第二个选择:薄若无罪,还其自由,或者薄若有罪,罪者同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薄者绝非完人,涉嫌犯罪也并非不可能。问题是,第一,其罪该如此吗?第二,与其同罪者同罚吗?别的不说,《纽约时报》揭露的有关二十七亿美元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是不是也该给公众一个说法呢?如果薄者无罪,敢不敢还其自由?如果罪不该如此,敢不敢公正对待?如果其他人同罪,敢不敢同罪同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相信一定会获得绝大多人的支持,真正的中国梦也一定会就此步入坦途。但这样一来,将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官场将会陷入一场超级地震,构陷薄者将面临灭顶之灾,他们一定会殊死反抗。执政者有此胸襟、有此胆识、有此力量吗?我对此种可能不抱任何乐观态度。

第三个选择:薄实无罪,莫须有罪,或者薄罪不孤,只罚一人。在目前的局势下,这是最大的一种可能。这样做的结果,表面上看,或者仅仅从眼前来看,是维护了执政党的“团结”、维护了利益集团的利益。小部分人会弹冠相庆,但大部分人会心灰意冷。从此以后,九十多年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础可能荡然不存,六十多年赖以发展的群众支持可能一夜消失,三十多年赖以维持的稳定局面可能猛然翻盘,半年多来苦心编织的梦的传说可能灰飞烟灭。这个执政党最终不仅会被它自称能够代表的“最广大的中国人民”视为叛徒,也会被他自称为能够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弃如敝履。等待着中国的,将是一场没有权威也没有道德、没有秩序也没有民主的混乱。当社会的财富和权力在动荡中面临重组的时候,无论是“红色”的二代还是“黑色”的老大,都是倾巢之下的脆卵,能不能完好,只有天知道。

这是不是危言耸?有那么严重吗?伟大的中国梦会如此“薄若”吗?我真希望我是在胡思乱想或者是在胡说八道,我真希望执政党新的领导人果真象有人说的那样,是一个“非常能干、有智慧的国家领导人”,能在如此困难的选择之中找到一个让绝大多数国人能够接受的途径。否则,所谓的中国梦不仅可能是一场黄粱美梦,而且可能是一场民族噩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