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论坛

标题: 四年了,敬献给英年早逝的蒋国兵博士 [打印本页]

作者: hot tea    时间: 2010-7-25 17:37
标题: 四年了,敬献给英年早逝的蒋国兵博士
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学历再高又有啥用?中国人培养孩子的悲哀。看看在加拿大各行各业混的不错的华人,有几个是名牌大学毕业的?
生存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要把孩子培养成只会学习和考试的“书虫”。
作者: 九九重阳    时间: 2010-7-25 18:18
一篇好文章,值得移民朋友品读。
不同意楼上的观点。人各有志,你所欣赏的东西也许是别人所唾弃的。你觉得你现在混的不错这就够了,无需要把逝去已久的失意者拉上才感到心理平衡。
我猜想你是没明白作者的原意。以后最好别喝那么多热茶,大脑不够冷静。
作者: donkeyy    时间: 2010-7-25 19:23
谢谢有心的作者,写得很好。。。
作者: 加加减减    时间: 2010-7-25 19:41
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学历再高又有啥用?中国人培养孩子的悲哀。看看在加拿大各行各业混的不错的华人,有几个是名牌大学毕业的?
生存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要把孩子培养成只会学习和考试的“书虫”。
hot tea 发表于 2010-7-25 18:37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说的没错,尽管让一些人听了觉得刺耳,但事实就是如此。一个人格不健全、对家庭对妻子对孩子没有责任感、心态的成熟度都赶不上普通大学生的“成年人”,连这么一点点人生的挫折都无法承受,就是不自杀,恐怕早晚也将成为社会的负担,在他的影响、教育下的孩子也很难健康成长。这也是中国应试教育体系典型的残次品。
作者: 山顶洞人    时间: 2010-7-25 20:11
谢谢有心的作者,写得很好。。。
donkeyy 发表于 2010-7-25 20:23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Agree with you.
作者: 野驰    时间: 2010-7-25 20:14
从来回折腾的经历看,其心理承受能力有限。
作者: Hryzy    时间: 2010-7-25 20:27
同意二楼意见。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只有自己经历过纷繁世事,又存心品评五味人生的人,才能从蒋国兵先生的悲剧中体味出人生际遇的诸多“诡异之处”来。我们当然可以不认可蒋先生的最后选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心存敬意,同时感叹天忌英才。实际上我认为蒋先生的死,直接起因也许是现实生活中不能承受的重压,或者是某一次家庭争吵的触发,而深层的原因,应该是对生命意义进行价值判断之后的理性抉择。我相信蒋先生不会因为一时想不开而走上绝路,他的弃世具有哲学的含义。能够理解海子的人,也当能理解蒋国兵。实际上他们俩人在选择离开的方式上也具有某种相似之处。

跟作者守望灯塔一样,虽然与蒋先生素昧平生,我自己也时常会莫名地想起蒋国兵这个名字,并且也产生过写点什么的冲动(每每因为时间的关系而最终没有动笔)。看过这篇文字,感觉基本说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时代不同,追求各异。一楼的估计是个比较年轻的朋友吧,如果没有经历过八十年代的启蒙主义和理想主义浸淫,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有所不同,可以理解。但无论如何,请善待亡者,毕竟蒋先生经历过的人生辉煌你未必有过,蒋先生在精神探求上达到的高度你也未必达到。所谓“混得不错”,自己知道而已。你说拿破仑晚年是混得错还是不错。
作者: 爱心幼儿园    时间: 2010-7-25 20:29
标题: 四年了,敬献给英年早逝的蒋国兵博士
本帖最后由 爱心幼儿园 于 2010-7-25 21:32 编辑

相信蒋博士离去的祸首还是抑郁症。

因为他对家庭深重的责任感,使他不堪忍受自己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养家,也许无法很好的工作已经是他患病的开始了,可惜没有得到妻子家人的重视,以至于最终发生这种惨剧。

我很相信,中国男人对家庭的责任感很强,所以一个家过得好不好,他们很看重地是自己做得好不好。所以一种本来的压力已经被他自己加在身上了,有时他们感到力不从心,郁郁寡欢时,他的承重能力可能就快到极限了,在这个时候,妻子和家人及时地爱护和鼓励真是很重要,应该肯定,这时他是否能得到关爱,是他振作起来的重要因素。如果不但得不到,还要被责难和奚落,那抑郁症可能很容易的爬上他的身体,到这个时候,真的是大家追悔莫及的,它的后果不堪设想。

很是想提议每一个家庭,家庭成员之间,更多一些关爱和鼓励,尽量少些或者就避免互相指责和埋怨。多些彼此欣赏和赞扬,少些挑剔和批评。

因为日子是慢慢过的,时日还长着呢,当下不代表永远,一时的挫折不能代表一生都是苦难。相信自己和家人,给他时间去证明一切是可以改变的,一个月或者一年,因为人生还有几十年呢。

放下焦虑吧,给自己轻松也给他人轻松。
作者: 大明白    时间: 2010-7-25 21:32
不敢苟同“天妒英才”的说法,这本身就是回避现实的借口。牛顿算不算是英才?爱因斯坦算不算是英才?比尔盖茨又算不算是英才?老天怎么“妒”他们了?

我更相信另一句话:天助自助者!
作者: 胡硕士    时间: 2010-7-25 21:33
歌里是这样唱的“如果你是朋友,就别问旧伤口”。咋又揭开这伤疤呢?
作者: 乌托邦    时间: 2010-7-25 21:35
谢谢作者的好文,共同追忆蒋国兵博士。
作者: 山东大汉    时间: 2010-7-25 21:38
可惜了英才。
面对现实,适应社会,只要坚持,都会有成绩的。
作者: 稀泥派 老刘    时间: 2010-7-25 21:45
对逝者人格上的评价,不算对逝者不敬,而是对逝者另一种惋惜,和感叹。可怜之人未必没有可恨之处。连自杀的勇气都有难道没有活的勇气么?怯懦。自卑。自责。自私,,,难道值得同情么?真正值得同情的是他们的子女,家庭,他们承受的痛苦比死去的人多得多。
作者: 朋友多    时间: 2010-7-25 21:48
非常感谢“守望灯塔“的好文章,表达了我的内心感触。

敬请”热茶“等朋友尊重逝者。
作者: szd    时间: 2010-7-25 21:49
可惜可惜, 共同追忆蒋国兵博士。
作者: 半杯水    时间: 2010-7-25 22:29
看到这么多的留言,急不可耐的登陆,讲些什么呢?楼主猜测的家庭纠纷也许是有些的。不会是当天晚上的唯一一次。夫妻俩人共同在一个新的天地里生存(生活),不能为一时的困境所蒙蔽。要相信自己有办法改变所面临的困境。 不得不讲的是,女的一般比较挑剔,会看得比较短,会埋怨的多些。我的一位朋友,老婆根本不来加拿大,一定要老公找到专业的工作才肯来。这也好,比 来了埋怨多过想办法  要好。这个事件也许要令女同胞多想想,老公一时养不了家,那是自己会怎样?
作者: 显示名称    时间: 2010-7-25 22:48
我认识三个名牌大学学核物理的博士。
现在一个是pizza店老板。
一个是电子工程师。
一个供职核电站工程公司。
都经历过各种坎坷,但现在都收入10W以上,家庭幸福。
作者: bootstrap    时间: 2010-7-25 22:57
我相信蒋国兵得了抑郁症, 华人移民对心理健康注意不够,其实很多情况下是心理有了问题, 谋生的压力,家庭中再出一点问题,在国外举目无亲,心理很容易出问题.
作者: 不可能的    时间: 2010-7-25 23:00
尊重逝者。并提醒大家:对抑郁症患者,如果能及早发现和及时治疗,通常能阻止病情的发展,避免悲剧。
作者: 七成新—滕燕青    时间: 2010-7-25 23:12
我相信蒋国兵得了抑郁症, 华人移民对心理健康注意不够,其实很多情况下是心理有了问题, 谋生的压力,家庭中再出一点问题,在国外举目无亲,心理很容易出问题.
bootstrap 发表于 2010-7-25 23:57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同意这种猜测。叹一声!
事情发生的时候刚刚开始一个在危机干预中心的工作,刚刚了解加国这方面的运作,为蒋博士感到可惜,同事听了这个消息也为些感到挽惜。
据本地的统计:自杀身亡的人,一般在之前都会有过几次自杀观念和偿试,也向专业机构求助过,当然加国也有一系列的专业救助方式,如果蒋博士是第一次自杀偿试就失去生命,那是比较少见的情况。事实上蒋博士生前的情况外人不得而知,如果有相应的救助机制蒋博士会怎么样呢?会试也不试就决然赴死吗?整体上说针对华人社区没有相应救助也是一个客观缺陷。可能因为这个客观缺陷,不知让多少有绝望念头的华人连偿试求助的机会都没有啊!
作者: 大隐隐于市    时间: 2010-7-25 23:46
我认识三个名牌大学学核物理的博士。
现在一个是pizza店老板。
一个是电子工程师。
一个供职核电站工程公司。
都经历过各种坎坷,但现在都收入10W以上,家庭幸福。
显示名称 发表于 2010-7-25 23:48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在加拿大,你说的例子都是特例。技术工作不好找, 主要是加拿大的经济结构和容量所决定的, 不是广大移民的错,尽管我们需要在各方面不断提高自己。问题的关键是面对加拿大的现实困境, 如何调整心态和策略而不要坐以待毙。要么降低自己的预期, 养家糊口。要么回国或去美国, 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总之,只要自己情愿和开心就好。这只是我移民多年以来的体会, 愿与新移民们分享。
作者: howtosurvive    时间: 2010-7-26 00:49
不敢妄自揣度逝者的心思,这是一种人生的失望,跟经济条件好点,坏点没有关系。本报着理想信念生活的人,生命的具体是那么的丑陋不堪,离开了也没什么,到天国去吧,这人世间的污浊本不是逝者的天空。
作者: 四海    时间: 2010-7-26 07:12
罪魁祸首是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死要面子活受罪。
40年前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40年后飘洋过海接受穷洋大人再教育;
作者: jgxjgx    时间: 2010-7-26 07:42
标题: 四年了,敬献给英年早逝的蒋国兵博士
本帖最后由 jgxjgx 于 2010-7-26 08:49 编辑

适者生存。工作,生活得好不好不是生死的理由。人生不可能都是高潮,忍受得寂寞才是高手或勇者。在此向平凡而勇敢活着的人致敬,尽管也许他们其中有些人连高潮都未曾有过。
作者: 法官    时间: 2010-7-26 08:37
蒋国兵是个人才, 在座的各位还有谁是一个省的高考状元? 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选错了专业方向, 再努力也没用.
作者: feitian    时间: 2010-7-26 09:39
谢谢守望灯塔给我们这篇非常好的文章. 只是你在分析最后他离去原因的讲法会给本来就痛苦不堪的蒋家带去新的痛苦.  蒋博士安息!
作者: 舒畅    时间: 2010-7-26 09:51
谢谢作者,追忆蒋博士
作者: 老迅    时间: 2010-7-26 11:22
作者的出发点是好的,文中许多观点读后很有感触,但是论据可能有些硬伤。加拿大水电发达,但核电比例也不低:15%。(There are now twenty-two reactors in Canada (although two are shut down and three are being refurbished), producing approximately 15% of the country’s electricity (Natural Resources Canada, 2009). While there is one nuclear plant each in Quebec and New Brunswick, the other plants are all located in Ontario,http://www.sassweb.ca/3bb3/2010/04/20/nuclear-power-and-canada-past-present-and-future/),所以在安省核电行业应该是有较多机会的。蒋国兵当年是湖北天门的高考状元,不是作者所说的湖北状元。退一步说,状元未必是个人才,是否人才是由你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而定,可悲的是很多状元都是高分低能,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失败,蒋博士就是其牺牲品之一。教育的功能是培养人格健全、适应社会的合格公民,而不是专攻数理化,人文方面像个白痴,身体瘦弱,体育娱乐方面一无所长的所谓“人才”。清华北大等“牛校”的毕业生,很多已习惯于生活在云端,俯视众生,但当他们来到异国他乡,面对一个公平的新起点,一下回到了地面,显得不知所措,比起其他没有给自己背上这种包袱的大陆精英更加适应不良。在工厂餐馆吃一两年苦他们也许可以,但两年后如还未熬出头怎么办?回流、任命/沉沦,崩溃(像蒋国兵、卢刚)是他们最有可能的结果。要知道,两三年没能混出头是很正常的。有些人比较幸运,移民/美加高校毕业后不久就找到了工作,就觉得自己很牛,一下子找不到北了。其实真正牛的是那些失业后能快速找到新工作的人。声明一下,本人并没有对国内名校的“天然的仇恨/嫉妒”——本人在国内/国外的名校都读过,国内的二三流的大学也读过。只是觉得国内来的精英,追求短平快的居多,很浮躁,这方面北大清华尤甚。

同意作者的观点——蒋博士决定读第二个博士是重大的决策失误,蒋可能是在“扬长避短”,很会读书,但英文尤其是口语不好。但要想在北美更好的生存发展,充分享受生活,英文是座绕不过的坎。试想蒋博士若当时将读第二个博士的一半时间——两年,用于提高英文口语,再花一两年去安省的某个核电站去coop或volunteer,争取获得一个entry level的offer,效果是不是会更好?随便说说,欢迎讨论。这还让我想起经济学上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其最短的一块板,而不是最长的。

与奋斗中的华人同道共勉。 蒋博士安息!
作者: Marsher    时间: 2010-7-26 12:21
据说西人主流媒体很少对suicide案例展开充分的讨论,我想这是对的,因为那应该留给专业人士(如心理专家或精神病专家)去研究.但似乎咱们国人很喜欢讨论类似的问题,如国内的富士康事件,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曾经大有不可收拾之势.其实正如本文作者一样,貌似站在一个道德的高度,但所言一样有许多不堪推敲之处.特别是对于蒋与夫人关于房子问题的意见的"臆断",实在不应该出现在文中,因为正常人一看就象是用死者来指责本已痛苦不堪的生者,情何以堪啊!所以,尽管作者文章写得貌似不错,但我觉得还是不该广为流传,以防由此造成更多不必要的人间悲剧.
作者: hoho    时间: 2010-7-26 13:12
标题: 四年了,敬献给英年早逝的蒋国兵博士
本帖最后由 hoho 于 2010-7-26 14:14 编辑
同意二楼意见。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只有自己经历过纷繁世事,又存心品评五味人生的人,才能从蒋国兵先生的悲剧中体味出人生际遇的诸多“诡异之处”来。我们当然可以不认可蒋先生的最后选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心存敬意,同时感叹天忌英才。实际上我认为蒋先生的死,直接起因也许是现实生活中不能承受的重压,或者是某一次家庭争吵的触发,而深层的原因,应该是对生命意义进行价值判断之后的理性抉择。我相信蒋先生不会因为一时想不开而走上绝路,他的弃世具有哲学的含义。能够理解海子的人,也当能理解蒋国兵。实际上他们俩人在选择离开的方式上也具有某种相似之处。
跟作者守望灯塔一样,虽然与蒋先生素昧平生,我自己也时常会莫名地想起蒋国兵这个名字,并且也产生过写点什么的冲动(每每因为时间的关系而最终没有动笔)。看过这篇文字,感觉基本说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时代不同,追求各异。一楼的估计是个比较年轻的朋友吧,如果没有经历过八十年代的启蒙主义和理想主义浸淫,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有所不同,可以理解。但无论如何,请善待亡者,毕竟蒋先生经历过的人生辉煌你未必有过,蒋先生在精神探求上达到的高度你也未必达到。所谓“混得不错”,自己知道而已。你说拿破仑晚年是混得错还是不错。
Hryzy 发表于 2010-7-25 21:27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写得很好!
作者: palwang2000    时间: 2010-7-26 13:14
用脑过度,脑疲劳,容易得忧郁症,与其他任何人,任何制度都没有关系,状元加清华害了他,实际上人老了应该服输接受现实,做力所能及的事。从他的自杀,我们应该学到的是关爱自己的身体,不要做过犹不及的脑力学习来争取无意义的名利。对移民朋友来说先生存再发展。
作者: hutumeimei    时间: 2010-7-26 13:39
壓力大不一定要尋死啊。他尋死一定是自己有問題了。精神方面的,或做人方面的。博士畢業,也可以去tim hortons打工啊。一個月2000,可以保證生活。
作者: solaris    时间: 2010-7-26 14:48
唐骏看到这篇文章不知有何感受
作者: 扫描仪    时间: 2010-7-26 15:39
人活在世上不能希望值太高,不要给自己压力太大,碰到困难要想得开。
作者: 磨蹭一辈子    时间: 2010-7-26 16:11
标题: 四年了,敬献给英年早逝的蒋国兵博士
本帖最后由 磨磨蹭蹭 于 2010-7-26 17:27 编辑

他折腾来折腾去,正说明他不甘现状,在拼命努力寻找出路。哪一个学位都不是好啃的。然而, 从讨论来看他也逃不掉成王侯败寇的宿命。
此文激起我极大的共鸣,我只是觉得他的离去令人痛惜。我也有过事后诸葛亮式的责问,怎么就不能如何如何?。。。
实际上,他是个病人。在最关键的几个小时里又没有得到能挽救生命的一点支持关爱,所以他一念之差的选择使得一切都不能重新来过了。
人不是神。压力下迷惘中穷途末路上,再将自己置身于万籁俱寂的夜幕包围里,看到的都是打了浓厚的铅灰色的影影绰绰,会感到宇宙的浩淼,人生的虚无,困境下自身的无助与绝望,心里有解不开的结,会很容易忘掉明天白天的阳光普照而做出很傻的事。
我年轻时读《飘》,非常欣赏女主角的一句话: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了。
和所有的朋友共勉:不管昨天怎样,今天如何,我们永远拥有明天。
作者: Yagou    时间: 2010-7-26 19:19
精神上出现的问题很难医治,你可以该变这人的一时状态,但不太可能改变他的精神世界。 大家可曾看过电影<<爱德华大夫>> 和<<上帝的笔误>>吧?尽管主人公都是过人的聪明,精神上曾出现问题,但都是以很好的结局结束,现实生活中则多是血淋淋的悲剧。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却另外给你开了一个天窗。记得耿朝辉的太太在回忆耿跳楼前的最后几天里把电视中的广告字幕都看成了别人对他的追杀令,难怪牧师都无发阻止他。命运无法抗拒,但我们可以理解和关心别人。
作者: 显示名称    时间: 2010-7-27 09:16
在加拿大,你说的例子都是特例。技术工作不好找, 主要是加拿大的经济结构和容量所决定的, 不是广大移民的错,尽管我们需要在各方面不断提高自己。问题的关键是面对加拿大的现实困境, 如何调整心态和策略而不要坐以待毙。要么降低自己的预期, 养家糊口。要么回国或去美国, 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总之,只要自己情愿和开心就好。这只是我移民多年以来的体会, 愿与新移民们分享。
大隐隐于市 发表于 2010-7-26 00:46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我说的是特例?那特例也太多了吧。
仔细数了一下我认识的获得过博士学位(无论国内国外,总共10多个)的人没有一个在打工,其中有几个曾经在工厂干过一段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到加拿大5年之内全部找到专业工作。
要知道现在安省制造业严重萎缩,找一份打工的工作比专业工作也容易不到哪里去。
作者: 骑兵连连长    时间: 2010-7-27 21:21
为蒋国兵惋惜,但是更关注大陆移民的生存环境。
作者: 西风纵    时间: 2010-7-27 23:02
回复 28# 老迅
说得中肯实在!(y)
作者: labrish    时间: 2010-7-28 19:23
我想他的决定也不是一时的冲动, 而是深思熟虑的, 任何一个从小在社会主义 制度下培养 出来的人都会遇到 这样的市场选择的困境, 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司与其说是要雇佣一个人, 还不用说是要雇佣一台机器, 只要干本职活速度快, 性能稳定不出错就好, 除非在教研单位, 我相信以他的聪明, 交给 他再困难的工作和让出再有挑战性的职位让他做,  他也会想办法 完成的, 只是这样的时代在中国都已经过去.离开清华到这里实在对他是个错误.  我相信他是觉得无路可走又不愿等待渺茫的机会了.
哀悼!
作者: KK 123    时间: 2010-7-31 18:20
标题: 四年了,敬献给英年早逝的蒋国兵博士
作者好像很辛灾乐祸!!!

显示自己很成功,感觉不到是在悼念,而是在显示自己的成功

男人自杀很多都是老婆逼的
作者: 无语抡笔    时间: 2010-8-2 21:14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不知是应该惋惜还是应该。。。
作者: WXWSKKXX    时间: 2010-8-8 16:30
这种回忆和讨论没有太多的价值,将固然有其不足的一面就像现在我们各位一样。。。可是那些事后的假设和惋惜只能让人更加感觉不舒服?你真想帮助过他吗?如果是,为什么不在他在时候给与引导或帮助?如什么安省有15%核电在运作等等?如果真有人能够提供些许信息帮助,恐怕也没有英年早逝的将国兵了?更不会有王义山了。在王义山被捕以后,记得一个跟贴评论是这样说的“。。。我和王比较熟悉,他为什么不和我联系?我们公司很长一段时间在招他这样的R—D。。。。”哈哈哈,怎么听起来那么阴冷,还有些幸灾乐祸的成分???/这就是我们的华人社区?????????
作者: kelvin18    时间: 2010-12-3 15:00
2006年,刚技术移民过来,住士嘉堡,就听到不远处传来噩耗,蒋博士跳桥了;加拿大是最看重文凭的国度,美加双料著名大学博士的蒋国兵死的真是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和其夫人有关,家无贤妻,忍受不了暂时的贫困;我们这些国内来的只有国内硕士文凭的人多么想有个本地硕士文凭呀?我们仍然活着,而且活得很滋润,一年比一年好,买大房,开宝马,都是空手套白狼;国移们谁没有经历一点苦难?我2007年也是积蓄用尽,工作无着,希望破灭,天天进教堂,天天祈祷上帝,多么希望自己有个本地硕士文凭呀,或本地本科,或者college也行呀,英语再流利一点,年薪3万也可以呀,结果事事不如意,也想有个地方跳下去,但是妻子理解,共度难关,找到第一份专业工,形势逆转。
作者: 绿色暖    时间: 2010-12-3 23:16
首先,谢谢作者守望灯塔的好文章,写的情真意切,感情敦厚,让人获益匪浅。一个理工科的学生,能够写出这样文笔流畅,动人心魄的悼念文章,想来作者一定也是一方才俊。再次谢谢作者的思考!
蒋国宾博士采用极端的方法离世,不管赞扬也好、贬低也好,毕竟不是一件好事。人来到这个世界活一辈子真的不容易,作者希望通过再次通过蒋博士的事情,让后来者能够获得对自己有益的思考,这是我读了文章后体会到的。至于以此来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指责蒋博士的懦弱、以及暗责蒋妻子不是贤妻等等等等,在此都是多余的。尊重作者,敬重逝者、善待生者、苛求自己,这是“人”应有的态度。
其次,严重同意7楼的观点,说出了想说的话,特别是:“毕竟蒋先生经历过的人生辉煌你未必有过,蒋先生在精神探求上达到的高度你也未必达到。所谓“混得不错”,自己知道而已。你说拿破仑晚年是混得错还是不错。 ”这样的话真是精美绝伦、痛快淋漓!也谢谢7楼的评论。不敢再多说什么。
第三,也非常喜欢24楼的诙谐和28楼的认真,在此也谢谢你们!




欢迎光临 无忧论坛 (https://bbs.51.ca/)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