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国”的野心
兰德公司等智库分析认为,由于“伊斯兰国”对完善组织架构和细节高度重视,所以经过这么多年的反恐战争,该组织仍像“打不死的小强”,更进一步证明美国情报机构过去关于其已被击溃甚至几近消亡的判断是错误的。
毛拉纳迪姆·朱布里死了。这个曾被《环球》杂志记者采访的前“伊拉克伊斯兰国”组织重要头目、后来的反“基地”组织武装领袖,因“背叛圣战事业”,于2012年初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被枪杀。
记得在位于萨达姆老家萨拉赫丁省的底格里斯河畔,记者曾问他反叛的原委。他脱掉上衣,露出满身枪弹和爆炸袭击留下的伤疤说:“因为‘伊拉克伊斯兰国’宗教诉求过于极端,并且因此滥杀无辜。”
他口中的“伊拉克伊斯兰国”组织,在叙利亚内战爆发后,更名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简称“伊斯兰国”或ISIL),其中的黎凡特,是一个不太精确的历史地理名称,大致指今天的地中海东岸地区,包括现在的叙利亚、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和约旦以及附近地区。将伊拉克和黎凡特置于一个伊斯兰国之内,可见该组织的政治野心。
6月29日,ISIL宣布建国,成立横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大“伊斯兰国”,成为与阿富汗“基地”相互竞争的全球两大伊斯兰圣战组织之一,其领导人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自称“哈里发”(伊斯兰政治、宗教领袖的称谓。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代治者”“代理人”)。这是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中东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种称谓。
据多国反恐专家评估,“伊斯兰国”比“基地”更为激进和血腥残暴,在西亚、北非甚至西方国家不少青年穆斯林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大有取代后者、扛起全球“圣战”大旗的野心。
在冲突中崛起
据一张广泛流传的“伊斯兰国”疆域控制图显示,该组织现在已经基本控制了伊拉克西部安巴尔省和北部尼尼微、萨拉赫丁、塔米姆省,以及叙利亚东部和北部地区。
那么这个组织过去十余年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2003年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打碎了伊拉克原有的基层社会政治结构,以约旦人扎卡维为代表的一大批国际圣战武装涌入伊拉克,成立“基地”伊拉克分支并宣誓效忠本·拉丹。他们发动了一系列针对驻伊美军、外国机构和伊拉克军警、平民的大规模恐怖袭击,造成惨重伤亡,就连联合国驻伊拉克特别代表德梅洛都死于“基地”组织头目扎卡维之手。
2006年,扎卡维在美军空袭中被击毙,伊拉克人阿布·奥马尔·巴格达迪和埃及人阿布·阿尤布·马斯里接班成为新头目,该组织开始以“伊拉克伊斯兰国”名号发动袭击。如果说扎卡维时期倚重外国武装分子,那么这时的“伊拉克伊斯兰国”开始注重招募本地战斗人员,尤其是联合一些伊拉克本地逊尼派武装。记者所认识的朱布里,也就是在这时加入的“伊拉克伊斯兰国”,成为仅次于马斯里、巴格达迪的“基地”伊拉克分支第三号头目。
制造逊尼和什叶两派宗教对立,在乱局中乘机扩大地盘和力量是“基地”组织从扎卡维时期就开始实施的策略。2006年,该组织炸毁位于什叶派宗教圣地萨迈拉的金顶清真寺,引发两派长达数年的血腥教派仇杀。
然而,“伊拉克伊斯兰国”在占领区过于严苛的统治和不加区分的滥杀无辜,引发其内部武装人员严重不满。小镇杜卢依耶是朱布里的家乡,2003~2011年约有380人死于武装冲突,其中只有30人死于美军平叛,其他人均因意见不合惨遭“基地”组织屠杀。而这里的居民,全和基地成员一样属于逊尼派穆斯林。
在这种情况下,时任驻伊美军司令彼得雷乌斯开始怀柔、拉拢相对世俗的其他逊尼派武装,这一战略获得极大成功。包括朱布里在内的很多伊拉克本地成员退出该组织并组建自己的民兵武装“觉醒委员会”,转而同美军和伊拉克政府军配合打击“伊拉克伊斯兰国”。失去民众基础,“伊拉克伊斯兰国”的生存空间随后几年被大幅压缩。
2010年,在杜卢依耶旁的一处沙漠地带,朱布里和他的武装成员带领记者参观了该组织训练营废弃的帐篷、发电机等物品,他们被朱布里武装驱逐,仓皇逃窜到了对面的迪亚拉省。就连阿布·奥马尔·巴格达迪和马斯里,也在伊美联合军事行动中被双双击毙,可以说是“基地”组织在伊拉克的重大挫折。
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此前已被挤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伊拉克伊斯兰国”敏锐嗅到了这一东山再起的绝好机会。新领导人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将组织更名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领导大批伊拉克籍武装分子越境前往叙利亚作战,但他们在与当地“基地”分支“胜利阵线”争夺领导权并试图收编对方时,受到后者坚决抵抗。阿富汗“基地”总部领导人扎瓦赫里要求巴格达迪保留“胜利阵线”的独立性并退出占领区域,但遭拒绝。
然而,逊尼派力量指责伊总理马利基领导的什叶派政府,长期压制并边缘化当地逊尼派力量。这进一步造成了两派深层龃龉,导致今年伊拉克全国大选后依然无法组成联合政府。巴格达迪瞅准时机,率领在叙利亚得到急速扩充的力量返回伊拉克,并重新获得部分对马利基政权深感失望的逊尼派力量和前萨达姆政权残余势力支持,一路攻城略地,造成如今占领伊拉克近一半国土,建立“伊斯兰国”的严峻局面。
现代化公司的运作模式
不久前,200余份从伊拉克战场缴获的文件资料被美国国防部解密供智库研究。这些文件包括“基地”伊拉克分支成员过去几年的信件、财物支出报告、人员轮换表等,第一次让研究人员较为清晰地了解到这个神秘组织的运作机制及演变过程。
令人吃惊的是,文件显示该组织运作模式与现代公司非常像,拥有自上而下一套复杂的官僚体系。它的管理人员对组织运营均有详细记录,包括每个武装分子有几个配偶和子女、一旦被俘或阵亡获得多少补偿、执行自杀式攻击的成本开销等。让人担忧的是,资料表明该组织具有极强的自我恢复能力,每次在军事上被美伊联军重创后,都能在短期内恢复重组。不仅如此,该组织还具有一定的自我监督和反省意识,其中一名“高管”认为组织内部缺乏监督机制容易造成腐败,因而要求巴格达迪重组“伊斯兰国”管理层。
美国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兰德公司等智库分析认为,由于“伊斯兰国”对完善组织架构和细节高度重视,所以经过这么多年的反恐战争,该组织仍像“打不死的小强”,进一步证明美国情报机构过去关于其已被击溃甚至几近消亡的判断是错误的。
兰德公司专家帕特里克·约翰斯顿据资料分析认为,“伊斯兰国”同时具有相当多元的资金筹措渠道。该组织前不久在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的多家银行掠夺了4.2亿美元,但这只是其巨额财富的一小部分,他们甚至通过占领叙利亚油井在黑市出售石油敛财。此外,“伊斯兰国”还拥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基层战斗人员通过抢劫银行和钱庄、绑架勒索等手段获得资金后,必须将其中20%上缴其上级组织;“高管”们聚拢财富后,再根据袭击需要将资金分配至省、市、镇、村一级的基层组织,而其日常支出最大的部分用于抚恤阵亡者家属,约占其总支出的56%。
外界一直指责沙特、卡塔尔和科威特等逊尼派海湾国家暗中对“伊斯兰国”提供了大量资助,但文件显示这种猜测并不完全正确。从2005~2010年,外国援助仅占该组织收入的5%。而在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率部加入叙利亚内战并占领多地后,其财富得到急速扩充,其组织经费已达到2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圣战组织。
欲争全球“圣战”领导权
随着近期在战斗中取得重大进展,“伊斯兰国”的影响力已出现外溢效应。分布在北非多国的“沙里亚游击队”组织在网络上公开宣布支持“伊斯兰国”;近年来在埃及西奈半岛发动大量袭击的“耶路撒冷拥趸”组织,则一直是“伊斯兰国”的支持者;位于加沙地带的部分武装分子也表达了对“伊斯兰国”的认可。
不仅如此,“伊斯兰国”在招募人员方面也很有一套,他们通过推特等知名社交网站鼓吹圣战理念,吸引了大量来自西方国家的穆斯林青年加入。今年6月,两名来自悉尼的伊拉克裔青少年,在“伊斯兰国”网络秘密指引下,通过多地辗转逃避澳大利亚边防监管,潜入伊拉克参战,引发澳大利亚社会广泛关注。
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和外长毕晓普多次表示,目前有大约100名澳公民在叙、伊加入恐怖组织作战(整个西方约有2000人),需要严防他们回国发动袭击。
中东问题专家艾伦·泽林和布鲁金斯学会多哈研究中心学者查尔斯·里斯特分析认为,“伊斯兰国”与“基地”组织总部目前已处于公开决裂状态。“伊斯兰国”“建国”一事对扎瓦赫里的“基地”组织产生了重大威胁,并开始动摇后者自“9·11”以来长久确立的全球头号恐怖组织地位。后者通常喜欢有计划地制定并逐步实现战略目标,而“伊斯兰国”则喜欢不计代价快速扩张。有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青年圣战分子更倾向于“伊斯兰国”的激进理念。由此,未来全球圣战将出现两者激烈争夺领导权的局面。
《环球》杂志记者跟踪研究中东极端组织多年,并曾实地采访武装分子及其大本营。据了解,“伊斯兰国”当年被伊拉克全民驱逐,就是因为其过于极端的宗教诉求和极其残暴。虽然现在借伊拉克国内政坛乱局重返,并靠当地逊尼派力量支持在军事上节节推进,但从长远看其严苛统治绝不可能得到当地民心。
此外,“伊斯兰国”区区数万人的战争潜力远非伊拉克政府军和美军顾问的对手,在军事上被逐出这些占领地区只是时间问题。然而过去多年的教训表明,该组织或许容易在军事上被击败,却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未来的中东,乃至世界很多地方,因为这个极端组织的兴起,可能变得极不太平!
欢迎光临 无忧论坛 (https://bbs.51.ca/)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