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论坛

标题: 一个特殊的华人群体——华人宗教组织 [打印本页]

作者: 青草地.    时间: 2014-4-1 15:32
标题: 一个特殊的华人群体——华人宗教组织
一个特殊的华人群体——华人宗教组织
2007年No.1 海外纵横 作者:黎静 马碧雯 欧阳伏


  提起华人宗教组织,我们都有一种陌生的感觉,因为过去较少从侨务工作的角度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通过到美国洛杉矶、迈阿密开展侨情调研,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加强对华人宗教组织的研究十分迫切。

  一、调研中感受到的震撼

  震撼一:华人宗教组织多种多样。洛杉矶华人宗教组织种类繁多,在美国颇具代表性。例如,有代表传统佛教的国际佛光会洛杉矶协会(西来寺)、法印寺,有带东南亚佛教特色的明月居士林、天后宫,有代表藏教的草堂寺,有代表儒教的圣道院,有代表基督教的浸信会、福音会,还有天主教会等。虽然形式多种多样,但华人宗教组织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佛、道、儒宗教组织,和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教会组织两大类,其中以信仰基督教的华人数量最多。

  震撼二:华人宗教组织规模庞大。华人宗教组织以信仰为联系纽带,规模小的有几百人,规模大的有三、四千人,绝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例如庙宇、道场、教会等,建筑规模一般比较大,能同时容纳信众们一起聚会,没有多少华人社团的规模能够与这些华人宗教组织相比。如洛杉矶西来寺,占地面积达15英亩,建筑面积达1.2万多英尺,信众数量多不可数,下属还有一所刚成立的以佛教为立校思想的完全大学“西来大学”,面向全球招生;洛杉矶佛学明月居士林,信众有三、四千人,过年时大家都能聚集在食堂同时用餐;再如罗省第一华人浸信会,教会的建筑占据了半条大街,按建筑分成不同的功能区,信众也多达二千多人。

  震撼三:华人宗教组织覆盖面广。近十几年以来,随着华人移民数量急剧增长,华人宗教组织迅速发展并繁荣起来。虽然目前对信教华人的数量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但洛杉矶侨胞普遍认为,信教的华人达到华人总量的一半以上,人数还在不断增长。以基督教会为例,大洛杉矶地区下属88个市(一个市的大小相当于广州的一个区),华人教会组织合计在120个以上,即平均每市就有一到两个组织。因此,在覆盖地区范围和华人群体数量方面,华人宗教组织的覆盖面十分宽广。

  震撼四:华人宗教组织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感召力。华人宗教组织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壮大,与其包容性息息相关,只要有信仰,不管是什么人、来自哪里、有什么经历、贫富地位如何,都可以申请加入宗教组织。大部分宗教组织都以宣扬“爱”为主题,以“爱”来感化信众。不少参加宗教组织活动的大陆新移民都向调研团反映,当他们刚刚踏进美国社会感到孤助无援的时候,这种来自宗教组织的关爱,使他们感到无比温暖,并被这种强大的感召力所深深吸引。

  二、加入宗教组织的华人群体的特征

  华人宗教组织覆盖的华人群体占了华人总数的一半以上,信仰宗教的华人群体与其他华人群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

  (一)华人加入宗教组织受其文化教育背景的影响。在调研中发现,华人加入哪些宗教组织,与其所受的文化教育背景息息相关。来自越南、柬埔寨、老挝的华人移民,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的双重影响,他们一般加入的是带有东南亚佛教色彩的明月居士林和天后宫宗教组织。香港移民和台湾移民在移出地就接触西方宗教文化,因此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比较多。大陆新移民出国前大部分是无神论者,到美后,由于受美国主流宗教基督教的影响,因此加入基督教会组织的人比较多。传统佛教组织和其他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宗教组织,其信众来源比较复杂,包括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东南亚华人移民,以及小部分的香港移民、台湾移民和大陆新移民等,这是受来源地东方文化影响的结果。

  (二)移民后加入宗教组织的信众占多数。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大部分信众在移出地都没有加入宗教组织,移民后反而加入了。多位香港移民在向调研团阐述自己信教经过的时候都提到,过去在香港虽然就读基督教学校,天天学习圣经的内容,但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加入教会,也没有这种信仰,直到移民以后,才感到有这种需要。不少大陆新移民也表示,他们在国内时大都是无神论者,到了国外才开始参加宗教组织活动的。

  (三)宗教组织当中高学历人士不断增加。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中高学历人士加入华人教会的人数在不断增加。相当部分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赴美留学的学生现都信仰了基督教,这也为后来华人教会的“繁荣”打下了基础。近年来,在拥有大型高科技工厂的郊区,还出现了“博士教会”的情形。调研团所到的洛杉矶郊区千橡市,经常参加华人教会活动的大约有1000多人,成年人当中95%以上都是在附近制药厂工作的博士,担任工程师、研究员等职务。这些高学历人士由于工作繁忙和住在郊区,平常难得与别的华人交流,到教会参加活动成了他们相互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四)中产阶层是华人宗教组织的中坚力量。调研发现,在宗教组织中经济收入属中产阶层的信众占了相当的比例,尤其是在新兴城市和郊区。这些信众大都有较稳定的职业,走过了为谋生而奔波劳碌的阶段。他们参与策划、热心组织宗教活动,为此出钱出力,是华人宗教组织的中坚力量。例如调研团在洛杉矶走访的一位有名的华人女律师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连其私家车的车头上都摆放着象征着佛教的莲花。她与多家佛教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经常出钱出力捐助有名的法师赴各地传法。

  (五)参加宗教组织活动者多,成为教徒者少。以基督教为例,要成为真正的信徒,一般都要履行特定的入教仪式,例如接受洗礼。尚未履行仪式的信众,大部分是作为团契小组的成员来参加教会组织的活动的。“团契”,就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基督教组织形式,只要求信众参加每周一次的礼拜活动,加入和退出是不受严格限制的。虽然华人新移民经常参加教会组织的活动,但其中履行仪式成为教徒的人员实际上并不多,大部分都只是团契成员。座谈时,一位大陆新移民对调研团说:“虽然我参加团契活动9年了,但我不打算接受洗礼,因为我无法相信圣经对耶稣的神奇力量的阐述。”

  三、华人参加教会活动的原因

  华人宗教组织,尤其是带有西方文化背景的教会组织,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华人参加呢?除了思想信仰方面的需求以外,加入这些组织还能够带来什么好处呢?调研团带着这个问题在洛杉矶和迈阿密分别采访了一批信众。

  (一)融入主流社会的需要。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基督教国家,也有学者称之为“基督立国”。总统就职时宣誓,证人作供时也宣誓,甚至在美国每一张纸币上都印有“IN GOD WE TRUST(奉主的名义)”。美国立国时的政治理念正是建立在基督信仰的基础之上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说:“我们不能期待,一个国家在除去宗教(基督教)后,还能维持高度的道德水平。”在美国,97%的人都信教,其中大部分是基督教。

  来自天津的大陆新移民陈军说:“在美国的文化中,圣经好像已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信教也是入乡随俗的一种表现。例如我们的子女在美国出生,他们的同学都信仰基督教,只有信教,我的孩子才能和他们的同学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加入教会,是新移民迅速了解当地社会主流思想,提升自己社会融入度的一个有效途径。加州州立大学人力资源系华人教授林连连称:“华人如果不信教,西人也不会仇视他,但是,如果这名华人是一个基督教徒,那么西人将会更加信任他。”

  (二)社交生活的需要。新移民初到美国,语言不通,住得也比较分散,彼此之间要沟通往来不是很容易。华人教会每周一次的礼拜活动,把住在教堂附近的华人都聚在一起了。大家在同一个团契活动,交流信息,分享移民生活经验,讨论社会、家庭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使不少新移民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建立起一个新的交友圈。对于一些不懂英语、不懂开车的老人家们,他们则更加珍惜这样的一个可以同声同气、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有一些年轻人因为平常忙于工作,只好利用参加华人教会活动的时间认识异性朋友。此外,还有一些商人借此机会扩充客户,推销商品、做保险生意等。总体而言,华人教会每周一次的聚会,给居住在教堂附近的华人们提供了一个社交的平台。

  (三)社会关怀的需要。新移民初到异乡,有时候生活落差比较大,心境难以平衡,或者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较大的波折、磨难,需要有人来开导和安慰。教会正好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寄托,缓解他们的压力,加上有经验的牧师、教徒以及教会内的热心人士向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使他们感到教会是一个温暖的地方,并主动参与教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为洛杉矶社团服务多年的叶先生,在向调研团提起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时,不禁声泪俱下。他说,正是在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教会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使他对教会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感情。

  (四)享受教会提供的社区服务。由于教会有信众的“奉献”(约占信众薪金的10%),因此华人教会资金来源比较充裕,能够做到免费为信众提供多种多样的社区服务,例如学习英语、参加讲座、法律咨询、协助找工作、提供廉租房、托老托幼、组织夏令营活动和郊游等。只要参加教会的活动,就能免费享受到这些服务,这对新移民来说无疑是最实际的,以至不少新移民在遇到问题时,都会马上想到要找教会协助解决。

  (五)道德教育的补充。调研团访问过不同类型的对象,从有关学者、教授,到牧师、宗教人士,到新移民家庭,大家都意见一致地反映,美国学校不像我国学校那样提供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灌输和传播思想道德的责任落在了宗教组织上,这些组织通过宗教学习、宗教仪式以及宗教活动来传播道德观念。由于大部分美国人信仰基督教,因此,基督教的道德观念也就成了美国社会的主流道德观念,很多华人教友在处理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时候,都是按照基督教的道德观念去处理的。一些家长虽然自己不信教,但却很安心地把孩子送到教会去学习,因为他们认为“在教会里成长的孩子不会坏”,可见教会在道德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西方教会为适应华人作出改良

  由于华人信众越来越多,华人教会也因应社会经济文化的需要和华人的要求作出了多方面的改良,从而增加了教会“华人化”的特色。

  第一,模糊了教派差异。在西方社会中,基督教信仰是相当严谨的,教派之间区分得特别清楚。如天主教、东正教等均信上帝,但它们的教义、体系是有区别的,一般西人在一个城市入了“长老会”,他到另一个城市也会入“长老会”而不会入“福音会”。但是华人对教派的纷争并不执着,华人教会也不强调教派,用当地侨胞的话来概括就是,“只要信基督就行,什么派的都可以加入”。

  第二,增加社交平台。西人教会是一个纯粹的宗教场所,华人教会则除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外,还有意识地为华人的社会交往提供机会。例如,西人到教会做完礼拜活动后就各自回家了,但华人教会还增加了午餐聚会这个环节,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华人沟通交流的需要,久而久之,“午餐聚会”已成为了华人教会有别于其他教会的一个重要标志。除此之外,华人教会还经常无偿或者以低廉的价钱租借场地给华人社团开展活动,为新移民聚会提供便利,借此增加教会在新移民心中的影响力。

  第三,传播中华文化。不少华人教会都增设中文学习班或者中文查经班,免费为新移民子女提供学习中文的机会。有些规模较大的教会,还组织民族舞蹈班、民族乐器班、中文唱诗班、厨艺班等,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向信众传播中华文化。2004年1月24日,洛杉矶侨社的一个舞龙队伍应邀到加州天使之母主教堂展开一项“舞龙庆新年”活动。该活动被誉为数百年来的第一次,也是洛杉矶天主教堂第一次庆祝春节。在舞龙表演结束时,教堂还举行了午后弥撒,来庆祝华人春节和猴年的到来。

  第四,针对不同华人群体的特点增设不同的服务。华人教会有很多独具华人特色的服务。例如“餐馆深夜查经班”,这是专门为了照顾在餐馆打工的华人而设立的。由于不少华人在餐馆打工,他们每天往往工作超过12小时,而且周一到周日都在上班。为了照顾这个群体的需要,一些热心人士在深夜到达这些工人的寓所,陪伴他们唱诗歌、查经,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怀。再如,老年华人移民美国常被称为坐“移民监”。为了服务这群年纪较大、不懂英语、不会开车的老人家,华人教会又成立了“万年青团契”,一群热心人士常常用车接送老人家往返教会,组织他们到各处景点参观,为他们组织聚会并提供娱乐活动,让老人家老有所乐。

  五、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华人信仰宗教的问题

  在华人的宗教信仰问题上,应当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尊重他们的选择,同时以一种客观、辩证、公正的眼光看待其宗教信仰的问题。
  过去,我们很少主动与华人宗教组织接触,我们应建立与宗教华人群体的联系。通过交往接触,了解宗教华人群体的需要,促进他们融入住在国,协助他们解决生存与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

  我们应当鼓励华侨华人社团与华人教会组织互动合作,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为华侨华人服务。例如2005年的圣诞节,南加华人侨团与教会首次合作,以“爱能改变一切”为主题举办迎圣诞歌舞晚会。华人社团的会员们、教会的教友们,甚至连当地的西人都赶来观看演出,整台晚会融合东西方文化,体现爱与和平的主题,全场基本座无虚席,并受到了观众和媒体的好评。通过举办这类文化活动,促进了南加州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使参加晚会的华人对当地基督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社团活动的知名度,使平常较少参加社团活动的教友们也逐渐认识到华侨华人社团的作用,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侨办)

(from http://qwgzyj.gqb.gov.cn/hwzh/134/824.shtml)

作者: 大麻瓜    时间: 2014-4-1 17:12
这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信息,还这么详细的报告,谢谢青草地
生活在多元化的北美,我们需要了解,需要包容,才能慢慢渗透容进去
作者: 宇宙洪荒    时间: 2014-4-1 18:19
这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信息,还这么详细的报告,谢谢青草地
生活在多元化的北美,我们需要了解,需要包容,才能慢慢渗透容进去
大麻瓜 发表于 2014-4-1 18:12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thumbu:正解!
不过有人非要去“华山论剑”,只能是自寻烦恼了。
作者: 孙参001    时间: 2014-4-1 18:20
hao文啊, 赞!
作者: 暖阳    时间: 2014-4-1 19:38
这个报告倒是很实事求是的。总的来说,教会、宗教组织对社会是起积极作用的。
作者: lambeattiger    时间: 2014-4-1 22:17
一位大陆新移民对调研团说:“虽然我参加团契活动9年了,但我不打算接受洗礼,因为我无法相信圣经对耶稣的神奇力量的阐述。”
那为什么参加团契活动9年呢,9年还是新移民?




欢迎光临 无忧论坛 (https://bbs.51.ca/)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