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论坛
标题: 小盐粒儿论天体宇宙 [打印本页]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1-21 10:20
标题: 小盐粒儿论天体宇宙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1-21 18:52 编辑
理论物理学通过为现实世界建立数学模型来试图理解所有物理现象的运行机制。通过“物理理论”来条理化、解释、预言物理现象。
比如大统一理论(Grand Unification Theory,缩写GUT)是关于强相互作用和电弱相互作用统一的一个理论,希望能借由单一个理论来解释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导致的物理现象。
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以后,从2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寻找一种统一的理论来解释所有相互作用,也就是解释一切物理现象,爱因斯坦晚年偏离物理界大方向自己研究大统一理论想通过“弱作用,磁场,强作用”来简单的解释宇宙直到他1955年逝世。他几十年的努力虽未成功,但却激励了后人。爱因斯坦在创建相对论时就意识到,自然科学中“统一”的概念或许是一个最基本的法则。还在30年代爱因斯坦就着手研究“大统一理论”,试图将当时已发现的四种相互作用统一到一个理论框架下,从而找到这四种相互作用产生的根源。这一工作几乎耗尽了他后半生的精力,以致于一些史学家断言这是爱因斯坦的一大失误。但是,在爱因斯坦的哲学中,“统一”的概念深深扎根于他的思想中,他越来越确信“自然界应当满足简单性原则”。虽然“大统一理论”没有成功,可是建立统一理论的思想却始终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物理学家们。
霍金宇宙论
在古典物理学中,一般相信时间和空间,是一个独立于自然界的概念,可以永久存在,但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时间和空间并非绝对,不再是独立于事件的背景,人类对时间的看法出现革命性的转变。
1920年代,哈柏利用100英寸的望远镜观天时,发现恒星并非均匀分布于整个空间,而是聚集在称为星系的集团之中。他同时发现几乎所有星系,都出现红移现象,即它们飞离我们,而星系离开我们越远,飞离的速度亦越快。这项发现带来新的问题,在更早的时候,所有星系是否离我们更近,甚至有一个宇宙的开端。
当时科学家曾尝试解释这种现象。1948年英国学者邦迪、高尔德和霍伊尔提出的稳恒态理论,提出宇宙会穿梭于扩张和收缩两种状态,但并没有开端;俄国学者利弗席兹和哈拉尼科夫则提出,物质若没有严格对称的收缩,最终会引起反弹,而密度保持有限,这亦避免了宇宙有开端的说法。这理论提出时,霍金当时21岁,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霍金当时并不相信这些学者的证明,于是联同当时已研究奇点的彭罗斯发展一套数学公式,证明宇宙不能反弹。该学说认为,如果广义相对论正确,宇宙起源将存在一个奇点。当时,奇点一般被视作黑洞的中心,内里有密度无限强、引力无限重、限时空曲率无限大,霍金当时设想,若重新走回宇宙诞生之时,全部物质聚成一点,这亦即为奇点。
1965年10月,人类发现一种散布于空间的微波背景辐射。这些能量极度微弱,能量值远低于一台微波炉,但科学家发现,要合理解释这种辐射,宇宙早期必定非常热,随着宇宙膨胀,辐射持续冷却,最终才会有出现微波背景。这一学说,进一步确认宇宙早期曾经出现大爆炸。
不过,霍金因应广义相对论,虽然解释了宇宙源自一个“奇点”,这些定理未能说明宇宙如何开始。霍金认为,这代表广义相对论在“奇点”中失效,该理论只能推测宇宙如何演化,却不能判断它如何起始,于是霍金试图合并量子理论及广义相对论,期望以此解释整个宇宙从诞生、以至演化的过程。
简而言之,广义相对论是处理极大的物理现象,而量子力学则处理极小尺度的结构。直至今日,科学家相信,若有人成功合并两套理论,则有可能成为一套更具一般性的理论,解释空间中任何物理现象,亦即物理学界一直追求的所谓大一统理论。霍金至今仍未能发展出这套理论,但科学界一般认为他的研究,为人类迈向大一统理论踏出重要一步。
丰富的想像力、精湛的数学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些都是成为理论物理学家需要培养的优良素质。
首先要说到哈勃定律
在物理宇宙学里,哈勃定律(Hubble's law)表明,来自遥远星系光线的红移与它们的距离成正比。这条定律是因证实者哈勃而命名。它被认为是空间尺度扩展(metric expansion of space)的第一个观察依据,和今天经常被援引作为支持大爆炸的一个重要证据。
在宇宙学研究中,哈勃定律成为宇宙膨胀理论的基础,以方程表示
v = H_0 D ;
其中,v 是由红移现象测得的星系远离速率,H_0 是哈勃常数,D是星系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2012年12月20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实验团队宣布,哈勃常数为69.32 ± 0.80 (km/s)/Mpc。
2013年3月21日,从普朗克卫星观测获得的数据,哈勃常数为67.80 ± 0.77 千米每秒每百万秒差距(67.80 ± 0.77 km/s/Mpc)。
利用“哈勃常数”可以推算出了宇宙的体积大小,证实宇宙的年龄为137.5亿年。同时可以证实宇宙暗能量的强度,暗能量对宇宙的膨胀起到了加速作用。
宇宙的未来是暴胀宇宙论所正在探讨问题。有物理宇宙学家指出,膨胀宇宙的未来很可能会为继续膨胀。若果事实如此,宇宙将因其膨胀而继续冷却,并会达到并不足以支持生命的温度。因此,膨胀宇宙的未来又称为大冻结。若果据宇宙学常数加速了宇宙的膨胀,星系间的距离将会持续增加。红移将会被拉长,到达的光子将会是长波长和低能量的光子。恒星的形成仍会维持于1×1012至1×1014年,但形成恒星的气体将会耗尽。当最后一颗恒星用完其燃料后,宇宙将不可能再支持生命及产生足够热量。跟据预测质子衰变的理论,恒星残余物将会消失,剩下的将会只是黑洞,而黑洞亦会因放出霍金辐射而慢慢消失。最终,若果宇宙温度达到一个均匀温度,那么再没有活动能在宇宙中作出,从而导致宇宙热寂。届时,宇宙将会空无一切,且毫无生机。温度亦会持续下降。
其他宇宙的未来有很多可能性,而这些主要有3种:持续膨胀、停止膨胀和收缩。
停止膨胀
宇宙若无足够能量,将会停止膨胀。停止膨胀将会是最理想的环境,宇宙温度适中之余,亦有足够资源支持恒星形成,甚至生命。
持续膨胀
宇宙终究是会继续膨胀的, 由于星系间并无回返的引力作用, 膨胀扩张是不会停止的。当然恒星的能量也会耗尽成为黑洞。
收缩
有些宇宙膨胀到某一阶段,将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收缩将会缩小各星系间的距离,令宇宙温度上升,并最后导大压缩,大爆炸的相反。但这样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宇宙。
对于宇宙的开始和归宿的研究,甚至超越科学,进入哲学范畴。
例如平行宇宙观,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或者叫多重宇宙论(Multiverse),指的是一种在物理学里尚未证实的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在我们的宇宙之外,很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宇宙,而这些宇宙是宇宙的可能状态的一种反应,这些宇宙可能其基本物理常数和我们所认知的宇宙相同,也可能不同。平行宇宙这个名词是由美国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1895年所发明的。
平行宇宙论经常被用以说明:一个事件不同的过程或一个不同的决定的后续发展是存在于不同的平行宇宙中的;这个理论也常被用于解释其他的一些诡论,像关于时间旅行的一些诡论,像“一颗球落入时光隧道,回到过去撞上了自己因而使得自己无法进入时光隧道”,解决此诡论除了假设时间旅行是不可能的以外,另外也可以以平行宇宙做解释,根据平行宇宙理论的解释:这颗球撞上自己和没有撞上自己是两个不同的平行宇宙。
在近代这个理论已经激起大量科学、哲学和神学的问题,而科幻小说亦喜欢将平行宇宙的概念用于其中。
还有爆炸收缩论,认为是一种循环过程因果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现先蛋还是先有鸡。宇宙中各星系间:星云聚集,重组混沌星球再爆炸循环过程;宇宙空间星球重组再爆炸循环”速度大于“宇宙空间星球收缩重组再爆炸循环,是一种循环过程因果的关系;
结论应该是宇宙中各星系间:星云聚集,重组混沌星球再爆炸循环过程;只是宇宙中各星系间星球爆炸在宇宙空间扩散速度、距离范围”大于“宇宙中各星系间星云内螺旋收缩时间重组星球再爆炸循环” ,也就是说星球爆炸扩散速度、距离范围是瞬间的,星云聚集重组星球时间较慢。
小盐粒儿 发表于 2013-11-19 09:27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好了!小盐兄,这里很清静,你可以回答我的问题了吧?
上帝粒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质子对撞产生的上帝粒子的质量比质子多1~200倍?我怀疑上帝粒子的质量是由质子被加强了的能量变来的!
作者: 纸纱窗 时间: 2013-11-21 10:26
支持马海这个帖子!
愿神开你灵眼
愿上帝祝福你!
作者: 稀泥派 老刘 时间: 2013-11-21 10:31
一个科普好贴,但不能加精,因为没有几个银,看的懂。。。呵呵。。。玩笑一下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1-21 11:43
先说说上帝粒子这个名称的来历:
上帝粒子的准确学名称为希格斯玻色子(英语:Higgs boson),希格斯玻色子是因物理学者彼得·希格斯命名,他是于1964年提出希格斯机制的六位物理学者中的一位。虽然这理论最终以希格斯的名字命名,在1960年至1972年之间,有很多物理学者对于这理论独立地做出不同贡献。2013年10月08日,因为“次原子粒子质量的生成机制理论,促进了人类对这方面的理解,并且最近由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属下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超环面仪器及紧凑μ子线圈探测器发现的基本粒子证实”,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在瑞典揭晓,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可见对于这一研究科学界非常重视。
为什么有上帝粒子这个名称呢?起源是美国物理学家、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利昂·莱德曼曾著有粒子物理方面的科普书籍《上帝粒子:如果宇宙是答案,那么问题是什么?》,后来媒体也沿用了这一称呼,常常将希子称作是“上帝粒子”(The God Particle)。莱德曼说他以“上帝粒子”为这粒子命名是因为这粒子“在当今物理学中处于极为中心的位置,对我们理解物质的结构极为关键、也极为难以捉摸”。不过他也开玩笑地补充说另一个原因是“图书出版商不让他把这粒子称作‘该死的粒子(Goddamn Particle)’,尽管这别称可能更恰当地表达了希子杳无踪迹的性质以及人们为之所付出的代价与遭受到的挫折感。”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1-21 12:34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1-21 12:36 编辑
哈哈!上帝粒子又名该死的粒子,纱窗姊满意吗?小盐粒兄也说“该死的粒子可能更恰当”呢!
我佩服小盐粒兄的,除了丰富的物理学知识外,还有他正直不偏倚的诚实品格,而不是以错为对,是非扭曲,强词夺理那种人,我很开心结识这个益友。多谢指教!
还有1x1012和1x1014年是怎么个算法?是否上亿年了?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1-21 12:50
爱因斯坦提出的最著名的一个方程,E = mc2,将能量和质量联系在了一起。后果之一便是,当大质量粒子高速对撞在一起时,释放出来的能量能够用来创造出其他的大质量粒子。所以简单说,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是从带有高能量的质子对撞,这质子携带的多余能量转换而来。
基本粒子被分成3大类:夸克、轻子与玻色子。
如果把物质分割得越来越小,最终,会得到构成物质的分子或者原子。但这些东西还能进一步分解成电子和原子核。而原子核又可以继续被分割成构成它们的质子和中子。它们的内部则是夸克。到了这一步,就已经抵达了标准模型(我们当前的粒子物理学理论)之中,我们视为是基本的那一层面。不管一开始分割的是什么物质,到了这个地步,都会得到一大堆夸克和一大堆电子之类的粒子。
所有这些物质粒子都有一个属性,被称为“质量”——这是一种抗拒被移来移去的属性。不同粒子的质量各不相同,从质量最轻的电子中微子到质量最重的顶夸克,跨越超过11个数量级之多。
在标准模型之中,构成物质的费米子通过作用力发生相互作用,而作用力是由另一大类被称为“玻色子”的粒子传递的。以电磁力为例,是它使得原子能够形成,驱动电流在我们的电器中奔腾,而传递电磁力的玻色子则是光子。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取决于电荷的多寡:电子(携带1个负电荷)感受到的电磁力,就要强于夸克(携带- 或者+ 个电荷)。不带电荷的中微子,根本感受不到电磁力。
夸克还拥有各自的“色荷”,被称为胶子的粒子依据色荷产生强核力。这种力要比电磁力强得多,但奇怪的是,胶子本身也携带色荷,因而会彼此粘黏在一起。于是,我们从未见到过夸克和胶子以游离态的形式自由自在地漫游,只能在质子和中子之类的粒子内部才能看到它们——强核力的作用范围也不会超出亚原子尺度的范畴。
至于标准模型中的第三种作用力,弱核力的强度相当弱,但如果没有它,驱动太阳和其他恒星的放射性衰变就不会发生。这种力之所以微弱,大约是因为携带这种力的粒子——W玻色子和Z玻色子——质量几乎是质子的100倍。创造出这样的粒子需要大量能量。在通常条件下,如果可以的话,物质粒子更愿意交换没有质量的光子来发生相互作用。
玻色子(英语:boson) 是依随玻色-爱因斯坦统计,自旋为整数的粒子。玻色子不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即处于单独一个量子态上的粒子数目不受限制,在低温时可以发生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为纪念希格斯和印度物理学者萨特延德拉·玻色而命名。
玻色子包括:
胶子 - 强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自旋为1,有8种
光子 - 电磁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自旋为1,只有1种
W 及 Z 玻色子 - 弱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自旋为1,有3种
引力子 - 引力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自旋为2,只有1种,尚未被发现
希格斯玻色子 - 自旋为0,目前只发现1种
介子 - 由两个费米子——夸克组成的强子。
由偶数个核子组成的原子核。因为质子和中子都是费米子,故含偶数个核子的原子核是自旋为整数的玻色子。
声子
希格斯玻色子具有质量,而且是所有物质的质量之源。
在粒子物理学里,标准模型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框架,可以描述强力、弱力及电磁力这三种基本力及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粒子。由于基本粒子和基本力形成了物理世界,所以,除了引力以外,标准模型可以合理解释这世界中的大多数物理现象。最初,标准模型所倚赖的规范场论禁止基本粒子拥有质量,这很明显地显示出初始模型不够完善。后来,物理学者研究出一种机制,能够利用对称性破缺来赋予基本粒子质量,同时又不会抵触到规范场论。这机制被称为希格斯机制。在所有解释质量起源的机制之中,希格斯机制是最简单、最被认可的一种。物理学者已完成很多实验,并确实侦测到这机制引发的许多种效应,但是他们不确切了解这机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希格斯机制假定宇宙遍布著希格斯场,能够与某些基本粒子相互作用,利用对称性破缺使得它们获得质量。希格斯玻色子是希格斯场的振动,是希格斯场存在的明确证据,就好像从观察海面的波浪可以推论出大海的存在。假若希格斯玻色子被证实存在,则希格斯场应该也存在,连带地确认希格斯机制与标准模型基本无误。
希格斯场的中心思想就在于:即使处于最低能的状态,空间也绝非空无一物。在空间中穿行的粒子或多或少会与这个场发生作用,这种作用使粒子在运动时产生了一种“粘黏”的特性,也就是质量。W玻色子和Z玻色子通过与这个场的某种相互作用获得了它们的质量,费米子则通过另外一种相互作用获得了质量。由于希格斯场不携带净的电荷或者色荷,光子和胶子根本不与它发生作用,因此仍然没有质量。
标准模型明确指出,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很难证实。与其它粒子相比较,制造希格斯玻色子需要极大的碰撞能量,必须建造超级粒子加速器以提供这样大的能量。尽管这样做,每一次碰撞制造出其它粒子的可能性还是比制造出希格斯玻色子的可能性大很多。即使希格斯玻色子被制成,它也会迅速衰变成别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寿命非常短暂,在10-22秒内,就会发生衰变,从而难以检测到,只能靠着辨认与分析衰变后的产物来推断它们大概是从希格斯玻色子生成,而不是从其它来源生成。此外,很多其它衰变也会显示出类似的迹象,这使得寻找希格斯玻色子有如大海捞针。只有依靠先进的超级粒子加速器与精准的侦测器,物理学者才可观测数之不尽的粒子碰撞事件,将获得的纪录数据加以分析,寻找希格斯玻色子的蛛丝马迹,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计算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可能性,确定所得到的结果绝对不是来自偶发事件。
经过数年努力,大型强子对撞机侦测到质量大约为125GeV的新玻色子,这新玻色子符合理论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与性质,但物理学者仍旧需要完成更多实验,才能够作定论。假若新玻色子真的是希格斯玻色子,物理学者就可以开始研究它的物理性质是否完全与标准模型现有版本的预测一致。已得到的实验数据并不排除新玻色子不是希格斯玻色子的可能性,或者是另一种带质量玻色子。假若新玻色子是另一种带质量玻色子,则标准模型势必会遭到大幅度修改。
关于粒子的质量,我们先来说一个概念:电子伏(electron volt),符号为eV,是能量的单位。代表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仑)经过1伏特的电位差加速后所获得的动能。电子伏与SI制的能量单位焦耳(J)的换算关系是
1 eV = 1.602176565(35)×10-19 J
爱因斯坦提到能量等同于质量,即有名的能量转换公式E=mc2(1克= 9 × 1013焦耳)。这在粒子物理中的使用,质量和能量常可互换,使用eV/c?或甚至直接使用eV作为质量的一个单位。(后者的使用时机,把光速C设为不具单位的1。)
例如,一个电子及一个正子(电子的反粒子),都具有质量大小为511 keV,能对撞毁灭以产生1.022 MeV的能量。质子,一个标准的重子,具有质量0.938 GeV。
1 eV/c? = 1.783 × 10?36 kg
1 keV/c? = 1.783 × 10?33 kg
1 MeV/c? = 1.783 × 10?30 kg
1 GeV/c? = 1.783 × 10?27 kg
1 TeV/c? = 1.783 × 10?24 kg
理论而言,希子的质量或许可以间接估计。在标准模型里,希子会造成一些间接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希格斯回路会造成W玻色子质量和Z玻色子质量的小额度修正。通过整体拟合从各个对撞机获得的精密电弱数据,可以估计希子的质量为94+29
?24 GeV,或小于152 GeV,置信水平95%。
许多理论学家预测新的物理学会建构在标准模型之上能量在TeV的尺度,基于不足的标准模型性质。希格斯粒子(或其他的电弱对称机制)可能的最大质量是1.4 TeV;除了这一点,标准模型变的不相容,因为统一性违反了一些散射的过程。许多超对称性的模型预测出最轻的希格斯粒子的质量比现在实验再高一点,大约120 GeV或者更低。
而质子的质量是938 MeV/c?,即1.6726231 × 10-27 kg,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36.5倍。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1-21 13:51
哈哈!上帝粒子又名该死的粒子,纱窗姊满意吗?小盐粒兄也说“该死的粒子可能更恰当”呢!
我佩服小盐粒兄的,除了丰富的物理学知识外,还有他正直不偏倚的诚实品格,而不是以错为对,是非扭曲,强词夺理那种人,我很开心结识这个益友。多谢指教!
还有1x1012和1x1014年是怎么个算法?是否上亿年了?
骑马海 发表于 2013-11-21 12:34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大概是我打错了,不知道n次方怎么输入,抱歉啦!
作者: 退而结网 时间: 2013-11-21 14:06
哈哈!上帝粒子又名该死的粒子,纱窗姊满意吗?小盐粒兄也说“该死的粒子可能更恰当”呢!
我佩服小盐粒兄的,除了丰富的物理学知识外,还有他正直不偏倚的诚实品格,而不是以错为对,是非扭曲,强词夺理那种人,我很开心结识这个益友。多谢指教!
还有1x1012和1x1014年是怎么个算法?是否上亿年了?
骑马海 发表于 2013-11-21 12:34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這個貼是你發的唯一靚貼,thx
但是你無時無刻不在以自己的好恶論斷人家,你又怎樣話自己?知道人家會這樣話你?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1-21 14:41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1-21 15:03 编辑
小盐粒兄解释得非常详细,确是一流教授功力,令我这门外汉顿开茅塞,也显示物理学家如何孜孜不倦研究的深湛学问,非一般常人所能想象。
小的东西,我现在没法问下去了。却想问大的东西,照说宇宙大冻结论的过程,起初是太阳消失,跟着是白矮星,中子星,红矮星都一一慢慢消失(听说是100兆年后?),我还以为人类到时能从黑洞里抽取能量维持生活,但现在才知最后黑洞也要消失了(当然黑洞比星体大亿兆倍,而霍金辐射消耗更少,时间相信比红矮星长许多),那么理论上的白洞又如何呢?
作者: 孙参001 时间: 2013-11-21 14:46
的确是好贴,但确实看不明白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1-21 15:00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1-21 15:01 编辑
这就是小盐粒兄要另开新帖的缘故,如果在那些旧帖,会闷死许多人,:aplain:
作者: 退而结网 时间: 2013-11-21 15:17
:yes:回复 11# 骑马海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1-21 15:29
小盐粒兄解释得非常详细,确是一流教授功力,令我这门外汉顿开茅塞,也显示物理学家如何孜孜不倦研究的深湛学问,非一般常人所能想象。
小的东西,我现在没法问下去了。却想问大的东西,照说宇宙大冻结论的过程,起初是太阳消失,跟着是白矮星,中子星,红矮星都一一慢慢消失(听说是100兆年后?),我还以为人类到时能从黑洞里抽取能量维持生活,但现在才知最后黑洞也要消失了(当然黑洞比星体大亿兆倍,而霍金辐射消耗更少,时间相信比红矮星长许多),那么理论上的白洞又如何呢?
骑马海 发表于 2013-11-21 14:41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这里要提到一位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1873—1916)德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
他发现了照相底片变黑定律,发明了焦外照相法天体测光,奠定了照相测光的基础。史瓦西是照相测光的开创者之一,曾提出底片上的星象密度并不取决于星光照度和露光时间的乘积,而取决于星光照度和露光时间的p(p小于1)次方的乘积,后来这一关系被称为史瓦西定律,p则称为史瓦西因子。1906年指出恒星大气中自内向外的热转移主要不是靠对流而是靠辐射,并提出恒星大气中辐射平衡的概念和局部热动平衡的假设。认为整个恒星大气并不处于严格热动平衡状态,但就离恒星中心同样距离的某一薄层而言,可看成处于局部热动平衡下,并可引入一个局部温度来表征它的热状态。在这基础上建立了辐射转移的定量理论。1916年推导出广义相对论球对称引力场的严格解,表征了球对称物体所产生的静态引力场的四维时空的度量性质。后来被命名为史瓦西度规。还提出了物体的史瓦西半径的概念。当一颗恒星发生引力坍缩、收缩到这一半径大小时,就会变成黑洞。他还是玻尔原子光谱理论的先驱者,和A·索末菲各自独立地提出了普遍“量子化定则”,推出了电场对光影响的斯塔克效应的完整理论。
白洞(又称白道)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与黑洞(又称黑道)相反的特殊“假想”天体,是大引力球对称天体的史瓦西解的一部分。当前,白洞仅仅是理论预言的天体,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白洞的存在。其性质与黑洞完全相反。同黑洞一样,白洞也有一个封闭的边界。与黑洞不同的是,白洞内部的物质(包括辐射)可以经过边界发射到外面去,而边界外的物质却不能落到白洞里面来。因此,白洞像一个超级喷泉,不断向外喷射以重粒子为主要形态表现的物质,(能量)。白洞学说在天文学上主要用来解释一些高能现象。白洞是否存在,尚无观测证据。有人认为,白洞并不存在。因为,白洞外部的时空性质与黑洞一样,白洞可以把它周围的物质吸积到边界上形成物质层。只要有足够多的物质,引力坍缩就会发生,导致形成黑洞。另外,按照当前的理论,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可能经坍缩而形成黑洞;但并不知道有什么过程会导致形成白洞。如果白洞存在,则可能是宇宙大爆炸时残留下来的。有底称为洞,无底的称为道。
从定义上来说,白洞与黑洞是物理学家们根据黑洞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上所提出的“假想”物体,或一种数学模型。物理学界和天文学界将白洞定义为一种超高度致密物体,其性质与黑洞完全相反。白洞并不是吸收外部物质,而是不断地向外围喷射各种星际物质与宇宙能量,是一种宇宙中的喷射源。简单来说,白洞可以说是时间呈现反转的黑洞,进入黑洞的物质,最后应会从白洞出来,出现在另外一个宇宙。由于具有和“黑”洞完全相反的性质,所以叫做“白”洞;又因为黑洞的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而白洞和黑洞是完全相反的(连光也会被排斥掉),所以呈现为白色,叫做白洞。它有一个封闭的边界,聚集在白洞内部的物质,只可以向外运动,而不能向内部运动。因此,白洞可以向外部区域提供物质和能量,但不能吸收外部区域的任何物质和辐射。白洞是一个强引力源,其外部引力性质与黑洞相同。白洞可以把它周围的物质吸积到边界上形成物质层。白洞学说主要用来解释一些高能天体现象。当前天文学家还没有实际找到白洞,还只是个理论上的名词。白洞是理论上通过对黑洞的类比而得到的一个十分“学者化”的理论产物,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数学模型。
和黑洞完全不一样,白洞不会吸收任何物体,相反的,白洞会不断释放出物质,包括基本粒子和场。
白洞和黑洞一样,有一个封闭的“视界”。不过和黑洞不一样,时空曲率在这里是负无穷大,也就是说,在这里,白洞对外界的斥力达到无穷大,即使是光笔直向白洞的奇点冲去,会被其弹回,所以它不可能进入白洞一步。
理论上,白洞也可以根据是否旋转,是否带有电荷而区分类型,但是理论物理学家们认为,白洞的无穷大的斥力会迫使白洞不带有任何电荷,因为电荷很容易就被赶到了视界外。而旋转,也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不过白洞看来只可能是一种想象中的产物。因为如果白洞不吸收任何物体而仅仅是喷射物质(能量),那么无论这个白洞的质量有多大,它的物质也会很快地被喷射光。
到目前为止,“白洞”还只是个理论名词,科学家并未实际发现。在技术上,要发现黑洞,甚至超巨质量黑洞,都比发现白洞要容易的多。也许每一个黑洞都有一个对应的白洞!但我们并不确定是否所有的超巨质量的“洞”都是“黑”洞,也不确定白洞与黑洞是否应成对出现。但就重力的观点来看,在远距离观察时两者的特性则是相同的。
黑洞作为一个发展终极,必然引致另一个终极,就是白洞。其实膨胀的大爆发宇宙论中,早就碰到了原初火球的奇点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这个奇点的最大质量与密度和黑洞的奇点是相似的, 但他们的活动机制却恰恰相反。高能量超密物质的发现,显示黑洞存在的可能,自然也显示白洞存在的可能.如果宇宙物质按不同的路径和时间走到终极,那么也可能按不同的时间和路径从原始出发,亦即在大爆发之初的大白洞发生后,仍可能出现小爆发小白洞。而且,流入黑洞的物质命运究竟如何?是永远累积在无穷小的奇点中,直到宇宙毁灭,或者在另一个宇宙涌出?
从恒星、星系演化为黑洞有数理可循,但白洞靠什么来触发,当前却依然茫然无绪。无论如何宇宙至少触发过一次,所以白洞的研究显然与宇宙起源的研究更有密切的关系,因而白洞学说通常与宇宙学及结合起来。人们努力的方向不在于黑白洞相对的哲学辩论,而在于它的物理机制问题。
有人认为,类星体的核心就可能是一个白洞。当白洞内中心点附近所聚集的超密态物质向外喷射时,就会同它周围的物质发生猛烈碰撞,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因此,有些X射线、宇宙线、射电爆发、射电双源等现象,可能与白洞的这种效应有关。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1-21 18:44
妙妙妙!哈哈!小盐粒兄真个令我五体投地!怪不得有人说大爆发根本就是个大白洞!
不过类星体是白洞则有疑问,因为类星体都是数十亿年以前宇宙初期的东西,似乎是组成初期星系的可能性较多?如果是由黑洞演变,就应该是近期才有的东西,怎么在数十亿年以后却一个也不见呢?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1-22 11:21
20世纪六十年代,天文学家在茫茫星海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天体,从照片看来如恒星但肯定不是恒星,光谱似行星状星云但又不是星云,发出的射电(即无线电波)如星系又不是星系,因此称它为“类星体”。类星体的发现,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星际分子并列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
类星体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观测到的最遥远的天体,距离地球至少100亿光年。类星体是一种在极其遥远距离外观测到的高光度和和强射电的天体。类星体比星系小很多,但是释放的能量却是星系的千倍以上,类星体的超常亮度使其光能在100亿光年以外的距离处被观测到。据推测,在100亿年前,类星体数量更多,光度更大。
类星体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它比正常星系亮1000倍。对能量如此大的物体,类星体却不可思议地小。与直径大约为10万光年的星系相比,类星体的直径大约为1 光天(light-day)。一般天文学家相信有可能是物质被牵引到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中,因而释放大量能量(喷发激烈射线)所致。这些遥远的类星体被认为是在早期星系尚未演化至较稳定的阶段时,当物质被导入主星系中心的黑洞增添“燃料”而被“点亮”。
类星体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很大的红移,表示它正以飞快的速度在向地球远离。类星体离地球很远,大约在100亿光年以外,可能是目前所发现最遥远的天体,天文学家能看到类星体,是因为它们以光、无线电波或x射线的形式发射出巨大的能量。
产生原理:在宇宙中超高速运行具有星系核的星系,当它追及到另一个具有星系核的星系时,如果两者的运行速度相近,就会相互吞噬,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星系。倘若这两个星系的星系核相遇,就会相互绕转而形成一个质量更大的高速旋转的星系核。这个高速旋转的星系核就像一个巨大的发电机,从它的两极爆发出能量强大的粒子流向远方喷射。星系核的能量越大,喷射粒子流的流量也就越大,喷射得也就越遥远。类星体在喷射高能粒子流的时候,会消耗其自身的能量,然而,当它俘获了其它星团或者星系以后,就会增添能量。类星体在宇宙里超高速运行的过程中,吞噬了它所遇到的所有天体。类星体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
类星体在类星体发现后的二十余年时间里,人们众说纷纭,陆续提出了各种模型,试图解释类星体的能源疑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黑洞假说:类星体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它不断地吞噬周围的物质,并且辐射出能量。
白洞假说:与黑洞一样,白洞同样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类天体。与黑洞不断吞噬物质相反,白洞源源不断的辐射出能量和物质。
反物质假说:认为类星体的能量来源于宇宙中的正反物质的湮灭。
巨型脉冲星假说:认为类星体是巨型的脉冲星,磁力线的扭结造成能量的喷发。
近距离天体假说:认为类星体并非处于遥远的宇宙边缘,而是在银河系边缘高速向外运动的天体,其巨大的红移是由和地球相对运动的多普勒效应引起的。
超新星连环爆炸假说:认为在起初宇宙的恒星都是些大质量的短寿类型,所以超新星现象很常见,而在星系核部的恒星密度极大,所以在极小的空间内经常性地有超新星爆炸。
恒星碰撞爆炸:认为起初宇宙较小时代,星系核的密度极大,所以常发生恒星碰撞爆炸。
活动星系核说: 类星体实际是一类活动星系核(AGN)。而普遍认可的一种活动星系核模型认为,在星系的核心位置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 在黑洞的强大引力作用下,附近的尘埃、气体以及一部分恒星物质围绕在黑洞周围,形成了一个高速旋转的巨大的吸积盘。在吸积盘内侧靠近黑洞视界的地方,物质掉入黑洞里,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辐射,形成了物质喷流。而强大的磁场又约束着这些物质喷流,使它们只能够沿着磁轴的方向,通常是与吸积盘平面相垂直的方向高速喷出。如果这些喷流刚好对着观察者,就能观测到类星体。
作者: 抬头看 时间: 2013-11-22 12:29
小鬼,你变得可爱起来了嘛:eyebrows: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1-22 14:47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1-22 14:52 编辑
恕我胡说八道,我认为以上各种说法都不太符合实情,早期星系核假说是最好的,但我不明白为什么百亿年前的黑洞会发光,而现在的不发光?我怀疑类星体不是黑洞,也不是白洞,而是一种星系早期结构。当时星系中心沒有黑洞,是星系核因重力过大发生坍塌形成初期星系黑洞时的过程,就像超新星一样,发出巨量光和热,而星系核比超新星巨大得多,坍塌期很长,就是类星体,之后就中心黑洞形成而变为现在的星系了。
所以现在的宇宙已看不到类星体。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1-22 14:53
这里不是你玩的地方,还是回去教会玩吧!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1-23 11:48
恕我胡说八道,我认为以上各种说法都不太符合实情,早期星系核假说是最好的,但我不明白为什么百亿年前的黑洞会发光,而现在的不发光?我怀疑类星体不是黑洞,也不是白洞,而是一种星系早期结构。当时星系中心沒有黑洞,是星系核因重力过大发生坍塌形成初期星系黑洞时的过程,就像超新星一样,发出巨量光和热,而星系核比超新星巨大得多,坍塌期很长,就是类星体,之后就中心黑洞形成而变为现在的星系了。
所以现在的宇宙已看不到类星体。
骑马海 发表于 2013-11-22 14:47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星系核是星系中心质量密集的区域,由大量的恒星、等离子体和高能粒子等组成。星系核有宁静星系核和活动星系核两种。宁静星系核中有各种光谱型的恒星,可能还存在中子星、白矮星等致密星。宁静星系核常产生幂律谱形式的射电辐射。活动星系核具有剧烈活动现象,一般认为它的核心是一个黑洞,存在吸引力和喷流,还会发生星系核爆发。星系核爆发是宇宙中最壮观的天文现象之一。
大多数星系都有很密集的中心部分。以辐射压和引力相平衡等为依据,可以推知星系核的质量M约为10的8次方个太阳质量。
因宁静星系核相对较稳定,我们主要看看活跃星系核。
活跃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缩写为AGN)是河外天体中的一类中央核区活动性很强的系外星系,可以定义为:其主要特征为核活动,是产生于恒星中热核反应以外的另一种能源,并在某些现象中有着相当的影响。这个定义是非定量的,正常星系的核也有活动性,因此活动星系核的下边界可以延伸到某些正常星系。活动星系核寄居的星系称之为活动星系,在活动性最强的类星体中本底星系作用极小,往往只言核,按习惯,对活动性较差的活动星系,我们也统称为活动星系核。一般不严格区分活动星系和活动星系核。
为使活动星系核含义更明确,可采用以下观测特征加以限定:
1. 有比正常星系更亮的致密核;
2. 在某些不太宽的波段(如射电、光学、X射线波段等)表现为非恒星的连续谱;
3. 存在原子和离子的发射谱线;
4. 连续谱和发射线的强度、偏振和谱形随时间变化;
5. 相对于正常星系有更强的高能光子(如X射线,γ射线等)的发射能力。
具有以上全部或部分特征的核就定义为活动星系核。类星体具有上述全部特征,是活动性最强的活动星系核。可见光谱线性质是活动星系核最关键的证认。
典型的活动星系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光度
光学光度与普通星系核相差不大,射电光度大约是普通星系的20~2×10的6次方倍,而类星体高达6×10的6次方倍。
2、快速光变
光变周期一般在几天到一年左右,甚至有的活动星系核光变周期只有几个小时
3、非热连续辐射,高偏振辐射
正常星系的辐射为黑体辐射,最大值位于光学波段,而活动星系核光谱复杂,极大值在远红外波段(非热辐射)
4、射电波段有特殊形态
常有喷流、亮核、不规则形态被人们在射电波段观测到
5、强发射线
发射线来源于中心区高能辐射对周围环境的电离,通常在光谱上表现为金属线
6、其宿主星系较为暗淡
活动星系核可分为多种亚型,名词多大数十种,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分类不是简单的事。早期都是根据部分观测结果来命名和分类的,并沿用至今。更物理的分类应在明确了核区内部过程和外部结构后,并选定合理的物理参量进行。主要类型有:赛弗特星系,类星体,射电星系,蝎虎天体(BL Lac Object/Blazars),光学剧变类星体等。
与此同时,各种类型之间又出现了交迭和融合,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所有这些现象启发人们,所有这些分类很可能只是表面现象,而背后有着统一的物理过程。由于某几个基本物理参量的变化,才造成观测特征上形形色色的差别。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建立活动星系核统一模型的趋向,在建立活动星系核的统一模型的探索过程中,黑洞吸积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普遍认为,活动星系核内区的标准模型中包括四个主要部分:
1.中心天体是大质量黑洞,其质量量级为10的6次方至10的9次方倍的太阳质量;
2.围绕黑洞的是一个较差转动的吸积盘;
3.存在与中心天体转轴方向一致的喷流;
4.在盘内区或其附近形成发射硬X射线的冕区。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1-23 15:06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1-23 15:07 编辑
和你谈话真爽,你像个白洞啊!我的推测也有点靠谱,照你说类星体就极有可能是百亿年前的爆发星系核了,可你说近代的星系核也有爆发,可我没听说过,能举个例子吗?哈勃望远镜看到了吗?两个黑洞和周围的吸积盘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1-23 15:55
这是我在NASA网站找到的资料:
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 ... lactic-nucleus.html
还可以参考这条信息:
http://www.dailygalaxy.com/my_we ... f-all-galaxies.html
作者: 抬头看 时间: 2013-11-23 17:31
喂,说你呢,你嚼着自己鼻子上弄了棵葱,从此自己就可以装象了??:aplaster:
你嚼着转贴了人家几个科学论贴,就可在外行人面前忽悠人、你就成了科学家?
念了几遍阿米托福,你就嚼着自己成了“佛爷"?? 俺那个亲!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1-24 15:06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1-24 15:55 编辑
喂!小盐粒兄,现在的物理学家只注重研究现在的星系核和黑洞,还未有把百亿年前的星系核和类星体扯上关系,不如你在这方面研究一下,能否提出类星体可能和宇宙早期星系核坍塌有关的假说?好像科学家未有提及星系核的超级黑洞形成的过程?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1-25 13:07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1-25 13:08 编辑
不见回应?可能我这类星体是星系核坍塌爆发的假说推理不对了。好,咱们谈别的
宇宙大冻结论注定一切物质和能源消灭了,但星系和黑洞只佔宇宙物质4%,还有96%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呢?又是什么回事?
人类的科学起点只有数百年,现在已开始发现暗物质和暗能量了,照目前人类的科学发展,是以几何级飚升的,相信几百年后,有可能掌握和运用暗物质和暗能量了罢?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1-25 21:41
本帖最后由 小盐粒儿 于 2013-11-25 21:43 编辑
不见回应?可能我这类星体是星系核坍塌爆发的假说推理不对了。好,咱们谈别的
宇宙大冻结论注定一切物质和能源消灭了,但星系和黑洞只佔宇宙物质4%,还有96%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呢?又是什么回事?
人类的科学起点只有数百年,现在已开始发现暗物质和暗能量了,照目前人类的科学发展,是以几何级飚升的,相信几百年后,有可能掌握和运用暗物质和暗能量了罢?
骑马海 发表于 2013-11-25 13:07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昨天是敬拜上帝的日子,下午还要上班,所以没有回复您的帖子,请原谅。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份最新的天体观测研究报告显示,科学家在一个遥远的星系中发现了一个巨型星系核,是此前见过的最大星系核,其形成机制可能源于两个黑洞的合并事件。新发现的巨型星系核的跨度达到了1万光年,研究人员将其编号为A2261-BCG。天文学家使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发现了它的存在,星系核呈现出难以想象的巨大,其所在的星系跨度是我们银河系的10倍,星系核区所发出的星光显得有些怪异,并没有出现通常在星系核区可以看到的恒星聚光现象。
对A2261-BCG天体的观测细节描述上最后一点显得有些令人吃惊,因为超大质量黑洞被认为潜伏在该星系的核心附近,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星系中央都存在超大质量黑洞。根据本项研究的合著者、来自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国家光学天文观测台天文学家托德·劳尔(Tod Lauer)介绍:“我们使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对该星系核区进行观测,就如同将一个最大桃子给切开来,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其中存在桃核。我们不能肯定地说该星系中央不存在黑洞,但哈勃望远镜的观测显示在该星系核区内不存在恒星集中的现象。”
A2261-BCG星系是阿贝尔2261星系团中最亮的天体之一,其具有较为明亮的特征,其宽度达到了100万光年,距离地球三十亿光年,令科学家感到奇怪的是该星系存在一个明亮的、臃肿的核区,是其他极度发光核区三倍。天文学家认为该星系中央发生了黑洞合并事件,数十亿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可能使得星系核心出现“臃肿”。之所以在核区未发现大量的恒星集群释放的光线,其中一个方案认为黑洞合并事件分散了星系内恒星的位置,一个黑洞失去运转的动力来源而坠入另一个黑洞中。
另一个方案认为黑洞合并事件可创建引力波,这是一种独特的时空结构涟漪,并在一个方向上体现出最强的辐射释放,使得星系中的超大质量黑洞被“踢出”中央核区。国家光学天文观测台天文学家托德·劳尔认为黑洞有些像恒星的“锚地”,在引力作用下恒星可围绕黑洞进行轨道运动,如果我们将其移除,那么星系将突然损失大量的质量。A2261-BCG天体中的恒星似乎并没有那么集中,而且他们处于向外运动的过程中。
根据位于巴尔的摩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本项观测论文的第一作者马克·珀斯特曼(Marc Postman)认为天体“弹射”理论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观测宇宙却是非常有趣的,有时你会发现一些奇特的东西。目前研究小组正在寻找A2261-BCG中央黑洞的证据,如果它是存在的话就可以探测到该黑洞产生的射电波。天文学家小组正在接触位于新墨西哥州的射电望远镜阵列,希望通过该望远镜来观测。本项研究已经发表在9月10号的《天文物理》期刊上。
附上由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阿贝尔2261星系团照片,其中一个最大最亮的星系中便存在巨型核区。(不小心帖重复了)
-
76814569.jpg
(21.45 KB, 下载次数: 129)
-
76814569.jpg
(21.45 KB, 下载次数: 136)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1-25 22:13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1-25 22:15 编辑
根据您帖的照片,中心的大星系属楕园星系,不是漩涡星系(其他多是涡状星系)。楕园星系一般都比旋涡星系大,而且不会旋转。
椭园星系多数由两个以上的涡状星系合并而成,听说咱们的银河星系将来也会和仙女座星系合并成楕园星系。
但这个星系太巨大了,中心的黑洞可能不止两个,以致出现反常现象,把恒星排斥出去?(又信口开河了)哈哈!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1-25 22:19
啊!您是安息复临会的?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1-25 22:28
关于宇宙大冻结论和科学家提及的宇宙未来大冻结,是两个不同概念。
宇宙大冻结理论由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于2012年8月提出。该理论认为,宇宙不是在130多亿年前的“大爆炸”(Big Bang)中诞生,而是因为“大冻结”(Big Chill)而诞生。该理论认为,空间的三个维度和时间这一维度是因宇宙“冻结”而形成。这项理论是人类长期以来探寻宇宙本质奥秘征程中的最新一项努力。
关于大冻结, 是在发现暗能量之前,宇宙学家认为宇宙的未来存在有两种图景:如果宇宙能量密度超过临界密度,宇宙会在膨胀到最大体积之后坍缩,在坍缩过程中,宇宙的密度和温度都会再次升高,最后终结于同爆炸开始相似的状态——即大挤压;相反,如果宇宙能量密度等于或者小于临界密度,膨胀会逐渐减速,但永远不会停止。恒星形成会因各个星系中的星际气体都被逐渐消耗而最终停止;恒星演化最终导致只剩下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相当缓慢地,这些致密星体彼此的碰撞会导致质量聚集而陆续产生更大的黑洞。宇宙的平均温度会渐近地趋于绝对零度,从而达到所谓大冻结。此外,倘若质子真像标准模型预言的那样是不稳定的,重子物质最终也会全部消失,宇宙中只留下辐射和黑洞,而最终黑洞也会因霍金辐射而全部蒸发。宇宙的熵会增加到极点,以致于再也不会有自组织的能量形式产生,最终宇宙达到热寂状态。
2003年威尔金森微波背景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和斯隆数字巡天(SDSS)天文观测以其对宇宙学参数的精确测量,WMAP的结果告诉我们,宇宙中普通物质只占4%,23%的物质为暗物质,73%是暗能量, SDSS 也给出类似的结果。2013年,Planck spacecraft卫星给出的数据是,68.3%的暗能量, 26.8%的暗物质,以及4.9%的通常物质。
暗物质不发光,但是它有显著的引力效应。比如,对于一个星系考虑距其中心远处的天体的旋转速度,如果物质存在的区域和光存在的区域是一样的话,由牛顿引力定律可知,距离中心越远,速度应该越小。可是天文观测事实不是这样的,这就说明当中有看不见的暗物质。目前各种天文观测和结构形成理论强有力地表明宇宙中有大约三分之一是暗物质。中微子是一种暗物质粒子,但WMAP和SDSS的结果说明,它的质量应当非常小,在暗物质中只能占微小的比例,绝大部分应是所谓的中性的弱作用重粒子。它们究竟是什么目前还不清楚。理论物理学家猜测,它们可能是超对称理论中的最轻的超对称粒子,是稳定的,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像微波背景光子一样被遗留下来。
暗能量是近年宇宙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性的重大成果。支持暗能量的主要证据有两个。一是对遥远的超新星所进行的大量观测表明,宇宙在加速膨胀,星系膨胀的速度不象哈勃定律描述的那样,是恒定的,而是在不断加速。按照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加速膨胀的现象推论出宇宙中存在着压强为负的"暗能量"。另一个证据来自于近年对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精确地测量出宇宙中物质的总密度。但是,我们知道所有的普通物质与暗物质加起来大约只占其1/3左右,所以仍有约2/3的短缺。这一短缺的物质称为暗能量,其基本特征是具有负压,在宇宙空间中几乎均匀分布或完全不结团。最近WMAP数据显示,暗能量在宇宙中占总物质的73%。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通常的能量(辐射)、重子和冷暗物质,压强都是非负的,所以必定存在着一种未知的负压物质主导今天的宇宙。
然而现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还无法解释观测到的这一暗能量。暗能量是二十一世纪物理面临的最大的挑战。物理学对暗能量这种新类型物质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众说纷纭,但仅仅是一些猜测和设想,远没有形成一个基本合理的解释。科学家正在计划发射新的探测卫星,对于宇宙大尺度空间进行更多更精确更系统的观测,进一步研究宇宙加速膨胀的规律,确定暗能量的形式和物理特征,不同的暗能量形式将导致非常不同的宇宙膨胀的规律。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新的理论,这样的理论一旦被找到,很可能是人们长期追求的包括引力在内的各种相互作用统一的量子理论。这将是一场重大的物理学革命。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1-25 22:45
不是,我们敬拜是在星期天,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以及犹太人守安息日是在星期六(Sabbath)。
继续说说暗能量。
关于暗能量概念的起源,还得追溯到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他在1917年由他在两年前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导出的一组引力方程式,方程式的结果都预示着宇宙是在做永恒的运动,这个结果与爱因斯坦的宇宙是静止的观点相违背,为了使这个结果能预示宇宙是呈静止状态爱因斯坦又给方程式引入了一个项,这个项称之为的“宇宙常数”。
1997年12月,作为“大红移超新星搜索小组”的成员的哈佛大学天文学家罗伯特·基尔希纳根据超新星的变化显示,宇宙膨胀速度非但没有在自身重力下变慢反而在一种看不见的、无人能解释的、神秘力量的控制、推动下变快,人们只是猜测:所处的这个宇宙可能处于一种人类还不了解、还未认识到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场态”之后另一种物质状态的物质控制、作用之下,这种物质不同于普通物质的一切属性及其存在和作用机制,这种“物质”因其绝对不同于人们所熟知的普通物质态,故而科学家为了区分它们暂且将它称之为“暗物质”、将其具备的作用称之为“暗能量”,“暗物质”就成为当今天文学界、宇宙学界和物理学界等等科学界中最大的谜团之一。后来人们经过哈勃空间望远镜观测发现,事实上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着的并且这一观测结果完全与引入“宇宙常数”之前的引力方程的计算结果相符合,爱因斯坦得知“实际上的宇宙是在膨胀着的”这个消息后非常后悔,因此他认为:“引入宇宙常数是我这一生所犯的最大错误!”现在看来,他的结论下得过早。此后那个“宇宙常数”便被人们所遗忘,后来的一次天文探测宇宙可能在加速膨胀,这就预示着宇宙中存在着某种“巨大的东西”,此后这个“宇宙常数”被赋予“暗能量”的含义。
在新世纪之初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布一份题为《建立夸克与宇宙的联系:新世纪11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报告,科学家们在报告中认为,暗物质和暗能量应该是未来几十年天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暗物质”的本质问题和“暗能量”的性质问题在报告所列出的11个大问题中分列为第一、第二位。
美国航天局在轨道中运行的威尔金森微波仪探测卫星收集到的材料也证明超新星在发生同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含义的确令科学家忐忑不安,因为这将预示着爱因斯坦、霍金等理论家可能都错了,影响并决定整个宇宙的力量不是引力和重力等已知作用力,而是以“宇宙常量”形式存在的“暗能量”和“暗物质”。所以有人认为,暗能量在宇宙中更像是一种背景和一种“超导体”,它就像是空气相对于人类或者是大海相对于鱼儿一样,故尔在宇宙物理学上它的确表现得更像一个真空,因此也有人把“暗能量”称之为“真空能”。真空是不是就是“暗能量”?“暗能量”是不是就是“真空能”呢?如果真空真是“暗能量”那么就应该具备一切能量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力量。可见真空是否具备力的特征和力的属性也就成为“暗能量”成为真空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所有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真空是否具备力的属性这个问题上,如果真空一旦被证明具备力的属性,那么“真空力”就成为独立于万有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之后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的第五种自然作用力即“第五种力”;那么真空就是物理学史上已经被抛弃的“以太”;而“以太”其实就是真空的某一种效应;那么真空也就是那个占整个宇宙96%以上的份额并控制着整个宇宙的神秘能量—“暗能量”,这一切的一切就因为真空有力而变为现实、变为可知的。
暗能量是什么,它的存在意味着什么?科学家才刚开始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暗能量对宇宙整体的作用泄漏了它的行踪,而人们逐渐意识到,暗能量不仅对整个宇宙有影响,似乎也能操控宇宙的居民,指引恒星、星系和星系团(galaxycluster)的演化进程。虽然以前并没有意识到暗能量对这些结构的影响,但天文学家们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它们的演化过程。
暗能量的无处不在,反而让人们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暗能量与物质不同,它是均匀分布的,不会在某个地方聚集成团。不论是在你家的厨房,还是在星际空间,暗能量的密度都完全一样,约为10的-26次方千克/立方米,相当于几个氢原子的质量。太阳系中所有的暗能量加起来,与一颗小行星的质量差不多,只有在巨大的空间尺度上和时间跨度上,才能体现出暗能量的影响力。
有科学家称167亿年后地球将被“暗能量”撕裂。科学家声称,在世界末日来临的前两个月,地球将从太阳系剥离,在此5天之前月球脱离地球引力束缚。在时间终止前28分钟,太阳将被摧毁,在时间终止前16分钟,随后5天地球将会被太阳撕裂,地球将爆炸。“宇宙大撕裂”理论认为,暗能量将摧毁宇宙每个区域,在宇宙终结之前的3290万年前银河系将产生引力崩溃。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1-26 10:02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1-26 10:05 编辑
后来的一次天文探测宇宙可能在加速膨胀,这就预示着宇宙中存在着某种“巨大的东西”,此后这个“宇宙常数”被赋予“暗能量”的含义。
有科学家称167亿年后地球将被“暗能量”撕裂。科学家声称,在世界末日来临的前两个月,地球将从太阳系剥离,在此5天之前月球脱离地球引力束缚。在时间终止前28分钟,太阳将被摧毁,在时间终止前16分钟,随后5天地球将会被太阳撕裂,地球将爆炸。“宇宙大撕裂”理论认为,暗能量将摧毁宇宙每个区域,在宇宙终结之前的3290万年前银河系将产生引力崩溃。小盐粒儿 发表于 2013-11-25 22:45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很佩服小盐粒兄的天体物理学都是最新的!令人大开眼界。
不过我不明白“宇宙常数”是制止宇宙膨胀的,而“暗能量”却相反地令宇宙加速彭胀,科学家为什么把宇宙常数赋予“暗能量”的含义呢?
很多谢你花那么多时间答复我,弄得最后的大撕裂论时间好像有点乱了。
我觉得有些科学家有点危言耸听,宇宙大冻结和大撕裂论都是,和“世界末日”论一样,地球已经多次世界末日了,但仍然在围着太阳转。
美丽的星系核: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1-26 12:28
很佩服小盐粒兄的天体物理学都是最新的!令人大开眼界。
不过我不明白“宇宙常数”是制止宇宙膨胀的,而“暗能量”却相反地令宇宙加速彭胀,科学家为什么把宇宙常数赋予“暗能量”的含义呢?
很多谢你花那么多时间答复我,弄得最后的大撕裂论时间好像有点乱了。
我觉得有些科学家有点危言耸听,宇宙大冻结和大撕裂论都是,和“世界末日”论一样,地球已经多次世界末日了,但仍然在围着太阳转。
美丽的星系核:
骑马海 发表于 2013-11-26 10:02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1917年,爱因斯坦在他的方程式中人为地加上宇宙常数,目的是为了能使方程得出静态宇宙的解, 这是在1929年﹐哈勃发现星系红移的哈勃定律,确定静态宇宙模型与实际不符之先。
宇宙学常数(cosmological constant)或宇宙常数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首先提出,现前常标为希腊文“Λ”,与度规张量相乘后成为宇宙常数项\Lambda g_{\mu\nu}而添加在爱因斯坦方程中,使方程能有静态宇宙的解。若不加上此项,则广义相对论所得原版本的爱因斯坦方程(可说Λ为零)会得到动态宇宙的结果。
这是出于爱因斯坦对静态宇宙的哲学信念。在哈伯提出膨胀宇宙的天文观测结果哈伯红移后,爱因斯坦放弃宇宙学常数,认为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但是1998年天文物理与宇宙学对宇宙加速膨胀的研究则让宇宙学常数死而复生,认为虽然其值很小,但可能不为零。宇宙常数项的贡献被认为与暗能量有关。
今天,科学家重新引入了宇宙学常数项,这和当初Einstein引入以给出平直宇宙模型不同,现在的宇宙学常数项代表了暗能量和暗物质项,当然这也是会影响到宇宙的发展的,但现在这项是有意义的,而不是当初仅仅为了满足个人观念的需要。
经过多年的观测和研究,人们不仅发现了宇宙在膨胀,而且随着观测手段和工具的日益先进,还发现了宇宙竟然在加速膨胀这似乎意味着有一种反引力的什么作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科学家将这种尚不知道的反引力作用称为“暗能量”。据此人们说,爱因斯坦的反引力宇宙常数似乎又要复活了。
目前,学者们对宇宙常数的看法并不一致。有的认为是正值,有的认为是负值,有的认为是常数,有的则认为它随时间而变化。但多数倾向于取正值。其物理意义可能代表宇宙真空场的能量-动量张量与可能存在于物质之间的斥力。
宇宙常数今日以暗能量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它所产生的汹涌澎湃的排斥力已令整个宇宙为之变色!暗能量和引力之间的角力战自宇宙诞生起就没有停止过,在这场漫长的战斗中,最举足轻重的就是彼此的密度。物质的密度随着宇宙膨胀导致的空间增大而递减;但暗能量的密度在宇宙膨胀时,变化得非常缓慢,或者根本保持不变。在很久以前,物质的密度是较大的,因此那时的宇宙是处于减速膨胀的阶段;现今的暗能量密度已经大于物质的密度,排斥力已经从引力手中彻底夺得了控制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宇宙膨胀。根据一些科学家的预测,再过200多亿年,宇宙将迎来动荡的末日,恐怖的暗能量终将把所有的星系、恒星、行星一一撕裂,宇宙将只剩下没有尽头的寒冷、黑暗。
暗能量的发现,也充分地体现了人类认知过程又走进了一个“悖论怪圈”:即宇宙中所占比例最多的,反而是最迟也是最难为我们所知晓的。一方面人类现在对宇宙奥秘的了解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我们所要面对的未知也越来越多。而这日益深远的未知又反过来不断刺激着人类去探索宇宙背后的真相。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1-27 00:55
可是星系间仍然受重力影响而合并!这不是很矛盾吗?
啊!我有一个小问题想不通,超新星爆发后的星云,为什么不叫恒星云而叫行星云?
作者: 纸纱窗 时间: 2013-11-27 10:36
回复 32# 骑马海
海子还是一个喜欢学习的家伙呢,好好学!学好了教我啊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1-27 10:39
当类日恒星即将燃烧完自己的核燃料时,其星核就开始收缩并发热,同时它的外壳 也会一层层地脱落。经过一定的时间后,燃烧剩下的残骸就会向外层喷发,这样在原来的恒星周围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外壳。这些喷发出的物质在高温星核辐射出的紫外线照射下开始发光,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巨型尘埃云----行星云。这一过程在恒星数千年至数百亿年的演化历史上持续时间并不长。约80%的恒星都是以这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并遗留下逐渐会消散在无尽宇宙空间的气态尘埃云。“行星云”的称谓早在上个世纪就由天文学家们提出来了,这些气态尘埃云只是看上云像行星,实际上它们与行星没有任何的关系。
对鲸鱼座NGC 246行星云进行观察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斯匹哲太空望远镜近日有意外收获:它发现了NGC 246行星云内部由死亡恒星喷射出的物质构成的不规则神秘光环。尽管目前这个宇宙“面包圈”的构成成份及其形成历史尚不能解开,但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努力彻底揭露该神秘光环的所有秘密。
NGC 246行星云位于我们的银河系鲸鱼座,它距离地球约1800光年。斯匹哲太空望远镜的“红外视线”穿过不透明的尘埃云观察到其内部光环还是第一次。据来自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约瑟夫-诺拉称:“我们因斯匹哲望远镜拍摄的画面而倍感震惊,这是我们从来没有想像过的。尽管我们以前的研究显示该行星云密度分布并不均匀,但只有斯匹哲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研究这个可能由氢分子构成的行星云”。
科学家们相信,斯匹哲提供的这些资料将帮助他们研究行星云形成的进程以及行星云以后怎样构成新一代的恒星。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1-27 10:46
恒星云是银河内无数微弱恒星所形成的现象。这些星离地球很远,即使用望远镜观测也不能把它们分开,因此,星光混成一片,像云雾一样。最亮的恒星云在人马和盾牌两星座之内。
2010年,据美国太空网报道,美国宇航局广域红外勘测器(WISE)最新公布一张巨大恒星云图片,其中像绚丽花朵状的宇宙尘埃中充满着新生恒星。
这张图像呈现的是“伯克利59”恒星簇,其中的恒星年龄只有几百万年,它们在图像中是蓝色的圆点,与周围红色和绿色调的宇宙尘埃相织在一起。负责这项勘测任务的美国宇航局科学家称它像一个巨大的宇宙玫瑰花。
据了解,美国宇航局花费3.2亿美元建造了广域红外勘测器,这张最新图像就是由该勘测器拍摄的,天文学家计划通过它勘测详细的宇宙星体分布地图。目前,这个勘测器在红外光谱下成功拍摄记录了一些暗小行星和彗星,这是由于可见光谱范围内很难发现这样的星体。
“伯克利59”恒星簇中包含像“香槟酒泡沫”的超新星NGC 7822残骸。据悉,这一恒星簇位于仙王星座,距离地球3300光年。图像中的红色发光区域是恒星散发的热量,绿色区域是恒星簇的边缘。预计6个月广域红外勘测器将完成第一个全景宇宙分布图。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1-28 17:11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1-28 17:21 编辑
超新星行星云的照象都很美丽,但却是恒星灭亡后的残骸,就如我们欣赏的枫叶,其实是叶子枯萎的现象一样。
虹彩星云
猫眼星云
珠练星云
蟹状星云
今天明报有两则天文报导:一是世纪彗星ISON这次绕日飞行最近太阳时只有110万公里,比太阳直径还少,恐怕屆时彗星冰体会被太阳热力分解,被太阳重力吸入怀抱。我们要等它浴火重生,逃过大难,才有机会再见它面了。
二是韩囯总统朴槿惠承诺在2020年让太极旗在月球飘扬,2030年探测火星,2040年探测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不过南韩比北韩的大埔洞火箭技术落后十年,专家认为要冒增加4亿韩圜急速发展技术的风险。
这显示人类一有能力即向外发展的生物天性。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1-29 01:35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1-29 01:38 编辑
原来行星云是指那些残云像行星一样围绕恒星残核而命名,其实和行星没有关系,名称不贴切。应叫恒星云,恒星的云
同时恒星云也只是形容恒星太密集,远看像云而已,也不是恒星的云,也不贴切。应叫云状星团
宇宙常数本来用以稳定宇宙的,现在竟变成毁灭宇宙的帮凶了!真是爱因斯坦人生一大错啊!
我感兴趣的是Big Chill的理论否定了Big Bang,怎样解释宇宙背景辐射?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1-29 11:56
昨天的报道是“Comet ISON probably broke up approaching the sun, NASA says, after comet fails to emerge”,今天NASA又有新的观点“Comet ISON May Have Survived”,感谢感恩节还在为科学尽力的人们。
http://www.nasa.gov/content/goddard/comet-ison-may-have-survived/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1-29 12:10
ISON已逃过大难了!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1-29 12:17
原来行星云是指那些残云像行星一样围绕恒星残核而命名,其实和行星没有关系,名称不贴切。应叫恒星云,恒星的云
同时恒星云也只是形容恒星太密集,远看像云而已,也不是恒星的云,也不贴切。应叫云状星团
宇宙常数本来用以稳定宇宙的,现在竟变成毁灭宇宙的帮凶了!真是爱因斯坦人生一大错啊!
我感兴趣的是Big Chill的理论否定了Big Bang,怎样解释宇宙背景辐射?
骑马海 发表于 2013-11-29 01:35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以目前科学家所掌握得研究资料,Big Chill是对Big Bang在理论上提出了挑战,但是目前更多证据是支持Big Bang。
Big Chill这项理论,是将早期的宇宙想象成为液体(Liquid)。在液体冷却过程中,宇宙的结晶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三维空间和时间。
宇宙是由三度空间和时间“冻结”而成,而水结冰的裂痕,就如宇宙时间与空间的裂痕是一个道理,一些裂缝也许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光以及其他粒子会从这些裂缝折射或反射,所以理论上可以观察到这些裂缝。
科学家们只是提出了设想,还没有任何的研究成果以及证据来支撑他们的幻想,如果他们想和“宇宙大爆炸(Big Bang)”理论相对立,那么他们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证明。
我们也可以思考这个问题:Big Chill前提需要有高温的过去,这个高温如何产生?要不然,现在的温度又从何而来?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1-29 12:30
原来您也在关注ISON呢!看看今后几天NASA有没有新发现。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1-30 12:27
这就是我要问Big Chill如何解释宇宙背景幅射的温度从何而来的原因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1-30 12:35
所以宇宙背景幅射还是作为支持大爆炸论的证据。要证明大冻结,还要等可以观测到的结果才行。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1-30 14:07
我的一点儿猜测:既然宇宙中存在反物质,或许也存在反能量。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1-30 23:39
对!我也认为科学家们也忽略了白洞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1-30 23:52
对!我也认为科学家们也忽略了白洞
有些科学家说,大爆炸后正反物质的量有微少差别,就是这少少的差别造成了现在4%的物质宇宙,粒子強击机有造出反粒子没有?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2-2 23:18
美丽的行星云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2-3 11:14
抱歉啦,电脑被“骇”,忙着消毒。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2-3 23:01
NASA Investigating the Life of Comet ISON
ISON appears as a white smear heading up and away from the sun. ISON was not visible during its closest approach to the sun, so many scientists thought it had disintegrated, but images like this one from the ESA/NASA 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 suggest that a small nucleus may be intact.
Comet ISON comes in from the bottom right and moves out toward the upper right, getting fainter and fainter, in this time-lapse image from the ESA/NASA 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 The image of the sun at the center is from NASA's 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2-3 23:17
反粒子最早是1928年P.A.M.狄拉克理论上预言正电子而提出的,1932年被C.D.安德森实验发现而证实;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张伯伦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发现了反质子。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狄拉克的空穴理论对玻色子不适用,因而不能解释所有的粒子和反粒子。根据量子场论,粒子被看作是场的激发态,而反粒子就是这种激发态对应的复共轭激发态。
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张伯伦(Owen Cham-berlain)等在加速器的实验中,发现了反质子,即质量和质子相同,自旋量子数也是1/2,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粒子。接着又发现了反中子。后来发现,各种粒子都有相应的反粒子存在,这个规律是普遍的。有些粒子的反粒子就是它自己,这种粒子称为纯中性粒子。光子就是一种纯中性粒子,光子的反粒子就是光子自己。在粒子物理学中,已不再采用狄拉克的空穴理论来认识正反粒子之间的关系,而是从正反粒子完全对称的场论观点来认识。
有一本书:从反粒子到最终定律, 是由美國物理學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和美国物理学家,197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共同编写,对反粒子有详尽介绍。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2-7 12:39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2-7 12:53 编辑
反粒子找到了,上帝粒子也找到了,怪不得霍金说:宇宙的秩序已明白了七七八八,可是现在才发现人类只明白了4%的宇宙物质,多么令人气丧!
暗能量是反重力的宇宙常数,科学家说暗能量始终会把所有星球撕裂,其实是全部失去重力而已,但暗能量本身却有重力,这不是很矛盾吗?
美丽的行星云
放射星云
蚂蚁星云
作者: 抬头看 时间: 2013-12-7 12:52
别介,别气丧,你真气丧了,这 坛子里老少乡亲离了你这大耍,还咋活?:crying:
嗯,如果你知道连那4%都木有,就不是气丧....唉,算了,还是尽早准备,去鼻孔剪大点,免得到时让人给你糊金身、金脸时,堵住鼻孔憋你半死:aplaster:
作者: 抬头看 时间: 2013-12-7 12:55
玩笑归玩笑,马海子发的这几幅【美丽的行星云】,实在了得,越看越有意思
你别说,这也是你那佛祖睡在地上睡腻歪了,跑到天上去画出来的?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2-7 13:07
抬头看,你可知宇宙有多大?人类有多渺小?能研究出4%已经很了不起了!人类的求知欲永无止境,科学也愈来愈发达,科学家代代出天才,所知当然愈来愈多。
小盐粒兄也说:一方面人类现在对宇宙奥秘的了解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我们所要面对的未知也越来越多。而这日益深远的未知又反过来不断刺激着人类去探索宇宙背后的真相。
你可以在这里看看图片,但以你的程度,还未够资格发言哩!
作者: 抬头看 时间: 2013-12-7 14:12
嗯,都知道“宇宙有多大?人类有多渺小?能研究出4%已经很了不起了 ”,就该谦虚,谨慎,不要再胡诌八扯,要学的玩意太多
你的求知欲——科学发达——人才辈出——所知越多.....然后呢?
小海子,前面说的好好的,到了最后,还是个没结论————得,白学了,退学费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2-7 14:17
抬头看,你可知宇宙有多大?人类有多渺小?能研究出4%已经很了不起了!人类的求知欲永无止境,科学也愈来愈发达,科学家代代出天才,所知当然愈来愈多。
小盐粒兄也说:一方面人类现在对宇宙奥秘的了解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我们所要面对的未知也越来越多。而这日益深远的未知又反过来不断刺激着人类去探索宇宙背后的真相。
你可以在这里看看图片,但以你的程度,还未够资格发言哩!
骑马海 发表于 2013-12-7 13:07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不管怎么说,我仍然坚信:
创 1:1 起初 神创造天地。
:yes:
作者: SUPERFAN 时间: 2013-12-7 14:25
写的通俗易懂,连芙蓉婆婆都看的懂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2-7 14:43
哈哈!说你不懂就是不懂!上面所有的文章就是结论,你自看不懂,还要退学费?问小盐粒兄要去!哈哈!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2-9 22:38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2-9 23:36 编辑
小盐粒兄:关于类星体,我认为都是星系的幼年期,那时是一个个极大的球状星团,星团中心的星星和气体受重力影响,愈來愈集中,紧密的结集在一起,终于引起了重力崩溃,物质以99%的光速和几乎无限大的压力向中心坍塌,引致大爆发,各种长短粒子向四方飞射,形成巨大射电源,因为星团比超新星巨大数千亿倍,坍塌时间亦比超新星长数千亿倍,就是我们所见的类星体。
而这些类星体,也和现在的星系一样,时常和邻近的类星体碰撞,合并。
经过坍塌之后,类星体形成了超级黑洞,而飞散的粒子和气体物质,就像超新星的行星云一样,围绕黑洞旋转,经过数十亿年渐渐形成恒星和行星,变成今天成熟的旋涡星系。而当时周边细小的球状星团,不受重力坍塌影响,一直保存至今,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星系周边那些球状星团几乎和宇宙一样古老。
您以为我的推想有道理吗?
作者: 稀泥派 老刘 时间: 2013-12-9 22:54
谁知道下回画哪张皮上来,,,,婆婆、、叔叔。。哥哥,,,
作者: 稀泥派 老刘 时间: 2013-12-9 22:55
小盐粒兄:关于类星体,我认为都是星系的幼年期,那时是一个个极大的球状星团,星团中心的星星和气体受重力影响,愈來愈集中,紧密的结集在一起,终于引起了重力崩溃,物质以99%的光速和几乎无限大的压力向中心坍塌,引致大爆发,各种长短粒子向四方飞射,形成巨大射电源,因为星团比超新星巨大数千亿倍,坍塌时间亦比超新星长数千亿倍,就是我们所见的类星体。
而这些类星体,也和现在的星系一样,时常和邻近的类星体碰撞,合并。
经过坍塌之后,类星体形成了超级黑洞,而飞散的粒子和气体物质,就像超新星的行星云一样,围绕黑洞旋转,经过二十亿年渐渐形成恒星和行星,变成今天成熟的旋涡星系。而当时周边细小的球状星团,不受重力坍塌影响,一直保存至今,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星系周边那些球状星团几乎和宇宙一样古老。
您以为我的推想有道理吗?
骑马海 发表于 2013-12-9 22:38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树立科学好奇心。科学人生观,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2-10 12:26
本帖最后由 小盐粒儿 于 2013-12-10 12:27 编辑
小盐粒兄:关于类星体,我认为都是星系的幼年期,那时是一个个极大的球状星团,星团中心的星星和气体受重力影响,愈來愈集中,紧密的结集在一起,终于引起了重力崩溃,物质以99%的光速和几乎无限大的压力向中心坍塌,引致大爆发,各种长短粒子向四方飞射,形成巨大射电源,因为星团比超新星巨大数千亿倍,坍塌时间亦比超新星长数千亿倍,就是我们所见的类星体。
而这些类星体,也和现在的星系一样,时常和邻近的类星体碰撞,合并。
经过坍塌之后,类星体形成了超级黑洞,而飞散的粒子和气体物质,就像超新星的行星云一样,围绕黑洞旋转,经过数十亿年渐渐形成恒星和行星,变成今天成熟的旋涡星系。而当时周边细小的球状星团,不受重力坍塌影响,一直保存至今,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星系周边那些球状星团几乎和宇宙一样古老。
您以为我的推想有道理吗?
骑马海 发表于 2013-12-9 22:38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我想有几个因素是需要考虑的:大爆发所需要的能量来源。
以下是几种类星体能量来源解释:
在类星体的星系模型中,能量可能来自于恒星间的碰撞。星系核心里恒星密度极高,经常发生碰撞,从而释放能量。而且恒星在碰撞中会粘合在一起成为越来越大的恒星,大质量恒星迅速演化为超新星,然后爆发,释放高能电子。这一模式的缺点在于,如果要恒星发生如此密集的碰撞,则类星体内部恒星数密度,应当高达人们附近空间里恒星数密度的1万亿倍。还有理论认为,类星体是质量约为太阳1亿倍的大质量恒星,它的光度可能达到人们观测到的类星体的光度。但这种大质量恒星释放出的辐射应当具有热辐射的性质,而不是像类星体那样放出非热辐射;此外,这样大质量的恒星也很不稳定。
类星体是巨型的脉冲星(中子星)。有一个与强磁场相连的、迅速自转的超大的核。这种星体比较稳定,光度也很高。同时,由于自转,磁力线不时地会扭结,产生能量爆发,这可以用来解释类星体的光变。但这种模式里的光变应该是周期性的,而观测到的类星体光变并不具备周期性。(脉冲星,是高速自转着的中子星,由富含中子的物质组成,体积非常微小,密度非常大。它不断发射出非常有规律的无线电脉冲,是恒星在生命演化的末期发生超新星爆炸而成。可以说脉冲星就像是宇宙中的灯塔。)
类星体的能量来自星系核里正在吞噬物质的黑洞。黑洞的巨大引力具有一个临界区域,进入这一区域后,包括光在内的一切物质都无法逃逸。而在这个区域之外,黑洞引力虽大,但并非所有物质都无法逃脱。气体、尘埃和恒星在高速旋转着被吸进黑洞时,在运动中产生的强烈辐射会挣脱黑洞引力而向周围扩散,这些辐射包括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它射线。
类星体能量来自于物质与反物质的湮灭。反物质概念是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最早提出的。他在30年代预言,每一种粒子都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对的反粒子,例如反电子,其质量与电子完全相同,而携带的电荷正好相反。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之初,应产生了等量的物质与反物质。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大部分反物质都转化为了物质,或者难于被观测到,导致在人们看来这个世界主要由物质组成。据认为,类星体产生于宇宙诞生早期,其内部还存在着一些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之间剧烈湮灭,释放出巨大能量。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少量的反电子等粒子,但并未发现复杂反物质存在的确凿证据。因而上述说法看起来根基不牢。
类星体是作为黑洞反面的“白洞”。与黑洞类似,白洞也有一个封闭的边界,聚集在白洞内部的物质,只可经边界向外运动,而不能反向运动。因此白洞可以向外部区域提供物质和能量,而不能吸收外部区域的任何物质和辐射。当白洞中心附近所聚集的超密态物质向外喷射时,就会与周围的物质发生猛烈碰撞,从而释放出巨大能量,这有可能就是类星体能量的来源。与反物质一样,白洞也只是一种理论模型,尚未被观测所证实,因而此说法也不具备说服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观测技术的提高,类星体的谜团开始逐渐被揭开。其中一个重要的成果是观测到了类星体的宿主星系,并且测出了它们的红移值。由于类星体的光芒过于明亮,掩盖了宿主星系相对暗淡的光线,所以宿主星系之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在望远镜上安装了类似观测太阳大气用的日冕仪一样的仪器,遮挡住类星体明亮的光,才观测到了它们所处的宿主星系。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类星体实际是一类活动星系核(AGN)。而在同一时期,赛弗特星系和蝎虎BL天体也被证实为是活动星系核,一种试图统一射电星系、类星体、赛弗特星系和蝎虎BL天体的活动星系核模型逐渐受到普遍认可。
这个模型认为,在星系的核心位置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在黑洞的强大引力作用下,附近的尘埃、气体以及一部分恒星物质围绕在黑洞周围,形成了一个高速旋转的巨大的吸积盘。在吸积盘内侧靠近黑洞视界的地方,物质掉入黑洞里,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辐射,形成了物质喷流。而强大的磁场又约束着这些物质喷流,使它们只能够沿着磁轴的方向,通常是与吸积盘平面相垂直的方向高速喷出。如果这些喷流刚好对着观察者,就观测到了类星体,如果观察者观测活动星系核的视角有所不同,活动星系核则分别表现为射电星系、赛弗特星系和蝎虎BL天体。这样一来,类星体的能量疑难初步得到解决。
类星体与一般的那些“平静”的星系核不同之处在于,类星体是年轻的、活跃的星系核。由类星体具有较大的红移值,距离很遥远这一事实可以推想,人们所看到的类星体实际上是它们许多年以前的样子,而类星体本身很可能是星系演化早期普遍经历的一个阶段。随着星系核心附近“燃料”逐渐耗尽,类星体将会演化成普通的旋涡星系和椭圆星系。
2013年初,英天文学家发现最大类星体群。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月11日报道,英国天文学家近日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宇宙内部结构――由73个古老类星体或星系共同组成的 “大型类星体群组”(简称LQG),横跨40亿光年的距离。该项研究的负责人、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耶利米亚?霍罗克斯研究所的罗杰?克洛斯博士表示,40亿光年意味着,一架宇宙飞船如果以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从类星体群一端飞到另一端,需要花费40亿年时间。而地球所在银河系包含超过1000亿颗恒星,直径大约为10万光年。银河系与它最近“邻居”仙女座之间的距离为250万光年。克洛斯博士说,“这一发现非常令人兴奋,因为它有可能将会对现有的宇宙学理论形成挑战,颠覆我们之前对宇宙的认识。”根据“宇宙学原理”和现代宇宙学理论得到的计算结果显示,天体物理学家目前无法发现一个大于12亿光年的宇宙结构。显然,LQG的发现将对这一理论形成挑战。
据美国《探索》网站报道,类星体是宇宙中最奇异的天体之一,它们在极其遥远的宇宙深处闪耀,其亮度可以与一万亿颗太阳相当。然而最近天文学家们发现有三颗这样的类星体竟然共处一处,非常罕见。
这的确是极其罕见的情况。类星体本身便已经十分罕见,两颗类星体在一起便更加不可思议,而三颗类星体聚集一处的情况则简直难以想象。然而,这正是意大利布里亚大学艾玛努尔·法里纳(Emanuele Farina)领衔的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发现的情况——在90亿光年之外的宇宙深处,三个类星体聚集一处,这一群体目前被给予编号QQQ J1519+0627。三类星体系统是如此的罕见,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这一发现还只是发现的第二例此类案例。
天文学家发现黑洞正在建造自己的宿主星系。
长期以来,科学家认为黑洞是大质量星体的最后归宿。由于它可以吸進它周围的任何物体,对周围星体将带来极大的威胁,应该和新星的产生没有丝毫联系。可是不久前在银河系中心黑洞附近发现了大量与黑洞和平共处的星体,使科学家对黑洞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最近的天文观测使天文学家得出了更惊人的结论:一个黑洞在建造自己的宿主星系。
据欧洲南方天文台网站新闻2009年11月30日报导,一个独立存在的大质量黑洞正在激起新星的产生,其速度要比银河系恒星平均生成速度快100倍。这个黑洞因此被认为在建造自己所属的星系。
天文学家埃尔巴斯(David Elbaz)近日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他说:“我们的研究表明,特大质量的黑洞能引发众多恒星的诞生,从而建造它们自己的宿主星系。这一要点还能解释为什么存在大质量黑洞的星系会有更多的恒星。”
标号HE0450-2958的类星体距地球50亿光年,由一个超大黑洞提供能量。类星体是宇宙中最明亮和距离地球最远的天体之一。类星体直径只有星系的百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但释放出的能量却是一般星系的千倍以上。类星体通常与中央存在巨大黑洞的宿主星系相伴出现。HE0450-2958似乎没有被星系环绕着,这令天文学家迷惑不解。他们认为也许是尘埃使得这个类星体周围的星系变得模糊。
天文学家使用了欧洲南方天文台的超大望远镜,用光谱的中红外区進行观察。但他们没有看到尘埃,观测结果证实了类星体HE0450-2958真是独立的星体。
HE450-2958类星体的合成图片,综合了哈勃太空望远镜、甚大望远镜(VLA)和“巡天先進相机(Advanced Camera for Surveys)”等所观测到的图像。
埃尔巴斯研究小组没有发现这个类星体周围的星系,却发现黑洞正在利用它的能量和物质摧毁它的邻近星体。这种喷射导致大量恒星诞生:在这个区域里每年有350颗新的恒星诞生。类星体和它的相伴星系相距2.2万光年,它们正以几万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彼此靠近,最终将汇合在一起。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2-10 22:40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2-10 23:07 编辑
好极了!我的类星体假说竟然有90%被小盐粒兄的科学观察所证实!而且竟然是最新最先进的学说!真是不幸而言中!
例如1,我认为“关于类星体,都是星系的幼年期”被小盐粒兄的“类星体本身很可能是星系演化早期普遍经历的一个阶段。”证实了!
2,我认为“星团中心的星星和气体受重力影响,愈來愈集中,紧密的结集在一起,终于引起了重力崩溃,物质以99%的光速和几乎无限大的压力向中心坍塌,引致大爆发,各种长短粒子向四方飞射,形成巨大射电源,”因为只有重力坍塌成黑洞方能具有如此巨量的光和幅射。
小盐粒兄列举科学家们的五种类星体假说,四种都不能成立,只有“类星体的能量来自星系核里正在吞噬物质的黑洞。广黑洞的巨大引力具有一个临界区域,进入这一区域后,包括光在内的一切物质都无法逃逸。而在这个区域之外,黑洞引力虽大,但并非所有物质都无法逃脱。气体、尘埃和恒星在高速旋转着被吸进黑洞时,在运动中产生的强烈辐射会挣脱黑洞引力而向周围扩散,这些辐射包括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它射线。”最有说服力。
我又说中了!
3,我认为:“这些类星体,也和现在的星系一样,时常和邻近的类星体碰撞,合并。”
小盐粒兄也证实:“埃尔巴斯研究小组没有发现这个类星体周围的星系,却发现黑洞正在利用它的能量和物质摧毁它的邻近“星体”。这种喷射导致大量恒星诞生:在这个区域里每年有350颗新的恒星诞生。类星体和它的相伴星系相距2.2万光年,它们正以几万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彼此靠近,最终将汇合在一起。”文中既然周围没有星系,那么邻近的“星体”有可能是“邻近类星体 ”。因为普通“星体”不可能导致大量恒星诞生。
4,我认为:“经过坍塌之后,类星体形成了超级黑洞,而飞散的粒子和气体物质,就像超新星的行星云一样,围绕黑洞旋转,经过数十亿年渐渐形成恒星和行星,变成今天成熟的旋涡星系。”
小盐兄也证实:“据欧洲南方天文台网站新闻2009年11月30日报导,一个独立存在的大质量黑洞正在激起新星的产生,其速度要比银河系恒星平均生成速度快100倍。这个黑洞因此被认为在建造自己所属的星系。
天文学家埃尔巴斯(David Elbaz)近日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他说:“我们的研究表明,特大质量的黑洞能引发众多恒星的诞生,从而建造它们自己的宿主星系。这一要点还能解释为什么存在大质量黑洞的星系会有更多的恒星。”
为什么我推测如此准确?因为我根据类星体是数十亿年前的星体,他们都有巨大的黑洞,照相对论的黑洞特性,它不断吞噬所有物质,数十亿年后的今天,所有的星系都已被吞光了!为何目下的宇宙还有这么多星系,而所有星系中心仍然有一个超级黑洞?令我怀疑黑洞非但不会吞噬星系,而且还制造星系!这一假设又被我猜中了!还是刚刚发现的理论呢!
我所猜不中的,乃是我认为类星体是个巨大的球状星团,而小盐粒兄说:现在的天体物理学家猜的是“星系核”。我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只有核没有外围恒星的星系核?就像一棵桃树只长出没有桃肉的果核!星系核所拥有的外围星星哪里去了?
其实巨大密集的球状星团和星系核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但我仍然构想它们是球状星团!因为第一,我不用解释星系核的外围星星哪里去了?第二,还可以解释星系周边的古老球状星团,它们和科学家们的“星系核”同样年龄。也可以称它们是小型“星系核”。
谢谢小盐粒兄!
作者: 抬头看 时间: 2013-12-10 22:55
回复 63# 骑马海
喂,你给我下来!光学了,你交学费没? 没交?那你在这儿蹭人家课时?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2-10 23:10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2-10 23:23 编辑
你还敢多嘴?老费已写了你被圣母打死了!是我叫耶稣把你救活过来的!还不跪叩活命之恩?
你咒人下地狱,作恶多端,提防我也写你下地狱!尝尝报应的滋味!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2-11 13:32
本帖最后由 小盐粒儿 于 2013-12-11 13:35 编辑
类星体的直径通常只有普通星系的十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还不好一个光年,体积类似太阳,但释放出来的能量却相当于二百个星系,或二十万个太阳的能量综合。这个能量来源一般认为来自于黑洞。由于类星体特别明亮,很难观测到附近的其它恒星,但不是不存在。
活动星系核(AGN)的光度一般在在10的11次方到10的15次方之间,根据爱丁顿极限,说明了它们具有很大的质量,应在100万—100亿太阳质量,否则与其巨大光度相当的压力就会把所有物质吹散。 活动最激烈的星系核当属类星体,它也应该有最大的质量。从活动星系核和类星体的光变周期,可见它们只有很小的尺度,质量与尺度的对比,可以说明在活动星系核,特别是类星体核心有巨型黑洞存在。
爱丁顿从理论上研究恒星内部的结构,提出恒星由向内的重力和向外的光辐射压力维持平衡,内部是高温的离子化状态的气体,相当于理想气体。
由星体(比如恒星、类星体、星系)的光度可以推算其质量的下限。这个下限在天文学上称做“爱丁顿临界值”。其含义为:一个稳定的辐射源,由质量造成的引力不能小于其辐射所具有的外向压力,否则,引力将不足以维持自身物质的聚集而被“吹散”。
球状星团通常由数十万颗的低金属含量的老年恒星组成,这些在球状星团中的恒星与在螺旋星系的球核的恒星相似,但体积却被局限在仅有数立方秒差距之内。它们之中没有气体和尘埃,因为假设在很早以前就都已经凝聚成为恒星了。
由于球状星团是恒星的高密度区,因此被认为是不利于行星系统发展的地区。行星轨道再恒星密集的区域内,因为其他恒星经过时的摄动,使得行星轨道在动力学上是不稳定的。
球状星团通常拥有的是第二星族星,与第一星族星比较,例如太阳,金属的含量是较少的。(在天文学中所称的金属是比氦重的元素,像锂和碳等。)在银河系内,贫金属星团被发现呈一直线的分布在银河平面和外围的银晕中,这种结果支持第二型恒星是被从卫星星系中剥离出来的,而不是早先认为原来就存在于银河系中的球状星团系统。这两种星群之间的差异,或许可以用来解释两个星系在形成各自的星团系统时间上的差异。
目前,对球状星团的形成,所知依然很有限。然而,对球状星团的观测显示,这些恒星最初是在星球诞生效率很高的地区形成的,并且当地的星际物质密度也比一般恒星诞生的场所要高。球状星团是在星系交互作用下具优势的星爆区域诞生的。
在她们形成之后,球状星团内的恒星彼此之间会有引力交互作用,结果是所有恒星的速度向量都是稳定与平衡的,全都失去了早期历史上原有的速度。造成这种特性发生的时间称为纾缓期,这段时间所需的长短由星团的恒星数量和质量来决定。
新一期《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刊登报告说,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研究人员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收集的数据,建立起迄今最大的有关银河系中球状星团的数据库。通过分析这些星团的年龄和化学性质,他们认为银河系中四分之一左右的球状星团并非诞生在银河系中。
球状星团是由数万到数百万颗恒星组成的集团,其外貌呈球形,它们是银河系中较古老的恒星系统。天文学家一直认为某些球状星团是从其他星系迁入银河系的。
参与这项研究的澳大利亚斯温本理工大学教授邓肯·福布斯说:“利用最新的数据库可以分析出这些球状星团起源的信息,我们因此确定银河系中约四分之一的球状星团是‘外来户’,这意味着银河系中数千万颗恒星是外来的。”
他认为,这些球状星团可能是来自被银河系兼并的一些小星系。天文学家曾确定银河系吸收了2个这样的小星系,但新研究显示曾有6到8个小星系被兼并。对这些被兼并小星系球状星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银河系的历史。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2-11 15:18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2-11 15:35 编辑
谢谢!我只是爱好者而不是研究者,不过我认为星系核应该比类星体大许多,因为类星体已经处在坍塌阶段,黑洞已形成,体积当然比未崩溃前的星系核或超级球状星团小许多,但听说有些超级黑洞有太阳系那么大!不知是否属实?
现在的小型球状星团当然没有足够质量变成类星体,经过数十亿年而老化了。但这些星团核心都有中级黑洞。表示这些星团曾经坍塌过。如果能证明小型球状星团比银河还要老,就有可能是超级球状星团的外围小星团遗留至今了?
半人马座银河最大球状星团
M32蓝色炽热球状星团
作者: superca 时间: 2013-12-11 15:31
不错 顶一下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2-11 23:58
谢谢!我只是爱好者而不是研究者,不过我认为星系核应该比类星体大许多,因为类星体已经处在坍塌阶段,黑洞已形成,体积当然比未崩溃前的星系核或超级球状星团小许多,但听说有些超级黑洞有太阳系那么大!不知是否属实?
现在的小型球状星团当然没有足够质量变成类星体,经过数十亿年而老化了。但这些星团核心都有中级黑洞。表示这些星团曾经坍塌过。如果能证明小型球状星团比银河还要老,就有可能是超级球状星团的外围小星团遗留至今了?
半人马座银河最大球状星团
骑马海 发表于 2013-12-11 15:18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13/09/130924-supermassive-black-hole-milky-way-space/
Scientists Unravel Secrets of Monster Black Hole at Center of Milky Way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last erupted two million years ago, and will again
By Andrew Fazekas
for National Geographic
PUBLISHED SEPTEMBER 24, 2013
For years astronomers have been puzzled as to why our Milky Way galaxy's "volcano"—a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SMBH) at its core—is dormant today.
It seems the answer may simply be that we didn't catch the cosmic monster—weighing at least four million times the mass of our sun—feeding at the right time,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If we had been around to see it two million years ago, the situation would have been very different," said study co-author Philip Maloney of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in Boulder.
"The Milky Way's black hole was maybe ten million times brighter [then]," he said. "I don't think anyone really had any expectation that SMBH might vary in luminosity by such a huge factor on such a short—relatively speaking—time scale."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2-12 00:05
NASA's Black-Hole-Hunter Catches Its First 10 Supermassive Black Holes
Sep. 9, 2013 — NASA's black-hole-hunter spacecraft, the Nuclea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 Array, or NuSTAR, has "bagged" its first 10 supermassive black holes. The mission, which has a mast the length of a school bus, is the first telescope capable of focusing the highest-energy X-ray light into detailed pictures.
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nustar/news/nustar20130905.html#.UqltytJDvqE
-
130909154918.jpg
(4.24 KB, 下载次数: 154)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2-12 18:08
2013年12月14日双子座流星雨
希望天气晴朗,如要观看,请多穿衣服注意保暖。
Geminids
Comet of Origin: 3200 Phaethon
Radiant: constellation Gemini
Active: Dec. 4-17, 2013
Peak Activity: Dec. 13-14, 2013
Peak Activity Meteor Count: Approximately 120 meteors per hour
Meteor Velocity: 22 miles (35 kilometers) per second
Notes: The Geminids are typically one of the best and most reliable of the annual meteor showers. A nearly full moon will block out some of the best meteors this year, but the Geminids are so bright it should still be a decent show. This shower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best opportunities for younger viewers because it gets going around 9 or 10 p.m.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2-13 00:53
乖乖!这些流星的时速竟达79,200公里!音速只有1,200公里。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2-13 11:39
您早上1点还在上网?注意身体呀朋友!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2-13 12:58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2-13 13:01 编辑
只怕今晚天气不好,谢谢关注,我是夜猫子
美丽的行星云:
眼镜星云
眼球星云
眼球星云放大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2-16 14:06
13日晚上九点只见天空一粒木星。九点半满天白云,观流星泡汤了!小盐粒兄你呢?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2-16 15:59
从晚上10点到半夜1点,出去好几次,11点以后云薄了,可是机场和边上HIGHWAY灯光太亮,啥呀没看到。等明年啦。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2-18 13:43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2-19 23:20
罕见宇宙新发现:隐藏于空洞中的三体星系
距离地球大约4200万光年的宇宙深处,存在一个巨大的星系团,在黑暗而虚空的宇宙中三个星系被“孤零零”地遗弃在这,远离“喧嚣”的星系团使得它们酷似一种独立的存在,仅剩下大量的氢气连接着三个星系,此外还有一团无形的暗物质纽带将它们关联在一起。科学家认为它们是研究星系演化的合适目标,由于这三个星系被独立在宇宙空间中,保留了各自原始的信息,比如演化早期的物质组分等。
宇宙的星系十分常见,但是隐藏于宇宙空洞中的星系却是罕见的,科学家认为其隐藏了宇宙早期的信息
这三个星系构成的“空洞集群”被科学家命名为VGS_31,其发现者为来自格罗宁根大学卡普坦天文研究所的科学家布尔久·贝伊古与他的同事,这项星系“狩猎”计划作为空洞星系调查项目的一部分,参与的研究小组对60个这样的空洞星系,但是VGS_31的结构分布使得科学家感到惊讶,贝伊古认为自己从来没见过如此空洞的结构。根据宇宙学理论,在宇宙空间中存在着神迷空洞结构,类似于大尺度的纤维状分布的空间,它们是宇宙中最大的结构,一般情况下星系都存在于纤维状结构中,而空洞则不包含着星系,因此如果在空洞中发现星系,那么确实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在宇宙空洞中,物质的密度还低很多,但是最新的调查表明星系确实可以存在于空洞中。空洞星系的出现让科学家感到惊讶的同时,也是一种难得的观测目标,由于此类星系摆脱了其他星系的引力干扰,比如碰撞合并等事件会打乱原始的星系物质分布,因此空洞星系成为绝佳观测目标,可验证当前的星系形成理论。
VGS_31空洞星系群距离我们太遥远,科学家在下一步的调查中将通过多波段光谱观测其内部结构,最新的研究发现它们的演化与周围的暗物质细丝存在关联。由于空洞星系脱离了大部分的星系群,它们演化需要大量的星际气体和尘埃,在原材料得不到补给的情况下,其演化已经出现的障碍。总体而言,空洞星系的周围环境与普通的星系群存在不同点,是星系演化理论的“实验室”。
作者: 纸纱窗 时间: 2013-12-19 23:26
海子兄弟,这些图片是你发的嚒?上帝,真是奇妙的颜色,上帝是最美妙的画师,
哪里弄来的?多发一些来看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2-19 23:29
哈勃望远镜捕捉到马头星云最详细图 幻美绚丽
通过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从近红外光范围看到的马头星云。这个浓密的气体、尘埃柱是被位于该图外的星空中的恒星簇产生的强大恒星风“雕琢”而成的。该星云左上方边缘处的光源是一颗年轻恒星,他产生的强辐射正在不断驱散周围的星际物质。
欧洲航天局的赫歇尔空间望远镜拍摄到的马头星云及其周围景象的新图片。该星云位于距离地球大约1300光年的猎户座里,是庞大的猎户座分子云复合体的组成部分。在图片的左侧有两个非常显著的地方——NGC2068和NGC2071,那里正在形成大量恒星。
由3张图片组合在一起的这张图显示的是,最新拍摄到的马头星云的近红外光哈勃图,以及从远红外光范围拍摄到的该星云周围情景的宽视场赫歇尔图。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3-12-19 23:53
强磁场星球极亮超新星爆炸瞬间 比太阳亮数十亿倍
极亮超新星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型爆发现象,比一般超新星亮十到百倍,由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领导的跨国合作团队,认为极亮超新星的能量来源,极可能是磁星,一种拥有强烈磁场且1秒内旋转数百次的快速自转中子星。
该团队2013年10月17日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上,发表了这份重要研究。
超新星是巨质量恒星演化到末期时的剧烈爆炸现象,经由爆发将产生的重元素拋入星际空间中,这些元素丰富了宇宙的化学组成,更组成了你我,或许这就是我们这麼热切地寻找这些珍贵爆发的契机。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很明亮,比太阳亮数十亿倍,因此很多业餘天文学家用小型望远镜即可投入寻找超新星的行列,他们监测很多邻近星系,将新取得的影像与旧的影像对减,并通报给国际天文联合会可能的超新星候选者。
近几年来,全世界大型的巡天计划如火如荼地展开对全天空的监测,其中,座落于夏威夷Haleakala山,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数位相机的泛星计划,其单幅曝光影像的范围相当于35倍满月的面积,对寻找超新星有惊人的贡献,平均每年可以发现超过百颗超新星。
泛星计划屏除了传统超新星巡天的选择效应,并非针对单一的高表面亮度或漩涡星系逐一搜寻,而是进行无偏差的全天监测,因此发现了这种全新类型的极亮超新星,其偏好在矮星系环境中产生,也是传统巡天策略下,不易侦测的部分。
一些理论物理学家认为,这类超新星的爆发来自于宇宙中质量最大的恒星,演化到生命终点时,产生类似原子弹的爆炸,这个原子弹有如3000万倍的地球大小或100倍太阳质量,将整个恒星炸得粉身碎骨,也就是所谓的不稳定对超新星。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带领的国际合作团队,利用泛星计划望远镜与其他世界各地的大型天文台,追踪观察两颗极亮超新星的光度变化情况,取得超过年的完整观测资料。然而,根据收集到的宝贵资料,并不支持上述超巨质量恒星的假设,研究团队提出快速自转的磁星模型,更能解释极亮超新星现象。
该论文第一作者Matt Nicholl解释,我们知道当巨质量恒星演化到生命末期时,它的外层剧烈拋出成为超新星,而中间核心则塌缩成中子星。中子星是一种质量相当于太阳,但体积却仅有数十公里的高密度天体。我们认为,在一些条件下,有些中子星拥有非常强烈的磁场,并且自转非常快速,1秒钟可旋转300次。当其自转减速时,将转动的能量经由磁场转移给超新星,造成其比一般超新星明亮。此理论模型吻合我们所观测到的资料。
其指导教授、团队主持人Stephen Smartt教授补充表示,极亮超新星真是很特殊的超新星!正因它们如此明亮,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当作照亮遥远宇宙的火炬。光以等速在空间中旅行,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得越远,就是看到越久远的过去。借由了解这些炫目的爆发过程,我们可以探查宇宙刚诞生不久后的样貌。我们的目标是在早期宇宙寻找这类超新星,侦测第一代恒星的形成,并了解它们如何产生宇宙中第一代的化学元素。
作者: 纸纱窗 时间: 2013-12-19 23:57
天啊,主内:你发的这一套照片,奇妙无比,令人窒息!令人敬畏!!
作者: 纸纱窗 时间: 2013-12-19 23:59
看一套照片就令人惊诧不已,那天堂是什么样子呢????
我更相信圣经我告诉我们说的:天堂“好的无比”,“无法想象”!!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2-20 01:56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2-20 09:47 编辑
小盐粒兄的照片大开眼界!
不过纱窗姊不要太高兴!那些超新星不是天堂,而是地狱!温度达几亿度!重力把一个人压缩成一粒尘埃。
马头星云的四周天体,左下为火焰星云,中下为马头星云,右上为M42猎户座大星云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3-12-27 00:12
像眼的行星云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4-1-6 13:01
多国天文学家观测到迄今最剧烈的宇宙爆炸
多国研究人员近日报告说,他们利用太空与地面望远镜,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观测到迄今最亮的一个伽马射线暴,这也是人们观测到的最剧烈的一次宇宙爆炸。但让天文学家困惑的是,他们无法解释这次天文事件的发生。
伽马射线暴是宇宙中发生的最剧烈的爆炸,理论上是巨大恒星在燃料耗尽时塌缩爆炸或者两颗邻近的致密星体(黑洞或中子星)合并而产生的。伽马射线暴短至千分之一秒,长则数小时,会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如果与太阳相比,它在几分钟内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万亿年太阳光的总和。
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亚拉巴马大学亨茨维尔分校博士后熊少林说:“类似的爆炸可能是百年一遇。”,它是迄今人们观测到的最亮的一个伽马射线暴,在地球上拿双筒望远镜都可以看见。此外,这次伽马射线暴也是迄今观测到的所有伽马射线暴中总能量释放最大的之一。这个伽马射线暴发生在距地球约36亿光年处。
NASA正在利用伽马射线暴进行引力透镜效应研究:
NASA's Fermi Makes First Gamma-ray Study of a Gravitational Lens
http://www.nasa.gov/press/2014/j ... x.html#.UsrsNdJDuHc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4-1-6 13:18
本帖最后由 小盐粒儿 于 2014-1-6 13:19 编辑
2014年1月4日,是勇气号火星探测器(Spirit, MER-A)登陆火星10周年,1月25日将是机遇号火星探测漫游车(Opportunity,MER-B)登陆火星10周年。NASA设立了专门网页对它们在火星的探测使命进行了回顾:
http://mars.nasa.gov/mer10/
其中有大量珍贵火星照片:
http://mars.nasa.gov/mer10/multimedia/images/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4-1-11 23:24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4-1-12 11:57 编辑
据加新社报导:单程火星民间探险机构Mars One宣布2024年的火星探险人员获进入第二轮候选名单有1058人,其中加人有75名,美国有297名。虽然他们预备永远居住在火星,但会保持和地球联络。甚至将来科技改良,我想会有机会回地球。
图为火星之日出
火星是无云的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4-1-13 12:55
据加新社报导:单程火星民间探险机构Mars One宣布2024年的火星探险人员获进入第二轮候选名单有1058人,其中加人有75名,美国有297名。虽然他们预备永远居住在火星,但会保持和地球联络。甚至将来科技改良,我想会有机会回地球。
图为火星之日出
火星是无云的
骑马海 发表于 2014-1-11 23:24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荷兰工程师BAS LANSDORP 在2012年推出了这一惊人的计划,按照设想,火星一号计划应在12年内逐步实现。先完成“地球大使”的选拨,2020年开始,向火星运送建立人类殖民地所必需的物质。2024年4月,首批志愿者出发,预计在210天后登陆火星。第二批志愿者应于次年抵达火星,他们将在火星永久定居下来。
火星远征军计划所需费用60亿美元,谁来提供这笔巨资?基金会表示,将通过多媒体传播产生的广告收入来资助。他们勾勒的轮廓简单明了:把这一人类从未有过的探险设想变成一部实景电视,观众可随时随地与火星远征军成员交流、呼应。
不过,这一宏伟计划的设计者目前对不断扩大的资金需要寡言少语,另外,对这一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探险计划所需要征服的技术障碍也不多谈。那么,在目前这一阶段,可以说,谁都无法断定,这一向火星进军的计划,能够真正实现。
去年八月份媒体披露的消息对这一计划有更详细的描述,当时,已有40名准备登陆火星的志愿者在华盛顿聚集,他们异常兴奋地表示,首批飞往火星的计划开始于2022年。
据火星一号基金会创办人BAS LANSDORP解释说,表面看起来,这一计划很疯狂。但不要忘了人类在地球生存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告别家园去陌生远方开垦的历史。那么,人类下一个合乎逻辑的开发地就是火星。
去年四月份,火星一号基金会称,首选四名旅行者在经过七个月的宇宙飞行后应于2023年在火星登陆,随后,每隔两年将向火星送去一批新的开垦者。
基金会负责人当时解释,首批飞行所需60亿美元将通过广告合同及转播费用来实现。也就是说,从初选,到最终选定,从太空之旅到火星生活都将被即时拍摄后播出,一部地地道道的真人秀,
不要说前往火星的路程充满艰辛和危险,火星本身环境极其恶劣,没有氧气,没有食物,平均气温零下63度。如何获取食物,如何获取水?
对此,基金会负责人表示,其实在国际太空站生活的宇航员面临的现实比这更严峻,何况,人们已经知道如何生产氧气,如何回收用过的东西。在火星上也可以这样做。
旅行者应在特别设计的“植物生产区”种植,维持生命的水将从火星的土壤中通过蒸馏的方式提取。
更现实的问题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支火箭强大到能够完成“火星一号”计划,但是,基金会的科学家相信,九年以后,就会有非常强大推力的火箭把旅行者送往通向火星的太空。
志愿者们如何看待这一空前的探险计划?一名已婚,已经有一个小孩的美国女性志愿者兴致勃勃地说,火星是人类下一个巨大的探险地,如同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一样。为此,她不愿意失去这一伟大奇遇的机会。这位图书管理员承认,上火星探险让她害怕,但是,所谓勇气就在于应该要做的必须去做。
另外一个美国男性志愿者表示,一想到在火星上能看到比地球上更深、更宽阔的大峡谷就让他兴奋不已。这位航空机械师说,他还想亲眼看看那里到底有没有生命,曾经是否有过生命?哪怕看到一个简单的细菌,也不可思议。这位四十几岁的单身汉还有一个珍藏在心里多年的秘密,与“火星人”相会!
官方网站:
http://www.mars-one.com/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4-1-13 13:01
据美国航空航天局1月9日发布的照片显示,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了螺旋星系M83,星系中有很多超新星遗迹,有明亮的核心区域和强X射线源。M83是离我们最近和最明亮的螺旋星系之一。
http://cdn4.sci-news.com/images/enlarge/image_1676e-Messier-83.jpg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4-1-13 13:18
本帖最后由 小盐粒儿 于 2014-1-13 13:22 编辑
Scientists led by Lauren Palladino and Dr Kelly Holley-Bockelmann from Vanderbilt University have identified a new class of hypervelocity stars (HVSs) in the Milky Way Galaxy.
http://cdn4.sci-news.com/images/2014/01/image_1674-Hypervelocity-Stars.jpg
超高速星(HVSs),少数人称之为流放星,是速度超过该星系引力所能约束的逃逸速度的恒星。星系中恒星的速度一般都在100km/s的数量级上,而超高速星(尤其是位于被认为是"产生"超高速星的星系中心附近)的速度在1000km/s的数量级,
J. Hills在1988年就已经预测超高速星的存在,但到2005年,哈佛史密松宁天文物理中心的Warren Brown和伙伴们才发现第一颗超高速星。现在,已经发现了十颗,其中还有一颗(HE 0437-5439)原本认为是来自大麦哲伦星系,而不是银河系。但对它的自行运动进行研究后测定该恒星被驱逐弹出的起始点位于银河系内核。目前发现的超高速星距离都在50,000秒差距之外,并且未受到来自星系的束缚。
估计在我们的银河系应该有约1,000颗的超高速星,而银河系至少有1,000亿颗的恒星,所以这是非常低的比例。
超高速星产生的主要方法通常被总结如下:相信它们是起源于与银河系中心的超重质量黑洞密切接触的联星。两个伙伴中的一颗被黑洞捕获,而另一颗就转而获得高速度。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捕获并不意味着被吞噬掉,在所有的可能性中,人的视觉永远不会看见超高速星的伴星落入黑洞之中。
已知的超高速星只是质量数倍于太阳的主序星。
在在阿根廷的科尔多瓦天文台有一个小组相信我们看见的超高速星是我们的银河系和一个环绕的矮星系碰撞与合并所造成的。人类视觉系统是一个具有将银河之间的碰撞的合并的结果。这个矮星系曾经环绕我们的银河系,并穿越银河系的中心。当这个矮星系接近银河系中心的黑洞时,经历了激烈的引力拖曳。这次的拖曳激发了其中的一些恒星,使它们从矮星系的引力中解除了束缚,成为被抛入太空中的恒星。
有些中子星被推断有着相似的速度在运行,但是它们与超高速星形成的抛射机制和视觉效果都没有关联。中子星是超新星爆炸的残骸,它们极端的高速度可能来自于超新星爆炸时的非对称性。中子星 RX J0822-4300在2007年被钱卓X射线天文台测量到的速度高达1,300Km/s(光速的0.54%),就被认为是这样造成的。
作者: 骑马海 时间: 2014-1-14 12:02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4-1-14 12:08 编辑
我也看过双星系统在其中一颗星被黑洞吸入后,其伴星就可逃离黑洞的报告,却不知竟然会达到如此高速,还接近太阳系
作者: 孙参001 时间: 2014-1-14 12:13
大长姿势了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4-1-21 23:36
本帖最后由 小盐粒儿 于 2014-1-21 23:43 编辑
http://wpc.50e6.edgecastcdn.net/8050E6/mmedia-http/download/public/videos/2013/12/031/1312_031_AR_EN.mp4
一枚追逐彗星的宇宙探测器在休眠近3年后苏醒,20日第一次向地球发回信号。这令科学家欢呼雀跃,他们希望用这枚探测器实现着陆器登陆彗星的创举。
欧洲航天局(ESA)于当地时间下午7时18分(格林尼治时间18时18分)接到“罗塞塔”彗星探测器从8亿公里以外发回的报平安信号。
按照ESA希望把这场紧张等待信号的行动变成一场社交媒体活动的意图,这枚探测器在推特上触发了一系列不同语言的“你好世界”的帖子。
这枚无人探测器上的休眠系统恢复正常,为其飞行的最后阶段做准备。它历经10年,将与67P/楚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会合。为节约能源,罗塞塔在2011年关闭了电源。这令科学家在此之前完全不知道它的命运。
由于罗塞塔苏醒需要时间,还因为它与地球相距遥远,信号抵达的最早时间是当地时间下午6时30分。
负责操纵这枚探测器的安德烈亚·阿科马佐说,科学家将重新操控它,操控过程会延时45分钟,因为信号在探测器和地面之间的传递需要时间。
叫醒行动是罗塞塔在今年夏天与彗星67P会合前的最后里程碑之一。这枚探测器随后将进行一系列复杂的飞行动作来观测这颗彗星———这是一个直径4公里、由岩石和冰构成的天体,然后在11月向彗星的冰冻表面放下一台名为“菲莱”的着陆器。
着陆器将利用所携带的仪器进行采样和分析。美国西南研究院的乔尔·帕克说,虽然已经发射了近10年,但罗塞塔探测器和菲莱着陆器上的仪器仍被认为是很尖端的。这家研究院研制了一架名为“ALICE”的专门相机,它能检测彗星上的不同化学组成。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月20日报道】ESA证实,已经成功唤醒休眠长达31个月的彗星探测器罗塞塔。
ESA在德国科技城达姆施塔特的控制人员表示,他们在20日格林尼治时间18时17分接收到了来自“罗塞塔”的信号。
信号最初由美国航天局设在加州的一台70米直径的巨型天线接收器收到,然后传送到德国。
罗塞塔是一个无人宇宙飞船计划的一部分,它于2004年3月2日发射,旨在研究67P/楚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
罗塞塔由两大组件组成:罗塞塔探测器及菲莱着陆器。
探测器以“罗塞塔”石碑命名,其任务是帮助解开行星形成前的太阳系之谜。科学家相信彗星包含太阳系形成时的原始物质。探索彗星有助了解太阳系乃至生命形成的资料。
着陆器以尼罗河中小岛的名字“菲莱”命名,有一块方尖碑在那里被发现且协助解读罗塞塔石碑。
http://www.esa.int/Our_Activities/Space_Science/Rosetta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4-1-22 00:05
中国月球车“玉兔”手臂高智能高精准(转帖)
新华网北京1月21日电(记者 余晓洁)“玉兔”号月球车的机械手臂重3.5公斤,长55厘米,镁合金的臂杆直径5厘米,关节中的零部件则主要选用钛合金材料。与人的手臂不同的是,它只有肩和腕,没有肘。
这只机械手臂可以在距地38万公里的月球之上自主“工作”,能经受月球上300多摄氏度温差的严峻考验,而其功耗却不大于4瓦,投放精度能控制在两毫米以内。
这只手臂的“主创”之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八零五所虞红研究员21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后,‘玉兔’号月球车顺利驶离着陆器到达月面。12月22日,位于月球车正前方五星红旗下面的机械臂首次按指令准确投放,这是我们团队最激动的时刻。它说明机械臂在月球上一切正常。”
这只“玉兔”之手是中国首个用于地外星体探测的高精度、智能化控制的空间机械臂产品。截至目前,机械臂在月球上工作了3次。12月25日,机械臂帮助固定在机械臂前端的科学载荷——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对一处月壤进行精准探测。经过长达14个地球日的月夜,月球车自主唤醒。今年1月14日,机械臂再次与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一起实施科学探测。
“机械臂把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投放到距离探测目标10毫米至30毫米的位置。投放精度2毫米以内。每次投放有近20个‘分解’动作,靠三个关节的合作来完成。”虞红说。
原来,探测目标确定、月球车抵达探测目标附近后,机械臂里十多个传感器开始获取各类数据。机械臂接到行动指令后,在约半小时内,通过近20个“分解”动作慢慢接近探测目标。
嫦娥三号任务科学应用研究核心团队责任科学家林杨挺研究员带领团队对“玉兔”落月后首个月昼间传回的数据进行了科学解读。
“我们想通过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探测讲述月球的故事。从各个点位上的探测,讲述这一点上,这一区域,乃至整个月球的部分历史。故事讲得好不好,要看嫦娥三号带上月球的科学载荷工作得如何。事实证明它们不负所望。”林杨挺说。
国防科工局近日公布了嫦娥三号首批观天、看地、测月的阶段性成果。
“令我们倍感振奋的是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在对一处月壤的精确探测中,探出了11种元素。其中锶、钇和锆这三种元素都是微量元素,非常不容易探测到。这说明我们的谱仪和机械臂性能非常好。”林杨挺说。
从预研到方案、从初样到正样,月球车机械臂的研制团队走过了五年多不平凡的攻坚克难、自主创新的历程。
“月球车就是一个高级机器人,机械臂帮助它完成科学探测的使命。我们在研制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陌生的月球环境。高真空,300多摄氏度的温差,无处不在的月尘,六分之一重力,给机械臂结构设计、润滑技术、使用寿命、地面试验设计提出了重重考验。”虞红说。
在“玉兔”之“臂”随嫦娥三号登月之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做了成百上千次的热真空实验、超低温储存试验、寿命试验、可靠性试验和防尘试验等。他们在机械臂上增加热控涂层;采用了密封式三关节加臂杆的结构,防止月尘进入导致关节卡死失灵;科研人员在试验中巧妙地平衡掉六分之五重力,攻克了一道道难关。
“这只手臂是地地道道中国创造、中国制造。我们已申报了多项专利。我们期待它不仅能在月球上继续有上佳表现,而且能转入民用、造福百姓。”虞红说。
作者: 纸纱窗 时间: 2014-1-22 07:40
盐粒早,挑起马海子这个贴:)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4-1-22 07:44
姊妹早安!今天还是很冷,注意防寒。
作者: 齐力 时间: 2014-1-22 07:52
回复 95# 小盐粒儿
谢谢盐粒儿!学知识了!(f):-D
作者: 小盐粒儿 时间: 2014-1-22 08:39
姊妹早安!
作者: 齐力 时间: 2014-1-22 10:17
盐粒儿弟兄早安!:-D
猜猜看这是什么星云?
欢迎光临 无忧论坛 (https://bbs.51.ca/)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