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pochtimes.com/i6/1310071503582378--ss1.jpg
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前扉页所附乾隆皇帝小像-每一部御制诗集的卷前扉页均绘有一幅乾隆皇帝不同年纪的画像,记录了他各个时期的面貌。清代历朝帝皇之中,清高宗乾隆皇帝留下的诗文,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院藏《清高宗御制诗集》收录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间以及禅位后四年太上皇时期所写的诗作,计四百五十四卷,四万二千六百四十余首。据此统计,乾隆皇帝每年平均诗作达六百六十余首;而某些单一年份,诗作数量甚至达千余首。数量之多,创作之勤,乾隆皇帝不仅居清代君主之首,睽诸历代各朝也堪称绝无仅有。(国立故宫博物院)
http://www.epochtimes.com/i6/1310071504162378--ss1.jpg
清高宗《御制诗二集》卷前扉页所附乾隆皇帝小像-每一部御制诗集的卷前扉页均绘有一幅乾隆皇帝不同年纪的画像,记录了他各个时期的面貌。清高宗一生创作丰富,其诗集除在位时由廷臣每隔十二年陆续辑为《御制诗初集》至《五集》外,其禅位后的诗作,亦在他去世后集结成《御制诗余集》刊行。(国立故宫博物院)
http://www.epochtimes.com/i6/1310071504042378--ss1.jpg
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前扉页所附乾隆皇帝小像-每一部御制诗集的卷前扉页均绘有一幅乾隆皇帝不同年纪的画像,记录了他各个时期的面貌。清高宗这些诗作不仅具体反映清高宗创作的连续性,更呈现清高宗自即位至禅位六十四年间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纪实。更有趣的是,由清宫内务府编辑的《御制诗初集》至《五集》,各集卷首皆附有清高宗诗集辑编时的御容画像,后人可一睹乾隆皇帝不同年岁身体相貌的变化。(国立故宫博物院)
http://www.epochtimes.com/i6/1310071504102378--ss1.jpg
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前扉页所附乾隆皇帝小像-每一部御制诗集的卷前扉页均绘有一幅乾隆皇帝不同年纪的画像,记录了他各个时期的面貌。清高宗御制诗集内容广泛,既涉及朝政、祭祀、稼穑、宴贺、军事、水利等治理天下之政务,又及于赏花、品茗、读书、画画、泛舟等吟风弄月的生活情趣。乾隆皇帝虽不讳言部分诗作或出于词臣之手,然四万余首风格一致,即使代笔也必然经乾隆皇帝审定。(国立故宫博物院)
http://www.epochtimes.com/i6/1310071504222378--ss1.jpg
清高宗《御制诗五集》卷前扉页所附乾隆皇帝小像-每一部御制诗集的卷前扉页均绘有一幅乾隆皇帝不同年纪的画像,记录了他各个时期的面貌。清高宗《御制诗集》如实地记载着他对早年成长的回忆,对受业帝师的追怀,对宫中藏品的鉴赏,对巡幸游历的体验,以及对宫苑生活的吟咏,钜细靡遗地呈现出清高宗艺术养成的渊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http://www.epochtimes.com/i6/1310071507162378--ss.jpg
弘历采芝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纸本(纵204公分 横131公分1935年作)。图绘身着汉族衣冠的青年男子,一手执如意,一手轻扶梅花鹿,神情淡定的样子。在他身旁站有一位提篮荷锄的少年,从其眉清目秀的五官及瓜子脸的面型上看,与青年人的长相有几分相似,而他们的脸型又与乾隆皇帝登基时的“朝服像”非常接近。根据图中乾隆皇帝题诗落款“长春居士自题”的“自题”二字推断,此图有可能画的是乾隆皇帝青年和少年时的画像。图中人物以白描法造型,面部以淡墨勾描,衣纹以浓墨勒线,线条于轻重虚实、刚柔变化中,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不同体态和相貌特征,由此可见作者较强的以线塑型功底。画幅右上乾隆皇帝自题:“何来潇洒清都客,逍遥为爱云烟碧。筠篮满贮仙岩芝,芒鞋不踏尘寰迹。人世蓬莱镜里天,霞巾仿佛南华仙。谁识当年真面貌,图入生绡属偶然。长春居士自题。”下钤“宝亲王宝”白文方印、“长春居士”朱文方印,迎首钤“乐善堂”白文椭圆形印。画幅左侧梁诗正(1697-1763)书长题,落款:“雍正甲寅夏四月梁诗正谨题”,下钤“梁”朱文圆形印、“诗正”白文方印。“雍正甲寅”是雍正十二年(1734)。画幅正上方钤乾隆皇帝玺印:“八征耄念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国立故宫博物院)
http://www.epochtimes.com/i6/1310071507202378--ss.jpg
铜镀金仙鹤驮亭式表(长25公分 宽41公分 高43公分 1935年作)。一只回首眺望的曲颈仙鹤口衔灵芝站在红丝绒木座上。仙鹤背驮二层仙阁,阁正、背面各嵌一个白珐琅小表盘,正面是时盘,背面是调节走时快慢盘。仙鹤腹中安置音乐机械装置,启动时可演奏四支乐曲。表的制造者是伦敦著名钟表匠和钟表经销商James Cox(1723-1800)。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在钟表方面的贸易活动十分突出。一方面由于英国自身钟表制造的发展,伦敦成为当时的钟表生产中心,钟表制造盛极一时,其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无与伦比,在整个欧洲与东方的钟表贸易中明显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借英国海外扩张的强势,英国东印度公司几乎垄断了早期欧洲和东方的海上贸易,为英国钟表的东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保障,当时欧洲各国的钟表许多是通过英国的中转输出到中国的。更为重要的是,英国钟表行业具有敏锐而长远的眼光,对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一直十分关注,千方百计迎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利用自身的贸易优势,依托整个欧洲的钟表制造技术,整合各种资源,制作出了适合中国人欣赏品味的东方市场钟表。当时在英国有一批从事东方尤其是中国市场钟表的钟表匠和经销商,James Cox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James Cox的钟表在中国获得了较高的认同,其许多作品被乾隆宫廷所收藏。他还在广州建立公司,负责产品的经销和组装,这使他的产品更容易为中国市场所接受。此表有可能就是在广州组装的产品。(国立故宫博物院)
欢迎光临 无忧论坛 (https://bbs.51.ca/)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