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论坛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打印本页]

作者: 卉樱果    时间: 2011-7-8 14:50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89,这样的精力,少见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8 15:23
杨老师不愧为与众不同的诺贝尔奖得主!:thumbu:

1256865260312.jpg (16.64 KB, 下载次数: 90)

1256865260312.jpg

U41P1T1D6406875F21DT20050417011053.jpg (39.96 KB, 下载次数: 82)

U41P1T1D6406875F21DT20050417011053.jpg

作者: 香宝贝    时间: 2011-7-8 16:00
真是举世无双。
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 acu4you    时间: 2011-7-8 16:23
杨老不仅对物理学有研究,对采阴补阳之术更有造诣。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8 17:37
真能忽悠党和人民啊。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8 21:27
真能忽悠党和人民啊。
东方顺 发表于 2011-7-8 18:37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我认为是生命和科学是有相通之处,特崇拜杨老师,祝福他长寿!
作者: marry96    时间: 2011-7-9 06:22
祝他们夫妻幸福,祝杨老师长寿.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9 09:52
我认为是生命和科学是有相通之处,特崇拜杨老师,祝福他长寿!
俺爱俺家 发表于 2011-7-8 22:27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作为一个搞自然科学的人,回国后的许多行为脱离自然规律,到处作秀,这不是忽悠是什么?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9 12:04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作为一个搞自然科学的人,回国后的许多行为脱离自然规律,到处作秀,这不是忽悠是什么?
东方顺 发表于 2011-7-9 10:52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自然规律也是人探究发现的,他只是率先走在了普通人的前面,我觉得他的行为都很符合自然规律,只不过不是寻常人所能达到的境地,就像他能获得诺贝尔奖一样。他过生日吃蛋糕(没有满汉全席)、他骑着人力车(而不是开着法拉利)带着妻子兜风,都是些很平常的凡人作为,很符合生活的自然规律。我最不能容忍的是多伦多的同性恋,那才是脱离自然规律。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9 12:08
祝他们夫妻幸福,祝杨老师长寿.
marry96 发表于 2011-7-9 07:22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美好的心灵发出的美好祝愿!    :thumbu: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9 12:37
自然规律也是人探究发现的,他只是率先走在了普通人的前面,我觉得他的行为都很符合自然规律,只不过不是寻常人所能达到的境地,就像他能获得诺贝尔奖一样。他过生日吃蛋糕(没有满汉全席)、他骑着人力车(而不是开着法拉利)带着妻子兜风,都是些很平常的凡人作为,很符合生活的自然规律。我最不能容忍的是多伦多的同性恋,那才是脱离自然规律。
俺爱俺家 发表于 2011-7-9 13:04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每个人都有选择他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这无可非议。但杨教授回国后以忽悠为职业,这对一个原本搞自然科学的人来说,是一种耻辱。
作者: 简自易    时间: 2011-7-10 05:49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本帖最后由 节制天下兵马 于 2011-7-10 06:56 编辑

回复 2# 俺爱俺家
杨振宁娶翁凡于中国不是好事,古今中外有所为的男女多了,可有几人如此?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名人多了,有几人如此?
诺贝尔奖获得者只有杨振宁一人以82高龄娶28岁的女子吧?
杨振宁还有脸经常领着翁凡出席大的活动、谈翁凡。

尽量不安排杨振宁出席活动、尽量少报道杨振宁的非学术活动为好,89岁的杨振宁还能搞多少学术研究了呢?更多是吃老本、是招摇撞骗,关注他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不值!

应该在杨振宁死前问清楚[搞清楚]他为何要以82岁娶28岁的女子?西方自由世界的男女为何还不如他更自由、更思想解放?
他这么干究竟会对当代与后代的中国人产生什么影响?好影响是什么?坏影响是什么?他考虑过、在乎过坏影响没有?
等等。

不要在杨振宁死后清算他,一定要在他死前把主要问题都搞清楚、搞正确,并正确对待他,该清算则清算,该口诛笔伐则毫不客气。
清华出流氓,小个子、长相丑陋的刘永清是个非常大的流氓,杨振宁不是流氓吗?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0 06:25
回复  俺爱俺家
......杨振宁还有脸经常领着翁凡出席大的活动、谈翁凡。

......关注他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不值!......节制天下兵马 发表于 2011-7-10 06:49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我觉得一个深受妻子爱戴的、把生活幸福的功劳归功于妻子的男人是个值得学习的好男人。《北京人在纽约》里的王启民才是个流氓,郭燕帮助他成功了,到后来他却反唇相讥:“我能给玲玲一切,你能给她什么?”
请您以身作则,按上贴所言去做,不要再花宝贵的时间长篇大论地关注他。
我会热情地继续关心他们,支持他们,祝福他们!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0 07:07
每个人都有选择他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这无可非议。但杨教授回国后以忽悠为职业,这对一个原本搞自然科学的人来说,是一种耻辱。
东方顺 发表于 2011-7-9 13:37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一个退而不休的、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曾经对事业有执著的追求,现在又拥有上天的赏赐,有资本炫耀,是一种荣耀。要是男人都能拥有如此的晚年那该会幸福地死而无憾的。
作者: 简自易    时间: 2011-7-10 07:31
我觉得一个深受妻子爱戴的、把生活幸福的功劳归功于妻子的男人是个值得学习的好男人。《北京人在纽约》里的王启民才是个流氓,郭燕帮助他成功了,到后来他却反唇相讥:“我能给玲玲一切,你能给她什么?”
请您以身作则,按上贴所言去做,不要再花宝贵的时间长篇大论地关注他。
我会热情地继续关心他们,支持他们,祝福他们!
俺爱俺家 发表于 2011-7-10 07:25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1、王启明,不是王启民;
2、好的,你我各走自己的路。
作者: 多羡鱼少结网    时间: 2011-7-10 08:26
估计骂人家老杨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吃不着葡萄说人家那葡萄酸。
在出口指责别人时请先问下自己
如果你是男人:七老八十之际给你嫩草你吃不吃?作为公牛我在此坦诚相告,我吃,只怕到时我吃不着。
如果你是女人:像麦当娜那样小男友一个个接二连三的投怀送抱你这把老草愿不愿意喂小牛?不愿意才怪。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0 08:45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1、王启明,不是王启民;
2、好的,你我各走自己的路。
节制天下兵马 发表于 2011-7-10 08:31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知道你不是王启民,听口气你也不喜欢王起明之流的,基于这点,我还是喜欢你这个人的。
我觉得对于一个曾经为人类社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诺贝尔奖得主,他的晚年生活幸福是值得人们祝福的,据我所知,有很多对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大科学家在成功之前婚姻夭折、生活坎坷、晚年悲伤;杨老师是大科学家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典范,科学上摘顶级桂冠,生活中抱亮丽嫩妞,令人向往。换句话说,如果诺贝尔和妻子只能选一,我放弃诺贝尔。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0 20:20
一个退而不休的、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曾经对事业有执著的追求,现在又拥有上天的赏赐,有资本炫耀,是一种荣耀。要是男人都能拥有如此的晚年那该会幸福地死而无憾的。
俺爱俺家 发表于 2011-7-10 08:07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资本的自我炫耀本身就是对其的一种侮辱,尤其是对原本搞自然科学的人。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0 22:43
东方顺 发表于 2011-7-10 21:20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看来是荣辱观不同,我以为荣,你却以为辱;此文的主题是“高寿的杨老师大赞翁帆照顾得好”,我以为荣,你以为辱。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1 00:00
看来是荣辱观不同,我以为荣,你却以为辱;此文的主题是“高寿的杨老师大赞翁帆照顾得好”,我以为荣,你以为辱。
俺爱俺家 发表于 2011-7-10 23:43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杨教授为什么与李政道分道扬镳,你会对他有另外的看法的。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1 05:19
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杨教授为什么与李政道分道扬镳,你会对他有另外的看法的。
东方顺 发表于 2011-7-11 01:00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我早已知道,他已经道歉。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1 07:39
我早已知道,他已经道歉。
俺爱俺家 发表于 2011-7-11 06:19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能否给个连接链看看他如何道歉? :smokin: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1 15:16
能否给个连接链看看他如何道歉?
东方顺 发表于 2011-7-11 08:39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我已经原谅了他。小时候把杨老师当成神,后来了解多了把他当成个人------一个了不起的人,现在把他看成是个有热情有七情六欲的值得学习的人。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1 16:33
我已经原谅了他。小时候把杨老师当成神,后来了解多了把他当成个人------一个了不起的人,现在把他看成是个有热情有七情六欲的值得学习的人。
俺爱俺家 发表于 2011-7-11 16:16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你所问非所答了。:thinking:
能否给个连接链看看他如何道歉?
东方顺 发表于 2011-7-11 08:39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1 19:33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婚,在整个华人世界引发了一场不小的“地震”。杨振宁和翁帆立即成为各类媒体追逐的焦点,引发了大众无穷的思考和讨论。但是,因为杨振宁的特殊身份,很少有人能够完全了解他和翁帆之间真实的故事。
一篇采访曾披露:两个人去参观博物院一定会玩游戏,从中不难感受到“杨翁忘年之恋”的真诚与幸福。游戏是这样的:两人在进美术馆或者博物院参观前,会约定在里面不讨论,到出来时杨振宁会问翁帆:“如果这家美术馆要送你一幅画,你选哪幅?”以此来看看两个人是否选的是同一幅画。翁帆说他们的审美观大致相差不远,虽然不一定同选一幅画,但是小范围还是一致的。除了这些游戏,杨振宁还会和翁帆一起改徐志摩的诗。两人曾经把徐志摩的“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改成了“你我相逢在晚霞灿烂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MyMzU0Mzk2/v.swf

(我其实已经回答过了,您没有感悟到?再正面回答一次,各人自己去找各自感兴趣的东西吧,在这里我们说共同感兴趣的)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1 21:02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本帖最后由 东方顺 于 2011-7-11 22:05 编辑
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婚,在整个华人世界引发了一场不小的“地震”。杨振宁和翁帆立即成为各类媒体追逐的焦点,引发了大众无穷的思考和讨论。但是,因为杨振宁的特殊身份,很少有人能够完全了解他和翁帆之间真实的故事。
一篇采访曾披露:两个人去参观博物院一定会玩游戏,从中不难感受到“杨翁忘年之恋”的真诚与幸福。游戏是这样的:两人在进美术馆或者博物院参观前,会约定在里面不讨论,到出来时杨振宁会问翁帆:“如果这家美术馆要送你一幅画,你选哪幅?”以此来看看两个人是否选的是同一幅画。翁帆说他们的审美观大致相差不远,虽然不一定同选一幅画,但是小范围还是一致的。除了这些游戏,杨振宁还会和翁帆一起改徐志摩的诗。两人曾经把徐志摩的“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改成了“你我相逢在晚霞灿烂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我其实已经回答过了,您没有感悟到?再正面回答一次,各人自己去找各自感兴趣的东西吧,在这里我们说共同感兴趣的)
俺爱俺家 发表于 2011-7-11 20:33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我早已知道,他已经道歉。
俺爱俺家 发表于 2011-7-11 06:19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你又所问非所答了。:thinking:

能否给个连接链看看他如何道歉?
东方顺 发表于 2011-7-11 08:39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1 21:13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你又所问非所答了。
东方顺 发表于 2011-7-11 22:02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非要我明确地表态拒绝您才满意吗?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1 21:29
非要我明确地表态拒绝您才满意吗?
俺爱俺家 发表于 2011-7-11 22:13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你这话从何说起?

是你首先跟我的帖子,用你的看法压制别人。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1 21:34
你这话从何说起?

是你首先跟我的帖子,用你的看法压制别人。
东方顺 发表于 2011-7-11 22:29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不错,是我先跟你的帖子的,因为我觉得“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是实事求是,没有忽悠的感觉,不同意你说“忽悠”,就跟了你的帖子。能跟吗?如果你明确表态不能跟,那我下次就不跟。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2 00:30
不错,是我先跟你的帖子的,因为我觉得“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是实事求是,没有忽悠的感觉,不同意你说“忽悠”,就跟了你的帖子。能跟吗?如果你明确表态不能跟,那我下次就不跟。
俺爱俺家 发表于 2011-7-11 22:34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可我认为他现在是靠忽悠生存。

你有你的看法这不足为奇,但你压制别人的看法,这种行为就不好了。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2 05:14
可我认为他现在是靠忽悠生存。

你有你的看法这不足为奇,但你压制别人的看法,这种行为就不好了。
东方顺 发表于 2011-7-12 01:30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他现在有充足的退休金和保险作为生活保障,又是经历过许多事情人生很丰富的名人,用不着靠忽悠生存,别人要宣传他,议论他,他有什么办法?我没有压制你呀,一直在很尊重地与您讨论,你对杨老师有成见我管不着,只是不同意你读了这一贴后依然不顾事实的评论。依我的生活经历,完全赞成这样的观念:老公活得好,就是老婆照顾得好,应该大赞特赞,让老婆听得高兴,继续有热情照顾老公,老公们越过越好。

(顺便问一句:你结过婚了吗?如果回避这个问题就是没有结过婚,或者有过的婚姻生活使你难以开口。)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2 11:31
他现在有充足的退休金和保险作为生活保障,又是经历过许多事情人生很丰富的名人,用不着靠忽悠生存,别人要宣传他,议论他,他有什么办法?我没有压制你呀,一直在很尊重地与您讨论,你对杨老师有成见我管不着,只是不同意你读了这一贴后依然不顾事实的评论。依我的生活经历,完全赞成这样的观念:老公活得好,就是老婆照顾得好,应该大赞特赞,让老婆听得高兴,继续有热情照顾老公,老公们越过越好。

(顺便问一句:你结过婚了吗?如果回避这个问题就是没有结过婚,或者有过的婚姻生活使你难以开口。)
俺爱俺家 发表于 2011-7-12 06:14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你了解他在美国的情况吗?前几年在美国时有幸与他在同一所大学(SUNY)。他在美国情况(在回中国前几年)约知一二。

可以这么说,他现在在中国的所有支出中,他的退休金和保险(来自美国的)所占比例很小,大部分是他在中国忽悠来的。:smokin: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2 15:04
回复 33# 东方顺


如果你同意的话,我建议这次对话就到此为止,因为离主题越来越远;由于是我先跟你的贴子,所以为公平起见,在我这一贴后你还可以再回一贴,我们就结束了。祝你聊天愉快,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2 15:14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本帖最后由 东方顺 于 2011-7-12 16:16 编辑
回复  东方顺


如果你同意的话,我建议这次对话就到此为止,因为离主题越来越远;由于是我先跟你的贴子,所以为公平起见,在我这一贴后你还可以再回一贴,我们就结束了。祝你聊天愉快,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俺爱俺家 发表于 2011-7-12 16:04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总之,你看重他的生活,而我看重他的人品。你我各有所求,无可非议。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2 15:39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本帖最后由 东方顺 于 2011-7-12 16:55 编辑

李政道与杨振宁分道扬镳真相

http://http://hihistory.net/post/10393/http://hihistory.net/post/10393/[/url]

作者:张扬(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选自:《同舟共进》2011年第2


原题:
李政道杨振宁恩怨

我有个习惯,从报上看见有意思的文字,便剪下来放在案头,时间一长,这样的剪报往往能攒上几十上百份。《李政道传〉披露与杨振宁恩怨始末》(以下简称《始末》,2009128日《作家文摘》)便是其中之一。

李政道和杨振宁因推翻宇称守衡定律而双双荣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宇称不守衡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中的革命。当时我才十来岁,这事曾使我无比激动,从此对科学家充满爱戴、敬仰和崇拜,成为我从十八九岁时就开始写作《第二次握手》的动因之一。 1957年的报道高潮中,还时时提到中国留美女物理学家吴健雄,是她以精美绝伦的实验设计和连续几个月的辛勤工作证明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的不守衡,从而把李、杨推上了诺贝尔奖得主宝座,吴健雄本人也成为《第二次握手》女主人公丁洁琼的主要原型之一。

但我后来在搜集李、杨资料的过程中却发现,两位似乎在获奖后什么时候起,因某种缘故断交了。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23人共同获奖的情况是常见的,他们往往还不同一国籍,却可成为终身好友。那么,李、杨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见过老年吴健雄的一张寿辰照片,当时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的5位华裔科学家都来祝寿了,可我注意到,李、杨彼此隔得很远,像是互不相识。

如此两个人物,因什么闹僵的呢?我想不大可能为了钱,也不大可能是为官职——在美国的教育体制下,当名教授比当官强得多。看来只能是为了,这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名声名气,而是排名先后。杨比李大几岁,但瑞典科学院的颁奖名单是李、杨,全世界媒体也都如此称呼——是不是因为这个呢? 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常有年长者排名在年轻者后面,但从没听说过有谁为此闹翻。那是一个漫长的闭塞年代,很多事实不准披露,很多真相不为人知,李、杨之间发生过什么事被讳莫如深,我和很多人一样,始终是一头雾水

上世纪8090年代,政治气氛趋于宽松,李、杨两位似乎也因年事渐高而觉得现在可以说了(美国格罗夫斯将军后来一本回忆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的书便取名《现在可以说了》),甚至是如鲠在喉,非说不可。我曾看到过一篇文章谈及杨年龄比李大,对推翻宇称守衡定律功劳也更大,在获奖名次上本应杨在前,事实上却相反。杨坦承为此与李闹过别扭,很痛苦,曾为此哭过云云。

我不知道同获诺奖时排名的规定怎样,想来无非一是依姓名的英文字母顺序,二是按贡献大小。诺贝尔科学奖也有过不公正,但大体上是公正的。譬如公认吴健雄应该是1957年物理学奖得主之一,但偏偏没有她,这就是一种不公正,吴本人却能淡然处之。而且她得到了另一种公正——被誉为“20世纪的第二位居里夫人,长期担任美国物理学会会长。


回到正题上来,对李、杨分道扬镳的原因,杨振宁已经说过了,却一直没听到过李政道的说法。我忆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俗话,心想杨说过了,现在且听李怎么说吧。《始末》中写道,即将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首次详细披露了二人恩怨的始末,书的作者是季羡林之子季承。季承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工作,曾任李政道先生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顾问,二人有长达30年的紧密合作,意即《李政道传》会是李政道本人意思的真实表达。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2 15:40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本帖最后由 东方顺 于 2011-7-12 16:49 编辑

据文章介绍,李、杨早年是西南联大校友,后来又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校友,关系一直很好,且两家比邻而居,两家人来往密切。从1951年起,他们的合作真正开始,并得到奥本海默的欣赏和爱因斯坦的重视——即此一点便可看出,李、杨是多么的幸运!但他们无视这种幸运,文章接着谈及:此时纠纷却发生了,由头是他们合写的两篇论文署名次序问题。第一篇署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二篇署名李政道和杨振宁。”——就这样轮流坐庄也很好,但不行,在第一篇论文写成后,按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但杨振宁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可惜李政道很介意,他对这一要求很吃惊,勉强同意。在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过来。我的小人之心并没有度错君子之腹,果然,李、杨确是因排名先后闹僵的。

署名顺序可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也可按合作者实际贡献的大小——这在国际学术界也是通例。但实际贡献大小一般来说只有合作者自己才明白,这种情况下,只要他们都有基本的实事求是精神,署名顺序应该不成问题。但事实恰好相反,这成了李、杨之间的大问题。对此的合理解释是,李、杨没有基本的实事求是精神,至少是其中一位缺乏这种精神。

署名问题给二人带来裂隙……他们没有再合著论文。论文署名的事情使李政道耿耿于心。”——事情使李政道耿耿于心,看来更使杨振宁耿耿于心,但两人仍相互需要。于是,此后两人仍有合作,有些学术观点经激烈辩论后能取得一致,有的重要论文还共同署名。对此,李政道在《破缺的宇宙》一文中写道:1956年到1962年,杨和我共同写了32篇论文……合作紧密而富有成果,有竞争也有协调。合作的成果大大多于每个人单独工作可能取得的成果。后面的两句话是实事求是的说法,更是令人鼓舞的说法。它曾被李、杨共获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事实所证明,使人想起中国人常说的团结就是力量。人们知道,剑桥大学的教授们有喝下午茶的习惯。喝茶吃点心并非目的所在,他们真正的兴趣是聊天、讨论和争执,是学术观点的碰撞以及由此迸溅出来的天才火花。科学史上多个重大的发明和发现,多项诺贝尔科学奖,就是这种天才火花的产物。但天才火花的产生有必不可少的前提,那就是和谐坦诚、优雅大度和费厄泼赖,而不是小肚鸡肠、胸襟狭窄和锱铢必较。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即这种在讨论和碰撞中产生并被天才火花所照亮的东西,要分出谁先谁后孰轻孰重往往很难,且既无必要又无操作性。如果坚持要分出,唯一的后果只能是裂隙,是冷眼相向,是闹翻、闹僵……闹出一段什么呢?说文雅点叫公案,说直白些是丑闻。当然,使点手段也许可以分出谁先谁后孰轻孰重,譬如每次对话都带上窃听器和针孔摄像机等特工设备,以便日后对簿公堂拿得出第一手证据”——问题是居心如此的人,能在科学讨论中表现出任何真知灼见,能登上任何科学领奖台吗?这样一来,也就无所谓排名先后了。

杨振宁说,他在发现宇称不守衡中的功劳比李政道大。1982年,他在《获诺贝尔奖的论文产生经过》一文后记中说:"李政道先是反对这种(有关宇称不守衡的)观点。我力图说服他……后来他同意了我的意见。李政道传》则说:这一发现是李政道先找到突破口的,因此论文由李政道执笔,署名也是李政道在前诺贝尔奖委员会通知以及所有媒体的报道中,两个名字的次序都与获奖论文的署名一样,李政道在先,杨振宁在后。然而,据《李政道传》说,到斯德哥尔摩领奖时,杨振宁突然提出,授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受奖,而他夫人杜致礼则想在出席晚宴时让国王作陪,也就是说,在进入晚宴会场时她要走在最前面,杨振宁次之排在第二名,由皇后作陪李政道大为惊讶,不同意这么做。但是,杨振宁又去求李政道夫人秦惠君。秦对李政道说,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这样李才勉强同意。再往后,1962512日出版的《纽约客》杂志刊登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杨振宁看到校样后说文章里某些令人痛苦的地方,要和李政道讨论”——又是排名先后问题,杨振宁提出,文章中某些地方,他希望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另外,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君之前。因为杜致礼年长一岁。第二天,杨振宁到李政道家里提出,凡是文章提到李和杨写了……’的地方都要加一个注,说明是出于字母排序的习惯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李政道觉得太无聊。当天晚上,杨又打来电话,说那些注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2 15:41

说那些注或许可以不加,但文章里都要写成杨和李。李政道感到失望,只好建议他们今后不再合作。杨振宁随即变得十分激动,开始哭起来……”

就是说,我十几年前听说杨振宁为此事曾哭过,确有其事。不管怎样,最后他们都同意暂停合作”——而人们都知道,这个暂停就是永久停止。奥本海默曾说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线。但现在,奥本海默说李政道应该不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精神医生!在物理学上两人极具天赋,堪称顶尖级人才,奥本海默曾对他俩倾注了很大的感情和心血,现在却毫不掩饰对他们的批评乃至否定。李政道应该不再做高能物理,是预言李今后在高能物理领域不大可能再有大的成就。这话说对了,1957年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李政道确实没有特别突出的科学贡献。杨振宁应该去看精神医生,则简直是毫不留情面的直斥。

《始末》写道:李杨之间的恩怨,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个人范畴,延伸到了日后中国基础学科的发展。国内高能物理学界本来就存在分歧,1972年后杨振宁和李政道陆续回国访问并介入其间,使这一分歧就带有了浓厚的个人意气的色彩李政道主张建高能加速器,杨振宁反对;李政道主张重视基础科学,杨振宁力主搞应用科学;李政道创立特殊的考试办法帮助中国学子赴美留学,杨振宁就说是丧权辱国,等等。《李政道传》写道:杨振宁对中国高能物理发展没有提出任何具体建议,甚至主张冻结基础研究的经费,说这是全民族的利益,主张科学院要以发展性研究为主,从而生产第一生产第一生产第一’……推而广之,似乎只要是李政道赞成的,杨振宁就反对。”——这种并非发生在一般老百姓身上的精神病足以误国了!

《始末》还说:杨振宁的个人意气远超出了高能物理领域。意气的来源完全在杨振宁。相反,李政道却没有表示出对杨振宁回国后所作所为的个人意气。人们看不到只要杨振宁主张,李政道就反对这种现象。不过,只要李政道不能证明他对推翻宇称守衡定律的贡献确实比杨振宁大,他就无法得到彻底的澄清和解脱。按照中国人的积习,李政道的少说话或不说话可以被理解为城府很深口不臧否人物。何况他后来还是通过季承和《李政道传》说话了,其中,关于他对推翻宇称守衡定律比杨振宁贡献更大的说法仍然无可查考。一些本来堪称杰出的中国人(包括华人)热衷于闹不团结,把宝贵的时间精力大量消耗在这类毫无意义、无聊透顶的事情上——这大概是至今没有一个中国科学家荣膺诺贝尔奖、海外华裔科学家荣膺诺奖者也甚少的原因之一。

这使我想起鲁迅对国民性的论述: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两地书》)从鲁迅的话和李、杨两人缠夹了几十年的恩怨,人们也许可以领悟到一些什么。从晚清至民国,中国人被形容成一盘散沙1949年后一个常见的现象叫闹不团结;改革开放初又出现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三个日本人是条龙;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的说法——何况李、杨还都是特别优秀的中国人。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2 15:41
说到日本人,索性多谈一点吧。2001年日本提出要在21世纪的前50年里培养3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即平均每年0.6人。2010年10月,年度诺贝尔奖揭晓,3位化学奖获得者中有两个日本人,这就使日本在21世纪前9年里培养的诺奖得主达到10人!而自1901年开始颁发诺奖以来的110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1年,“外籍华裔”科学家先后共有8人获奖,其中出自1949年前的中国者2人,出自台湾者2人,出自香港者2人,生在美国者2人,全部是在美国荣膺诺奖的。中国本土尚无一人。捎带说说,日本人口只及中国的1/10,而海外华人只及中国本土人口的1/70——应该说,这已经成了个问题。甚至连中国自己设立的、两年一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也多次空缺,原因是没有评得上的成果——而这类中国自己设立的“大奖”本来就缺乏分量。不错,中国已经很有钱了,“大奖”的奖金额也很高,可惜很多东西的“分量”不是可以用钱堆积起来的。



李杨的“恩怨”也好,“一盘散沙”也好,很多中国人和中国知识分子的“闹不团结”也好,说到底还是一种“国民性”,一种“坏根性”,对它的“疗救”是很麻烦和很需要时间的。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2 16:04
奥本海默曾说“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线”。但现在,奥本海默说“李政道应该不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精神医生”!在物理学上两人极具天赋,堪称顶尖级人才,奥本海默曾对他俩倾注了很大的感情和心血,现在却毫不掩饰对他们的批评乃至否定。“李政道应该不再做高能物理”,是预言李今后在高能物理领域不大可能再有大的成就。这话说对了,1957年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李政道确实没有特别突出的科学贡献。“杨振宁应该去看精神医生”,则简直是毫不留情面的直斥。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2 16:06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始末>>写道:“李杨之间的恩怨,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个人范畴,延伸到了日后中国基础学科的发展。”国内高能物理学界本来就存在分歧,1972年后杨振宁和李政道陆续回国访问并介入其间,“使这一分歧就带有了浓厚的个人意气的色彩”。“李政道主张建高能加速器,杨振宁反对;李政道主张重视基础科学,杨振宁力主搞应用科学;李政道创立特殊的考试办法帮助中国学子赴美留学,杨振宁就说是‘丧权辱国’,等等”。《李政道传》写道:杨振宁“对中国高能物理发展没有提出任何具体建议,甚至主张冻结基础研究的经费,说这是全民族的利益,主张科学院要以发展性研究为主,从而‘生产第一’,‘生产第一’,‘生产第一’……推而广之,似乎只要是李政道赞成的,杨振宁就反对。”——这种并非发生在一般老百姓身上的“精神病”足以“误国”了!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2 16:08
《始末》还说:“杨振宁的个人意气远超出了高能物理领域。意气的来源完全在杨振宁。相反,李政道却没有表示出对杨振宁回国后所作所为的个人意气。人们看不到‘只要杨振宁主张,李政道就反对’这种现象。”
作者: hack2    时间: 2011-7-12 16:23
女人是最 tolerable的。她们不怕脏,不怕恶心,不怕臭,不怕苦,甚至不怕死。
作者: 显示名称    时间: 2011-7-12 16:36
翁帆悲摧了。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3 05:12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但是,由于人们的爱情观不同,对待爱情的态度也不同,这就演绎出人间形形色色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或令人向往赞颂,或让人扼腕长叹,或使人潸然泪下。当然,也有令人嗤鼻的。

    今天我们想向大家讲述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和他的己故夫人秦惠君的爱情故事。在半世纪的风雨旅程中,他们始终相知、相助、相爱,爱情始终是他们赢得事业成功和幸福生活的源泉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3 05:13
李政道教授和秦惠君女士的爱情故事萌发于20世纪四十年代。那时,李政道还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秦惠君则是美国堪萨斯州圣玛丽学院的学生,1948年他们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并在1950年6月喜结连理。从此,他们俩人相濡以沬,共经风雨,谱写了许多动人的爱情篇章。秦惠君看到李政道对物理学研究有非凡的才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挑起照顾李政道生活和抚养孩子的重担。支持李政道到理想的岗位上去施展才华。他们二人分别去美国求学的时候,都还是不到20岁的小青年,但对祖国的衰微破败都记忆犹新,当他们于1972年首次归国访问后,看到祖国已是“旧貌换新颜”,心情十分激动,心中燃起了为祖国科教事业发展作贡献的强烈愿望。他们发现,祖国的大学教育虽然恢复了正常秩序,但是选派优秀大学生出国深造,培养高级科技人员的机制尚未形成,而百废待兴的科学研究事业又急需人才。李政道教授经过多方筹划,于1979年提出了 “中美联合招考研究生”(CUSPEA)的计划。这项CUSPEA计划是李政道教授以自己在美国科学教育界的声望和影响,促进美国水平最高的数十所大学招考中国优秀学生深造的特殊人才培养计划。经过李政道教授的努力,通过CUSPEA考试,被这些学校录取的中国留学的研究生的学费、食宿费等均由相关校方提供,或由李政道教授筹措解决。在实施这项计划的前后的十年间,为了每年约一百名CUSPEA研究生能顺利学习,李政道教授和秦惠君夫人呕心沥血,全力以赴。那时,中美关系还处于初始阶段,CUSPEA研究生和其他中国学者在美国深造遇到各种问题,都要找李政道教授帮助解决。李政道的家顿时成了这些海外学子的“家”,学生找上门来的,打电话来的,写信来的,李政道夫妇都要不厌其烦地认真处理。为了让李政道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教育的大事上,秦惠君主动把这些烦杂事务揽了起来,帮助留学生联系协调,排忧解难。每年,与CUSPEA学生及其学校联系,仅投寄邮件就近千封。李政道夫妇从书写信件、贴邮票、投寄邮件都要亲自动手。他们常常把家附近的几个邮筒都塞得满满的,以致纽约邮政局不得不向李政道教授诉苦。李政道夫妇只好推了装满邮件的小车到较远的邮局去投寄。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3 05:14
李政道教授每年回国,或与中国领导人会见,或筹划和建立中国博士后制度,或帮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或到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等处主持国际学术活动,或与中国艺术家切磋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或到各地考察、讲学,秦惠君既当贤外助又当贤内助,外则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安排好李政道的各种访问活动,协助接待各种社交往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等,内则帮助李政道做好参加各种活动的准备,随时给予必要的提醒、关照,还细心照顾好李政道的生活,确保每次归国访问都取得圆满成果。在几十年的风雨旅程中,他们始终相知、相助、相爱,爱情始终是他们贏得事业成功和幸福生活的源泉。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3 05:14
1996年,李、秦爱情受到暴风雨般的袭击,悲苦的日子里,他们依旧患难与共、生死相依,依旧深深关爱着祖国青年

    1996年,李、秦爱情受到暴风雨股的袭击。这年年初,秦惠君发现自已罹患了肺癌!这对秦惠君和李政道教授全家都是晴天霹雳的打击。在这些艰难的日子里,李政道和孩子们为救治秦惠君的生命而竭尽一切努力,四处求医,精心守护在床边。李政道亲自给夫人秦惠君喂水、喂药、喂饭,翻身擦背。为能随时照应夫人,在近一年时间里,他累了,就在夫人床边椅子上休息一下,几乎没有在床上睡过一个整觉。他们还倾情安慰着秦惠君夫人,希望能出现生命奇迹。

    秦惠君内心深知病魔的凶险.但她竭力克制并掩饰着自己的痛苦,表现出乐观和豁达,她希望不要因为自己的病使政道及孩子们增添烦恼和痛苦,不要因为自己的病而影响政道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作的各项工作。

    就在同病魔搏斗的悲苦日子里,秦惠君仍常与李政道倾心交谈。她回顾着自己和政道相识、相知、相爱的历程,她深为自己能和科学家李政道相伴一生而感到庆幸、自豪。她也不断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自己不是学科学的,但是,为什么能与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的李政道始终恩爱情深、和谐相处、其乐融融呢?她认为这同自己努力去了解和理解科学研究和科学家的精神世界有很大关系。在与政道相识相伴过程中,自己力求熟悉政道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内容,虽然学理细则难于弄懂,但他每项研究的成果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政道在研究探索中付出的心血、劳动和精神世界的变化,自己是了然于胸的,正是这种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家的理解,才激发起她对李政道的深深的爱情,激励着她心甘情愿为政道从事的每项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所以,在病重的日子里,秦惠君多次嘱咐李政道,要他继续关怀祖国大学生的成长。她希望要让祖国的大学本科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利用假期期能跨学科地熟悉科学研究,多接触科学家,增进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家的了解和理解,这对祖国青年一代成长和祖国科学事业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3 05:15
秦惠君这些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字字句句印在李政道的心上,他深为惠君的精神感动。面临死神的威胁,她还系念祖国大学生的成长,还在总结与科学家相伴人生的经验。他觉得惠君的建议十分重要,他对惠君说:“你的想法很好,我会考虑做好这项工作的。”

    病魔终于吞噬了秦惠君的生命。1996年11月29日,秦惠君带着对政道及子女的深挚的爱,带着与李政道共伴人生的幸福记忆离去了!李政道失去了相伴了半世纪的爱妻和助手!

    在悲痛的日子里,李政道和儿子李中清、李中汉、儿媳妇黄美芬及在美国的几位亲人在家里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他把惠君的遗愿对人家说了。并宣布“为了纪念惠君,准备设立“秦惠君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君政基金”)的设想。这项基金同一般基金不同,专门用来资助祖国优秀大学本科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见习科学研究,接触科学家。孩子们都赞同、支持并积极参与这项实现母亲遗愿、造福祖国大学生的高尚事业。李政道看到孩子们这番表示,十分欣慰。他说,让我们用爱去实现惠君的遗愿。李政道说:这项基金经费主要用我和惠君的全部存款积蓄,以后再逐步扩大。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3 05:15
杨振宁与发妻杜致礼的浪漫姻缘

                  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项的杨振宁,使中国人在诺贝尔奖项上获得了零的突破。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及拥有多项荣誉学位,也是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名誉教授。但是,关于他和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女士的情感生活故事,却一直鲜为人知。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3 05:16
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杜致礼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获硕士学位。同年,经由吴大猷教授推荐,考取了物理学科惟一的留美公费生,获得了赴美深造的机会。但为了护照、签证等事,足足拖了一年。因为当时通货膨胀,父亲有限的薪金难以维持一家7口人的生计。迫于生活,作为家里长子的杨振宁在等待出国的这一年里,就在父亲的引荐下,成了西南联大附中的一名临时代课教师,同时教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数学课。
                  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班上有个名叫杜致礼的女生竟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爱女。对此,每每与人谈到他与杜致礼的相识相恋时,杨振宁博士都激动地说:“我在西南联大附中教书的这段时间,最大的收获就是所任教的中五班里有一个名叫杜致礼的女学生……”
                  当时杜聿明率远征军刚从缅甸作战归来,担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杜致礼也跟着家人来到了昆明。总司令的女儿就在自己的班上,加之靓丽可人的杜致礼从来没有官小姐的架子,且聪颖过人,自然引起杨振宁的格外注意。那时的杨振宁和杜致礼虽然互有好感,但除了课堂上外,两人私下却接触甚少。只是有一次看电影,给杜致礼留下的印象很深。事情是这样的,杨振宁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学好数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凡数学季度测验考到前三名的,他就私人请他们看电影。1940年代电影还是比较稀罕的,因此杨振宁的激励措施对学生的诱惑力特别大。对杨振宁怀有好感的杜致礼,自然不肯放过这个接近老师的大好机会,学习上更加刻苦。在他执教的第一次测验中,杜致礼就进入了前三名,有幸获得了一次奖励机会。
                  那晚,杨振宁陪三个学生看电影,坐在杨振宁身边的杜致礼第一次和自己尊敬爱慕的老师距离这么近,抑制不住心头怦怦跳动。而杨振宁则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严格保持着和女学生的间距。看着老师害羞的样子,杜致礼的心里一动,顿时涌起一种莫名的温情。多少年后,杜致礼每每提起这次看电影的事,都笑着说:“你呀,当时就像一个害羞的大男生!”
                  尽管当年,作为学生的杜致礼和作为老师的杨振宁彼此爱慕,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恋情。他们之间爱情故事的开始,还是在1945年夏天杨振宁赴美之后。杨振宁赴美留学后,仍在昆明昆华中学读书的杜致礼觉得她的生活中似乎少了什么,漫步于落英缤纷的山间小径,看着那在风中轻轻摇晃的相思红豆,她才蓦然意识到,那个叫杨振宁的小老师已经完全占据了她的芳心。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3 05:16
爱情的温暖驱散了寒冷
                  1947年,杜聿明因患有肾病准备到美国医治。一直想到美国深造英国文学的杜致礼决定好好地把握这次机会,跟随父亲到美国去。可是由于蒋介石忙于打内战,那天,当杜致礼和她的父亲在上海虹桥机场已经上了飞机时,却突然接到急电,要杜聿明暂缓去美国治病,到东北战场任保安司令部指挥,与民主联军作战。杜聿明只好走下飞机。本来,杜致礼也要下飞机,但这时她却突然油然而生一个念头:去美国读书!
                  杜致礼只身飞到美国后,就进入由蒋介石夫人介绍的“卫里斯学院”,攻读英国文学。也许是冥冥之中缘分自有天注定吧,上帝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偶遇的机会。
                  那是1949年圣诞节。在普林斯顿一家中国人开的餐馆,杨振宁和他的一个美国朋友正在就餐时,恰巧碰上了邻桌的杜致礼。乍一见面,杨振宁感到面前这个容貌秀丽的女孩子十分面熟,正寻思着这个人是谁,杜致礼早已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站起来明眸含笑地问道:“杨老师,我是你的学生杜致礼啊,你还认识我吗?”异国他乡偶遇来自同一国度的一个美貌小姐,而且这个小姐还是自己昔日的学生,杨振宁显得万分高兴,连忙起来让座。饭桌上,扬振宁和杜致礼这对师生互诉衷情,谈得热火朝天。
                  这对年轻人很快坠入爱河。和杨振宁相爱的那些日子,杜致礼感到无比的甜蜜和幸福。但当激情过后,静下心来想着他们的爱情时,她的心头又隐隐不安。原来1949年1月,她的父亲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成为一名战犯。她的奶奶和母亲以及弟妹们都被蒋介石“安排”到台湾去了。父亲被俘之后,家中中断了她的资金供给,她从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将军之女转眼变成了身无分文的囚徒之女。
                  杜致礼的冷漠杨振宁很快就觉察出来了。他不想错过这份美好的情缘,更想知道杜致礼时冷时热的真实原因。因而,当他一次约杜致礼共进晚餐而杜致礼又没有赴约时,他忍不住打电话询问原因。杜致礼强忍泪水,幽幽地说:“我还是写给你看吧。”不久,杨振宁就收到了杜致礼的来信,只见信中写道:“你父亲是新中国的大学教授,而我父亲却是共产党的囚犯,在北京功德林监狱改造;你是博士文凭的大学讲师,而我只是一名穷学生。政治、经济上的分界和差别,在我们面前横上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你和你的家庭着想,我们还是分手吧……”
                  杨振宁信还没有读完,他的心就止不住地疼痛起来。他当即冒雨前往杜致礼居住的城市,夜间11点钟,他出人意料地出现在她面前。看着淋得像落汤鸡的杨振宁,杜致礼的心里又漾起了无限爱意。“爱情是两个人的事,除非我们自己拆散自己,任何外界的力量都是拆不散的。”一见面,杨振宁的这句爱情表白,像火一样滚烫。正是在这个春寒料峭的雨夜里,爱情的温暖彻底驱散了杜致礼心头的寒冷。
                  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这对情投意合的年轻人终于在普林斯顿举行了简朴的婚礼。这年,杨振宁28岁,杜致礼21岁。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3 05:17
爱情成为攀登科学高峰的动力
                  杨振宁和杜致礼举行婚礼这天,收到了杨振宁父母杨武之夫妇写来的贺信,但杜致礼却因自己家庭的特殊情况,无法将这喜讯告知父母和家人。
                  杜致礼的父亲杜聿明因为输掉了蒋介石最后孤注一掷的“徐蚌会战”,成了俘虏。杜致礼的母亲曹秀清及其家人在台湾的身份也就不是一个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家属了,因而作为一家之主的她,领着孩子们度日维艰。万般无奈的她,只好厚着脸皮,频频奔波在杜聿明的一些老部下、老同学家里,在他们的帮助下,才勉强将孩子们安置在学校读书。相比之下,这时的杜聿明在北京功德林改造,却得到了共产党的多方照顾,生活得很好。
                  1957年,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周恩来总理派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到瑞典参加诺贝尔颁奖仪式。代表团出发前,到北京“功德林”1号会晤了杜聿明,希望他以岳父的身份给女婿杨振宁写一封祝贺信,由代表团带到斯德哥尔摩,在颁奖仪式时面交杨振宁。在此之前,人民政府已将他女儿与杨振宁的婚事告诉了杜聿明,现在听说女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杜聿明欣然提笔,写下了一封言简意赅的祝贺信。杨振宁看了这封家书后,当即写了封家书托代表团带给岳父,大意是说岳父大人的关怀使他深受感动,并向岳父大人表示感谢。
                  杨振宁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台湾当局把杜母曹秀清一家当作累赘。曹秀清曾多次想取道美国转往大陆,但台湾当局怕她一去不复返,一直不允许她离开台湾。可是当杨振宁获奖后,国民党却态度直转,对她一家备加关照。曹秀清借机提出到美国探亲,并在1959年如愿来到美国,见到了与她女儿结婚9年却一直没有谋面的女婿杨振宁。
                  曹秀清与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时,杨振宁对她十分孝顺,并挤出时间陪岳母散步聊天。当曹秀清提到蒋介石要杨振宁到台湾访问时,杨振宁深思熟虑地说:国民党和共产党针锋相对,我先访问哪边,一直是双方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科学家,我虽然可以撇开政治,却不能撇开亲情,因为岳父大人和我父母都在大陆,我要访问,自然首先要回大陆探亲。
                  半年后,国民党当局为曹秀清规定的探亲期限到了,当曹秀清为是否回台湾而犹豫不决时,杨振宁果断建议她不要再回台湾了!他认为,几个舅兄姨妹都长大了,能自食其力了,岳母作为年近六十的人,应该留在自己真正的家乡——祖国大陆好好生活。
                  1959年12月,杜聿明被中国政府特赦,他出狱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杨振宁夫妇去信,让他们转告曹秀清到北京定居,共度晚年。1963年,在杨振宁安排下,曹秀清飞往北京,终于同分离14年的丈夫团聚了。
                  1971年,由于中美关系解冻,杨振宁返回了阔别26年的故土,成为美籍华人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7月28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并宴请杨振宁和他的家人。席间,周总理风趣地对曹秀清说:“你坐到女婿旁边去,丈母娘爱女婿嘛!”一句话引得众人哈哈大笑。1971年后,杨振宁和太太多次回国,他创设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设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等。为此,中国将杨振宁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国务院还于1996年向他颁发了首届“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3 14:39
<<始末>>写道:“李杨之间的恩怨,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个人范畴,延伸到了日后中国基础学科的发展。”国内高能物理学界本来就存在分歧,1972年后杨振宁和李政道陆续回国访问并介入其间,“使这一分歧就带有了浓厚的个人意气的色彩”。“李政道主张建高能加速器,杨振宁反对;李政道主张重视基础科学,杨振宁力主搞应用科学;李政道创立特殊的考试办法帮助中国学子赴美留学,杨振宁就说是‘丧权辱国’,等等”。《李政道传》写道:杨振宁“对中国高能物理发展没有提出任何具体建议,甚至主张冻结基础研究的经费,说这是全民族的利益,主张科学院要以发展性研究为主,从而‘生产第一’,‘生产第一’,‘生产第一’……推而广之,似乎只要是李政道赞成的,杨振宁就反对。”——这种并非发生在一般老百姓身上的“精神病”足以“误国”了!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3 14:44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他们俩在获奖时都不是中国人(至少不是中国大陆人),顶多是华裔美国人。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3 14:45
奥本海默曾说“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线”。但现在,奥本海默说“李政道应该不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精神医生”!在物理学上两人极具天赋,堪称顶尖级人才,奥本海默曾对他俩倾注了很大的感情和心血,现在却毫不掩饰对他们的批评乃至否定。“李政道应该不再做高能物理”,是预言李今后在高能物理领域不大可能再有大的成就。这话说对了,1957年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李政道确实没有特别突出的科学贡献。“杨振宁应该去看精神医生”,则简直是毫不留情面的直斥。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3 18:59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华裔科学家杨振宁近日到新加坡出席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为美国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葛尔曼举行80岁生日国际物
理学家会议。已经88岁高龄的他在接受该报专访时,以灵活炯炯有神的眼睛,敏锐的思路,还有利索的行动告诉记者说:“我要活到108岁。”
杨振宁:这几年翁帆照顾得我很好,我一点病也没有,相信可以比一般88岁的美国男人活得更久。

88岁中国人称为“米寿”。杨振宁借用中国学者冯友兰88岁那年写给同龄好友金岳霖的两句话说:“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表明自己不仅以“米寿”知足,还正信心十足向“茶寿”进发。88岁所以是“米寿”,因为“米”字上下两个八字,中间十字,所以是八十八。“茶”字上面二十八,下面八十,两者相加,就是108。

杨振宁(1922年生)比葛尔曼(1929年生)大七岁,葛尔曼与他同行,既是他的好朋友,也是他的竞争者。杨振宁在出席葛尔曼生日晚宴上说:“20年后,新加坡会变成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到时,南大高等研究所为葛尔曼庆祝100岁生日的时候,我一定会来参加。”届时,杨振宁108岁。

杨振宁去查了资料,了解美国88岁的男人,一般可以再活五年。他说:“我会比他们活得更久,因为现在88岁的男人很多都在生病,我却一点病
也没有。到我‘茶岁’的时候,翁帆还很年轻,再过20年,翁帆54岁,还是风韵犹存。当然我明白,要‘相期以茶’,是个奢望。”

杨振宁是香港邵逸夫奖的评审团主席,每年在这个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颁奖礼上,邵逸夫都亲自出席。相对于今年103岁的邵逸夫来说,88岁的杨振宁只是小弟弟。103岁的邵逸夫,状态还是很好。在颁奖礼的鸡尾酒会上,他先和宾客喝酒,仪式上,他走30米长的路颁奖,之后,再吃两个钟头的饭,完全没有问题。每次他看到翁帆,总是很高兴地跟她拉拉手,用英文说‘我们每年见面一次’。”

杨振宁与杜致礼、翁帆合影(1995年).jpg (26.34 KB, 下载次数: 48)

杨振宁与杜致礼、翁帆合影(1995年).jpg

情侣装.jpg (61.5 KB, 下载次数: 46)

情侣装.jpg

29-1.jpg (238.8 KB, 下载次数: 46)

29-1.jpg

杨振宁携夫人翁帆亮相:我要活到108岁.jpg (20.13 KB, 下载次数: 48)

杨振宁携夫人翁帆亮相:我要活到108岁.jpg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4 07:14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本帖最后由 东方顺 于 2011-7-14 08:19 编辑

分道扬镳40年 杨振宁与李政道决裂始末



一九五七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成为率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但两人多年后交恶,于一九六二年形同陌路的决裂分手,不但国际科学界引以为憾,日后在返回中国大陆贡献科学成就的各种场合,杨、李不合也成为中国科学发展上的一件阴影。

而两位当代中国大科学家的对撞起因,即在一篇经典性论文的排名先后问题,有关诺贝尔颁奖过程的不同待遇,也种下两人心结。  今年是杨振宁八十岁大寿,科学报导作家江才健继科学家《吴健雄传》,再度执笔中国科学大师传记,由天下文化出版发表《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这本传记不仅叙述了杨振宁的童年和成长历程,也包括其亲情生活与科学成就。最引人注意的章节之一即杨、李失合的来龙去脉。

书中杨振宁也提出一九八九年、他写给老师、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那是两人交恶多年后,杨振宁对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  而江才健也在作者后记指出,他曾去信给李政道希望能采访他,李政道没有回信,而过去香港电视台制作杨振宁电视专辑时,李政道也拒绝了接受访问。 天才遇见天才惺惺相惜  一九四六年杨振宁、李政道初次见面时,杨振宁已经是芝加哥大学名声鹊起的一位天才研究生,一九四六到四九年杨、李关系非常密切,杨振宁在中国早已念完硕士,在芝加哥大学自然成为只念过二年大学李政道的兄长,李不管是选课,或者碰到不懂的问题,都会去请教杨振宁。  两人合作起于一九四九年,共同合写第一篇论文,合作作者还有一位学者布鲁斯。

一九四九年杨振宁离开芝加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学院,杨振宁还向欧本海默推荐李政道,李接下两年聘书与杨振宁做邻居。  杨振宁刚写完一篇统计物理易新模型理论,李政道来了之后,两人在此基础上合写两篇统计物理学理论,第二篇论文结论,单位圆定理,在统计热力学成为一个经典性的发展。

论文排名先后种下心结  两人的不合关键,还在于这两篇论文两人的排名。为什么头一篇杨振宁的排名在前,李在后,而第二篇是李政道在前。  李政道自己在六十岁出版《李政道论文选集》一篇〈破坏了的宇称〉指出,第一篇论文当中有两个定理,「大部分是我证明的」。写完那篇论文,杨振宁问他是否介意把他的名字放在我的前面,李写道,「因为他比我年长几岁。我对于这个要求感到惊讶。但是由于中国尊敬长者的传统,我同意了。」

后来李政道检视科学文献,认为这对他不公平,因此第二篇论文排名反转过来,虽然那篇论文中间的单位圆定理最关键是杨振宁做的。  杨振宁对于李政道在事隔多年以后,对于这个排名的问题的回忆,大吃一惊。因为杨振宁与李合作之前,和费德曼、蒂欧姆诺两人合写的论文都排名在前,且与李政道合写论文都是他带头做,且论文也都是他执笔。而杨振宁确曾为了这个小老弟毕业后,发展不顺利,为了帮助他,愿意将排名摆前。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因女人「第六感」直觉阻止此事,认为李不值得信任,才会有一篇文章排名在前,一篇在后。这是两人关系的第一次裂痕。

13年合作终止形同陌路  一九五六年两人合写一篇论文,得到诺贝尔奖,合作关系在近代物理科学历史上,相当罕见。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长欧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  杨、李亲密关系转为冲突,关系正式破裂,关键在于美一九六二年美国《纽约客》杂志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到两人如何研究弱作用中宇称不恒守问题而得到诺贝尔奖的经过。报导的作者伯恩斯坦与李政道比较熟,杨振宁曾意识到李政道会藉这篇文章来歪曲他和李合作的关系,后来证实他这个想法,文章命名为〈宇称的问题〉〔A Question of Parity〕。英文有双关语的意思,外行人看起来变成「平等的问题」。  杨振宁读过访问的稿子,曾请普林斯顿的欧本海默出面制止文章刊登,文章还是刊登了。两人终于决裂,而科学界非常震惊。 颁奖差别待遇阴影难消  写过爱因斯坦传的科学家派斯说过,要了解杨振宁、李政道的决裂,须对中国文化有更多了解。派斯直觉猜测,杨李之间的兄弟情,有中国文化的义气关系,这是问题的所在。  

李政道后来曾写文章说了,一九五七年到瑞典颁奖,杨振宁问他,可否按年龄大小顺序来领奖。  后来外面也流传说法,李政道对于颁奖时,杨振宁住最好的房间,他的房间就差一点,而且由杨振宁夫人杜致礼和国王走在一起,而不是他的夫人秦蕙君。  两人不讳言,诺贝尔奖的盛名在两人关系投下阴影。物理学家戴森与杨振宁是邻居,戴森儿子过生日,杨的大儿子杨光诺来他家,一个妈妈问他将来做甚么,只有七、八岁大的杨光诺回答,「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  更有人说,他们是为了彼此太太们间的事合不来。杨振宁自己讲过一个故事,他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请吃饭,试图想调解此事。周恩来先问,他们是否不合,杨说,是的。接著周恩来又问,是为夫人而不合?杨说,不是。聪明的周恩来就不说话了。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4 07:28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本帖最后由 东方顺 于 2011-7-14 08:32 编辑

杨振宁先生与翁帆女士婚姻之我见(修改稿)-ZT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493337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493337[/url]

  近来,有关杨振宁先生与翁帆女士婚姻之事不断见诸报端,中国的网民反响强烈,国外的媒体也当作奇闻逸事来报道。看来,杨振宁先生的婚姻在网友中引起这么巨大的反响,意见是这样的迥异,言辞是这样的激烈,参与的人数之多,这在网上评价个人行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方面,的确是很少有过的。

  其实,如何评价此事并不难。如果撇开名利对婚姻的影响(实际上,政治、经济与地位对婚姻的决定影响是绝对避免不了的,尽管一些人在有意或无意的美化所谓“纯真”的爱情),单从当今倡导重视人生价值和个人幸福的角度讲,杨振宁先生与翁帆女士的婚姻取向是不值得提倡的。从欧洲的文艺复兴经启蒙运动到现代社会,重视个人的幸福,注重人生的价值,重视个人的自由发展已汇成时代的大潮。这种人生幸福与个性的发展当然也应该包括男女之间的和谐的两性生活在内。我看到过一幅油画(印刷品),上面画的是一位白发苍苍,颤颤悠悠的老者与一位正当青春年华的少女举行婚礼的情景,旁边是一些看上去对这种有悖人情的婚姻显得不满与愤慨的人。就像我们今天许多对杨翁之恋同样愤愤不平的网民。也许在他们看来正是这种凭借金钱地位而导致老朽与青春的结合是多么的扭曲与扼杀人性,是多么的与人的伦理道德不协调。这幅画就叫作《不相称的婚姻》,我们中国的读者想必有许多人看过。在中国读者看来,这幅画最能鲜明地表现资本主义制度里金钱与权势是怎样造成人性的扭曲,造成人性的变形与异化,其批判意图是十分明显的。讲授美术的老师和宣传资本主义“腐朽”与“没落”的学者们大概没有忘记这幅画吧?怎么现在也是一些教授学者们却大谈起相差悬殊的杨翁婚姻的“美好”与“纯洁”来了?难道社会主义的“不相称的婚姻”就是“美好”的?即使在婚姻遭到扭曲的古代封建社会,对老夫娶少妻的不合理的现象人们也是多有非议的。一首诗里是这样讥讽道:“二八佳人耄耋郎,萧萧白发对红妆。杖藜扶入销金帐,一树梨花压海棠。 ” 然而我们今天却有人对这种有悖自然与人伦的行为大唱赞歌,而且附和者也如过江之鲫,仿佛只有坦然面对老夫少妻,见怪不怪,我们才跟上了时代潮流,才是真正步入了和谐与宽容的现代社会。我简直真要怀疑,我们究竟是生活在什么时代!我想,也许将这与杨翁婚姻类比不太恰当,但翁女士与杨先生的结合,在个人幸福方面要做出牺牲,要承担与《不相称的婚姻》同样的舆论压力,也是无可置疑的。这方面,是人类的共性,无所谓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分的。当然,假如翁女士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相信坚定的信念与执着的追求一定会战胜“世俗”的流言,那就另当别论。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社会,所以按理说对杨振宁先生与翁帆女士的选择,他人本不应该置喙。不过,我想这种结合对当今人们的婚姻观念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冲击,而且,也并不具备正面的效应。我们很难说,赞美这种婚姻这是一个积极的舆论导向。就个人来说,特别是有钱有权的男人(尤其是那些腐败分子)来说,此举无疑给他们弃旧纳新开了一个绿灯。今后他们如果纷纷以古稀之年的高龄,找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谁如果对此说三道四,杨先生可就是他们最好的挡箭牌。您看,一些网友的赞扬里不就隐含着这样的一种迫不及待的强烈愿望吗?

  再说,如果翁女士本意是崇拜大科学家,也不一定非得采用结婚的方式呀!她完全可以把追求个人幸福,体味年轻人的青春焕发和健康活力与崇尚世界科学泰斗两件事分别处理得当,取得双赢。而杨先生此时需要的也不是男女欢乐,更多的是需要有一个人在身边照料他。所谓少年夫妻老来伴。相信这样的贴心伴侣并不难找。杨先生是生活在一个开放社会里的大学者,应该知道这个道理吧?他已82岁,翁女士能伴他几年?他如果真的爱翁女士,就应该为所爱的人着想,让所爱的人生活得幸福,而不是与她朝夕相处。有时爱就意味着牺牲,能为别人一辈子的幸福着想,甚至愿意牺牲个人的利益,这才是真正崇高的爱。杨振宁先生愿意这样做吗?即使翁女士真心爱他,可他为翁女士的未来考虑了没有?如果他还能活上一二十年,翁女士韶华已逝,她难道就一辈子再不嫁人了?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如果连您自己都不愿意接受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倡导个人主义的西方,处事也讲究利己而不损人。如果换一个角度讲,我们假设翁女士是82岁,翁女士也是国际著名的大科学家。而杨先生是28岁,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大家想想杨先生此时愿意与一个相隔54岁的老奶奶级的翁女士结合吗?如果这样,杨振宁先生他愿意接受吗?就算是他能够接受,他的家人,他的未婚妻的家里能接受吗?社会能接受吗?为什么老夫少妻却能被许多人认可呢?这种现象难道还不能令人深思吗?我看,就杨翁两家讲,也许男方家认为这种婚姻是荣耀,女方家会认为这种婚姻是福气。老夫少妻并不少见,而少妻老夫却鲜有闻。为什么?我想大概是现代社会还是男性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占据优势位置,女性还相对处于弱势位置的缘故吧。也许还有男性更注重个人幸福,女性较注重身外之物的性格原因。不论有多少人以思想前卫者自居,宣扬爱情的无年龄障碍性,也不能否认婚姻应该坚持平等观念,应遵循自然法则。假如让杨振宁先生就算是与一个比他大十岁的女性订婚,就算这位女子崇拜他到五体投地,各方面都出类拔萃,也愿意为他鞍前马后的效劳,恐怕他也不会接受这样的上帝给他的“礼物”吧?那些呼吁对杨翁的婚姻应该理解的人(我怀疑其中就有许多是准备作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对老夫少妻或老客小妓感兴趣的人),如果让他们娶一个不说大五十多岁,就算是大二三十岁的女子为妻,有那一个愿意为这种淡化了“年龄差距”的只有“纯洁的爱情”的婚姻作一个示范?尽管我们能举出一些名人老夫少妻的例子,但有谁能举出几个名人老妻少夫的例子来?当今社会能够容忍老夫少妻的现象虽然表明社会的宽容度的提高,但是老夫少妻时有(老夫一定是有钱有势的),老妻少夫鲜见(如有,老妻也一定是有钱有势的)这难道不也是有力的证明了在当今中国社会里,男权主义仍处于强势地位,爱情仍是金钱与权势的婢女吗?这不还说明了妇女的地位还有待提高,妇女的自立与平等意识还有待加强吗?

  有的网友说,杨先生为科学作了那样大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找一个年轻的伴侣无可厚非,谁如果有那本事,成为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您也可以去找呀!这样的说法我认为也不妥当。现代社会中不能说把人的贡献当作与社会讨价的筹码,更不能说,因为对社会有贡献,名人就应该享有某种特权,他就可以不受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约束,那些达官贵人就可以此为借口去名正言顺地找二奶、三奶及四奶了,因为他们不是常说他们的贡献大吗?人们说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样,在道德伦理上所有人也应该是平等的。总统、首相、市长与平民、雇工以及乞丐都应该是平等的。天赋人权,这个口号在西方已经喊了几百年,在中国这些年来也为大众所熟悉,不应该有超出大众之上的特等公民。更有甚者,一些人期望通过杨翁结合的名人效应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或者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声誉,这更是一种无能而且带有不光彩的损人利己动机的意图。如果大家不带有各种的利己之见,从人的充分享受人生幸福的角度出发,从当今现代社会的人的发展与进步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是应该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的。一些人所谓“纯真”的爱情,爱情是没有年龄距离的之类的溢美之辞,只不过是为这种不协调的婚姻寻找正名的借口罢了。我就不相信,在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学者当中,就一定找不到翁女士所崇拜的名人,或者说潜在的未来的名人。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嘛!

  应该说我也是杨振宁先生的崇拜者,他始终是我在做学问上的高标,他的学识与睿智也不是我辈所能企及的。但在这件事上,我不能苟同。崇拜并不意味着要与之共同生活,并且要作好接受许多不可料到的波折与压力的准备,个人生活也要作出某种牺牲,这样的人生注定是不和谐的。我们完全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工作,为社会作贡献。只要你自尊自强,您也能干出一番事业来,您也同样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成为一颗闪亮的星。我并不反对杨翁的结合,相反,我也同样祝愿他们幸福美满。毕竟,这世界有许多的生活方式供人选择。我要说的只是我自己对此事的个人的观点,即:作为一名生活在现代社会并感受着现代文明与进步思想的人,要我说,与其过那种生活在名人的光环下,过上几年或十几年的幽雅舒适的日子,接着面临的便是许多年的寻寻觅觅的忧伤,或者是孤灯相伴长夜难眠的痛苦,我还是更愿意过那种虽说是默默无闻,粗菜淡饭,苦乐相伴但却恩恩爱爱,如影随形,和谐幸福,白头偕老的生活!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4 07:41
"杨振宁贪婪无耻"——一篇震撼世人地绝笔
http://home.donews.com/cgi-bin/user.fcgi?sw=2&userid=wenrongxinwenrongxin[/url] | http://home.donews.com/cgi-bin/user.fcgi?sw=2&userid=wenrongxin&colid=6663乱弹琵琶[/url] | 出处:转载| 2005年05月14日 12:05 | 阅读 100913 次
http://home.donews.com/images/pix.gif
         揭开李政道和杨振宁纷争的全部迷雾
[转贴 2005-05-14 01:28:27 ] 发表者: sunyjl

 http://forum.blogchina.com/p672042.html揭开李政道和杨振宁纷争的全部迷雾[/url]

我看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决裂及其他

中华创新网
http://www.zhcx.net/new/http://www.zhcx.net/new/[/url]     
http://xiaoping.net/http://xiaoping.net/[/url]

一、缘起
在最近的央视面对面节目中,杨振宁又谈到了他与李政道的分裂,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杨振宁和李政道分手原因是迷雾
  在杨振宁的生命中,李政道是一个举足轻重不可回避的人物,从1946年开始,两个人的合作长达16年之久,并因“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奖,被后世学者铭记,他俩的合作关系在近代物理科学历史上,相当罕见。然而,从1962年以后,两个人的关系彻底决裂,成为国际科学界以及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
  记者:欧本海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最希望看到的景象是杨振宁跟李政道并肩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草坪上,但是1962年之后,我们看不到这样的情形。
  杨振宁:这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的根源非常复杂,不是一句话、两句话所能够解释的,更不是我今天应该在摄影机的面前所讨论的,我想这个问题我们两个人身后一定会有人研究的,我想研究以后,大家中国人、外国人会得到一个结论的。
  记者:我们中国有句老话“相逢一笑泯恩仇”,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希望看到你们俩和好。
  杨振宁:对,这也是我现在决定,我公开地在生前不再在这方面讨论这个问题的道理,是因为大家很显然、很自然地都希望我们和好,可是我们没法再和好,所以在这情形,最好的就是不再讨论。
  记者:是合作出现问题?但是杨先生的经历不是这样。
  杨振宁:你知道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非常复杂的,这个里头有戏剧性的、有做人方面的差异,有性格方面的差异,不是这么简单的,我想我现在的决定是对的,这个事情我不要再公开讨论。
(话外音)虽然众说纷纭,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分手原因始终是迷雾一团。然而值得回味的是,两个人在各自的物理学研究中都有多次与他人合作的经历。除了与李政道合作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之外,杨振宁三大成就中的另外两项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也都是与人分享,但却没有重蹈杨李之争的覆辙。”
实际上,杨振宁曾经借口1962年5月《纽约客》杂志上发表的伯恩斯坦的文章《宇称问题侧记》、李政道1971年的文章《弱相互作用的历史》和1979年富兰克林的文章《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与未发现》,就1962年为什么会与李政道分裂,在1982年的《论文选及注释》里把问题公之于众,想把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功劳更多地揽到自己身上,诋毁李政道的为人和学术水平。
结果李政道被迫在1986年打破沉默,发表了《破缺的宇称》和《往事回忆》,批驳了杨振宁的谎言。此后,杨又不吭声了,为什么呢?
我觉得,他知道,他认为很关键的证人,他和李政道共同的导师吴大猷,以及其他许许多多重要的了解内情的知情证人,都还没有死,辩下去必然真理越辩越明,他自己的形象必然越辩越差,会彻底暴露他阴暗的一面。
结果呢,他以为关键证人差不多死光了之后,杨振宁以为自己终于有机会发彪了,就借着出版《杨振宁传》的机会,想借此机会浑水摸鱼,再一次发表了自吹自擂和贬低李政道的言论,以为这样子可以抬高自己的形象。没想到李政道通过与《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的问答,把杨振宁的种种谎言,彻底揭穿,杨振宁的各种说法,都被李政道批驳得体无完肤,而且证据确凿,非常有说服力,即使对物理学外行的我也可以看出谁的话更为可信,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参见《李政道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问》,网址http://tdlee.ccast.ac.cn/tdcv.htmlhttp://tdlee.ccast.ac.cn/tdcv.html[/url])。
杨振宁两次主动出击,都没捞到什么好处,反而被李政道揭穿了老底,又只好闭嘴了。要是真理真的在杨振宁这边,我才不信杨振宁会闭嘴!他现在闭嘴是因为再跟李政道辩下去,只会让人发现他贪婪无耻的真面目,在国人面前下不了台!

二、 杨振宁继续误导公众
可是,杨振宁还是想误导公众。他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到跟李政道决裂的原因:“你知道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非常复杂的,这个里头有戏剧性的、有做人方面的差异,有性格方面的差异,不是这么简单的,我想我现在的决定是对的,这个事情我不要再公开讨论。”似乎显得自己多么的高尚,多么的宽宏大量,还含沙射影说李政道的做人和性格有问题,这也难怪后来记者加旁白时说什么杨跟其他人合作就没不愉快的话。
记者不懂。杨振宁跟李政道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一直以长兄自居,所以他敢跟李政道提出来自己名字放前面的问题。而杨与其他的合作者,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可能确实论文基本上都是杨振宁做的贡献占绝大多数,他们是后来加入的;另一个可能是他们当时只是一个无名小辈,跟已经成名的杨振宁的地位不是一个档次的,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余地,能跟杨振宁合作,从而混上个终身教职,可能已经要非常感谢杨振宁了,当然不会闹矛盾。你们可以看看,杨振宁与其他人合作的成果,“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都是杨振宁的名字在前,说明发表论文时,论文的作者并没有按照作者的姓的第一个字母排序!!而方舟子也提到,为什么“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 没有获得诺奖,可能是由于米尔斯的水平不够,跟杨振宁不是一个等级,成就也不高,不配获诺奖。

请看杨振宁的央视面对面的视频:
http://news3.xinhuanet.com/video/20...ent_2629202.htmhttp://news3.xinhuanet.com/video/20...ent_2629202.htm[/url]
在访谈中,杨振宁提到,米尔斯在北大的一个会议回答别人的提问时,称“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主要的东西都是杨振宁的,杨振宁说他是不必要的谦虚,不像有些人,只有30%的贡献,他要说成有70%的贡献(这当然是说李政道)。还说这篇文章比米尔斯所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全部文章加起来还要重要,所以应该所有的荣誉都应该给他,但是没有给,所以物理学界对米尔斯的评价是不公正的。

其实,杨振宁的话完全是自相矛盾的。看名字就知道,米尔斯的名字会放在杨振宁的后面,没有按照正常的按作者姓的第一个字母排列作者的顺序,这就意味着,米尔斯的贡献不足三分之一,主要的贡献都是杨振宁的,当然无法获得太多的荣誉,这是显而易见的。米尔斯在回答别人的提问时,说那篇文章主要都是杨振宁的贡献,杨振宁居然说这是米尔斯不必要的谦虚,不会像李政道那样,明明只有30%的贡献,非要说成是70%。可是,一个显然的事实是,既然杨振宁的署名在米尔斯前,没有按照字母排序,如果米尔斯真的是谦虚,那么只能说明杨振宁在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又做了不道德的事,就是硬要把自己的名字不按字母序排列,抢了米尔斯的学术功劳,从而降低了米尔斯的学术地位。如果是这样,米尔斯为什么没得诺奖,恰恰是他害的!

米尔斯相比杨振宁,可能确实不是一个档次的,跟李政道也不是一个档次的,在那篇最重要的文献中的贡献是很次要的,主要的贡献都是杨振宁的,当然他没有资格跟杨振宁来争按字母序发表论文了。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更加能够证明杨振宁这个人非常无耻了。
但是,与米尔斯不同,李政道是个真正的天才,他跟杨振宁是一个等级的,在合作时,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他先想到的,所以他不愿意让杨振宁违背字母序,让别人误以为文章基本上都是杨振宁的贡献,这是天经地义的。杨振宁没有资格以自己年岁大点,就要求自己的名字排前面,而杨振宁由于爱慕虚荣,特喜欢把自己名字排前面,当然会闹矛盾。要是我是李政道,我也会跟杨振宁这种人断交,永不来往,拒绝和好。
为什么说李政道是真正的天才?

1946 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在浙大和西南联大各读了一年),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3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辨,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年仅23岁。1956年30岁时便升任哥伦比亚大学正教授,从副教授到正教授,只用了1年的时间。

李政道30岁就升任哥伦比亚大学正教授,“当时是在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在全校各系里,被聘为正教授时最年轻的人。”
1957年,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年仅31岁,是诺贝尔奖有史以来第二年轻的获奖者。
这些,足以说明李政道是真正的天才。
相比之下,杨振宁去芝加哥大学前,已经在西南联大读完了研究生,由于仰慕费米教授,去了芝加哥大学,但是却被费米拒收门下,被费米推荐给其他教授,结果被几个教授拒来拒去,最后一个老师没办法才收下他做博士生。没想到到后来他竟然敢吹自己的水平比费米还高。所以即使宇称可能不守恒是李政道首先想到的,他也敢吹宇称不守恒是自己首先想到的,也就很自然了,他就是这种人,就是喜欢自吹自擂。

三、杨振宁和李政道各为中国作了什么贡献?
在面对面的节目中,要是杨振宁真的有什么数得出来的对中国的贡献,早就吹出来了。
结果记者怎么找也找不到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能吹的只是他是第一个回国的,说明他多么爱国。这种谎言我后面会有证据来反驳,根本不是由于他多么的爱国,而是由于很多私人的原因,是来拯救家人于水火之中,同时接受国人的赞扬的。即使他第一个回国真的仅仅是由于爱国心切,仅仅第一个回国这样的“爱国”行动,也谈不上对祖国的发展有多大的贡献。

于是杨振宁自己也总结说,想来想去,自己对于中国的贡献,顶多也就是自己和李政道是华人第一次得诺贝尔奖,从而改变了中国人认为自己不如人的心理。大家看看,这就是杨振宁对他很“爱”的祖国的最大贡献!

而这个贡献,李政道也一样有,因为李政道也是一起获诺贝尔奖的。但是对于李政道来说,这种东西简直不值一提,不仅是因为这种东西根本不算什么切实的贡献,还因为他可以一清二楚讲得出来的对祖国的贡献,多得是,不像杨振宁,没有什么可吹的,吹来吹去,对祖国的贡献都是虚的,从祖国这里得到的好处,却都是实实在在的。

下文摘自《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真相:杨振宁和邓稼先》:
“杨在得奖后首先访问了台湾,李同情红色中国,两人渐行渐远。此后中美解冻杨回国见到老同学邓稼先竟然鼓动他到美国,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那时出去了就由不得自己了(邓稼先说过,我不会在杨面前透露在干什么,因为杨何等聪明,只要我一说,他就可以推断中国原子弹研究进展程度),周总理热情的请杨回来为祖国效力,竟被他以国内物理水平太差而一口回绝。而李、丁肇中访问大陆后积极为国内引进先进设备,亲自安排人才培训,造出了正负电子对撞机(受到杨的反对好像认为太浪费钱)、加速器、阿尔法磁谱仪等世界领先科技,李还积极帮助建立两岸骨髓库(注:此为原作者误把另一个同名的李政道误以为物理学家李政道);即使李远哲这个现在认为是亲独分子,78年到大陆访问安排他参观景点,他却说时间紧张先看科研单位,80年代不辞辛苦为大连物理化学所引进了当时国内还没有的部分先进的分析仪器。
……
想想同道的李政道先生早年毅然回国,从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在中国发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后来成为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和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的骨干;1982年当我国高能物理事业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他帮助我国选择了一个既先进又符合国情 的BEPC方案,并成为当今世界上在c -τ物理研究能区唯一的高亮度电子对撞机,并做出了重要的物理结果。”
其实,李政道对中国的贡献,远远不止上面列举的这些。

李政道建议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影响至今。
在李政道的建议下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经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科研基金。
李政道在见毛主席的时候,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设立少年班,从而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李政道设立的CUSPEA计划,让无数大陆的青年学子,有机会到美国一流大学深造,可以说,中国科技大学今天为什么那么容易申请出国留学,基本上可以说李政道博士做了最大贡献。中国科大的学生,在李政道博士的计划中,占了最大的比例,都是进入到美国名校,为中国科大出国留学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没有李政道的计划,情形可能会差很多。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学生在出国方面,也受益于李政道的计划良多。

以下是新闻报道的描述:
  “20年前,当我国面临人才断档的严重危机时,李政道教授创议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即CUSPEA计划,由中美双方联合通过专门的招生途径,每年从北大、中科院、中科大等院校中选送百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较大规模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为我国后来的大规模国际人才交流和科学文化交流起到了开拓性作用。至今,美国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76所优秀大学接收了我国近千名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这些学生目前活跃在国内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等各行各业,成为各领域的专家。”

而李政道,为了帮这些人联系学校,写推荐信,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我记得有一个报道提到,这至少占了他很多年的时间每年的三分之一。实际上,我想可能还不止,因为想想可知,为了联系这么多人去美国名校,凭他个人之力,一定常年累月都要思考相关的问题,或是有学校或学生因各种事情找上他。而作为计划的发起人,不可能不管。

此外,李政道还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就在浙大捐资设立了浙江近代物理研究中心,在北大设立了北大现代物理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这两个中心都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物理学研究中心。
可能有人会说,从学术成就上来说,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很大,可能比李政道的成就还要大,这个我不是学物理的,我无从判断。但是大家想想看,李政道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后,耗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在帮助祖国发展上,这种精力和心思的分散,必然影响他专心于科学研究。谁也不知道,如果李政道也跟杨振宁一样,置国家的发展于不顾,是不是会作出别的重要的贡献。但是,即使这样,他的科学成就,已经足以名垂青史,而他为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将永远为人民铭记。

而杨振宁呢,一直都在一门心思忙乎自己的事情。到了老了,在美国发完光发完热了,好处捞足了,国内待遇变好了,于是80岁了在美国办个退休手续,回国养老来了,享尽国内外所有的好处,两边的好处都捞足了。
杨振宁以为他和翁帆结婚,大家很反感,仅仅是由于年龄差距太大。其实这仅仅是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这件事情仅仅是让别人开始公开表达对他的反感的导火索。

杨振宁的贪婪,几乎表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在和翁帆结婚这件事情上,也体现了他的一种贪婪,这种贪婪跟他对名利的贪婪,是一样的,是一以贯之的。
只要能得的到的,杨振宁都想得到,都有一种贪婪的占有欲。无论是美国的优裕的生活、国内对老人的尊敬和爱戴、国内大学现在的良好生活条件、国内人对著名科学家的盲目崇拜,还是对于美色,从底子里,他都是很贪的,而且他确实命好,一辈子各种好处他都贪全了。
杨振宁不仅贪婪,而且是极度自私自利,这么说也许跟贪婪有点重复,但是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无论什么事,杨振宁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不来,也不愿意投入精力为祖国做事。国家已经繁荣发展之后,不怎么需要他了,他也没有多少东西可以贡献给祖国的时候,他回来了。这不是极端的自私自利,那什么样的人才算极端的自私自利?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4 07:41
四、国家亏待了我们的两弹元勋及其家人!
大家可以看一下山东电视台的“数风流人物”中拍的两弹元勋的系列片子。
1972 年(注:似乎应为1971年,原文可能有误),由于杨振宁要来看望邓稼先,中国科学院才特地给他安排了一套房子。作为两弹元勋,房子问题却是由于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的来访才得到解决,而且此后再也没有改善。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对待我们的两弹元勋的?!
外来的和尚就是更尊贵,根本没为国家做什么贡献的人在80多岁了回国养老还分给一栋两层楼的带电梯的别墅,为祖国作了巨大贡献,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的两弹元勋的妻子,至今还住在由于杨振宁的来访才分到的一套危房里!
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分别对待为国家作了贡献和没做贡献的人,叫人如何不寒心呢?!

http://www.sdtv.com.cn/lanmu/fengli...ti/20041001.htmhttp://www.sdtv.com.cn/lanmu/fengli...ti/20041001.htm[/url]
曾经有位年轻的导演,在拍一部反映两弹元勋邓稼先事迹的影片时,要一幢别墅,两队警卫。许鹿希说:“邓稼先不是那样的,这才是邓稼先生前住的房子,我此生就住在这里了。”

  北京花园路一号的一栋4层小楼是50年代为苏联专家建造的。197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回国访问,提出要见他的老朋友邓稼先。为此,中科院特意把这套住房调给了邓稼先。
  从那时到现在,许鹿希一直住在这所老房子里,这座经历了近半个世纪风雨的楼房已接近危房,固定用的钢筋纵横交错贯穿了每一个房间。而房间的摆设仍然定格在邓稼先去世时的状态,区别只是在每一件物品上我们都能看到许鹿希用纸条写下的注释。
  屋内仅有的几件家俱,橱子、沙发、茶几还是当年杨振宁来之前特意打制的,茶几下珍藏着当年邓稼先与杨振宁见面时各自用的茶杯。
  许鹿希穿着印有淡雅碎花的的确凉上衣,浅灰色的确凉裤子在这间屋子里接受了我们的采访,炎热的夏天家里唯一能够带来一点凉意的是一台小风扇。

  在当年的环境中听许鹿希谈起邓稼先,我们感觉到她还生活在1986年以前的时空当中,在她的世界里邓稼先并没有离开。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问中科院院长严济慈:“是谁为中国造出的原子弹?”严济慈听后哈哈大笑:“去问你的女婿吧”。

  许德衍的这位女婿就是邓稼先,1950年,邓稼先获得美国博士后第九天回国,分到中科院原子能所任副研究员。1958年他从钱三强那里接受了研制核武器的任务后,便就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的工作。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在人们争相涌向街头挥舞着号外欢呼雀跃时,邓稼先却接过领导早已为他买好的飞机票,来到病危的母亲身边。

  邓稼先付出了太多太多,在接手两弹一星工作那一天,便意味着要牺牲、要放弃。我们早已了解沙漠试验基地的环境恶劣,也了解科学家们鲜有常人所有的天伦之乐,但这次第一次了解到作为负责原子弹的领导还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一位工作在邓稼先身边的科学家故告诉我们,每次核试验实验前,等着那一声巨响,重压在心头上的压力是难以承受的。许鹿希说,邓稼先曾告诉他,每次签完字,他的脑袋就别在裤腰带上了。中国一共进行了33次核试验,邓稼先参与了15次。

  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探亲,见到了老同学邓稼先,他在美国的报纸上看到在中国研制原子弹的人员名单中有邓稼先的名字。在他离开北京转道上海回美国的时候,他问邓稼先,中国的原子弹有没有外国人参与帮助。在当时原子弹研究的一切情况对外绝对保密的情况下,邓稼先专门为此请示了周总理。当天深夜,总理办公室的传达指示:如实地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子弹没有一个外国人参与,完全是靠中国人自己完成的。这个消息让邓稼先激动万分,连夜写信,第二天一早信使就带着这封信飞到上海。此时,杨振宁正在参加上海为其举行的送别宴会,当看到这封信时,他的眼里顿时涌满了泪水,在周围人们疑惑的注视下,转身离开座位,走向洗手间。事后杨振宁回忆到:“此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为了民族自豪?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在许鹿希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凝结了太多如邓稼先般的科学家的心血,其中的许多故事感人至深,令人泣下。然而,这些故事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是不为人知的。

  1986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对邓稼先解密,24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都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题目,大版的介绍邓稼先和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关系。一些知道些内情的人也纷纷打电话过来,说邓稼先怎么了,20多年来都隐姓埋名,现在突然在报上登出来,他还在世不在世?
  在拍摄和编辑这期节目时,我们怀着敬仰,内心始终回荡着一种神圣的情绪。邓稼先对两弹一星研制的贡献,在他的影响下后来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他不顾核辐射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以及弥留之际对生活的热爱……一切都让我们不忍在结构片子时做舍弃。
  只有一张奖励证书,让我们无法处理。那是八十年代国家对邓稼先参与原子弹氢弹研制的奖励,共有奖金1000元。当时在场的人有谁说了一句,原子弹五百、氢弹五百。这是邓稼先在世时领取的唯一一次的奖金。

  在我们离去时,许鹿希反复强调,两弹一星事业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大家可以去看看,2004年10月1日,国庆节期间,山东电视台播的纪念“两弹一星元勋”的片子。在原子弹爆炸40周年的日子里,真正为祖国发展作出无比巨大贡献的两弹元勋以及他们的配偶,绝大多数都还住在破旧不堪的旧房子里,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其他没有被评为两弹元勋、贡献没有两弹元勋那么大的许许多多的工作人员,则更不用说了,生活状况更是悲惨,更是没有捞到多少好处。
由于获得了诺贝尔奖,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但是对祖国根本没有作出什么贡献的杨振宁,回国养老却当作国宝供奉,可以住在独立的二层别墅里。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对待真正为她作出贡献的儿女的态度?
所以,也难怪杨振宁可以对全球和全国的观众说,他在每个关键的转折点,都作出了(对他自己来说)最正确的决策,没有谁能像他这样幸运。
是啊,谁叫你邓稼先这样的人那么傻啊,急急忙忙回什么国,总是做出错误的决定,最后把老命都陪上了!到头来老婆不仅早早守寡,还一直只能住烂屋!住危房!!

你看我杨振宁,82岁了,讨个年轻小老婆,可以让她一结婚就有别墅住,今天带她去海南度蜜月,明天带她去香港过春节,过段时间再带她去美国和欧洲旅行,由于拥有美国国籍,持有美国护照,带妻子“出国旅行”非常“方便”,这样的生活多好!多么滋润!你邓稼先这样的不会做正确决策的傻冒,跟我杨振宁这样总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的人相比,能比得了吗?!

五、杨振宁贪婪无耻
可能由于杨振宁出身于名门,父亲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从小就在优越的环境下长大,加上从小就聪明好学,一直都是在各种夸奖声中长大,结果导致他过于爱慕虚荣,好追逐个人名利。杨振宁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只知道为自己捞取种种好处,然后又不断自吹自擂的一生:

1、在与李政道合作的时候,违背基本常规,非要把自己的名字排到李政道前面。这是违背常规的,因为大家要知道,在两人合作的论文中,如果不按作者姓的字母顺序排列,那么第二作者的贡献将会被别人认为低于三分之一,而不是贡献均等,所以一般来说,都是按照作者姓的第一个字母来排序的。

2、在诺贝尔奖领奖时,非要跟李政道争先上台领奖。李政道既然最先提出宇称不守恒的思想,而且按姓的字母序,李政道也应该先上台领奖,结果杨振宁以自己年长几岁之类的理由,先上台领奖,以作为以后向人吹嘘的资本。

3、自己在芝加哥读博期间,被费米据收门下,等费米死了却来吹嘘自己比费米更懂场论,自己才是李政道的真正的老师,简直是让外人笑掉大牙。

4、80年代、90年代初,国内还很穷的时候,他不回国,21世纪中国大学都变富了,待遇提高了,他也老得不行了,他才想起来自己很“爱国”,自己血液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简直天大的笑话!
既然那么爱国,早干嘛去了?祖国穷的时候你干嘛去了,要说从美国退休,60岁也就是1980年就可以退休了。可是那个时候中国还很穷,国内的大学老师个个穷的丁当响,他知道回来的生活远没有在美国好,他当然不回来了。非要等到国家富裕了,大学变得很有钱了,老师待遇也提高了,自己也80岁了,在美国如果退休的话,根本没人搭理了,他才回国。结果回来还敢吹自己爱国所以回国,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5、杨振宁还以他是最早回国的华人科学家,1971年就回来了,以此吹嘘自己多么的爱国。你看,我在中美的大门刚打开一点点他就回来了,多么有爱国情操!这也是天大的笑话!

杨振宁为什么比谁都急着回来?道理很简单,他的老丈人、国民党著名将领杜聿明,以及自己的老爸杨武之,都还在劳动改造,生活条件恶劣,他以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来访华,可以向中央提到这些情况,从而大大改善自己老丈人和老爸的生存状况。这是他急急忙忙回国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杨振宁一回国就向中央提到自己的老丈人和老爸还在劳改的问题,他们的生存状况也确实因此得到根本改观。但是他对外界吹嘘呢,说是自己不顾风险回来,可见我杨振宁是多么的爱国!爱个屁!

从山东电视台的采访可以看出,杨振宁因为得了诺贝尔奖,一回国,连见个以前的老同学都可以让对方得到改善住房条件的待遇,可见杨振宁的回国对于改善自己岳父和父亲的生存状况,作用有多大,而且有多么迫切了。这就是我为什么认为杨振宁1971年回国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家人于水火之中的的原因。这个道理,像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无比的显而易见。

6、回国定居之后,只知道拍国内大学和教育部门的马屁,说什么清华北大的本科教育比哈佛麻省理工的都好,是世界一流的,完全胡说八道!这只会让国内的大学麻痹陶醉,不能清醒地看到目前国内的大学本科教育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巨大差距。为此,丘成桐有次就忍不住驳斥这个谬论,给这种误导舆论的观点浇了一盆冷水。

清华北大的学生入学时的水平绝对是世界一流的,毕业生也是极其优秀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清华北大的本科教育水平也是世界一流的。只要对美国名校的教育稍微有点了解,就知道,还差得远呢。

7、作为一个可以极大影响舆论的人,他在真正关系国计民生以及国家发展的核心问题上,真正可以帮助国人改善目前的生存处境的问题上,屁也没放一个!只知道鼓吹说现在已经比他当初出国前的中国好了多少多少,以前中国人民是多么多么的可怜,诸如之类,成了一个吹鼓手,御用形象代言人。我们的政府当然听得心花怒放了,可是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促进作用?什么作用也没有。

六、杨振宁谎话连篇
将邓稼先的简历和杨振宁的简历来对比,可以戳穿杨振宁的另一个谎言。
杨振宁说:“在我以前的一些中国留学生,绝大部分都回来了的,所以我到美国去的时候,当时就想是去那儿学成归国。可是我在做博士后的时候,杜鲁门总统就下了一道命令,说是中国血统的人在美国得了理工的博士学位,不可以回中国。所以我留在美国了。”

这是狡辩,也是一个谎言。
杨振宁跟邓稼先是同乡、大学同学,一起登船赴美留学。杨振宁于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

邓稼先1950年一拿到博士学位,就飞回了祖国,杨振宁1948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要是他真的急着想早点回国的话,完全可以跟邓稼先一起回去的,根本不必等到朝鲜战争爆发。
问题是他有各种顾虑而已。新婚的妻子的老爸,是国民党大将,他哪敢回国?没有那个胆!
再加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多么体面堂皇的工作,多么有面子的位子,他怎么舍得舍弃这么好的条件回国呢?

虽然有杜鲁门总统的所谓的限制,杨振宁如果真的那么爱国,很想回国的话,他怎么会回不来呢?人家钱学森学的东西也是无比敏感的东西,还不是在1955年9月17日坐船回国了?

不是说杨振宁一定要回国,但是我认为,他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的不回国的理由,并不成立。
当时国家之所以派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去美国,就是为了给中国造原子弹(参见搜狐文化的文章《历史:原子弹调查——蒋介石的核计划》,网址http://news.sohu.com/20050302/n224499648.shtmlhttp://news.sohu.com/20050302/n224499648.shtml[/url])。这解释了为什么杨振宁在知道获得博士学位马上就回国的邓稼先造出了原子弹之后会那么大的震撼!!!

可是,杨振宁对于这种最根本的原因,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根本就避而不谈!!从中可以看出杨振宁多么的不坦诚!! 由此可见杨振宁的人品!
这种事情到今天了,为什么不能说?完全可以说。但是杨振宁对于最关键的东西,总是不说,敷衍而过。因为揭穿他的老底的话,他在全国人民面前确实无法交待!!

虽然杨振宁在如何应对媒体采访方面很有经验,早就可以撒谎也脸不红心不跳了,但是一旦突然被记者问到关键的问题,他说话时是不是在撒谎,也是有痕迹可寻的。不坦诚或是撒谎的人一般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目光对视,面对央视记者王志的一些一针见血的提问,以及王志坦诚而又满含笑意的目光,杨振宁无法保持长时间的目光交流,尤其是在问到关键问题的时候,经常下意识的调开头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的肢体语言,泄漏了他想隐瞒的秘密。

七、小结
我并不是一概的反对世界著名科学家回国养老定居,一些著名科学家希望叶落归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美国退休之后,没多少人爱搭理你,而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所以老人在中国生活要比在美国生活舒心得多,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养老比在美国养老要好,所以你杨振宁或是其他科学家想回国养老,都是很正常的,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不必过分拔高,把自己吹嘘成多么有爱国心。从杨振宁的实际行动看,杨振宁根本没有多少爱国心,他考虑问题,总是只考虑自己,只知道一心捞取名和利,可是自己老得不行了才回国,却老是喜欢上媒体作秀,吹嘘自己多么爱国,真的是极其无耻。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4 07:42
小结
我并不是一概的反对世界著名科学家回国养老定居,一些著名科学家希望叶落归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美国退休之后,没多少人爱搭理你,而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所以老人在中国生活要比在美国生活舒心得多,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养老比在美国养老要好,所以你杨振宁或是其他科学家想回国养老,都是很正常的,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不必过分拔高,把自己吹嘘成多么有爱国心。从杨振宁的实际行动看,杨振宁根本没有多少爱国心,他考虑问题,总是只考虑自己,只知道一心捞取名和利,可是自己老得不行了才回国,却老是喜欢上媒体作秀,吹嘘自己多么爱国,真的是极其无耻。
作者: 閒雲野鶴    时间: 2011-7-14 16:26
老而不死是为贼。杨振宁,一个当代最恶心的人。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4 17:08
杨振宁贪婪无耻(转载)

http://www.cublog.cn/u/12591/showart_195123.html

一、缘起
  
  在最近的央视面对面节目中,杨振宁又谈到了他与李政道的分裂,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杨振宁和李政道分手原因是迷雾
  
  在杨振宁的生命中,李政道是一个举足轻重不可回避的人物,从1946年开始,两个人的合作长达16年之久,并因“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奖,被后世学者铭记,他俩的合作关系在近代物理科学历史上,相当罕见。然而,从1962年以后,两个人的关系彻底决裂,成为国际科学界以及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
  
    记者:欧本海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最希望看到的景象是杨振宁跟李政道并肩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草坪上,但是1962年之后,我们看不到这样的情形。
  
  杨振宁:这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的根源非常复杂,不是一句话、两句话所能够解释的,更不是我今天应该在摄影机的面前所讨论的,我想这个问题我们两个人身后一定会有人研究的,我想研究以后,大家中国人、外国人会得到一个结论的。
  
  记者:我们中国有句老话“相逢一笑泯恩仇”,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希望看到你们俩和好。
  
  杨振宁:对,这也是我现在决定,我公开地在生前不再在这方面讨论这个问题的道理,是因为大家很显然、很自然地都希望我们和好,可是我们没法再和好,所以在这情形,最好的就是不再讨论。
  
  记者:是合作出现问题?但是杨先生的经历不是这样。
  
  杨振宁:你知道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非常复杂的,这个里头有戏剧性的、有做人方面的差异,有性格方面的差异,不是这么简单的,我想我现在的决定是对的,这个事情我不要再公开讨论。
  
   (话外音)虽然众说纷纭,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分手原因始终是迷雾一团。然而值得回味的是,两个人在各自的物理学研究中都有多次与他人合作的经历。除了与李政道合作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之外,杨振宁三大成就中的另外两项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也都是与人分享,但却没有重蹈杨李之争的覆辙。”
  
   实际上,杨振宁曾经借口1962年5月《纽约客》杂志上发表的伯恩斯坦的文章《 宇称问题侧记》、李政道1971年的文章《弱相互作用的历史》和1979年富兰克林的文章《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与未发现》,就1962年为什么会与李政道分裂,在1982年的《论文选及注释》里把问题公之于众,想把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功劳更多地揽到自己身上,诋毁李政道的为人和学术水平。
  
  结果李政道被迫在1986年打破沉默,发表了《破缺的宇称》和《往事回忆》,批驳了杨振宁的谎言。此后,杨又不吭声了,为什么呢?
  
  我觉得,他知道,他认为很关键的证人,他和李政道共同的导师吴大猷,以及其他许许多多重要的了解内情的知情证人,都还没有死,辩下去必然真理越辩越明,他自己的形象必然越辩越差,会彻底暴露他阴暗的一面。
  
   结果呢,他以为关键证人差不多死光了之后,杨振宁以为自己终于有机会发彪了,就借着出版《杨振宁传》的机会,想借此机会浑水摸鱼,再一次发表了自吹自擂和贬低李政道的言论,以为这样子可以抬高自己的形象。没想到李政道通过与《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的问答,把杨振宁的种种谎言,彻底揭穿,杨振宁的各种说法,都被李政道批驳得体无完肤,而且证据确凿,非常有说服力,即使对物理学外行的我也可以看出谁的话更为可信,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参见《李政道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问》,网址http://tdlee.ccast.ac.cn/tdcv.html)。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4 17:09
杨振宁两次主动出击,都没捞到什么好处,反而被李政道揭穿了老底,又只好闭嘴了。要是真理真的在杨振宁这边,我才不信杨振宁会闭嘴!他现在闭嘴是因为再跟李政道辩下去,只会让人发现他贪婪无耻的真面目,在国人面前下不了台!

二、 杨振宁继续误导公众
  
   可是,杨振宁还是想误导公众。他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到跟李政道决裂的原因:“你知道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非常复杂的,这个里头有戏剧性的、有做人方面的差异,有性格方面的差异,不是这么简单的,我想我现在的决定是对的,这个事情我不要再公开讨论。”似乎显得自己多么的高尚,多么的宽宏大量,还含沙射影说李政道的做人和性格有问题,这也难怪后来记者加旁白时说什么杨跟其他人合作就没不愉快的话。
  
   记者不懂。杨振宁跟李政道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一直以长兄自居,所以他敢跟李政道提出来自己名字放前面的问题。而杨与其他的合作者,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可能确实论文基本上都是杨振宁做的贡献占绝大多数,他们是后来加入的;另一个可能是他们当时只是一个无名小辈,跟已经成名的杨振宁的地位不是一个档次的,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余地,能跟杨振宁合作,从而混上个终身教职,可能已经要非常感谢杨振宁了,当然不会闹矛盾。你们可以看看,杨振宁与其他人合作的成果,“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都是杨振宁的名字在前,说明发表论文时,论文的作者并没有按照作者的姓的第一个字母排序!!而方舟子也提到,为什么“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没有获得诺奖,可能是由于米尔斯的水平不够,跟杨振宁不是一个等级,成就也不高,不配获诺奖。
  
   请看杨振宁的央视面对面的视频:
   http://news3.xinhuanet.com/video/20...ent_2629202.htm
  
   在访谈中,杨振宁提到,米尔斯在北大的一个会议回答别人的提问时,称“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主要的东西都是杨振宁的,杨振宁说他是不必要的谦虚,不像有些人,只有30%的贡献,他要说成有70%的贡献(这当然是说李政道)。还说这篇文章比米尔斯所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全部文章加起来还要重要,所以应该所有的荣誉都应该给他,但是没有给,所以物理学界对米尔斯的评价是不公正的。
  
   其实,杨振宁的话完全是自相矛盾的。看名字就知道,米尔斯的名字会放在杨振宁的后面,没有按照正常的按作者姓的第一个字母排列作者的顺序,这就意味着,米尔斯的贡献不足三分之一,主要的贡献都是杨振宁的,当然无法获得太多的荣誉,这是显而易见的。米尔斯在回答别人的提问时,说那篇文章主要都是杨振宁的贡献,杨振宁居然说这是米尔斯不必要的谦虚,不会像李政道那样,明明只有30%的贡献,非要说成是70%。可是,一个显然的事实是,既然杨振宁的署名在米尔斯前,没有按照字母排序,如果米尔斯真的是谦虚,那么只能说明杨振宁在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又做了不道德的事,就是硬要把自己的名字不按字母序排列,抢了米尔斯的学术功劳,从而降低了米尔斯的学术地位。如果是这样,米尔斯为什么没得诺奖,恰恰是他害的!
  
   仔细看这个视频,证实了我原来的猜测。米尔斯相比杨振宁,可能确实不是一个档次的,跟李政道也不是一个档次的,在那篇最重要的文献中的贡献是很次要的,主要的贡献都是杨振宁的,当然他没有资格跟杨振宁来争按字母序发表论文了。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更加能够证明杨振宁这个人非常无耻了。
  
   但是,与米尔斯不同,李政道是个真正的天才,他跟杨振宁是一个等级的,在合作时,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他先想到的,所以他不愿意让杨振宁违背字母序,让别人误以为文章基本上都是杨振宁的贡献,这是天经地义的。杨振宁没有资格以自己年岁大点,就要求自己的名字排前面,而杨振宁由于爱慕虚荣,特喜欢把自己名字排前面,当然会闹矛盾。要是我是李政道,我也会跟杨振宁这种人断交,永不来往,拒绝和好。

  
   为什么说李政道是真正的天才?
  
   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在浙大和西南联大各读了一年),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3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辨,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年仅23岁。1956年30岁时便升任哥伦比亚大学正教授,从副教授到正教授,只用了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4 17:09
1年的时间。
  
   李政道30岁就升任哥伦比亚大学正教授,“当时是在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在全校各系里,被聘为正教授时最年轻的人。”
  
   1957年,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年仅31岁,是诺贝尔奖有史以来第二年轻的获奖者。
  
   这些,足以说明李政道是真正的天才。
  
   相比之下,杨振宁去芝加哥大学前,已经在西南联大读完了研究生,由于仰慕费米教授,去了芝加哥大学,但是却被费米拒收门下,被费米推荐给其他教授,结果被几个教授拒来拒去,最后一个老师没办法才收下他做博士生。没想到到后来他竟然敢吹自己的水平比费米还高。所以即使宇称可能不守恒是李政道首先想到的,他也敢吹宇称不守恒是自己首先想到的,也就很自然了,他就是这种人,就是喜欢自吹自擂。

  
三、杨振宁和李政道各为中国作了什么贡献?
  
   在面对面的节目中,要是杨振宁真的有什么数得出来的对中国的贡献,早就吹出来了。
  
   结果记者怎么找也找不到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能吹的只是他是第一个回国的,说明他多么爱国。这种谎言我后面会有证据来反驳,根本不是由于他多么的爱国,而是由于很多私人的原因,是来拯救家人于水火之中,同时接受国人的赞扬的。即使他第一个回国真的仅仅是由于爱国心切,仅仅第一个回国这样的“爱国”行动,也谈不上对祖国的发展有多大的贡献。
  
   于是杨振宁自己也总结说,想来想去,自己对于中国的贡献,顶多也就是自己和李政道是华人第一次得诺贝尔奖,从而改变了中国人认为自己不如人的心理。大家看看,这就是杨振宁对他很“爱”的祖国的最大贡献!
  
   而这个贡献,李政道也一样有,因为李政道也是一起获诺贝尔奖的。但是对于李政道来说,这种东西简直不值一提,不仅是因为这种东西根本不算什么切实的贡献,还因为他可以一清二楚讲得出来的对祖国的贡献,多得是,不像杨振宁,没有什么可吹的,吹来吹去,对祖国的贡献都是虚的,从祖国这里得到的好处,却都是实实在在的。
  下文摘自《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真相:杨振宁和邓稼先》:
  
   “杨在得奖后首先访问了台湾,李同情红色中国,两人渐行渐远。此后中美解冻杨回国见到老同学邓稼先竟然鼓动他到美国,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那时出去了就由不得自己了(邓稼先说过,我不会在杨面前透露在干什么,因为杨何等聪明,只要我一说,他就可以推断中国原子弹研究进展程度),周总理热情的请杨回来为祖国效力,竟被他以国内物理水平太差而一口回绝。而李、丁肇中访问大陆后积极为国内引进先进设备,亲自安排人才培训,造出了正负电子对撞机(受到杨的反对好像认为太浪费钱)、加速器、阿尔法磁谱仪等世界领先科技,李还积极帮助建立两岸骨髓库(注:此为原作者误把另一个同名的李政道误以为物理学家李政道);即使李远哲这个现在认为是亲独分子,78年到大陆访问安排他参观景点,他却说时间紧张先看科研单位,80年代不辞辛苦为大连物理化学所引进了当时国内还没有的部分先进的分析仪器。
   ……
   想想同道的李政道先生早年毅然回国,从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在中国发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后来成为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和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的骨干;1982年当我国高能物理事业举棋不定 的关键时刻,他帮助我国选择了一个既先进又符合国情 的BEPC方案,并成为当今世界上在c -τ物理研究能区唯一的高亮度电子对撞机,并做出了重要的物理结果。”
  
   其实,李政道对中国的贡献,远远不止上面列举的这些。
  
   李政道建议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影响至今。
  
   在李政道的建议下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经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科研基金。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4 17:10
李政道在见毛主席的时候,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设立少年班,从而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李政道设立的CUSPEA计划,让无数大陆的青年学子,有机会到美国一流大学深造,可以说,中国科技大学今天为什么那么容易申请出国留学,基本上可以说李政道博士做了最大贡献。中国科大的学生,在李政道博士的计划中,占了最大的比例,都是进入到美国名校,为中国科大出国留学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没有李政道的计划,情形可能会差很多。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学生在出国方面,也受益于李政道的计划良多。
以下是新闻报道的描述:
  
    “20年前,当我国面临人才断档的严重危机时,李政道教授创议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即CUSPEA计划,由中美双方联合通过专门的招生途径,每年从北大、中科院、中科大等院校中选送百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较大规模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为我国后来的大规模国际人才交流和科学文化交流起到了开拓性作用。至今,美国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76所优秀大学接收了我国近千名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这些学生目前活跃在国内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等各行各业,成为各领域的专家。”
  
   而李政道,为了帮这些人联系学校,写推荐信,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我记得有一个报道提到,这至少占了他很多年的时间每年的三分之一。实际上,我想可能还不止,因为想想可知,为了联系这么多人去美国名校,凭他个人之力,一定常年累月都要思考相关的问题,或是有学校或学生因各种事情找上他。而作为计划的发起人,不可能不管。
  
   此外,李政道还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就在浙大捐资设立了浙江近代物理研究中心,在北大设立了北大现代物理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这两个中心都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物理学研究中心。
  
   可能有人会说,从学术成就上来说,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很大,可能比李政道的成就还要大,这个我不是学物理的,我无从判断。但是大家想想看,李政道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后,耗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在帮助祖国发展上,这种精力和心思的分散,必然影响他专心于科学研究。谁也不知道,如果李政道也跟杨振宁一样,置国家的发展于不顾,是不是会作出别的重要的贡献。但是,即使这样,他的科学成就,已经足以名垂青史,而他为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将永远为人民铭记。
  
  而杨振宁呢,一直都在一门心思忙乎自己的事情。到了老了,在美国发完光发完热了,好处捞足了,国内待遇变好了,于是80岁了在美国办个退休手续,回国养老来了,享尽国内外所有的好处,两边的好处都捞足了。
  
   杨振宁以为他和翁帆结婚,大家很反感,仅仅是由于年龄差距太大。其实这仅仅是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这件事情仅仅是让别人开始公开表达对他的反感的导火索。
  
   杨振宁的贪婪,几乎表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在和翁帆结婚这件事情上,也体现了他的一种贪婪,这种贪婪跟他对名利的贪婪,是一样的,是一以贯之的。
  
   只要能得的到的,杨振宁都想得到,都有一种贪婪的占有欲。无论是美国的优裕的生活、国内对老人的尊敬和爱戴、国内大学现在的良好生活条件、国内人对著名科学家的盲目崇拜,还是对于美色,从底子里,他都是很贪的,而且他确实命好,一辈子各种好处他都贪全了。
  
   杨振宁不仅贪婪,而且是极度自私自利,这么说也许跟贪婪有点重复,但是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无论什么事,杨振宁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不来,也不愿意投入精力为祖国做事。国家已经繁荣发展之后,不怎么需要他了,他也没有多少东西可以贡献给祖国的时候,他回来了。这不是极端的自私自利,那什么样的人才算极端的自私自利?
   1986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对邓稼先解密,24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都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题目,大版的介绍邓稼先和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关系。一些知道些内情的人也纷纷打电话过来,说邓稼先怎么了,20多年来都隐姓埋名,现在突然在报上登出来,他还在世不在世?
    在拍摄和编辑这期节目时,我们怀着敬仰,内心始终回荡着一种神圣的情绪。邓稼先对两弹一星研制的贡献,在他的影响下后来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他不顾核辐射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以及弥留之际对生活的热爱……一切都让我们不忍在结构片子时做舍弃。
    只有一张奖励证书,让我们无法处理。那是八十年代国家对邓稼先参与原子弹氢弹研制的奖励,共有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4 17:10
共有奖金1000元。当时在场的人有谁说了一句,原子弹五百、氢弹五百。这是邓稼先在世时领取的唯一一次的奖金。
    在我们离去时,许鹿希反复强调,两弹一星事业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大家可以去看看,2004年10月1日,国庆节期间,山东电视台播的纪念“两弹一星元勋”的片子。在原子弹爆炸40周年的日子里,真正为祖国发展作出无比巨大贡献的两弹元勋以及他们的配偶,绝大多数都还住在破旧不堪的旧房子里,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其他没有被评为两弹元勋、贡献没有两弹元勋那么大的许许多多的工作人员,则更不用说了,生活状况更是悲惨,更是没有捞到多少好处。
  
   由于获得了诺贝尔奖,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但是对祖国根本没有作出什么贡献的杨振宁,回国养老却当作国宝供奉,可以住在独立的二层别墅里。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对待真正为她作出贡献的儿女的态度?
  
   所以,也难怪杨振宁可以对全球和全国的观众说,他在每个关键的转折点,都作出了(对他自己来说)最正确的决策,没有谁能像他这样幸运。
  
   是啊,谁叫你邓稼先这样的人那么傻啊,急急忙忙回什么国,总是做出错误的决定,最后把老命都陪上了!到头来老婆不仅早早守寡,还一直只能住烂屋!住危房!!
  
   你看我杨振宁,82岁了,讨个年轻小老婆,可以让她一结婚就有别墅住,今天带她去海南度蜜月,明天带她去香港过春节,过段时间再带她去美国和欧洲旅行,由于拥有美国国籍,持有美国护照,带妻子“出国旅行”非常“方便”,这样的生活多好!多么滋润!你邓稼先这样的不会做正确决策的傻冒,跟我杨振宁这样总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的人相比,能比得了吗?!

   四、杨振宁贪婪无耻
  
   可能由于杨振宁出身于名门,父亲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从小就在优越的环境下长大,加上从小就聪明好学,一直都是在各种夸奖声中长大,结果导致他过于爱慕虚荣,好追逐个人名利。杨振宁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只知道为自己捞取种种好处,然后又不断自吹自擂的一生:
  
   1、在与李政道合作的时候,违背基本常规,非要把自己的名字排到李政道前面。这是违背常规的,因为大家要知道,在两人合作的论文中,如果不按作者姓的字母顺序排列,那么第二作者的贡献将会被别人认为低于三分之一,而不是贡献均等,所以一般来说,都是按照作者姓的第一个字母来排序的。
  
   2、在诺贝尔奖领奖时,非要跟李政道争先上台领奖。李政道既然最先提出宇称不守恒的思想,而且按姓的字母序,李政道也应该先上台领奖,结果杨振宁以自己年长几岁之类的理由,先上台领奖,以作为以后向人吹嘘的资本。
  
   3、自己在芝加哥读博期间,被费米据收门下,等费米死了却来吹嘘自己比费米更懂场论,自己才是李政道的真正的老师,简直是让外人笑掉大牙。
  
   4、80年代、90年代初,国内还很穷的时候,他不回国,21世纪中国大学都变富了,待遇提高了,他也老得不行了,他才想起来自己很“爱国”,自己血液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简直天大的笑话!
   既然那么爱国,早干嘛去了?祖国穷的时候你干嘛去了,要说从美国退休,60岁也就是1980年就可以退休了。可是那个时候中国还很穷,国内的大学老师个个穷的丁当响,他知道回来的生活远没有在美国好,他当然不回来了。非要等到国家富裕了,大学变得很有钱了,老师待遇也提高了,自己也80岁了,在美国如果退休的话,根本没人搭理了,他才回国。结果回来还敢吹自己爱国所以回国,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5、杨振宁还以他是最早回国的华人科学家,1971年就回来了,以此吹嘘自己多么的爱国。你看,我在中美的大门刚打开一点点他就回来了,多么有爱国情操!这也是天大的笑话!
   杨振宁为什么比谁都急着回来?道理很简单,他的老丈人、国民党著名将领杜聿明,以及自己的老爸杨武之,都还在劳动改造,生活条件恶劣,他以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来访华,可以向中央提到这些情况,从而大大改善自己老丈人和老爸的生存状况。这是他急急忙忙回国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杨振宁一回国就向中央提到自己的老丈人和老爸还在劳改的问题,他们的生存状况也确实因此得到根本改观。但是他对外界吹嘘呢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4 17:10
但是他对外界吹嘘呢,说是自己不顾风险回来,可见我杨振宁是多么的爱国!爱个屁!
  
   从山东电视台的采访可以看出,杨振宁因为得了诺贝尔奖,一回国,连见个以前的老同学都可以让对方得到改善住房条件的待遇,可见杨振宁的回国对于改善自己岳父和父亲的生存状况,作用有多大,而且有多么迫切了。这就是我为什么认为杨振宁1971年回国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家人于水火之中的的原因。这个道理,像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无比的显而易见。
      6、回国定居之后,只知道拍国内大学和教育部门的马屁,说什么清华北大的本科教育比哈佛麻省理工的都好,是世界一流的,完全胡说八道!这只会让国内的大学麻痹陶醉,不能清醒地看到目前国内的大学本科教育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巨大差距。为此,丘成桐有次就忍不住驳斥这个谬论,给这种误导舆论的观点浇了一盆冷水。
   清华北大的学生入学时的水平绝对是世界一流的,毕业生也是极其优秀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清华北大的本科教育水平也是世界一流的。只要对美国名校的教育稍微有点了解,就知道,还差得远呢。
  
  7、作为一个可以极大影响舆论的人,他在真正关系国计民生以及国家发展的核心问题上,真正可以帮助国人改善目前的生存处境的问题上,屁也没放一个!只知道鼓吹说现在已经比他当初出国前的中国好了多少多少,以前中国人民是多么多么的可怜,诸如之类,成了一个吹鼓手,御用形象代言人。我们的政府当然听得心花怒放了,可是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促进作用?什么作用也没有。

五、杨振宁谎话连篇
  
   将邓稼先的简历和杨振宁的简历来对比,可以戳穿杨振宁的另一个谎言。
  
   杨振宁说:“在我以前的一些中国留学生,绝大部分都回来了的,所以我到美国去的时候,当时就想是去那儿学成归国。可是我在做博士后的时候,杜鲁门总统就下了一道命令,说是中国血统的人在美国得了理工的博士学位,不可以回中国。所以我留在美国了。”
  
   这是狡辩,也是一个谎言。
  
   杨振宁跟邓稼先是同乡、大学同学,一起登船赴美留学。杨振宁于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
  
   邓稼先1950年一拿到博士学位,就飞回了祖国,杨振宁1948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要是他真的急着想早点回国的话,完全可以跟邓稼先一起回去的,根本不必等到朝鲜战争爆发。
  
   问题是他有各种顾虑而已。新婚的妻子的老爸,是国民党大将,他哪敢回国?没有那个胆!
  
   再加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多么体面堂皇的工作,多么有面子的位子,他怎么舍得舍弃这么好的条件回国呢?
  
   虽然有杜鲁门总统的所谓的限制,杨振宁如果真的那么爱国,很想回国的话,他怎么会回不来呢?人家钱学森学的东西也是无比敏感的东西,还不是在1955年9月17日坐船回国了?
  
  不是说杨振宁一定要回国,但是我认为,他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的不回国的理由,并不成立。
  
   当时国家之所以派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去美国,就是为了给中国造原子弹。这解释了为什么杨振宁在知道获得博士学位马上就回国的邓稼先造出了原子弹之后会那么大的震撼!!!
  
  可是,杨振宁对于这种最根本的原因,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根本就避而不谈!!从中可以看出杨振宁多么的不坦诚!! 由此可见杨振宁的人品!
  
  这种事情到今天了,为什么不能说?完全可以说。但是杨振宁对于最关键的东西,总是不说,敷衍而过。因为揭穿他的老底的话,他在全国人民面前确实无法交待!!
  
  虽然杨振宁在如何应对媒体采访方面很有经验,早就可以撒谎也脸不红心不跳了,但是一旦突然被记者问到关键的问题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4 17:11
但是一旦突然被记者问到关键的问题,他说话时是不是在撒谎,也是有痕迹可寻的。不坦诚或是撒谎的人一般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目光对视,面对央视记者王志的一些一针见血的提问,以及王志坦诚而又满含笑意的目光,杨振宁无法保持长时间的目光交流,尤其是在问到关键问题的时候,经常下意识的调开头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的肢体语言,泄漏了他想隐瞒的秘密。

六、小结
  
  我并不是一概的反对世界著名科学家回国养老定居,一些著名科学家希望叶落归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美国退休之后,没多少人爱搭理你,而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所以老人在中国生活要比在美国生活舒心得多,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养老比在美国养老要好,所以你杨振宁或是其他科学家想回国养老,都是很正常的,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不必过分拔高,把自己吹嘘成多么有爱国心。从杨振宁的实际行动看,杨振宁根本没有多少爱国心,他考虑问题,总是只考虑自己,只知道一心捞取名和利,可是自己老得不行了才回国,却老是喜欢上媒体作秀,吹嘘自己多么爱国,真的是极其无耻。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4 22:30
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都是我喜欢的大科学家。

丁肇中和他的第一位妻子凯伊·库尼(Kay Kuhne)于1960年结婚,并有二个女儿:珍妮(Jeanne)和艾美(Amy)。
1985年他与苏珊·卡洛·马克思 (Susan Carol Marks)博士结婚,1986年生下儿子克里斯多福(Christopher)。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4 22:35
为爱而变(1)

丁肇中传:第一位用中文发表演说的诺贝尔获奖者

  丁肇中在密歇根大学期间,是一个十足的"怪人",每天都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之间穿行,很少和同学一起娱乐,所以,时间长了,班上的同学就开始议论了起来:"塞缪尔(samuel是丁肇中的英文名字)真是个怪人,学习顶呱呱,就是不合群。"丁肇中在密歇根大学的同学和好友,后来在台湾"清华大学"任教授的李怡严博士在回忆当时丁肇中的情况时说:"在美国留学,生活是十分平淡的,很少有玩乐的机会,肇中的生活也是这样,绝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实验室里面。……肇中研究学术,极具进取心。"
"丁肇中很少讨论私生活问题,如果说他与赴美留学的各国学生相比有不同的话,那就是他比别的同学更勤奋,更加有效地利用时间。"1959年夏,丁肇中凭着顽强的毅力、争分夺秒的精神,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了本应四年完成的全部课程,以优异的成绩从密歇根大学物理系毕业,同时获得了物理和数学两门学科的学士学位,并且还获得了美国田纳西州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核子研究的奖学金,这笔钱完全可以维持丁肇中顺利地攻读完研究生,很多大学都希望丁肇中能到自己的学校来当研究生,并且也都提供奖学金和生活费用,这些大学中就包括密歇根大学和注重研究性的普林斯顿大学。
  由于丁肇中在刚步入大学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向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学习,在理论物理学领域闯出一片天地,这对丁肇中来说是一条比较平坦的道路,也是一个完全可以实现的梦想,所以丁肇中决定去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研究生。原因很简单,理论物理学所需要的就是数学和物理知识,而这两门课程都是丁肇中的优势,在当时的密歇根大学,能和他媲美的并没有几个人。更为重要的是,丁肇中看中了普林斯顿大学闻名世界的理论物理研究,而且也看中了其附近的同样是重要的理论物理学研究中心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就在丁肇中下定决心的那天,密歇根大学一年一度的毕业晚会开始了,这种毕业晚会比较特殊,和我们平常所想像的毕业晚会有些不一样。密歇根大学有一个老传统,每逢学年结束时,校长总要各院系在每个班级中开出几名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名单,然后为这些学生举行一个专门的聚餐会。
  这个聚餐会与其说是毕业晚会,还不如说是群英会,是优秀生交流学术思想,共同探索未来科学道路的场合。当然,在这些场合也少不了要互相联络感情,增强彼此之间的友谊,特别对丁肇中这样不经常参加学校活动的人来说,更是需要。
  因此,这一次,丁肇中没有借故拒绝校长的邀请而躲在宿舍看书,而是穿戴整齐、早早地来到了聚会的地方。
  等他到的时候,他发现他的同学早就到了,丁肇中苦笑了一阵:要是赶研究或者是去图书馆看书,自己总是第一个出发,第一个到达,而这种事情,却总是比别人慢半拍!正在丁肇中苦笑的时候,他的一个同学满面春风地走了过来,身后还带着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孩子。
  "喂,塞缪尔,我给你介绍一个美人,这位是建筑系的高才生露易丝·库内·凯(Louise Kuhne Kay)小姐,你们可以聊聊!"丁肇中在密歇根大学几年,一心只想着学习,早点拿到奖学金、早点大学毕业,根本就没有时间去仔细看一个女生到底漂不漂亮,更不用说想和女生交朋友。可是,在今天这个特殊的场合,面对这样一个特别有魅力的女生,丁肇中内心的那股冲动还是不由自主地迸发了出来……丁肇中的同学见状,会心地笑了,并且很知趣地借故离开了,只留下丁肇中和露易丝·库内·凯小姐。
  露易丝·库内·凯是一个性格非常爽朗的女生,她看见丁肇中还愣在那里,便主动和他打招呼:"你好,认识你很高兴!"说完还主动伸出手和丁肇中握手。
  这个时候丁肇中才醒悟过来,连忙伸出手,在两手相握的那一刻,似乎有一股电流击中了丁肇中。为了掩饰这种激动,丁肇中连忙作起了自我介绍:"我叫丁肇中,物理系的学生,今年毕业……"。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4 22:38
  可是丁肇中还是没有掩饰住自己激动,自我介绍显得非常不自然,言辞之中还透露着几分羞怯,这都是丁肇中平时不和女生交往的后果。
  露易丝·库内·凯看出了丁肇中的这份羞怯,连忙接过话头说:"我知道你,你是物理系的高才生,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大学毕业了,我们都很佩服你……"一说到学习,丁肇中心里就平静多了,说话也开始顺溜了,谈话终于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开始了。那天,丁肇中几乎都没有和别的同学讲过话,只和露易丝·库内·凯一个人在那里聊,从自己的学习到毕业后的打算,从毕业后的打算到理论物理学的奥秘,还谈到了自己即将去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的打算……从进入密歇根大学的那天起,丁肇中觉得自己还从来没有和一个人说过这么多学习以外的话,在他心中,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在等着他。
  露易丝·库内·凯是一个非常文静而有礼貌的西方女孩,她只是静静地听丁肇中的话,偶尔也说说自己的理想和打算,她虽然不太懂得物理学的奥妙,却非常理解这位比她年长的华人青年的心情,也从内心里开始敬佩他的学识和才华。
  晚会很快就结束了,可是丁肇中还是意犹未尽,露易丝·库内·凯那文静美丽的形象在他心目中已经开始生根发芽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丁肇中不断地和露易丝·库内·凯约会,在这种不断的接触中,丁肇中发现,面前的这个女孩不仅外表美丽、成绩优秀,内心也极其善良、温柔,更为可贵的是她不像一般的女孩子那样人云亦云,随声附和,面对问题和事情,她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判断分析。
  丁肇中发现,自己已经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位姑娘,而露易丝·库内·凯也发现,自己对这个东方的青年是越来越有好感了。两个人都知道爱情已经悄悄地降临了!很快,丁肇中就和露易丝·库内·凯确定了恋爱关系。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4 22:39
  露易丝·库内·凯当时在建筑系学习,还没有毕业。丁肇中为了保持这段爱情,对自己的选择进行了慎重的考虑,最后他决定,牺牲自己,放弃去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继续留在密歇根大学,在研究院攻读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这样一来,学习和爱情也就两全其美了。
  露易丝·库内·凯对丁肇中的牺牲非常感动,两个人的感情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展越来越快。这时的丁肇中获得了双重力量。一方面,艰苦的三年大学学习给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为继续从事物理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另一方面,露易丝·库内·凯成为他学习、研究上的贴心知己。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学习,谈论人生。处于热恋当中的丁肇中,学习并没有因此而耽搁,甜蜜的爱情更加激励他奋进、向上。他决心在短期内获得博士学位。
  正当他们的爱情和学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却从医院传过来一个不好的消息:母亲病危!其实丁肇中的母亲王隽英在丁肇中毕业之前就已经感觉到身体不适了。本来,丁肇中的母亲身体还是较健康的,只是有脉搏间歇的毛病。从大陆到台湾后,曾经在心脏科治疗过,住过妇产科医院和台大医院。后来,在中心诊所就诊时,那里的张先林大夫诊断她患了直肠癌,于是就立即进医院动了手术。1959年春,她的病又复发,先后在中心诊所、台湾大学医院治疗。因在国内医治无效,丁肇中的母亲于1959年夏天,赴美国就医。
  丁肇中对母亲有着深厚的感情,成天陪伴在母亲的病榻前,希望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尽一点儿子的孝心。
  1960年春,丁肇中的父亲也赶到美国照顾妻子。病情好转后,丁肇中的母亲曾一度出院,不久,病情又有变化,只好回到医院接受治疗。丁肇中、露易丝·库内·凯和丁肇民都来到医院照顾母亲。
  为了让母亲能在最后的时间里亲眼看见自己的儿子走进婚姻的殿堂,丁肇中和露易丝·库内·凯经过商量后决定,在1960年11月23日举行婚礼。
  婚礼是在密歇根大学附近的一所基督教堂里举行的,丁肇中之所以选择安阿伯为结婚地点,是因为他出生在这里,他希望安阿伯不仅是他诞生地,也是他成家立业的地方。陪他俩走进教堂的男傧相是与丁肇中同窗三年的好友李怡严。婚礼简单、朴实,而仪式却隆重、热烈。王隽英眼看着自己的儿子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压在她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了地,现在终于有人代替自己来照顾丁肇中了。
  1960年12月3日,丁肇中的母亲王隽英在斯隆(Sloan)肿瘤医院安详地闭上了眼睛,永远地沉睡了过去,临终前,仍不忘教导丁肇中要"爱科学、爱祖国,双爱双荣"。
  母亲的去世给丁肇中造成极大的精神打击,他一时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他认为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孝顺儿子的份,没有让母亲过上一天好日子。
  丁肇中的悲痛,妻子看在眼里,也痛在心里。可是她没有和丁肇中一样深陷于此,而是发挥了自己贤淑的天性,无微不至地关心丁肇中,使得丁肇中很快就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走了出来,重新抖擞精神,加入到新的科学研究之中。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5 07:28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杨振宁:胡锦涛清华讲话影响中国百年

诺贝尔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表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4月24日在清华百年校庆上对全国青年提出的“三点希望”语重心长,将要影响中华民族以后50年到100年的发展,希望全国各高校几千万大学生仔细思考。  

    胡锦涛提出的“三点希望”,寄托了党和政府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希望,也为青年成长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胡锦涛在“三点希望”中首先提出,青年要“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杨振宁结合自身的经历,提出上述观点。

    针对胡锦涛希望青年学生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坚定了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的决心。报道援引清华大学精仪系一名新疆籍博士的话说:“新疆正面临最好的发展机遇,我也想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家乡的各民族兄弟姐妹一起建设新疆、稳定新疆、发展新疆。”

    报道说,每天都在校园内坚持志愿服务的南开大学学子们对胡锦涛提出的,青年学生“要把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想品德的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深有感触。南开大学学生张世琦说:“只有我们在学好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品德的修养,我们才能在整个人生的历程中得到一种正确的引导,从而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国家。”

    青年科研工作者认为,向胡锦涛提出的那样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勇于探索,就能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联想集团张德魁表示:强化我们的创新意识,在关键的技术领域逐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使我们的民族品牌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日前,共青团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向全国青年发出通知,要求各界青年认真学习胡锦涛的讲话。解放军总政治部也发出通知,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的讲话。

    4月20日,胡锦涛赴清华大学考察时,会见了杨振宁等知名教授。杨振宁谈到,现在国内科研环境明显有了改善,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大大增强。胡锦涛表示,还要进一步为包括海外归国人员在内的各方面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更好的环境。得知杨振宁年近九旬还在带研究生并给本科生讲课,胡锦涛连声称道,并请他注意保重身体。

    2005年,时年83岁的杨振宁与29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读研究生翁帆结婚。杨振宁形容翁帆为“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称其“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勇敢好奇而又轻盈灵巧,生气勃勃而又可爱俏皮,是的,永远的青春。”此事轰动全球华人社会,引起争议。清华大学有关负责人通过新华社表示,结婚是个人私事,希望外界尊重杨振宁的选择。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5 07:32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本帖最后由 东方顺 于 2011-7-15 08:36 编辑

杨的忽悠功夫可是世界一流的。
作者: 华荣    时间: 2011-7-15 07:33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本帖最后由 东方盛 于 2011-7-15 08:41 编辑

一个现在靠忽悠,溜须拍马,作秀而生存的人。


诺贝尔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表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4月24日在清华百年校庆上对全国青年提出的“三点希望”语重心长,将要影响中华民族以后50年到100年的发展,希望全国各高校几千万大学生仔细思考。  

作者: 华荣    时间: 2011-7-15 07:47
网友之评论:

楊振宁过去批坪过新加坡和台弯,因为他们开放国内投资市場,欢迎外国资本来投资,楊振宁说,他们这是让外国掌握自己的经济命脈,会沦为外国的殖民地。楊振宁说的这意思,正是当时某大国领导人的观点。那时该大国领导人正在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然而历史是年无情的,新加波和台湾的开放政策,使他们都迅速发展成了亚洲的四小龙之一,而实行闭关锁国的某大国的经济则走到了破產的边缘,后来也不得不拾起被自己批判指责过的新加坡和台湾的开放政策。历史事实证明了楊振宁的错误。他犯此错误的原因,是由于他不安分以作一个纯埣的自然科学家,而要在政治上插上一脚,用附合与吹捧某国领导人的观点以换取对方的青睐,以谋取更大的名利。一个趋炎附势之徒!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04-27/57662685.html
作者: 华荣    时间: 2011-7-15 07:48
怎么什么时候都有像郭沫若,杨振宁这样满腹文章但又不知廉耻的无耻小人?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04-27/57662685.html
作者: 华荣    时间: 2011-7-15 07:48
扬振宁不是老胡涂,他是一个地道的无耻文人! 知识分子中的败类!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04-27/57662685.html
作者: 华荣    时间: 2011-7-15 07:49
杨教授已经老糊涂了。或者说,利令智昏了。为了一己私利他根本不顾起码的事实,只知道舔菊拍马!让人们很看不起。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04-27/57662685.html
作者: 华荣    时间: 2011-7-15 07:49
一個美國人用林彪式的語言如此拍人馬屁,也夠肉麻的了。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04-27/57662685.html
作者: 华荣    时间: 2011-7-15 07:51
杨现在不像个科学家, 而像个政客。 很让人不尊重。 我想杨先生目前在中国最最轰动和令人深刻的是, 他那差距50余年的婚姻。 到了这一步, 应该是好好度晚年才是, 那来那么多的精力, 时间和知识, 做个全面家。 回去吧, 杨先生。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04-27/57662685.html
作者: 华荣    时间: 2011-7-15 07:52
一派胡言!新领导上来,又是影响百年或千年。。。捧臭脚啊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04-27/57662685.html
作者: 华荣    时间: 2011-7-15 07:52
此人玷污了诺贝尔奖的光荣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04-27/57662685.html
作者: 华荣    时间: 2011-7-15 08:02
这个姓杨的是独裁者嚎养的一条哈巴狗.毫无廉耻的败类.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04-27/57662685.html
作者: 华荣    时间: 2011-7-15 08:04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网友之评论:


畜以类聚, 杨振宁本来是学术败类, 盗窃李政道学术成果。 投靠中共,娶小妾, 如今给胡锦涛舔屁沟都是有迹可循。中共大粪坑里蠕动的全是这类货色。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04-27/57662685.html
作者: loneshepherd    时间: 2011-7-15 11:48
我已经原谅了他。小时候把杨老师当成神,后来了解多了把他当成个人------一个了不起的人,现在把他看成是个有热情有七情六欲的值得学习的人。
俺爱俺家 发表于 2011-7-11 16:16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You can do better
作者: loneshepherd    时间: 2011-7-15 11:50
非要我明确地表态拒绝您才满意吗?
俺爱俺家 发表于 2011-7-11 22:13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Where is the apology? Or simply say you were wrong. It's not a hard question.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5 16:06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Where is the apology? Or simply say you were wrong. It's not a hard question.
loneshepherd 发表于 2011-7-15 12:50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如果我能告诉你在那里道的歉,您能原谅他吗?我已经原谅他了,并祝愿他和其他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们都晚年生活愉快!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5 16:10
祝愿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们都老年有伴,身体健康,幸福长寿!

http://discover.news.163.com/09/1013/09/5LGDCVI3000125LI.html

现年76岁的高锟(Charles Kuen Kao)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之后第七位获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也是首位以应用物理研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此前,诺贝尔奖偏重于基础研究领域的成果。


伟大发现和秘密婚姻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高锟献给太太的“金婚”礼物------世上,没有几个人能拿出这样的礼物。

2008年高锟身患阿兹海默症后,黄美芸承担了他所有的起居生活,并成为他事业上最为重要的伙伴之一。高锟每次讲座的电脑程式及幻灯片,包括1966年那篇历史性的论文的幻灯片,都由妻子帮他准备和设计,
高锟大学毕业进入标准电话电报公司后,就与黄美芸相识。在几乎清一色的白人同事中发现一副东方脸孔,让高锟觉得很亲切,他很想上前和黄打招呼,又一直犹豫不决。几天后,才鼓足勇气上去自我介绍。
“冰山破开,我们相遇了。”高锟在其自传第一章《邂逅》中写道。两人的友情发展很快。当有一次高锟强烈反对她搭同事的摩托车时,他明白自己已坠入爱河。
“我说:‘你没有戴头盔,坐在摩托车后座,太危险了。’我相信我是看不过她搂着那小伙子,好像很亲热的样子。”高锟写道。

结婚前,黄美芸提出要做一个试验:大家分开半年,不见面,看彼此是否还互相挂念。高锟强烈反对:“实验室应该做实验,婚姻的实验不能做,我不需要做。”
之后,两人的结合又遭到黄母的反对。按中国习俗,兄长须先成家妹妹才能出嫁,但那时,黄美芸哥哥仍独身,甚至连女朋友的影儿也没有。最后,高锟与黄美芸选择私奔——秘密结婚。
“踏遍天涯觅知音,杳然我独踽踽行,青春结伴好还乡。电影《八十日环游世界》主题曲,正道出了我们婚姻之路的历程。”多年后,高锟在自传中深情总结。

高锟与太太.jpg (42.04 KB, 下载次数: 46)

高锟与太太.jpg

作者: qlpy    时间: 2011-7-15 16:41
You can do better
loneshepherd 发表于 2011-7-15 12:48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Thank you. I try my best. Have a good weekend!
作者: 华荣    时间: 2011-7-16 01:32
网友之评论:

楊振宁过去批坪过新加坡和台弯,因为他们开放国内投资市場,欢迎外国资本来投资,楊振宁说,他们这是让外国掌握自己的经济命脈,会沦为外国的殖民地。楊振宁说的这意思,正是当时某大国领导人的观点。那时该大国领导人正在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然而历史是年无情的,新加波和台湾的开放政策,使他们都迅速发展成了亚洲的四小龙之一,而实行闭关锁国的某大国的经济则走到了破產的边缘,后来也不得不拾起被自己批判指责过的新加坡和台湾的开放政策。历史事实证明了楊振宁的错误。他犯此错误的原因,是由于他不安分以作一个纯埣的自然科学家,而要在政治上插上一脚,用附合与吹捧某国领导人的观点以换取对方的青睐,以谋取更大的名利。一个趋炎附势之徒!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04-27/57662685.html

作者: 华荣    时间: 2011-7-16 12:28
奥本海默曾说“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线”。但现在,奥本海默说“李政道应该不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精神医生”!在物理学上两人极具天赋,堪称顶尖级人才,奥本海默曾对他俩倾注了很大的感情和心血,现在却毫不掩饰对他们的批评乃至否定。“李政道应该不再做高能物理”,是预言李今后在高能物理领域不大可能再有大的成就。这话说对了,1957年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李政道确实没有特别突出的科学贡献。“杨振宁应该去看精神医生”,则简直是毫不留情面的直斥。
作者: 华荣    时间: 2011-7-16 12:37
网友之评论:

楊振宁过去批坪过新加坡和台弯,因为他们开放国内投资市場,欢迎外国资本来投资,楊振宁说,他们这是让外国掌握自己的经济命脈,会沦为外国的殖民地。楊振宁说的这意思,正是当时某大国领导人的观点。那时该大国领导人正在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然而历史是年无情的,新加波和台湾的开放政策,使他们都迅速发展成了亚洲的四小龙之一,而实行闭关锁国的某大国的经济则走到了破產的边缘,后来也不得不拾起被自己批判指责过的新加坡和台湾的开放政策。历史事实证明了楊振宁的错误。他犯此错误的原因,是由于他不安分以作一个纯埣的自然科学家,而要在政治上插上一脚,用附合与吹捧某国领导人的观点以换取对方的青睐,以谋取更大的名利。一个趋炎附势之徒!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04-27/57662685.html
作者: 人是铁 饭是钢    时间: 2011-7-16 13:34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本帖最后由 人是铁 饭是钢 于 2011-7-16 16:59 编辑

真幸福,真开心。觉得翁帆很幸运:28岁的知识女子很多,但82岁长寿,博智,健康并且有名望的男人不多!那老人身上积淀几十年的魅力你们有吗?啊?还在这儿啰唣!
作者: loneshepherd    时间: 2011-7-16 15:25
如果我能告诉你在那里道的歉,您能原谅他吗?我已经原谅他了,并祝愿他和其他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们都晚年生活愉快!
俺爱俺家 发表于 2011-7-15 17:06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东方顺和我一直紧盯这个东东因为我们相信所谓的道歉根本不存在。

大家都知道杨是极聪明的,但其人品实在不敢让人恭维。此人早回国三十年,和论证亩产万斤的钱学森、论证毛泽东是诗词及书法大家的郭沫若有一拚。有谁说过钱学森、郭沫若不聪明吗?
作者: loneshepherd    时间: 2011-7-16 15:27
真幸福,真开心。觉得翁帆很幸运:28岁的知识女子很多,但82岁长寿,博智,健康并且有名望的男人不多!那老人身上积淀几十年的魅力你们有吗?啊?还在这儿啰唣!
人是铁 饭是钢 发表于 2011-7-16 14:34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是不是你也觉得嫁给杨很幸福呀
作者: 龙子    时间: 2011-7-16 16:20
标题: 杨振宁要活到108岁:大赞翁帆照顾得好
本帖最后由 东方顺 于 2011-7-16 20:36 编辑
东方顺和我一直紧盯这个东东因为我们相信所谓的道歉根本不存在。

大家都知道杨是极聪明的,但其人品实在不敢让人恭维。此人早回国三十年,和论证亩产万斤的钱学森、论证毛泽东是诗词及书法大家的郭沫若有一拚。有谁说过钱学森、郭沫若不聪明吗?
loneshepherd 发表于 2011-7-16 16:25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言之有理。

一直追问杨何时道过歉,其不是躲躲闪闪就是东扯西拉。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杨哪有道歉,他一直在狡辩。只是后来,李出来揭杨的底,杨才老实了一点。
作者: 人是铁 饭是钢    时间: 2011-7-16 16:39
回复 98# loneshepherd


    是呀
作者: loneshepherd    时间: 2011-7-16 17:09
回复  loneshepherd


    是呀
人是铁 饭是钢 发表于 2011-7-16 17:39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晚了一步,悔死了




欢迎光临 无忧论坛 (https://bbs.51.ca/)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