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论坛

标题: 怀旧黑龙江:游荡在白山黑水之间 [打印本页]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5 19:46
标题: 怀旧黑龙江:游荡在白山黑水之间
(ZT: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iewthread.php?tid=619631)

【原创者 chujiakang 按】
在我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有整整24年生活、工作在黑龙江这块黑土地上。1963年8 月,离别故乡上海,来到哈尔滨读军校。然后发配林口五七干校,接着又回母校任教。直到1987年春才买车南下,回到江南毗邻上海的海滨城市宁波。20多年过去了,养育我24个年头的东北黑土地的风土人情,始终缭绕在我的回忆中。今天看到“冲击视觉:黑土地、农家院、热炕头”的一组照片,让我闻到一股久违了的东北农村浓厚乡土气息,倍感亲切,情不自禁的下载转贴过来。并把我几年前写的【情繋黑土地】一文中相关章节附上,以致纪念。


我们把时光快速从1966年拉到1968年的冬天。由于中央机关都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大学毕业生的分配问题几乎没有人管了。67届的一直到68年夏天才分配,我们68届拖到68年底。正好遇到老人家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大有作为”发表,大学生虽然不像中学生到农村插队,但是相当一部分被分到部队农场、五七干校锻炼。至于专业对口,对不起了。记得分配方案一下来,宿舍楼里一派凄凉的景象。班里的团支部书记,扛起全部大学教材课本,到楼下雪地里一本一本烧掉,一面烧,一面掉眼泪。献身于国防工业的理想彻底破灭,难道国家就不要再发展国防了?难道我们都成为废品?

有人在走廊里高声朗诵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将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充满了被欺骗、被愚弄的怨恨。都希望这“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将过去”。但是从国家的混乱局面,谁也看不到文革何时是个尽头。知识分子被贬为“臭老九” (排在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帝国主义、修正主义、走资派后面)。“知识愈多愈反动”。我们的任务就是到工农兵中间接受改造,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我被分配到黑龙江省林口县,到了县革委会看我是搞涡轮动力装置的,就让我把工资关系落在县水利局,那里有水轮发电机,还算专业对口。大连工学院搞柴油机的一位毕业生高某,被分配到交通局,因为在牡丹江上有一条渡船,上面装有一部20马力的柴油机,后来我们就戏称他为“高船长”。最惨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高材生,分配人事的干部一看他是交通大学毕业的,当然进交通局。到了交通局,开始让他到检修车间修理汽车。固然像老人家所说的那样,书读得愈多愈蠢,交通大学毕业的居然不会修汽车。干脆按排他到长途汽车上卖票,风风雨雨整整卖了4年票。

1201308380.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60)

1201308380.jpg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5 19:53
标题: 游荡在白山黑水之间 (2)
到了水利局,被告知要去“五七干校”锻炼。于是又背起行李,坐了一个多小时的火车,再坐了一个多小时的拖拉机,到了位置在青山农场的县五七干校。干校里大约有200多号人,也称学员。一部分是被解放了的地方走资派(当权派),都是县里的科局长、公社书记社长、中小学校长;一部分是分配来的大中专学生,还有一部分是县里的干部子弟--也算利用特权,到五七干校可以拿到工资,又避免了下乡插队的厄运。都是天涯沦落人,所以谁也没有嫌弃谁,相互之间还算热情。

全国学习解放军,干校也是按照部队编成连、排、班,设炊事班、工业连、农业连、副业连。有连长、副连长、指导员、文书、排长、班长。县里干部不少是部队转业到地方的,因此见了我是军工毕业,都当过兵,显得分外亲切,工作生活相当照顾。指导员看过我的档案,知道我在北京总部有个亲舅舅,父亲又是和他们一样的 17级正科级党员干部。见了我总套近乎:“父亲来信没有?”,“大舅怎么样?”

开始在农业连干农活,在那里我学会了赶马车,骑马,犁地。赶马车是件很威风的事情,挥舞鞭子,驾~~驾~~哦~~哦~~马儿就听我的指挥。后来调到工业连。背起行李给拖拉机送到古城车站,工业连就在古城钢铁厂,一个有小高炉的炼铁厂。先是干矿石粉碎的活,也就是看着粉碎机,把大块的矿石放进去,粉碎,好用来放到高炉炼铁。后来又让我设计高炉的通风闸门,看着实物测绘。用上了大一时候学的机械制图和机械零件知识,总算干起了技术活。

1201308806.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49)

1201308806.jpg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5 19:54
标题: 游荡在白山黑水之间 (3)
到干校第一年的生活是相当愉快的。年轻人多,经常搞些活动,排练个节目什么的。许多地方院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对军工本来就有一种神秘感,传说中都是 **,不得了的。相处时间长了,发现我还是很好交往的。而且,肚子里面墨水确实不少,带去的一大箱子书,里面有《黑格尔传》,《马克思传》,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尼赫鲁的《印度的发现》等等,不少是他们见所未见的大本原著,于是肃然起敬。在他们眼里,能够看懂这些大厚本精装书的,都是大学问家。

随着中苏边境局势日益紧张,根据上级指示五七干校要搬迁到大山里建设“三线”。先抽调十来个骨干作为先遣队,打前站,我有幸被选中。28马力的东方红拖拉机,拉着拖斗车,我们带着行李坐在拖斗车里,开始了新的历程。干校三线新址在林口县三道通公社,拖拉机从古城出发,在公路山道上颠簸了2个多小时。渡过牡丹江,就到了三道通公社所在地。稍事休息,又上车开了近40分钟,到一个叫做“老毛子屯”的村子住下。

1201308887.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1)

1201308887.jpg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5 19:56
标题: 游荡在白山黑水之间 (4)
这个村子据说62年前住的都是白俄,东北管俄国人都叫“老毛子”(混血儿就叫“二毛子”),也就是前苏联十月革命时逃亡出来的俄国贵族,一个个逃亡前可能都是公爵、侯爵、将军、公主。他们到了中国地界,安营扎寨,休养生息,养蜂、养奶牛、打猎,以此为生。俨然成为他们的世外“桃源”。村里的房子非常奇特,全部是俄式建筑,用方木垒成的墙、地板、天花板。有门斗、壁炉,十分讲究。每栋房子周围都有木栅栏,院子里种着盛开的向日葵,外面是黄杨树、冬青树,非常茂盛,黄绿相间,煞是好看,很像苏联电影“静静的顿河”里看到的景观,置身其中,仿佛到了异国他乡的伏尔加河旁。62年中苏关系恶化,当局把他们驱逐出境,据说大多迁移到了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这里就给林业局的一个林场接管了。

“老毛子屯”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高山,云雾就挂在半山腰。一条山涧从村前流过,村民叫它为“响水河”。下游是一泓清潭,深不见底。平时河水水流平缓,完全可以用汩汩、潺潺、淙淙之声来形容。但是到了雨后,山洪暴发,那河水排山倒海般的从山上奔下来,犹如万马奔腾,一泻千里,几里之外就能听到河水的咆哮声,真是名副其实的“响水河”。后来我到过许多著名的风景名胜游览,就是找不到这样令人兴奋的景观。

1201308986.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2)

1201308986.jpg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5 19:57
标题: 游荡在白山黑水之间(5)
新校址在一个叫葫芦崴子的地方,和老毛子屯之间隔一座山,十多里地远,没有道路。我们先遣队的任务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先是填好村外的一个大水坑,把路加宽,可以跑拖拉机为合格。到了山边,就没有路了。我们一人一把斧子、镰刀,遇到灌木就用镰刀砍,遇到大树就用斧子砍。硬是在荆棘丛中砍出一条大路来。身上、手上全是被树枝荆棘划的伤痕。这时,我对“披荆斩棘”开始有了切身体会。

到了山那边,放目看去,好一个“葫芦崴子”。山坳坐北向南,前面是一条小溪,逶延流过。从山坳到小溪大约有100多公尺宽的平地,一户居民都没有。可以种庄稼,盖房子,养猪,放羊。二、三百人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既可以丰衣足食,又不怕苏修捣乱,真是个备战备荒的好地方。

进驻“葫芦崴子”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撘建临时住房。我们沿着山坡,用铁锹砍出一个直角,形成一个两三米宽的平台。再在平台上用树枝塑料布搭了屋顶、前墙和“床”,成为简易的居住场所,当地居民称之为“地窨子”。条件十分有限,男生女生宿舍之间只挂了一块塑料布,好在都是君子,没有发生有伤风化的事件。等到大部队都来到葫芦崴子,我们开始大规模的建房。不到一个月,四栋房子都建成了。开会庆祝干校新址落成,杀猪宰羊,上上下下大吃一顿。

1201309077.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0)

1201309077.jpg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5 19:58
标题: 游荡在白山黑水之间(6)
接下去我们开始开荒种地,最开心的事情有两件:

一件是晚上轮流值班,东北都叫“打更(念jin)”,每班两个人。饿了就到地里挖些土豆,或者摘些青苞米,放炕洞火中烤着吃;馋了,就在小溪上筑个坝,留个口子放个筐,当地人称为“湸子”,溪中的鱼顺流而下,进了“湸子”就出不来了,到河边用手往“湸子”中一探,就可以把鱼抓上来,糊上泥巴,放炕洞里烤着吃。这个香味,无与伦比,至今还是十分想念。

另一件开心的事情是跟着干校中的那些原公社武装部长,背着钢枪,牵着猎狗,上山打猎,打狗熊,打野猪。我们拿着麻袋准备背猎物。前后十多天,我们的足迹踏遍了这崇山峻岭,到处是从来没有开发过的原始森林。一路上,松鼠会毫无警惕的在你面前跳过,各种见所未见的鸟类从你头上飞过。溪水淙淙,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溪水。天黑了,就住到山中猎人搭的小木屋里。这个浪漫,这个豪放,别提了。

“葫芦崴子”离开小说《林海雪原》中描写的“威虎山”只有30公里远。当地流传着不少解放初围剿土匪的真实故事。什么许大马棒,什么座山雕,什么蝴蝶迷,什么杨志荣,什么少剑波,什么森林小火车,都是真人真事。不过,威虎厅没有小说中写的那么宏伟,真实的威虎厅不是山洞,而是几间茅草房。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威虎厅是在浙江的一个溶洞里拍的。尽管如此,因为亲历其境,重温《林海雪原》,感受似乎大不一样。

1201309130.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0)

1201309130.jpg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5 20:00
标题: 游荡在白山黑水之间(7)
山中有个“老常头”,50多岁年纪,是林场护林员。独自住在深山老林里,自己撘建的小木屋,周围种些苞米、高粱、蔬菜,还养了两只凶狠的狼狗防止野兽入侵。公家每月发给他30元人民币。春天风起的时候,他到松林中捡松塔,剥了松子可以卖四角一斤,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捡几麻袋。再采集些木耳、猴头蘑之类的山珍,拿到山下集市去卖。

冬天他在周围方园十几公里的势力范围内,建了近百个“碓”。也就是用一尺高两寸粗的树干,在地上排出一个约为两米长的“走廊”,上面悬一根8寸到一尺粗两米长的大树干,一头着地,一头挂支架上,吊一根羽毛。黄鼠狼经过,以为是食物,一咬羽毛大树干掉下来,黄鼠狼想逃,左右有走廊挡着,前后又来不及退,活活被“碓”压死。老常头每隔十天半个月就去巡视一遍,总能够拿回来几只捕获的黄鼠狼,收获颇丰。我们去他那里,就看到院子里挂着十几只风干了的黄鼠狼。

还有一笔收入,就是他对方园几十里内的“人参”(野山参)分布和生长情况了如指掌,那颗人参可以采了,那颗人参要明年采,很有计划。因此,这个老常头真是个隐居山中的大富翁。他花了几百元请人在山东找了一个中年寡妇当老伴,和他住一起。我们去他那里时,他居然招待我们吃“熊掌”。可惜烧得不好,还不如苏州周庄的万氏丁蹄好吃。

1201309213.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3)

1201309213.jpg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5 20:01
标题: 游荡在白山黑水之间(8)
有一次,猎手单独上山打猎。过了两天来电话了,说是打到几只野猪,要我们去几个人背回来。我和另外三个学生拿起麻袋就向猎手指示的村落出发。大约走了两、三个小时,到了集合地点。猎手带我们上山,边走,边说:这次大丰收,打到一只母猪,四只小猪。为了怕被山上的野兽吃掉,埋在一个土坑里。
等到走到山上,扒开土坑,野猪没有了,只剩一堆枯枝和树叶。我们问猎手,会不会给路过的其它猎手或者村民起走了?猎手说:不会,山里民风淳朴,约定俗成,如果你打死野猪时正好被别人遇到,没有话说,一家一半,对半分。如果他路过时你已经把野猪打死了,即使猎人不在猎物旁边,他们也不会不劳而获的。

那么野猪哪里去了呢?我们围着土坑周围寻找。猎手发现了土坑周围的雪地上有零乱的狗熊脚印,于是放出猎犬,让猎犬去找。果不然,在将近80米开外,发现了一个新的土包,扒开土包一看,猎物正好都埋在里面。只是其中一只小野猪的腿明显给狗熊吃掉了。原来猎物埋在土坑里,乘猎手下山打电话找人时,一只狗熊路过这里,它就不管什么民风不民风了。饱餐一顿后,还不甘心。把剩下的野猪统统转移到附近,再挖一个坑埋起来,以后慢慢吃。呵呵,如果不是亲自经历,我们怎么也不相信笨笨的狗熊这么有心眼。

把野猪背到干校营地,只听到一片欢呼声,食堂天天烧野猪肉改善生活。野猪全身都是瘦肉,和家猪肉相比,肉质有点老,但是还是很香。足足吃了一个多星期,猎手几乎成了人人喜爱的英雄。为了改善生活,我们还经常组织学员到山坡上、树林里采黄花菜、蘑菇、木耳,和野猪肉一起炖,味道十分鲜美。

安顿下来之后,干校秩序步入正轨。按时起床,按时熄灯。连长负责按排生产,指导员负责政治学习。当时我担任了连队文书,学习时由我带着大家读报纸,学社论。空闲时间也逐渐多起来,男女青年之间难免产生种种情愫。大中专学生之间,学生和知识青年之间,开始出现一对一对的情侣。这里也真是谈恋爱的绝妙场所,小溪旁的柳树丛旁,房后的小山坡上,青山绿水,天高云淡,花前月下,几乎成了这群背时的年轻人的伊甸乐园。后山上有一片桦树林,桦树皮扒下来可以当纸,用钢笔写字十分顺溜。不少人用刚刚亲手采集的桦树皮,压平整后,写情书给异性朋友,非常浪漫。

1201309279.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1)

1201309279.jpg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5 20:02
标题: 游荡在白山黑水之间(9)
指导员是个胖胖的县里干部,几次开会总要讲讲:年轻人谈恋爱我不反对,但是要注意安全。山里有狼,有土豹子,不要走得离营地太远。晚上熄灯前一定要回宿舍,显得很通情达理。这样,每天熄灯后到各个宿舍查铺点名就成为我的一项重要工作。不怕万一,就怕一万。真是出了事情,没法交待。还好,一个夏天,一切平安。
入冬之后,庄稼都收割完了,干校的主要工作就是伐木。老弱病残的,就留在营地,每天到附近山上砍些树枝、灌木,作为取暖的燃料。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子,则编成几组,到较远的林区,正式伐木。原来干校在林业局批到一些木材指标,需要自己去砍。
那些树,都是几十年树龄的红松。有一抱粗,十几米高。我们早晨带着干粮,列队出发。到了林区,几个人一组,用两米长的大锯,两个人对着拉锯。伐木,很有技术,要看树木长向,才能确定在那里下锯,以此控制树木倒下的方向。稍有差错,大树倒下时会伤人。而且,两个组之间,要留出足够的距离,避免树倒下时砸伤另一个组的人员。树木快倒下时,我们都要大声吆喝:顺山倒~~~(就是树将向山下那个方向倒下),横山倒~~~(就是树朝山的等高线方向倒下),警告周围的闲杂人等赶紧躲闪,这个时候也是我们最为豪放的时刻。

一棵树放到后,我们就会马上跑到树梢方向,在雪地里找崩到积雪下面的松塔,等休息时可以烤松子吃。然后,用斧子把边茬树枝打掉,把树梢锯断,就剩成材的树干。等着拖拉机上山把松木拉到山下的圆木堆场上。休息时,用松树枝燃起篝火,篝火上架一壶雪水,烧开解渴。再用树枝挑着自己带来的馒头,在火中烤。烤得焦黄,喷香。松树有油,篝火中经常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煞是好听,同时散发出松油的清香。山里有种鸟,当地人叫它做“蓝大胆”。一身漂亮的蓝色羽毛,比麻雀稍微大一点。见了人一点也不怕,会飞到你的手中,和你抢食物吃,我们也主动喂它吃馒头屑,松子仁,非常友善和谐。
伐木是典型的强体力劳动,尽管山里气温将近零下30多度,但是我们在伐木时都是只穿衬衣,最多套一件毛线背心,就这样还是满头大汗。体力消耗极大,一顿饭可以吃8两馒头,一天要吃4到5顿饭。等到太阳落山,我们也就收工,唱着歌下山归队: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伐木把营归,把营归......豪气冲天。

1201309368.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1)

1201309368.jpg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5 20:04
标题: 游荡在白山黑水之间(10)
这样,快快乐乐到了12月份。一天,我在连队有事情没有上山。到中午时分突然拖拉机手小孙光着脚从山上跑下来,一面跑,一面叫:快,快,快去救大胡。我们问他怎么回事?他喘着气,就知道说:快,快,救人。后来让他喝了点水,坐下慢慢说,才把事情说清楚。原来上山拉木材的拖拉机在倒车时撞倒了路边一颗碗口粗的小树,谁知道小树倒下来正好砸到一个姓胡的中专生脑袋上。这个中专生个子高,我们平时都叫他做“大胡”,是个人缘很好、很宽厚善良的东北汉子。大胡倒下后就起不来了,山上十多个人没有一个连队干部,都没有了主意。拖拉机司机小孙,发现自己闯了祸,慌了,心急之下,赶紧往山下跑,半路上觉得穿的大头鞋碍事,把鞋脱了,光脚跑了下来。十几里地,就是没有休息喘气。

我和连队干部搞清楚情况,马上带着干校医生(实际上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和黑龙江中医学院的毕业学生),带了药箱,上山救人。大胡闭着眼睛,脸上也没有血迹。把他戴的狗皮帽子摘下,也看不出有伤痕,把了几下脉搏,脉搏没有了,呼吸也停止了,只能用拖拉机先把人运下山来再想办法。到了营地,七手八脚把大胡抬到连队队部炕上,无关人员都在门外,室内就留下医生和干部。这些“医生”都是学校刚刚毕业的学生,没有急救经验。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的赵姓女生,主动给大胡做人工呼吸,几个回合,小赵居然晕倒在大胡身上。我们还得组织力量照顾小赵。有人提出用压迫胸部的办法帮助大胡心脏恢复跳动,于是找几个力气大的男生,使劲压大胡胸脯,最后大胡嘴里喷出鲜血,不得不把抢救停下来。这时,老毛子屯林场的医生来了,看看大胡的瞳孔,已经放大,说了声准备后事吧,宣布了大胡已经死亡。

1201309453.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3)

1201309453.jpg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5 20:06
标题: 游荡在白山黑水之间(11)
接下去,就是通知家属来干校,这里准备棺木,准备追悼会,伐木和其它一切生产活动都停了下来。第二天傍晚,他的父母、刚刚结婚不到两个月的新婚妻子,都从牡丹江市赶来,这个哭声凄惨,让干校上下内外,笼罩在无限伤感的气氛中。见不到一张笑脸,听不到一声歌声,寒风卷起烧剩的纸钱,守灵的人个个肃穆悲戗。我们按照东北民间风俗,给大胡办了十分隆重的丧事,几乎满足了大胡家属提出的一切要求。才把事态平息下来,前前后后忙了一个多星期。

大胡去世后,干校里再也恢复不了原来的欢乐气氛。这时候,我懂得了什么叫做“兔死狐悲”。大家想想离开学校到干校已经近一年半,这种锻炼究竟什么时候是个头,什么时候才能够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把学到的知识用上?
过了春节,中苏边境形势日趋缓和,考虑到干校的实际思想状况,县革委会做出决定,干校搬迁到县城。于是我们大队人马告别了这个令人伤感的葫芦崴子,只留下少数地方干部留守看管堆场上的木材。中间有些人被按排到生产队插队落户,因此回县城的干校学员只有几十人,先是在县城边上的县良种场,后来又搬到县城后面一座小山上面的古庙里。县里干部陆陆续续走上了工作岗位,大中专学生有的申请回原籍,有的结婚走了,人越来越少,原来的热闹现在被冷清取代,真是没有不散的宴席。把干校一年半的帐目清点了一下,发现县里拨给干校的40万元创办费所剩无几,对了一下帐,也没有贪污之类的事情发生。左思右想,才发现原来都给我们吃光了:在干校期间,每人每天交4角钱的伙食费,敞开吃饭。一天一个人能吃两三斤粮食,加上副食、调料、燃料和锅碗瓢盆,十几个月下来,不把干校吃光才怪。反正那个年代,中国大地上只算政治帐,不会去算经济帐,因此也就不了了之。

1201309585.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5)

1201309585.jpg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5 20:08
标题: 游荡在白山黑水之间(12)(完)
过了十一,听到一些风声,说我要高升了,要重用了。我想可能自己在干校的表现还不错,是不是会按排到县里什么部门,给个什么职务。也不好去问,顺其自然吧。果然,一天,干校领导叫我到县革委会政治部去谈话。到了那里,调令、组织介绍信都放在一个领导的桌面上,调令是黑龙江省革委会开来的,报到地址是哈军工海军系。这时候,我思绪万千,普希金啊普希金,看来还是您老人家说得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将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真的“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将过去”,“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我终于熬出了头,我又要回到我心爱的曾经立志献身的国防事业中去了。在这里经历的风风雨雨,都将成为我最值得怀念的一切。不久,我告别了干校,告别了林口,回到了哈尔滨,回到了我熟悉的军工大院。

后来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看到里面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深有感触。一个人,经历了大苦大难,就会大彻大悟,这种苦难就是一种财富,一种资本,一种走向成功的动力。古人都懂得:“世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我想我更应该懂得这个道理。把游荡在白山黑水之间的这段苦难经历,转化成我一生发愤图强的动力,之后的人生道路充分印证了这点。

===========================
注:  白山, 指长白山;  黑水, 指黑龙江.  白山黑水, 指的就是长白山和黑龙江之间广袤的东北大地.

古人云: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果然如此哦!!

1201309703.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1)

1201309703.jpg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5 20:21
标题: 黑龙江概况资料介绍
(ZT: http://www.51.ca/bbs/showthread. ... amp;pagenumber=1)

简称:黑 位置:我国纬度最高的省份,与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接壤,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界。 面积:46万余平方公里。 人口:3751万少数民族: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族等。 省会:哈尔滨区划:辖下辖大兴安岭地区、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鹤岗市、双鸭山市、鸡西市、大庆市、伊春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七台河市、黑河市、绥化市等3地区, 11地级市,18县级市,49县,1自治县。 景观:以莽莽苍苍的森林、绚丽的冰雪景观、珍奇的野生动物、奇特的文化古迹而名扬遐迩。

 黑龙江省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位于中国最东北边疆,中国国土的北端与东端均位于省境。因省境东北有省内最大河流黑龙江而得名,简称黑。黑龙江古称黑水,满语为“萨哈连乌拉”,“萨哈连”是“黑”的意思,“乌拉”是“江”的意思,清朝建国初期定名为黑龙江。黑龙江省版图状如一只展翅飞翔的天鹅,形象地反映了她富饶美丽的风貌。东部和北部以乌苏里江、黑龙江为界河与俄罗斯为邻,与俄罗斯的水陆边界长约3045公里;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吉林省。介于北纬43°26'~53°33',东经121°11'~135°05',南北长约1120公里,东西宽约930公里,面积约46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751万。有35个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5%,主要有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族等。全省辖3地区,11地级市,18县级市,49县,1自治县。  

 全省山地平原交叉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略低,西南、东北低平。  全省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中国气温最低的省份。冬季漫长,严寒,干燥,1月均温-31~-15℃,极端最低温-52.3℃(漠河)。夏季温暖,日照充分,短促,多雨,7月18~23℃,极端高温41.6℃(泰来)。10℃以上活动积温1400~2700℃。年降水量400~650毫米,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之需。省内南北温度差异明显,大兴安岭北部属寒温带,冻土深 更多介绍>> 厚,无霜期不足3个月,南部气温较高,无霜期100~140天;东西降水差异也甚明显,东部年降水量600毫米以上,向西递减,平原西南部仅400毫米左右。从而影响自然景观纬度地带与经度地带的明显差异。  

 黑龙江省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冰雪资源堪称全国之最,滑雪期长达120-140天,雪质好、降雪多,山区降雪可达100-300厘米,山体坡度适中,适于建大型滑雪场的地方有100多处。林地面积19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1.9%,绝大多数为天然林,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好地方。全省江河纵横,水资源居北方各省之首,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和绥芬河五大水系,镜泊湖、五大连池等江河湖泊气势宏大。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别具一格,民俗、民情浓郁,少数民族历史源远流长。黑龙江省是北魏和辽、金、清朝的发祥地。作为自古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现已发现4.2万年前的先民遗址——嘎仙洞,拓拔鲜卑祖先最初居住的旧墟石室。在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中,有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有以狩猎为业的鄂伦春族和以牧业为主的达斡尔族等。围绕黑龙江、乌苏里江两大界河开展的对俄边境和跨国旅游是我省重要旅游产品,哈尔滨、大庆、伊春等一批城市都具有浓郁的北疆都市特色,秀美山川、森林草原、湿地、江河湖泊提供了开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此外还有东北虎园、丹顶鹤栖息地、北极光、火山口森林以及大厂矿、大农业、大油田等工、农业旅游资源,这些都是发展特色旅游的物质基础。这里旧日被称做“北大荒”,现在已有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人们用朴实的歌谣来描绘这片土地的富有:“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昔日荒草滩,今日米粮川,“北大荒”终于变成了造福全国人民的“北大仓”。  

 交通运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全省46万余平方公里土地上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陆、水、空、地下运输并行,人、机、运、修配套的综合运输网,舒适、先进、大功率的运输工具逐年增加,客货运量成倍增长,为发展国民经济,建设祖国边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需要做出了贡献。

   黑龙江省的名点小吃很多,比较有名气的如哈红肠、松仁小肚、大面包、老鼎丰糕点等,省城哈尔滨比较有名气的餐馆有老都一处饺子馆、东方饺子王、北来顺、福泰楼、华梅西餐厅等。在黑龙江省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游人还能品尝到具有民族特色的风味餐。


黑龙江交通

航空  黑龙江现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四个民用机场,其中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是全国八大民航机场之一,已成为我国东北第二大国际航空港。  哈尔滨国际机场有定期航班飞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青岛、温州、厦门、广州、深圳、沈阳、大连、西安等三十多个大、中旅游城市。此外,还有飞往俄罗斯远东的布拉格维斯申科、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韩国的汉城和日本新泻的航班。   

铁路  黑龙江是我国修建铁路最早的省份之一,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干,沙俄势力侵入我国东北后,于1897年开始修筑黑龙江省的第一条铁路——北满铁路(今称滨绥和滨洲铁路)。  全省铁路26条,干支线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4个经济中心城市为轴心向四周辐射,并通过国际干线和国内干线外接俄罗斯、朝鲜,内联吉林、辽宁和内蒙古。  其中,滨绥和滨洲铁路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牡(丹江)图(们)铁路与朝鲜相通。京哈、拉滨、平齐、通让、牡图5条铁路干线与全国铁路相接。全省铁路营运里程5121公里,居全国之冠。   

公路  黑龙江省现有国道7条,公路通车里程46617公里,居全国第五位。高速公路已建成“大庆——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102国道省界——哈尔滨——佳木斯——鹤岗”2条,大庆——齐齐哈尔,佳木斯——同江,102国道省界——长春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届时,从齐齐哈尔或同江经哈尔滨走高速公路可直达首都北京。   

水运  黑龙江省水利资源丰富,居东北三省之冠,全省内河通航里程达4696公里,现有直营客运航线9条,以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为骨干,以哈尔滨和佳木斯港为枢纽的水运网贯穿全境。  其中,松花江航线是黑龙江省水运干线,每年5-11月通航;黑龙江航线位于中国最北部,在同江和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与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相接;乌苏里江航线为中俄界河航线,冬季封冻。

最佳景点

镜泊湖景区 渤海风情园 太阳岛风景区 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冰灯游园会 风车山庄 圣索菲亚大教堂 昂昂溪遗址 哈尔滨建筑艺术馆 冰雪大世界

1201310507.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1)

1201310507.jpg

作者: 罵 甲    时间: 2008-1-25 20:42
标题: 俺 對 哈 爾 濱 的 平 房 較 比 熟 悉
這 個 城 市 還 是 不 錯 ﹐ 姑 娘 們 還 挺 漂 亮  唉 ﹐ 俺 咋 變 得 跟 斑 竹 一 樣 啦 ﹐ 扯 扯 就 扯 到 姑 娘 上 了  :O
作者: mahu    时间: 2008-1-25 20:48
你张板不是武汉伢子嘛,怀念黑龙江,怀念别人家,整错了吧?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5 21:49
最初由[mahu]发布
你张板不是武汉伢子嘛,怀念黑龙江,怀念别人家,整错了吧?

未必您就不关心一下 您 前男友, 婆家什么的一下。。。

请看:http://www.51.ca/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155528

再说那, 黑龙江 也是咱伟大祖国 的重要部分嘛 。。。

1201315772.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41)

1201315772.jpg

作者: mahu    时间: 2008-1-25 21:51
噢,原来是你丈母娘家啊~~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5 21:56
最初由[mahu]发布
噢,原来是你丈母娘家啊~~

您的理解能力有问题。。。

最后没成。。。

是我没出息, 忘不了,

1201316191.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45)

1201316191.jpg

作者: mahu    时间: 2008-1-25 22:01
你这篇写得不错,赞一个,愿你今晚梦见她!本来想在每一个坛子里留个爪印,但是老公下令,不许玩啦,没办法乐~~晚安!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5 22:07
最初由[mahu]发布
你这篇写得不错,赞一个,愿你今晚梦见她!本来想在每一个坛子里留个爪印,但是老公下令,不许玩啦,没办法乐~~晚安!

8错 8错!!!

还有个人管着。。。
还怕一个人。。。

一个女人, 没人管着, 不怕一个人,
肯定是孤魂野鬼了。。。

晚安!
愿你今晚 not 梦见他!

1201316838.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39)

1201316838.jpg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6 07:55
标题: 红高粱,黑土地 (【冬】1)
(本文由 chujiakang 在 2008-1-22 :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 ... &extra=page%3D1)

对东北最早的认识,来自小时候唱的那支歌-“松花江上”。
歌词第一句是: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给我的印象,东北是个十分富庶的地方。到了哈尔滨,禁锢在校园里,看不到“森林煤矿”,也看不到“漫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1965年春节,老人家通过他侄子批评学院领导:“你们解放军不学习解放军”。又说:不到农村,你们不了解农民。不到工厂,你们不了解工人。并要求全校师生统统到农村参加四清运动。

伟大领袖一声令下,学院领导只能不折不扣地执行。9月,我们全校师生除了65级学员刚刚入学需要到部队进行长达半年的入伍训练外,其余人马统统停课下乡参加四清运动。

我们去的地方是黑龙江省的海伦县。从哈尔滨坐火车向北大约三个小时的路程。这是当时黑龙江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盛产大豆、高粱、玉米。在县城一所小学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卡车就把我们送到事先分配好的公社。我们班和整个学员队都在县城西南30多公里的共和公社。

卡车驰出县城,眼前出现了一片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奇特景观:松辽平原高低起伏的奇特地形,公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高粱地和玉米地,远处稀稀落落的村庄,依稀隐藏在青纱帐后,几乎全是土坯草房,看不到一颗大树。所谓公社驻地,就是沿公路两侧散落着几趟草房,挂着共和公社、邮电所、供销社、信用社等招牌,表明这里是公社机关。猪、羊等家畜懒散的越过公路,到地里觅食。家家几乎都养着狗,生人一过,就狂吠起来。

1201352152.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41)

1201352152.jpg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6 08:01
标题: 红高粱,黑土地 (【冬】2)
到了生产队住下,才真正明白这里百姓的贫穷。一个家庭,拥有三间草房属于比较富裕的,大多只有一间半草房。所谓半间,就是进门后大约有两米宽的灶间,锅台上清一色的架着一口大锅,煮饭、炖菜、糊猪食都用它。

正房大约四米宽,靠南侧是一铺大炕。大炕顶头是两个炕柜,里面放些衣物。炕柜上面堆着晚上睡觉用的被褥。边上支着一只炕桌。这几乎是大多数家庭的全部财产。家境好一些的,炕柜上面放个镜框,里面横七竖八的放着全家的发黄的照片。内墙一般是用旧报纸糊的,家里有在县城工作的,则是搞些画报如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糊在墙上,房间里显得比邻居档次高了一些。

东北农村建房,基本买不起砖瓦。墙都是用土坯垒的,房顶是谷草铺就的。炕也是土坯加上柳条垒的,再铺上用高粱秫秸编织的炕席。由于人稀地多,每家房前房后都圈了很大的院子,也是用土坯垒起院墙。前院一般堆些柴禾,后院大都种些蔬菜、烟叶。门窗都是用绵纸糊的,极少用玻璃。东北三大怪里就有一怪,叫做:窗户纸糊在外。这些,对于一个从小生长在江南水乡的年轻人来说,处处都是不可思议。

我们三个社教工作队员住在队长家里。队长家条件好一些,正房里是南北两铺炕,我们睡北炕,队长一家三口睡南炕。晚上中间临时拉个布帘。但是布帘根本挡不住年轻夫妻的嘿咻声。这下可苦了我们这些处男学生了。

后来,访贫问苦,到各家走走,才知道公社和生产队已经煞费苦心了。队里其它家庭,不少是老少三代睡一铺炕。炕头睡爷爷、奶奶,紧挨着是大儿子、大儿媳,再过去是小儿子、大女儿、小女儿。每人几乎不到半米的自由空间。而且,东北农村晚上睡觉,基本都是脱光衣服睡的。因为从10月到明年5月,那里全是冬天。农民冬天外面一件棉袄,里面买不起毛衣、衬衣。晚上睡觉脱了棉袄棉裤,只能裸体。也许他们都习惯了,老老少少,世世代代,都是这么过来的。因此东北农村,在性意识和性观念上,某种程度比西方国家还要开放。生产队干活时,男女之间开玩笑,离不开脐下三寸。什么“软了”、“硬了”,“干了”、“湿了”、“粗的、细的”、“长大、短的”,本来很普通的话语,到了农民兄弟姐妹嘴里,几乎都和SEX相关。开始我们一点也不懂,后来觉察到了,发现这些话都不是好话。我始终不明白老人家为什么让我们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样岂不把这些纯洁的学生娃都教坏了?

南方学员,不管是来自城市,还是来自农村,在东北下乡最怕的就是夏天的跳蚤,冬天的白虱。因为家家养狗,跳蚤在狗身上大举繁殖,然后带到炕上,带到被褥中。为了和跳蚤、白虱斗争,在公社的社教分团购置了666农药,撒在炕席下,同时把衬衣用666药水浸透晾干,果然有效。但是,不久又发现新问题:一些皮肤过敏的学员特别是女学员,身上起了不知名的斑疹,奇痒无比,医生诊断下来是666皮肤过敏,真是受罪。

在城市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到了农村全部被贫下中农所粉碎。根据上面要求,社教工作队员要和贫下中农实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而且要向贫下中农学习,和头脑深处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习惯决裂。于是乎,贫下中农不洗脸,我们也不洗脸;贫下中农不刷牙,我们也不刷牙;一件棉袄穿了一冬,脏得看不到原来的军绿色,我们也坚持整个冬天不拆洗,实际上想拆洗也没有更换的;外衣扣子掉了也不钉,用草绳拦腰繋一下。医大的老师讲究卫生,看到农民伯伯吃完饭不洗碗,为了防止传染病,喝粥不在碗沿上喝,而是从碗中央喝。被反映上去,成为全县批评的典型。领导训斥道:喝粥喝“圆心”,嫌贫下中农的碗脏,什么感情?什么思想?

1201352512.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43)

1201352512.jpg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6 08:03
标题: 红高粱,黑土地 (【冬】3)
一次,和一个名叫张波的大队支委坐在炕沿谈话。谈着谈着,他顺手拿起炕边放的一柄镰刀,我顿时紧张起来,他要干什么?还没有等我回过神来,只见他拿着镰刀,刮起脚后跟的污垢和老茧来了。不是夸张,这刮下来的污垢足足有现在的两张光盘这么厚。据说,他们一生洗三次澡,出生一次,结婚一次,再就是死去了下葬之前一次。真开了眼界。

那时候为了争取进步,尽可能的向贫下中农学习看齐,半年下来几乎和坦桑尼亚的野人差不多了。后来回上海家中,恶习难改,让我母亲心疼不已:小时候那么要干净,现在邋遢的不得了,怎么搞的?我说是向贫下中农学习来的,呵呵,几乎气死了我老妈。

上面规定了下乡的“三不”纪律,即不准吃细粮,不准吃荤菜,不准吃零嘴。我们吃的是“派饭”,就是由贫协主席按排,在全村贫下中农家里,一家一家轮着吃饭。贫下中农家里吃什么,我们也就吃什么。贫下中农过意不去,千方百计,总想给我们做好一些。一旦发现菜中有荤的,我们就立马走人。其实,菜中的“荤”,无非是用过年杀的猪肥肉熬的油炒的,偶尔有一星半点的肉末留菜里。有一次,真的吃到非常好吃又不违反纪律的饭菜:他们用土豆精磨沥干成粉,再用土豆粉做豆包,晶莹透明,口感极好。还有一次吃的是白高粱米做的米饭,口感也很好。至今几十年过去了,还是对这几顿饭记忆犹新。

几个星期下来,我们一个个脸黄肌瘦,领导看到了也心疼。但是纪律一定要遵守,于是想了个变通的办法:让分布在各村的社教工作队员每隔几个星期就到公社集训,美其名为“学习上级文件精神,交流经验”,公社食堂则乘机改善一些伙食。所谓改善伙食,也就是杀一头猪,用食堂大锅炖一大锅的猪肉粉条。这下可好,真的很解馋。一顿饭我们都能够吃两大碗的猪肉粉条,加上两三个白面馒头,每个起码有三两重。乖乖。

1201352618.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41)

1201352618.jpg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6 08:05
标题: 红高粱,黑土地 (【冬】4)
下乡半年的任务,就是按照上级的布置,先动员发动群众,让他们揭发大队、小队干部的“四不清”问题,什么多吃多占啦,什么欺压群众啦,什么和地富反坏右分子划不清界线啦......我们组织了贫下中农协会,小学生还组织了儿童团,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像解放初小说《暴风骤雨》中那样扎根串联,神秘兮兮的。再有任务就是每个月对地主富农训话,如果老地主、老富农已经去世,就让他们的子女来听训话。为了表示对地富反坏右的刻骨仇恨和自己坚定的阶级立场,为了给受训对象以威严和震慑,我学会了拍桌子,吹胡子,瞪眼睛。阶级斗争这根弦蹦得特紧,几乎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最后,查来查去,又是外调,又是内查,把生产队的基本账本、仓库查了个底朝天,最大的“老虎”经济问题“高达”一千余元,一般干部也就是200~300元钱的问题-主要是困难时期多领了些口粮,建房时占了生产队几根木材,上面来人陪着吃了几顿饭,如此而已。和现在的乡镇干部、村干部相比,简直一个个都是廉洁得无法想象。后来我常常想,他老人家脑筋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兴师动众,危言耸听,难道真的是为了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纯洁干部队伍?百思不得其解!

东北真是个物产十分丰富的地方。下乡之前,也曾经在报纸、小说中看到,在北大荒军垦的战士,棒打狍子瓢捞鱼,就是说用木棒就能够打到狍子,用瓢就能够在河沟中捞到鱼。下乡后,确实发现这里的黑土地,黑油油的肥得可以。种什么,长什么,几乎不用施肥。有人说,在地里插根筷子,过几天也能长成大树。虽然有点夸张,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自然条件的优越。

由于纬度高,冬天足足有七个多月长。无霜期只有一百多天,只能种一季庄稼,而且亩产量很低。可是地多人少,广种薄收,弥补了这个缺陷。在全国闹饥荒时的三年困难时期,这里的农民也没有象河南等地那样饿死成千上万的人。解放前后,困难时期,山东、河南贫困地区的农民,把“闯关东”作为求生存的主要途径,一家老少,拖儿带女,投亲靠友,来到这块黑土地。因此,东北人天生就带有山东大汉的豪爽。

我们刚下乡时,庄稼还没有收割,一望无际的青纱帐。小时候唱《游击队员之歌》,对“青纱帐”总觉得神秘不可思议。现在,走出村口,就是“青纱帐”,也算增加了一点见识,发现确实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战场。我出生在南方农村,南方的农田,一块块小巧玲珑,耕作十分精致。东北农村的地块,大得你根本想象不到。一条垄沟,足足有三五里长。和农民一起去高粱地收割,割了半天还不到垄沟长的十分之一。抬头看看,望不到边际。这里的耕作是粗放型的,庄稼种下去后,勤快点的也就是锄一、两次草,兼作“保墒”。懒一点的,到收割也不去管它了。庄稼照样可以收割。

东北农民的劳动强度,也远远比南方农民小得多。可以说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一点点东西,一点点路程,都要用牛车、马车拉。一年里也就是干三、四个月的农活。五月中旬播种,九月中下旬收割。过了十月份,开始下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农民兄弟和他们的家人就开始“貓冬”。早上八九点钟起床,一天吃两顿饭,下午四点钟天就黑了,为了省灯油,全家早早吹灯睡觉。唯一的娱乐就是夫妻的性事。所以,入冬之后,社教工作队员宣传计划生育工作就异常艰巨。我们这些毛头小伙子,只能红着脸给农民兄弟讲解计划生育的意义、方法,呵呵,真的不好意思。

1201352727.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37)

1201352727.jpg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6 08:07
标题: 红高粱,黑土地 (【冬】5)
根据运动进展需要,我们经常在大队队部(当地人称为队房)开全村大会。每家出一人,宣讲中央文件《二十三条》,布置下一阶段运动任务,让干部向群众检查,叫做“洗澡下楼”,群众满意了就宣布解除审查。队房里挂着两盏汽灯,群众散坐在两边的大炕上,我们在中间的办公桌(权当主席台)后作报告。最受不了的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抽旱烟,烟草都是自己家房前房后种的烟叶,晒干磨碎成烟末,有的用纸卷成土制烟卷,有的干脆拿根烟枪。东北三大怪另一怪就是:“大姑娘吊根大烟袋”,这下可真的见到了。冬天,门窗全部密闭,一点都不通风,烟熏火燎,不到半小时,满屋子乌烟瘴气,对面都看不清对方的鼻眼。

庄稼收割之后,入冬之前,农民家中最重要的活就是扒炕抹墙。东北农村有些俗话,其中“四大累”中就有“扒炕抹墙,脱坯和泥”一说。农民住房全是土坯垒的墙,经过一个夏天,“砖缝”(正确的说应该是“坯缝”)开始透风,为了冬天室内保暖,要用稀泥在外墙上重新抹一层泥巴。土炕经过一年使用,原来的柳条强度也已经下降,需要扒掉重新垒新炕。我们象雷锋一样,到处做好事,给贫下中农,特别是家中没有劳力的“五保户”,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从中,我领略了完全不同于南方的北方农村生活风味。

长达六、七个月的寒冬,室外是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没有暖气、空调,农家取暖全靠一天两、三顿的做饭热源,灶台的烟道从里屋炕下通过,到屋子另一头的烟囱排出。到这时,我才理解为什么东北农村农民住房那么窄小,房间宽大了冬天取暖就会成为极大的问题。也理解了为什么看不到树木:漫长的冬天,能够烧的几乎都给烧掉了。那个时候,东北农村没有煤炭供应,周围也没有山林,整个冬天的取暖做饭的燃料,只能全部依靠收割的庄稼秫秸。后来我们动员农民在地头种速生速长的薪炭林,因为一月份我们结束社教回了学校,也不知道结果如何。

每个大队的工作组是部队和地方混编的。和我们在一起工作的来自黑龙江省青冈县。组长由青冈的一个干部老孙担任,64年社教试点时已经被抽调出来,是个老工作队员了。不到40岁,非常厚道。熟悉后,就听他讲在庆安县搞社教的见闻。他在庆安银行蹲点,说是一进庆安银行开始运动后,群众反映领导男女作风问题严重,于是把调查生活作风作为突破口。随着调查深入,发现几乎人人有生活问题,不但行长有,科长有,普通职工也都有。不但男职工有,女职工也概莫例外。进点之后带头揭发行长的那位,动因是争风吃醋,行长抢走了这位仁兄的姘头,用《金瓶梅》里的行话来说就是“割了哥们的靴子”。于是向社教分团、总团汇报后赶紧刹车,不让生活作风问题干扰了运动大方向。老孙和我们说:这次我们对干部的作风问题基本上也都不管,除非民愤极大,影响十分恶劣的。从这件事情开始,我对中国社会有了多一层的了解。实际上,方方面面,上上下下,台面上一个个道貌岸然的,背后几乎都在偷腥。既然食色性也,人性的基本需求,那么又何必遮遮盖盖,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呢?

1201352825.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43)

1201352825.jpg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6 08:09
标题: 红高粱,黑土地 (【冬】6 --- 完)
一次外调,和青冈县来的一个姓靳的小伙子同行。路上我问他在什么单位工作。他说:青冈县商业局。很牛气。哦,原来是县里商业局的干部。后来回到村里,和老孙说起,老孙哑然失笑:什么商业局,他是青冈第二百货商店的营业员。哈哈,后来听到一个相声,几乎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站柜台的营业员,说成是国务院、贸易部...呵呵。

到了县城,进饭店吃午饭。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到了这里,什么“三不准”、“五不准”的。老子好好祭祭自己的“五脏庙”。点了半斤“三鲜馅”饺子,一盘猪头肉。就好像一辈子没有吃过饺子吃过肉那样,用狼吞虎咽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连盘底的油、碗里的汤都舔得一点不剩。一面吃,一面可怜自己。等到晚上,躺在旅馆的床上,这个舒服劲,这个满足感,比起后来发达了住五星级宾馆还要过瘾,这个感觉反正别人是无法体会到的。

从九月份折腾到来年一月,干部大多洗澡下楼。我们的历史使命也就胜利完成。工作队撤离生产队时,全村老小,都自发到村头送行,不少乡亲都哭了。农民的这种淳朴感情,深深感动着我们。

二十年后的1985年,我和省里以及学校的领导,再次到海伦市(这时已经撤县建市了)慰问在那里给他们做“区域经济优化”课题的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的周曼珠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住在市政府招待所里。沿路看到的农村景色,以及听取市里领导的汇报,和我们二十年前几乎没有多大区别。问题还是那些老问题,农村农民住宅,还是土坯草房。不同的是大多村庄都通了电,有了电灯。本来很想到原共和公社现在的共和镇去看看,后来一想,去了又能够和乡亲们说些什么?二十年前我们向他们描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现在连一点点影子都没有看到。我们停了课,浪费了大好时光,国家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到农村半年,又做了多少富有实效的有用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是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社会能发展吗?人民生活水平能提高吗?

不过,有一条应该说是收获不小:通过近半年的东北农村生活,我初步了解了中国社会,了解了中国农村,了解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之后几十年中,我每每遇到不平之事,遇到不顺心的时候,就想想海伦的老乡,比比他们的生活,比比他们的追求,也就知足了。

1201352944.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40)

1201352944.jpg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7 10:14
感谢党中央 委派另一个湖北人 去支援祖国的边疆建设。
(我就免了)

ZT:
http://www.dwnews.com/gb/MainNew ... _2008_1147124.shtml

钱运录当选黑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DWNEWS.COM-- 2008年1月27日5:41:0(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网

  中新网1月27日电 27日下午,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大会。大会选举钱运录为黑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大会并选举刘东辉、王东华、申立国、刘海生、陈述涛、符凤春为黑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亚文当选黑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附:  钱运录简历

  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1944年10月生,湖北大悟人。196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湖北大学国民经济计划统计系。1967年9月参加工作。

  1963年9月至1967年9月在湖北大学国民经济计划统计系统计学专业学习。1967年9月至1968年12月毕业待分配。1968年12月至 1970年3月在湖北省大悟县三里公社劳动锻炼。1970年3月至1973年8月任湖北省大悟县委宣传部、办公室干事、孝感地委组织部干事。1973年8 月至1975年5月任湖北省汉川县环城区委副书记兼小河公社党委书记。1975年5月至1976年12月任湖北省汉川县委副书记兼新河公社党委书记。 1976年12月至1979年6月任湖北省汉川县委副书记。1979年6月至1982年9月任湖北省大悟县委副书记、县长。1982年9月至1983年1 月任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1983年1月至1991年10月任湖北省委副书记、常委。

  1991年10月至1995年2月任湖北省委副书记兼武汉市委书记。1995年2月至1998年12月任湖北省委副书记兼武汉市委书记、省政协主席。 1998年12月至1999年1月任贵州省代省长、副省长。1999年1月在贵州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当选贵州省省长。1999年任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 2001年1月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2002年4月在中共贵州省委九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省委书记。2003年1月在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5年12月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委员、常委、书记。2006年2月在黑龙江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7年4月27日,中共黑龙江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钱运录为省委书记 。

  是十四、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据新华网资料)

1201446887.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40)

1201446887.jpg

作者: jan_ai Zhang    时间: 2008-1-27 12:46
栗战书任黑龙江省长(附简历)
DWNEWS.COM-- 2008年1月27日19:35:13(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网
http://www.dwnews.com/gb/MainNew ... 27_7_35_13_172.html

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今天下午举行第三次大会。大会选举栗战书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大会还选举杜家毫、盖如垠、程幼东、孙尧、黄建盛、吕维峰、于莎燕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chinesenewsnet.com)

中新网报导,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今天下午举行第三次大会。大会选举栗战书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大会还选举杜家毫、盖如垠、程幼东、孙尧、黄建盛、吕维峰、于莎燕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chinesenewsnet.com)

1950年出生的栗战书,从43岁起担任河北省委常委,到1998转任陕西省委常委。2002年1月开始,兼任西安市委书记。2003年12月,转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在栗战书担任西安市委书记期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一事是,《西安市政府公报》可以公开销售。此举被舆论认为西安市政府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坚决进行政府职能改革等方面,已走在全国的前列。(chinesenewsnet.com)

此外,彼时的栗战书还提出“中国西安,西部最佳”创建目标,对西安的规划做前瞻性工作,为袁纯清(现任陕西省省长)之后主政西安做好铺垫。栗战书转任黑龙江后,担任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明确提出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战略。(chinesenewsnet.com)

栗战书(资料图)
(chinesenewsnet.com)

对此,栗战书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直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靠盘活存量、利用存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体制改革和增量发展中寻找出路和突破口。而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市自东向西一字排开,遥相呼应,集中了全省百分之七八十的工业产业和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又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和环境条件,显然是最合适的选择。(chinesenewsnet.com)

目前现任黑龙江省委书记为钱运录,1944年10月生,2005年12月从贵州省委书记调任而来,在今年4月的省委党委换届中,钱运录再次当选为黑龙江省委书记。(chinesenewsnet.com)

附:栗战书简历(chinesenewsnet.com)

栗战书,汉族,生于1950年8月,河北平山人,1975年4月入党,1972年12月参加工作,河北师范大学夜大学政教系毕业。1971年至1972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地区财贸学校物价专业学习。1972年至1976年任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商业局办公室干事、副主任。(chinesenewsnet.com)

1976年至1983年任河北省石家庄地委办公室资料科干事、科长。1983年至1985年任河北省无极县委代理书记、书记。1985年至1986年任河北省石家庄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1986年至1990年任共青团河北省委书记。1990年至1993年任河北省承德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chinesenewsnet.com)

1993年至1997年任河北省委常委、秘书长。1997年至1998年任河北省委常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1998年至2000年任陕西省委常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2000年至2002年1月任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chinesenewsnet.com)

2002年1月至4月任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2002年4月至5月任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2年5月至2003年任陕西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3年12月至2004年9月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chinesenewsnet.com)

2004年9月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同年10月任黑龙江省副省长。2007年12月任黑龙江省代省长。是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1201455989.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39)

1201455989.jpg





欢迎光临 无忧论坛 (https://bbs.51.ca/)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