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87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加华春晚”亮点:中西合璧 璀灿生辉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8 00:32: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关文章内容摘要

(加中时报)晚会的组织者除了积极筹备以外,就是要借助各种方式张灯结彩擂鼓呐喊,尽早让大家了解晚会的节目内容,满足大众对这场晚会的的期望,力求将这场华人新年的盛宴办的轰轰烈烈红红火火。 ... [ 查看全文 ]

§ 发表于 2007-12-16
《到底是宣传水平不行,还是晚会水平不行?》


“这样早就开始宣传迎新晚会”说不上有什么不对,我们也没忘了这是一个商演。还等着投资回报。问题是这担纲宣传的笔杆子的水平和这么大的阵势不相符呢。

汉语语法都开始成问题:“反响”原本是个声音,可以象爆核弹一样巨大强烈,也可以象绣花针落地一样细无声。不知道怎样叫“广泛”反响,全世界人民一起窃窃私语咬猫耳朵算不算?这也罢了,作者可能是写朦胧诗的,讲究“串”。

不料接着又来一句“其实,晚会的组织者却不这么想。”!这“其实”的位置上明明应该放个“但是”,如果想贬低晚会的组织者,放个“不过”也合逻辑。难道这作者母语不是汉语?可我们知道,英语各种小品词、从句也没缺到需要张冠李戴的程度。

也许投资人的钱主要用来顾洋吹鼓手搞噱头、装门面了。“号称”是“龙的传人”的我们和叫Ron Korb的洋先生在龙(荣)这个音上发生了牵强附会的暧昧关系。“这几位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还能够得心应手地摆弄琵笆,古筝等中国乐器。”让我们可以虚荣到12个月不知肉味,气死爱《韶》乐的孔夫子!

差不多的地球人都懂,一个拿得出手的乐器演奏家一生不该只会一件乐器。琵笆、吉它、火不思都是带把位的弦乐器,弹起来能有多大的区别?如果说舞谱没有全世界通用的,中国乐谱洋人总是能读懂吧?练点那个能用得了三天不?

接下来一句,“演奏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乐曲”就能“实现真正的东西方音乐的融合。”?不要太容易了罢!那么为什么张艺谋大侠、宋祖英大侠、你(!)、还有你(!)一出国就只能拾人牙慧地上歌剧《杜兰多公主》(又译《中国公主》)里的香港调的、鞑靼化的《茉莉花》,不多介绍点别的?

可能是把GTA和金马蹄的广大潜在观众当成十足的下里巴人了。什么“西洋音乐历来在华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殿堂级的高雅艺术,属于所谓“阳春白雪”的层次,掌握它和欣赏【语病】是一种品味高尚的象征。”,连我这没把中华文明当生命的人听了都臊得无地自容了。

用了四个高飞牌的八股词“亮点”的宣传文章,透露给我这样一个信息:这晚会有很大比重是借洋人耍狗砣子+挟洋自重。正是大陆近年俗不可耐的“红老外”颓风的西渐。

我知道,这晚会还有和大法斗法别苗头的光荣艰巨的重任。这我支持,这大法要是在中国夺取政权、实现“法”治专政,也怪吓人的。可是你们整这小细脖艺术来承受这么多发财、宣教的重任,还有迎春的乐趣了吗?
沙发
发表于 2007-12-18 00:33:51 | 只看该作者

一听中西合璧,我马上想不伦不类

板凳
发表于 2007-12-18 16:5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一听中西合璧,我马上想不伦不类

最初由[哇咧]发布
一听中西合璧,我马上想不伦不类

up!!!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8 21:22:03 | 只看该作者

火不思 -吉他、琵琶之间的一种乐器

《火不思》

新华网 ( 2001-06-07 14:21:46)  

--------------------------------------------------------------------------------
  
    火不思为马上弹拨乐器,明沈德符在《野获篇》中云:"马上弹拨者"。据学者考证,云南蒙古称"胡拨思",即蒙语指甲之意,引申为指弹。《元史》卷71《礼乐志五·宴乐之器》:"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榼,以皮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注。"《鲁不鲁乞东游记》里曾记载这种乐器。清代《大清会典图》载:"火不思,四弦,似琵琶而瘦,桐柄梨槽,半冒蟒皮,柄下腹上背有梭,如芦节,通长二尺七寸三分一厘一毫。"其音色浑厚圆润。

    火不思这一名称,汉文史籍中亦译作"胡不四"、"胡拨思"、"琥珀词"等,源于突厥语"kopuz"。火不思在历史上早已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共有的乐器,但为中原地区所知,大约是在宋代。到了元代,则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宋人俞琰云:"王昭君琵琶坏,使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似。'今变化为胡拨四。"这种望文生义的附会诚不足信,但至少可以证明,宋代中原地区已接触到火不思了。

    火不思的制作非常讲究,除了宫廷所用梨花木火不思之外,还有镔铁制作的火不思。元人杨瑀说:"镔铁胡不四,世所罕有,乃回回国中上用之乐,制作轻妙。"看来是一件制作异常精美的工艺品。

    元、明时代的火不思,同清朝宫廷中蒙古《番部合奏》乐队中的火不思,是一脉相承,、完全相同的。直至清末民初,内蒙古东部喀喇沁王府乐队中,也还在使用着火不思这件乐器。

1198030923.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5)

1198030923.jpg
5#
发表于 2007-12-19 10:0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火不思 -吉他、琵琶之间的一种乐器

最初由[梦工作室]发布
火不思 -吉他、琵琶之间的一种乐器

《火不思》

新华网 ( 2001-06-07 14:21:46)  

--------------------------------------------------------------------------------
  
    火不思为马上弹拨乐器,明沈德符在《野获篇》中云:"马上弹拨者"。据学者考证,云南蒙古称"胡拨思",即蒙语指甲之意,引申为指弹。《元史》卷71《礼乐志五·宴乐之器》:"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榼,以皮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注。"《鲁不鲁乞东游记》里曾记载这种乐器。清代《大清会典图》载:"火不思,四弦,似琵琶而瘦,桐柄梨槽,半冒蟒皮,柄下腹上背有梭,如芦节,通长二尺七寸三分一厘一毫。"其音色浑厚圆润。

    火不思这一名称,汉文史籍中亦译作"胡不四"、"胡拨思"、"琥珀词"等,源于突厥语"kopuz"。火不思在历史上早已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共有的乐器,但为中原地区所知,大约是在宋代。到了元代,则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宋人俞琰云:"王昭君琵琶坏,使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似。'今变化为胡拨四。"这种望文生义的附会诚不足信,但至少可以证明,宋代中原地区已接触到火不思了。

    火不思的制作非常讲究,除了宫廷所用梨花木火不思之外,还有镔铁制作的火不思。元人杨瑀说:"镔铁胡不四,世所罕有,乃回回国中上用之乐,制作轻妙。"看来是一件制作异常精美的工艺品。

    元、明时代的火不思,同清朝宫廷中蒙古《番部合奏》乐队中的火不思,是一脉相承,、完全相同的。直至清末民初,内蒙古东部喀喇沁王府乐队中,也还在使用着火不思这件乐器。


梦工的教导记下了, 受益菲浅.

你说的"火不思" 是不是类似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展现的那一种? 或者如今已经失传?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0:18:49 | 只看该作者

完了!配合上出问题啦。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用的象是独塔尔。

最初由[红蚂蚁]发布
回复:火不思 -吉他、琵琶之间的一种乐器




梦工的教导记下了, 受益菲浅.

你说的"火不思" 是不是类似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展现的那一种? 或者如今已经失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