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四旧的年代,我还是玩童,已不记得怎么破的,只记得几个过年的片段。
老家是太行山里的大村庄,有四座庙宇。记事开始,都已清空改作他用了。药王庙最大,称作大寺。坐落在村中心,已改建成学校,我们一二年级四个班在大殿及厢房上课,三年级以后转村边学校。
那个时候,是年后春天入学,入学首先学“毛主席万岁”,老师反复叮咛绝不能写错,也不能在地上墙上乱写。到年前放年假,老师会千叮咛万嘱托:破四旧,不能烧香磕头,还要监督家长不搞迷信。同时村里大小喇叭也三令五申广播:禁止的四旧活动、批判违法人员。
春联、元宵灯会、社火等明面上的活动肯定禁止了。而多年后再次恢复时,村里的热闹却历历在目。
山村是闭塞的,又是老村庄,民居院落保持乡土的传承,大气的门楼和石台阶,进门影壁,影壁中间都有神龛,院里屋里均按规矩设龛敬天、敬地、敬灶王、敬财神、敬祖先。但记事起,这些神龛都用砖封死了,只保留屋里的主龛挂伟人像遮盖,平时里面放些日用品。
破四旧,香、蜡、纸帛等肯定是严禁的,但家家户户都可以从地下卖到。如有外村亲戚把香帛带来,大人口口相传,真正的直播带货。
山村穷,一排排的香要掰成单个,小红蜡烛也要分成几节,贵重的黄纸帛和银纸帛肯定也要有的,年前外婆和妈妈会小心、认真卷成玲珑的筒状或元宝状收起来过年用。
腊月的后半月,家家都在忙着备年货。撒年糕、点豆腐、蒸团子,顺便做发面“贡享”------两条小龙,一个猪头,红豆做眼,梅豆做鼻子,画龙点睛,三件正好一盘,上贡天地。准备的每样年货,出锅都要在神龛前举起,以示敬神。这些旧传统,老人们都会严格遵守。
在老家,饺子是顶级美食,年三十的晚上,除了饺子,还会有四个“大菜”,一盘猪下水拼盘、一碟腌豆、一碟豆腐、一盘炒白菜,如此之类。饭菜准备齐后,把各神龛的香、蜡、帛按传统规定数量分好。大人会催促小孩关上大门并上门拴,开始“地下”四旧祭拜。然后领孩子们在封死的神龛前,摆放装有新沙子的各式容器做香炉,安顺序点蜡、上香、敬帛,把那盘龙和猪头面点以及一盘年糕贡于屋里的主龛,这些贡品要等到二月二“龙抬头”再分着吃。每个神龛点燃蜡和香后,小孩磕头,粘在裤子上的土是福气,不能拍打,然后下一个龛。
每个神龛上完香火,再分别端菜碟、酒杯、盛满饺子的碗挨个神龛前高高举起,也称为“贡享”。完成系列“四旧”后,才能开始年夜饭。
初一大早,穿上新衣服,在院子里放鞭炮,大人会把炉火烧的旺旺的,开锅下饺子,同时也要烧香祭拜,只是不点蜡烛。烧完香,磕完头,第一碗饺子逐个贡享了,就可以打开大门,光明正大吃饺子,并迎接相互拜年仪式。小时候给长辈拜年,多数没有压岁钱,但一定要磕头的,现在回老家赶上过年,也要给长辈拜年,我一样要磕头祝福老人家,这就是传统。
初二、初三、初五的早晨都要上香祭拜,初五称作“破五”,要大祭,并把除夕贡上的纸帛燃烧,象征春节过完。
那时候,心里也知道这是四旧,提示大人不要祭拜。大人会说,你老师家,革委主任家都一样,我们一起请(买)的香。实际就是这样,家家户户关起门搞四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大节。
香烛,农耕社会的一种信仰寄托,一种文化传承,一种仪式。也是尊重天地,敬畏自然、怀念祖先的感情寄托。大喇叭响着破四旧的口号,但禁不了老百姓朴素的感情表达。年是新年,节一定要有旧式的盛典。
又到新春佳节,不经意间,城市生活已然把四旧丢弃,但节日的祝福依旧,敬畏天地、祖先依旧!心在,神灵就在,来年生机盎然的春天就在。祝各位亲朋好友兔年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