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伊斯兰文化
本帖最后由 自我放逐 于 2015-9-6 22:39 编辑王怀德 郭宝华《伊斯兰教史》
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之下,在四大正统哈里发及倭马亚王朝时期,出于宗教、经济和政治的目的,阿拉伯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征讨扩张运动,到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的疆界东起印度河,西临大西洋,北界咸海,南至尼罗河,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和印度的一部分也囊括其中。这些被征服了的文明发达地区有系统的政府管理机构,有豪华的建筑、精妙魅人的美术工艺品和阿拉伯人从未见过的农业灌溉工程……尽管阿拉伯人在军事上对当地人民来说是胜利者,但在文明方面他们却成了被征服者的俘虏,做了他们讲台下的学生。虚心学习他们所不懂的各种知识,通过阿拉伯人与境内各族人民的长期接触、相互影响,以他们原有文化为基础吸收周围地区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新文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文化放出夺目的光彩,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这一文化的命名,由于着眼点不同,有人称它为阿拉伯文化,也有人称之为伊斯兰文化,然而现在更多的人喜欢称其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因为该文化的基本支柱为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阿拉伯语是该文化的表达工具,同时也打上了伊斯兰精神烙印。他们认为伊斯兰教是该宗教产生前诸文化与该宗教出现、传播后产生的文化之间的分水岭,它是促进形成一种新文化的有效因素之一。因为它是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它要取消一切与新宗教相对立的习俗和制度,保留或吸收某些与新宗教相适应的习俗和制度,并创造新宗教所需要的制度、风俗以及哲学和伦理道德。作为该文化的另一支柱——阿拉伯语,从公元9世纪到公元13世纪初,一直是学术的语言,当时生活在阿拉伯帝国内的学者,不管他原来属于哪个民族,也不管他是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或是穆斯林,都用阿拉伯语写作、表达和交流他们的学术思想,阿拉伯语成了表达这一文化的唯一工具。下面我们从宗教学与其他科学两个方面来介绍这种文化。
一、宗教学
自伊斯兰教初期起,宗教学便成了穆斯林首先着手研究和探讨的一个主要学科,而且范围广泛,活动普及。因为伊斯兰教使他们统一了信仰,使分散的部落得以联合,并在它的旗帜下对外扩张。他们把伊斯兰教看成是他们团结与兴盛的因素,而伊斯兰教的经典便成了他们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规范的源泉。人们纷纷学习《古兰经》,研究《古兰经》,搜集“圣训”,根据《古兰经》和“圣训”制定法律,以解决自身及各地所发生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精神、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在宗教的研究中形成了一些独立的学科,其中主要有“经注学”、“圣训诂”、“教律学”和“伊斯兰神学”。
(一)经注学
阿拉伯语称“伊勒姆·太弗希尔”(‘ilmal-tafsīr)。是伊斯兰教关于《古兰经》及其注释知识的学科,主要是对《古兰经》产生的背景以及读法、修辞、语法、词汇和有关教义、律例、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等分别进行解释,以帮助穆斯林更加准确地理解《古兰经》的深刻含义。
该学科产生于7世纪末,起初为零散的口头注释,后逐渐发展成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和注释。《古兰经》注释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1.传闻的注释:《古兰经》中的许多注释,是由穆罕默德传达下来的。如“大朝”一词,穆罕默德说:牺牲日(即古尔邦日)朝觐天房叫“大朝”。据圣训家考证,这类注释,正确可靠的固然多,但伪造的也不少。
2.意见的注释:经注家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注释《古兰经》。这需要经注家懂得阿拉伯语的语言习惯,了解阿拉伯文的许多文词与意义,且不带教派成见去解释《古兰经》。但都能做到这些要求是不容易的。这也是对《古兰经》的注释出现差异的原因。
3.基督教式与犹太教式的注释:这是多数经注家常常采用的。因此,经注里出现了许多犹太教式与基督教式的传说。这是由于《古兰经》中有许多与《旧约》和《新约》相似的故事,而穆斯林经注家喜欢追根究底,求个水落石出,而这种要求只有《旧约》和《新约》的注释才能得到满足。采用这种注释方法的不仅有皈依伊斯兰教的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也有圣门弟子。这种传说对丰富《古兰经》注释内容,从客观上起了重要作用。
塔白里(838—922年)的《〈古兰经〉全解》(或称《塔白里经注》),是流传后世影响最大的早期经注。他汇集了大量传闻资料,并吸取犹太教传说和伊斯兰文化的其他一些学术成果,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是研究早期穆斯林思想和伊斯兰社会的重要参考资料。
然而,后人把《古兰经》注释得越来越奇,成了包罗古今一切知识的天启经典。
(二)圣训诂
圣训诂是研究穆罕默德言行传述世系,以判断其传达内容真伪的一门学科,它出现于公元8世纪。
“圣训”是仅次于《古兰经》的立法依据,是对《古兰经》的重要补充和解释。《古兰经》中有许多经文的意义是笼统的,“圣训”则对其予以阐明。如《古兰经》命人礼拜,“圣训”便阐明礼拜时间、礼拜的仪式。可见“圣训”的地位何等重要。但由于当时的政治争端、教派斗争、学派之争和民族之争,加之某些人的个人原因,伪造“圣训”的现象相当普遍,人们利用“圣训”为自己及本派的利益服务。因此,鉴定“圣训”真伪的工作势在必行,于是产生了“圣训诂”这门独立学科。这门学科以研究传述人世系来判断所传圣训的真伪,固然能够清理一些无根据的的训,但它的漏洞也是有的,不可能完全杜绝伪圣训。
(三)教律学
教律学是研究伊斯兰教教法知识的一门学科,它源于对《古兰经》和“圣训”的研究。伊斯兰教认为,教法(沙里亚)是穆罕默德遵照真主的启示制定的,只有真主和他的使者才是真正的立法者。从事法学工作的一些学者对《古兰经》和“圣训”的解释以及制定出来的法规,虽然逐步成为伊斯兰教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实际中得以应用,但这种法规不称“沙里亚”,而称“斐格海”。
最初的“斐格海”只是对《古兰经》和“圣训”中的律例作些注释,或围绕着法规的制定原则进行研究。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实际需要,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对教法的研究也日益深入,逐步发展成为以伊斯兰教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阿拉伯语称为伊勒姆·斐格海(‘almal-figh),法学家称其为法基海(fagih)。这一学科的出现,使伊斯兰教法的来源除经、训外,又增加了三项立法原则,即“公议”、“类比”和“意见”。由于法学家对《古兰经》经文解释的差异及对《古兰经》、“圣训”以外的三条立法原则应用范围的理解不一,从而产生了众多的法学派。但无论如何,教律学的产生大大推动了伊斯兰法的发展,使之由笼统变为系统和具体,更接近和适应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实际。
(四)伊斯兰神学
伊斯兰神学(‘almal-nitab),也称教义学或凯拉姆学,它是伊斯兰教正统派认识论的集中代表。其核心是以信仰安拉为最高信条,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运用经典明文和理性,论证真主的存在及其使者穆罕默德受自真主的全部教律均属真实。
这门学科的出现是由穆斯林在各地定居及他们的政权扩大以后所处的环境决定的。穆罕默德所启示的单纯、明确的宗教教义,对于当初麦加和麦地那的定居者和游牧民来讲都具有吸引力,他们只管遵经守训,不去探知其中更深奥的道理,这基本能适应初期神权制国家的需要。然而,在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统治扩展到阿拉伯半岛以外,以军事力量为基础的政权建立以后,神权政体立即面临各种未知的情况,穆斯林的观念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因而需要用哲学观点加以研究,他们经过热烈讨论和激烈辩论,一部分人还利用希腊哲学和逻辑推理去探索教义,反驳其他各种派别的论点,逐步巩固了自己的学说。但是,大辩论,尤其是对伊斯兰教基本教义的解释,也出现了偏离《古兰经》精神的倾向,并使单纯的伊斯兰教信仰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在公元7世纪,穆斯林在大马士革开始的教义学讨论中,出现了“盖德里叶”(自由意志论)与“贾卜里叶”(宿命论)两大宗教学哲学派别的对立,使教义学的研究出现了日益复杂的局面。这时穆斯林学者认为,有必要依据《古兰经》和“圣训”的原则精神,使用伦理的和理性的论证方法,从定义到原理,从信条到概念,对有关教义的命题进行认真、全面地讨论和研究,如真主的本体和德性、《古兰经》的性质、前定与自由等等,均在研究之列。
在神学讨论中,有三个题目最为突出,也是长期以来穆斯林所争论的。第一个是关于自由意志和宿命论的问题。宿命论者坚持真主是全能的,真主安排一切,反对人有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论者则认为,一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同意前定说。他们推理说,真主是大慈大恩的,他不会为人安排错事,然后再惩罚犯罪的人。艾什耳里学派采取折中主义,将宿命论与自由意志论加以协调,主张人的行为是安拉规定的,但人有能力掌握自己的行为,因此,人类在真主面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二个是关于《古兰经》的性质问题,它是自存、永存的呢?还是被造的呢?艾什耳里派认为,《古兰经》是先存的和永存的,《古兰经》的文字或词句只是作为导向真主永存的圣言的指南,是由天使们创造并向先知启示的。第三个问题则集中于真主和他的德性的性质。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喜欢追根究底的穆斯林,尤其是改信伊斯兰教的某些犹太教徒或基督教徒,常常提出《古兰经》中所提及的“真主坐在宝座上”、“真主的手”这样一些说法的属性问题。尊古派对这些问题的态度是:只用理性去理解它,而不加解释。他们认为“坐”就是“坐”,人人皆知,提问怎样坐就是“比达”(异端)。艾什耳里派则解释说,真主是唯一的,真主是永存的,但他的存在和人世中的存在不一样。因此,这些属性是真实的,但其中丝毫没有神人同形同性的意思。
艾什耳里的理论在穆斯林关于神学的讨论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对神学理论的折中主义为伊斯兰神学(凯拉姆)奠定了基础。该派的代表作是艾什耳里的《宗教原理析》、《左道通砭》和马特里迪的《一神论》。使伊斯兰神学定型的是11世纪出现的安萨里,他将苏非派的神秘主义纳入神学之中,把艾什耳里所修改的希腊逻辑学和哲学同伊斯兰教相结合,从而确立了艾什耳里学派的最后形式。他的《哲学家的矛盾》和《宗教学科的复兴》(亦译《圣学复苏》)等著作,使正统派神学理论形成完整体系。他被誉为“伊斯兰权威”(胡加·伊斯兰),这种神学体系一直是正统派伊斯兰教的基础。
本帖最后由 自我放逐 于 2015-9-6 22:40 编辑
二、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
中世纪穆斯林的翻译活动对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为某些学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自四大哈里发到倭马亚王朝时期,由于阿拉伯人的大规模扩张运动,征服了一些文明发达较早的地区,使他们有可能接触这些地区人民的先进文化,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但是阿拉比亚人不懂印度语、波斯语、叙利亚语及希腊语,起初必须依靠臣民们替他们翻译,将许多著作从各种文字译成阿拉伯文。
据说,穆罕默德曾要求他的文书宰德·本·萨比特学习和掌握叙利亚语,这说明穆斯林早已意识到翻译工作的重要。然而,在公元830年以前,翻译工作基本上是由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和新加入伊斯兰教的人无组织地进行的。阿巴斯王朝时期,哈里发马蒙于830年在首都巴格达建立了著名的“智慧宫”,这是一个科学院、图书馆和翻译局的联合机构。从此,翻译工作主要集中在这里进行。当时许多有才干的翻译家被招聘到这里工作。
通过一系列的翻译活动,阿拉伯的学术界掌握了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哲学著作、新柏拉图派的主要注释、格林医学著作的绝大部分、狄奥斯科里底斯的《医典》,以及希腊、波斯、印度的许多科学著作和文学著作。他们把这些知识消化、吸收,并依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思想方法进行注释和评述,进而加以发展和创新。阿拉伯文的翻译运动,不仅为穆斯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营养,而且为保存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希腊以及波斯、印度的一些名著原本早已遗失,而阿拉伯文本则保存并流传下来,后来又被译成其他文字。
早期著名的翻译家主要有:
穆罕默德·本·易卜拉欣·法萨里(?—796年)伊斯兰教第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应哈里发曼苏尔的要求,翻译了印度一位旅行者带来的重要天文学著作《信德罕德》。
叶海亚·伊本·伯特里格(815年—?)亦称约哈那,主要从事希腊语翻译,曾译格林的主要著作,托勒密的《四部书》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政治学》。
约哈纳·伊本·马塞维(?—857年)叙利亚基督教徒,曾为哈里发拉希德翻译过许多医学著作,担任过御医,并著有《医学奇观》、《热病》等书籍。
撒比特·伊本·古赖(约836—901年)哈兰萨比教徒翻译家的领袖。曾译过希腊的一批天文历表,包括阿基米德的著作,还修订了某些早期的译本,如侯奈尼所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原理》。
阿布杜拉·本·穆格法(?—757年)波斯人,原为拜火教徒,后改奉伊斯兰教。他翻译和改编了大量萨珊王朝的宫廷文学,著名的印度比特拜神话《卡里莱和的木乃》的阿文译本就是由他翻译的。该作品原为梵文,后被译成波斯文,他是由波斯文译成阿拉伯文的。此书的梵文及波斯文本均已佚散,现在世界的各种文本都是根据阿拉伯文翻译出来的。
侯赛因·伊本·易斯哈格(809—873年)阿拉伯人称他为翻译家的长老。出生于希赖,伊巴德人,景教徒。他不仅精通阿拉伯语,而且掌握了希腊语、波斯语和叙利亚语。在马蒙设立的智慧宫专门从事翻译工作。他除了翻译宫内收藏的希腊科学著作外,还亲自去伊拉克其他地区及沙姆、亚历山大、罗马等地收集珍本,并指导他的学生进行翻译。他翻译的多为医学著作,尤其是格林的著作。据说他将格林的95部书译成叙利亚文,又将其中的39部译成阿拉伯文。他还翻译了不少希腊的古典哲学著作和自然科学著作,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伦理学》、《物理学》等。
继翻译活动之后,出现了一个创造性活动时期,促使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里取得卓越的成就。
本帖最后由 自我放逐 于 2015-9-6 22:43 编辑
(一)医学
相传穆罕默德曾说过,学问有两种,一种是关于真主的学问,一种是关于人的学问(即神学和医学)。说明阿拉伯人对医疗科学的重视。在中世纪,许多穆斯林科学家和哲学家都从事医学研究或行医,而历来的统治者对医生也多有敬畏之感,因为医生既能治病救人,也能将人置于死地。所以哈里发在挑选其私人医生时极其谨慎,医生享受的待遇也非常优厚,哈里发拉希德甚至为他的御医杰贝拉伊勒祈祷。
在倭马亚王朝时期,医学业已兴起,并出现了一些著名医生,他们多为保护民。而医学的大发展则是在阿巴斯王朝时期。据说,公元9世纪哈里发拉希德在巴格达建立了伊斯兰世界的第一所医院,在以后不长的时期内又建立了34所。医院设有女病房,并配有专门药房,有些医院还设有图书馆和学校,讲授医学课程。为制止庸医误诊害人,规定医生要参加国家考试,取得证书,方可行医。
原以学习希腊和波斯医学为主的穆斯林医生,把医学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的医学实践和科学论著表现了他们的独创精神和智慧,用猴子等动物做实验就是一大创举。穆斯林医学家对传染病进行了分类,研究疾病的传染途径,对麻疹,伤寒、霍乱、天花等疾病有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他们对药物也很有研究,最先开设了药剂工场,创办了最早的药剂学校。他们发明了以铁、汞和锑为主要成分的许多药品,最早掌握了酒精的提取方法。穆斯林医生在为病人做手术的时候注意消毒和使用麻醉剂。他们的许多医学、药学专著被译成拉丁文及其他文字,一度成为西方学校的主要教材,并为东方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帮助,它显示了穆斯林医生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最著名的医生有:
拉齐(865—925年)中世纪最负盛名的临床医生,被誉为“阿拉伯的格林”。他生于伊朗德黑兰附近的拉伊,早年撰有《曼苏尔医书》,后来担任巴格达医院院长。他被认为是外科穿线法的发明者,同时对天花、麻疹、儿科疾病及解剖学也有研究。他一生著作甚多(约130种),其名著《天花与麻疹》是这方面最早的著作。拉齐最重要的著作是《医学集成》,这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内容十分丰富。他吸收了希腊、波斯和印度的医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内容。书中记载了他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为医学科学做出了新贡献。拉齐的许多书籍被译成拉丁文,并多次再版,在西方影响长达几个世纪。
伊本·西那(980—1037年)欧洲人称他为阿维森纳,生于布哈拉附近。他是继拉齐之后最著名的穆斯林医生,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天文学家和诗人。伊本·西那在医学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他被誉为“医中之王”。他的著作很多,医学方面的代表作是《医典》。此书将希腊与穆斯林的医学思想和实践加以总结,是伊斯兰医学中的重要文献。本书共分五卷,系统论述了医学的基本原理及疾病的分类、诊断、治疗、预防,药物性能等等。他在书中确认肺结核为传染病,并指出了传染途径;说明了纵膈障炎与胸膜炎的区别;对于钩虫病做出了科学诊断,认为是肠道寄生虫造成的;还记述了膀胱结石与肾结石的不同症状及精神病的诊断和治疗。这部书的药学部分约100万字,研究了760种药物的性能。在公元12世纪,《医典》被克利摩拿的热拉尔译成拉丁文,成为医学界的权威参考书。从公元12世纪到公元17世纪,它一直是法国和意大利大学中的主要医学教科书,成为西方医学的指南。《西典》还被译成其他文字。宋代时,该书被侨居中国的穆斯林医生介绍到中国,并做了翻译和注释,促进了中国医生对伊斯兰医学的认识和研究,丰富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宝库。
阿布·卡西姆(?—1013年)著名的穆斯林外科医生,其故乡是西班牙科尔多瓦郊区的宰海拉,故以宰海拉维为姓,西方人称他为阿布勒卡西斯。曾任哈克木二世的御医。他在外科上的成就是空前的,由于手术的需要他发明了许多医疗器械。《医学宝鉴》是他的成名之作,书中总结了当时外科学知识,介绍了粉碎膀胱结石的技术和治疗创伤烧灼的技术,提倡解剖和生物实验。书中还有许多外科手术器械的图解。热拉尔将这部书的外科部分译成拉丁文,公元1492年开始在西方出版发行。以后的几百年间,它一直保持着外科手册的地位,为欧洲的外科学奠定了基础。
(二)天文学
在伊斯兰教兴起以前,阿拉伯人已具有某些天文知识,主要是占星和风向,这是在沙漠中进行活动的需要。然而,真正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研究工作则是在翻译了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阿拉伯人译为《信德罕德》)及希腊人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以后的事。在哈里发马蒙时代,穆斯林天文学家在巴格达、大马士革、开罗和科尔多瓦等地修建了天文台,自制了象限仪、星角器、星盘、日晷仪、地球仪和天球仪等各种精密天文仪器,借以观测天体运动。通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他们校正了托勒密《天文学大成》中的一些错误,如黄道斜角;二分点的岁差和实差;提出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学说及地球是圆形和自转的观念;通过对子午线长度的实地测量,推算出地球的直径约为6500英里,圆周约为20400英里;他们还编制了相当精确的天文表和历法,绘制了天文图和星象图。如“马蒙天文表”、“托莱多天文表”、“伊尔汗天文表”以及“哈基姆历表”、“花剌子密历表”等等。他们发明的太阳历极其精确,规定平年为365天,128年为一周,置闰31次,闰年增加一日为366天,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相比,需积8万多年才误差一天。伊斯兰的许多天文历表和科学论著从12世纪开始被译成拉丁文,在西方和东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天文学家雷吉奥蒙塔努斯(1436—1476年)、默兰克通(1497—1560年)、哥白尼(1436—1543年)等都重视和采用过穆斯林的天文学成果。中国元代的天文学家郭守敬(1231—1316年)在修改历法时,曾参考了“哈基姆历表”,结合实际测量,编写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一部历法“授时历”。
著名的穆斯林天文学家主要有:
巴塔尼(858—928年)生于美索不达米亚哈兰附近,原为萨比教徒,后皈依伊斯兰教。他是一位具有独创精神的天文学者,他使用的岁差为每年差54.5',修正了托勒密星表。他订正了回归年的长度,把一年定为365日5小时46分24秒;测定的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35′41″他还修正了太阳轨道和某些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证明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编制的“萨比天文表”及撰写的专著《论星的科学》被译成拉丁文,在欧洲影响很大。
比鲁尼(973—1050年)他出生于中亚花剌子模城郊区。其贡献是多方面的,而以天文学和数学方面最大。他学识渊博,见解独到,提出了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学说,并以赞成的态度讨论了地球以地轴为中心自转的理论,对地球的经、纬度作出精密的测量。他的主要著作有《麦斯欧迪天文学和占星学原理》和《古代遗迹》。后者记述古代各民族人民的历法、纪元和节日,前者则是一部天文学百科全书。
宰尔嘎里(约1029—1087年)生于西班牙托莱多,是当时第一流的天文观测家。他发明了星盘,并写有一篇关于星盘的论文,后被哥白尼采用。
本帖最后由 自我放逐 于 2015-9-6 22:45 编辑
(三)数学
穆斯林学者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是巨大的,他们以印度和希腊的著作为基础,将这一学科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的贡献首先是吸收并传播了印度数字和十进位法。今天人们所广泛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和十进位法,并非阿拉伯人的首创,而是由印度数码改进而成。原来阿拉伯人用28个字母“……S”作为记数符号,在数学运算上十分不便。公元771年,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传入巴格达,机敏的穆斯林数学家从中发现了印度数字和十进位法的优点,立即加以学习并在帝国内推广。由于帝国幅员辽阔,在数字的使用中出现书写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拉伯东方和阿拉伯西方在数字书写上的不同导致两种不同数字的形成。阿拉伯东方使用的那组数字演变成今日阿拉伯各国通用的数字,阿拉伯人称其为尘土数字;阿拉伯西方使用的那一组发展成1、2、3、4、5、6、7、8、9,即今天所谓的阿拉伯数字,但阿拉伯语称其为印度码子。零曾是一个小圈,在第一组中变成·,在第二组中变成○。以后借助穆斯林数学著作的翻译,阿拉伯西方使用的那组数字传入欧洲。到公元13世纪末,在运算中它取代了罗马数字,继而传遍整个世界。阿拉伯学者在代数、几何学、三角学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是空前的。“代数学”(algebra)一词就来自阿拉伯语的al-jabr。穆斯林数学家已知二次方程有两个根,他们用二次曲线解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在几何学方面,他们研究了面积、体积,画出有规则的多边形,并把多边形与代数方程联系起来求得未知数。他们计算出的圆周率为3.14159。在三角学方面,他们对平面三角形和球面三角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三角比的概念,并确立了和角公式。在测量角度和三角学中,他们最先使用正切、余切,正割、余割,正弦、余弦的概念。穆斯林学者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及其著作传到西方,促进了西方数学的发展,这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杰出的数学家主要有:
花剌子密(780—850年)原名穆罕默德·伊本·穆萨,因生于中亚花剌子模,故以此为姓。他是伊斯兰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不仅编制了穆斯林最古老的天文表(即花剌子密天文表),而且编辑了数学和代数学,为阿拉伯和西方的代数学奠定了基础。他的主要著作是《积分和方程计算》,论及一次、二次方程的算术解法和初等几何。全书有例题800多个。此书于公元12世纪被热拉尔译成拉丁文,直到公元16世纪欧洲各大学都以它为主要数学教材。他关于印度数学的著作也由巴斯人阿德拉在公元12世纪译成拉丁文。阿拉伯数字及代数就是以这两本书为媒介传入欧洲的。
艾布·瓦发(940—988年)生于伊朗布兹加,20岁时到伊拉克学习数学,后来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其成名著作为《人们所需要的计算技巧》。全书共七章,每章又分七节,主要论述“手算”问题,使手算建立在正确的数学运算的基础之上,成为当时各行各业的人学习算术的向导。是研究10世纪前阿拉伯数学史的重要参考书。艾布·瓦发还对欧几里得的数学著作和花刺子密的《积分和方程计算》作了注释。他在三角学方面的成就是显著的,首先确立了和角的公式。据说,他还写有代数学方面的著作,可惜已经遗失。
欧麦尔·赫雅木(?—1132年)他是伊朗伟大的奴隶诗人,也是伊斯兰最卓越的数学家之一。他在数学上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前辈花剌子密。他用代数、几何及方程组的方法解二次方程,并确立了解三次、四次方程式的程序,甚至试图解各种方程。他还发展了解析几何学。其主要著作有《代数问题》(Mushkilatal-jabr)及《积分与方程》。
(四)化学
在当时化学又称炼金术,穆斯林学者在这方面曾作出伟大的贡献。他们对于化学的研究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一切金属基本上是一样的,并且可以把某一种变成另一种。他们还相信,金是金属的最纯形态,世界上存在着能将贱金属变成金的某种物质。为寻找这种物质和使用的技术,许多人在伊斯兰世界各地进行探索和研究。穆斯林学者在研究化学时,借助希腊的古典文献,并大胆进行革新。他们采用实验的方法,对希腊人的模糊思辨来说,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改革。通过辛勤的劳动,他们掌握并改良了蒸馏、过滤、升华、熔化、结晶的方法,能够分辨出挥发性物质和非挥发性物质。他们首先制出了硫酸、硝酸、氢氧化钠及亚砷氧化物、氧化汞等多种化合物,并将化学反应用到制革、制药和玻璃制造方面。
查比尔·本·哈彦(约702—783年)是中世纪最著名的穆斯林化学家。他出生在埃及,由于他在化学领域的巨大成就和纯阿拉伯血统,被称为阿拉伯炼金术之父。他提倡化学实验,对前人的理论和假设认真考察并加以验证,曾对亚里士多德关于金属成分的理论加以修正。经他修正后的理论一直流传到公元18世纪现代化学开始的时候。他还科学地叙述了煅烧和还原的主要操作方法。据说他知道用硝酸和硫酸混合起来制成王水,把金银分开。他能配制希腊人还不知道的砂及其他一些化合物。他在化学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在保存下来的炼金术方面100多种著作(包括阿拉伯文及拉丁文译文)都署着他的名字(其中可能有伪作)。他的著作在欧洲和亚洲影响都很大。查比尔·本·哈彦的代表作有《炼金术的奥秘》,《炼金术原理》、《集中力》和《东方汞》。
(五)物理学
在物理学方面,尤其是光学方面穆斯林学者也有新的贡献。他们曾对一些物质的比重加以研究,发明了测定物质比重的方法,所列比重表的数据是比较精确的,与现代测定的数据非常接近。他们还应用物理知识和力学原理制造了杠杆、天平、水钟和自动供水机。在光学方面,穆斯林物理学家们通过实验和推理,提出了光的折射和反射学说,纠正了欧几里得和托勒密关于眼睛放射出视线的错误说法,大大推进了光学的发展,对哲学也产生了影响。
著名的物理学家有:
伊本·海赛姆(965—1038年)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杰出的数学家和哲学家。生于伊拉克的巴士拉,后到埃及。他在光学研究上颇有成就,主要著作是《论光学》。他否定了欧几里得和托勒密认为是眼睛把视线放射在可见的物体上的错误理论。他引证各种实验,说明入射角和反射角,从而提出自己的理论:视觉是由光线的冲击而产生的,人之所以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上的光线反射到眼睛造成的。他研究了光的反射与折射,验证了反射与视官的差觉,说明光在同一物质中的传播是处于同一直线上。这部书于公元12世纪译成拉丁文,不仅对西方的物理学界产生巨大影响,甚至连哲学家罗杰·培根、著名的画家达·芬奇都从中受到启发。另外海赛姆还从事心理学和生理光学的研究,著有《视力生理学》。
伊本·西那,这位多才多艺的穆斯林学者,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也是杰出的。他研究了在物质内部发挥作用的能、真空空间、物体的可分性以及原子论。他写了有关光线的扩散、光和热的关系、热的运动、空间的有限性等方面的论著。
本帖最后由 自我放逐 于 2015-9-6 22:53 编辑
(六)地理学
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穆斯林做礼拜要面向麦加的克尔白,否则礼拜无效;而且还规定,有条件的人应赴麦加进行朝觐,这就从宗教方面促进了穆斯林对地理学的研究。另外阿拉伯人自古有经商的习惯,研究地理也是经济活动的需要。穆斯林学者在天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旅游者和商人的见闻,则为地理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花剌子密的《地球的形体》是一部有参考价值的著作,书中有一幅在许多学者帮助下绘制的世界地图,一直被地理学家沿用到公元14世纪。
最著名的地理学家有:
易德里斯(1100—1166年)是中世纪最著名的穆斯林地理学家,生于休达,西班牙一个阿拉伯王室的后裔。一生勤奋学习,努力钻研,他根据各地测量的最新报告和托勒密、马斯欧迪等的著作中的地理知识,编写了《云游老的娱乐》。在对资料的校勘中,易德里斯眼光远大,能够理解地球浑圆等基本事实。他曾派人探寻尼罗河的发源地,并在地图上绘制出来,同时还绘制了世界地图。这些地图至今仍保存在欧洲的博物馆里。
雅古特·伊本·哈马维(1179—1229年)中世纪最后一位卓越的穆斯林地理学家。生于小亚细亚,父母为希腊人,幼年在战争中被俘到巴格达,卖给哈马维一个商人,在那里受到良好的伊斯兰教育。后来商人派他赴各地采购商品,多次到过叙利亚、伊朗和波斯湾等地,在经常性的旅行生活中,他对地名发生了兴趣。几年后,他离开了这个商人,开始到处流浪,以抄写名著和读本维持生活,这帮助他积累了大量的知识。1224年他在摩苏尔完成了《地名辞典》的初稿,1228年在阿勒颇编辑成册。辞典里地名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内容丰富充实,文笔生动活泼。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地理著作,而且包含有各省及重要城市历史的简明提要以及与此有关的许多著名人物的传记资料,可谓一部包罗万象的地理百科全书。因此他被誉为东方穆斯林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七)哲学
穆斯林学者将哲学视为人类探知万物之真实原因的学问。中世纪的伊斯兰哲学深受希腊哲学的影响,其哲学家的许多哲学观点和理论取自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希腊哲学家,同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加以修正和发展。因此,伊斯兰哲学从原理上看颇像希腊哲学,但在目的方面又有别于希腊哲学。因为希腊哲学家是以艺术的眼光观察世界,而伊斯兰哲学家是以宗教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他们要在伊斯兰观念和希腊哲学思想间进行调和,使希腊哲学思想与伊斯兰教精神相适应。例如他们吸取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但又不违背伊斯兰教教义。他们认为,物质世界是永恒的,不为真主所创造,但精神来自真主,精神以一定的形式赋予物质,形成万物。
伊斯兰许多哲学作品被译成拉丁文,其中包括穆斯林学者翻译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使处于黑暗时代的欧洲人重新看到了希腊智慧的光辉,促进了欧洲哲学的发展。
著名的伊斯兰哲学家有:
肯迪(约801—871年)生于伊拉克的库法,在哈里发马蒙时代,曾主持《智慧宫》的翻译工作。他和其他学者合作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著作译成阿拉伯文,并加以研究和注释。他是中世纪伊斯兰世界第一个因研究希腊哲学而成名的学者,加上他的阿拉比亚血统,故有“阿拉伯哲学家”之美称。他认为,宇宙虽包罗万象,但彼此间皆有因果关系;宇宙为真主所创造,而真主对于宇宙万物的作用是间接的,二者之间有若干媒介。真主的精神为一切作用之本源,物质仅是由精神流出的形式。
关于人类知识的来源,他认为或得自感官,或得自理性。感官所能知的是物质形式,理性所能知的是精神形式。
肯迪把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变成五大因素,即物质、形式、运动、空间和时间。另外,由于受穆尔太齐赖派思想的影响,他对《古兰经》采取了分析批判的态度。由于他在他的学说中流露出的唯物主义倾向,被穆斯林视为异教徒,他的一些著作被焚毁。
肯迪不仅是杰出的哲学家,而且是占星术家。医生、炼金术家、光学家和音乐家。据说他一生写了360多种著作,但大部分已经遗失。有些被译成拉丁文,在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
法拉比(870—950年)生于土耳其的法拉和城,青年时代到巴格达学习哲学,曾以“苏非”的身份在阿勒颇海木丹人赛义夫·道莱的宫廷享有盛名。他的哲学体系深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影响,并带有伊斯兰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真主是第一存在,是高尚完美的,是真实的;真主永恒不变,是纯精神和至善。他受柏拉图“流出”说影响,认为宇宙万物自真主流出,真主的知觉是最大的动力。在灵魂观念上,他认为人类灵魂的各种能力是一个有等级的系统,其最高的能力是思维,它能辨别是非、善恶。
他一生为亚里士多德及其他希腊哲学家的不少著作做注释,编写了一些有关心理学和形而上学的著作,如《哲学的宝石》、《论理智》和《论灵魂》等,被誉为“哲学亚师”。此外法拉比还是一位著名的医生、数学家和音乐大师。
伊本·西那前边我们已经谈到他在医学和物理学方面的成就,在哲学方面的成就他也是非常突出的。伊本·西那是哲学亚师法拉比的学生,他致力于调和哲学与宗教的矛盾,既不否定伊斯兰教的教义,又要求通过思维来认识真理,从而发展了“双重真理”说。有人认为,将希腊哲学和伊斯兰教加以调和的工作从肯迪开始,由法拉比继承,由伊本·西那完成。说明了他在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实际上这种调和仅是表面的,不可能真正解决二者间的矛盾。伊本·西那认为物质世界是永恒的,又认为真主的存在是“第一存在”,是“自在”,由它产生出一切“可在”,也就是万物。他认为真主是一切事物的“动力因”和“目的因”,但不认为真主直接创造世界,也不认为真主是人们行为的“第一推动者”。《治疗论》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指示与警诫》是他最后一部哲学著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这些著作体现了他惊人的才干和唯物主义倾向,在东方和西方都获得极高的声誉。
伊本·鲁世德(1126—1198年)生于阿拉伯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出身于法官家庭。他热爱哲学,是中世纪最后一位用阿拉伯文写作的伟人哲字家。他像许多穆斯林哲学家一样,还精通医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伊夺·鲁世德曾注释了大量的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并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思想倾向,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他认为,物质和运动是永恒的,不为真主所创造;宇宙万物并非受神的支配,而是受其固有规律的支配。他反对灵魂不灭说。他也是一位唯理主义者,上张除天启的信条外,一切事物都应服从理性的批判。然而,他强调真主是精神的目的因。他的主要著作有《驳〈哲学家的矛盾〉》,是对安萨里所著的《哲学家的矛盾》一书的批判。他的哲字著作传入欧洲后,法国巴黎大学和意大利巴杜亚大学曾将具定为哲学教材,13世纪几乎成了西欧各大学的思想权威。但丁称伊本·鲁世德为阿维罗伊,赞扬他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最伟大的注释家。他的思想对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反对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天主教经院哲学的有力武器。
(八)历史学
这是伊斯兰学者所建立的最早的学科之一,它始自倭马亚王朝。编辑历史之所以受到普遍重视,是因为哈里发们想知道他们以前那些帝王和统治者的事迹,二是因为信士们热心于收集先知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三是因为被统治的各族人民要记载本族祖先的丰功伟绩,以对抗阿拉伯沙文主义。阿拉伯史学由编辑“圣训”开始,后发展成编年史和人物传记,再发展成记事本末体。
著名的历史学家有:
塔白里(838—923年)前边我们曾以著名的经注家介绍过他。在他从事经注活动时,也为他研究历史打下了基础。他到过许多地方,并在一些主要的伊斯兰城市学习过。他利用在各地旅行时所收集到的口头传说和当时保存的历史资料,编写了《历代先知和帝王史》。这是一部以年代为线索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从创世纪一直写到公元915年,内容十分丰富。
马斯欧迪(?—957年)生于巴格达,曾到世界许多地方旅行,如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波斯、印度、锡兰、马达加斯加及中国。丰富的旅行见闻为他研究历史准备了宝贵素材。他是用记事本末体编写历史的第一位阿拉伯人,不是把事物按年代,而是围绕着朝代、帝王和民族来编排。他把收集到的资料编写成三十册的巨著,但保存到现在的只有一部摘要,称为《黄金草原及珠玑宝藏》。这是一部史地百科全书,除涉及穆斯林的内容外,还研究了印度、波斯、罗马、犹太的历史和宗教,也有不少关于中国的记载。他被誉为阿拉伯的希罗多德。
伊本·阿西尔(1160—1234年)伊本·欧麦尔岛人,主要生活在伊拉克摩苏尔,曾到过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后隐居专门从事创作,主要著作为《历史大全》。此书以塔白里编著的《历代先知和帝王史》为蓝本,节录其中的部分内容,然后加以补充而成。本书从创世纪讲起,一直写到公元1231年,内容丰富,是研究中世纪伊斯兰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伊本·赫尔东(1332—1406年)突尼斯人,曾在非斯、格拉纳达、阿尔及尔和开罗求学,成年后担任过重要的政治职务。他是中世纪伊斯兰世界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用记事本末体撰写了一部《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历史的殷鉴和原委》。全书分三编:绪论、正文和附录。绪论自成一册,又译作《历史绪言》,主要说明撰写本书的目的和方法,并对一些历史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充分反映了伊本·赫尔东的历史观和哲学观。他认为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受到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他明确提出研究历史的目的“不仅是叙述发生过的事情,而且还要加以分析和解释,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为历史学的发展作出了新贡献。正文主要介绍阿拉伯人的历史,附录主要介绍柏柏尔人的历史和作者传记。该书是后人研究伊斯兰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伊斯兰学者的历史著作,在中世纪没有被译成拉丁文,因而当时对西方史学影响不大。但到文艺复兴运动后,这些著作大部分被译成西方文字,一些史学家和哲学家从中获得裨益。
本帖最后由 自我放逐 于 2015-9-6 22:56 编辑
(九)文学
伊斯兰文学是在阿拉伯民族固有文学的基础上,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优秀文学遗产发展起来的。它是人类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伊斯兰文学是众多民族人民共同劳动的结晶,因此它丰富多彩,优美动人,许多作品流传很广,为世人所共知。
人们喜爱口头流传的、篇幅不长而又可以朗读的故事,因而散文、故事、寓言、童话和诗歌在文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但戏剧作品很少,这与伊斯兰教信仰有关。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同时也是一部出色的散文名著。《古兰经》中有许多生动的故事和寓言,常以象征性的情节或描述来表达神学或哲学概念。它一改过去传统的抒情体,语言流畅精炼,表现手法上达到极高的水平,对后来伊斯兰文学尤其是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另外,《古兰经》对阿拉伯语文其他学科的影响也很大,如语法学和修辞学就起源于对《古兰经》的研究。
“圣训”在文学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语言简练流畅,寓意深刻,虽属说教,却使人感到真切。如在号召杜绝、制止社会上的恶事丑行时写道:社会犹如在河中漂泊的一条大船,当舱里有人口渴欲凿船取水时,船上的乘客该不该制止他的行为呢?若随其所欲,势必船漏水入,导致船沉人亡。在强调伊斯兰法的尊严时,“圣训”写道:若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有偷盗行窃,我亦斩手示众,毫不留情。在鼓励行善施舍时,提出“左手施舍之物,右手闻所未闻”。后来的许多穆斯林作家、诗人都从“圣训”中吸取营养和表现手法。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历史文学名著。它以讲故事的笔法围绕国王山鲁亚尔与王后山鲁作德展开描述,内容包括寓言童话,神话传记,宫廷趣闻和民间故事,组成了中世纪伊斯兰帝国社会生活的复杂画面,揭示了统治者的宫廷生活,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及风土民情。
此书初稿由哲海什雅德(?—942年)在伊拉克完成,其基础是波斯古代故事集《海扎尔·艾弗萨纳》(一千个故事),另有若干印度故事,并从说书的民间艺人那里搜集到一些内容加以补充。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书又增加了希腊、希伯来、埃及等国的故事,特别是阿巴斯王朝哈里发拉希德宫廷逸事为其提供了不少幽默故事和爱情传奇。到16世纪马木鲁克王朝时期,本书在埃及最后定型,成为分夜讲述的故事,取名《一千零一夜》。这一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世界。
可与《一千零一夜》媲美的还有《卡里莱和的木乃》和《安泰拉传奇》。《卡里莱和的木乃》是阿巴斯王朝初期著名的寓言童话集,它源于古代印度梵文《五卷书》,后由波斯人穆格法从波斯文译本译成阿拉伯文,并增添了一些新内容。卡里莱和的木乃是书中两个狐狸的名字。该书以动物社会生活状况来比拟人类社会,劝人为善。印度哲人白德巴上谏暴君布沙林,向他提出治国安邦的建议。国王不但不听,而且将其投入监狱。后来他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借鸟兽之言抒发了许多哲理。国王觉醒后,悔恨自己的行为,接受了他的建议,还封他为大臣,从此该书的声誉大振。阿文写本译成法文后,拉封丹在写作《故事集》时从中吸取了不少资料。现在此书已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安泰拉传奇》是描写蒙昧时代的阿拉伯诗人、能征善战的骑士安泰拉扶弱抑强、追求自由、珍惜爱情的故事。该书由埃及人尤素福·伊本·易司马仪(975—?年)著。此书是根据书中主人公死后的民间传说编写而成,后又经过一些修改,于16世纪马木鲁克王朝时定型。
在此还应介绍一下著名散文作家查希兹(775—868年)和他的代表作《动物书》。查希兹原名阿拉尔·本·巴哈尔,是位黑奴的孙子。早年他在他的故乡巴士拉学习语言学,还向穆尔太齐赖派著名的教师纳萨姆学过神学,对希腊哲学和科学很感兴趣。他勇于创新,堪称当时最有天才的作家之一。他的《动物书》共七册,从题目看是讲述动物的,但它的文学价值超过了在动物学上的价值。在书中他用不太严谨的辩论文体,描述“养鸟人”与“养狗人”之间的争论,还从“圣训”、诗歌、格言、轶事,乃至《古兰经》中引用许多词句来描写各种纯种狗和劣的。他的作品饶有风趣,情节动人,犹如从阿拉伯知识宝库潺潺流出的清泉。后来不少人学习了他的写作手法。
(十)诗歌
诗歌是伊斯兰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伊斯兰教前的阿拉伯半岛,诗歌就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表达感情的工具,还时常举行赛诗会,评选优秀诗歌。当选作品被抄写下来悬挂在麦加克尔白殿,供众人欣赏,那时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魅人的作品。诗歌多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以夸耀自己,颂扬自己部族或赞美某一恩主,表达爱情,凭吊离别及讽刺敌对者为内容。伊斯兰教兴起后,诗的内容带上了强烈的宗教色彩和政治内容。但在倭马亚人统治时期,又恢复以前的某些风格,出现了大量赞扬穆斯林统治者的颂歌。在阿巴斯王朝时期,由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诗歌的主题从鼓舞士气转向歌颂女性美,又开始了抒情诗的时代。后来随着社会腐败现象的滋生,出现了抨击时弊的讽刺诗。在中世纪伊斯兰诗坛上,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诗人。
艾赫塔勒(640—708年)生于美索不达米亚北部一个基督教部落,虽然终身未皈依伊斯兰教,但自愿服务于倭马亚王朝。他以撰写赞颂诗、讽刺诗和爱情诗而著名。他描述部族的长诗和赞扬倭马亚王朝哈里发的颂诗,重现了前伊斯兰教时期诗歌的精神,题材广泛,感情充沛,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某些侧面。
艾布·努瓦斯(726—814年)阿巴斯王朝时的著名诗人,生于波斯的阿瓦士,后去巴格达,成了哈里发拉希德的好友。他写了不少赞颂诗和爱情诗,也写了对社会不满的讽刺诗,因此得罪权贵,责杖而死。他写的诗歌约有1.2万多行,选材丰富,手法新颖,文字优美。有些诗甚至描写饮酒作乐,反映了他要求打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穆太奈比(915—965年)阿巴斯王朝中期有代表性的诗人,生于伊拉克库法城。在外地求学时就显露出诗人的才能,曾因鼓动牧民暴动被捕入狱,释放后四处流浪,到过叙利亚,波斯等地,成了一名流浪诗人。他蔑视权贵,敢于讽刺和揭露统治者的虚伪和专横。他的诗题材广泛,结构严谨,语言贴切,富于哲理,被人誉为最美的诗。
穆阿里(973—1057年)生于叙利亚北部的一个小城,童年时因患天花失明。曾到安塔基亚、的里波里和巴格达学习,后在诗坛取得卓越成就,人称盲诗人。他的诗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丑行和陋习,对不公正和伪善表现出强烈不满,对宗教也采取了嘲讽和批判的态度,因而遭到社会上层及穆斯林正统派的反对。但其诗篇充满哲理,文字流畅,被誉为“哲学家诗人和诗人哲学家”。他的作品中也包含有悲观主义色彩,是他的不幸遭遇和消极反抗的思想反映。他的长诗《鲁祖朱亚特》表现了他的怀疑主义倾向。他还写了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宽恕书》。
蒲绥里(1212—1296年)生于埃及代拉斯城,系柏柏尔人。他以著名的宗教颂诗《斗篷颂》(布尔达)而闻名于世,诗中追忆了作者一次梦见穆罕默德把自己的斗篷披在他的身上,从而奇迹般地治好了他的瘫痪病,赞扬了穆罕默德的德行,表达了坚贞的信仰。颂诗词句优美,想像丰富,比喻生动,韵律和谐,风格朴素。由于内容和表现手法适于穆斯林的要求,在伊斯兰世界流传很广,多次在亚非各国出版,欧洲也早有德、英、意等国文字的译本。早在清代(1890年)就出现了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名为《天方诗经》。
伊本·宰敦(1003—1071年)生于科尔多瓦,据说出身麦加古莱氏贵族家庭,曾在政府担任过要职,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擅长写情诗,这是当时西班牙流行的一种诗歌。他的诗语言生动,比喻贴切,感情充沛,在阿拉伯西班牙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曾用向女人韦拉黛求爱的诗,描绘了宰海拉宫及花园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他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感情。他著有《诗集》(迪万)。
杰拉丁·鲁米(1227—1273年)最负盛名的神秘主义诗人。他生在伊朗的巴尔赫,从小受教于其父巴哈丁,后到巴格达、麦加、叙利亚等地旅行,最后定居在小亚细亚的科尼亚。是苏非派毛拉维教团的创始人。他的著名诗篇《两行诗》(a1-Masnawi),是一部神秘主义的史诗,有2.57万行。诗中充满苏非派哲理和丰富的想像,还包括取自《卡里莱和的木乃》的许多寓言故事,这部诗在一些神秘主义者心目中犹如《古兰经》一般神圣,受到东方学者的高度重视,后被译成多种文字。
欧麦尔·海亚姆(1048—1122年)生于尼沙浦尔,是波斯著名的四行体诗人。他所写的四行体诗构思完美,节奏明快,韵律和谐,生动感人。《四行诗集》(又译《鲁拜集》)是他的成名之作,从19世纪开始,先后被译成英、法、意和阿拉伯文。中文译本是郭沫若于1928年根据英文译本译出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