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佛处称尊 发表于 2015-8-16 19:35:43

有一种廉价的参与叫逼捐

       目前为止,天津爆炸事故仍旧有信息不明之处。但事故激发的祈福与感动不可避免的导向了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欲望。怎么做能够帮助到受事故影响的人,不同的人群分别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不知道;每一项工作需要多少资金,谁有能力来执行这些资金,依旧不知道。无论多少个不知道,都阻止不了逼捐群体又一次的盯上了富人,尤其是,像马云这样富可敌国的人怎么还没捐款。
  曾经,我们有一种捐款叫行政逼捐,往往一地行政部门发文,号召大家捐款,而企业和名人也乐得配合,将捐钱通过媒体变成秀场。到2008年汶川地震时,普通人得到了新媒体的赋权,“行政逼捐”演变成模仿主流来解构慈善,倒逼他们视为主流的企业和名人出钱。
  这样逼捐的功力相当了得,在一轮又一轮的企业捐款排行榜和名人捐款排行榜轰炸下,多少人不得不顺从舆论。而每一次逼捐的成功,都成为庶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胜利。在这场对主流成功复仇的慈善逼捐浪潮中,普通网民带着善良的愿望,以为帮助了灾民。
  逼捐的网民为自己参与公共事务的战绩笑得合不拢嘴,真正的赢家笑而不语。一家企业高调认捐亿元,顺应逼捐浪潮的广告策划随后带来更丰盈的回馈。至于网络逼捐资金的最终去向和用途,大家似乎并不关心。
  对任何一场灾难而言,有更多的民间互助永远值得期待,参与的人越多越好,捐款多多益善,捐款到位时间越快越好。但如果逼捐仅仅止于欣赏富人出血,而不关注最终的效果,其成果无疑是事倍功半。事实上,慈善更多地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事业,公众的关注点,本该落在平时的慈善机制,让他们眼中的富人们,视慈善为日常的责任,而不是刷存在感的“规定动作”。
  以帮助弱势为名而发起的逼捐,不能真正帮助到弱势群体。逼捐群体日渐成为公关公司与官办慈善的左膀右臂,如此大的笑话,还是早早散了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一种廉价的参与叫逼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