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乾部胡巧立:紮根高原織夢綠色西藏
<p>編者按:今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西藏自成立以來,創造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各族乾部群眾,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在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發展路子上闊步前進,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成就中有上千名援藏乾部們的辛勞付出、犧牲奉獻、守望擔當……在此,本網特制作援藏乾部系列勵志人物訪談,講述他們援藏的精彩故事,以紀念他們在西藏做出的貢獻,弘揚他們“捨小我,成大我”的獻身精神,宣傳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強大正能量。</p><p>“紀念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援藏乾部系列勵志人物訪談之?</p>
<p>“援藏為了啥?想為純淨的雪域高原增添一點綠色,把在北京學習、工作時積累的一些成果性的東西和經驗帶到西藏去。在這裡,我覺得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1981年出生的胡巧立,2010年作為北京市第六批援藏乾部來到了拉薩,任拉薩市林業綠化局副局長,開始了他的援藏之路。</p>
<p>2013年,因為工作需要,胡巧立作為第七批援藏乾部繼續留任。在拉薩已經工作了五年多,但是初到這裡時的挫折與艱辛,胡巧立記憶猶新。<br />
最黑的援藏乾部:為工作一切都值得</p>
<p>2010年7月,胡巧立來到高寒缺氧的西藏,頭疼、胸悶、氣短、流鼻血、失眠等嚴重高原反應讓他備受煎熬。但更讓他感到不安的,是當時拉薩落後的綠化狀況。</p>
<p>“拉薩林業資源匱乏,林業起步晚,底子薄,專業人纔不足……”而且,胡巧立發現,長期以來,拉薩園林綠化工作僅僅停留在單純造林上,“森林近自然經營”、“健康森林”、“美化彩化”等內地先進理念,幾乎沒有在這裡實施。</p>
<p>經過深入調研,胡巧立更意識到了身上的責任重大,“拉薩市的造林模式多年來一成不變,重造林輕管護。對於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來講,造林後3年的管護非常重要,否則就會導致‘年年造林不見林’的惡性循環。”一直持有植樹造林“三分造、七分管”觀念的他,決心改變現狀,“必須重視造林質量,要種一片活一片、造一片綠一片。”</p>
<p>為迎接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拉薩至貢嘎機場高速公路綠化工程項目啟動。胡巧立接受任務時,這個項目已計劃在道路兩旁引進內地樹種“雪松”。胡巧立認為,“雪松”並不適合高原水土環境,而且養護成本極高。在項目已經進入到了初步實施階段,招、投標都已經完成的情況下,胡巧立還是頂著更改規劃的壓力,堅持用當地具有藏族特色的格桑花代替雪松。</p>
<p>“從內地調運林木,一來要花費大量的成本,二來這些樹種的成活率和適應能力都明顯小於當地高原物種。”胡巧立說,“適地種樹,選取當地樹種,最大的好處就是為未來管護減輕壓力。”在胡巧立的堅持下,這條當時西藏唯一建成的高速公路,綠化效果受到了高度肯定。胡巧立總結園林建設工作方法,“不論哪個項目,必須先行,試驗成功後方可推廣,不能盲目。”</p>
<p>“我能為西藏留下點什麼?”這是援藏工作中,胡巧立經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援藏期間,他主持申請到了《拉薩市物種多樣性試驗示范項目》、《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困難立地造林試驗項目》等多個項目。其中,讓他最為驕傲的是《拉薩市中心苗圃改擴建項目》。從當初沒有資金、沒有工人、沒有技術,只有一片荒地,到如今中心苗圃每年可以生產出價值上千萬的苗木,常年為公益植樹造林提供種苗,並解決了15個長期就業崗位。這些成績背後凝聚了多少辛苦,胡巧立自己也算不清了。</p>
<p>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是胡巧立的常態。今年初,胡巧立被委以籌建拉薩林業國企的重任。他向記者透露,“籌建公司,有很多事得做,從3月20日到今天,將近五個月了,一天都沒休息過。”胡巧立說,支橕著自己的,除了家人的理解與自己心中的綠色西藏夢,還有身邊同事們的乾勁,“有時候夜間動工,得加班。記得有一次,我凌晨一點多回單位拿資料,結果看到一個藏族同事與一個漢族同事還自發在單位加班寫材料,我真的很感動。”</p>
<p>拉薩太陽輻射強烈,作為專業技術類的援藏乾部,胡巧立經常在戶外各個工地間往返,“數不清曬掉幾層皮了,每天晚上回去皮膚一沾水便疼得齜牙咧嘴。白天都在外頭跑,回到家一沾枕頭就睡著了。”原本皮膚白淨的胡巧立笑著說,“我現在應該是北京市第六、第七批援藏乾部中皮膚最黑的一個。但是工作有了成效,一切都值得。”“失職”的父親:從未參加過孩子的家長會</p>
<p>五年前,響應國家號召,滿腔熱血的胡巧立報名援藏,通過層層考核篩選,胡巧立在援藏名單上看到了自己。那個時候,他是一個有著熱忱抱負的園林人,也是一個三歲孩子的父親。</p>
<p>“家人一開始不太同意,但是後來經過反復溝通,他們支持我來。”白天在工地上忙碌,晚上因高原反應嚴重失眠。每當這個時候,胡巧立就會格外想家。他充滿了自責,“這些年,疏遠了太多親情,積攢了太多愧疚。忠孝兩難全。”胡巧立回憶,有一次半夜接到妻子的電話說孩子發高燒需要住院,聽著電話那頭妻子無助的哭聲,他既焦急又心痛。</p>
<p>來到西藏的第二年,父親去世,給了胡巧立極大的打擊。“那時候是4月份,處於造林的高峰時期,我正在工地上,突然接到家裡來電話說父親突發心髒病,走了……”胡巧立聲音哽咽,“沒能送父親最後一程,是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p>
<p>2013年7月,胡巧立3年援藏期滿。時任拉薩市林業綠化局局長的宋留柱專門前往北京與胡巧立在京單位協商,希望胡巧立繼續留任。盡管內心充滿糾結,但最後胡巧立還是選擇了留下來。</p>
<p>“考慮到援藏工作者的身體條件與家庭情況,組織一般不會支持我們留任。但是既然提出了留任的要求,一定有不得已的原因。”服從組織安排,胡巧立說,“在拉薩三年了,對這裡的人文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比較熟悉,自己負責的項目也到了關鍵時期,留下來鞏固項目成果,義不容辭。”</p>
<p>在拉薩的工作時間,從三年延長到了六年,胡巧立對於家人有了更深的愧疚與感激。“愛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在電話裡落淚,但是在很艱難的情況下,仍舊支持我的工作。”胡巧立說,家人的支持,是他在西藏安心工作的“定心丸”。初到西藏時,兒子僅有三歲多,現在已經九歲了。胡巧立感嘆,自己是一個“失職”的父親。從未參加過孩子的家長會,也未曾接送過孩子上學。“兒子已經上三年級了,每次回去,都會對我感到陌生。”胡巧立有點失落。一年僅能回家一兩次的他,雖然有50天假期,但是因為回京還得為綠化項目的各項工作忙碌奔波,他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少之又少。“只要一有空,我就和兒子膩在一起,培養感情。”胡巧立嘆了口氣,“希望兒子長大後能夠理解爸爸的選擇。”</p>
<p>投身援藏建設,有得亦有失,但胡巧立說自己並不後悔。看著西藏一步步發展變化,他表示,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青年來這裡實現人生價值。他說,“在最年輕的時候如果不能走出來,為祖國多做點貢獻,是對青春歲月的一種辜負。越是年輕,越要到最艱苦、最困難、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p>
<p>“紀念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援藏乾部系列勵志人物:</p>
<p>一、李顯輝:“沒有理想”的行動派十載青春紮根西藏</p>
<p>二、援藏醫生李敏:願青春無悔</p>
<p>三、陳賢:我在3500米高雪原普法</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