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反对普世价值违反逻辑常识
[原创]反对普世价值违反逻辑常识罗伯特卡帕
于 2015/7/28 10:05:3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有些自称左派的人,反对普世价值,说什么不存在什么普世价值。这些自称“左派”的人倒是欺师灭祖,忘了“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句话。
先不说欺师灭祖,就是他们反对普世价值,说不存在“普世价值”这种说法也是违法逻辑常识的。
反对普世价值的人,说普世价值只是“西方价值观”,我们东方有我们东方人自己的价值观。这就很奇怪:如果世界上没有普世价值,西方人有西方的价值观,东方人有东方人的价值观,而东方很大,东方有东亚西亚南亚中亚等差别很大的不同地区,那么,所谓“东方价值观”岂不也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普世价值观”。
既然连“东方价值观”都是“普世价值观”,你怎么能反对“普世价值观”的存在呢?
假如你坚持东亚人有自己的“东亚价值观”,那么,东亚也很大,有中国,日本,韩国,蒙古等国,“东亚价值观”岂不也是“普遍适用”的“普世价值观”?
而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国内也有很多不同的地区,北方与南方差别很大,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差别也很大,那么,如果存在一个中国价值观或中华价值观,这个中国或中华价值观岂不也成了“普遍适用”的“普世价值观”?
在中国南方地区,各个地区差别也很大,如果存在一个南方价值观,这“南方价值观”岂不也是“普遍适用”的价值观?
可见,说世界上不存在“普世价值观”是荒谬的,是违反基本逻辑常识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物质存在决定意识,世界上最大的物质存在是什么?就是人类自身。而人类,虽然有各个人种的差别,但人类各个人种各个民族的共性还是远远大于差别的,这已经被科学被历史所证明。
既然人类包括西方与东方的人类共性远远大于差别,那么,就一定存在着共同的意识,而且共同的意识是主要的,不同的意识是次要的,这些共同的意识就是普世价值观。即普世价值观是存在的,而且是占主导地位的,个性化的价值观是次要的,是不占主导地位的。
否认普世价值观,不仅违反逻辑常识,也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那些自称左派的人,有何面目自称“马克思主义者”?
用例外论特殊论来否定普遍性,向来是历史上最反动最落后的统治阶级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妄图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一些自称左派的“马克思主义者”反对普世价值,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更是对人民的背叛。
以前还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普世价值”,用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去反对所谓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以前不管如何,还是承认普世价值的存在的。现在倒好,竟然堕落到了否认普世价值的地步,马克思地下有知,毛地下有知,是否会气得跳出来,晚上当这些“伪马克斯主义者”睡觉时去找他们算账?
在第一次粗略地浏览了一下时,感觉枯燥乏味,读的次数多了,就会慢慢发现里面的精气真髓。从而潜移默化地加深我的感知感悟,扩大了我的视距,使我的认知提高了一个层次。本书通过有趣味性的实例,讲述了良好习惯对于个体及企业团体成败的影响。书中讲的道理通俗易懂,字里行间都带着闯劲和拼搏精神,大力宣扬个人的命运控制受自己控制。书中介绍的七个习惯,让人深思、令人回味。
第一积极主动这个词的涵义不仅仅是主动采取行动,在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主动是我们每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所必须具有的人生态度,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自己总有选择的权利。所以,要对自己时刻有一份责任感,因为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而自己并不是环境或他人的附庸。因此,成功是由那些抱有积极主动的人所取得。每一种逆境都含有等量或更大利益的收获。同时,那些似乎看是逆境的环境,其实是隐藏着诸多的良机。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着不少令自己没有重视的陋习,这些不良习惯势必会影响思维的连贯性,造成顾此失彼的结果。在工作中不要由于没有成功就不停地找借口责备他人,埋怨他人。总认为是事情找上自己,使自己无法主导或推动事情的进展。其实我们要以乐观人生态度,积极面对一切,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每一天的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分析问题所在,处理好,最重要一点就是要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习惯是生活的累积,是能够刻意造成的,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并且做的更好。在整个人生中,主动和态度都起着双重作用:你既激励别人,别人也激励你。要从工作中找到乐趣,使它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产生最佳影响效果。对于那些有积极主动的人来说,积极主动就是一切成功的起点的,
第二以终为始是首先确立在做任何计划时,先拟出愿景和目标,确定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在清晰明确目标后,才能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恒地付诸实现,才有可能获得内心最大的满足。
我们很多人在埋头苦干时,尚未发掘和明确人生的目标,未曾洞悉自己心灵深处的所欲所求,也不曾审视过自己的人生信条。只是为忙碌而忙碌着, 往往缺乏的是规划,没人去想很远,所以目标决定是很重要的。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都要经过规划和目标,其次才是实现。远期目标决定的是未来,而不是到了未来我们在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要积极努力培养自己的目标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探索,不再只是被动地、盲目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只有调动自己的主动积极性,确立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切合工作中的实际,然后全力以赴地奔向自己人生目标。
第三要事第一是一种自我管理的原则,怎样掌握好“要事第一”的管理。重点是,它要求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要分轻重缓急,无论事情迫如何切,个人与组织均要把“要事”放在第一位。如果弄不懂什么是“要事”,就难以把时间掌握好。每个人的“要事”都不一样,由价值观来决定事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部室的工作性质属繁杂琐事诸多,以前在工作期间,感觉到在工作中常常难以避免被各种琐事、杂事所纠缠。由于没有掌握高效能的自我管理的工作方法,经常被这些事弄得不能静下心来。有时候被那些看似急迫的事所蒙蔽,致使工作效率不高,其实这也与平时没有制定明确的目标有关。现在认识到工作是要有章法的,是要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的管理方法。先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自己掌握住重点并时刻把它放在第一位, 用少量时间处理的紧急、危机事件,确保效益与效率的平衡。
第四双赢思维是通过双方共赢的角度来寻求互利互惠的共同愿望,双赢思维鼓励我们解决问题时,要换位沟通,找到互惠的解决办法。双赢就必须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以豁达体谅的心态看待他人的想法及感受,是对人的品德、能力、价值的认可,这也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要求。
双赢精神无法存在于你争我夺的环境中,双赢思维是在不伤害自己还要让双方互赖的一种合作方式,而不是做损人利己之事。要学会双赢的思维,同时,也要有利人利己观念的豁达胸襟。在助人成功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工作的快乐。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及感觉,共享与他人的互惠互利和资源合作成功的喜悦。
第五知彼解己需要的是主动去了解对方,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因为“知彼解己”单方面去做是没有效果的,所以一定要拿出诚意来,坦然而谈。对方获得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与认可,进而,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流畅自然。
倾听是一门沟通的艺术。要了解对方,首先卸下心防,专注于对方所说的话,倾听及回应理解对方含义、动机及感受,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忽视对方发泄情绪,没有耐心去了解对方通过语言音调所表达出来的感受,就更谈不上了解对方,所以就不可能协作好。在有了双赢思维的基础上,人就会耐心的去倾听,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 真诚地给予回应,让对方觉得自己真正被了解。有效的倾听不仅可以获取广泛的准确信息,还有助于双方情感的积累,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解己需要勇气,欲求别人的理解,首先要培养设身处地的"换位"沟通习惯,把握自己,保持心态平和,才能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第六统合综效的精髓是以真诚了解的意图,去倾听有效的、正确的让每个人都受益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是要大家齐心协力,比自己各自奋斗能够取得更多的成果。号召大家要有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并且能够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够达到统合综效。
综合综效是以原则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和培育方式的精髓。要实现人际关系中的综合综效,首先实现个人的综合综效。要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能够正视个人认知的局限性,通过真心诚意与人交往来获得更多的信息。而统合综效的沟通,则需要每个人都敞开心扉,坦诚相待,贡献自己的想法,并接纳别人的优势,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当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有分歧的时候,那分歧的部分肯定有自己没有想到的东西,这时就需要别人的看法来拓展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尊重差异的存在,相信这些差异有助于增强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大家彼此加深沟通,集思广益的合作威力无比,有当人人都敞开胸怀,以接纳的心态尊重差异时,才能众志成城。
第七不断更新谈到的是不断更新自己、扩大视野效果。现代社会,技术与知识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着,每个人都面临不同的更新障碍,要不断更新才是维持及增加我们的能量,并协助我们整顿自己的心、身体及精神等各方面。这正是为何要不断更新的重要性。
由于每个人受限于自己的知识及经验,所以提升精神层次的方式就各自不同。我认为要全面审视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与素养,企业有借助外来的教育与培训。而自我更新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不失为继续求知的良策。在不断要求知识更新的同时,还需要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磨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科学地安排自己的运动来提高自己的身体组织和免疫能力,保持一个旺盛的斗志,才能够精神百倍地面对每天的工作、生活、学习。只有严格要求自己、磨练自己,才能具备良好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与适应能力,才能拓展自我成长空间,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财富。
细细地看完这本书后,感触很深。方知习惯多么的重要!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成败。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有能力改变不良旧习。同时发挥特长,辅助一些必要和实用的有效方法,达到最佳效果。习惯七可加强前面六个习惯,时时为自己充电,达到真正的独立与成功的互赖,要在学习这些习惯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将书中的七个习惯完美地融合到工作当中,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发扬自动自觉、互助合作的精神。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并把这次所学的内容和方法用到工作实践中。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好的习惯是一种美德,要从思想上牢固地树立,不是停留在表层。总之,拥有好的心态,面对新的事物,学好、学透书本知识是很重要的。只有每一位员工都成为高效能人士,企业才会真正成为高效能企业。
、要弄懂原作:"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2、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3、要抓住重点: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4、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千万不可有 七个习惯读后感,希望这篇文章,能对您有帮助
主动积极即接纳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将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感情或外在情况来下决议.看一本书的读后感 主动积极的人是转变的催生者,他们扬弃主动的受益者角色,不怨怼他人,发挥了人类四项奇特的天禀--自发,知己,想象力和自主意志,同时以由内而外的方式来发明转变,积极面临统统.他们选择发明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每小我私家最根本的决议. 七个习惯读后感
习惯一:积极主动 看不见的爱 读后感
如果你不向前走,谁又会推你走呢 因此,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完成小我私家愿景的原则. 主动积极是书中提及的第一条习惯,作者以为:客观条件受制于人,并不敷惧,重要的是,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并且可以对实际情况举行主动积极回应;人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为自己发明有利的时机,做一个真正"操之在我"的人.此中很有份量的一句是"有选择的自由",当代社会的重要特性是:社会的个体拥有选择的自由.每小我私家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存,潜规矩是不能妨碍他人选择的自由.接着,小我私家必需为自己的选择招致的结果负担责任.当外界呈现安慰时,积极主动的人必需可以或许凭据自己的价值果断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然后给出小我私家特征的回应.这种自由被视为"人类最终的自由",即在任何情况中,人有本领自由选择自己的态度及回应方式.这给广大没有做出选择的人提供了一线灼烁和希望. 七个习惯读后感
我们经常说:"我不小心遗忘了……, "我迟到,由于……","实在是有缘故原由的…黄州快哉亭记读后感 …"我们每天都在不绝地找借口或是抱怨,实在我们应该主动积极地发明将来,完成梦想.所以,有用能的人士为自己的行为及终身所做的选择负责;他们努力于完成有本领控制的事变,而不是主动地忧虑那些没法控制或难以控制的事变;他们经过高兴提拔效能,从而扩展本身的关怀范围和影响范围, 同时积极的心态能让你拥有"选择的自由".
头一次听到高性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曾经是四年前的事了,买了一本拜读之后,居然发明自己读不懂书的内容。四年过去了,由于种种缘故原由,事变上发展到了最低谷。盲人看读后感 七个习惯读后感人在逆境的时候看到的更多总是自己的好处,只要在摔了跟头之后才会多思索一下自己的不敷。 回头再看七个习惯,忽然多了写意会,明白了这段的事变为什么这么不顺,四年前大概是太沉迷于踏踏实实做技能了。积极主动的面临自己的人生(Proactive vs. reactive)
(相关文章: )
这篇有关于七个习惯读后感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