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乌克兰:一年之后》
转《乌克兰:一年之后》送交者: 忘了戴眼镜
乌克兰内战从2014年4月以来,已有约5500人丧生(联合国人权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相信实际死亡人数更高),约13000人受伤,520万人生活于战火之中,约100万人流离失所,其中包括至少12万儿童。但基辅在民族主义的烈火中燃烧,前线到底有多少是有组织、有指挥的正规作战,还是西乌“义勇军”在自说自话,已经说不清楚。两次明斯克停火协议都是在政府军大举发难失利、东乌武装反攻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达成的。这种权宜性的停火本来就缺乏诚意,一旦战场条件对自己有利,就把停火协议丢到脑后。这次停火会生效,但也会被破坏,只是时间问题。这种事情以前发生过,以后还会发生。
乌克兰只有到双方打疲惫了,战场上也眼看得不到东西了,这才有可能。但对于基辅方面来说,已经骑虎难下,不夺回整个东乌,合法性就受到威胁,尾大不调的“义勇军”不会让普罗申科轻易过关;对于东乌方面,保住与俄罗斯相连的地盘已经不够刺激,打通与克里米亚的陆地联系才是最大的诱惑,如果能一举推进到敖德萨,切断乌克兰的出海口,并打通与特兰斯-德奈斯特飞地的联系,那就锦上添花了。基辅方面在西方支持下,希望俄罗斯在西方经济制裁下经济崩盘,然后被迫在东乌收手,但这并没有发生。俄罗斯方面拒绝放弃东乌这块战略缓冲区和潜在的通往克里米亚的陆地通道,只要东乌的宪法地位问题(实际上就是事实独立地位)没有按照俄罗斯的心意解决,东乌的武装冲突就没有终结的日子。
这里面,美国的地位很微妙,更微妙的是,明斯克协议没有美国什么事。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世界上涉及另一曾经的超级大国的战争与和平的大事上,美国竟然没有参与明斯克协议,连摇旗呐喊都没有,此地无声胜有声。如果联系到此前奥巴马和新任国防部长卡特声称有意向乌克兰提供致命武器,就更加微妙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欧洲事务传统的搅屎棍英国也没有参加,而前南斯拉夫和利比亚危机期间,英国跳得很高。
第二次明斯克协议是默克尔和奥朗德操办的,其中默克尔是主角。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德国为主的经济援助挽救了欧洲,德国在欧洲政治事务中的发言权悄悄地增长,而传统的法国发言权淡出,英国则因为置身欧元之外而在欧洲经济事务中边缘化,政治发言权也逐渐“人微言轻”。在和平时代,枪杆子里出政权不大派得上用场,但钱袋子里出发言权可是千真万确的大实话。如果说撒切尔是铁娘子的话,默克尔可算是钢大婶,不像生铁那样粗硬,而是百炼精钢绕指柔。作为强势政治领袖,默克尔并不张扬,在原则立场上寸土不让,同时信奉“欧洲政治最优秀的传统就是妥协”。在乌克兰问题上,默克尔一直不赞成与俄罗斯强力对抗,出于政治和舆论压力而支持制裁,但默克尔很清楚不能使冲突扩大和永久化的道理。美国要是向基辅提供致命武器,就是向危险的道路上跨出一大步,这是把欧洲栓到火药桶上。
在短期内,美国只可能向基辅提供反坦克导弹、反炮兵雷达之类的轻型装备,但俄罗斯必然立刻向东乌投入更多的坦克、重炮,使得冲突极大地升级。美国装备只能达到刺激的目的,不可能实质性地改变战场态势。美国当然可以提供坦克、重炮甚至战斗机,但俄罗斯不可能坐视,不等到这些装备投入战斗,大军早就冲杀过去了,理由到时候再找不迟。基辅的“义勇军”只是乌合之众,不足为虑,但西方重装力量出现在离莫斯科只有400公里的地方,俄罗斯是不会坐以待毙的。但是美国不会走这么远,美国无意直接与俄罗斯对抗,只是要把东乌用中火炖着,用紧张局势迫使北约国家重新向美国靠拢,逆转冷战之后欧洲的离心倾向。这也符合英国利益,只有这样英国才有作为美国在欧洲代理人的活动空间。但这不符合德国和法国的利益,德国和法国并不想在欧洲政治独立问题上走回头路,因此必须立刻促成停火,堵住美国输送致命武器的路。
据说默克尔的雄心更大,试图说服普京放弃支持东乌,并以永远不让基辅加入北约作为条件。德国和法国是有一票否决权的,但口头(甚至书面)许诺已经不能说服普京,冷战结束时西方关于北约不东扩和支持苏联经济复苏的许诺基本上都打了水漂,历史证明这些许诺从来就没有打算兑现过,普京有什么理由相信现在会不一样呢?普京需要比口头更靠得住的东西,但这是默克尔和奥朗德无法提供的。相反,只有在东乌保持一定烈度的冲突,才能迫使北约投鼠忌器,不至于贸然把乌克兰纳入北约。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提供了相反的例子:俄罗斯试图通过外交压力阻止波罗的海三国倒向西方,但三国闪电式地加入了北约;相反,俄军利用南奥塞梯冲突直接入侵格鲁吉亚,反而迫使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事情功亏一篑。因此,东乌冲突即不可能无限制扩大,“打到基辅去”,也不可能一败涂地,基辅收复全部失地。默克尔未必不懂得这一点,但当务之急是斩断美国作怪的黑手,这一点她做到了,哪怕只是暂时的。
不过提高冲突烈度未必不符合基辅的利益。尽管不大可能,但要是加大军事行动力度能收复失地,这当然好;要是收复失地无望,持续激烈的内战反而给基辅提供了推迟经济政治改革的借口。基辅的难题不仅在战场上,也在经济上。乌克兰动乱的起因是濒临崩溃的经济。一年来,内战不断,乌克兰经济陷入更深的泥潭,靠西方的强力援助撑着。IMF刚批准175亿美元的紧急援助,加上其他来源,援助总额可达400亿美元。这是救命的,但亚森努克已经在抱怨,附带的条件太苛刻了。有意思的是,外国援助中包括30亿来自俄罗斯的援助。
乌克兰动乱的起因是经济。乌克兰从苏联独立出来之后,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在苏联时代,乌克兰经济在以粮食为重点的农业和以煤铁军工为主的重工业两条臂膀的支持下,属于苏联经济发达地区。苏联解体后,旧有经济体系全面瓦解。为了支持本国经济,俄罗斯开始大面积“国产化”,计划经济时代的地区分工消失了,同质竞争在地区政策倾斜下高度不利于乌克兰。比如说,安东诺夫设计局是苏联时代指定的运输机研制基地,但苏联解体后,图波列夫推出图-330方案,伊柳辛也推出新设计,试图取代已经接近瓜熟蒂落的安-70。要不是安-70已经接近研制完毕,而俄罗斯并没有研制新大运的启动基金,差一点就成功了。哈尔科夫坦克厂是苏联三大坦克厂之一,但脱离了苏联体系之后,只能做做把T-80坦克从燃气轮机动力改成柴油机动力这样的小打小闹。一般民用工业更是乏善可陈,在崇尚欧美的俄罗斯市场上举步维艰,离开俄罗斯市场更是不得其门而入。
另一方面,乌克兰人民习惯了社会主义时代的福利和高度补贴的能源(尤其是天然气)价格,对于税收这样的“资本主义东西”深恶痛绝,乌克兰政府早就债台高筑,靠借贷维持国家运转。基辅一直试图在俄罗斯和西方之间走钢丝,从两边讨好处。但在IMF为首的西方强力要求乌克兰启动实质性的经济改革的时候,亚努科维奇压错了宝,转向俄罗斯。IMF此前已经开始向乌克兰提供援助,条件是乌克兰要压缩政府开支、裁减公务员、取消能源补贴、强化税收、打击腐败。乌克兰一手笑纳IMF的援助,另一面不愿面对国内政治代价,迟迟不肯启动IMF所要求的改革。因此在乌克兰再次要求援助的时候,IMF强化了条件,试图确保乌克兰不能耍滑头。于是亚努科维奇与普京签订了140亿美元的援助协议,并得到俄罗斯保证的低价天然气供应,换取乌克兰拒绝欧盟协议,这不是加入欧盟,只是与欧盟加强经济联系,降低与欧盟的贸易壁垒。亚努科维奇是一个投机分子,他代表相对亲俄的东乌,他并不是真正要把乌克兰向东转,离重新加入新版苏联还有十万八千里,但否决欧盟协议的政治倾向性太明显,引发了乌克兰动乱,期间诸多转折,但动乱至今不绝。
且不说东乌选票问题,普罗申科是高票当选的。他的竞选口号就是要把乌克兰建设成富庶的国家,克里米亚和东乌会哭着喊着要求回到乌克兰。他是巧克力大王,身家亿万,似乎有在经济上搞好乌克兰的“天然素质”,尽管在那样的巧取豪夺时代普罗申科的第一桶金到底是怎么淘来的是一个迷。但普罗申科上台后,对于经济改革只字不提,对于武力收复东乌倒是展现了极大热情。
有意思的是,IMF不像希腊那样,要求乌克兰立刻启动经济社会改革,但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究是要落下来的。除了IMF的175亿,国际援助中包括52亿各国政府援助,其中包括欧盟的22亿,美国的20亿,还有德国、日本、加拿大、波兰和挪威的10亿。欧洲复兴银行、欧洲投资银行、世界银行等银行集团筹资40亿,另有135亿来自乌克兰国债,最终有可能增加到150亿。但IMF对政府债务有严格要求,乌克兰可能要求把2019年前到期的国债延期5年,并要求削减20%的利息,这样才能腾出更多的借债空间。据说乌克兰还有打算要求债券持有者减免高达70%的债务,这样才能使得进一步的债务偿还可持续。
这一切都危险地听起来像希腊危机2.0,自然引起德国和老欧洲的高度警惕。在所有经济发达国家中,德国在地理上最接近乌克兰。在尚未彻底结束的天然气危机中,从德国反向输送一直是一个悬而不决的选项。技术问题还在其次,谁来支付欧洲市场和俄罗斯补贴价之间的差价才是大问题。乌克兰不可能负担欧洲市场价,否则就没有这个天然气危机了。从德国反向输送,乌克兰似乎想当然地指望有德国来承担这个差价,但德国似乎并没有这个打算,而且对乌克兰这种意图保持高度警惕。这也是默克尔急于促成停火的另一个原因,只有停火(最好是和平)才能促使基辅开始经济社会改革,否则这个包袱越背越重。
但乌克兰现在背负的160亿债券中,有30亿为俄罗斯持有。这是亚努科维奇与俄罗斯达成的援助协议的一部分,俄罗斯在亚努科维奇出逃之前已经支付,后续援助在这之后停止。俄罗斯购买的债券还没有到期,但协议条件是:如果乌克兰政治经济动荡继续,俄罗斯有权要求提前支付。事实上,俄罗斯中央银行确实发出过这样的威胁。这不完全是政治威胁,在经济上也是站得住脚的,乌克兰经济确实一塌糊涂,为了保护债券投资,按协议规定要求提前支付是合理的。基辅要求莫斯科重组债务条件,当然包括削减利息、延迟支付、减免债务这些。莫斯科没有悬念地一口回绝。基辅有权回购这些债券,但这将在其他债权人中造成强烈反弹。在道理上,所有债权人享有同等权利。基辅全额回购俄罗斯债券,但要求其他债权人极大的宽待条件,甚至大幅度减免债务,这在道理上说不通。当然,从基辅的角度来说,基辅在“打你们的战争”,西方出点血、割点肉是应该的,但西方是不是这么想就不一定了。俄罗斯债券问题是基辅债务难题里的一个定时炸弹,什么时候爆炸还不可预料。
更大的定时炸弹在于IMF要求的经济社会改革。乌克兰动乱的政治原因是摆脱俄罗斯影响,经济原因是寻求西方生活水平。只要东乌问题不解决,俄罗斯的影响就不可能消除。但乌克兰依然贫困,经济复苏遥遥无期,现在要取消天然气补贴,那就意味着要冻死人。夏天会来的,但冬天也会再来。乌克兰的问题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解决的,希腊在5年紧缩之后依然没有摆脱深重的经济社会危机,这才有了齐普拉斯的“人民的胜利”,乌克兰的问题至少一样深重。强化税收、惩治腐败、削减福利、裁减公务员,这些都是直接连接在火药桶上的导火线,点燃了就不容易拔掉,但不改革也是没有出路的。问题是,广泛、深入、严苛的经济社会改革会触发第二次乌克兰动乱吗?人们在提心吊胆地关注着。
又来一个有文化的。写的真好。 但愿乌克兰人还记得当时是怎么推翻一个合法政府走向脑残的
狗熊别上当,不要忘了前车之鉴,彻底解放东屋,再坐下来谈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