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救世主 发表于 2014-4-1 15:33:03

Danny 1991 演唱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0E_Eeb-uAI

superca 发表于 2014-4-1 15:36:40

好难找到了!

从来没有救世主 发表于 2014-4-4 22:45:57

回复 2# superca


http://ido.3mt.com.cn/Article/200904/show1379750c12p1.html

??同样是「抑郁症」,陈百强却没有张国荣那样的幸运!
  
  那是一个对「抑郁症」一无所知的年代,无人给他援手,无人给他专业的指导和治疗,甚至,无人予他理解。
每隔几月就要经历一次的情绪大低潮摧毁着他的意志。
  
  「……这6年来,心情大乱每年3次,18次了,每次我都象奇迹般挣扎过来,下一回还有没有奇迹呢?」
  
  陈百强自己其实都已很清楚自己病了,试过看医生却又找不出病源,想用佛经、书籍拯救自己,却又收效甚微,可想而知他自己内心是如何焦虑和痛苦。
  
  「可能这是你们与我见面最后一次。没有哪个受苦的人,会喜欢长时间困在灰暗里,人总希望把不愉快脱离自己,今天不可以,渴望明天会有转机。」这是Danny在最后岁月里与朋友的话别,说话造句的背后,揭示了陈百强长时间由挣扎至放弃,所作的最后选择。
  
  与陈共事多年的黄柏高:「太多东西,令到他自己越来越沉默寡言。我想这些就是今天的抑郁症。就是造成他今天离开的原因。」
  
  
  
  
  
  对张国荣,知道陈百强的歌迷最羡慕的是什么吗?不是他所谓的成就和地位,而是,他死的时候人们终于认知了「抑郁症」。
  
  而陈百强却是在受「抑郁症」无名折磨整整9年后才放弃了挣扎。
  
  “替Danny不值的是,大家不了解, 会觉得他脆弱,议论他的死, 又有谁觉得他同张国荣一样, 都是有情绪病/抑郁症呢?张国荣有抑郁病一跃而下, 大家为他难过, 而Danny却被人认为他脆弱……”
  
  “其实Danny已拼命用各种方法来开解自己,已经是一种坚强和积极的表现,可世人对他的看法总是:过分追求完美,脆弱,被张压制导致抑郁……其实很不公平”
  
  “有时我会很无奈,很心痛,人们可以接受张国荣得抑郁症,谅解他;而对于Danny,却总要评价一番,批判一番,对他的事业分段解说,说他被谁谁追上,心理不平衡,不懂得长江后浪推前浪之类的,为什么要这样对他呢?”
  
  陈百强的「抑郁」真的如旁人所描绘的那样,是因张国荣的后来居上而起的么?
  
  还是来看当年事实吧。
  
  从83年起,陈百强就已经在寻求心理上的帮助,因为一直无法控制沮丧情绪,「我正在尝试学习快乐,别人眼中我是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事实上我开心时往往会将不开心的事联想,我一直怀疑自己是否患上轻微心理病……」。
  
  梅艳芳传记作者罗君左回忆,「在Disco Disco,我们必定在幽暗的角落,看见捧着酒杯的陈百强Danny,早在他离世前十年(83年),大家已经感受到他不开心。……往往,一群人在身边,不代表不寂寞。就像Danny,虽然身处于Disco,那处的嘈杂,喧哗,狂欢,都像与他无关。」
  
  83年,张国荣何在?应该仍然还在沉寂中吧,那么,丹尼的「抑郁」,与他有关么?
  
  85-86年,是对陈百强打击伤害最严重的年份,流言如恶魔般接踵而至,这种伤害更是一直持续到他离开那天,而事件的起源便是这「情绪病/抑郁症」。
  
  那时,丹尼因严重失眠、“心跳快,情绪容易紧张”到养和医院检查身体,事后明报周刊亦从医学界人士口中证实陈百强患的是「情绪病」。
  
  “可惜的是, Danny连得病都是前卫过人的, 在二十几年前, 根本没有人会将情绪困扰当作一种病来医治,更可惜的是,Danny当年也不可能想到自己精神上的苦痛只不过是染病了,就象他早年染了肝炎一样,只要有适当的治疗就会康复的。”
  
  而就是从那时开始,流言在媒体坊间传得沸沸扬扬,从世纪绝症“艾滋病”,到“精神分裂”,到“自杀”,到登峰造极时,所有报馆接到“陈百强身亡”报料电话……
  
  那是惊心动魄的7个月,一个原本就患病的人,在连串流言的摧毁下,变得更加内向自闭。而这流言的种子一经播下,在陈百强余下的生命里便如魔鬼般纠缠到终。
  
  「为什么那些人通通不放过我,要不停攻击我,不给我喘气机会呢?」深夜里的来电,让朋友领略到这大男孩所承受的压力真的不小。
  
  “人们对陈百强太过份太残忍了,连我都觉得不安,你不是在这里不会明白的。”这是一位当年经历过这风暴的张国荣的香港歌迷所言。
  
  88年,丹尼坦承,86年的恶毒传闻,把他击倒了,「我很蠢,也很脆弱,人家愈说,我愈退缩,把自己收起来。那是我所遇过最严重的践踏、诅咒。……我不懂得应付……。这件事令我坚强起来,尽管我依然不够坚强。我用了两年重建自信,那段日子真的过得很辛苦。」
  
  然而,流言的阴影伴随他一生。
  
  「你叫我怎能不介意呢,因为有人传我染上那种病,到我走在街上,行人当我怪物似的看,指指点点的,还说很多不能入耳的话。」在那个谈“艾滋”而色变的年代,陈百强所遭受的伤害是现在的人不能想象的。
  
  陈妈妈:「做一个艺人真的好惨,同男人出入被人说同性恋,同女人又说不三不四,他整天给人讲,是好不开心……。」
  
  与丹尼有过一段“豆芽梦”的翁静晶:「陈百强,的确受周遭环境所影响,毫无掩饰的性格,让谁都能看穿,他十分介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传媒以及公众对他的评价,均使他情绪大幅起落。亦因此,一小撮残忍的人总抓牢他弱点要害,施以恶作剧,狠劲地蛰针而下,令他苦不堪言。」
  
  「……外壳是成年人,内涵是小孩子,接受着***般的伤害,再以孩子的心应对,愁绪、苦闷和空虚,又怎能挥手而去?」
  
  92年,在丹尼出事前几天,曾向女作家林燕妮倾诉自己的痛苦:「……这6年来,心情大乱每年3次,18次了,每次我都象奇迹般挣扎过来,下一回还有没有奇迹呢?」
  
  6年,算算日子,正是从86年那场流言风暴开始,陈百强的「抑郁症」趋于严重。
  
  常常会在当年的各种报道访谈里看到陈百强这样的对话——
  
  「Danny,老实说,你是不是整天都想着些不开心的事,想得人也灰了……」
  「不开心?也不算怎样不开心,只是有些东西想不通,而且情绪太多波动,自己也控制不来。」
  
  「我都不想这样, 但情绪到时, 我自己也控制不到……我想过(死)……」
  
  「我最怕静,一静下来就胡思乱想,每晚热闹过后,独自返回家里,夜阑人静独添惆怅,差不多每晚我都哭一大场才可朦胧入睡。」
  
  ……
  
  其实,这已经是很明显的「抑郁症」症状。
  
  而陈百强生命的最后两三年,则已经彻底陷于「情绪」的泥沼,无法自拔。
  
  林燕妮:「……(他)每一、两个月便情绪大低潮一次……,Danny一直生活在情绪的潮涨潮退里,很辛苦。」
  
  90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张国荣于***告别了歌坛,这是诸多好事者们认为陈百强会借机一搏争取上位的一年。
  
  而事实上,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陈的经理人陈家瑛:「1990年开始,……此段时间他任何工作都不肯接,经常借酒浇愁,最吓人是有一晚收到他来电说:“我家屋企一啖香槟,食一粒安眠药呀!”(意思是:我在家里饮一口香槟,吃一粒安眠药),……朋友第一时间赶到Danny家,当时他已经昏迷了,朋友静静地将他送了去私家医院,这次总算有惊无险。他没事后,我曾经好努力去鼓励和开解他,……可惜他总有自己的一套人生观,无论我费多少唇舌,他看事物永远是灰色的……」
  
  90年,陈百强的「抑郁症」其实已经非常严重。这一年,他整整大半年都在低落的情绪里过活,在公众的视线里消隐。
  
  可惜,那是一个对「抑郁症」一无所知的年代,无人给他援手,无人给他专业的指导和治疗,甚至,无人予他理解。
  
  他曾经很喜欢倾诉,很希望有人能了解他的内心感受,情急时还曾写下「你们如何能明白我?……」
  
  小美:「在我认识他那些岁月,他很容易空虚和失落,很喜欢倾诉,但知音者却好像不是太多。」
  
  友人给他的回应更多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已经很幸福了……」、「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Danny,你太聪明,你是你自己最大的敌人!」……
  
  如果,当年他的好友中有一位是专业的心理医师,如果,人们能早一点认知「抑郁症」这种疾病,或许后来的悲剧不会发生。
  
  可惜的是,没人明瞭这是一个病人在无助求援。一次次的失望,终于,他放弃了倾诉。
  
  黄柏高:「后期Danny的个性起了很明显的改变,开始很孤立自己。」
  
  「他解不开自己的心结,什么都喜欢放在心里,结果变得自闭,壮志消沉。」      
  
  陈百强自己其实都已很清楚自己病了,在情绪正常的时候,他仍然做着努力,试过看医生却又找不出病源,想用佛经、书籍拯救自己,却又收效甚微,可想而知他自己内心是如何焦虑和痛苦。
  
  华星宣传总监Jealousy在回忆录中有段记叙——
  
  「有一段时间,Danny感觉健康不佳,朋友介绍他到铜锣湾一位姓董中医求诊,结果医师诊断Danny的脉象正常,找不到有什么问题,Danny半信半疑,经医生一再证实才肯接受自己『身体健康』的事实。」
  
  「既然寻常的治疗找不到病源,Danny想也许心灵疗法会有效用,于是他找了一位大师,主动提出想听听佛经,清静一下心灵,大师给了他一些念佛经的录音带,认为多听佛经有助他解开顽固的思绪。」
  
  李美凤:「我记得我和他去上海那时,他的人比我想象中开朗很多。虽然看到很多报章都说他很忧郁,甚至有点自杀倾向,但在那时,我的感觉就是很为他开心。……他自己很懂得开解自己,他又看很多书,我也觉得挺奇怪的。那些书是关于自己怎样开解自己,怎样乐观面对人生。……」
  
  “我觉得Danny并不是个脆弱的人,因为我知道Danny已经用尽不同方法去努力开解自己。只可惜当年他身边人和Danny他自己都没意识到这是一种什么病和它对一个人的影响可以有多严重。每次当我看回《不死青春传奇》内的一段文字,我不期然就感到非常心痛与无奈:「最令我惋惜的是几本佛学书藉,丹尼在书内用红笔画起一些段落和阐述善恶理念之字句,深信在很长日子,陈百强一直寻找生命之光,而呼求无援。」是的,Danny一直努力地向大家呼求,但到最终都仍然得不到援助。”
  
  黄柏高:「太多东西,令到他自己越来越沉默寡言。我想这些就是今天的抑郁症。就是造成他今天离开的原因。」
  
  在陈百强离世多年以后,在张国荣让所有人深刻认知了「抑郁症」以后,终于对当年的陈百强有了些许理解的声音。
  
  专栏作家黄擎天:「当年“情绪病”这个名词犹未普及,说不定他(陈百强)患上此症而不自知,未及寻求专业治疗。……」
  
  生命最后的岁月里,陈百强孤独地对抗着病魔的啃噬,每隔几月就要经历一次的情绪大低潮摧毁着他的意志。
  
  陈妈妈:「丹尼生前最叫我们担心的,是他不开心的日子。当他低潮时,整天说『阿妈,我本来对世界无留恋,但不舍得你』。我好惊,他捉住我手讲,『妈咪,其实我感觉做人好辛苦。』……他不想留在这个世界。」
  
  出事前的两三个星期,Danny入夜后常出现在中环一家DISCO,神情落寞,他与友人共聚晚餐时,竟无端在饭桌上哭了起来。在朋友的逗哄下,情绪才稍微平伏。
  
  「可能这是你们与我见面最后一次。没有哪个受苦的人,会喜欢长时间困在灰暗里,人总希望把不愉快脱离自己,今天不可以,渴望明天会有转机。」这是Danny在最后岁月里与朋友的话别,说话造句的背后,揭示了陈百强长时间由挣扎至放弃,所作的最后选择。
  
  “Danny不是一个脆弱的人,试想想被这个病折磨了这么长一段时间,心里痛苦有谁知?可能一早就去了, 而他捱了这么多年,也辛苦了这么多年,真的不容易。当时的人谁会知‘情绪’会变成病呢?如果没有适当的治疗,又自己捱了这么多年,可想像是多么痛苦的事。”
  
  Jealousy:「事隔多年,至今回想仍会有点自责,后悔Danny在生时,没有好好的跟他说说话,后悔在他需要时,没有主动去关心他。」
  
  「Danny实在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愿意跟人分享他的一切,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朋友,基本上,Danny是一名爱和平的大使,他的内心世界只有『爱』,并没有『恨』,可惜后悔已来得太迟。」
  
  是的,已来得太迟,在人们终于明瞭「抑郁症」为何时,Danny已经永远离开了……
http://idoimg.3mt.com.cn/Article/upload/200904/090405015318110.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Danny 1991 演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