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菜谱”八问 (1)
《人民网》登载了龙剑宇的《毛泽东菜谱和真实食谱全揭秘》(该文在凤凰网发表时,名为《秘书谈毛泽东1961年吃西餐:我的估计: 不会的》,以下简称“龙文”)一文,是从作者在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家居》一书中摘取的。读后不禁哑然失笑。该文错讹满篇,且有些错误系有意为之,不容不辩,限于篇幅,择其要者提8个问题。一问:验证毛泽东的菜谱,需要蒙哥马利助阵吗?
“龙文”说:有人对毛泽东的饮食起居提出质疑,网络上流传着一篇关于毛泽东饮食的帖子,题为《毛主席的菜单,不服不行!》,特别提及1961年4月26日工作人员会同厨师定制的一份西餐菜谱:“有牛羊肉菜十多种,西餐汤十六七种,其他种种更是名目繁多”,对于这一说法,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工作人员认真查对该馆保存的毛泽东遗物,从毛泽东的食谱、菜谱及其相关记载出发,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得出了与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相当的结论:毛泽东是“凡人时代最不平凡的人”。
韶山纪念馆是保存毛泽东遗物档案的单位。多年来,该馆相关档案从未向学术界开放,只是在其工作人员编书、写文章时,或在一些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下利用过这批档案资料。龙先生说这次该馆工作人员对毛的菜谱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依然是自说自话。既然学术界绝大多数人仍然无法看到这些菜谱,不能对其日常饮食生活做全面考察,如何验证纪念馆工作人员的结论是正确的,如何相信这一结论?
纪念馆的办法是拉一位“洋大人”——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为自己的结论助阵。这显然是学术上“不自信”的表现。蒙氏曾两次访问中国,都受到毛、周等人的盛情款待。第一次是1960年5月,受周恩来、陈毅邀请访问。在宴请蒙哥马利时,周总理、陈毅邀请杜聿明作陪,后经广州、深圳取道香港回国;第二次是1961年9月,参观了包头、延安、西安、三门峡、洛阳、郑州、武汉等地,毛泽东于23日和24日两日在武汉两次见了他。但他与毛泽东共餐只有9月23日一次,该餐共有6道凉菜、4道热菜。其中那道凉菜“奶酪虾卷”是程汝明厨师用渤海湾特供大虾做的。吃完晚餐后,蒙哥马利摸着肚子对毛泽东说:主席,您的饭菜太可口了,我很久没吃那么好吃的饭菜了,尤其是那道“奶酪虾卷”(《“御厨”忆往事:红烧肉就是毛主席的补品》)。接待蒙氏是什么时候?正是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在广大农村因饥饿死亡数以千万计的年代。即使是主、副食品供应受到重点保障的城镇居民,也是多日不知肉味。1961年北京居民从1月份起每人发肉票2张,每张供肉0.2斤;春节另发肉票1张,供肉0.2斤。从4月起用熟肉、鸡、鸭、鱼罐头顶替肉供应。从 6 月至年底对居民暂停猪肉供应。年人均消费仅0.85公斤(北京《副食品商业志》第一篇?第一章?第三节)。靠“特供”吃得比在本国还要好的蒙氏,说主人几句好话是人之常情,这也是毛、周接连两次请他访华的目的所在。问题是自以为精明的蒙哥马利在中国考察时上过“当”,声誉并不好。1961年,毛泽东在接待来访的法国社会党领袖(后来的法国总统)密特朗时,针对西方世界有关中国发生大饥荒的传言说,“我再重复说一遍,中国没有饥荒。”(周宇新《1961年,毛对来访者说:中国没有饥荒》)同年访华的蒙哥马利为了验证中国有没有饥馑,访问延安时特地起了个大早,散步到自由市场,同那些卖镰刀蔬菜的人广泛交谈,而后又走进了路边的男子公共浴室,审视着浴池里的一个个裸体。陪同人员大为惊讶,不明白这位元帅为什么对公共浴池感兴趣。从浴室出来后,蒙哥马利说:“这里的人肌肉都很好,丝毫看不出饥饿的现象。”(史诚《蒙哥马利元帅两次访华 毛泽东用英语问好》,《环球时报》2008年11月21日)。蒙氏这次实地调查以及“不存在饥饿”的判断,已被证明是个历史大笑话。韶山纪念馆拉谁来助阵不好,非要选这位信奉“瞎子摸象”原则的“二战英雄”?把毛泽东的食谱、菜谱拿出来让学术界研究,远比在餐桌前撑得走不动路的“洋大人”的屁话更令人信服。
二问:毛泽东的食谱随意简单,能反映出他“一直以来的平民化价值取向和日常生活的俭朴、自律”吗?
“龙文”在介绍毛泽东的菜谱和食谱时说:这些菜谱和食谱基本保存完整,均由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手写,记录了毛泽东每日的饮食情况及菜色安排,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记录这些食谱和菜谱所用的纸张非常随意,有零散的一张一张的,有几张纸粘在一起的,有缺少封皮的笔记本,也有8开或16开的白纸,边上用粗白线装订而成,或者干脆就用信纸对折裁成两半,然后用硬纸板夹起来。此外,它们的纸质材质不一,字迹也较为潦草、凌乱,用笔各不相同,有铅笔、圆珠笔、钢笔,笔迹颜色也是红黑蓝交杂使用,从记录方式和使用的材料看,并没有因为是毛泽东的菜谱和食谱而显得郑重其事。一位大国首脑的食谱如此随意简单,反映出毛泽东一直以来的平民化价值取向和日常生活的俭朴、自律。
在毛泽东时代,为个人建立食谱制度,不要说平民百姓,就连地位仅次于毛的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其他领导人也没有做到。这个全国唯一的个人食谱制度本身就是不“平民化”的产物。与毛泽东食谱打交道的人,主要是管理员、厨师和卫士们。卫士周福明说:“主席每顿饭都有食谱。食谱是厨师和管理员提前一天写下来的,再拿给我们卫士看,最后商定。”卫士参与食谱制定,主要是毛泽东“临近睡觉前的那顿饭,必须由卫士陪着吃”,吃饭时也观察毛泽东“这顿饭吃的怎么样,饭菜是否可口,把观察了解的情况与厨师通通气”(《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66、第73页)。菜谱制定后,一式两份,一份保存下来,另一份由厨师带至厨房具体执行。程汝明厨师说:“每次做饭之前,我要写一份菜单上报,批准之后我再抄一份带到厨房,等饭做完了,我就得把手里的菜单解决掉。”因为中央办公厅有纪律,“如果重要领导的饮食习惯被敌对势力掌握,那么他们就可能根据这些信息预测领导人的健康变化情况,然后选择领导身体状况不佳的时候向中国发难”(《毛泽东的掌勺厨师回忆:菜单用完就销毁》)。毛泽东身边的管理员、厨师和卫士文化水平都不高,食谱字迹潦草、凌乱无可厚非。况且这些食谱只供有关人员工作时使用,并不呈送毛本人过目,自然没必要搞那么正规。工作人员使用的食谱用纸随意、字迹潦草与否与毛泽东本人“日常生活的俭朴、自律”扯得上一毛钱关系吗,龙先生这种“上纲上线”式的阿谀奉承也太过分了吧?
三问:1961年4月26日的西餐菜谱是干什么用的?
“龙文”说:被人指责甚多、现存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1961年4月26日的一本西餐菜品清单,实属“菜谱”的范畴,而非毛泽东实际享用过的“食谱”。稍有常识的人,看过这本菜谱,都能断定,这本菜谱甚至根本就不是专为毛泽东准备的,而极有可能是为在中南海或中南海之外举行较大规模、宴请对象多为西方客人的宴会时准备的“菜谱”,而绝非毛泽东某天实际“享用”过的食谱,因为任何一个人在一天之内都不可能吃下那么多西餐菜!至于这本菜谱封面上留下的日期,不过是厨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制作这本菜谱的时间而已。
“龙文”说“这本菜谱甚至根本就不是专为毛泽东准备的,而极有可能是为在中南海或中南海之外举行较大规模、宴请对象多为西方客人的宴会时准备的‘菜谱’”,错的离谱。
一、中南海为中国领导人聚居之地,外国人在这里出入是件很敏感的事儿。1950年代,两位负责检验领导人饮食的苏联人住进中南海,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毛泽东1950—1960年代见外宾,大多是在人民大会堂或在外地的住所。晚年即使在中南海游泳池住所见外宾,却也未在这里大规模宴请过外宾。笔者尚未查到毛泽东何时在中南海举行了“较大规模、宴请对象多为西方客人的宴会”,望告知。
二、即使是“宴请对象多为西方客人的宴会”,上的菜也不会全是西餐。笔者曾在《毛泽东与毛家“小灶”》一文中介绍过有关“国宴”的情况:“1950年代初,毛泽东曾批评国宴大讲排场,吃掉的还没有扔掉的多,白白浪费了国家的金钱和物资。他认为宴会规格太高,千篇一律都上燕窝鱼翅那些名贵的菜,花钱很多,又不实惠。有些外国人根本不吃这些东西。‘我们请外国人,有四菜一汤就可以了。另外,宴会时间长了我也陪不起……’。其实除了上述理由外,也有不愿意摆上桌面的原因——他对国宴菜肴不感兴趣。当时主管外交的周恩来生于淮扬之地,祖上为官宦世家,喜欢颇为讲究的淮扬菜,在国宴菜体现他的个人偏好也无可厚非,况且大多数外国人对辛辣口味的中国菜肴也敬而远之。所以国宴菜就形成以精致的淮扬菜为基础再整合各地菜系而成,荤素搭配,以清淡为要的基调。”可见在招待外宾的国宴上,中国特色菜肴一直唱主角。有关部门有自己的常备菜谱,根本没有必要为了招待“宴请对象多为西方客人的宴会”专门去制定一套西餐菜谱。
“龙文”为了证明自己招待“宴请对象多为西方客人的宴会”使用西餐菜谱的说法正确,特地列出了1961年在武汉宴请蒙哥马利的菜谱——“毛泽东1961年9月在武汉东湖甲舍宴请蒙哥马利元帅,当时的菜单就是:‘四干果、四鲜果、四凉菜、面包、奶油豆蓉汤、铁板扒鳜鱼、元帅虾、什锦炒饭、奶油克斯、水果拼盘、饮料。’”单从这张菜谱看,确实除了铁板扒鳜鱼、什锦炒饭外,其他都是西餐。可一对照资料,便暴露出龙先生做学问的恶劣态度——只选对自己有利的资料,删除不符合自己需要的内容。让笔者来说明这个菜谱的真相吧:6道凉菜——花篮红鱼籽(由鸽蛋和鱼籽做成)、酿鸽子(鸽子去骨,放肉馅、虾泥、蟹泥等)、奶酪虾卷(生菜垫底,虾煮后去皮、籽,浇上汁)、烤猪排、麻辣牛肉、什锦色拉;4道热菜——烫片鸭子、铁板扒桂鱼、牛肉扒、炒豆苗(《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13页)。其中酿鸽子、烫片鸭子、麻辣牛肉、铁板扒桂鱼、炒豆苗都是典型的中国菜,奶酪虾卷(即“龙文”中的元帅虾)则是毛家“小灶”厨师程汝明的即兴之作。只是除了铁板扒桂鱼,龙先生有意把其他中国菜都删了,不让读者知道。
三、说“这本菜谱甚至根本就不是专为毛泽东准备的”,这种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与毛泽东无关的东西,为什么长了腿,跑到毛家来了?
在笔者看来,这本菜谱恰恰与毛泽东大有关系。一是其制定时间为1961年4月26日。这是什么时候?是1960年9月底或10月初毛泽东宣布“不吃肉”后近7个月之际。目前所有说毛泽东“三年困难时期”不吃肉的资料都说他有“7个月”不吃肉,算来时间正好与菜谱拟定时间相符。二是一向不太喜欢吃西餐的毛泽东从1960年代初开始喜欢上了西餐。据《毛泽东生活档案》一书介绍:“毛泽东60年代对西餐感兴趣,但他很少正正经经吃上一顿纯正的‘西餐’。在毛泽东看来,无论是口味,还是营养,中国菜都远超西方菜。当然西菜中也有不少极品,有不少值得中菜借鉴学习的地方。然而,如果让他每日吃西餐,他就会不愿意。因此,毛泽东吃西菜时一般都会与中菜合在一起吃,即是说,他每日的饮食还是以中菜为主,其中也夹杂着几个西菜,或是西菜肉类,或是西菜汤类”(第702页)。1961年9月,他宴请蒙哥马利时上的烤猪排就西菜。1962年,有一次他吃咖喱牛肉时,趁兴把赫鲁晓夫搞的改革称为“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毛泽东健康饮食生活》,第80页)。毛泽东喜欢吃西餐总要事出有因吧,其中的“因”正与这份菜谱有关。笔者在前面说过,1961年4月,北京猪肉供应十分紧张,不得不以罐头等顶替鲜肉供应。两个月后对普通居民已停止供应。毛家“小灶”的工作人员正是为了应对猪肉供应的紧张局势,拟制了这份以牛羊肉为主要食材的西餐菜谱,毛泽东喜欢吃西餐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四问:由不在现场的秘书高智做证“毛泽东不吃西餐”,可靠吗?
“龙文”说:“2010年6月10日,韶山纪念馆邀请到毛泽东的秘书高智(1952年到1962年4月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卫士张木奇,畅谈毛泽东的日常生活起居,高智回答毛泽东“吃西餐”的事说:“这个没有听说过,按照我的估计,不会的!主席吃饭很简单,就几个小碟……毛主席一辈子心里想的就是人民,现在有人说毛主席这错了那错了,我还不完全接受,这个要时间检验!”
龙先生拉高智来替他证明毛泽东不吃西餐,就像拉蒙哥马利来证明“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不存在饥饿一样不靠谱。高智确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但在1961年初,吃过1960年毛泽东生日餐的高智已经奉派下乡,时间长达一年多,回京后即被分配他处工作。毛泽东不喜欢吃西餐,他是知道的。但毛泽东喜欢吃西餐时,他已经离开了。靠这样一个并不在现场的人去“估计”毛泽东会不会吃西餐有什么说服力?龙先生这样做法是不是很荒唐?(待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