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不公投話當年
悔不公投話當年日前,戴卓爾夫人基金會再次解密有關中英對香港前途談判的文件,除了披露鄧小平的強硬態度之外,另一個討論焦點落在有指「香港華人代表不敢向北京表明港人的真實意願」,矛頭直指支持民主回歸的一派,再次引發對「香港現況淪落的元凶」的批評。
對應這篇解密文件的時間翻查歷史,1983年5月由李鵬飛、李柱銘、張鑑泉、周梁淑怡等共十二人組成「青年才俊團」,由當時新華社社長許家屯安排訪問北京。在李鵬飛的個人回憶錄《風雨三十年》有記述這次訪問行程,並載述着「中共建國以來的文爭武鬥,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塗炭生靈,加上共產黨給外界的印象,生活在自由世界的我們哪個不怕!說句老實話,我們上京的十二人,個個都打算97年之前走人(移民)」,誰是戴卓爾夫人所指的「香港華人代表」呼之欲出。但在回憶錄也提到「我們這一團人都已經有默契,就是建議北京不要收回香港,要收就只收回主權,治權就給懂得管治香港的英國」,清楚見到人稱「飛哥」等社會領袖當時的主張。
就這段歷史,可以發現三十年前香港一方面受到「認中關社」氛圍衍生出反殖和「支持民主回歸」的呼聲,同時又因中共的惡迹對前途感到憂慮,市民會普遍渴望英國繼續管治,社會氣氛非常矛盾。飛哥等人提出的「主權換治權」算是一個權宜之計,仔細拆解會發現是參照君主立憲制所演變出來的做法,算是一種有論述基礎、可實踐的創新理念。這構思當然被鄧小平所拒絕,同時受到香港「民主回歸派」批評是崇英、不顧民族大義所為。在1983年創立論政團體「匯點」、現任運房局局長張炳良在1996年就曾撰文《香港民主派的民族主義》指出「當建制人士在爭取英國向中國『以主權換治權』的時候﹐民主派人士就以立定志向﹐堅持在回歸祖國的基礎上爭取政治和社會改革」。解密文件披露鄧小平不認為「香港的繁榮是要靠與英國的關係去維繫」,意即後來有所謂「英國人能辦到中國人同樣可以做到」的說法,這既反映中共愛面子的特性,又與民主回歸派背後理念是希望從香港開始使中國強大的思維不謀而合;由此可見中英談判過程香港和英國處於劣勢的因由所在。
解密文件另指出,英國政府是有考慮過予香港進行主權公投,惟擔心被中方利用。戴卓爾夫人這個思量可謂與第22任港督葛量洪終止「楊慕琦計劃」的擔憂同出一轍,或可理解為一項保護香港的所為。一方面,1982年一項民意調查顯示逾八成市民希望繼續由英國管治,英國政府可能是過度顧慮;另一方面,參照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自1959年上台就開始推動主權公投並做足準備,支持民主回歸的社會領袖不做好準備甚至有「騎劫」公投的意圖,可能是最大的隱憂。無論如何,香港未有進行公投,當時的香港社會領袖尤其是民主回歸論支持者的責任實在難以推諉。
港人面對眼前一個淪落了的香港,看着解密文件和各種歷史資料百感交集,甚至感到憤怒,或追悔當年為何不作表態以推動公投,這些感受都可以理解。但如今亂局是不容港人再有行差踏錯,更重要的是要摒棄昔日對政事不聞不問的過客心態,因為當年的「大錯」也可說是由此而來,市民不要重蹈覆轍了。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
■戴卓爾夫人基金會再次解密,指中英談判期間香港華人代表不敢向北京表明港人真實意願。資料圖片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nEgq65QxV8w/UhU0Bcb0UTI/AAAAAAAAjQg/KIyKxZGyVC8/w452-h340/1578106.jpg 本帖最后由 遥望王师又一年 于 2013-8-21 21:31 编辑
还是多致力于解决香港的现有问题为好,历史问题有必要搞清楚以便吸取教训、获得宝贵经验,但不要折腾历史。
历史都是既成事实的东西,谁都改变不了了;与其折腾谁是谁非则不如搞清、搞正确哪儿对了、为啥是对的、当时怎么想怎么做的、哪儿错了、为啥是错的、当时怎么想怎么做的,等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