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永远是“硬道理”
凝聚力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利润永远是“硬道理”
直销只是戴尔的皮毛
一提到戴尔,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这家公司的直销模式。有人将其总结为“沃尔玛+联邦快递”,并断言这就是戴尔的灵魂。然而,如果一个公司在技术上碌碌无为,光靠直销就在信奉“技术至上”的信息产业独领风骚,显然行不通。记者在戴尔总部采访戴尔本人时,曾当面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对此,戴尔说:“直销本身并不难,许多同行十多年前就在模仿戴尔模式,但迄今为止,成功的只有戴尔一家。”
戴尔的回答充满自信。他知道,照搬直销模式,只是摸到了戴尔成功的皮毛。正如美林公司技术分析师斯蒂芬·米卢诺威奇所说:“戴尔模式就好比是乔丹的篮球绝活,你看到了,你理解了,但你就是学不会。”
自我批评增强凝聚力
戴尔认为,企业的凝聚力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2001年秋季,戴尔也曾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当时,尽管戴尔预感到信息产业的复苏时刻越来越近,但公司员工却十分悲观,不少人甚至为戴尔缺乏感情色彩的管理方式感到郁闷。公司内部的民意测验显示:如果有更好的机会,一半以上的员工将立即“跳槽”。
如果是其他公司,高层主管可能会对员工的不满视而不见,但戴尔却立即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找来高级主管们开会,开门见山地作“自我批评”,承认自己的性格比较孤僻,因而在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上出现了障碍。一位当时在场的主管回忆称,所有的高级主管都对戴尔的举动感到“震惊”,因为他毕竟是个身价百亿的业界巨人,竟然甘于对下属说“对不起”,说明他是个坦诚的上司。会议之后,戴尔要求将他发言的录像带送到每个员工手中。打那以后,公司的凝聚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
只有更好才能无往不胜
戴尔公司的企业文化带有强烈的执行色彩。2003财政年度,戴尔公司创下了354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公司高层立即宣布要在2006年突破600亿美元,并定下了增幅要3倍于市场平均增长率的目标。在外人看来,戴尔的梦想过于宏大,但对于戴尔来说,这种对于业绩的向往,以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自我勉励,才是戴尔无往而不胜的秘诀。
有例为证:两年以前,戴尔服务器的销量增长了16%,比其他公司的增幅大得多,但该部门主管格罗夫斯非但没得到奖赏,反被降了职———理由非常简单,不是他做得不好,而是他应该做得更好。戴尔还曾要求员工在完成指标后的庆贺时间不超过5秒,在随后的5小时里,每人都应该思考下一步如何做得更好。
人们还注意到,戴尔从来就对下属的书面报告不屑一顾,因为他知道,报告可以将好的一面吹得天花乱坠,对不好的一面却只字不提。戴尔的所有主管都明白要糊弄老板绝非上策,因为他“永远和你知道得一样多”。当他坐在办公桌前,可以从电脑屏幕上看到全球各家分公司的销售报表在同步更新,知道所有分公司运作的进程。
有人说,尽管这种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的“量化关系”显得缺乏人情,但却是戴尔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戴尔也会通过独特的方式向下属表达自己的感情。戴尔亚洲区一位主管当年去马来西亚设厂时,戴尔送了他一双穿过多年的跑鞋,并且告诉他:“这只是马拉松比赛的开始。”这位主管至今仍珍藏着那双跑鞋,每当遇到困难,他就会想起戴尔的嘱托。
产品推出第一天就要赚钱
或许正是在这种近乎残酷的要求下,戴尔公司才得以在群雄纷争的信息产业屹立不倒。资料显示,戴尔的股东回报率高达40%,每位员工年均创利超过100万美元,将IBM、沃尔玛以及通用电气等业界航母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在戴尔,利润永远是“硬道理”。戴尔毫不隐讳地说,他希望每个员工都能想到如何将手中的一分硬币变成两毛五分钱。和其他信息产业的老板不同,戴尔总是期待自己的产品能够在推出之后的第一天就能赚钱。1999年,戴尔欧洲公司销售增长势头惊人,但盈利却不如预期,戴尔立即将欧洲区主管炒了鱿鱼,因为“成本还没有降低到可以接受的地步”。戴尔的竞争优势在于价格,而要在低价竞争的策略下获得盈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削减成本。戴尔公司的新任首席执行官凯文·罗林斯称:“在其他公司,如果你发明了一个新产品,你就会被当成英雄。而在戴尔公司,你要想成为英雄,就先得学会如何为公司省钱。”
戴尔至今仍不能忘记自己20年前挨家挨户推销电脑的情景。他当时的梦想就是和IBM这样的业界巨头平起平坐,如今,他的身价已达到170亿美元,员工总数超过4万人。但这位当年被认为不自量力的“神奇小子”,没有丝毫的懈怠,当被问及目前的感觉和20年前有何不同时,戴尔坦言:“我认为自己仍是一个挑战者,仍需要不断地进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