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汉灿烂 发表于 2013-5-22 10:05:58

摄影爱好者江青 (转)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1305/35/669335_13684314631771.jpg


《凤凰周刊》2011年6期《凤凰周刊》 李明三[内容摘要]:江青对摄影的爱好在当时尽人皆知。在紧张激烈的高层权力斗争中,江青还面对着疾病带来的恐惧及煎熬,只有摄影能让她得到慰藉。“如果抛开性格不谈,就论她的摄影技术,还算不错的。”多年后,杜修贤在回忆作品《中南海摄影师亲历:江青的红都女皇梦》中,这样评价江青的摄影才艺。
江青对摄影的爱好尽人皆知。“文革”中,林彪夫人叶群曾夸她:“江青同志既是个政治家,又是个艺术家,她拍的照片,人物多漂亮,所有的层次都有了,呼之欲出啊!”
“她摄影技术相当不错,喜欢用侧逆光。”江青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有一段时间,她迷上了拍花卉,经常4点钟就爬起来拍牡丹,摆弄好器材,有时还在花上洒点水,就等太阳出来的一霎那,拍出那种晶莹剔透的效果。
1972年,美国学者维特克采访江青,江青送给她一些以山水和花卉为主题的艺术照片,里面就有她自己栽种的三株牡丹。她还让维特克猜,拍照时用的是自然光还是人工照明。
江青经常自我陶醉于这些能骗过专业摄影师的小技法。1971年7、8月合刊《解放军画报》曾以大海、峻岭的署名发表了一些江青的摄影作品,其中一幅《月夜哨兵》,外人还以为是江青深入部队生活的杰作,其实是她用高度感光胶卷拍摄住处的警卫。
中南海摄影师杜修贤见过江青很多摄影作品,称她拍摄手法很巧妙。有一次,周恩来和邓颖超取出一张总理坐着的照片给杜修贤看,说这是江青照的,问他照得怎么样?这是杜修贤第一次见江青的摄影作品,觉得用光很不错,追求线条纵横交错的立体感觉和深邃透视的意境。总理夫妇也有同感。
“如果抛开性格不谈,就论她的摄影技术,还算不错的。”多年后,杜修贤在回忆作品《中南海摄影师亲历:江青的红都女皇梦》中,这样评价江青的摄影才艺。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1305/35/669335_13684316116833.jpg


为疗病迷上摄影
江青学摄影始于1962年。整个50年代,江青一直为疾病所折磨,多次到苏联治病,还做了子宫癌手术,有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是在病榻上度过的。这使得她本来就任性的个性更加乖戾、暴躁。
世界上最孤寂的人,就是伟大人物的妻子。作为女人,这时候的江青非常需要丈夫的呵护,但身为第一夫人,她个人的情感需要又必须让位于国家政治生活,只能独自沉浸在更年期的心烦意乱中。
为了调剂生活,摄影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了江青的精神世界。1959年和1961年两次庐山会议,江青都上了山。她游离于高层紧张激烈的权力斗争之外,沉溺在庐山优美的自然景色中,对风光摄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江青这时还需要身边的摄影记者帮她选景、对焦距,她只是按动快门。她拍的庐山风景,因为毛泽东的著名诗词《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而声名大噪。这个意外的成功让江青充满了激情,对摄影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兴趣。

星汉灿烂 发表于 2013-5-22 10:07:02



庐山归来,江青开始拜师学艺,决定请在摄影界享有盛名的石少华当她的摄影老师。石少华时任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对江青乖僻的个性早有耳闻,以工作太忙为由,婉言谢绝了江青的邀请。
后来还是毛泽东出面,将石少华请到了菊香书屋。“石少华同志,看在我的面子上,你就收她做学生吧!”毛泽东对亲属子女要求很严,很少给她们提特殊要求,这次他态度很诚恳。“江青同志她身体不好,有病,不能从事紧张的工作,你就收她,一可以调剂调剂她的生活,二也能学习一点东西。”
看得出来,毛泽东支持江青学摄影,主要还是为了江青的身体考虑。如果能有一样业余爱好作为她的精神寄托,可以分散疾病引起的恐惧和紧张。
初学摄影,石少华给她的第一个科目是深入生活,多拍有人的场景。江青很认真地接受了老师的建议,经常到天安门广场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她还觉得北京太小,希望到各处拍拍。这可给身边的警卫人员出了难题。在中央办公厅领导的授意下,石少华调整了江青的拍摄主题,让她多拍花草鱼虫、树木庭院等静物风景,重点掌握画面的层次感,注意曝光准确,取景角度新颖。江青机要秘书杨银禄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北戴河为了拍海上日出,江青经常三四点钟就出来选好位置,还要等有霞光时才拍,如果当天有点云雾,她会收拾起器材,很扫兴地离去。
这些题材后来成为江青摄影作品的主要内容。她喜欢拍风光、静物、日出、日落,还有湖面月亮的倒影。1964年国庆节的夜晚,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看节日焰火时,她还向时为总理摄影记者的杜修贤虚心求教,如何才能拍摄出焰火的最好效果。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1305/35/669335_13684315677631.jpg自称是半个摄影专家
1972年维特克来访时,江青在摄影方面已经小有成就了。据江青说,她近几年拍的照片“有一万张左右,销毁了三四千张,还有很多要去掉”。虽然自称是“一名技术不怎样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江青还是给维特克选送了一些作品留作纪念。
在这些作品中,有江青比较得意的女民兵、庐山仙人洞,这些都是毛泽东题过诗的;还有一张庐山汉阳峰的照片,背面用红色铅笔题词,全文是:
庐山汉阳峰
江上有奇峰,锁在云雾中。
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江青摄,诗赠维特克夫人
一九七二年八月十二日
这首诗,维特克说“极有可能是毛泽东未公开发表的诗”,也有人说是江青自己写的,至今尚无定论。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得意、自信以及咄咄逼人的气势,很值得玩味。
对江青来说,摄影这时不再仅仅是艺术技巧、精神享受,不可避免地附加了很多政治元素。1971年6月9日,江青在钓鱼台给林彪拍摄了一张捧读《毛泽东选集》的免冠照片,起名叫《孜孜不倦》,发表在当年8月1日出版的第七八期《人民画报》合刊和《解放军画报》合刊上,署名“峻岭”。时隔一个多月,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林彪折戟外蒙古。
事后有人解读,这是毛泽东的授意安排,目的是安抚林彪,修复两人的紧张关系;也有人说,是林彪试图通过讨好江青,接近毛泽东。而据在江青身边目击拍摄全过程的杨银禄回忆,这只是政治高层人际往来中的一次普通活动。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6月8日,叶群来访,江青拿出自己的摄影作品请她欣赏,闲聊中江青说起想给林副主席照张像。第二天,林彪应约而来,竟然连胡子都没刮,他平时不修边幅,很少洗澡、洗脸,也不刮胡子。江青毫不客气地请他刮胡子,林彪虽然很不情愿,还是借杨银禄的刮胡刀,既不用热水湿敷,也不抹香皂或剃须膏,直接干刮,刷刷作响,而林彪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林彪手里捧读的《毛泽东选集》,也是在江青坚持下,让杨银禄临时找来的。为了照这张相,平时怕光、怕风、怕热的林彪任江青摆布,被八盏大灯的强光烤得满头大汗,甚是狼狈。
拿到冲洗放大的照片,江青又找来姚文元、叶群一起商量刊发事宜。姚文元吹捧说:“江青同志对摄影艺术有很高的造诣,甚至超过了专业摄影师的水平,把林副主席如饥似渴地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精神完全表现出来了,这将极大地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情。我的意见,这张照片就叫《孜孜不倦》吧。”
照片发表后,叶群还给江青打电话:“江青同志给林彪同志照的相太好了。不但有艺术价值,还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在社会上一定会产生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星汉灿烂 发表于 2013-5-22 10:08:43

一向自视颇高的江青,在这种舆论氛围中,免不了飘飘然。接受维特克采访时,她自吹自擂:“我对照相是有研究的,也称半个专家吧。我时常发表作品的,当然不是用真名发表,不然又不得了哩。他们还要为我个人搞影展,我不要。”
此后,江青对中南海的摄影师们,也开始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了。1973年9月,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受到毛泽东接见,摄影记者们当晚将新闻样片送到钓鱼台审看。
片长只有三四分钟。看完片子,江青侧过脸用陌生的眼光盯着这些中南海摄影师,“你们呀,拍新闻纪录片的时间也不短啦,翻来覆去老样子呀!”
她让摄影师们学习外国的纪录片,还给他们放了一场英国的《花园》,批评也不留情面:“人家变化多端,讲究色彩,推、拉、移、摇,活得很啦。你们呢,眼界不广,技术又不全面。所以拍出来的东西就死啦!”
据杜修贤回忆,这时的江青,完全是以老师的口气点拨他们:“北京的春秋季,色彩丰富。景山就可以拍好多,大胆地用逆光,用辅助光,要耐心地等,我拍照片就是用心地等,等水珠、等蜜蜂、等蝴蝶??细节有时能画龙点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摄影爱好者江青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