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 发表于 2013-4-27 04:11:57

多难如何兴邦(zt)

    4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进一步全面部署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强调,“多难兴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的凝聚力,越是要鼓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气神,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几千年来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巨大的统一性和持久的延续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难以完全避免的自然和人为灾难具有比较正确的态度。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由于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自然少不了。与此同时,各种人为的灾祸也从来没有断绝过,很多时候甚至为害比自然灾害更大。比如战争,有学者估算,中国进入文明史以来就发生过四五千次之多,占世界历史上战争总数的1/3左右,平均差不多每年一次。有的战争,一场就死亡数十万人,比如公元前262年的秦赵长平之战。或许正是在这样多灾多难的背景下,古人才形成了“多难兴邦”的观点:“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左传·昭公四年》)“无难失守者,忽万机之重而忘忧畏也;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且夫古之人,沮抑志奋,困阨学成。或内宁而启乱,或多难以兴邦。”(唐甄《潜书·思愤》)。换句话来说就是:即使灾难很多,但是只要不屈不挠,应对得当,灾难就不会彻底打垮一个共同体,甚至未必不能成为激发共同体跨越灾难、挫而愈勇、挫而愈强的契机;相反,如果安逸无忧,就容易轻忽怠惰,逐渐失去活力和生机,甚至骄奢淫逸,自肇祸端。与这种“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的共同体灾难观相联系的,还有因难发愤的个体灾难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贫贱忧戚,庸玉女(汝)于成也。”(张载《西铭》,意思是贫贱忧戚是用来像琢玉那样磨练你,使你成功的)这种共同体和个体的灾难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假如灾难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最关键的确实就是对待灾难的态度。悲观畏惧、消极无为只会沉沦下去;只有刚强自奋,吸取教训,在灾难的废墟上挺身再起,才有可能重获生机,甚至更加强大。而灾难又确实是任何共同体和个体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所以关键是勇于面对灾难的挑战,善于从灾难中吸取教训,在不断的试错中前进。这也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和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所证明的观点。汤因比在全面考察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20多个文明的兴衰变迁后指出,文明兴衰的基本原因是挑战和应战。一个文明如果能够成功地应对挑战,就会诞生和成长起来;反之,就会走向衰落和解体(《历史研究》)。哈耶克则指出,试错是文明发展的主要途径(《法律、立法与自由》)。但是,对这种灾难观的理解必须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这种灾难观的积极意义就会消失,甚至可能反过来成为加大灾难、危及文明共同体和个人存续发展的原因,更可能成为践踏个体价值的反道德行为的诱因。这个限度有几层:首先,虽然灾难难以完全避免,但不是说只有灾难才能促进个体和共同体的进步,更不是说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灾难才能够成为激发个体和共同体进步的契机。良好的资源和环境永远都是比灾难更有利于个体和共同体进步的条件,关键在于善用这些条件。而从别人遭受的灾难中同样可以习得所有可能习得的避难经验,关键是要看到他人经验的价值,真心加以学习。其次,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共同体来说,灾难的挑战都不能太大。超过个体和共同体承受能力的挑战,会直接摧毁个体和共同体,不留给他和它必要的应对余地。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多难兴邦”的灾难观在内的任何一种纯粹精神因素都是毫无用武之地的。要知道,正如日本历史学家永田英正所指出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无数次抵御灾难的侵袭延续下来,核心原因不是其他,而是巨大的人口规模让我们在灾难面前能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再次,无论是个体的因难发愤,还是共同体的“多难兴邦”,前提都是对灾难教训的深刻吸取。如果侥幸在灾难中挺过来了,却好了伤疤、甚至伤疤都还没好就忘了痛,仍然不增强危机意识,不早做应对准备,不改正错误的生产生活方式,那么被灾难彻底击垮毁灭就是早晚的事了。比如我们明明有过汶川大地震的血的教训,仍有大量灾后重建的房屋没有严格按抗震标准设计建设,以致在这次芦山地震中一如既往地大量倒塌,伤人众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到,对遭受灾难的每一个个体而言,他们的苦难和不幸都是具体和绝对的。他们的苦难和不幸不是任何其他人或任何共同体换取经验和幸福的理所应当的代价,更不是任何虚无缥缈的宏大叙事的垫脚石。人类可以给予这些苦难和不幸的,除了尽最大可能的同情和救助外,不允许另有其他的任何轻忽、蔑视和践踏。我们要大力宣传弘扬多难兴邦的精神,但同时也不应忽视灾难给具体的受灾者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不幸,尽我们所能地给予他们同情和帮助。(陈心尘上海学者)

飞天乐 发表于 2013-4-27 04:51:49

4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进一步全面部署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强调,“多难兴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的凝聚力,越是要鼓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气神,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几千年来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巨大的统一性和持久的延续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难以完全避免的自然和人为灾难具有比较正确的态度。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由于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自然少不了。与此同时,各种人为的灾祸也从来没有断绝过,很多时候甚至为害比自然灾害更大。比如战争,有学者估算,中国进入文明史以来就发生过四五千次之多,占世界历史上战争总数的1/3左右,平均差不多每年一次。有的战争,一场就死亡数十万人,比如公元前262年的秦赵长平之战。或许正是在这样多灾多难的背景下,古人才形成了“多难兴邦”的观点:“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左传·昭公四年》)“无难失守者,忽万机之重而忘忧畏也;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且夫古之人,沮抑志奋,困阨学成。或内宁而启乱,或多难以兴邦。”(唐甄《潜书·思愤》)。换句话来说就是:即使灾难很多,但是只要不屈不挠,应对得当,灾难就不会彻底打垮一个共同体,甚至未必不能成为激发共同体跨越灾难、挫而愈勇、挫而愈强的契机;相反,如果安逸无忧,就容易轻忽怠惰,逐渐失去活力和生机,甚至骄奢淫逸,自肇祸端。与这种“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的共同体灾难观相联系的,还有因难发愤的个体灾难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贫贱忧戚,庸玉女(汝)于成也。”(张载《西铭》,意思是贫贱忧戚是用来像琢玉那样磨练你,使你成功的)这种共同体和个体的灾难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假如灾难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最关键的确实就是对待灾难的态度。悲观畏惧、消极无为只会沉沦下去;只有刚强自奋,吸取教训,在灾难的废墟上挺身再起,才有可能重获生机,甚至更加强大。而灾难又确实是任何共同体和个体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所以关键是勇于面对灾难的挑战,善于从灾难中吸取教训,在不断的试错中前进。这也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和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所证明的观点。汤因比在全面考察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20多个文明的兴衰变迁后指出,文明兴衰的基本原因是挑战和应战。一个文明如果能够成功地应对挑战,就会诞生和成长起来;反之,就会走向衰落和解体(《历史研究》)。哈耶克则指出,试错是文明发展的主要途径(《法律、立法与自由》)。但是,对这种灾难观的理解必须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这种灾难观的积极意义就会消失,甚至可能反过来成为加大灾难、危及文明共同体和个人存续发展的原因,更可能成为践踏个体价值的反道德行为的诱因。这个限度有几层:首先,虽然灾难难以完全避免,但不是说只有灾难才能促进个体和共同体的进步,更不是说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灾难才能够成为激发个体和共同体进步的契机。良好的资源和环境永远都是比灾难更有利于个体和共同体进步的条件,关键在于善用这些条件。而从别人遭受的灾难中同样可以习得所有可能习得的避难经验,关键是要看到他人经验的价值,真心加以学习。其次,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共同体来说,灾难的挑战都不能太大。超过个体和共同体承受能力的挑战,会直接摧毁个体和共同体,不留给他和它必要的应对余地。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多难兴邦”的灾难观在内的任何一种纯粹精神因素都是毫无用武之地的。要知道,正如日本历史学家永田英正所指出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无数次抵御灾难的侵袭延续下来,核心原因不是其他,而是巨大的人口规模让我们在灾难面前能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再次,无论是个体的因难发愤,还是共同体的“多难兴邦”,前提都是对灾难教训的深刻吸取。如果侥幸在灾难中挺过来了,却好了伤疤、甚至伤疤都还没好就忘了痛,仍然不增强危机意识,不早做应对准备,不改正错误的生产生活方式,那么被灾难彻底击垮毁灭就是早晚的事了。比如我们明明有过汶川大地震的血的教训,仍有大量灾后重建的房屋没有严格按抗震标准设计建设,以致在这次芦山地震中一如既往地大量倒塌,伤人众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到,对遭受灾难的每一个个体而言,他们的苦难和不幸都是具体和绝对的。他们的苦难和不幸不是任何其他人或任何共同体换取经验和幸福的理所应当的代价,更不是任何虚无缥缈的宏大叙事的垫脚石。人类可以给予这些苦难和不幸的,除了尽最大可能的同情和救助外,不允许另有其他的任何轻忽、蔑视和践踏。我们要大力宣传弘扬多难兴邦的精神,但同时也不应忽视灾难给具体的受灾者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不幸,尽我们所能地给予他们同情和帮助。(陈心尘上海学者)
龙眼 发表于 2013-4-27 05:11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多难兴邦,祝大陆灾多难多?

飞天乐 发表于 2013-4-27 04:53:10

灾难瓦解土共?:D

龙眼 发表于 2013-4-27 22:28:26

回复 2# 飞天乐

其一,朋友,你的根在大陆么?你在大陆还有亲戚吗?
其二,从你的经历来说,困难造就了你还是毁灭了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多难如何兴邦(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