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平 发表于 2003-5-26 00:54:51

投奔怒海20年

*投奔怒海20年*

1
一江幽梦东流水
犹悸飘蓬怒海中
北国题诗枫树下
悠然坐看夕阳红

2
惊涛激起千层浪
度尽风波玉宇清
立命安身枫叶国
凤凰浴火唱新声

3
何忍相煎施戾气
路遥日久鉴真金
千杯美酒随云散
一盏清茶也醉人

[附记]
1、转眼移居加拿大已经20年长,如今想起当年
黑暗的日子,怒海逃亡的经历,心仍在战栗,仍
在喊痛。
2、已记不清於某报一个专栏,读到《美酒千杯,
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这两句话,
觉得很有意思。

--------------------------------------------------------------

巴川人 发表于 2003-5-26 23:28:43

回复:投奔怒海20年

最初由[亚平]发布
投奔怒海20年

何忍相煎施戾气
路遥日久鉴真金
千杯美酒随云散
一盏清茶也醉人
--------------------------------------------------------------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闻山 发表于 2003-5-28 12:28:01

回复:投奔怒海20年

最初由[亚平]发布
投奔怒海20年

一江幽梦东流水
犹悸飘蓬怒海中
北国题诗枫树下
悠然坐看夕阳红
--------------------------------------------------------------
*和诗一首*

劫波远去云和月
水尽山穷旭日东
醉卧林间花径里
灵风梦雨洒枫红

亚平 发表于 2003-6-7 01:03:27

投奔怒海20年(二)

4
风平雨后黄昏近
喜缔鸥盟乐健心
一片枫情歌日月
两排劲舞耀星辰

[附记]以《健康和友谊》为宗旨,成立康乐组,於
每个周末,展开合唱、排舞和卡拉OK等文娱活动。

巴川人 发表于 2003-6-7 22:28:39

回复:投奔怒海20年

最初由[亚平]发布
投奔怒海20年

[附记]
转眼移居加拿大已经20年长,如今想起当年
黑暗的日子,怒海逃亡的经历,心仍在战栗,仍
在喊痛。

一個荒島因印支難民而聞名(一)

馬來西亞的比東島(Pulau Bidung),距離瓜丁海岸35海里,面積203英畝的海島,多山丘,只有12英畝是平地,是一个荒芜的小岛,因收留了印支難民而聞名一時。

自1975年,為了逃避越南當局的政治或經濟的迫害,無以數計的越南人(當中絕大部分是華裔)變賣家產,扶老攜幼,搭小船冒險往海外逃亡。幸運的則在3天後看到陸地,或是7天後飄到大馬水域。更多不幸的,在海上被大風浪打沉了、被海盜掠殺了、病死了、餓死了、熬不過去的,都成為海上冤魂……。這些逃亡難民,西方輿論媒体稱為印支船民。

印支船民的悲歌訴不盡。他們當中最早一批11人,在抵達大馬水域后,幾經輾轉被送到比東島去,當時所有物資都極度缺乏,11人忍不住饑餓,捕殺了島上的毒蛇裹腹,因而中毒丧命。

最後一批為數54名的越南船民,在1991年11月20日傍晚6時離開後,比東島多年來便不再有人居住,島上留下的,是船民難忘的生活經歷,是對馬來西亞及聯合國無限的感恩,和來不及到第三國家的船民的墳墓,及無數的建築遺跡,還有許多乾涸了的水井,一如印支船民乾澀的雙眼,在經歷許多風雨後,再也流不出淚來。

据一項統計,約有300萬人逃出越南,有200萬人在逃難過程中死去,只有100萬人僥倖生還,比東島成為印支船民《難民營》的時候,1979至1980年是難民高峰期,小小的12英畝地,就有6万人,可見其擠迫情況。在15年里,此小島總共接待了60萬餘難民。

巴川人 发表于 2003-6-7 22:33:59

一個荒島因印支難民而聞名(二)

馬來西亞的丁加奴,除了享譽全球的優質石油外,更在海域內擁有許多大小不一,各具特色的海島,許多海島都因迷人的天然景色,而被開發成著名的旅遊勝地,唯有比東島____印支船民心上永遠的烙印,至今仍然荒蕪一片,殘桓敗瓦。

比東島是一個小荒島,只是海上漁民遇到風暴時的避難處,島上四周的海域因蘊育著高品質魚種,如黑鯧、馬鮫、鮪魚等,吸引了各路漁民前來撒綱。但是,自從1975年,比東島興建安頓印支船民的《難民營》後,漁夫就被禁止前往島外四周的海域作業。

到了今天,比東島雖然已經人去樓空,但是禁令依然存在,漁民被限制在島上四周作業,凡是要登上比東島的遊客都必須申請相關准證,警方更是以封條將島上部份地區加以圍鎖,顯示出島上的保安備受重視。

當時由聯合國難民最高專員署,耗資1億8000萬元,在島上興建的各項設備,如發電屋、各式商店、學校、技能訓練中心等,至今仍殘留在島上,部份因年久失修,或人為破壞,大多都淹沒在一片荒草中。

若從瓜丁市的城市碼頭出發,位於樂浪島中途的比東島約需80分鍾以上才能抵達;若從墨浪碼頭以快艇出發,那么近在眼前的比東島只需20分鍾便可抵達。由於島上唯一的碼頭已坍塌,造訪者必須以小船靠近岸邊,再涉水進入島內。

在印支船民全體撤離後,島上原有300個水井,當時只用來洗衣或沖涼,不可飲食,飲用的水是從丁州以大輪船運來供應。现今這些水井大多已被填掉,當局只保留數個較大型的水井,並加設圍牆,以供紀念。

巴川人 发表于 2003-6-7 22:37:33

一個荒島因印支難民而聞名(三)

有人在島上生了孩子,嬰兒卻挺不住夭折了……

有人在島上僅靠乾糧野果裹腹,餓得手腳乏力,在看到國際紅十字會送來的食物時,竟激動得吃
不下……

有人在島裡遇上了以為不會再見的親人,猶如天人重逢般,又笑又哭,全島的人都跑來祝賀,也同聲一哭……

比東島,印支船民永遠銘記的島嶼,曾經發生的故事就像廣東俚語般<一匹布那么長>,得花上幾天幾夜的時間才能細說重頭。從1975年首批船民登陸、到1991年最後一批難民離開,比東島15年的故事就不曾間斷,至今仍被有心人傳說著。

一名原是馬來西亞警官,曾在島上擔任警衛救援工作隊隊長,受僱於聯合國難民最高專員署、專門負責接待和鑑定初來船民身份,今天他追憶當年一幕幕難忘的往事。回想起當年處理海上船民的浮屍時,他多番哽咽著口難言。他說自己是個疼愛小孩的人,小孩軟軟的屍體足以讓他柔腸百折,心痛到無法繼續工作。那場印支難民潮的年月里,許多悲愴的場面,他說他一輩子也無法忘記。

(根据《星洲日报》整理)

闻山 发表于 2003-6-8 23:27:50

回复:回复:投奔怒海20年

最初由[巴川人]发布
回复:投奔怒海20年


一個荒島因印支難民而聞名(一)

自1975年,為了逃避越南當局的政治或經濟的迫害,無以數計的越南人(當中絕大部分是華裔)變賣家產,扶老攜幼,搭小船冒險往海外逃亡。幸運的則在3天後看到陸地,或是7天後飄到大馬水域。更多不幸的,在海上被大風浪打沉了、被海盜掠殺了、病死了、餓死了、熬不過去的,都成為海上冤魂……。這些逃亡難民,西方輿論媒体稱為印支船民。

又闻印支船民海上遇难

不甘桎梏铁牢中
抛弃家园万里征
莫道逃荒风险大
投奔怒海慕飞鸿


浩海浮尸日夜流
人间惨剧几时收
古来暴政尤山虎
宁葬沧波化燕鸥

(录1982年旧作)

巴川人 发表于 2003-6-22 20:14:10

最初由[巴川人]发布
一個荒島因印支難民而聞名(三)

一個荒島因印支難民而聞名(四)

位於馬來西亞瓜丁海岸35公里處的比東島,面積203英畝,在1975至1991年間,曾安頓數以萬計的印支船民。如今該島在船民悉數撤離前往第三國家後,已經荒置多年,島上許多建築物都遭到破壞,但仍保留著船民的遺跡。

1991年,丁州政府首度提出《重建比東島》計劃,并向中央政府申請300萬元撥款,全面發展島上設施,但沒有下文。直到最近,一個以州農業,漁業,畜牧委員會主席阿布巴卡仄為首的小組,才正式委任珍尼度假村業主阿都再林,全權展開比東島的重建工作,預計在6月間開始動工,工程耗資500萬元。

大馬華族歷史及文物資料調查委員會中央研究員(專研丁加奴)王雅浩先生透露,比東島的重建計劃將著重在3項主要工程,即清理、重建和維修。他說:

《島上如今長滿了野草,我們必須僱人前往清理,另外原有的碼頭也因廢置多年而坍塌,必須重新建設一座新的碼頭。》

《當年船民留下的建築物遺跡,如技術學院、寺廟及教堂等都已年久失修,必須重新維修。》

《島上絕對不會建立任何旅館,遊客只限在白天前來觀光,屆時州政府或將向觀光者徵收一定的費用,島上除了駐守保安員外,也不會允許遊客居住逗留。》

《我們希望那些曾在比東島居住,目前在第三國家事業有成的印支船民,能夠重新回到比東島來,這對歷史研究工作有相當大的助益,至少我們可以知道更多有關當年的實際情況。》

《相信在完工後,比東島將會繼丁州多個著名的休閒海島後,成為國際間矚目的島嶼之一。》

許多印支船民都極想重回比東島,緬懷當年苦難歲月以及落腳的地方,因此重建比東島的計劃在談論多年後,終於有望在今年落實。

(根据《星洲日报》整理)

巴川人 发表于 2003-6-27 23:56:27

最初由[巴川人]发布

一個荒島因印支難民而聞名(四)


一個荒島因印支難民而聞名(五)

比東島沒有今日,只有昨日與明日。
比東島的昨日,是滿目瘡痍的衰敗遺跡,歷史的教訓依然鞭打著受苦難的印支船民,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昔;比東島的明日,則因為擺脫了沉重的人道包袱,變得輕盈捷佻。
但是,比東島在過去的數十年裡,還是不斷訴說著船民的故事,忘了今日。
所以,比東島沒有今日,船民也不要今日的比東島,他們希望《回到比東島,重建比東島》,堅信明日的比東島會比昨日更好。

現在安居立業於世界各地的當年印支難民,聞悉比東島重建有望的消息,無不高興雀躍。曾在島上寄居的印支船民,如今持有美國和日本永久居留權的梅興源及陳宏生,便是渴望比東島重建,讓當日比東島風貌重現的有心人了。

梅興源(41歲)如今是美國永久公民,19歲時(1981年1月間)隨同媽媽投奔怒海,在強勁的東北季候風中與其他53人擠在一艘舢舨裡,熬過此生難忘的7天6夜。在比東島上住了1年後,他又轉到吉隆坡新街場難民營暫居4個月,1991年前往美國。他說:
《全球有很多印支船民很想回到比東島,所以我相信重建比東島會是一呼百諾!我們要與大馬政府及丁州政府聯繫,要求讓船民也參与重建比東島。》
《對過去,我不想有怨恨。2天前,我趁到樂浪島之便,特地到比東島拜祭葬在島上的同鄉,他們永遠都去不了第三國家了;相比之下,我們實在幸運得多。》
《或許可以這么說,比東島是我第2個家,現在甚么都壞了,但當時我們到來時,也不會比現在強。》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只有感謝:感謝天的慈悲,讓我可以重新過日子,也要感謝馬來西亞政府的人道收留,我們才有難忘的比東島。》

陳宏生原是越南華裔,現年31歲,日本名叫盛山太郎,目前是日本東京永久居民、任職國際刑警。他的日本名是在到日本後另取,象徵著新生的自己。但是重生的他並沒有忘了比東島。1989年3月26日他與家人乘船逃出越南,在5天後的3月31日,小船看到了瓜丁海岸,他在馬江的科魯露集中營住2個星期後,才轉到比東島生活。當時他才18歲。

多年來,盛山太郎對比東島仍有一份緬懷,一絲感念,他和朋友在网絡設立比東綱站,將分散全球的船民朋友聯繫起來,而比東島的生活經歷,就是他們樂此不疲的話題。他說:
《我願意離開東京,放棄國際刑警職位,以重建者的身份,回到比東島,在比東島住下,與州政府合作全力發展比東島。我願意這么做,因為這裡有我生命中最珍貴及最有意義的回憶。》

(根据《星洲日報》整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投奔怒海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