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 发表于 2002-12-30 01:29:06

200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200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播出时间:1月1日 CCTV-2 18:00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诞生于1939年,1946年固定在新年这一天演出。中央电视台于1987年通过卫星收录音乐会并播放;1989年开始用卫星直播;自1994年起派出摄制小组赴奥地利采访报道音乐会的盛况。

    200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视觉场景设计精彩纷呈。上半场第四首乐曲《诙谐波尔卡》中出现了萨尔斯堡著名景观戏水宫的画面;音乐会下半场的《皇帝圆舞曲》中可以看到维也纳的美泉宫和美泉宫花园的画面;《中国人加洛普》将出现美泉宫内中国宫的场景;在音乐会的传统乐曲《蓝色多瑙河》中,将出现最古老的汽船行驶在瓦豪地区的画面。

    2003年的芭蕾表演仍然是由维也纳国家歌剧芭蕾舞团的舞蹈演员担纲,舞蹈设计是泽奈拉。在下半场的《希腊波尔卡》中,五位舞蹈演员将在维也纳的人民公园表演。维也纳人们公园是市中心的一座公园,位于议会大厦的对面,规模比安放着施特劳斯金色雕像的城市公园要小得多。人民公园原来是霍夫堡皇宫(又称维也纳的冬宫)的一部分,内有一座希茜公主的白色雕像。在春夏,公园内种植着5000多株珍奇的玫瑰,是维也纳人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在200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世界著名的俄罗斯基洛夫芭蕾舞团的舞蹈家们将在奥地利第二大城市格拉茨进行芭蕾表演,演绎约翰·施特劳斯的《加冕圆舞曲》(下半场倒数第二首乐曲)。格拉茨是奥地利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姐妹城市。指挥家哈农库特曾经在这个城市生活过。格拉茨老城的建筑由于受到意大利风格的影响,到处洋溢出南国风情的浪漫气质。保留完好的格拉茨老城在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它还是2003年的“欧洲文化之都”。

    为了扩大音乐文化的传播范围,观众在收看音乐会直播的同时还可以登陆央视国际网络,参与网上直播和在线主持,并查阅曲目的内容和相关信息。央视网络的环球频道同时设立专栏,陆续登载有关200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具体曲目和介绍。详细情况请登陆央视网络环球频道(www.cctv.com/world)查询。

    音乐会开始之前将播放中央电视台转播小组从维也纳发回的特别报道。此外,音乐会中场还有中央电视台记者对指挥家哈农库特的独家专访。

    中央电视台将从2003年1月1日北京时间18:00开始,在中央电视台CCTV-2卫星直播200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盛况,1月2日CCTV-1在22:58重播,欢迎届时收看。

鲜味包子 发表于 2002-12-30 16:20:37

新闻背景: 维也纳爱乐乐团
--------------------------------------------------------------------------------
期数: 滚动新闻 | 来源: 央视国际



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精湛技艺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乐团。这支乐团创建于一八四二年。众多的一流音乐家和指挥家都曾担任这支乐团的指挥:理查德·施特劳斯、玛勒、伏特温格勒、勃姆、卡拉杨。如今,维也纳爱乐乐团定期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维也纳音乐家协会举行演出,深受全世界各国乐迷的青睐。

1842年3月28日,维也纳爱乐乐团举办了第一场音乐会。这个时候,一代大师莫扎特已经逝世半个多世纪,而贝多芬也离开人世十五年了。

尽管维也纳是一个几乎代表了欧洲近代音乐发展史的城市,这里孕育了古典、浪漫乃至现代的一系列作曲大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那一首首动人心魄的杰作即产生于该城,但说来难以置信的是,直到19世纪初期,维也纳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交响乐团。

直到1833年,舒伯特的友人、宫廷歌剧院的指挥弗朗茨·莱赫纳突发奇想,召集起歌剧院的演奏家们,组织了一个名为"艺术家协会"的管弦乐团,并在维也纳的舞会大厅连续举行了4场音乐会,引起了市民和音乐界的极大兴趣,这个"艺术家协会"可以算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前身,但是莱赫纳的设想并没有全盘付诸实施,4场音乐会后,一切都烟消云散。

直到9年后,一群常常有“寻找爱神"小酒馆里聚会的"爱乐者"重新捡起这个话题,他们是:诗人尼克劳斯·冯·勤淄,《维也纳大众音乐报》编辑奥古斯特·施密特,青年评论家阿尔弗雷德·贝克尔,贝多芬的友人、业余小提琴家卡尔·霍尔茨,劳伦钦伯爵和指挥家、作曲家、歌剧《温莎的风流娘们儿》的作者奥托·尼古拉。1842年3月28日,在维也纳舞会大厅,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历史开始了崭新的一页,奥托·尼古拉在朋友们的压力下站在了首场爱乐音乐会的指挥台上,而"爱乐"这个修饰语出现在第二场音乐会的节目单上。

作为世界上第一支完全自治的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自从它创建的第一天起就成为首屈一指的杰出音乐表演团体。保持着严格的内部制度,这些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凡属皇家歌剧乐团的乐手才有参加爱乐乐团的资格;乐团是一个融艺术和自我组织管理为一体的演出团体;乐团所有的决定必须由乐团全体成员以民主的方式开会通过;乐团的常务工作由乐师们选举的12人的管理委员会负责。

采用如此民主的方式来进行乐团的管理,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尽管乐团的每次演奏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由于组织问题几乎几次濒临解体。在乐团建成的头十二年,乐团经受了严峻的考验。1860年,维也纳爱乐乐团开始定期举办音乐会。此后,乐团不断扩大自己的保留节目,建立了自己的乐谱档案馆,并且于1870年最后一次迁徙,搬进了音乐之友协会的金色大厅,从此金色大厅成了维也纳爱乐乐团最理想的演出场地,它优良的音响质量成了爱乐乐团演奏风格和演奏方式的一部分。此外,爱乐乐团还使用着许多老式的乐器,例如,乐师们使用的定音鼓仍用的是山羊皮鼓面,而不用人工合成的材料。



从此,维也纳爱乐乐团走上了成功之路。在汉斯·李希特担任常任指挥的时期,乐团开始走向鼎盛,瓦格纳、威尔第、布鲁克纳、李斯特等著名音乐家,都曾在这里担任过指挥或独奏家。在这一"金色时代",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演了勃拉姆斯的第二和第三交响曲以及布鲁克纳的第八交响曲。在最后一位古典音乐大师玛勒担任常任指挥的时代,维也纳爱乐乐团第一次跨出国门,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进行演奏。

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1906至1944年,理查德·施特劳斯多次亲自指挥了歌剧和音乐会演奏,并且率领乐团出国访问。为了感谢施特劳斯,维也纳爱乐乐团曾在1939年和1944年为理查德·施特劳斯举办了庆贺他75岁和80岁生日的大型庆贺音乐会。

但是,即便是如此著名的乐团也未能免遭纳粹暴行的劫难。1938年,纳粹分子强行解除了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所有犹太籍艺术家,并且解散了维也纳爱乐乐团协会。爱乐乐团的六名犹太艺术家惨死在集中营,另一名年轻的小提琴家在东欧丧生。唯有著名指挥家福特万格勒保全了性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维也纳爱乐乐团重整旗鼓,邀请众多著名的指挥家担任指挥,其中有世界级名誉有:福特万格勒、克莱博、克劳斯、索尔提,年轻一代的有阿巴多、多纳尼、小克莱博、列文、玛塞尔、梅塔、姆提、小泽征尔和普列文。1945年之后,在维也纳爱乐乐团担任指挥的三名最为著名的指挥家要属博姆、卡拉扬和博恩斯坦了。



在最近数十年里,维也纳爱乐乐团和众多的唱片公司录制了音乐精品,并且在各大广播和电视媒体演出。在现代化音乐盛行的今天,维也纳爱乐乐团不仅能够适应新技术的要求,而且还能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和萨尔茨堡音乐节就是两个最佳的例证。

如今,维也纳爱乐乐团不仅是全世界最令人敬慕的国际性乐团,它还是世界和平和友谊的使者。1985年卡拉扬率领乐团参加教皇的弥撒,以及博恩斯坦1988年率领乐团在以色列的巡回演出,都是成功的范例。

维也纳爱乐乐团曾经多次接受大奖,荣获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并且成为全世界众多文化设施的荣誉成员。为了纪念维也纳爱乐乐团所作的贡献,奥地利国家银行于1989年发行了"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金币,奥地利邮政局曾经于1959年、1967年和1992年三次发行特种纪念邮票。目前,纽约和东京先后组织了"维也纳爱乐乐团之友"协会,乐团的国际名望由此可见一斑。

鲜味包子 发表于 2002-12-30 16:21:20

赵忠祥:贝多芬小径
--------------------------------------------------------------------------------
期数: 滚动新闻 | 来源: 央视国际

在我独自从奥地利搭乘汉沙航空公司的航班回国途中,我们的摄制组去了维也纳郊外的贝多芬墓地与贝多芬小径。我不能前往一拜乐圣,不能亲自感受贝多芬晚年居住之所的艺术氛围,留下了一段遗憾。

飞机腾空,俯视窗外,尽管眼下是欧洲中部的严寒冬季,可是松林的针叶四季不落,夕阳下林莽苍苍,形同墨染,好一片连绵无尽的黑松林,开阔地带白雪皑皑,犹如旅人心潮的起伏,时明时暗。飞机拔高穿入云层,在云雾遮掩下,维也纳连同她的乐声消融在如画般的大地上。

我不知摄制组现在何方,也弄不清贝多芬墓地与小径大约在何处,但浮想联翩,形成了人越离越远,思绪却遨游太空一般的留连恍惚。

我们的神州大地或许由于历史的悠久,或许是古代王朝的森严体制,皇帝陵墓经悠悠年月而完好矗立,使后代游客在这些地方回顾的是各位天子的文功武治,不免心存尊崇,并在皇家气派前有一种望而生畏的肃穆。

然而在音乐之乡,吸引游客的墓地却是为后人留下宝贵而美妙的乐曲,唤起人类美感的艺术家们的长眠场所。到此瞻仰的人们会怀着各自的心情,或为天才早逝表示惋惜,或为盛名犹存人已作古而感叹不已。总之,人们怀着相同的感受,就是对艺术永存的敬仰。

贝多芬这位举世公认的伟大音乐家,是奥地利的近邻德国人,但他一生十分喜爱维也纳的美丽风光和艺术情调,把这里当做他的第二故乡。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小镇,贝多芬间断住了大约三年。小镇的周围林深叶茂,清泉流淌,花红草绿,贝多芬经常在一条小路上漫步,透过林木遥望着展现在他面前的蓝天碧野。在这里,贝多芬写下了著名的第六交响乐《田园》。

是这幽美的风物为这个作品输进了无尽的生命力,《田园》交响乐也以壮丽而优雅的音波描摹了维也纳的宁静而多彩的风光。



在贝多芬晚年寓居小镇的时候,他经常孤独地在这条小径上散步,他能闻到森林中那松木的芬芳,能看到路旁的花朵瑰丽地点缀在青青的绿草之中。但此时他的听觉已然大大地衰弱了,阵阵的头痛不断袭来,他的心是抑郁的,他的情绪是烦躁的。音乐家需要的或者说最重要的感官就是一双灵敏的耳朵,大自然的音响正是音乐家借以激发灵感的素材,况且谱成乐曲的韵味与情调是要靠着听力来鉴别与校正补充。然而他正丧失着听力。造化弄人,难道冥冥中真有什么事物那么心怀叵测,狠狠打中贝多芬的要害。即使失去一条腿的打击也不会像夺去听力那样,使这位乐圣不堪忍受。

贝多芬心中的痛苦焦躁与愤愤不平,交织着撞击他全身的每一根神经。天理何在!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心绪的无奈能造就出优美的诗篇,命运的多舛会磨砺出豪情壮志,即使一生坎坷,对许多惨遭不幸而内心坚挺不屈的人来说,未尝不可以成就另一番事业。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做也。”可是对于靠双耳来完成自己伟大作品的贝多芬来说,在那个时代,在医学科学无可奈何之时,他不复存有希望。我们后代或他同代人尽管敬佩贝多芬的天才,但没有人能像他本人所认识到的自己还有无穷无尽的潜力。贝多芬双耳失聪之后,他以罕见的天才为我们谱写了第九交响乐,作为他对人生最后一程的拼死一搏。双耳完全没有了听力,贝多芬不久人世。他是属于音乐的,为音乐而生,为音乐而奉献出他所能奉献的一切,一旦不能再为音乐做出什么了,一旦音乐离开了他,他的生命就失去了意义!

然而,他也是幸福的,他的生命存在于他的乐章中。如今,环球的无线电波中只有贝多芬的音乐是永不间断的,他在自己谱写的瑰丽的乐曲中获得了永生。



有这么一个故事,贝多芬的听力日益衰弱时,当然会在钢琴上加大力度,以便能勉强听清乐声。这就像耳朵越背的人越会大声与人交谈一样,然而这巨大的音响把邻居吵得不得安宁。那时候,他周围的人一定没认得他的伟大,邻居纷纷提出抗议,贝多芬也会与他们争吵,强龙难压地头蛇,贝多芬虎落平川,只能一再迁居,几易住所。最后,他与一位楼下的邻居居然相安无事,住了很长时间,这是怎么回事?

不,不是邻居识得他的伟大和牺牲自己的安宁来成全这位大师!

不,不是这位邻居也是聋子。

是这样的,楼下住的是一位日夜操劳的铁匠。

幽默中也或许还带有感伤。



贝多芬曲高和寡,必定会恃才傲物,但他从没有轻远穷人。

任何远离我们的作品,都有着几种形成的传说,我相信的是这样一个传说。还记得那首钢琴曲《月光》吗?一天贝多芬行走在街头,在明月中天的情景中咀嚼着胸中升腾的美感。一阵琴声断续飘来,贝多芬那时耳聪目明,他听到这是有人在弹奏他的曲子。于是他寻声走到一间木屋前,门敞开着,一位盲人少女,用纤细的手指在一架破旧的钢琴上,弹奏着贝多芬的乐曲片断。姑娘的哥哥是一位穷皮匠,尽自己所能满足妹妹的需求,为她买了这架钢琴。邻居家偶然传来的琴声,就是这位盲女学习的机遇,但她最喜爱的是贝多芬的作品。盲人耳聪,姑娘听到有客人进来,停下了演奏,她低声向客人诉说着盼望能听到完整的贝多芬先生的作品。

月光如银,倾泄在少女虔诚、瘦小的面庞上,贝多芬十分激动,他和蔼地说:“我为你演奏一曲吧。”



在充满人世间真挚情怀的寂静的月夜里,贝多芬的双手在这架旧钢琴上轻柔地按了下去,一个又一个音符飘向夜空,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一串串柔美颤动的琴声,透过窗户,与中天的月光融为一体,交相回旋。

贝多芬一阵冲动,一串加大力度的和弦喷涌而出,似乎在倾诉着人间的不平。琴声时而轻、时而重,时而连绵,时而间隔,那飘飘荡荡的琴音似穿成一串在月光下闪烁的明珠。这乐曲尽善尽美,美到极致则心必哀伤,少女的面颊上淌下了泪水,她喃喃地低语:“谢谢您,先生,您就是贝多芬先生!”

贝多芬默默地退出了这相依为命的兄妹的住处,匆匆回到寓所,翻出谱纸,记下他刚才即兴演奏的乐曲。于是《月光》带着清秋明月的光华,带着感人至深的真情,从那一夜起,一直不绝于耳地在人间奏响。

我不知道,在贝多芬小径的月夜今天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一弯冷月,几点寒星,一定是醉人的美景,何况是维也纳的郊外,何况是贝多芬走过的地方。

鲜味包子 发表于 2002-12-30 16:22:24

赵忠祥:冰雪维也纳
--------------------------------------------------------------------------------
期数: 滚动新闻 | 来源: 央视国际

1000多年前,中国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描述过中国江南的春天景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瑙河的蓝色也只属于春天、夏天或者秋天!整个维也纳森林也只有在春花秋月中才成为漫漫的翠堤。

冰雪覆盖着维也纳的原野,灰蒙蒙的天际下,一条色调暗淡的河流就在眼前,冬日的多瑙河失去了夏季那迷人的风采。

我站在河畔面对镜头,忽然产生了一种冲动,因为我靠近多瑙河时,看到了水波依然奔涌,听到浪花依然飞溅,于是我讲了这样一段话:“冰雪覆盖着维也纳的城区与郊外,此时天寒地冻,然而您看多瑙河的流水依然欢快地流淌,.她流向远方,一路上呼唤着春的到来!”是的,此刻当人们正在度过圣诞节的时候,全世界喜爱古典乐曲的观众正期待着1995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盛况,爱乐乐团的艺术家们正在全身心地准备投入这一年一度的音乐会的排练,向全世界传播美感和欢乐,迎接新的一年。



沿着河畔的小路,穿过白雪覆盖的维也纳森林,我们又驱车奔向卡伦堡山。车窗外第一次闪现出一片银光四射的树挂,刚要拿起机器,一闪即逝成了过眼烟云,刚要懊恼,蓦地一片更为广阔的玉树琼枝又映入了眼帘,继而又被路旁山丘阻断视野,接着又生动地出现了裹着洁白的冰雪蒙着薄薄雾气的树林。

变幻莫测的景致仿佛在和我们捉迷藏,我想象到,夏日时光,在那遮天蔽日的浓荫中,隐藏着无数的神秘音符,仿佛每一个叶片都藏着一个美妙的故事。当年小约翰·施特劳斯乘着马车,时而奔驰,时而徜徉,时而驻足,竟日地留连忘返。他用那超越人际的音乐语言在与大自然对话,与树林、与叶片、与穿过浓荫的晨曦、与挂在梢头的露滴、与钻入林间的风儿、与跳跃枝桠的鸟儿无拘无束地交谈。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记述了他的神思妙想,记录下当时维出纳森林瑰丽的夏日交响,展现了迷人的欢乐,动人心魄的柔情,描绘了大自然的生之快乐。那水晶般透明的旋律,越过半个多世纪,流传在人间,也凝结在维也纳森林那百年老干的枝头;那晶莹的冰挂,那朦胧的冷雾,仿佛是小施特劳斯当年的艺术结晶。

眼观忽隐忽现的水晶般剔透、玉脂般温润的冬日维也纳森林的朦胧身影,耳畔若隐若现地回旋着《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那跳跃的旋律,这视觉的、听觉的、幻觉的仙境般的斑斓景色与仙乐般的阵阵轻歌,仿佛用不属于人间的语言,喃喃叙述着往昔的年华。我心头掀起一阵微微酸辛的失落与感叹,美景良辰奈何天,岁月无情,英才早逝。幸好他的作品流传于世……我就这样神驰遐想,在一阵一阵的心潮跌宕中,不知不觉车已到了山顶。

踏着厚厚的纯洁的积雪走上一处平台,这是制高点了。晴日里放眼望去,可以看到维也纳的全貌,可是在这冬日灰蒙蒙的空间布满了飘忽不定的雾气,只能在烟云袅袅、变幻无常的稍微透明的瞬间,看到极为美丽的披着冰霜的密密匝匝的树林的轮廓。在这山顶的平台上有几个铁匣子挂在栏杆上,并附有投币孔,只要把10奥地利元的硬币投入,再按动其中你所要选择的按钮,就会响起你所选择的某种语言的导游解说。



从山顶返回,在路上发现了一些游人正在滑雪,我们停车扛着机器向他们走去,这是一个不太陡的山坡,然而积雪使人感到步履维艰,为了不要滑倒,却只能一摇一晃地慢慢往上爬。原来这是几个家庭正在郊游,父母领着年幼的孩子们在玩雪。

清新寒冷的空气中不时传来雪撬上的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大人们鼓励孩子坐在一个小雪橇上手扶立柱冲下山坡,一二百米的斜坡一路冲下去实在是又过瘾又开心。但是当滑到尽头,已冲到很远的平地,再拖着雪橇返回原地却相当难了,要费好大气力,要摔几个跟斗。但是这些穿着五颜六色运动衣的洋娃娃,一个个玩得兴高采烈。一位金发女人一手搂着她的孩子,一手抚摸着蹲在她身边的小狗,抬起头,眯着蓝色的双眼,笑着对我们说,请你们试一试。这时我童心大起,脱了大衣只着薄薄的羊绒衫,坐上了那娃娃们使用的小雪橇上。“老夫聊发少年狂,乘风破雪下平岗,”一路滑落下去,耳畔生风,没想到孩子们的玩意儿会令我如此着迷。当然由于我身体更重滑得更远,当爬回原地还人家小硬塑雪橇时已是气喘吁吁,说不出谢意了。我喘着粗气,咧着嘴算是笑吧,点点头还给人家雪橇一边儿接着喘气去了。

鲜味包子 发表于 2002-12-30 16:23:20

新闻背景:音乐之都——维也纳
--------------------------------------------------------------------------------
期数: 滚动新闻

奥地利首都、著名音乐城市、国际旅游胜地维也纳,位于国境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座落在维也纳盆地中,蓝色的多瑙河从市区静静流过,水秀山青,风景幽雅。著名的维也纳森林从西、北、南三面环绕着城市,辽阔的东欧平原从东面与其相对,到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登上阿尔卑斯山麓,维也纳森林波浪起伏,尽收眼底。从多瑙河盆地可以远眺喀尔巴阡山闪耀的绿色峰尖,辽阔的平原犹如一幅特大的绿毯,碧波粼粼的多瑙河穿流其间。维也纳环境优美,景色诱人,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

维也纳是一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公元1世纪罗马人曾在这里建立城堡,到1137年成为奥地利公园的首邑。13世纪末期,城内出现大批宏伟的哥特式建筑,15世纪以后成为罗马帝国的首都和欧洲的经济中心。18世纪,随着艺术的繁荣,维也纳作为“音乐城市”闻名遐迩。

维也纳城区占地面积41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50万,房屋顺山势而建,布局层次分明,各种风格的教堂错落其间,使这座山青水碧的城市保持着浓厚的古老庄重色彩。维也纳从内城向外城依次展开,分为3层。内城即老城,这里街道狭窄,卵石铺路,纵横交错,两旁多为巴罗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中世纪的圣斯特凡大教堂和双塔教堂的尖塔耸立蓝天,在高层建筑不多的城区显得格外醒目。围绕内城的内环城线,宽达50米,路边生长着各种树木,两旁有博物馆、市政厅、国会、大学和国家歌剧院等重要建筑。内环城线与外环城线之间是城市的中间层,这儿是密集的商业区和住宅区,其间也有教堂、宫殿等建筑。外环城路的南面和东面是工业区,西面是别墅区、公园区、宫殿等,一直延伸到森林的边缘。城市北面,多瑙河紧贴内城而流,在多瑙河与多瑙河运河之间,有一片岛状地带,这里有公园、游艺场、体育场、码头、车站等。座落在城市北面的多瑙公园,也是游人云集的地方。多瑙公园内有一座耸入云天的多瑙塔,塔高252米,塔内装有两部快速电梯,游客只须用45秒钟便可从塔底到达塔顶。塔顶设有室内咖啡馆和室外咖啡座,从塔顶四周眺望,远方的阿尔卑斯山的英姿和多瑙河两岸的美景尽收眼底,随着塔顶的自动旋转,40分钟内可将维也纳全城景色一览无余。这里既有繁华都市景色,又有山林田园风光,游人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美啊!维也纳。”

只要提起维也纳,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约翰·施特劳斯等这些音乐大师的名字,因为这里是著名圆舞曲华尔兹的故乡,也是欧洲许多著名古典音乐作品的诞生地,一直享有世界音乐名城的盛誉。18世纪这里是欧洲古典音乐“维也纳乐派”的中心,19世纪是舞蹈音乐的主要发祥地,世界各地许多著名音乐家曾来这里居住,从事创作和演出活动。漫步维也纳市区,几乎到处可以看见一座座造型逼真的音乐家雕像,城市许多街道、公园、剧院、会议厅等都是用世界著名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

维也纳内环城路是音乐大师们的雕塑像最集中的地方。

在这条环城路的城市公园里,竖立着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的雕像。施特劳斯以创作三节拍的圆舞曲华尔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华尔兹之王”。在施特劳斯一生中,还以优美的音乐语言创作了大量描绘维也纳人情风貌的著名乐曲,如《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莫扎特的雕像座落在内环城路皇宫公园的中心,他是奥地利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在短暂的36年生涯中,有1/3时间是在维也纳度过的,他的许多著名歌剧,如《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后宫的诱逃》等都是在维也纳期间写成的。贝多芬的雕像耸立在内环城路上的一个广场中央,他是德国人,青年时代来到维也纳,度过了自己大半生,创作了《英雄交响曲》等许许多多名作。

鲜味包子 发表于 2002-12-30 16:24:12

维也纳音乐之旅
--------------------------------------------------------------------------------
期数: 滚动新闻

如果说,维也纳是一座梦幻般美丽的城市,音乐可能是产生这一梦幻特色的最大因素,它不仅是演奏于楼堂馆阁的高雅艺术,更是维也纳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每天的面包和牛奶。古典音乐的发展在十八、十九世纪的维也纳登峰造极,臻至完美。对促成这一伟大现象的发生,热爱音乐的人们有诸多揣测。是这座巴洛克古城的魅力吸引了众多伟大的音乐灵魂来此写下辉煌的乐章?还是维也纳人对生活的那种缠绵的、多多少少有些伤感的情愫滋生了天才和音乐这一天成的契合?抑或是连绵不绝的维也纳森林?风姿卓越的多瑙河?

修习音乐早已经成为通俗教育的一部分,钢琴在市民家庭同汽车一样普及,不论谋生于哪一个行业,教授或巴士伺机,聚在一起,音乐可以成为共同的话题。事实上,民间对音乐的热爱这一传统在奥地利是由哈布斯堡家族开始的,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于15世纪建立了皇家乐队,声器合一,其中男声合唱团,就是今天著名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前身;十七世纪初,三十年宗教战争肆虐中欧大地,哈布斯堡的另外一位皇帝菲迪兰二世却陶醉于引进意大利歌剧。宫廷热衷音乐,贵族平民趋之若鹜,一时成为时尚,音乐家来维也纳成功发迹,自那时起,已成为维也纳城市的一个现象:最著名的代表如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海顿、伯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尔等,他们与维也纳都有着生前生后直到永远的缘分,在维也纳中心大陵园,他们华丽而隆重的墓碑至今仍是音乐爱好者朝圣的目标。与巴赫同时的意大利巴洛克作曲家维瓦尔第,生时未能在维也纳宫廷谋得一份乐师的职位,临死前还从故乡威尼斯赶到维也纳,或许也是为了冥冥中的某种愿望?十八世纪末的第一次古典音乐高潮产生了三位杰出的代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大师结缘维也纳;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再次经历古典音乐的复兴:布鲁克纳、伯拉姆斯和沃尔夫再一次证明维也纳的音乐传统。或许是这座城市过于温馨美丽,使人在喜庆和眷恋生活的同时更趋于一种抽象的感情,一种惟诉诸音乐才得以慰息的情怀,因而十九世纪中叶兴起的华尔兹舞曲以其雅俗共赏成为维也纳人音乐生活的绝唱。在音乐的流泻中,在舞步的旋转中,人,暂时忘记美好的生活并非永恒,暂时忘记现实现世界仍然有着种种这般的缺陷,可以暂时不发牢骚。是的,维也纳人比较好发牢骚,事无巨细,都有自己的一番意见,这又撮合了一桩美好姻缘:市民意识与音乐的最佳结合:维也纳歌剧,在音乐中调侃,在音乐中梦幻,在音乐中抒发身心,在音乐中探寻情感与生活,生活与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因缘。

古典音乐的宝殿维也纳爱乐乐团大楼,维也纳古典音乐艺术的宝殿,维也纳市民对高雅音乐艺术的礼赞。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指挥,同时从这里向全世界转播,但是更多的时候,这里是爱乐乐团诠释音乐大家作品的地方。一句话,维也纳爱乐乐团大楼,特别是里面的金色大堂,从一开始已成为维也纳古典音乐的大本营。大楼的外观由古希腊神庙建筑中的山墙和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建筑样式构成,雍容端庄,庄严典雅。内部设计更是精美华丽,特别是金碧辉煌的金色大堂,结合古典艺术造型精华与最佳音响设计,给人视觉和听觉以最佳的享受,这里不仅是维也纳人音乐生活的中心,也是世界上所有音乐爱好者欣慕的地方。金色大堂除了站位(所谓平民席),有座位2042个,分大堂,侧廊,画廊,楼台和站票席五个等级。大堂的天顶画以古希腊神话中艺术音乐主神阿波罗同他的九个缪斯女神为主题;乐台上矗立着由古典平柱和女像柱分隔装饰的巨大的管风琴,上嵌一浅微山墙,墙上二仙女闲适侧卧,仿佛注视人间笙管琴弦之乐。大堂两侧排列有序的古典女像柱,既是理想的装饰,又是音响效果不可缺少的技术部分。同时,维也纳爱乐者协会大楼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机构,简单说,前者是房东,后者是租客,据说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和实际。大楼内有世界最老的音乐档案馆,许多珍贵资料,如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的原谱、莫扎特G降调钢琴协奏曲原谱就藏在这里

维也纳音乐厅如果说坐镇金色大堂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代表的是维也纳古典音乐传统的正统,那么,坐落在维也纳贝多芬广场维也纳音乐厅则代表了古典音乐在这座古老城市中活泼、年青甚至前卫、创新的一面。这里是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总部。1890年,鉴于音乐爱好者日益增多,而且趣味方向和层次也产生诸多差异,热心者便提议建立一处与爱乐乐团的爱乐者协会大楼风格别具的多功能音乐娱乐机构,以满足市民的需要。刚刚设计了奥匈帝国战争部大楼的德国建筑家路得维西-鲍曼拿出了一宏大方案:可容纳四万人的音乐娱乐中心,有趣的是其中包括滑冰场和自行车俱乐部。这一计划由于耗资巨大未能实现,最后以音乐厅大堂、莫扎特厅、舒伯特厅完成市民这一愿望。1913年竣工,83岁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为音乐厅剪彩开幕,隆重非凡,很快,各种风格取向的音乐会在这里此行彼消,非常热闹。大部分音乐会为维也纳交响乐团举办组织,为20世纪初的维也纳音乐生活谱写新的篇章。音乐厅大楼的音乐会至今仍然保持与爱乐乐团形成对比的创新甚至于前卫的态度,目的在于追求音乐艺术的完整性和整体美。音乐厅大楼的外表设计简练而庄重,朴素而大方,青春风格结合古典风范的杰作。

(榕树下 christl)

云淡风轻 发表于 2003-1-1 09:18:28

最喜欢的依然是《蓝色多瑙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0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