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8-4-27 16:49:35

[转帖]史上最红的小和尚博客出书:戒嗔的白粥馆

释戒嗔,也称戒嗔小和尚,他以“我是住在山里的小和尚,我把我的寺庙生活告诉大家”为名的帖子在网络上“一帖成名”。释戒嗔对寺院生活的讲述“平淡”得如同一钵白米粥,可就是这样朴实无华的故事和人生智慧,抚慰了倾听的心。
   “有些问题,问的人并非想要一个答案,只是听的人在意如何回答而已。”作为拥有千万点击数的博客,“戒嗔的白粥馆”成了粉丝每日报道之处,而他也被媒体誉为“史上最红小和尚”。更有粉丝自发前往书中所述的天明寺寻找释戒嗔。“有时候,我们苦苦追寻着一个答案,却始终没有意识到答案早已经在我们手中了。”尽管人们寻而不得,但小和尚的博客依旧更新,而文集也在近日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好久没有读到这样清新的文字了,三和以为戒嗔的文字犹如一壶绿茶,斟在杯中,澄清见底,啜在口中,香彻心肺。下面转贴几篇与网友共赏。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8-4-27 16:53:52

戒尘和外国女施主

2008-1-9 12:09:55

      天明寺年纪最小的和尚是戒尘,今年十一岁,戒尘刚来寺里的时候只有四岁,记得那时候戒尘长的很可爱,脸蛋圆圆的,而且一天到晚都是红扑扑的。
  戒尘的僧袍都是戒傲小时候留下来的,戒尘穿在身上显的很大,只是师父们觉得戒尘反正在长身体,就没有做新的给他了。
  有时候戒嗔在院子里扫地,最怕的人就是戒尘,因为如果扫上一半,他从院子里走过,长大的袍子常常把灰拖的到处都是,又要重新扫上一遍。
  戒尘人小,但是却最容易吸引施主们的目光,那时候寺里也时常有香客来访,常常有施主乘我们不在意,偷偷的在戒尘的脸上捏上一把。
  戒尘也很警惕他们,每次见到有人对他有企图,便急速的绕开走。
  有一年,寺里来了几位外国的女施主,寺里的师兄弟们很少见到外国人,不由的多打量了他们几眼,几位外国的女施主们在寺里转来转去,看到戒嗔在旁边,便向戒嗔咨询一些佛教方面的问题。
  非常意外的是,除了声音怪异了一点,这几位女施主的中文说的相当的不错。
  耐心的向施主们介绍寺庙里的事物,转着转着,忽然看见戒尘拖着长袍从后面走了过来。其中一位女施主惊奇着指着戒尘对其他人说:“有个很小的和尚。”
  戒尘也是第一次看到外国人,也惊奇的打量着对方,双方对视了良久,有位女施主向戒尘走了过去,这种情况戒尘已经碰到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等女施主接近,他就立即警惕的转身准备跑开了。
  可是那位女施主拿出一块巧克力,对戒尘说,给你。
  戒尘转身转了一半,看到巧克力,于是又转了回来,有些不好意思笑着伸手接过巧克力,女施主把巧克力交在戒尘手上,顺手摸摸戒尘的头,戒尘人虽然小,可动作是很敏捷的,若是平时,施主们的手还没有摸到戒尘的头,他早就跑的远远的了,只是今天拿了施主的巧克力,注意力有些分散,加上心有感激,便没有闪避。
  女施主伸手在戒尘的头上摸了好几下,忽然蹲下身子,把头探下来,在戒尘的脸上亲了一口。
  周围的师兄和戒尘本人都一下子被女施主的举动惊呆了,都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戒尘撇着嘴巴,嘴唇轻微颤动,女施主也被戒尘奇怪的反应惊呆了,戒尘忽然“哇”的一声的哭了出来,拖着长袍从我们身边跑了过去,边哭边说:“破戒了。”
  女施主有些疑惑的问我们,“小和尚怎么啦?”
  一时之间也不太好向施主解释为什么戒尘要跑的原因,只是随口说了几句,便赶快跑回后院去看戒尘。
  戒尘一个人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哭,戒嗔坐在门外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劝他了,那么小就犯了色戒,换了是谁都是不太能接受的,可是外国的那位女施主显得是不懂宗教的戒律,也不好过多的怪责。
  安慰了戒尘几句,谁知道他哭的更难受了。
  只得悄悄的走开,也许这时候让戒尘自己一个人冷静点比较好。
  吃中饭的时候,吃了一半,智缘师父忽然问,戒尘去哪里了?
  怔怔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终于有看到事情经过的师兄把过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智缘师父。
  师兄们都很替戒尘难过,智缘师父叹了口气,让戒嗔先去看看戒尘,又说自己等一会去看他。
  拿了几个馒头去了戒尘房间,戒尘兀自关在房间里哭,只是毕竟哭了很久,声音已经小多了。
  戒嗔说:“戒尘呀,咱们做和尚的过午不食,就要到中午了,如果还不吃东西,今天就不能吃了。”
  过了一会,戒尘把门开了一条小缝,伸出小手接过戒嗔手中馒头,戒嗔乘机钻进屋子,戒尘很伤感的吃着馒头。
  才吃了半个,智缘师父进了屋子,戒尘又想到了伤心事,难过的再次抽泣起来。
  智缘师父看着戒尘说:“其实,即使被女施主亲到了,也未必算犯戒的。”
  戒尘很惊奇,放下馒头,疑惑的看着智缘师父。
  智缘师父说:“在我们的小乘教义中,犯戒并不一定是在行动中体现,心念更为重要。”
  智缘师父问戒尘:“戒尘,被女施主亲到的时候,你的心念可曾动了。”
  戒尘伤心的说:“心念还没有来的及动就被亲到了。”
  智缘师父说:“是了,那就不算犯戒了。”
  那天,戒尘终于不难过,开开心心的吃掉了好几个馒头,只是以后见到女施主的时候闪躲的更快了。
  对与错的并不是那么简单,做事的时候并不是不做就不会错了,在戒条中,只要心念动了即使没有做一样是错,反之,心念始终未动的人,是不算错的。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8-4-27 17:03:16

戒傲的“神父”好友

其实在中国和尚数量也不少,只是相对庞大的中国人口来说,就显得很稀少了,也许就是因为这种少,所以才显得神秘了。出家人和在家人有多么大区别呢?其实区别很小,九华山上的一个师兄曾经在我们的QQ群里说过,如果戒嗔穿着普通的衣服去大街上,那么十个人中会有九个人以为戒嗔是个秃子,而剩下的一个会怀疑戒嗔是和尚,而且是在大街上塞护符索取钱财的那种。
   我的师弟戒傲平时会上网聊天,而且还认识一些聊的投机的网友,只是戒傲很少告诉别人自己的身份,除非是个别特别要好的。在网络中,谁也看不到我们标志性的光头,当然更不会有人猜出我们的身份。
      有一天,戒傲忽然神神秘秘的跑来告诉我们,说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神父,寺里人都大感兴趣,因为我们和他们虽然有着不同信仰,可神父的身份,也足够让人好奇的了。
   大家七嘴八舌的问戒傲各种问题,比如神父网友是否和我们一样吃素,以及生活习惯等等。
   戒傲只是说,还没有来得及问,很多细节都不知道。
戒尘问,他们是不是也要和我们一样经常剃头?戒傲说,他们不要。
   戒尘便不再言语了,我看的出来他很羡慕。
后来有位师兄说,我们是不方便出门认识你这位朋友了,但是戒傲如果有机会可以邀请你的神父朋友来寺里坐坐的。
      那以后戒傲和神父朋友所聊的话题也变了,常常说起来茅山的瀑布、山泉、竹林以及清香的野茶,还把戒嗔写的几篇描写茅山风景的文章发了过去。
      终于有一天,神父朋友对戒傲说,真有那么美吗?如果有机缘,真想去看看。
      戒傲便发出邀请,戒傲说,你来的话,一定请你吃山里的美味和品尝野茶。
      对方很是动心。
      又过几个月,有天戒傲的手机的响了,是那个神父朋友打来的,他说正好有事就是附近,想来看看戒傲,戒傲开心的向他介绍来我们寺的走法。
      对方又追问了好几遍,你真的在天明寺生活吗?
戒傲说,当然。
      师兄们都很兴奋,过了几个小时,戒傲的朋友出现在天明寺的门口,只是他的打扮和我们想象中的完全不同,不是电视里见过的黑色长袍,而是一套西装。
      他和戒傲在寺门外对望了半天。
      他对戒傲说,原来你真是和尚呀?
      而戒傲却说,原来你不是神父呀?
      戒傲的朋友不好意思的说,那天你在QQ上说,你是和尚的时候,我还以为你是开玩笑的,就随口说自己是神父了,早知道说自己是超级塞亚人就好了,这样就不会有误会了。
      戒傲笑出声来,拉着朋友在有些失望的师兄们眼神里进了寺里。

      我们的是非有时候挺奇怪的,有些不可思议的事物,往往是真的,而那些无暇的反而是赝品 。只是无论真的假的,清香野茶和山里美味还是要奉上的。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8-4-27 19:28:30

茅山和尚

  天明寺坐落的山叫茅山,很多香客以为这里一定有道士,其实叫茅山的地方未必有道士,这里只有和尚。
  有山的地方就会有水,天明寺在山南的半山腰,转到山北面,有一个三重瀑布。
  所谓三重瀑布其实是一个瀑布,从山顶上流到山脚的时候,被分成了三个。
  有人说,山下的淼镇的“淼”字就是源自这个三重瀑布。是否真有其事,无人考证,但我们称这个三重瀑布为淼瀑。
  茅山不高,也不陡峭,淼瀑的水流也不急,哪怕在山脚下的水花也只是在脚底附近形成细细密密的一层薄雾而已。
  壮观是一种美,涓涓细流是另一种美 。淼瀑的水源是山水汇集而成,即使雨水少的时节也不会干涸。
  有些香客喜欢我们这里山泉水泡的茶,师父有时候会吩咐我们上山顶取水。寺里其实是有自来水的,不过我们的自来水和淼镇居民家用的自来水并不一样,是用水泵从井水中泵上来的。
  用井水或用山泉水给香客们泡茶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别,不过香客们如果有特别要求,戒嗔还是会拉上小师弟戒痴、戒尘一起上山顶去取水,从山边小路转到山的背面正好是第二重瀑布的底端。
  我们径直上山取水,上去是三个人,下来的通常只有戒嗔一个人,戒痴、戒尘这两个小和尚只是假借取水的名义出来玩而已。
  现在的季节正是山花烂漫之时,山间不知名的野花野草很多,也有蝴蝶飞舞,但也不是什么奇异品种,只是普通的白粉蝶。
  无名的山,无名的寺,无名的水,野花,野草,白粉碟,便是小和尚戒嗔的生活之处。
  山顶上的风一般要比山腰大许多,有时候一阵疾风吹过的时候,把很多花瓣吹起。山风不知从何处而来,也不知道要吹向何处,甚至感觉不到吹来的方向,只是觉得风在身畔盘旋,带着花瓣飞舞,花瓣久久不肯下落,良久才落于水流之中,顺流而下。
  昨天取水下山时,看见几名旅客在二重瀑布的底端水潭中嬉闹,有位年青的男施主还把头埋于水中,暴饮甘甜的山泉水。
  戒嗔也不便对他说,刚才戒痴还在瀑布上层小便过,既然是无关之人,何苦扰了他人雅兴,再说童子尿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转到山路中段,看见一老者坐于路边山石之上,脸上微有愁容,戒嗔上前询问。
  老人家告诉我,听说淼山有一种奇艳的草,特来寻觅,可是寻遍了整个山都不见踪影,所以心情郁闷。
  我们是否专心寻找快乐而错过快乐,当我们把寻找快乐变成了一种负担,就像老施主专注寻求奇草,而忽略了山边美景一样,得不偿失了。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8-4-29 11:15:00

没有终点的路(附网友跟帖)

  很多年前,天明寺的房屋很少,后院只有一两间小屋,那时候寺里人也很少,也足够住了。
  据说在文革的时候,寺院曾经被一些外来的人征用过,他们把寺院挂了牌子叫什么什么总部,当时住进寺里的人挺多,于是,那些人运了一些砖瓦到寺里,只花了几天,便盖起了几间屋子,只是没过多久,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外来的人纷纷撤离了寺院,从此也没有再来过。
  戒嗔住的房子就是那一年盖出来的,可能是盖的太快,所以质量有些问题,有雨的时候,屋子里几乎处处是水,墙壁上还时常可以看到屋外的春光,最近这段时间老房子的屋顶开始嘎吱嘎吱的响,而且越来越大,那几夜,在提心吊胆中度过,总怕房顶就这么塌了下来。
  几位师父说,看样子要把这些房子维修一下了。
  去山下请了做工程的施主过来,施主们说,这屋子时代太长,要好好翻新一次了。
  翻新的几件房间一时之间也不能再住人,几位师兄暂时搬到了寺外给进香留宿的施主居住的房间去了,但是那里房间太少,实在是住不下那么多人。
  智缘师父让几个家住的不太远的弟子回家去住几天,他也对我说,戒嗔,你也回去住几天吧。
  茫然的点头,收拾了行装,下山往家里赶。

  自从离家以后,每年都会有回家的机会,但是每次都很匆忙,甚至在家里住的机会都很少,小山村的变化不太,雨后泥泞的路,快要收获的田地,还有路边老树陈年的疤痕,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
  只是我不再属于这里,就好像这里也不再属于我一样。
  妈妈在屋前摘青菜,我走近她,轻轻的叫着她。
  她抬起头,看到我,一脸的意外,随即喜悦浮在了整个脸上。
  她问我,怎么今天回来了,我告诉她原委。
  她伸手来拉我,却停在半途中,看着自己还有不少泥的手掌,使劲的在围裙上擦拭干净。
  紧紧的拉住我,把我往屋子里领,弟弟小生从屋子里跑了出来,开心的冲着我笑。
  伸手摸摸他的头,小孩子的变化很大,几乎每次见面他都要窜很高一截。
  搬上小凳子坐在妈妈的面前,从盆中捞着一把青菜,仔细的摘。
  照例会问一些寺院里的事情,我的生活太简单,简单到只能用很好两个字来回答她。
  说着寺里的事情,师父的、戒傲的、戒尘的还有戒言的,她静静的听,开心的笑。
  并不是好笑的故事,只是开心的人会笑。
  好像一直都没有这样的机会说的那么久了。
  她问戒尘现在还把被子尿湿吗?我笑,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戒尘早已经不尿床了。
  她说,那就好,我一直怕你后半夜没有被子盖。

  家里的卧房只有一大间,用布帘把房间隔开,我睡在里屋。
  灯已经关了很久,借着窗外点点月光打量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小屋。
      十年前,也有一块布帘隔着我们,只是今天那块布已不是旧时那块,睡在里面的人也变了很多。
  闭上眼睛,被子上有阳光的味道,帘子后有人轻轻翻身,这夜,难眠的人不止我一个。
  走在小山村中,有人叫我以前的名字,微微的迟疑,总觉得仿佛不是叫我,那个名字离我已经很遥远。
  十年,很多事情变了。
  每天的饭菜都是素食,我想是因为我回来。
  挨个问我,合胃口吗?
  我说,比智恒师父烧的好。
  开心的笑。
  那天我说,包工程的施主说,只要五天就可以完工了。
  她说,是今天要回去了吗?
  我默默点头。
  她说,那我送你到村口吧。
  依然是默默点头。
  一前一后的行走在那条通往汽车站的路上,我曾经在这里大踏步的走回来,只是现在脚步迟疑。
  天气并不好,路有些昏暗,我低着头走,她也没有说话,只是跟着。
  站在村口的岔路上,转过身,不太敢直视她的眼,我怕看到我眼中有的东西。
  我说,已经到了路的尽头了。
  她伸手把一个小包袱塞给我,仿佛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
  我说,我去赶最后一趟车了。
  转过身,她在身后低声说,怎么这么快就到了。

  是否无论多长的路,多慢的脚步,总有走到尽头的时刻。
  轻轻的向前走,直到走到彼此看不清对方脸上神情的地方才转过身,用力的向她挥手。
  她依然在原地,和我一样挥手。
  大踏步的前行,我知道你一定会站到看不到我的时候才转身回去。

  我是否走在一条路的尽头,也许不是,那是另一条路的起点。
  打开包袱,里面不少点心,都是十年前我喜欢吃的。
  十年,很多事情变了,也有很多事情不会变。



网友评论:1 网友:玉娇龙 2007-10-29 10:37 母爱如山!
出家修行就是在报恩!
很随喜戒嗔有那么好的修行之地!
2 匿名网友2007-11-03 16:53 此景此情,多么地愿意路比脚还要长……
3 无限娇2007-11-04 00:55 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永远是母亲的心头肉.
4 匿名网友2007-11-11 21:22 戒嗔!十年前的妈妈,十年后,妈妈在心中是不是和别的施主一样?要不,为何听不到你叫一声妈妈呢!?
5 网友:默然施惠 2007-11-11 21:26 看过之后,心有点痛!
6 网友:卓然 2007-11-14 13:32 为了心灵的平静而当和尚修行,也许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
人,只要自己内心纯正,不一定要活着就只为了修行.还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毕竟,人生太短暂.
7 网友:总而言之 2007-11-22 13:37 今天是感恩节,有幸看到这篇文章。
我想问的同样是:“戒嗔!十年前的妈妈,十年后,妈妈在心中是不是和别的施主一样? 要不,为何听不到你叫一声妈妈呢? 全文只是用“她”来称呼你的母亲呢?难道你不知道这样她会心酸吗?”(反正我是流泪了。)
在出家人的字典里,难道就没有“感恩”二字吗?我不曾出家,也不知道你们的字典中到底有没有这两个字?我只知道万物皆有源,我也曾为人女、现也为人母,但愿我的儿子也能看到这篇文章。我知道儿子的工作很忙,但每年我的生日,都能以不同的方式收到“祝妈妈生日快乐”这样七个字。这几个字并不重要,重要是母亲在儿子心中的份量……
我在想:一个不知道感恩的人,还有什么资格来谈《举手是爱》?还用得着来修什么行吗?
8 网友:默然施惠 2007-11-30 17:00 看戒嗔写的故事,小师傅是一个感情很丰富的人,决不是那种不知感恩的人.可能是他和我们凡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不一样罢了.上面的施主不能这样评说小师傅.
9 网友:默然施惠 2007-11-30 17:20 “小雨后泥泞的路,快要收获的田地,“还有路边老树陈年的疤痕,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师傅对家、对母亲的眷恋之情。” 
“闭上眼睛,被子上有阳光的味道,帘子后有人轻轻翻身,这夜,难眠的人不止我一个。”
“ 一前一后的行走在那条通往汽车站的路上,我曾经在这里大踏步的走回来,只是现在脚步迟疑。”
“站在村口的岔路上,转过身,不太敢直视她的眼,我怕看到我眼中有的东西。”
你看小师傅的文章,字里行间透出他对家、对母亲的眷恋之情。其实,小师傅是一个感情很丰富的人。

10 网友:敏敏 2007-12-01 22:31 心酸
11 ◆simples2008-01-07 20:28 很感人!!!
12 匿名网友2008-01-09 12:27 看完这篇文章,我突然想起了阿木的那首"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我想问问戒嗔,你从心底恨你妈妈吗?是否恨她带你走上这条路?
13 匿名网友2008-01-11 13:21 读着这些让人流泪,叫人心痛,生活有时真的很无奈
14 匿名网友2008-01-11 14:45 很多人都有过此情此景,
师傅缓缓道来,有如清泉潺潺,流淌过往昔记忆的原野;泥土深入盘桓着的是依恋亲情的根...
谢谢你师傅
你像那山间的清风
徐徐缕缕
给人传来清凉的宁静
15 网友:此处留音 2008-01-25 16:23 这篇文章让我哭了,戒嗔师傅的母子情在字里行间就表露出了。
16 美人虞美人2008-02-07 18:42 是否无论多长的路,多慢的脚步,总有走到尽头的时刻
17 美人虞美人2008-02-07 18:50 只要心中有佛不问身在何处
18 gycb19762008-02-08 16:10 戒嗔--贪嗔痴慢疑.这五样你哪样解脱了?
19 chenzhongwen922008-02-29 10:33 知福福常在,隨緣緣自來
20 网友:老实念佛 2008-03-14 11:28 善哉,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常起恭敬心,不离慈悲念。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父母在堂皆是佛父佛母。即得人身,父母恩重难报也。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21 生命爱河2008-04-29 20:18 我也开始想我的妈妈了/

jan_ai Zhang 发表于 2008-4-29 15:59:04

不错不错,文笔,思想性 都不错!

想查出他的 education background , 查不到。

只找到类似下面的东东:
“网友自称小和尚讲故事走红网络 身份成谜”
http://news.163.com/08/0109/11/41OUT3TM00011229.html

给戒嗔小和尚来点红袖添香: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8-5-4 18:05:57

雨中的茅山

雨中的茅山
发表于:2008年5月1日 20时34分15秒阅读(12660)评论(393)本文链接:http://user.qzone.qq.com/787129669/blog/1209688455

[荐][151]雨中的茅山
  戒嗔没有出过远门,也不知道是不是只有茅山这里才会那么多雨。
  在茅山,艳阳和阴雨有时只在片刻之间 。
  记得前几天,快到中午时分,有阵雨偷袭而至,急忙和戒傲跑到院子里收衣服。
  半掩的寺门,忽的被人推开,跑进一男一女两位施主。惊讶的看着他们,两位施主样子挺狼狈,头发衣服全都湿漉漉的,看到我们神情很是尴尬。
  那位男施主说,今天来山里踏青,结果行到半路下起了大雨,便跑到寺里来暂避一下雨。
  急忙把两位施主让进屋子,给两位施主泡上杯热茶,暖暖身体。
  男施主坐在佛堂门前,望着窗外的雨说,本来今天是个踏青的好日子,这雨实在败兴。
  戒嗔转过头,看着雨中的寺院。
  雨从天际飘落,一滴滴落下有些干涸的土地上,从佛堂前的走廊上吹过的风,带着那种随雨而至的清凉。
  雨悄然落在院落中的树枝上,被微尘覆盖的叶面,一片片褪去灰迹,一点点恢复绿意。
  记得以前也在下雨天出门的经历,站在山后的观雨亭里,看着被雨水搅乱的三重瀑,那些本该有的平静,在那一时跌宕,好似被疾风吹皱的水波,一丝丝荡漾。
  也许下雨并不完全像施主所说的那样无趣。
  世间上很多事物一直在等雨。
  山后的三重瀑等待着雨的到来,才会有难得一次的壮观;
  雨后天空才有飞虹穿越;
  本该无奈的新苗在一场雨后成长。
  如果我们仔细去留心这场搅乱两位施主雅兴的雨,或许就会发现原来雨也有它特别的美丽。
  夜色来临之际,总有落日的余辉让人心动,没有灯的夜晚,格外让人留意到星空。
  其实任何看似灰色的事物都有着他明亮的一面,雨也是,人也是。
  我们都应该学会在泥泞中看到美景,在绝望中找到希望。

jan_ai Zhang 发表于 2008-5-5 18:43:00

回复:[转帖]史上最红的小和尚博客出书:戒嗔的白粥馆

最初由[三和居士]发布
[转帖]史上最红的小和尚博客出书:戒嗔的白粥馆

释戒嗔,也称戒嗔小和尚,他以“我是住在山里的小和尚,我把我的寺庙生活告诉大家”为名的帖子在网络上“一帖成名”。释戒嗔对寺院生活的讲述“平淡”得如同一钵白米粥,可就是这样朴实无华的故事和人生智慧,抚慰了倾听的心。
   “有些问题,问的人并非想要一个答案,只是听的人在意如何回答而已。”作为拥有千万点击数的博客,“戒嗔的白粥馆”成了粉丝每日报道之处,而他也被媒体誉为“史上最红小和尚”。更有粉丝自发前往书中所述的天明寺寻找释戒嗔。“有时候,我们苦苦追寻着一个答案,却始终没有意识到答案早已经在我们手中了。”尽管人们寻而不得,但小和尚的博客依旧更新,而文集也在近日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好久没有读到这样清新的文字了,三和以为戒嗔的文字犹如一壶绿茶,斟在杯中,澄清见底,啜在口中,香彻心肺。下面转贴几篇与网友共赏。

品味 下面这样的句子, 怎能说不是 一种美?

“犹如一壶绿茶,

斟在杯中,澄清见底;
啜在口中,香彻心肺。”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8-5-5 21:04:09

[荐][150]被人笑话的戒嗔

  淼镇的小超市第一天开张的时候特别热闹,因为超市老板说要减价促销,所以围在超市里的镇民差不多快有一百人,戒嗔那天正好从旁边路过,便随着人群进了超市,还在超市里买回了一个黄色的小闹钟。
  那个小闹钟戒嗔用了很长时间,只是有一天,闹钟的秒针不知道怎么就不转动了,拿给戒傲看,戒傲说,等他来修修。想着戒傲平日里也常常把坏了的电器修好,便把闹钟交到了他手中。
  下午的时候,回到屋子,看到戒傲正专心的坐在桌子前面,估计他是在修闹钟,绕到戒傲前面,看一眼桌子,被吓了一跳,桌子上居然堆着一堆散碎的零件,差不多有一百多个,戒傲专心的拼着零件。
  从来没有想到一个闹钟可以被拆成这样,苦着脸坐在桌子旁边,也不敢打扰戒傲,怕把他弄乱了,很担心闹钟的命运,怕它就要这样离戒嗔而去。
  闹钟居然在戒傲的手下慢慢的被还原起来,等交到戒嗔手上的时候,转动也正常了,真心的夸了戒傲几句,戒傲很得意。
  又过几天,发现了闹钟的新问题,闹钟上了闹铃也不响了,和戒傲说了这事,戒傲很兴奋,把闹钟拿了过去,戒傲说,那我再来修一次吧。
  想到闹钟即将又一次被戒傲肢解的不成样子,急忙从戒傲手中夺回了闹钟,对戒傲说,还是不要修了吧,这样也能用的。
  虽然戒傲很失望,但是戒嗔还是决定要对这个跟了戒嗔几年的闹钟负责,而且戒嗔也不敢肯定下次戒傲会不会组装出个炸弹来。
  其实戒嗔每天早晨都需要很早起来做早课,但闹铃不响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戒嗔和戒傲平时住在一间房里,每天早晨戒傲起床的时候,都会闹出比十个闹钟还要大的响动,即便戒言那么好的定力,十天里也会被炒醒一到二次,何况是戒嗔呢?
  记得有一天,戒嗔也忘记了是什么原因,戒傲晚上跑去智恒师父的屋子里睡觉,到了第二天,戒嗔便睡过了头,睁开眼睛,四周安静的很不习惯,瞅了一眼闹钟,只差几分钟就要早课时间了,吓的从床上蹦了起来,用最快的速度洗漱穿衣,往佛堂里赶,走的急了,僧袍在门边上挂了一下,一下撕开了一个口子。
  衣服破处位置并不明显,但心里还是很痛惜,只是时间来不及,便先进了佛堂。
  用手挡着衣服的破处,可是师兄们还是时不时的望着戒嗔的衣服笑。
  有些害羞,急忙低下头,早课结束的时候,智缘师父忽然把戒痴叫了下来,叫他戒痴不要总是乱爬树,弄坏了衣物,还在寺院里乱跑。
  戒痴老老实实的点头答应,有些意外,近日里智缘师父教育戒痴已经很少,怎么忽然又提了这事,抬头看看师父,却发现智缘师父正朝着戒嗔在笑。
  忽然意识到,智缘师父不是在说戒痴,而是看到戒嗔的破衣服,又顾念着戒嗔的面子没有明说,便借着戒痴来暗示戒嗔了。
  更加觉得不好意思,找个机会回到屋子里,拿上针线把衣服破处缝上。
  得意的回到佛堂里,中午吃饭的时候,智缘师父忽然问戒嗔,怎么吃饭一直笑咪咪的,难道有什么合胃口的菜。
  忍不住把衣服的补丁处举了起来说,我已经把衣服缝上了。
  智缘师父有些奇怪的说,你衣服什么时候破的呀?
  师兄们也问戒嗔什么时候弄坏的衣服,怎么他们没有见到呢?
  这才发现,上早课的时候,并没有人留意到戒嗔衣服上的破洞。
  原来很多事情,真正在意的人只有我们自己而已。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8-5-5 21:50:59

小和尚的十一岁和十二岁

快要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应该是戒嗔十一岁那年的事情,那时戒嗔还不是和尚,住小山村里,在山里的小学校上课,就在那年,学校里用了很多年的桌椅都换成新的了,当然新只是相对以前的桌椅而言,新来的桌椅都是城里小学淘汰给我们的。

坐在新椅子上,一刻不停地摇晃,觉得那是无比的乐趣,以前的椅子只要使一半力气就会散架。

书桌上还留着不少使用者的痕迹,比如谁谁谁在此一游,也有密密麻麻的小字,可能是考试的答案。

课堂里的光线很好,因为屋顶至少有十处地方透光。

我们有一位女老师,是学校里唯一的老师,所有的课程都是她一个人教。她脾气很暴躁,时常在课堂上把我们挨个叫起来训斥,她嗓门挺大,同学们都不愿意坐在前排,耳朵很不好受。

不记得从哪一天开始,老师忽然不再骂我们了,偶尔还笑眯眯地表扬我们几句,走进课堂的时候会哼着小曲。在课间的时候,她坐窗口望着外面出神,一动也不动,嘴角会有微微的笑,那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再后来,老师嫁人了,她丈夫在县城里上班,老师自然要跟过去。

走的那天,老师哭了,一屋子小孩子茫然地看了,以前都是她骂得我们哭。

老师说,我要走了,有个同学忽然放声痛哭起来,慢慢地感染了其他同学。戒嗔记得自己哭得很难受,只是不知道为什么。

老师走了以后,托人从县城里给我们带了一些糖回来,每个同学都分到两三颗。

糖后来的去向也记不清了,吃掉了?被别人吃掉了?又或者是丢掉了?

但是老师在戒嗔手上打板子的情形记得了好些年。

人是否都这样,只记得别人的坏处,不记得别人的好处。

老师离别的伤痛持续了一整天。

第二天开始,戒嗔便和那些不用背书包的同学在山上飞奔了。

山上有棵很古老的树,有人说有三百年,也有人说是五百年。

大家都喜欢攀在粗大的树枝上,远望自己的家,这里是山的顶端,每根树枝都让你望得更远。

那次手握着断树枝从树上摔下来的情形一直没有忘记过。

我重重地摔在地上,听见围观的人在哄笑,想站起来却没有力气,侧头看身边,一片殷红,有人惊恐地呼喊着我的名字,记忆就在这里断裂了。

在处处漂浮着消毒水的屋子醒来,我看见挺着大肚子的她正在和医生交谈,大夫一边说,她一边流泪。

没有在医院住很多天,县城里的医院太贵,我回到家里,依然吃着很苦的药,想吐出来,她告诉我,很贵的药不能吐掉,一口口咽下去,因为很贵。

在床上睡了很多天,慢慢的又开始能行走了,又能跳动了,我听见有婴儿的哭泣声。

弟弟出生了,我十二岁了。

一直以来戒嗔想问她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年有人愿意收养弟弟,而你为什么一定要送我上山?"

每年见到她,只有一两次,每次见到她都想问,总觉得有种说不出的理由让戒嗔不能张口。

还记得第一次上山的那一刻,她在前面走。

我说,我以后不爬树了。

她没有说话,头也没有回,只是紧紧地抓着我的手。依稀记得自己在用力,用力地摆脱她的手,她尴尬地望着我,想牵又不敢牵。

有人摆脱你的手,是因为他想离开你;也有人摆脱你的手,是怨恨你不肯抓住他。

记得自己在向师父磕头,不记得磕了多少个,我只知道那时的我,没有一个是情愿的。

听见师父的叹息声,师父默默地点头,她笑着哭了。

站在寺门下,看着转身而去的她,我们之间第一次背道而驰。

她没有回头,我回头了,跟在那个手有残疾的师父后面,走进曾经不属于我的所在。

随风而动的羽毛,微不足道,轻轻停靠在天明寺的匾额上面。

你心中可曾像我一样不停地回头在看?

那个问题,困惑了戒嗔很久,不敢问寺里的师父们,因为不想从那里得到答案。不是所有问题,都愿意拿出来求解,有些问题,求解的总是自己。

曾经想换上在家人的衣服找个不认识施主问问答案,也许在家人对俗事的理解可能比出家人还要强,最后也没有去,即便是去了,有多少人认出戒嗔是和尚呢?

出家人被尘缘困惑是不是一件挺奇怪的事情呢?其实不奇怪,如果依照经文做标准,或者是件奇怪的事情,但如果依照你做标准,或许只是一件小事了。

你我之间差别只不过一个字而已。

深夜也曾常常难眠,偷偷摸出床下出家人不应该看的书,寻找答案,一本二本,一无所获。

以为静心打坐可以得到答案,也未有得,戒嗔一直以为自己修行不够。

有一天在寺里看电视,这里信号不好,不像镇里已经用了有线,只能收到几个台,雪花点也很多,听到电视中有人在问:"你想知道什么答案?"

在禅房中没有领悟的答案在这里终于找到了,那一刻戒嗔不再困惑,在不能改变结果的事情面前,答案显然已不重要。

没有恨了,是否就真的空了?为何在雪地中为她奔跑?原来还有爱!

无惑了吗?当然还有,只是戒嗔已经把它们藏于心底了。

伸手摸摸头上那块曾经让戒嗔差点丢掉性命的伤疤,已经不那么明显了,是时间缘故吧。



三和点评:

这篇短文用的是典型的白描手法,没有丝毫煽情和矫情的痕迹,可读下来却被深深地感动。它以一个十一岁少年的眼光去观察,以少年的思维去思考,再把它们白描下来。“坐在(城里的学校淘汰了的)新椅子上,一刻不停地摇晃,觉得那是无比的乐趣 ”;“ 我们有一位女老师,是学校里唯一的老师” ;"为什么当年有人愿意收养 弟弟,而你为什么一定要送我上山?",这几段都是朴实的描写,半字没提一个“钱”字,而读者却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赤贫”!

还有写女教师从“暴躁”,转而变成“微笑”了,继而还小声地哼个小曲,这不是一个青年女子从情感饥渴,到有了爱情滋润的变化过程吗,看到这,读者定会忍不住会心微笑的。还有写老师结婚要回城,临别时“有个同学忽然放声痛哭起来,慢慢地感染了其他同学”,尽管曾经有过受罚挨骂的记忆,到这时人的天性,师生情就自然地流露无遗了,写得既自然,又到位。

母子情是写的最多最深刻的了。那个缠绕多时的问题“你为什么一定要送我上山?”说到底,就是爱母亲,舍不得离开母亲嘛。还有好些细微的描写,如“她在前面走。 /我说,我以后不爬树了。/她没有说话,头也没有回,只是紧紧地抓着我的手。依稀记得自己在用力,用力地摆脱她的手,她尴尬地望着我,想牵又不敢牵。 /有人摆脱你的手,是因为他想离开你;也有人摆脱你的手,是怨恨你不肯抓住他。 /你心中可曾像我一样不停地回头在看? ”这些文字,都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8-5-15 08:51:50

和尚们的不如意

[荐][152]和尚们的不如意
发表于:2008年5月13日 20时30分19秒阅读(9829)评论(532)本文链接:http://user.qzone.qq.com/787129669/blog/1210725019


  世间的事,本没有万般皆顺的,施主有着施主的困惑,和尚也有和尚的烦恼 。
  每个人都有着他的不如意,天明寺的和尚们当然也不例外。
  智恒师父从少年时便志愿当一辈子和尚,可他却是天明寺里唯一一个还过俗的和尚,那还是三十几年的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天明寺被一群外来的人征用了,而智恒师父则被赶下了山被迫还了俗,有时候智恒师父谈起往事,也有神伤。(三和点评:估计戒嗔年轻,把时间算错了,是1966年中“破四旧”的事吧)
  差不多是同一时期,正是年轻得志的智缘师父坐了牢,手上落下了残疾,家中也发生了变故。 (三和点评:也是文革落下的)
  寺里的戒言现在养的白白胖胖的,可是早几年,它也曾经被人关在饭店门口的木笼里,准备被人吃掉。 (三和点评:十分诧异 :confused:是寺里养的一条犬吧?可犬又算不上是和尚啊 )
  寺里的戒痴,有次从树上摔下来,躺了好几个月,医生还说,说不定要有后遗症。
  我的戒傲师弟,性格开朗,长的也算清秀,但满口牙齿都生的东倒西歪的,平日也不敢大声笑。( 三和点评:戒傲也就二十出头吧,问智恒师父要点钱,到省城的口腔医院矫矫形,说不定天明寺主持的第三梯队就是戒傲呢,以后要开口讲经的,就算给寺里的形象工程投个资吧 :O )
  我们的人生,或多或少都有不如意的时候,可是后来又如何呢?
  现在智恒师父已经重新当了和尚,也不用担心还俗的事情。
  而智缘师父常常给施主们讲故事,开解人生,在镇上很受尊重。
  戒言每天在寺里跑来跑去,在每个施主身上蹭来蹭去,哄来很多零食。
  戒痴也没有什么后遗症,动作比以前更加敏捷了。
  戒傲养成了抿着嘴笑的习惯,不认识他的施主们提起戒傲的时候,常常会说这个和尚长的很清秀,笑的很含蓄。
  树木有枯也有荣,人生有悲亦有喜。
  2008是个大喜大悲之年,有奥运,有雪灾,有地震,有疾病,也有火车出轨。(三和点评:阿尼陀佛)
   很多人都在这一年经历着不如意,很多人在一生的谷底,但只有我们坚持着,才会等到不如意过去的那一天。     祝福每个人,祝福人人平安。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8-5-24 21:41:00

关于地震,有些话一定要说

[荐]关于地震,有些话一定要说
发表于:2008年5月15日 20时39分44秒阅读(79484)评论
  今天本是讲故事日子,因为在论坛中看到了一些言论,所以戒嗔觉得有些话比讲故事更重要,更需要说,更应该说,所以,今天暂停一天的故事。
  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可能是很多人,有生以来经历过最严重的一次天灾,数以万计的同胞离去,面前突如其来的灾害,大多数人也和戒嗔一样,能尽的力,可能微乎其微。
  即便能尽的力很少,能做的事很少,我们也没有必要在此时此刻添乱,很多事情我们可以不做,很多话我们可以不说。
  我们说,某某富豪,某某企业,某某明星,赚的多赚的少,然而我们有资格,有理由,有必要去计较别人捐款捐了多少吗,一分钱,一元钱都是他们的爱心,也可能成为爱心的起点。
  无论是多少,都应该感恩的接受,而不是贪婪的索取,我们的行为也许让奉献爱的人寒心?
  我们在对比,同样能力的人或企业,捐助数量不同,如果行善也要攀比,那才会让慈善的门槛高的让人无法跨越。我们怎么可以用不道德的方法进行“道德勒索”。   我们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便说,某某人还没有捐,实际是否真的没有捐,还是没有来得及捐呢?众口铄金,口下应留德。
  有些人流泪,便有人说,这是做秀,人人皆有情,同样的场景,放在您的面前,一样会动容,自己哭便是真情,别人哭怎么变是作秀?我们何必把人性想象的如此黑暗。
  我们在质疑,我们质疑专家不如蛤蟆,这种质疑中有多少依据?
  我们在莫须有的怀疑,怀疑政府做的不够好,在天灾面前,有很多是人力不能及的!谁都在尽力的去做,就像我们一样,真正能做的,实际非常少,既然我们做不到,就不要在苛求别人了。
  有谣言不停的散布,即便是戒嗔也误传给北京的朋友他们那里有余震的消息,制造这样一句儿戏之言很简单,是否考虑过在这样危难的时候有多么的不妥。
  我们在说笑,我们说地震源自原子弹试射,我们了解看到消息的灾区亲属的心情吗?事不关己的冷漠一样是很大的伤害。
  我们说,出力的没有用,出物资的是把旧物做处理,但他们一直在做我们无法做到的,我们无法提供的,而我们所说的可能只是凭借想象。
  我们过于细致的观看电视节目,带着不友善的心理,怎么会看不出差错?
  多一份祥和,少一份戾气,与人为善一样增加自己的修为。
  多点宽容,少些指责,我们可以不拘小节,怎可不分大是大非。
  我们如果还有余力,别去反驳无理的言论 ,这样除了火上加油,并无好处,我们也不是没有事情可以做。
  有些人在灾难里用手机短信假装灾民骗捐款,有些人冒充正规网站,比如冒充腾讯官网筹款。
  我们可以提醒自己的身边人不要上这样的当,我们可以向110举报。
  戒嗔本无资格做这样的批评,但网络时代,人在做,人人都在看,要考虑我们的言行是否不愧于他人。
  灾难之后,还有很多很多事情需要众人出谋划策,我们的力气,会有地方可以用的。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8-6-6 17:37:36

菜市场里的戒嗔

2008-06-06 11:17:13
[160]菜市场里的戒嗔
  淼镇上有一个挺大的菜市,是镇民们每天必去的地方,市场中有长期的摊位,也有临时经营的施主,在菜市的左侧,有一排固定的商铺,基本以销售素食为主,这几年,我和戒傲负责为寺里采购食品,为此认识了不少销售素食的施主。
  在那一排商铺中,有三家专营豆制品的店面,是我们经常光顾的,三家店铺的老板,一家姓陈,一家姓吴,还有一家姓王。
  每次上市场时,总是随机在三家中的一家买点东西,但是买了几次后,忽然发现,每次在吴施主家里买的东西,总是不足称的,有时候会少上好几两,而其他两位施主家销售的东西,则没有这种情况。
  问了寺里师兄们,原来他们也有同样的经历,做和尚的,不便与施主们理论,所以,以后上市场买豆制品的时候,就开始有意无意的回避去吴施主家买东西。
  吴施主见到我们依然会很客气,一样客气的打招呼,吴施主生意不好的时间,也会很期盼的看着我们,但我们还是不太敢去他家买东西。
  这样的日子,差不多维持了大半年,快到过年的时候,有天,忽然发现市场中关了很多铺位,一打听是不少施主回乡探亲了。这其中就包括陈施主和王施主。
  只得进了吴施主的店铺,因为知道吴施主的习惯,便特意多要了一些。
  吴施主把我们要的东西,仔细的称好,包上一包,拎在手中发现沉甸甸的,戒傲小声说,我感觉这次吴施主并没有扣称。
  把东西拎回寺里,在智恒师父的称上一放,果然没有缺斤少两。
  有些懊悔,心想难道以前我们一直都误会了吴施主吗?还是吴施主已经改过了?但我们依然有偏见。
  有了疑问,后来又光顾了吴施主家几次,每次都不再缺少斤两了。
  过了些天,遇到一位镇里工商所的施主,他专门负责管理菜市场,施主无意中说,以前经常有人向我们反映商家喜欢扣称,后来,我们便在市场中,放置了一个公用的电子称,自那以后,市场中卖东西的人,就很少扣称了,因为买东西的人会很快发现他们的东西少了。
  忽然明白了,吴施主改正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心中有愧,而是那个电子称。
  很多不好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和一个人的品德并无绝对关联,在缺少监管的情况下,道德高的人一样可能有不当的行为,而一些陋习,在监管之下,反而会慢慢改正过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史上最红的小和尚博客出书:戒嗔的白粥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