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8-2-27 17:45:05

不朽的交响曲

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新世界交响曲)

阿方索前些天曾介绍过它的第四乐章,我则更喜欢它的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昨天晚上大概10:40,FM96.3再次播放了这段揉合了无限温柔、典雅、情思、宽宏和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的不朽乐曲,我们立马给定了。旁边的问:这曲子很熟啊。我:《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聆听。真是百听不厌,每一次的聆听,心灵都有一次静化(去浮躁)和净化(去杂念)的感觉。

下面转帖洪恩在线的资料,帮助了解作曲家和作品:

http://www.hongen.com/art/gdyy/bmrhc/gb409.htm

 安东尼·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 1841-1904),捷克作曲家,生于一个小旅馆主和肉商的家庭,十六岁时进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后入布拉格临时剧院 (后改建为国家剧院)乐队拉中提琴,并正式开始创作。首次为音乐界所注目的作品是表现爱国热情的赞美诗《白山的子孙》。

  翌年,辞去剧院乐队职务,到教堂作管风琴师,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创作,后结识勃拉姆斯。勃拉姆斯大力推荐他的《摩拉维亚二重唱》,使其在世界上流行。他还与汉斯·里希特、汉斯·封·彪罗、柴可夫斯基等人保持着诚挚的友谊。曾被邀九次访问英国,旅行德国、俄国,并亲自指挥作品的演出,倍受欢迎。

  1891年任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配器和曲式教授。同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荣誉音乐博士学位。1892年被邀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此间,他写了最著名的《新世界(第九)交响曲》。回国后,继续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任教和进行演出活动。1901年升任院长。他的室内乐、序曲、交响诗、歌剧和歌曲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

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40901.htm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由于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结构坚实、牢固。另外,由于他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因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 而不像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那样单纯地发挥技法。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特殊之处。德沃夏克的管弦乐法,并不反映当时的潮流,虽然没有华丽绚烂的色彩,却显得十分朴实可爱。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管弦乐法遭到当时某些乐评家的误解。实际上,德沃夏克的交响曲不但能充分地发挥各种乐器的特性,而且在乐器的组合运用方面,更具有无穷的妙味。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美。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 “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 交响曲)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 ; 乐章的主部主题 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 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 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 旋律优美绝伦, 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 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第三乐章 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 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

  第四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 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下面视频就是我最喜欢的:
Dvorak, New World Symphony - 2nd Mvt Part 1
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第一部分(第一主题所在)

http://www.youtube.com/v/-ENf4VEhI40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8-2-27 17:58:40

再听一遍,这版本新,维也纳交响乐团演奏、卡拉扬指挥的:

http://www.youtube.com/v/aYl4Xb4cDQ8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8-2-27 18:25:00

Going Home由Libera(天使之翼合唱團)演唱
歸故鄉(02:25-03:57)
此歌即船长帖“新碟尝鲜-40首经典”中的第九曲

http://www.youtube.com/v/fryuQVAuASs

Going home, going home
I'm going home
Quiet light, some still day
I'm going home

It's not far, just close by
Through an open door
Work all done, care laid by
Never fear no more

Mother's there expecting me
Father's waiting, too
Lots of faces gathered there
All the friends I know...aah.ah...

I'm just going home

海船长 发表于 2008-2-27 20:43:39

谢谢居士发掘出新的风格的名作供大家欣赏。我也一直很喜欢这一段音乐,即《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第一部分(第一主题所在)。这个主题的旋律真的太美了,节奏如此的舒缓,真是少见。但是,人家就是慢得舒服,慢得抒情,慢得引发联想。值得反复欣赏。

在欣赏了一些悲怆的音乐之后,适合欣赏这一段曲子,暂时告别深沉、压抑的悲伤情绪吧,仔细体会生活中的美和爱吧。 :)

alfonso 发表于 2008-2-27 21:30:33

我的电脑已病入膏盲 :D ...休克后又活了 :p

德沃夏克可是有几首让人喜欢的老曲子...听一下这首'F 小调的浪漫曲", 我以前有此磁带.还曾满喜欢的..幸运的是还真找到了...而且是PERLMAN小提, 酷!



http://www.youtube.com/v/FbvxUJLmNzE&feature=related

alfonso 发表于 2008-2-27 21:43:02

德沃夏克的曲子, 除了新大陆, 人门最容易想到的还有这首...三和居士曾POST 过的...也是非常经典的(至少我们国人很多人都喜欢...),就是德沃夏克的著名室内乐"斯拉夫舞曲"...马友友的大提!



http://www.youtube.com/v/QJp8cRLmqb0&feature=related

alfonso 发表于 2008-2-27 21:57:16

几乎人人皆知的幽默曲(第七首)

具说他曾写下了八首幽默曲。其中的第七首也许是他所创造出的最为出名的旋律。幽默曲是一种常见的短小音乐体裁,常常用以反映某种活泼或诙谐的情调,然而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却不尽然如此,人们常常觉得,第七首幽默曲与其说是轻快,不如说是淡淡的惆怅。

http://www.youtube.com/v/ScSCILXXLnM&feature=related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8-2-27 22:47:04

很喜欢阿方索推荐的三首德沃夏克的作品,你没post出来的时候我也在youtube里欣赏呢,谢谢贴出。特喜欢幽默曲No7,PERLMAN的小提出神入化了,服了,腿残了,手是双倍的灵活;还有小泽、友友马,凑个三剑侠了。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8-2-27 22:51:00

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早晨》和《索尔维格之歌》

大概是70年代末末80年代初吧,开始听这曲子,十分中意那种。特别是《早晨》,把你带到一个远离尘嚣的原野,令你很自然想到那就是陶渊明老先生告诉咱的桃花源,一曲终了,心身为之一新。

下面转贴洪恩在线资料,帮助了解作者和作品。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18.htm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1843年6月15日格里格生于卑尔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于同地。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经著名小提琴家O.布尔推荐, 1858~1862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首次作品音乐会。1863~1866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活动,与挪威民族音乐的倡导者音乐家R.诺拉克等人共创“尤特皮”音乐社,创作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族音乐。回国后,为建立挪威民族乐派积极展开音乐活动。1871年创立克里斯蒂安尼亚(今挪威首都奥斯陆)音乐协会,曾任该协会爱乐乐团和卑尔根“和谐”合唱团指挥,并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国举行作品音乐会。1874年被政府授予终身年俸,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和牛律大学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衔。逝世时,挪威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1874~1875年间,格里格为H.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彼尔·金特》写过2段音乐,后来选出8首重新配器,分别编为两部管弦乐组曲,成为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戏剧原著采用挪威民间传说,通过青年农民彼尔所经历的光怪陆离的冒险生活(如战胜山魔、掠财致富、异国漫游等),嘲讽了追求权力与金钱的私欲,讴歌了淳朴、自然的生活理想。格里格还为戏剧写了一系列充满诗情画意、色调丰富的配乐。如《晨景》中音乐如一股凉爽的清泉,在一片安谥的田园气氛中,衬托着太阳破云而出的晨曦美景,颤动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脉动;《山魔的大厅》中那种狂暴粗野、咄咄逼人的音乐给人难忘的怪诞印象;《奥塞之死》是彼尔在弥留的母亲床前的挽歌,忧伤的旋律如长眠前最后的呼吸和生命的慢慢衰亡;而《索尔维格之歌》则是全部配乐中的杰作,它以晶莹透彻婀娜多姿的民歌风格,刻划了索尔维格温顺、纯洁的性格和心灵。此外,在一些充满异国情调的音乐片断里,如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阿拉伯舞曲》,既文雅轻盈又热情奔放的《阿尼特拉舞曲》,都由于绚丽多彩的配器色调而独具魅力。

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41101.htm

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 戏剧《培尔·金特》虽然不是挪威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但在作者的全部剧作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大量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梦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同时又触及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 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格里格曾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离家时那样一贫如洗。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维格的膝盖上,终于找到了安息之处。” 尽管第二组曲中的《索尔维格之歌》确属杰作,但总的说来还是《第一组曲》更为流行。 选入两套组曲的八首乐曲,只按音乐的要求编排,完全不受原剧情节发展的牵制。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分为四段:

  (一)“晨景”——原为诗剧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主人公远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贩运黑奴,往中国贩运偶像,一时成了富商。这时,他来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动。但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并非是炎热的沙漠,而更像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乐曲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

  (二)“奥丝之死”——母亲奥丝在弥留之际,培尔·金特赶了回来,他为母亲追忆儿时景象,并用幻想的故事陪母亲去赴天堂的盛筵。在全剧中,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场。格里格的这段配乐悲壮肃穆,可称为一首悲歌或葬礼进行曲。

  (三)“安妮特拉之舞”——选自诗剧第四幕第六场。在沙漠绿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这段音乐描绘的正是这一场面,但严格地说,它远远超过了作为配乐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参与戏剧的内容,成为诗剧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四)“在妖王宫中”——原为诗剧第二幕第六场的前奏。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这一场点出全剧的主题,即人与妖之间的区别,是最具幻想性的第二幕的真正核心。
  

  《培尔·金特》第二组曲也分为四段:

  (一)“英格丽德的悲叹”——原为第二幕之前的幕间曲。 培尔·金特在乡村的一次婚礼上,拐走了朋友的新娘英格丽德,把她带到山上,玩弄够了又将她遗弃,说他真正爱的是索尔维格。这段音乐以英格丽德为主要形象,表现出一种非常激动和无奈的情绪,堪称为一首奇妙的挪威哀歌。

  (二)“阿拉伯舞曲”——原为第四幕中阿拉伯舞蹈场面的配乐。乐曲带有女声合唱,意欲描绘东方的“异国”情调。

  (三)“培尔·金特归来”——原为第五幕的前奏曲。在第五幕中,主人公的形象已经是一个须发斑白的老人,他站在返回挪威的轮船上衣衫褴褛,神情冷酷。

  (四)“索尔维格之歌”——原为诗剧第四幕第十场配乐。挪威北部森林中的一间茅屋,索尔维格坐在门前,等候培尔·金特的归来,她唱着:“冬去春来,周而复始,总有一天,你会回来。” 编入组曲的这首乐曲,经作者改编为纯器乐曲,去掉了原来的歌唱声部。 乐曲的旋律十分优美,荡漾着哀愁的第一主题和洋溢着希望的第二主题 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整部组曲中的名篇,也是格里格最成功的创作之一。

Morning清晨

http://www.youtube.com/v/PAbwMGZtIsY


下面的版有点现代了


http://www.youtube.com/v/Ya5ICVKUERg

Lucia Popp: Solveig's Song from Grieg's Peer Gynt

露西娅演唱《培尔·金特》第二组曲中的《索尔维格之歌》

http://www.youtube.com/v/aU0WNE14RAY

另一版本:Mirusia sings Solveigs Lied & Andre   Rieu (music)

http://www.youtube.com/v/2kGtLEeEy14
呵呵,还有中文歌词呢,在《外国名歌200首》里有的,补上。

《索尔维格之歌》邓映易译配

冬天早已过去,春天不再回来,
春天不再回来,夏天也将消逝,
一年年地等待;一年年地等待;
但我始终深信,你一定能回来,
你一定能回来,我曾经答应你,
我要忠诚等待你,等待你回来。
啊-----------

无论你在那里,原上帝保佑你,
原上帝保佑你,当你在祈祷,
原上地祝福你,原上地祝福你。
我要永远忠诚地等待你回来,
等待你回来,你若已升天堂,
就在天上相见,在天上相见!
啊-----------

嘿,太高兴了,土豆王有这个纯音乐的版本,美至死!

http://www.tudou.com/v/f8_kd7bQpKA

海船长 发表于 2008-2-28 20:50:27

介绍一下纽约爱乐乐团在平壤演奏《阿里郎》



http://www.youtube.com/v/27oCLrSzDLQ&rel=1&border=0

New York Philharmonic Plays Arirang in DPRK North Korea


http://www.youtube.com/v/DEdCovYObZQ&rel=1&border=0


据说很多人,看的拉的,都眼泪汪汪,五分钟standing ovation。再看看 YOU TUBE 上面的网友评论:

I am hopeful that Korea will unite in a peaceful manner in the near future.

............

My last comment was in response to "minisense"'s (appropriate) remarks as copied here: I'm sourh korean....
I'D LIKE TO UNION KOREA PENINSULA...
I dislike u.s.a & china & japan & russia
they are the origin of partition de peninsula

............

You must be a young South Korean. Please go back to the history books and get your facts straight about each country before making such a comment.

............

Very moving indeed. My mother is from North Korea (Yo-nan sp?) originally and had to flee when the war broke out. She ended up marrying my American dad when he was stationed in Osan. She is almost 75 now and I would love for her to be able to return to her homeland, even though I'm sure her house was long ago demolished. I hope Korea will become a united democracy before my mother passes away.

............

alfonso 发表于 2008-2-28 21:28:55

最初由[三和居士]发布
二、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早晨》和《索尔维格之歌》

大概是70年代末末80年代初吧,开始听这曲子,十分中意那种。特别是《早晨》,把你带到一个远离尘嚣的原野,令你很自然想到那就是陶渊明老先生告诉咱的桃花源,一曲终了,心身为之一新。
.....
如《晨景》中音乐如一股凉爽的清泉,在一片安谥的田园气氛中,衬托着太阳破云而出的晨曦美景,颤动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脉动....


Morning清晨

http://www.youtube.com/v/PAbwMGZtIsY



这个曲子我在国内时而听过...正象你上面所描诉的,听着此曲感受到黎明过后清晨的风儿迎面轻轻地吹来...忍不住吸一口清新的空气,直沁肺腑啊:p
更喜欢这个节奏慢些的版本, 因为清晨大地万物都是刚刚从一夜的沉睡中渐渐苏醒,应该有点懒散的过渡...



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分为四段:................


  《培尔·金特》第二组曲也分为四段...........

 ...........................
  (四)“索尔维格之歌”——原为诗剧第四幕第十场配乐。挪威北部森林中的一间茅屋,索尔维格坐在门前,等候培尔·金特的归来,她唱着:“冬去春来,周而复始,总有一天,你会回来。” 编入组曲的这首乐曲,经作者改编为纯器乐曲,去掉了原来的歌唱声部。 乐曲的旋律十分优美,荡漾着哀愁的第一主题和洋溢着希望的第二主题 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整部组曲中的名篇,也是格里格最成功的创作之一。

另一版本:Mirusia sings Solveigs Lied & Andre   Rieu (music)

http://www.youtube.com/v/2kGtLEeEy14


此歌剧我以前没听过, 不过这片段真的很好听. 尤其是一开始的那段旋律及歌手的演唱,太美了....我反复听了两三遍, 多亏了三和兄系统地介绍了整个歌剧的局情,不然还真不知那对那...忒复杂...我听歌剧很有限...谢谢, 介绍的很系统,也很专业...引进的曲目,越来越有水准(这都是从哪找的...佩服一个 :p ),我更喜欢ANDRE RIEU的版本, 喜欢他那一贯富有浪漫气息的配器及演出背景...

alfonso 发表于 2008-2-28 21:39:20

回复:介绍一下纽约爱乐乐团在平壤演奏《阿里郎》

最初由[海船长]发布
介绍一下纽约爱乐乐团在平壤演奏《阿里郎》

................

............



这个曲子我好象知道一点... :p

这是由朝鲜的一首民谣改编的,具说 《阿里郎》是来自朝鲜族的一个古老的传说.大概内容是:一个女孩.因为他的男朋友去打仗,,结果战死了...男朋友的名字叫李郎,她日夜思念着她的男朋友..结果她天天在山上 呼喊 着他的名字,,啊..李郎....就这样..她后来也因为过分悲伤而死去...但她的声音却依然在那山谷 回荡..."啊,李朗..."所以旋律越往后听越悲壮...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8-2-29 20:22:11

回复:介绍一下纽约爱乐乐团在平壤演奏《阿里郎》

最初由[海船长]发布
介绍一下纽约爱乐乐团在平壤演奏《阿里郎》



http://www.youtube.com/v/27oCLrSzDLQ&rel=1&border=0



船长再立新功,淘到宝了。很好听。

阿里郎是一首民歌,很早传入中国了,说小媳妇想念外出打工的丈夫的,改编成这样有深度的交响曲,了不起!冷战,拆散了多少家庭,我们中国的福建、浙江、湖南。。。也不少,能不感人吗?

曲子开始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美好家庭,充满了爱怜和温馨,2:30处短笛吹出了幽怨的曲调,表现分离,后端再出现愉快欢乐的旋律,不断递进,是一波波团聚的喜悦,结尾乐句又像是无限的企盼。一首简单的民歌演绎成这样的美曲,不由再道声:了不起!

太喜欢民歌了,咱们中国的思乡曲、森吉德玛、瑶族舞曲,还有鲍元凯教授的中国风(民歌管弦乐十多首),也都是改编自民歌的交响乐曲。

在听听民歌版:阿里郎

http://www.youtube.com/v/7FlXH9CGnvw

中文歌词录自《外国名歌200首》崔东均译配

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哟!
我们的君郎翻山过岭,路途遥远。
你真无情呵!把我扔下,
出了门不到十里路你会想家。

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哟!
我们的君郎翻山过岭,路途遥远。
春天黑夜里,满天星辰,
我们的离别情话千言难尽。

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哟!
我们的君郎翻山过岭,路途遥远。
今宵离别后,何日能回来,
请你留下你的诺言,我好等待。

船长,你选的那个视频不完整,这个更好,注意引子小提琴的和弦与竖琴的分解弹奏,简直是描绘了一个如仙境般的处所,然后是短笛出现,再来一个弦乐的强烈的不协调和弦。。。短笛和竖琴在这个乐曲中作用真大。

http://www.youtube.com/v/A53l8xOkPFw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8-2-29 21:39:47

周末了,经历了悲欢离合的阿里郎之后,来段轻松的施特劳斯。今天暂时放一放大家熟悉的蓝色的多瑙河、皇帝圆舞曲、溜冰圆舞曲,还有老施特劳斯德拉德斯基进行曲,听个《电闪雷鸣波尔卡》如何?

约翰.施特劳斯的《电闪雷鸣波尔卡》
关于这曲子的背景介绍,网络里有现成的,复制如下:

在一个夏天夜晚,碧天如洗,明月如盘,月色溶溶,星光点点;偶尔传来阵阵的虫鸣声点缀着夜色的美妙。梧桐树宽大的影子斜斜地堆在地上,露出树叶斑驳的身影。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轰隆隆”的雷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咔嚓嚓”几道闪电,划破天际。一大片乌云从远方疾驰而来,越聚越浓,越聚越多;风声大作,天越来越黑,风也越来越大。霎那间,豆大的雨点便霹雳啪啦的落下来,不一会儿下起了倾盆大雨,水流如瀑布一般沿房檐飞流直下,地上水花儿四溅,小流成河。

雷声越来越近,在头顶响起。窗外风声、雨声流水声一会儿像交响乐一样震撼人心,一会儿又像摇滚乐一样节奏强烈,时而又像轻音乐一样舒缓流畅。瓢泼大雨时而像万马奔腾,时而又像小溪流水潺潺,……

雨渐渐小了,乌云渐渐远去,仿佛一切又恢复了平静。空气清新了许多,万物充满了生机。

《雷鸣电闪波尔卡》,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这首速度很快的舞曲,是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作于1868年初狂欢节期间,同年2月16日首演,献给艺术家协会。在乐曲中,作者采用其一贯的表现手法,在不间断地重复二拍子波尔卡节奏的基础上,以“定音鼓震音奏法”使人感到远处的雷声响起,利用钹及其奏法上的音色特点,模仿雷雨和闪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风雨交加、电为雷鸣的场面。
全曲为A—B—A 三部曲式,自始至终呈现出热烈的气氛。乐曲A段为G大调,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旋律跳进下行,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预示,气氖生动活泼;第二主题旋律级进下行,从中可以清楚地听到“雷鸣电闪”的音响,仿佛真的出现了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景象,这里是全曲的华彩部分。乐曲B段转到C大调,主题在歌唱般的旋律中,不时地穿插着“雷鸣电闪”般的场面,色彩交织、生动无比。全曲的总时间并不长,但足以给听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回答者:茠箫沑 - 童生 一级

J. Strauss II Polka Unter Donner und Blitz Carlos Kleiber
维也纳交响乐团

http://www.youtube.com/v/NbRVy2biffM

alfonso 发表于 2008-2-29 22:48:36

最初由[三和居士]发布
...........................

  (四)“索尔维格之歌”——原为诗剧第四幕第十场配乐。挪威北部森林中的一间茅屋,索尔维格坐在门前,等候培尔·金特的归来,她唱着:“冬去春来,周而复始,总有一天,你会回来。” 编入组曲的这首乐曲,经作者改编为纯器乐曲,去掉了原来的歌唱声部。 乐曲的旋律十分优美,荡漾着哀愁的第一主题和洋溢着希望的第二主题 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整部组曲中的名篇,也是格里格最成功的创作之一。
...................
嘿,太高兴了,土豆王有这个纯音乐的版本,美至死!

http://www.tudou.com/v/f8_kd7bQpKA


注意到又新增加了乐器版本...而且绝对绝对"美至死"...好听的曲子听一遍是不会过瘾地! 特意单独再顶一下. 谢谢 :p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不朽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