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温度感觉: -4°
  • 实时天气:温哥华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卡加利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3°
    温度感觉: -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温度感觉:
查看: 11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1-8-17 18:4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沙发
匿名  发表于 2001-8-22 19:33:51
  一首酸菜味十足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激起了国人对关东大地的重新神往。与娘娘腔十足的白脸王沪生相比,那位讲义气、重友情、见义勇为、豪气干云的红脸汉子一下子就成了中国人健康人格魅力的代表。人们一下子想起了东北久已被遗忘的地位——全国最大、最久、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还有抗战,是东北人引以为豪的一段悲壮而光荣的历史;东北成了人人瞩目的一块“圣地”。东北人的形象在人们(当然主要是网民)心中又得到了一次拔高。这一切,我们是应该感谢雪村以及制作歌曲动画的几位作者的。

  网络的热潮和骄傲一起过去了。东北人是不是应该想想更真实的东西?

  东北人真是FLASH上那个光芒四射的形象吗?东北真是除了气候什么都好吗?

  别人说这种话,东北人会动肝火:凭你也敢?四字经“妈拉巴子”马上脱口而出。有那好事者早动起老拳了。只有自家人才有开口的机会。——东北人的缺点之一。难怪北京抱团打架的“东北帮”这么有名。本人是一货真价实的东北平民,不怕。

  平心而论,东北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并不是这样美好。下面将分章论述。

  首先,我要挑出一条惊人的历史真相:东北向来缺少杰出人物!即使是在豪强并出、英雄蜂起的动乱时代!诸位若不信,可以去查查《三国志》。在这个最典型的大乱世、历史大舞台上出现过的东北人只有一个首鼠两端、见礼忘义又一触即溃、自取灭亡的公孙家族。那些第一流的文臣武将与东北无缘,这非常令东北人尴尬。有人说北方民风剽悍,出皇帝;南方则出守成才子。韩愈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似乎就是证据。可别忘了,他的地域概念最远只到今天的河北一带。从战国起东北就是“蛮荒之地”,多的是茹毛饮血的野蛮之辈。中原文明把这里同气候一起割裂开来,不愿多看一眼。东北人似乎有一种冤孽性的心理:你不是看不起我吗?我还看不起你呢!我要让你知道我的厉害!给中原政府带来羞辱和致命危机的少数民族多选择东北为问鼎中原的突破口,多少可以证明。但他们大都以一种群体力量的形象出现,少有个人记载。(这可能也有着文字不通、史学文明落后的关系。)一直到今天的政治军事领域,杰出人物也少有籍贯东北者(除了土匪出身的张氏父子。)这里由于天寒地冻而被当作流放犯人的天然监狱(西伯利亚?),杀人亡命之徒更是把这里当作天高皇帝远的乐土。再加上原来的土著野人,一混居,一通婚,再加上气候恶劣,农作物产量级低,农业文明所喜好的自然条件不具备。这样的地方你能指望它出什么人材?而且由于文化的落后,艺术界、学术界更是人丁稀落。《红楼梦》和东北其实没有多少关系可攀。想象一群赫赫有名的大学者为几个世纪前一个作家的祖坟在哪吵得不可开交,滑稽不滑稽?“压倒三江”王尔烈?他不过是个四十几岁才中进士,当了几年官、几年宫廷教师,然后告老还乡的封建官僚而已。历史上他这类人物多如牛毛。近代那些所谓的“关东才子”没有一个能列入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流人才的行列,现在我国政府的高级党政军官员也少有东北人氏。惨乎?衰乎?

  其次:东北的工业实力、经济地位其实也并不那么牛气。

  东北由于多种历史原因成了倚赖单一产业的重工业基地。大体可分几种:第一类型,以“汽车城”长春为代表;它们是作为建国初期苏联援建基地发展起来的。随着外交政治经济的大方向一损俱损;还有以天然矿产为主要依靠的第二类城市,如“钢都”鞍山,“煤城”阜新;一旦矿产耗尽,这些城市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必即一蹶不振。大庆、辽河两个油田暂时还能支撑,但前景不妙。路人皆知“中国石化能源的出路在西北和南海”,东北,你还有多少可挖?还有第三类城市,不客气地说,是收了帝国主义的遗惠而发达起来的。关外最大的城市沈阳是最典型的例子。笔者栖居于此,故有自信多说两句。这个城市是辽宁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比北京对于全中国的意义还要重要。它作为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向来以其灰色的天空闻名于世界污染最严重城市之列,近来却少有题名。为什么?不是因为工作搞好了,环境治好了,而是由于工厂都停产了,工人都下岗了!截至本文发稿时止,辽宁省共四百二十七万正式工人,可正式在岗的还不到二百万!而在岗又怎么样呢?国有企业大都靠国家的咬牙支援才能苟延残喘,工人才不上街游行上政府大门口示威上火车道趴铁轨(前几天某地此事居然成了新闻,可见某些新闻人之无知无识。)更有些所谓盈利企业一年的总产值只有几万元。这点钱连维持工厂正常运作的流动资金,支付工人在厂办医院(!)打针吃药的起码(根据国有企业现行制度是合理的)费用都不够。落后、破旧的机器吱嘎吱嘎地运转,生产出早已过时、质量低劣、毫无市场竞争力、根本卖不出去的所谓“商品”,一天就从国家(中国作为农业国,主要的纳税人是善良朴实的八亿多农民)口袋里掏走了若干万万!这种工厂再不停业破产,天理何在?!

  问题是改革。都知道。可有几人能想到改革也是问题呢?商品经济给人(首先是接触外部世界最早,又拥有一定权力的官员)造成的诱惑是巨大的。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缺少监督机制的官本位国家。沈阳市市长、副市长和他们手下的十六个局长一起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又一起东窗事发、锒铛入狱,让人想起那句话:“穷惯富惯都不怕,就怕穷人一夜发。”困难、阻力更不必说。要紧的问题是转变人的思想。可这多么困难!中国人几十年来养成了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听听上面是怎么说的先。”没有权威人物(其实是领导人物)的明确指示,就有犯错误的危险,于是这件事就先别办了。说穿了其实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儒家明哲保身哲学的隐秘体现。为什么东北的改革步伐一直迈不开而工业基础并不那么发达的南方沿海却有敢作敢为的勇气?一例足以“于细微处见精神”:当年邓公辞世,南方几省的受惠人民全都如丧考毗,痛哭流涕,东北人却漠然置之,暗自抱怨:小平同志,您怎么就不来个“北巡讲话”呢?

  再次:东北人缺少一种热情,缺少对能使社会变得生机勃勃的现实工作的参与意识。这一点早有网友指出。君不见CHINAREN校园论坛上面北大清华乃至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帖子都连篇累牍,而东北人的作品在哪里?那些在全国都号称打得响的老学校,你们在干什么?就偶尔有几篇,也是打情骂俏、人云亦云甚至是从别处转抄、转贴来的文章。质量低劣,内容空洞。独具慧眼,对青年人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有精辟见解的杂文、意境高妙,回味无穷的散文或是幽默滑稽、令人喷饭满案的“灌水”一篇也没有。点击率更是少得可怜。也许有人会辩解说东北主要是理工科大学,人文学风不浓。说这话的人未必知道,吉林大学法律系培养了整个东北三省最优秀的法律人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一定名声。而辽宁大学的史学研究更是早藉地利之威,以其在清史、东北史、张学良史方面的造诣扬名全国。东北人逗乐子有一套,可一提正正经经的音乐就傻了眼;拿摇滚乐来说,中心是京城,可广州、南昌、武汉甚至景德镇都出了一批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部队”的时候东北却无声无息;文学领域东北确实是瞠乎他人之后,把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史拎起来拼命抖,也掉不出一个真正成功的东北作家来。萧红萧军这两个鲁迅的笨学生,只知道照搬老师那激烈得变了形的忧患和批判精神,却没学到他高超的艺术技巧。他们的所谓小说在现代中国只有进历史博物馆的价值,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找不到能让现代人感兴趣的理由。马原和邓刚算是比较为东北人争气的了,至少小有了点名声。可然后呢?一个销声匿迹,一个穷困潦倒;哈尔滨人梁晓声辉煌过一段时间,现在也江河日下了。得过两届百花奖的“新秀”徐坤又怎么样?她的那两篇作品(《遭遇爱情》与《厨房》)归根到底走的都是这样一条路子:

  1:用小女人的那一丝温情把环境描画得令人迷醉,让用着日本姓名的(这大概和她外国文学硕士的出身不无关系吧)男女主角互相挑逗。

  2:步步顺理成章,即将冲破最后界线。

  3:因一方理性思维占了上风,经济上的顾虑战胜了肉体欲望而戛然而止,再用对心理的细微描写来收尾,来掩饰柔情气氛一下子荡然无存所带来的尴尬。

  初看是有点欧亨利的味道,可掉回头一想,这不是在城墙根底下撒尿,怕罚款硬憋回去的感觉吗?“憋尿型小说”。……

  够了!我这篇文章把东北人“埋汰”得够呛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