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2973|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归来》观感—希望这是老谋子作为一个真正电影人的归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10 14:5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大炮 于 2014-6-10 23:22 编辑

昨天晚上看了张艺谋新片《归来》说说感想。

首先一些影评人的分析我赞同,这部电影只是铺排了一个很小的视角,演绎陆焉识(陈道明饰)、冯婉瑜(巩莉饰)和女儿丹丹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并没有更深更广的对时代的叙事。电影改编自小说《陆犯焉识》,对于展示文革残酷性的那些部分也删去了。如果用一部反思时代的电影来要求,肯定是避重就轻。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电影要在国内通过审查公映,必然要做些self-censorship,也不难理解。电影在建立人物关系上,有许多细节的堆砌,这是张艺谋比较个人风格化的部分,但稍显得拉杂,第一个重要的turning point在大约半小时才出现(陆焉识在火车站想约见妻子,被女儿告密,而在火车站被抓),使得电影的前半部分节奏稍显拖沓。

瑜不掩瑕,瑕也不掩瑜。电影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很出色,陈道明和巩莉两位演员的表演功力很深厚。文革带给一个家庭,那种深深的痛感,戏剧张力也很强。你所深爱的人在文革中如果死去了,是很杯具的;但当你费尽千辛万苦、想和她团圆,当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却不认识你了,这是更杯具的;你知道她很爱你、一直在等你,可你费尽一切努力也无法让她重新记起你,这还要杯具。电影的结尾有“渊默而雷声”的效果,陆焉识虽然一切想唤起妻子回忆的努力都失败了,但他似乎已经以一个为妻子读信的特殊“外人”的身份,和家人建立起了一种默契,从某种意上说,他成功了,又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但是他的妻子始终固执地认为,丈夫将在5日这天回家,所以坚持每个月的五号去火车站接人。若干年过去了,陆焉识每个月五号都陪着妻子,打着写有自己名字的牌子去火车站接他自己。这相当有讽刺性,戏剧冲突感很强,是一个无声的高潮。Robert McKee在被称为编剧“圣经”的《story》这本书里说,反讽,irony,是冲突的一种高级形式。

陆焉识用尽一切办法都没能让妻子相信她等的人其实早已回到了她身边,又担心妻子的失忆症。所以每个月5号陪妻子去火车站接自己就成了一种常规的家庭活动。冯琬瑜的失忆症一直没能好转,意味着文革带给人们的伤害不能随着时间而消逝,伤痛是无法愈合的。这个寓意相当有积极意义。

从该片的整体架构上来讲,没有像《芙蓉镇》那样复杂的角色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间的冲突,来展现文革的时代背景,作为对时代浩劫的反思深度和广度上,它显然不及《芙蓉镇》,但在人物的塑造上,这部电影显然仍有可圈可点之外。

最后说说老谋子本人。从导演《英雄》和08奥运开幕式后,张艺谋俨然成了“主旋律”的代言人。但近年他遇到了一系列挫折——《黄金甲》等一系列电影受到恶评;又因为超生成为被打击的对象,被罚巨款。这一系列人生起伏会不会对他的创作也有影响呢?张艺谋到了今天,已年过六旬,是应该考虑一下他的“晚节”问题,也就是他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留名”问题。是作为一个为中共“主旋律”而鼓而呼的导演被人记住呢;还是作为一个真正有深度的导演而被人记住。希望这部《回归》是张艺谋作为一个真正电影人的回归。

评分

参与人数 3经验 +13 收起 理由
maobei + 3
白色百合 + 5 好评!
自亚西亚的狼 + 5 有深度!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4-6-10 15:09:14 | 只看该作者
如果用一部反思时代的电影来要求,肯定是避重就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电影要在国内通过审查公映,必然要做些self-censorship,也不难理解。
不是避重就轻,是四两拨千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6-10 15:20:51 | 只看该作者
你的这篇影评比我的好多了,很有专业影评人的派头,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6-10 17:29:22 | 只看该作者
张艺谋在早期,其实是有些更尖锐、也更有深度的电影,比如《活着》

不是避重就轻,是四两拨千斤。
白色百合 发表于 2014-6-10 16: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6-10 19:31:50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晚上看了张艺谋新片《归来》说说感想。

首先一些影评人的分析我赞同,这部电影只是铺排了一个很小的视角,演绎陆焉识(陈道明饰)、冯婉瑜(巩莉饰)和女儿丹丹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并没有更深更广的对时代的叙事。电影改编自小说《陆犯焉识》,对于展示文革残酷性的那些部分也删去了。如果用一部反思时代的电影来要求,肯定是避重就轻。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电影要在国内通过审查公映,必然要做些self-censorship,也不难理解。电影在建立人物关系上,叙事稍显拉杂。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等细节戏很多,但在开头部分是稍徽太多了,第一个重要的turning point在大约半小时才出现(陆焉识在火车站想约见妻子,被女儿告密,而在火车站被抓),使得电影的前半部分节奏稍慢。

瑜不掩瑕,瑕也不掩瑜。电影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很出色,陈道明和巩莉两位演员的表演功力很深厚。文革带给一个家庭,那种深深的痛感,戏剧张力也很强。你所深爱的人在文革中如果死去了,是很杯具的;但当你费尽千辛万苦、想和她团圆,当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却不认识你了,这是更杯具的;你知道她很爱你、一直在等你,可你费尽一切努力也无法让她重新记起你,这还要杯具。电影的结尾有“渊默而雷声”的效果,陆焉识虽然一切想唤起妻子回忆的努力都失败了,但他似乎已经以一个为妻子读信的特殊“外人”的身份,和家人建立起了一种默契,从某种意上说,他成功了,又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但是他的妻子始终固执地认为,丈夫将在5日这天回家,所以坚持每个月的五号去火车站接人。若干年过去了,陆焉识每个月五号都陪着妻子,打着写有自己名字的牌子去火车站接他自己。这相当有讽刺性,戏剧冲突感很强,是一个无声的高潮。McKee在被称为编剧“圣经”的《story》这本书里说,反讽,irony,是冲突的一种高级形式。

陆焉识用尽一切办法都没能让妻子相信她等的人其实早已回到了她身边,又担心妻子的失忆症。所以每个月5号陪妻子去火车站接自己就成了一种常规的家庭活动。冯琬瑜的失忆症一直没能好转,意味着文革带给人们的伤害不能随着时间而消逝,伤痛是无法愈合的。这个寓意相当有积极意义。

从该片的整体架构上来讲,没有像《芙蓉镇》那样复杂的角色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间的冲突,来展现文革的时代背景,作为对时代浩劫的反思深度和广度上,它显然不及《芙蓉镇》,但在人物的塑造上,这部电影显然仍有可圈可点之外。

最后说说老谋子本人。从导演《英雄》和08奥运开幕式后,张艺谋俨然成了“主旋律”的代言人。但近年他遇到了一系列挫折——《黄金甲》等一系列电影受到恶评;又因为超生成为被打击的对象,被罚巨款。这一系列人生起伏会不会对他的创作也有影响呢?张艺谋到了今天,已年过六旬,是应该考虑一下他的“晚节”问题,也就是他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留名”问题。是作为一个为中共“主旋律”而鼓而呼的导演被人记住呢;还是作为一个真正有深度的导演而被人记住。希望这部《回归》是张艺谋作为一个真正电影人的回归。
克虏伯大炮 发表于 2014-6-10 15:55


:ye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6-10 19:56:20 | 只看该作者
没看过,哪天找来看一下。费版严重失职,此篇发了4个小时,还没加精和推荐,简直。

张艺谋在早期,其实是有些更尖锐、也更有深度的电影,比如《活着》
克虏伯大炮 发表于 2014-6-10 18: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6-10 21:04:23 | 只看该作者
张艺谋在早期,其实是有些更尖锐、也更有深度的电影,比如《活着》
克虏伯大炮 发表于 2014-6-10 18:29



    反党反社会主义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6-10 22:31:03 | 只看该作者
许多大师级的电影,都是对时代的深刻反思。因为人性在时代的大冲突(时常是大灾难)的冲击下才彰显得淋漓尽致。高尚的、卑鄙的、勇敢的、懦弱的、种种情感和挣扎...

二战这个大灾难催生了许多深刻揭示人性的经典之作,像《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

中国这六十年来,历史的,现实的,有许多值得去深刻挖掘的题材。这方面其实能出许多能在全世界留名的作品,但受制于当前的政治环境,捆住了创作人的手脚。

离开了历史、离开了重大的事件,确实很难有深刻揭示人性的作品出来。越是重大的变故和灾难,越能对人性的方方面面产生冲击和挤压作用。所谓“时穷”才“节乃现”啊

题材的限制, 也决定了中国电影缺乏深度的现状。

而电影这种大众艺术,又是启发和教育公众的手段,所以反过来,公众也缺少反思,艺术家就更没有土壤。


反党反社会主义啊
从来没有救世主 发表于 2014-6-10 22: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6-10 22:41:15 | 只看该作者
许多大师级的电影,都是对时代的深刻反思。因为人性在时代的大冲突(时常是大灾难)的冲击下才彰显得淋漓尽致。高尚的、卑鄙的、勇敢的、懦弱的、种种情感和挣扎...

二战这个大灾难催生了许多深刻揭示人性的经典之作,像《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

中国这六十年来,历史的,现实的,有许多值得去深刻挖掘的题材。这方面其实能出许多能在全世界留名的作品,但受制于当前的政治环境,捆住了创作人的手脚。

离开了历史、离开了重大的事件,确实很难有深刻揭示人性的作品出来。越是重大的变故和灾难,越能对人性的方方面面产生冲击和挤压作用。所谓“时穷”才“节乃现”啊

题材的限制, 也决定了中国电影缺乏深度的现状。

而电影这种大众艺术,又是启发和教育公众的手段,所以反过来,公众也缺少反思,艺术家就更没有土壤。
克虏伯大炮 发表于 2014-6-10 23:31



确实,富士康就是新社会的育婴堂,八平方25年题材可以拍出大浪淘沙,农民工进城可以复制七十二家房客,西来等官员二婚可以是新版张忠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6-10 22:44:53 | 只看该作者
确实,富士康就是新社会的育婴堂,八平方25年题材可以拍出大浪淘沙,农民工进城可以复制七十二家房客,西来等官员二婚可以是新版张忠良。。。
从来没有救世主 发表于 2014-6-10 23:41
小从说得也蛮好的么!:thumbu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6-10 23:1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克虏伯大炮

看了,《活着》拍的比《归来》还压抑,写实的手法,看到产妇大出血,教授被馒头噎着,受不了。两个孩子一个死于大炼钢铁,一个死于文化大革命,真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6-10 23:2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克虏伯大炮

看了,《活着》拍的比《归来》还压抑,写实的手法,看到产妇大出血,教授被馒头噎着,受不了。两个孩子一个死于大炼钢铁,一个死于文化大革命,真惨。
白色百合 发表于 2014-6-11 00:15
不反思,不清算,类似文革,反右那样的灾难还会在中国重演。。看看薄熙来在重庆搞的那一套,文革在中国重现不是不可能而是很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6-10 23:2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克虏伯大炮


    张艺谋开始有人性了。这与他的年龄有关。一部不错的电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4-6-10 23:2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白色百合


    百合 我看完了。谢谢推荐!要不我也就错过了。经过这多年,张艺谋终于有人性了。希望以后的电影更好看。晚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6-10 23:3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克虏伯大炮


    张艺谋开始有人性了。这与他的年龄有关。一部不错的电影。
maobei 发表于 2014-6-11 00:25
其实中国很多导演都是非常有才华,有思想的。只是这类题材的片子人们不敢碰。在电影商业化的今天,如果投资上千万拍一部电影而不能通过审查,不能进入影院,不能收益。。。谁干啊??:-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